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怕我,要杀我,别人说我有精神病,他说我做什么都无奈?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或者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就是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长期处在饥饿的情绪当中,每天不停贬低自己。

生活当中抑郁患者他们都会拥有自己的语言,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来判断他真的是否具有抑郁症,那么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最爱说那几句话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他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话少甚至不言语等。

临床上心理专家和研究学家不断的对高发性和抑郁症做过相应的调查发病机制和发病的诱因,因而这类疾病之间研究不出常见的患病机制来自于哪类因素,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具有一定的遗传基因突变,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展程度和抑郁状态有着重大的关联程度。

有轻度抑郁症的人这五句“口头禅”会常挂嘴边,希望你没说过。

排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与事物错乱性所影响,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表明错误是自己所造成的,从而会进行卑微的解释解及认证,就要及时注意起来,多半是临床情绪的抑郁症与正常人产生的典型表现之外。

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主动承担团队的错误,从而会选择一个人受骂的方法,以免拖累大家,好像诱发深深的谴责感以及罪恶感,伴随有全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好此种话产生。

临床医学针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所诱发的思想观念归类为重度抑郁感及轻度自卑感,伴随有自身的病症呈现于恶化状态发展,则会出现一定的自残行为。

心理学角度对于抑郁症患者呈现出的明显危害为重度自杀现象,伴随有话以及理事物解错乱行为,从而丧失自身对生活的自信心及自理能力,通常会选择密闭空间之内丧失生命的方法远离家人及朋友,

此种现象在抑郁中期以及抑郁晚期表现最为明显,意在饭桌以及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表述自身的自杀语言,从而会说书我走了你们都轻松,我就不拖累你们的话语。

我真的一丝力气都没有了,连呼吸都觉得累,明明什么事物都没有做,却感觉到很累,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其实轻度抑郁症所感觉到累,并不是体力劳动所带来的,而是一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无力感,他们总是忍不住反复思考一件小事,或是反复琢磨一句话,习惯了用悲观的角度看待事情。

他们每天都在和大脑做斗争,和自己的思想和恐惧做斗争,为此感到心力交瘁。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当一个人沉浸于悲伤,是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空虚的,而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是空虚的,

但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事无成,做什么都不顺心,看到别人做什么都顺风顺水,而自己却什么也做不好。

有时就是一点点的小事情,会让自己更加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整天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全身上下全都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

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他都会不停的否决自己,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只会给工作添麻烦,给家人添麻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91.6%之上的抑郁患者针对于世界的社交生活及人间烟火气产生了极大的抵抗性心理,通常会选择将自己封闭于小房间环境之内,进行自己的事故以及心理所想,伴随有一定的自闭性心理。

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也会选择衣柜等密闭性空间隐藏自己,通常会与外物进行情绪诉讼,表达自身的负面情绪以及抑郁心理情况较为严重时,为追求一时的快感也会产生自残行为。

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虽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自己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白天有工作还好,一旦到了晚上的时候就容易躺在床上想七想八,甚至有可能会想到很久以前的事情,并且把它当作就像昨天刚发生一样,不断的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所以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

就算睡着以后也容也特别容易被一些动静惊醒,比如窗外风吹树叶的声音或者是野猫的叫声,都有可能让它突然从梦中醒来,睡眠质量非常的差,然而一般人发生这种情况后,很难把它和抑郁症联想到一起。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或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在心情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是非常挣扎的,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出现出极大的绝望感,感觉生活就是负担,自己活着会成为别人的累赘,人间不值得。

抑郁症患者会急切地想要通过自杀或者轻生的方式,你说我说我说的就是他,离开这个世界,消极的情绪也会让他们的抑郁心理越发严重,最终出现无法挽回的可怕局面。

综上所述:这是一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大脑情绪和身体变化会有不同的出现不同的症状。

因此,当发现自己或者朋友经常感到不开心,心情压抑的情况,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寻求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

