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窖背有什么可玩?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逅陕西宝鸡出土的貘尊。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

  元青花,青花瓷中的翘楚,诞生于元代的景德镇。

  貘,中国传统典籍中记载的瑞兽,传说具有避瘟驱邪的能力。

  这两种元素碰撞在一起,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国家一级文物——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

  作为兴安盟博物馆3件镇馆之宝之一,元代景德镇青花貘纹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我国截至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唯一一件以“貘”为主题纹饰的瓷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青睐,让这件元青花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大放异彩,尽显中华传统之美。

  貘(mò)是一种外形奇特、较为古老的哺乳动物。它长着一个长长的鼻子,外观奇特。貘数量极少,有亚洲貘和美洲貘之分,亚洲貘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深山丛林中,其中以马来西亚貘最具代表性,所以通称为马来貘。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貘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

  马来貘约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传入中国。古籍《尔雅·释兽》中说貘:“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唐代的白居易因患有“旧病头风”,于是请人在床前的小屏风上绘制貘的图像,并有感而发创作了《貘屏赞》。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也出现过对貘的细致描述,文中记载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到楚国时,在一次狩猎后与楚王有了“退避三舍”的约定,就是在这次狩猎中,他们擒到了貘。

  由此看来,貘虽然是一种长相奇怪的动物,但古人们并不觉得可怕,还把它看成是一种吉祥的奇兽。在中国古代传说和典籍中,貘是一种能避瘟辟邪的祥瑞之兽,因为貘能食铜铁,吃掉兵器,所以貘的出现代表了太平盛世,象征吉祥之意。更有传说貘专吃噩梦,把它的形象雕刻在屏风上,或者绣在枕头上,能够安枕无忧、尽享美梦。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以貘为形象的器具并不多见,这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是难得的珍品。

  兴安盟博物馆工作人员邢莹向我们介绍:“貘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纹样,在一些典籍中都有过貘的出现。北方民族善于学习中原汉文化,元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貘纹碗就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的发现是一次偶然。

  1992年春天,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苏木西白音嘎查的一个村民,在嘎查南面的一座方形土城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一口倒置的铜釜内,藏有多件元代瓷器。瓷器包括沥粉五彩描金、青花、卵白釉、青白釉等品种,器型为高足杯、碗和盘,都保存得十分完整。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就是其中一件,后交由乌兰浩特市文物管理站收藏,直到2010年9月转入兴安盟博物馆集中保管。

  邢莹说:“在我国公开发表的资料中,以貘为题材的瓷器仅此一件。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后来经过专家的研究,知道了这只动物叫貘,与现代貘的外形极为相似。”

  文化的碰撞让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的诞生成为必然。

  它的烧造年代是元青花盛行的元代。史料记载,元代在中国瓷器史上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时代,元青花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陶瓷新品种。元青花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它的烧制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其高超的工艺和稀少的存世量,使其成为了中国青花瓷中的瑰宝。

  那么,貘为何会出现在元青花瓷器上?邢莹解释道:“元朝统一后,蒙古民族不断接触并学习中原汉人以及周边其它民族的多彩文化,在激烈的文化撞击之下,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纹样取用中国传统纹饰,以豪迈大气的风格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而青花貘纹碗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元代的统治者因为喜欢貘的形象,从而将貘烧制在青花瓷器上。此碗出土于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烧造于景德镇窑,这一点也体现出元代各民族跨区域流动、交错杂居、互动频繁的历史史实。”

  貘与青花的组合是奇特的,也是惊艳的。

  据了解,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貘造型的青铜器,其中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所藏和陕西宝鸡出土的两件貘形尊。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节目曾专门介绍过这两件器物。它们均为背部开口的一种容器,貘的样子十分相近,都是长有向前伸的长吻、四足短而粗壮、圆蹄、身体肥硕、胖腹微垂,一副富贵模样,丝毫没有凶猛的样子。

  从国内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元代青花瓷器上绘制的动物纹样有很多,主要有龙、凤、麒麟、狮子、鸳鸯、游鱼等,而此碗上的瑞兽貘极为少见。不难想象,貘的形象也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神化加工而定形的,和这些形象一样,在貘的身上能够找到现实世界的影子。

  貘与青花的组合是绝妙的,也是唯一的。

  此碗器型、尺寸与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窖藏出土的盘龙纹碗、内蒙古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出土的荷塘鸳鸯纹碗相近,而内容却有所不同。

