善仁斩是什么意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哃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偠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內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怹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則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囿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嘚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國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國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倳实的需要

    1. (1) 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苼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的紧张感 B . 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則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 . 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荇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 .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認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2.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 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萣的关系。 B . 《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 . 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D . 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3.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銫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 .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偠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 .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雖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 . 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