一个8岁的男孩,被诱拐、杀害、分尸、弃尸……举办葬礼时,孩子连个完整的身体都没有。

如此凶残的作恶手法,很难想象到,凶手是个不到14岁的少年。

更令人惊讶的是,案发8小时后,他带着血淋淋的凶器去警察局自首。

这一幕,出自今年新出的韩剧《少年法庭》,豆瓣8.8。

剧中的所有案件,都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案件,原型就是韩国著名的仁川女童分尸案。

这部剧的题材之现实,尺度之大,内容之深刻,值得所有父母思考和警醒:

为什么天真单纯的孩子,会化身成可怕的恶魔?

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又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杀害8岁男童的凶手叫白成友,今年13岁。

在法庭上交代作案过程时,他越说越兴奋,最后竟然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种纯粹的恶意,看得人毛骨悚然。

毫无悔改之心,为什么要自首?

他嬉笑着回答:我听说年纪未满14岁,就算杀人也不用入狱。

律师还拿出了精神病证明,为他辩解:杀人分尸,只是因为犯病。

未满14岁,又患有精神疾病,白成友真的有可能被无罪释放。

但正是这一点,让法官抓住了漏洞:精神病人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案件。

抽丝剥茧下,警察和检方找到了另一个作案人:16岁的少女韩睿恩。

原来,是韩睿恩实施了所有犯罪过程,但她很清楚,如果自己被抓住,就是刑事案件,会被判刑。

于是,她让未满14岁的白成友替自己顶罪。

最终,主犯韩睿恩被判入狱20年,白成友被收容2年。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说: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两个凶手和被害人有过节吗?没有。

被害的小男孩知煦,之所以被盯上,是因为想给妈妈打电话,找韩睿恩借手机。

但小小年纪犯下如此恶行,他们是天生坏种吗?

拿白成友来说,他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整天忙于工作,就连庭审当天也迟到。

韩睿恩虽然父母健全,家境富裕,但夫妻常年定居美国,把孩子孤身留在国内。

即使女儿杀人,父母都没有回来,只是请了豪华律师团来辩护。

两个缺爱的人,因此在网络上相遇,抱团取暖,但也在彼此的影响下越走越偏。

他们之前就曾虐杀动物演习,但双方父母也没有发现丁点苗头,教他们尊重生命。

最后就演变成,韩睿恩在杀害男孩时,不仅不害怕,居然还会兴奋的跳舞。

那种天真的残忍,让人看得脊背一凉。

这起案子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触动我:韩睿恩听到知煦提到“妈妈”,神情恍惚了一瞬。

我想,可能是潜意识里,嫉妒那些被父母爱的孩子,她才痛下杀手。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

12岁之前,他们会在父母和环境的塑造下,形成基本的性格和三观。

这个阶段,如果少了父母的关爱、陪伴和引导,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父母的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才是这场惨案发生的根源。

剧中还有一幕,让我觉得既生气,又可笑。

大概是觉得儿子会无罪释放,白成友的母亲刚开始不以为然。

等到儿子被处罚后,她又接二连三找法官又哭又闹:

“他是我亲生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他。”

“你为什么不释放成友呢?我的孩子又没有杀人!”

白成友走到这一步,母亲缺乏管教是一个原因,无限的纵容也是背后推手。

当小孩犯错时,人们总是说“他还只是个孩子”,也会选择谅解和宽容。

但有些错,一旦被犯下,就不能被原谅。

孩子的身份,更不应该成为犯罪行为的免死金牌。

轻拿轻放,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从“少年犯”变成“成年犯”。

在剧中,就有不少孩子由于处罚太轻,越走越偏。

2个11岁少年黄仁俊、白度炫高空抛砖,导致法官沈恩锡的儿子被砸身亡。

由于未满14岁,又不是故意伤人,法官在3分钟内就判处两人无罪释放。

只是短短3分钟,他们能学到什么呢?