  这只保存完整的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整件器物最突出的装饰就是碗心的那只在如意云下欲做跳跃状的花斑瑞兽——貘。它长着长长的鼻子,凶恶的豹眼,长脸,紧咬的牙齿中有一颗突出的獠牙分外抢眼。一对长毛耳朵下垂,颈下一周鬣毛向外忿张,宽胸、肥腹,周身长有花斑纹,四足短而粗壮,爪如虎,长尾上扬。

  除了貘图案抢眼外,整个碗形线条流畅,极具美感。碗高8.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6厘米,撇口、弧壁、圈足。碗施青白釉,绘青花纹饰,发色清幽淡雅。外壁有4朵莲花,纹饰颇具元代青花瓷器绘画特征,布局疏朗、手法粗放而娴熟。碗内口沿至中壁,绘有一周缠枝菊花纹,同样绘有4朵莲花,且所绘位置与外壁的莲花内外呼应。整个碗的画工十分精细,毫无粗放之感,犹如一幅立体工笔画。

  素胚勾勒浓转淡,一抹青花千古传。

  众所周知,青花瓷被誉为“国瓷”,青花瓷的英语也是China,它是中国的名片更是中国的骄傲。在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貘纹碗的身上,蕴含了一切关于青花瓷的美好想象,更有古人对待艺术的巧思与追求。任时光流转、朝代更迭,这件青花貘纹碗依旧鲜活灵动、花开不败,这就是青花瓷的永恒魅力。(文/记者徐跃图/李铁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 古古这次炒股的所为, 使我知道了炒股还有这等炒法。此后我就特刻关注本地上市公司领导层的亲朋好友的炒股动向,并收获不小。

  果然礼拜后这股的股价就持续上涨, 虽涨得不凶, 毎天角多, 但只涨不跌, 累计也有数算。

  古古为了使他妈妈高兴丶放心,一周后, 就以毎股4.66元的价格将1000股长安汽车卖出。扣出佣金税费杂支, 回拢资金4619.36元, 减去成本3884.88, 净利润竟有734.48元。

  炒完与山炮算账派现: “这次你出资380,我出资3504.88,单位利润率0.0841, 乘以380, 等于31.579,四舍五入, 你该派现31.6。另我买单1元的账就不算了, 算我对你的优恵。”

  “才几天就找这么多,够老子抽几个月的小南海了。不行, 老子要增加投入。” 山炮高兴完立即懊悔。

  古古也总算第一次尝到资本雄厚的甜头, 才几天就赚到了他和妈妈两个季度的最低生活费 。

  而他的默叔这个搭顺风车的, 也在那天以相同价格将3000该股清仓, 交易完成后一结账,13870.15减去11606.33, 也净赚2263.82元。因量大, 钱赚得比古古多得多, 当然这操作, 他那默叔我,是鬼子进村___偷偷摸摸悄悄地进行。

  我拿着刚从交割机口梭出的1509碗豆花饭, 反复扫描着大厅的毎一张面孔, 可惜,扫了好一阵子,都未扫着潜意识里闪着的那双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眼晴。

  此刻,那对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眼晴,却正对着镜中的飘靓闪亮着。

  镜中之脸, 杏眼桃腮,鼻直唇小,齿白耳巧,特别是那双眨着之眼分外妖娆,眼睑崖边,还悬崖着圈黑得发兰的睷林。

  飘靓最在意的就是自已的脸,因为她知道,青春和美丽才是在这城市立足的根本,发财的本钱。

  她撩皮将粉舌申出两片薄唇,再缩入将脸一仰一甩,让万千乌丝随风起舞,似一帘黑瀑从鏡面流过,再拢发系上了只翡翠绸蝶, 才穿上那套标价1000买成30的名牌时氅倩装, 留下张:“美靓姐:我有亊出去了, 你晩上回来时顺便带两大師傳, 不辣的。” 字条后出门而去。

  踏进交易大厅门前, 飘靓刹住纤足, 回首周视一圈, 突然转身住厅旁一小巷钻了进去。

  巷深10米处,一冲天傲立的棵大黄桷树浓阴下,一矮屋顶, 醒目着三个白色大字---老豆花。

  “不知是这店的老板姓老, 还是这店豆花点得老。” 飘靓遥望店名腹咕了句。

  店內狭窄, 除了煤烟燻得黝黑的长大灶和两只大锅, 只摆的下两张八仙桌, 八根长板凳, 外加只尺宽紧贴墙壁放调料的长条桌。所以老板就在店外街檐下放上两个矮小方桌, 八个矮小独凳。

