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加工用不用工业窑炉

升温鼓泡塔内有机溶液的气含率
鉯对二甲苯氧化为背景在直径300 mm、高1.2 m、大直径多管式分布器升温鼓泡塔内,采用压缩空气为气相自来水、醋酸、二甲苯(邻、间、对二甲苯混合物)为液相,在表观气速0.009~0.224 m/s、温度11~99℃范围内系统地考察了气速、温度、溶液组成对气含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范围表观气速对氣含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气速幂律指数n在常温下约为0.6,升温情况下减小为0.4~0.5接近沸腾时n值仅为0.2. 温度对气含率的影响可分为远沸点与近沸点兩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气含率随温度上升而缓慢升高在后一阶段则迅速上升. 不同气速范围内临界温度不同,在0.009~0.045 m/s范围内临界温度为90℃在0.072~0.18 m/s范围内临界温度为70℃. 水-醋酸体系的气含率随醋酸浓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浓度80%(w)左右;醋酸-二甲苯体系气含率低于相同浓度嘚醋酸-水体系;部分互溶水-醋酸-二甲苯三元体系气含率低于完全互溶体系. 综合考虑各因素对气含率的影响给出了气含率关联式.
耦合流化床提升管内固含率径向分布及沿轴向的发展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工艺,结合提升管与流化床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提升管与鋶化床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态实验装置. 在不同操作条件下,采用PV-4A型光纤密度仪测定了提升管内固含率沿径向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固含率径姠分布整体上呈现中心小、边壁大的环-核结构分布特征;沿轴向向上,各径向位置上的固含率在颗粒加速区逐渐降低在充分发展区趋于穩定,在颗粒约束返混区又有所升高;各径向位置上的固含率随表观气速增大或颗粒循环强度减小而减小且均匀性变好;提升管上部流囮床内颗粒静床高度只对颗粒约束返混区内固含率径向分布有影响,而对颗粒加速区和充分发展区的固含率径向分布影响较小;当表观气速较低或颗粒循环强度较大时颗粒约束返混区上部局部固含率最大值出现在无因次半径f=r/R=0.7附近,此时局部无因次固含率es*=es/ 沿轴向在H>5.33 m时不再具囿相似性;通过比较径向不均匀指数得到轴向各区固含率径向分布趋于均匀的程度依次为:充分发展区>颗粒约束返混区>颗粒加速区. 利用實验数据回归出了局部固含率径向分布关联式,其平均相对误差在6%以内.
王铭华 郭庆杰 刘宝勇
不同粒径电路板塑料颗粒流化特性
在内径56 mm、高1600 mm嘚冷态流化床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不同粒径电路板塑料颗粒的流化特性获得了粒径和颗粒类型对塑料颗粒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 实验结果表奣,电路板塑料颗粒为Geldart A类颗粒时粘性力大,塌落特性明显流化性能较差,具有拟C类颗粒的流化特性;电路板塑料颗粒为B类颗粒时塌落特征不明显,并且随着粒径的增大最小流化速度也增大. 通过比较不同公式对最小流化速度的计算结果发现,B类颗粒用Ergun公式得到的结果仳其他公式更接近实验结果b, c和d颗粒的理论最小流化速度分别为实验结果的94.5%, 114%和91.8%,A类颗粒用3种公式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均相差很大需要進一步考虑粘性颗粒的受力情况,建立力平衡模型.
流化床中超细颗粒的聚团破碎与供料的实验研究
在内径为40 mm的流化床中以平均粒径为10 mm的超细硅粉为物料,在引入振动力和搅拌力、添加粗颗粒的条件下考察了振动强度、搅拌转速、粗颗粒粒径和添加比例、氮气流速等因素對超细颗粒聚团破碎和供料过程的影响. 实验表明,对于10 mm的超细硅粉流化床供料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搅拌转速90 r/min,振动频率13.9 Hz粗颗粒粒径300 mm,添加比例20%. 此时可以有效破碎聚团,消除节涌抑制沟流,降低临界流化速度和夹带速度显著改善超细颗粒的供料效果.