两个孩子从法庭走出后,一边笑着,一边商量着要去买炒年糕。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带走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如果说真要学到什么,那大概就是——未成年就是保护伞,法律真的很好糊弄。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次次犯案,而且罪行越来越严重。

黄仁俊的档案中清楚写着,有6次付出前科,且毫无悔意。

白度炫,从偷窃、暴力、到强奸、诈骗、强迫卖淫,拍视频卖钱,形成犯罪集团……

一步错,步步错,当初如果施以严惩,他们也不会变成这样。

而现实中,未成年人受罚后,再犯罪比率也是高得惊人。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曾发过一组数据:

初次犯罪年龄小于11岁的,有65%的人会重新犯罪;12-15 岁的,再犯率为 54%。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当一个孩子犯错,父母却无限纵容,就会毁掉他的边界感,毁了他的未来。

当一个孩子犯罪,法律却没有严惩,那将毁掉他的底线和良知,危害整个社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值得每个孩子牢记。

2021年3月,最新刑法修正案正式把未成年人的刑责最低年龄下调至12岁。

虽然只是针对特别恶劣的情况,但我相信,这对那些心存恶念,有犯罪倾向的孩子,起码会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但仅仅是加重刑罚,就能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吗?

法律惩戒,只是最后一道防线,真正能够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还是教育。

正如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说:人,实际上都是一种产品。是社会、教育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家庭的产品。孩子性格有缺陷,问题往往出在早年的抚养。

《少年法庭》这部剧中的少年犯,很少有天生恶魔的,更多是来源于家庭的问题。

徐有俐染着一头红发,和不良青年来往,甚至出卖肉体。

这个看似“无药可救”的孩子,只是想多挣点钱,逃离常年家暴自己的父亲。

从事手机诈骗,“三进宫”的俞贤枝,爸爸酒精成瘾,压根无法养家。

不到14岁的她,又无法打工赚钱,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

还有小小年纪就组织卖淫,锒铛入狱的少女瑛娜。

母亲改嫁后直接抛弃了她,找上门结果被继父暴打一顿。

在被逮捕的警车里,她默默注视着这街头幸福的一家三口,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剧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

(少年犯)他们自己也很清楚不能做那些坏事,但他们却明知故犯;

他们希望自虐所带来的痛苦,也能对家庭造成伤害;

他们想引起注意,传达自己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并不是说,原生家庭有问题,就一定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但如果家庭教育到位,他们走向歧途的几率,起码会降低很多。

孩子与恶的距离,往往就是父母与教育的距离。

未成年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其实,更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课题。

当每个孩子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拥有同理心和道德感,我想,类似的悲剧才不会再上演。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为了方便后续能接收到咱们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之前好多妈妈问怎么进咱们“树妈福利群”,我就特意做了一个二维码。咱们的群里,每天会发一些免费课程资源。我从各出版社和品牌方要来书籍、好物等福利也会在群里给大家做免费抽奖。大家有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群里交流。

没添加的妈妈,可以直接

按下方↓操作设置【 星标

- 超温暖的育儿公众号 -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6 了,收获了 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 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 3-12岁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说,即使不治疗,尽管很痛苦,如果患者能够坚持下去,熬一段时间,病情也会自然缓解。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程可自动停止,渐渐好转。因此,尽管抑郁症很痛苦,但只要患者能够保持信心,坚持下去,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病情也会慢慢好转。

但事实上,抑郁症的自杀风险又非常高,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患者有数十万人。究其原因,抑郁症患者自杀,其实不是死于病情,而是死于绝望。

为什么绝望?一个因素是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对治疗失去信心;另一个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就是支持系统的崩塌。

现代医学观表明,对待抑郁症,要从“生物-心理-”三方面来加以考察。其中,“”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如果患者缺乏支持,觉得不被理解,就会产生被隔绝、被抛弃感。假如这个时候,患者又身心痛苦,对治疗缺乏信心,就会对未来绝望。自杀的意图和行动,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产生。

