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潭口妇科检查妇科病多少钱?

 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多看植物能保护眼睛吗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并不是指绿色本身对眼睛有什么好处,而是说远眺大自然的景物可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如果看33厘米以内的东西,即使是绿色的,对眼睛也没有益处。 
为什么多看绿色对眼睛有好处
外界的物体具有各种颜色,可以使物体显得鲜明和优美,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爱好。
过分鲜艳的颜色...

王绍经公原籍广东省海南岛乐会县(今为琼海市),祖居温泉镇温泉村委会石角边沟村,生于清朝咸丰十年( 1860年)庚申闰三月十九日未时,卒于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已卯正月二十八日亥时,终年七十九岁。绍经父王逢选,母李氏,有三兄弟,绍经排行第一,二弟王绍论、三弟王绍仁。绍经青壮年出洋,初为劳工,克勤克俭,后有积蓄,改为经商。由于长袖善舞,生意兴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九世纪初叶)便成为新加坡琼籍殷商(列为当时新加坡十二位名商之一)历任新加坡琼崖王氏祠首任总理,历任多届琼州会馆主席和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四海通银行董事。其闻名新马,扬名琼州为后人所传扬。乃至当今海外及故乡之众人虽知王绍经其名而他如何勤俭起家,刻苦经营,甚至成为殷商先贤之经历及其后代发达情况,甚鲜为人所知,务必从头道来。

种苦瓜 苦经营艰辛度日

绍经幼年家景贫寒,其祖屋低矮窄小,父母靠耕田过活,养育绍经三兄弟非常艰苦。因绍经为长子,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虽然家里缺钱少米,但为了他能有文化日后有条出路、还是让他上乡里的私塾读书。小时的绍经脑瓜子特别聪明伶例,私熟先生教的书他熟得最快,认得最牢。只可惜好景不长,父母因交不起学费迫不得已只好让他中途辍学。读一年多的私墊,书不懂得很多,但绍经的脑子很好用,办事精灵。他看到当时苦瓜卖有好价钱,便打算种苦瓜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己家的园地辟为瓜园,种上瓜苗精心管理。每天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挑起尿桶摸黑去积牛尿,挑到园中冲水浇瓜。他办事有心计,瓜园经营得比别人的都好,园子里的瓜结得肥大,挑出去卖价好。那个时候,夜间常会有人到园子里偷瓜,绍经便在园中搭起一个草棚,晚上睡在里面守园,小偷再也不敢来偷瓜了。就这样,他靠种瓜维持生活,艰苦度日。十八岁那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与乐会县黄思村的林氏结婚成了家。

渡南洋 四块光洋辣椒酱

绍经成家后没几年,便生下长子王先树,家里添了孩子,生活就更困难了。眼看着家里日子难挨,当时故乡有不少人被迫出洋谋生,他便萌生了出洋闯生活出路的念头。一八八四年初夏,二十四岁的王绍经辞别了妻儿老小,抱着到异乡闯一番事业的决心,踏上了南行的征途。他行装简单,身上仅带四块光洋,还特别带上一瓶用金桔和辣椒腌制的辣椒酱。背上简单的行装,他从家乡步行,沿途买稀饭粗菜配辣椒桔吃,吃半肚,饿半肚的上路,连晚上寄宿的也是便宜客栈。经过几天几夜的跋涉,来到琼山县的潭口,然后过南渡江从海口港坐小帆船出海渡洋。当时由于船位小,又缺乏航海知识,许多小帆船在海上遇到风浪而往往全船覆没。此时的绍经面对茫花大海,前途生死未卜,但他一心想到南洋干出一番事业,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历尽了多少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新加坡港口,步入了人生征途中的另一番天地。

挑蒌叶 扁担肩膀穷起家

刚到新加坡那阵子,绍经凭着年青力壮,不怕艰苦 ,靠挑萎叶为生。这种萎叶是用来包装槟榔用的,在食用的槟榔衣上配上一些石灰包成三角形,当时每包1-2分钱卖给马来人当零食。当时,绍经靠着双脚和一副肩膀,走遍了新加坡的各个山芭,也不知挑断了多少条扁担,他将收来的萎叶,一担担贩卖给卖槟榔摊的番仔村人(马来人),从中换取一些小小的利润收入。绍经挑萎叶实菠萝收入虽然微小, 但他却时时不忘唐山老家的亲人,他平时省吃俭用,一有储蓄就给故乡的妻儿老小汇款,赡家接济不断。