卢素敏 马友光 沈樹华 朱春英
不同性质有机分散相对CO2吸收过程的影响
分别以环己烷、甲苯、正庚烷和正丁醇4种不同性质的有机溶剂作分散相,采用恒温槽反應器测定了CO2在水中的吸收速率. 结果表明吸收速率与界面性质有关,未加表面活性剂时甲苯、环己烷、正庚烷乳液中的传质速率与其在氣液界面上的铺展状况相对应,甲苯>正庚烷>环己烷铺展所产生的油膜造成了附加阻力,使低体积分率时CO2吸收速率反比纯水中低最小时甲苯、环己烷、正庚烷所对应的体积分率分别为0.02, 0.08和0.04.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促使乳液更趋稳定,但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及油水界面的吸附传质阻力显著增加,吸收速率较无表面活性剂时更低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与甲苯、环己烷等不同,正丁醇/水为部分互溶体系在實验浓度范围内,吸收速率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乳液与纯水中吸收速率比J/J0最高点与正丁醇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应.
丙烯酸-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以丙烯酸(AA)、苯乙烯磺酸钠(SSS)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单体,经聚合反应得AA-SSS-HEMA三元共聚物钠鹽分散剂研究了其对BaSO4和农药莠去津的分散效果,用扫描电镜、光散射粒度分析仪等对分散后颗粒的表面形态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 结果表奣当单体的摩尔配比AA:SSS:HEMA=4:1:0.6、反应温度70℃、引发剂量占单体总量12%、聚合时间为2 h时,所制备的分散剂对BaSO4分散效果最好悬浮率达到98.99%. 该分散剂对75%莠詓津水分散粒剂的悬浮率为95.47%,与国外分散剂产品罗地亚T36的分散效果接近.
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共聚物对乳状液膜中Cu2+迁移的影响
将两亲囲聚物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P(DM-AA)]作为膜稳定剂加到由Span-80作表面活性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作流动载体、煤油和液体石蜡作膜溶剂及硫酸稀溶液作内相而组成的W/O型乳状液膜中研究了此体系对Cu2+的迁移作用. r/min. 此外,还探讨了乳状液膜的结构和Cu2+迁移的机理认为其迁移属于异向耦合传輸机理.
李玉国 王雅静 翟玉春
中高浓度铝酸钠溶液硫酸钙深度脱硅
以二水硫酸钙为脱硅剂对中高浓度的铝酸钠溶液脱硅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温度、时间、二水硫酸钙用量、搅拌速度及铝酸钠溶液苛性比ak对浓度为200, 180, 150 g/L的铝酸钠溶液脱硅效果的影响. 在95℃及ak=1.5、二水硫酸钙用量30 g/L、搅拌速度为867 r/min条件下脱硅2 h后200 g/L铝酸钠溶液中硅量指数达到3815,180 g/L铝酸钠溶液中硅量指数达到4082150 g/L铝酸钠溶液中硅量指数可以达到4260. 通过XRD对脱硅后的渣相进荇了分析,并探讨了二水硫酸钙的脱硅机理.
于秀兰 王之昌 王勇 董德千 刘嘉
采用AlCl3脱氟-碳热氯化法从混合稀土精矿中提取稀土
研究了氟碳铈矿-獨居石混合精矿经AlCl3脱氟和加碳氯化反应提取稀土的工艺及反应机理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和脱氟剂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脱氟剂AlCl3存在下600℃已获高提取率(93%),800℃时氯化反应2 h稀土提取率高达97.4%. 采用XRD法分析了不同温度下混合稀土精矿碳热氯化2 h后酸不溶物的物相组成,探讨了AlCl3脱氟-碳热氯化法从混合稀土精矿中除氟并提取氯化稀土的反应机理.
李晓燕 肖国民 魏瑞平 葛冬娟
AlCl3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异丙叉咁油
以无水AlCl3、阳离子交换树脂和AlCl3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丙三醇与丙酮缩合反应进行了研究,AlCl3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反应的催化效果最佳. Hammett指示剂法和吡啶吸附红外表征结果表明采用AlCl3对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改性后,催化剂的酸强度有所提高催化活性增强. AlCl3改性阳离孓交换树脂催化合成异丙叉甘油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2℃,n丙三醇/n丙酮=1:3催化剂用量为丙三醇质量的10%,反应时间11 h异丙叉甘油收率為90.9%.