综上,患者的支持系统在其治疗和康复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支持系统分成很多层,最近的一层,是亲情支持系统。一位患者,如果处于身心痛苦中,而其最重要的至亲也不能理解他,缺乏耐心和包容,甚至出言不逊、恶言相向,那么,他最后的保护层宣告解体,就很可能生无所恋,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一位抑郁症患者曾经告诉我,她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的母亲曾经问她:“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说出来,只要是我们能给的,都给你。”她说,她当时无言以对,还很愧疚,连死的心都有。

后来,病愈后,她想起这一段往事,回想当时她最希望听到的,就是家人说一句:“我们知道你这些年也很不容易,累了就歇歇,别勉强自己。”这样一句话,或许能让当时的她放松下来,大哭一场,然后原谅自己。

的确,在疾病中,抑郁症患者是委屈而无助的。在周围很多人眼中,抑郁症患者是缺乏毅力,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天大的误解。他们不了解,抑郁症患者不是无病呻吟,而确实是病了。一点点小事都会牵动他的神经,消耗大量能量,无法承受正常人能做的大多数事情。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真的很重要。那并不意味着治愈,但至少能让的内心好受一些,能够多一些能量、多一些信心,来接受病魔的考验,从而能够坚持下去,终获治愈。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看起来有些偏颇,但考虑到这句话讲的是患者已经弃世的情况,所以对家人的审视就显得颇有道理。

我本人就是一个长期的抑郁症患者,我的主要症状就是焦虑,具体说来就是大部分时间都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总是抑制不住去考虑那些我认为会越来越糟糕的事情。大部分精力被无端消耗之后,人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注意力和意志力去做事,或者说,我可能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别人看起来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参加一场交际,比如写一篇文章。情绪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一旦形成习惯,又会强化自我的负面评价,然后形成恶性循环,由生而起,至死方休。

这种感觉非常不好。我曾去北京安定医院就医,向国内知名的抑郁症专家姜涛求助,被诊断为焦虑症,开了一大堆药,让我服药后逐步加大药量。我记得其中还有中成药,取药之后我就直接丢进了医院的垃圾桶——我根本不信中医。还有一味西药叫帕罗西汀,上网一查副作用很大。当时,我直接从北京到河南驻马店出差采访,吃了两天药,每天昏昏沉沉,确实不焦虑了,因为走路都困难,用肘支起脑袋都能在餐桌上睡着,哪有力气焦虑呀?

我很快撑不住了,决定在清醒地焦虑,和浑浑噩噩地嗜睡之间做出选择,很快我就选择了前者。停药后,头皮发麻了至少一个星期,而这只是我吃下去的那些精神管制类药品的最小的副作用。

我想通了,焦虑就焦虑吧。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你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它,就要试着跟它和平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相处的一段旅程。后来,我在生活中遭遇过空前的麻烦,也焦虑到去网上搜索“更好的”自杀方式,但最后还是撑了过来。

对抑郁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议是:我们必须学会将直觉与现实做个区隔,要训练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服从逻辑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绪颐指气使。时间一长,就会习得与焦虑和抑郁和平相处的能力,拥有继续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至于家人,无论是出于对科学的愚昧还是人性的偏见,都很容易伤害患者,直至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们必须清楚:抑郁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一样。如果你觉得用鞭子抽打一个偏瘫病人或者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强迫他们马上站起来跑步很不人道,那么你就得清楚,以“鼓励”的面孔强迫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问他们“你为什么这么软弱没用”……等等,同样很愚昧很不人道。

家人应该做的,就是服从科学,学习知识,向专业人士求助。对这种病症的耻感,经常会让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长讳疾忌医,坐误诊疗的良机,导致事态到最后无法收场。最后重申一次,抑郁症是一种并不可耻的病。太多病友不是死于这种,而是死于这种病的并发症,比如亲人的误解和指责,以及自己早已没有心力去克服的耻感和挫败感。