收山货 贩煤油聚积资本

磨铁成针”。绍经挑萎叶卖菠萝持之以恒,点滴储蓄,不久便以二百元为资本合人做起布伞生意,逐渐有所起色,继而又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的印尼山区一带设土杂货店,收购各种山货、皮货运往新加坡和海南做制鞋原料。随着生意摊子、项目、资本逐渐增大,不久又做起代理贩卖煤油的生意来。当时绍经收山货贩煤油生意共有四人合股(文昌市一人,琼海市三人)后来几位股东相继去世。当时的合股生意仅是口头议定为凭,并没有签订什么合同书,可是绍经合股做生意凭良心,讲信用,四位股东死后,他不独吞财产,而是将各位股东的本钱和利钱分文不差地如数拨交给其后代,还经常出资扶持他们做生意。“善有善报”,绍经的宽怀无私,使他的生意不断起色,财源广进,以致资本越积越雄厚。

购地产 长袖善舞速发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绍经时值壮年,风华正茂。此时的他已具备一定的资本,他看准买地产有发展前途,便开始买地,办产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购买橡胶园和房屋,很快就在新加坡拥有二十多间店铺。就在这个时期,他连建新铺买旧铺以自己的名字辟起一条“绍经街”,另一条“桂兰街”除几间广东人开的店铺不肯卖给绍经外,其余的全部归他经营,这两条街至今在新加坡仍然热闹繁华。战前的新加坡普通人的月薪仅有几块钱,对比之下,绍经已成为当时的百万富翁,跃居当时新加坡十二位名商之一。他长袖善舞,经商的业务范围之广,有橡胶园、汇兑、房产、保险、银行等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又汇款回家乡给儿子先树兴建一幢新房屋, 此宅占地约五亩,共有大小房子近三十间,四面有围墙环包,大门前设有牌楼,楼门前的牌匾上写有“资政第”三个大字(意思是既有人做生意又有人做官的门第),以此光宗耀祖。其祖屋至今尚保留完整,托家乡亲人王裕垣管理和修缮,后代王先德、王春权等常回家乡故居拜祭祖宗。

脑灵精 算命先生称“斑猫”

绍经公身材矮敦胖壮,身高只有约1.62米,身体健康少病,常年脸色红润。他个性沉默稳重,少语言,不抽烟也不饮酒。平时身着宽大的唐人装(上衣为布纽扣时装,下身为接头裤)穿平底布鞋,很少西装革履。他留有两撇八字胡子。据传有一次,绍经公请算命先生算命,当时他身上不知一件什么东西落在地上,他立即以迅速的动作拾起。算命先生据他的长相与动作,号称他为“斑猫”,说他神通广大,财源滚滚,且发财添丁,后代定辈出人才。后来果然不出算命先生之所料,他经营生意屡屡得心应手,且子孙满堂,添丁发福。绍经公喜形于色,常常逢生日大摆寿宴,邀请亲朋好友,社会名流前来聚会庆贺。据七十三岁的石角村新加坡老华侨王先谟先生回忆,绍经公做六十一大寿时,发请贴邀请新加坡商界首领、社会名流、华人、印度、马来等各色人均有参加,他也被邀请参加。在当时新加坡的“皇后”,“南天”等几家大酒楼设几百桌酒席吃喝娱乐了几天。又据至今尚健在的琼海市朝阳乡塘口村九十二岁的新加坡老归侨王裕蛟(此人同绍经公一宗祠,当时在绍经公任董事的新加坡四海通银行和华侨银行当职员)回忆,绍经公为人热情诚恳,他丝毫不因为自己富有而摆架子盛气凌人,而是处处待人和蔼可亲。王裕蛟当时虽然是个打工仔,但绍经公对他总是以礼相待,常在一起促膝谈心。 绍经公的二儿子王先楠还送给他一副象牙纽扣,他缝在衣服上,至今尚保留着这条衣服。