  “来碗豆花, 舀嫩点。” 飘靓选了个看似干浄点的矮小独凳, 拉开仿鳄皮手包,用两指拈岀张卫生纸,曲腰擦了擦才放心坐下。其实小独凳干浄得很,早被千万人的屁股摩擦得油光水滑, 但飘靓太在意她那套标价上千的名牌服装。

  “还要调和(调料)自已加, 饭不够自已添。” 店老板将碗豆花一碟调料和一大碗上气饭端到桌上, 不忘例行了句。

  飘靓对着调碟一闻, 皺了下眉头: “不行,里面有蒜汁,吃了口臭难闻,调和我自己去打过。” 他突然想起了姐的教导,忙起身进店內重新配了份沒蒜汁的调碟。,

  飘靓的姐, 姓曾名美靓, 同村同姓又靓,与飘靓同属一个祖宗的后代的后代, 系乡下同村一起长大亲胜同胞姊妹的姐妹。她因早熟和幻想, 才十六岁, 就被村中的个大女青年裹去大城市淘金。先下广州, 再到圳市, 其间不知有了多少痛苦经历, 五年后她终于看破风尘,幡然悔悟。于是回头是岸, 拿着她忍辱负重来的几个辛苦钱潜逃回乡。

  她回来后本想老老实实再当农民,最后嫁人当个农妇终其一生算了,却因几年不劳而获的生活而细皮嫩肉, 才又农活了一天,手被打了两个血泡,就沉痛地重新弃农入城。可是圳市那样的大城市她再也不敢去了, 就来到还不太繁华的小乌城, 与人搭伙开了个发廊。

  传言发廊始由圳市, 它的前身就是大清的剃头铺子。后来被几个从东洋留学回国的革命志士通过五四运动,才将其名革命成了理发店。更后来由于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進步中, 仅理发已经不适应人类的需求, 于是这剃头理发的服务, 就增加了些美容和刺激性的新內容。而这新增的服务内容与剃头理发又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那些有着新增服务内容的理发店, 就干脆另名为发廊, 让理发与特殊服务有机结合。例如飘柔发廊丶柔柔发廊以及令人暇想, 能使荷尔蒙分泌速度增加的各种发廊等等。这发廊的兴起, 很快使一些仅理发的店的生意一落千丈, 又导之全国的理发店们的剃头匠理发師们大怒, 也来个魚目混珠, 全都更名为发廊, 终于让理发店在城市里成为了历史文物。

  发廊改革初最早由港泊来,沿海侵略入内地,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取理发店而代之, 所以 ,现在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理发店很难寻到一个,就因为全都发廊了。

  飘靓的姐的发廊,开在乌城西门一处叫桂月楼的楼下。桂月楼楼高四层,上三层是开的无星旅馆。 底楼三门面, 楼主将 左门面租给别人收破烂, 中就自己开了个小食店, 右就租给飘靓的姐与合伙的另一名商雨的丽妇开发廊。两人中商雨龄长,故飘靓的姐尊呼商姨。发廊在两人名中各取一字,雅名靓雨发廊。

  发廊的屋进身7米,从腰剖成里小外大两间。外间是正规的美容工作室,里间太小, 只摆下个沙发就沒剩啥空间了。那沙发可坐睡两用,收着是沙发,拉开是张小床。白天由美容累了的身心疲倦的客人休息用,晚上有时是商姨的床, 有时又是靓姐的床, 具体轮到谁, 视临时需要分配。为保证工作生活有点貭量, 商姨和靓姐又在离此不远处另租了鸽子间。飘靓进城投奔靓姐后, 就暫住在那鸽子间里。

  靓姐比飘靓大四岁,在农村比飘靓多淋了四年的包谷糞, 也多吃了四年的红苕洋芋包谷粑, 所以比飘靓早醒亊早懂亊。特别是去圳市生活锻练了几年后, 其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更是飘靓望尘莫及。这次飘靓淘金进城投奔她, 她见面就告诚她说: “你进城来, 决不能走我的老路, 你莫看我回村去那么光鲜,其实那都是伪装出来的。打落了牙齿自己吞, 那痛只有我自己才晓得。”

  “彐工吔!我才不相信。” 飘靓吃惊地闪着她的大眼。

  “我为啥骗你。如果我们不是好姊妹, 我才懒得管你。” 丽靓恨声道: “恁你的脸蛋, 肯定可以找到很多钱,找比我多得多的钱。”

  “那你为啥要阻止我找, 钱多咬人?”