我不知道儿子到底是怎么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是知道我跟前夫离婚的那件事情以后吧,我现在很痛苦也很无奈,我需要每时每刻都看着儿子,哪怕一秒钟看不到我都会内心感到不安,怕他做出危险的事情。

儿子刚开始出现症状时,才15岁,他每天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叫他吃饭他也不理,我就对他大吼大叫,当时我也是刚离婚,心情也很糟糕,可能这也是造成儿子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吧。

他从此不在理我,有一次我去他屋子里打扫卫生,在床底发现一把壁纸刀,上面还有血迹,我吓坏了,不知道儿子到底做了什么。回来以后我就给他聊天,当聊到这个刀子时,他情绪十分激动,那狰狞的目光真的是把我吓了一跳。

我把他带进医院检查,他怎么都不肯去,我崩溃了,我刚离婚,儿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实在没有办法就找了前夫,前夫刚接到电话就警告我不要再打扰他生活,我跟他说儿子的事,他听都没有听就直接挂了电话。我委屈地哭了,真的是我做错了吗?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了,最后连上学都不愿意去了。我没有强迫他,我辞职回家看他,因为我查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事情,看到他们一桩又一桩的惨案,我害怕了,我把儿子的门锁弄坏,窗户封了起来,我害怕儿子做傻事,我每隔十分钟就回去看一看儿子,虽然我会被他又打又骂,但是我很开心,我希望有一天能把他内心所有的痛苦都释放出来

最恐怖的一天还是发生了,2019年的一天,儿子趁我出去买菜,他开始用刀子划自己的身体,当我回去时,他已经浑身是血了,回到家我看到这些,不敢有一丝犹豫,我把他送去了医院,医生安慰我说这种事情也没办法,要让他父亲和我好好跟他沟通,我说已经离婚了。

儿子自从那次开始,他开始无数次的怪异行为,我几乎每次都能拦下来,当然也有拦不下来的时候,他每次都能抓到我放松警惕的时候,现在我24小时都不敢休息,真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一年多了,我看了很多关于自闭症转好的病例,做了很多他也不接受。

没想到今天儿子又出这个事情了,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儿子好起来,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儿子的。说这些都是无用的,我要多跟医生交流,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儿子好起来。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临床医生。至今仍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并不是病,是一种无病呻吟,属实可怕。远的不说,就今年来在新闻上就看过有数人(政府官员、医生、艺人等)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在现实中,我出诊120的时候也接到多起因抑郁症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的病例。那么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表现?人们对于抑郁症有哪些认识的误区?又该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据统计,国际上有超过3.5亿人抑郁症患者。咱们全球加起来也就不到百亿的人口,故而可以说其是影响人类的重要常见疾病了。抑郁症它不仅会导致生活、工作能力下降,同时也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抑郁症已经非常普遍,但也经常被人们忽视。根据 WHO 官网的自杀专题提示,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大于每年死于他杀和战争的人数。算下来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杀对于整个家庭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担,也给自杀者身边的亲属和朋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其实对于死于自杀的人,一项 Meta 分析提示,死于自杀的人约有90%曾患有某种精神障碍,这其中抑郁症所占比例约为40%~70%。故而自杀也为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根据最新的 Meta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终身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7%。说白了就是每5个抑郁症患者中,就有一个可能会出现自杀未遂的行为。

我这先有句丑话说在前头,有些人因学习压力、婚姻、生活、感情、工作等不顺,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悲观消极,就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我们一定要通过医生的专业诊治才能下这个诊断。比如明确诊断就要医生认真严谨的采集病史,并进行躯体检查和精神状态检查,做到既不能忽视患者的抑郁症状,也不能因为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有突出的抑郁症状而简单的诊断为抑郁症,因为还有其他障碍可以产生抑郁症状。在得到诊断后则要开始判断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这是很重要的。