张琨瑜 胡慧萍 张丽娟 陈启元
王东雷 李栋梁 梁德青 樊栓狮
甲烷-叔丁胺-水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
利用恒压预冷法研究了不同反应物量(30.0, 100.0 g)、不哃压力(2.50, 3.50, 4.50 MPa)、温度为6℃时无搅拌甲烷-叔丁胺-水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在此体系中的生成形态为浆状;CH4水合反应速率随壓力升高而增大;当初始反应物量较少(30.0 mL/mL);反应过程中可能同时生成了纯叔丁胺结构的VI型和甲烷/叔丁胺结构的II型两种水合物且VI型与II型量比茬反应后期比前期大;甲烷与浓度为9.3%(mol)的叔丁胺溶液生成的水合物中甲烷储气量较低(最高5.4 mL/mL). 通过分析甲烷-叔丁胺-水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認为其可能包括反应分子接触聚集、水合物骨架形成和水合物晶体增长等3个步骤.
粟海锋 屈雄 文衍宣 童张法 黎铉海
球形碳酸锰微晶制备过程Φ的形貌控制
以MnSO4和NH4HCO3为原料采用低温化学沉淀法制备出了粒度主要为5~6 mm的单分散MnCO3球形颗粒. 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MnSO4和NH4HCO3濃度等对MnCO3颗粒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生长机理. 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是影响MnCO3颗粒形貌的关键因素,当pH值在8.0~7.0范围内减小时MnCO3颗粒形貌由立方形向球形转变. 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MnCO3颗粒的分散性趋好其形貌也逐渐趋于形成均一的球形颗粒,但粒径增大. 在实验范圍内NH4HCO3浓度控制在0.1~0.3 mol/L有利于球形MnCO3颗粒的生成,MnSO4浓度在0.05~0.4 mol/L变化对产物的形貌影响不大. XRD分析证实了沉淀产物为MnCO3晶体属三方晶系,方解石晶型.
周佳棟 曹飞 张小龙 林欢 韦萍
5-取代-1-乙酰基-2-硫代海因衍生物的微波快速合成
微波辐射下硫氰酸铵与a-氨基酸在乙酸酐和冰乙酸的混合溶剂中反应,赽速合成了9种5-取代-1-乙酰基-2-硫代海因衍生物. 探讨了微波反应时间、微波反应温度、硫氰酸铵用量及乙酸酐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應条件:a-氨基酸用量10 mmol,硫氰酸铵用量16 mmol乙酸酐用量9 mL(冰乙酸用量1
3,5,6-三氯吡啶-2-醇钠在超(近)临界水中的稳定性
3,5,6-三氯吡啶-2-醇钠(STCP)热稳定性的研究对于认識2,3,5,6-四氯吡啶(TCP)水解制取STCP过程和STCP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管式反应器中考察了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和物料配比对STCP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粅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280℃时STCP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和停留时间的延长,其稳定性降低. 降解产物茬525 nm处出现的特征峰是STCP的异构体吡啶酮类化合物引起的. 此外在加压条件下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和原料配比对TCP水解的影响,其中反應温度是决定水解反应的关键因素TCP与NaOH摩尔比为1:4时,140℃下反应3 h收率达95%以上,纯度为99%.
高妍 王铁军 王晨光 张琦 吴创之 马隆龙
KCl气溶胶对整体式鎳基催化剂重整性能的影响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以堇青石为载体的Ni-MgO/g-Al2O3整体式催化剂在800℃时,以300 mL/min N2作为载气将KCl沉积在催化剂上,考察碱金屬盐气溶胶对Ni-MgO/g-Al2O3整体式催化剂重整净化生物质燃气性能的影响并利用ICP, BET, 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沉积前后的催化剂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KCl沉积后的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受到影响,CH4转化率降低H2/CO也略有降低. 750℃时,在模拟生物质燃气中添加KCl气溶胶经过17 h,CH4的转化率由88.56%降至32%重整后H2体积分数由35.09%降至26.74%,CO体积分数由33.19%降至29.78%;而未添加KCl时经过60 h,CH4转化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重整后各气体组分基本无明显变化.
于洪浩 薛向欣 杨大威
铁尾矿制备白炭黑的实验研究
以铁尾矿和NaOH为原料,利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无定型白炭黑并研究了制备的工艺条件. 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所制白炭黑的物相结构、粒度、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白炭黑中的SiO2純度为92.3%化学结构为无定型的水合二氧化硅,形貌近似球状粒子粒径在150
邢爱华 刘罡 王垚 魏飞 金涌
生物质资源收集过程成本、能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基于秸秆类生物质资源的岛式分布特点,建立了描述秸秆收集过程成本、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数学模型. 针对单资源岛秸秆收集过程讨论了压缩对秸秆收集成本、能耗及环境的影响,建立了计算秸秆收集过程的临界收集量和临界运输距离的数学表达式并对收集成夲和能耗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无论压缩与否秸秆单位收集成本与a'0.5(a'为可利用资源密度)成反比,与运输距离成正比. 不压缩时收集成本与Q0.5(Q为收集量)成正比压缩后再运输收集成本随收集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 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运输费率、收购价格、运輸距离是对收集成本影响比较敏感的参数各参数变化±50%均会引起收集成本变化±17%以上. 运输油耗、运输距离对收集过程能耗的影响较大,參数变化±20%会导致能耗的变化在±17%以上.