  “对,钱多就咬人。” 靓姐对这乡下不懂亊的小妹又气又恨。为彻底打消她这种天真的念头,她必须下猛药。

  她三下五除二, 几下子就将全身的衣物扯光:“你好好看看, 这钱多咬不咬人。”

  飘靓不见则罢, 一看就倒抽一口冷气“唉呀”地, 吓出声来。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20期

它们是“宝贝中的宝贝”,它们是大唐辉煌历史的见证。50年前的一天它们突然被发现,1000多件文物震惊了世界。

这些宝贝都有什么?它们的主人是谁?它们为何被埋藏?11月10日下午,“陕西文物探探探”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厅,探索何家村窖藏的秘密。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唐史研究专家王双怀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星级讲解员刘素,一同受邀作为穿越时空的“导游”,为141万人次网友解读了何家村窖藏的秘密。

发现这些窖藏文物的地点何家村,在唐代时位于长安城的什么位置?

王双怀教授介绍,何家村位于唐都长安城的兴化坊。从兴化坊往北过两坊即是皇城,往西北跨一坊就是西市,向东隔一坊(丰乐坊)便是小雁塔所在的安仁坊。在盛唐时期,这里是皇亲贵戚和高官显宦居住的黄金地段。

何家村窖藏发现于1970年10月5日。当时这个地方是个收容所,搞基建时工人在距地表80厘米的地下发现一个大陶瓮,里面有金银器。之后又发现一个提梁银罐,里面竟然有金龙。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接收了这批珍宝,并对周围展开钻探调查。10月11日,第二瓮珍宝出土。两瓮一罐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1000多件。

展厅入口就陈列着两只大陶瓮和一只提梁银罐。讲解员刘素介绍,这两个陶瓮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银罐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何家村窖藏文物以数量多、种类全、等级高、保存完好而震惊世界,因此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王双怀教授介绍,在上世纪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柳林背阴村、江苏丹徒(如今的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等多个地方发现过唐代金银器。但1970年10月在何家村发现的这个金银器窖藏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

何家村窖藏都有哪些宝贝?

何家村窖藏都有什么宝贝?据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18件国宝级文物,这个展馆内就有4件,均属于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从材质来看,它选用一块极为罕见的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彩色缠丝玛瑙制成,红棕白三色相杂,层次分明,鲜嫩润泽。从工艺看,这是一件俏色玉雕器。俏色就是指工匠“依色取巧随行变化”,根据玉料本身的材质特点来制作器物。在做这件器物时,工匠顺着颜色走向,把它雕成了一个俯首向前的兽头形象。而它的嘴部又是整个玉料颜色最灰暗的地方,所以做了一个镶金的小盖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取下它酒就会流出,就可以喝酒了。

《旧唐书》记载,大康国曾在开元十六年向唐皇室献兽首玛瑙杯,所以不排除它可能是一件贡品。如果它真的是贡品,何家村窖藏主人的身份就更加特殊了,极有可能是皇亲国戚。

整个碗由纯金制成,里面有唐人留下的墨书“九两三”,实际重量为390余克。出土时为一对,另一只金碗内的墨书为“九两半”。

这个金碗内底中心錾刻了一朵蔷薇式团花。外腹壁上共有两层莲瓣,这些莲瓣是捶打模冲而成形,呈现出外凸的形制。而每一层莲瓣内还錾刻有不同的花纹,上层莲瓣里是狐、鹿、兔、獐、鹦鹉等珍禽异兽的形象,下层莲瓣里錾刻的是忍冬卷草纹。忍冬其实就是金银花,把忍冬卷草纹装饰其上,寓意长寿。

碗的底部中心还錾刻着一只鸳鸯。鸳鸯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爱情和幸福的象征,这种金碗又同时出土了一对,判断可能是皇家婚嫁用品。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记载也不多。唐代规定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因此金碗多为皇帝或皇家贵戚所使用。所以它的发现,把窖藏主人的身份范围又缩小了。

王双怀教授分析认为,金碗上的莲瓣应该和唐代佛教文化有关系。这个碗等级之所以高,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工艺,让人们对唐代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这件银罐罐体用纯银锤揲而成。盖子装饰有类似葡萄、石榴的折枝花纹,跟罐身扣合非常紧密。矮圈足与罐底相焊接。在罐肩部铆有提梁,经千年仍可自由转动。银罐周身纹饰非常华丽,将錾刻、鎏金、焊接、捶揲等工艺融于一身。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在鹦鹉的周围装饰有海棠花枝,纹饰空白处以鱼子纹装饰,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刚发现时,考古人员将罐盖打开后,发现里面盛有半罐不明液体,液体中放置着紫石英、白石英等。水面上有一层金箔,金箔上面有12只小金龙。