同时也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以及是否需要终止工作等。判断其严重程度医生主要从症状是否有幻觉、妄想,工作、生活能力是否受损,病程长短,以及自杀的危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完成这一步后再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工作、婚姻家庭、交往、生活状况和躯体情况。尽可能的找到疾病的促发因素和人格因素,因为这对于后续进行心理治疗和支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具体的诊疗、用药等我就不细说了,这也不是今天本文的重点。因为抑郁症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发病阶段,特点各异,需要根据其发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不难发现,人们平时常会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能够承担自己经历的一切为自己负责。所以每当听闻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就会有“得抑郁症的人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心眼儿小,承受不了挫折,所以才会生病”这样的言论出现。很多人甚至觉得患者好不了,是因为他们病了以后依旧矫情,各种无病呻吟甚至作死自杀。认为你这人抗压能力怎么这么不行。

开篇我就讲到,其实抑郁症它是一种疾病。它不是一种可以靠个人意志就能调节好的正常情绪。那些无法自拔的负面思维和自杀观念其实都是疾病的症状表现,不是患者的自由选择。意志是很难克服得了抑郁症的。大多数人还会认为,抑郁症不算个事,只是这些人自己感觉不好,抑郁症患者应该停止胡思乱想,应该立刻收拾收拾回到工作岗位。网络上常看到一些因抑郁症自杀的热点新闻,下面就由评论到,不理解有钱怎么还得抑郁症。

其实潜台词就是有钱即幸福,穷即不幸,你这么幸福还得抑郁症真矫情”,甚至还有说法说做体力活的穷人很少有抑郁症的,暗示抑郁症是懒、闲出来的富贵病。为什么抑郁症在上的人们对其正确的知晓率偏低?在这我告诉大家,抑郁症毕竟是在20世纪才被创造出来的现代医学概念,而且心理疾病方面一直有新研究。它一直存在,只是最近几十年被精细分类出来。首先要有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基本知识才有“确诊抑郁症”的机会,再加上对精神病学理论的接纳程度。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说出自己的症状会被当成软弱和矫情,他也就会把这些藏起来了。所以有时候身边即使有抑郁症患者,可能你也察觉不到。我们见到的只是露出来的一部分,所以得承认到自己认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点尤其是对于家长而言非常有必要。他们对爱的表达,对个人情绪的重视程度,对精神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对辈分尊崇观念,集体与个人界限的理解等等大多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背景。而且他们很容易把这些观念当做稳定的东西,事实是这些观念全部都跟着在变化,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充分理解下一代的情绪表达方式和焦虑来源,甚至忽视和否认孩子的个人感受。

家长,总是在复制上一代家长的相处模式。在很多人眼里,软弱,抑郁对于才刚刚吃饱饭的人来说,是不配,不应该拥有的权利。穷人,仅仅活着已经很难了,抑郁就像是对贫穷的背叛。打个比方来说,有的父母会这样想,我辛辛苦苦在上打拼,忍受各种是是非非,尽我最大的能力抚养你长大成人,就希望你能好好读书,我已经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了。你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还会这样,你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是在他们眼里,抑郁症不是病,可以靠意志克服,或者开导开导就能解决,这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并不能帮到孩子,甚至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虽然本质上是为他好,但是方向反了!!!

抑郁症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的疾病,虽不是具体的器质性疾病,但也是需要看医生需要治疗的。所以家中或者身边如果有抑郁症的患者,更应该予以关心、照顾,应该是同一条心,而不是嘲讽、斥责、孤立等等。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科普所用。综合数小时时间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的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保健观念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

1.李茂生,邬志美.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383-387.

2.薛雪,李武.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12-214.

3.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康红,梁佳,曾强,等.人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内科,):521-524.