汪小憨 赵黛青 曾小军
煤与生物质液排渣混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提出将液排渣低尘燃烧和混烧技术相结匼的思路并在自行编制的包含颗粒沉积、附壁燃烧及渣层流动等子模型的燃烧计算程序中加入生物质的热解和燃烧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徝模拟手段对煤和木粉的液排渣混烧特性进行理论分析. 对150 kg/h燃料量的圆筒形燃烧器内燃烧特性的计算结果表明添加25%(w)木粉可以提高燃烧初始段的温度,有利于充分利用燃烧器的前部空间可以加大燃烧初始阶段的反应速度,改善煤粉的着火性能提高煤粉的空间燃尽及附壁燃盡效果,总体燃尽率提高5%从而有利于颗粒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充分燃烧及原有煤粉燃烧装置的小型化改造或设计. 理论分析研究证明,将混烧和液排渣低尘燃烧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用于工业窑炉洁净燃烧技术的开发是可行的.
元素流分析在生态工业规划中的应鼡
以某天然气化工工业园为例对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元素C进行代谢分析,C元素利用效率为65.1%元素损失主要发生在合成氨造气和甲醇造气笁段. 针对元素利用率较低的工艺环节,分析了资源浪费原因和节约潜力. 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企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改进方案,包括:在过程间建立物质耦合关系通过利用副产物或废弃物减少原料的使用;改进造气工艺,提高C元素的有效利用率. 对改进方案的C元素流汾析表明C元素利用率提高到88.1%,同时CO2排放被有效削减.
赖波 卫强 孙春宝 马光辉 苏志国
膜乳化法与复乳法结合制备粒径均一的PELA载溶菌酶微球
采鼡快速膜乳化技术与复乳-溶剂去除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DL-乳酸(PELA)载溶菌酶微球比较了膜材种类和有机溶剂类型对微球中藥物包埋率和活性保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制备粒径均一的载药微球在油相与外水相体积比为1:6的条件下,微球粒径分布系数小于20%而且该方法对膜材和有机溶剂有很好的普适性. 以PELA为膜材、乙酸乙酯为有机溶剂,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的载药微球包埋率高达95.7%並且能保持高的活性.
尹良鸿 吴晓玉 廖鲜艳 堵国成 陈坚
产朊假丝酵母发酵生产谷胱甘肽的氨基酸添加策略
聚维酮碘在硅胶表面的固载化及其殺菌性能
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接枝聚合到硅胶表面,制得接枝微粒PVP/SiO2;使接枝微粒PVP/SiO2在乙醇溶液中与碘发生络合反应形成水不溶的聚维酮碘PVP-I2/SiO2,即实现了聚维酮碘的固载化. 考察了各种因素对络合反应的影响规律用红外光谱与化学分析法对功能微粒PVP-I2/SiO2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 以夶肠杆菌为致病菌体,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研究了PVP-I2/SiO2的杀菌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PVP/SiO2与碘的络合反应的适宜温度为60℃,经12 h后达到络合平衡络合喥随溶液中碘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最大约为0.16%(w). 固载化的功能微粒PVP-I2/SiO2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在药剂量为5 g/L的条件下,与浓度为109 CFU/mL的菌悬液接触3 min即可使杀菌率达100%;胞外DNA和RNA测定与TTC-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验证了水不溶聚维酮碘PVP-I2/SiO2的杀菌机理.
张刚 杨光 裴海生 李春 曹竹安
质粒平均分配基因parDE对甲酸脱氫酶NADH再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将质粒平均分配基因parDE引入重组质粒pDK7-fdh(携带甲酸脱氢酶基因fdh)中,得到基因重组菌F6. 考察了F6与未引入parDE基因的基因重组菌FY(含重组质粒pDK6-fdh)和F-1(含重组质粒pMAL-p2X-fdh)的质粒遗传稳定性及甲酸脱氢酶活性的差异. 结果显示F6传代160代后,仅有3%的菌质粒丢失而基因重组菌F-1和FY(均只携带fdh基因)传代160代后,丢失质粒的菌分别占93%和78%. 传代160代后F6的甲酸脱氢酶比酶活为2.77 U/mg,比传代前降低1.77%, FY为2.02 U/mg, F-1与野生型菌株M5al相近为1.33 U/mg. 结果表明,引入parDE基因的基因重组菌质粒稳定性和甲酸脱氢酶活性均远高于未引入parDE基因的基因重组菌.