年近八旬的马来西亚老归侨,琼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王玉尧与王绍经公见过一面,据他回忆:“那是1936年的事了 ,当时我在来西亚槟城任益华学校校长,有一次趁假期到新加坡旅行,有位宗亲、著名中医王文卿公带我去见绍经公。在此之前,常听人们传说,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故在我的印象中这位琼籍大富翁的形象应该是西装鞋履、大腹便便、形态傲慢、难以接触。可是,正与我的想象相反,当我到新加坡小坡一间陈设简单的店铺里面时,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位身着白布唐装衣,黑色布裤,脚穿平底布鞋似平常人模样的长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绍经公。他脸色红润,满头白发,须眉也变白了,但精神矍铄,语言不多而表情亲切。仅寒喧几句,便叫隔壁茶店跑堂端来咖啡及数块骨牌饼(一种长方形的淇淋饼)款待我。如果是其他的读书人也许认为这样是礼薄寒酸。但,君于之交淡如水,直到如今,我总感到这位长者是以诚待人,而不是在于形式上的“礼厚” “礼薄”,这就是难得之处,绍经公留给我的印象迄今不忘。

《王绍经五代史略》一书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收藏并由作者签名后在网络发布,将之当作新加坡华人奋斗史例推介(见上图收藏证书)

办公益 富贵毋忘勤布施

绍经公经商致富,更不放弃社会活动,尤其热心公益事业,深受社会与华侨的敬佩。

1926年,绍经公为首发起创办新加坡琼崖王氏祠,并捐赠三层楼房一幢,作为初时祠所。他荣任新加坡琼崖王氏祠首任总理,并任多届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历任多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

绍经公曾是新加坡四海通银行董事,有段时间,社会上风传四海通银行将倒闭,引起储户忧心忡忡,争先恐后向银行提款,银行眼看就要濒临倒闭。为了维护四海通银行的利益,镇定广大储户的情绪,绍经公反其潮流,针对当时的提款倾向而将大量的款存入四海通银行。他还经常拄着拐杖,站在四海通银行的门口苦心说服和发动人们存款。商家储户们见似绍经这样的殷商对四海通银行尚如此充满信心,都纷纷自觉改变主意,停止提款,许多人还一变提款为存款,及时地挽回了四海通银行濒临倒闭的命运,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至今四海通银行在新加坡仍然兴旺发达,四海通银行董事合影时绍经公坐在众人中间,可见在当时以潮州人为首的这家银行中他的威望之高。

发起创办新加坡育英中学。绍经公解囊捐资在育英中学建“王绍经礼堂”,他的两位儿子也在该校捐资兴建“王先树楼”和“王先楠楼”。这所学校后来培育出了许多英才,桃李满天下,不少已成为当今新加坡的栋梁之材。

清朝末期,由于交通不便,邮政业务落后,当时在南洋做工的华侨经常要汇钱回乡赡家不太方便。绍经公便出资在家乡琼东县加积镇(今琼海县城)创办“批局”,也叫“批关”或“银庄”,为华侨办理汇兑服务使新加坡与家乡连成一线。特别是逢节期年关,只要南洋亲人家书一到,批局马上兑付现款,以赶及节期年关使用,既快速又安全,深受华侨和家乡眷属的欢迎与信赖。清政府为嘉奖绍经公为民办好事而封他为“ 资政大夫”。 国民党政府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邮政局,当时由石角村的王先淮、王绍曾任局长。解放后改为琼海县邮电局至今。

家乡的朝阳塘口村筹建王姓宗祠堂,绍经公叫儿子先树、先楠和先德三人每人捐款两干元。

日本侵略南洋时,先树公目睹日寇对华侨屠杀抢掠而义愤填膺。新加坡沦陷后,日军强迫先树公付奉纳金笔巨款, 他被迫出卖一行四间的经商店铺,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抗战期间,中国武汉抗日歌唱团赴星演出抗日节目,号召华侨抗日救国,绍经公当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在商界威望较高,他自己购买了大量的抗战公债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为广大华侨树立了爱国的榜样。

三十年代绍经公热爱家乡,和儿子王先树在家乡兴办许多公益事业,诸如捐建乐会县的“王绍经图书馆”,故乡的“绍经水泥桥”等,现在,家乡石角村交通要道上的水泥桥还在为学生上学,农民上工,邮差送信等而畅通.....