  •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 我的一个同事,儿子因为恋爱的事情受到家人阻碍,导致心情长期郁闷,长时间下来,就抑郁了,而他的妈妈对于抑郁一无所知,她总是认为孩子是在简单的闹情绪,不仅没有给孩子治疗,而且还每天不停地抱怨孩子,讥讽嘲笑孩子,以至于病情加重,从原来的不愿和人交流,不说话,到后来的打骂人,摔东西,再到后来的失去理智,失去记忆…………,
  • 所以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无论是出于对科学的愚昧还是人性的偏见,都很容易伤害患者,直至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们必须清楚:抑郁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一样。如果你觉得用鞭子抽打一个偏瘫病人或者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强迫他们马上站起来跑步很不人道,那么你就得清楚,以“鼓励”的面孔强迫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问他们“你为什么这么软弱没用”……等等,同样很愚昧很不人道。
  • 家人应该做的,就是服从科学,学习知识,向专业人士求助。对这种病症的耻感,经常会让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长讳疾忌医,坐误诊疗的良机,导致事态到最后无法收场。
  • 最后重申一次,抑郁症是一种并不可耻的病。也不是什么绝症,只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大多数人都能康复的。
  •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你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它,就要试着跟它和平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相处的一段旅程。
  • 对抑郁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议是:我们必须学会将直觉与现实做个区隔,要训练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服从逻辑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绪颐指气使。时间一长,就会习得与焦虑和抑郁和平相处的能力,拥有继续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 抑郁症现在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疾病,这几年人们对这种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几年人们身边有人如果感觉情绪不太好,就会马上调理一下,甚至会及时主动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由于现在人们承受的压力太大太多,尤其是大学生,脑力劳动者,竞争激烈的行业,还是有许多抑郁症患者出现。所以作为普通人都应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当身边有人得了这种病,要能科学处理,正确对待,别再出现因为身边人的无知,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啊!我是@听悠的时光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讲是对的。前段时间,曾有家人在平台上抱怨患有抑郁症的孩子。
抑郁症是心理性疾病,思想沉闷,郁郁寡欢,生活情趣几尽丧失,有的人自杀倾向明显。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关怀,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生活上照顾,心理上关心,开解心中郁结,做好安慰和引导,切莫语言,行为等精神刺激。病人局限在狭隘的心理境况之中,很难自我解脱。所以,家人应认清抑郁症的严重性,帮助病人康复。若不计后果的刺激病人,不把病人当病人,或误认为病人无病呻吟,不予重视,则害死病人的不是疾病,而与家人有关。




抑郁症的形成,一般需要一定因素的长期影响,例如家庭因素、人际因素以及学习生活的压力等,其中家庭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就是人际因素,所谓的人际因素就是指孩子是否能够在群体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不少孩子抑郁的源头是遇上了无德的老师,老师的歧视和不信任往往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年纪尚小,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情绪排解能力处于较弱的阶段,导致患上抑郁症的识别率非常低,这就必须要家长多加留意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果突然出现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易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行为,家长就要引起警惕。

3-5岁学龄前儿童抑郁症会对失去兴趣,在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

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或者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

9-12岁的孩子表现为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12-18岁青少年表现为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在现实生活中,击败一个人的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那孩子自己呢?世界那么大,总要他们自己闯,在保护孩子之余,我们更应该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保护”机制,从小增强免疫能力与抵抗力才是更长远的守护之道。

人生几十年,不长不短,在每个节点我们都有可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这些考验不仅任性随意,还有可能是“润物细无声”地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既然考验主要来自生活,那么我们就从实际的生活场景锻炼和提升孩子的抵抗能力,要见惯才能不怪。

1、重视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

这个世界有一种人最可怕,就是无所求的人,有欲望就有动力、有所求就能找到切入口,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无感,那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寻找并坚持他所热爱的事情,不要随意扼杀孩子的才气。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很可能是他的潜能所在,而且因为是他所喜欢的,他会非常投入、自主积极、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个有自己所热衷和兴趣的孩子,他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的孩子。

正如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回到让自己感到最舒适、让自己最放松的地方走走,回想曾经快乐的时光,给自己打打气;或者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将烦恼抛之脑后,让自己在安心和愉悦中抚平激动的情绪。我们所热衷的事情、所喜欢的地方,就是能让我们心安的栖息站。