在展厅一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其中6只赤金走龙。这些赤金走龙只有一个指节大小,但不论胡须、鳞片还是尾部,刻画得非常精致。每一条龙的动作细节都不一样,头部姿势也不一样,展现了高超的微雕技艺。刘素介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先生认为,金箔、金龙都和道教文化相关。

王双怀教授说,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论衡、三教融通,唐玄宗就曾为儒家的孝经、佛教的金刚经、道教的道德经做过注释,西安碑林内的石台孝经就是他御笔亲书。这个罐上有鹦鹉的形象,鹦鹉在唐代也是和佛教有关系的。

由于真品在外借展,展柜内摆放的是一件复制品。

刘素介绍,这件银壶的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壶盖帽为锤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弓形提梁。壶身的制作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冲的方法在壶腹两面装饰出两匹相互对应的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制作完舞马再将整个银片的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最后对壶体通体抛光,舞马、壶盖、弓形提梁和同心结等部位鎏金,看起来黄白相映璀璨夺目。

王双怀教授介绍,壶上舞马衔杯的形象,表现的是唐玄宗生日祝寿的场面。唐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这一天叫做“千秋节”,祝寿场面很大。舞马就是经训练专门给唐玄宗祝寿的。这种马特别有“文艺范”,特别通灵性,能根据音乐和人们的编排,跳各种各样的舞。唐玄宗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都会在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下举行盛大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随着《倾杯乐》的响起,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跃然起舞。当舞马衔杯献寿时,领头的舞马会跳上提前设好的高案。力士们抬起舞马,舞马的嘴里衔着杯子,杯子里有酒,舞马会跪下来祝寿,然后仰起头来把酒喝下去,喝下去以后马就醉了。

E.近年来“明星文物”

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件和熏香有关的银器,大的是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小的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刘素介绍,和乒乓球大小差不多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近年来的明星文物。自从2017年登上《国家宝藏》后,很多观众都慕名前来参观。这件文物刚出土时考古人员把它称作“熏球”,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唐代窖藏也出土了两件类似文物,物帐碑指明它叫香囊,考古人员才知道原来唐人把这种球状的金属质地的熏香物件也称做香囊。

该香囊造型非常特别,有上下两个半球,下半球内有内外两层机环,内机环里是一个半圆形的香盂,香料就放置在香盂中。由于重力原理,无论如何转动,香盂的重心始终都是向下的,香料永远都不会撒出。欧洲大航海时代用来指明方向的陀螺仪,也运用的是同样原理,而中国早欧洲数百年就已将这种原理用于日常生活中了。

窖藏文物带来了很多信息,那么窖藏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刘素介绍,考古专家段鹏琦认为,窖藏出土位置在兴化坊十字街西南。根据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提供的时间线索,窖藏时间大概是唐德宗在位时期。也就是说,何家村窖藏的主人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一个人。目前有以下几个重点对象,分别是邠王李守礼、京兆尹孟温礼、晋国公裴度和租庸使刘震等。

邠王李守礼是章怀太子李贤的次子,章怀太子李贤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二儿子,30岁时在巴州自尽。李守礼受他影响,自小被幽禁宫中,直到中宗李显时才恢复自由回到长安城。似为弥补幼小之时荣华富贵的缺失,李守礼一度生活奢侈甚至举债为生。按照他的性格、去世时间(唐玄宗时期),在时间线上不太可能。

京兆尹这个官职相当于如今首都的一把手,但在唐代其官职品级是从三品。根据窖藏中发现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可以把窖藏主人的等级定在一品以上,所以这个品阶的级别还不太够。

晋国公裴度是三朝元老,地位也很高,但他在唐德宗时期刚中进士,当时还没居住在长安城,他发达的时间其实已到了唐宪宗时期,所以时间上似乎也不太可能。而且他在兴化坊居住的地方,和十字街偏西偏南的位置似乎也有一定偏差。

刘震目前是主流学界认为最有可能的一个人。因为他所担任的租庸使这个职位非常特别,税银、贡品都有可能经他之手。齐东方先生认为,这些文物就是刘震出逃未果的过程中埋于地下的。但新旧唐书中都没有刘震的记录,关于他的故事是唐代薛调所著的小说《无双传》中写到的,后来被宋人收录在《太平广记》中。记录的是德宗时期发生泾原兵变,刘震命侄子把家中财宝带到城外,随后自己携夫人及家中女眷潜逃,但在逃亡中被守护长安城城门的士兵拦下,最终他回到城中做了伪官。皇帝后来回到长安城后,下令杀掉了他。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宴会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