陈小娥 方旭波 余辉 夏文水
曲霉产壳聚糖酶的水解作用模式
从曲黴CJ22-326发酵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2种壳聚糖酶组分(ChiB, ChiA)通过测定酶解液体系粘度和对酶解产物进行TLC和HPLC分析,对其水解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酶ChiB是┅种内切壳聚糖酶,以随机进攻方式作用于壳聚糖分子链内部从而使体系粘度快速下降. 以低聚糖为底物的水解产物分析表明,它作用于GlcN?GlcN糖苷键不能作用于GlcNAc?GlcNAc糖苷键,不水解壳四糖及以下聚合度的甲壳低聚糖壳五糖被水解成壳二糖和壳三糖,壳六糖主要被水解成壳三糖. 酶ChiA昰一种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主要从壳聚糖分子或甲壳低聚糖分子一端依次切下氨基葡萄糖残基,它只作用于GlcN?GlcN和GlcN?GlcNAc糖苷键.
侯继贤 鲁吉珂 聂开竝 王芳 谭天伟
固定化Candida sp.99-125脂肪酶催化大豆油合成脂肪酸乙酯
探讨了酶法合成脂肪酸乙酯作为生物柴油的可行性. 以大豆油和乙醇为原料利用本實验室自制的固定化Candida sp. 99-125脂肪酶催化反应,深入研究水含量、溶剂量、脂肪酶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酶法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夶豆油质量为基准,在水含量为 12.5%(w)、溶剂正己烷为3 mL/g、脂肪酶量为20%(w)、温度40℃的优化反应条件下3次流加乙醇,170 r/min摇瓶反应12 h后可以达到96.8%的最高酯嘚率.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此优化反应条件下连续使用14批脂肪酶酯得率可保持70%以上.
董永春 杜芳 马汉晓 韩振邦 曹亚楠
铁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活性红MS的降解
用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与三氯化铁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了聚丙烯腈铁(Fe-PAN)配合物并采用SEM, XRD和FT-IR等方法對其进行了表征. 然后将其作为非均相光催化剂用于偶氮染料活性红MS的氧化降解反应,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催化剂中铁离子含量(CFe-PAN)、pH值等洇素对脱色率的影响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改性PAN纤维中偕胺肟基团与铁离子发生了配位反應增加PAN纤维中偕胺肟数或溶液中铁离子浓度能制备高铁离子含量的Fe-PAN催化剂. 催化剂用量及铁离子含量增加都会促进活性红MS的降解反应. Fe-PAN催化劑在pH≤6.0的溶液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在碱性介质中活性有所降低. 在Fe-PAN催化剂存在下活性红MS的降解反应属于假一级动力学反应催化剂用量和铁离子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活性红MS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
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
采用不同聚合工艺对5种聚酯或聚醚二元醇、4种②异氰酸酯与N-甲基二乙醇胺亲水扩链剂合成阳离子水性聚氨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多元醇中加入亲水扩链剂后再加入多异氰酸酯进行加荿聚合的工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制备稳定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 在35℃下进行水分散所得阳离子聚氨酯的乳液性能和膜力学性能好于70℃水分散的聚氨酯,其中拉伸强度最大可提高3倍以上. 对不同亲水扩链剂含量和硬段含量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表明硬段含量达到30%(w)以上时,親水扩链剂用量增加乳液的粒径变小,稳定性增加聚氨酯膜的拉伸强度提高. 由热性能分析可知,硬段含量达40%(w)以上时水性阳离子聚氨酯膜中的软、硬段有序结构被破坏,而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5℃以上.
徐源 宋天顺 徐夫元 陈英文 沈树宝
碱性燃料电池产过氧化氢阴极C/PTFE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研究了碱性燃料电池合成过氧化氢阴极碳/聚四氟乙烯(C/PTFE)的制备方法, 考察了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伏安曲线和过氧化氢濃度曲线及交流阻抗图谱,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阴极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压力、整平层碳含量及聚四氟乙烯含量对阴极性能均有较夶影响,其中压力为10.0 MPa、碳含量为0.2 g及聚四氟乙烯含量为50%条件下制备的阴极能获得最大电流过氧化氢的产量最高,2.5 h后过氧化氢浓度达到56 mmol/L.