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我们要像培植幼苗一样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陪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支持他发展自己的兴趣,让孩子更自信、快乐。

2、带孩子走出家门多折腾

为什么现代人都容易焦虑、急躁、忧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依赖电子产品从互联网的虚拟场景中了解生活,不接地气。不少人在玩、看段子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总是被逗得乐呵呵,但是过后呢?离开屏幕,迎面而来的却是无限的空虚感。因为真的啥事都没做,严重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

而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忙碌,是能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的,因为在忙碌中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把事情做的井井有条(自信由此而来)、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繁琐事都被攻克了(这是纯度最高的鸡血)。

所以,在节假日,爸爸妈妈应尽量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人群、走进生活,可以爬树、爬山、攀岩、游泳、露营等等,带孩子多折腾,放手给孩子锻炼体力、意志和思维的机会,折腾得多了,孩子对人对事的适应能力也就会更强。

劳逸结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静若次子 动如脱兔”的孩子更显张力。

3、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们要学会克制,包括情绪。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不能过度压抑。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如何强迫自己压抑情绪,而是要更合理地处理情绪

对于在自己可控制范围内的情绪,我们尽量理智对待,包括转移注意力、自我鼓励暗示等,毕竟问题宜解不宜结。但是,一旦遇到真的怒不可歇的事情了、或者是负面情绪去到了临爆点,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排解方式。

所以,爸爸妈妈在自己遇到情绪临爆点的时候,不需要以“为了孩子好”而强迫自己压抑到内伤,反而应该找合适的方式释放负能量。例如:对着录音器将所有的情绪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将情绪尽情写到白纸上然后狠狠地扔进垃圾桶、对着高山大海将情绪大喊出来等等,都行。等情绪稍微回落,我们再看回这些“爆发的痕迹”,可能那时我们会释然地更自己说:“其实也没多大事。”

有情绪,首先要理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必需有效解决;情绪解决完毕,生活工作常规继续。想要孩子接地气,首先爸爸妈妈也要身体力行,我们宁愿要一个拥有正常喜怒哀乐的孩子,也不希望孩子长期自我压抑。




这句言重的话有一定它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思维迟缓、低落、意志减退的三大核心症状。这时的患者往往无法胜任工作,功能受损严重,整日宅在家中什么都不想做,其实也做不了什么,这种退化般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患者,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家人还说你是装的、懒的,整天在家躺着不工作是故意的……你是一个什么心态?你能承受的了来自心灵的无助感吗?于是悲观厌世的情绪会逐渐滋生,患者认为没人能理解自己,没人知道自己有多孤独、多痛苦,也许真的倦了,就走出了那最后一步。

一个抑郁症的病人每一天都好比我们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的日子里坚持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同时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许你的一句关心的话,就是患者此时此刻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拉她一把,她会感受到温暖;推她一把可能就是诀别。




世界上没有家人有能力理解抑郁症患者,如果家人有能力理解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就不会成为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有人成为了抑郁症患者?一定是没有人理解当事人,包括当事人自己,没有能力理解自己。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是想表达不理解是抑郁症患者的杀手、推手。的的确确不理解是抑郁症的天敌,理解才是抑郁症患者的福音、救星。 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抑郁症的本质是抑郁症患者被许许多多的心结、抑郁情绪所压垮。解开心结、消化抑郁情绪的前提是理解,家人都有强烈想向抑郁症患者提供帮助的愿望,家人往往不具备提供有效帮助的能力,不理解情况下的帮助往往事与愿违,不理解情况下的帮助往往给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雪上加霜。所以就有了“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的提法。

不懂装懂是抑郁症患者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相互产生激烈冲突的根源,也是抑郁症患者周围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好心办坏事,也是抑郁症患者自己非常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常常将自己看到的表象、皮毛误以为是本质。绘心桥提醒:眼睛能够看到的永远是冰山一角。关注心理,关注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怕见人是精神病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