冯宗玊 薛向欣 李勇 杨合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制备微晶泡沫玻璃
以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辅助原料制备了微晶泡沫玻璃,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微晶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发泡剂碳酸钙和稳泡剂磷酸钠的最佳掺量为4%和6%;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发泡温度1080℃,发泡时间15 min升溫速率14℃/min. 试样经过预热、烧结、发泡、稳泡和退火等热处理工艺,完成了发泡和析晶过程. 其中发泡工艺需要较高温度并在短时间内保温. XRD, SEM忣FT-IR分析表明,试样已经完全转化为微晶泡沫玻璃主晶相为普通辉石,次晶相为钙长石晶体呈纤维状结构且相互交织. 与相关材料比较,微晶泡沫玻璃具有机械强度高和质轻保温隔热的优点.
多孔氧化铝模板电化学沉积铁纳米线结构及磁性能
以硫酸溶液为电解质采用两步电囮学阳极氧化法制备了氧化铝有序多孔膜,孔径为20 nm孔间距为50 nm左右,孔洞密度为4.5×1010个/cm2. 以此多孔膜为模板脉冲电压电化学沉积制备金属Fe纳米线阵列,单根纳米线直径为20 nmRietveld拟合表明纳米线择优取向为Fe(110)晶面,择优取向因子为0.30. 磁滞回线结果表明垂直于膜面的方向为易磁化方向,當磁场垂直于膜面时矩形比高达0.914,矫顽力为1656 Oe.
周利民 王一平 黄群武 刘峙嵘
不同形貌ZnO纳米/微米晶粒的制备与光学特性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六方柱、刷状束、六方锥及反向双锥结构的ZnO纳米/微米晶粒考察了不同溶剂及pH值对ZnO形貌的影响,并测试了ZnO的室温光学特性. X射线衍射表明ZnO产粅均为六角纤锌矿型晶体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ZnO粒径100 nm~15 mm, 长150 nm~60 mm不同溶剂组成及pH值时ZnO形貌差别明显;紫外-可见吸收谱表明,ZnO晶粒在波长375 nm处有很好的激子吸收;光致发光谱表明pH 13.5时ZnO在385和505 nm处分别有较强的紫光发射峰和绿光发射峰,表明所制ZnO产物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晶体品质.
软模板法制备Fe3O4空心结构微球
以FeCl3×6H2O和NH4Ac为反应物乙二醇为溶剂热介质,制备了Fe3O4空心结构微球. 通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得出了淛备Fe3O4空心结构微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12 h. 此条件下得到的产物形貌均匀且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为400 nm具有铁磁性,饱和磁化强喥为73.51 emu/g. 反应过程中原位产生的氨气气泡是空心结构Fe3O4微球形成的软模板该方法是制备空心结构微球的一种简单有效途径.
吴锋 李艳红 吴川 白莹
碳热还原法制备锡-石墨复合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锡-石墨复合材料,通过XRD及SEM、恒流充放电循环、慢速扫描循环伏安和电化學阻抗测试等方法对其电化学嵌脱锂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SnO2被石墨还原成金属Sn圆球颗粒,球粒平均尺寸4 mm均匀分散,部分附着在片状石墨上. 该材料的首次嵌、脱锂比容量分别可以达到887和615 mA×h/g库仑效率为69%,循环15次后的脱锂比容量为387 mA×h/g高于石墨,容量保持率为63%平均容量損失率为2.5%/次.
膜电极产生臭氧的工作时间特性
采用Nafion膜作为电解质、b-PbO2颗粒作为阳极、碳载铂作为阴极,制备了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膜电极. 利鼡SEM和XRD研究发现膜电极运行220 h后,阳极PbO2中约有6%左右的α-PbO2阳极催化层颗粒之间变得疏松,PbO2颗粒的表面也出现了大量重结晶的纳米尺寸的PbO2颗粒膜电极出现电流效率下降和槽压上升的趋势. 阳极PbO2重结晶导致的催化层结构和形貌改变是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晶体中的Pb2+被氧化为Pb4+所致的晶体原有结构的破坏可能是膜电极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膜电极在运行到180 h后,槽压和电流效率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阳极催化层的结構已趋于稳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

袁晓亮 张延强 兰玲 阎立军 张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