明家训 教育有方子孙孝

在南洋闯荡生意几十年,绍经公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和有文化的甜,广大华侨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准低致使社会地位低下,受人压迫欺诈,因而他常常这样训示自己的子孙:“钱赚多少都能花得完,唯独知识学问一旦学到手便永远属于自己,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活本钱”。这也就是绍经公的家训。平时他对子孙的管教要求很严,而绝不因为家庭富贵随便让子孙挥霍享乐。绍经公原坐一辆小马车,后来又买了一辆小轿车,但他一般不轻易用小汽车接送孩子上学。据他的小儿子,现任琼州会馆主席、大律师王先德先生回忆,绍经公平时生活很俭朴,穿戴朴素,小孩子上学每天仅给五分钱零钱。小孩上学不用小车接送,而是让孩子乘座巴士(公共汽车)上学。他对子孙管教严格而又十分爱惜子孙。孙媳妇吴坤美(长男王先树的大儿子王裕芬的妻子,人称海口嫂)初到新加坡时不懂得英文,绍经公便专门聘请一名英文教师到家中教她学英文,并常对儿孙们十分慈祥地说:“亚公赚钱来你们用啊”。长曾孙,现任新加坡面包西果商公会主席、善志社主席、琼州会馆康乐部主任的王春权原在故乡石角村出生,首次出南洋时年仅十一岁,他初见绍经公时便甜甜地叫一声: “公祖”,公非常欣喜,对他甚是爱惜,用手抚摸他的脑袋并亲吻了他,还分给他一元钱。 当时新加坡的普通人的月薪为八、九元钱,一元钱对小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多的了,春权手接一元钱后喜形于色地对母亲! (海口嫂)说:“亚妈, 公祖分一元钱,真多!”

栋梁材 仁者有后满门香

俗话说:“仁者有后” ,此话对殷商先贤绍经公来说最恰当不过了。绍经公一生经商讲仁义,在社会上做了不少好事,其后代也不辜负他的期望,一门俊秀为社会所颂扬。

绍经公有五子:长先树、次先楠、三先栋、四先柏、五先德,皆成材而闻名于世。子孙满堂,且多为学有专长。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二代(先字派)开始至第五代(辉字派)绍经公的后代共有大学生63人,其中53人已毕业出社会并有所建树,计有医生、律师、教师、会计师、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目前尚有十余人正在大学攻读,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强。第二代有大学生一人(即儿子王先德律师);第三代大学毕业生20人,第四代28人,第五代目前有大学生14人,这一代大量的初中、高中生奋发好学,并将陆续跨入大学校门。

长子王先树(别名桂苑)读旧制私塾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聪明精干,三十余岁时清政府赏于他“戴花翎分省知府法都郎中”,任民国乐会县知事,后出南洋。往返于南洋琼州之间,其爱国爱乡,先后为家乡置办许多公益事业,于1973年在新加坡不幸去世。

五子王先德,今年66岁,是绍经公第二代中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毕业于英国律师学院法律系,是整个新加坡、马来西亚海南籍人中第一个获得英国律师称号的人。他继承父志,热心公益,为社会民众服务。历任新加坡多届琼州会馆主席,中华总商会多届董事,曾任马来西亚新加坡琼州会馆联合会副主席,育英中学董事长,南洋华侨中学董事,新加坡律师公会秘书及各社会法律顾问和新加坡琼崖王氏祠多届董事长。1964年荣膺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BBM勋衔。1970年首次参加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贸易访问团回中国访问,几年来曾多次回乡寻根问祖,寻找并修缮祖墓,与海南省及琼海县政府的领导人共商建设振兴海南及琼海经济事宜。于一九九五年不幸病故。

第三代较出色的有王裕发,是绍经公四子王先柏之儿子,新加坡大学医科毕业后再赴澳洲、美国深造,现与新加坡加东区国会议员许南山合营妇科诊所。王裕发富有钻研精神,目前是新加坡颇有名气的妇科专家,近几年来悉心研究著写出《艾兹病》一书,并已出版英文版本五万册发行国内外,目前正在翻译成中文、马来文和阿拉伯文准备出版发行。

第四代以王春权和王春桐出名。王春权在故乡出生,是绍经公长曾孙。春权11岁出南洋读小学、中学中间回国读中学又就读广州岭南大学,后又重返新加坡攻读南洋大学商学院银行系,是南洋大学的首届毕业生,青年时代就具备了社会活动的天才。毕业后投入商界,连任新加坡面包西果商公会主席,多届善志社主席,琼崖王氏祠副理事长,星华公学董事长,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理事,篮球总会理事,琼州会馆执委、青年部主任、康乐部主任,琼州青年会名誉会长,琼联声剧社名誉社长,是新加坡琼籍同乡青年之佼佼者。近年来多次回国回乡寻根问祖。一九八五年曾带领新加坡善志社一行到广东省第一家华侨敬老院琼海县华侨敬老院视察,并捐赠敬老院内部设施。他还曾率领新加坡篮球队出国比赛,并随新加坡东南亚面包考察团赴美国考察。于一九九八年不幸病故于海口。

1987年春,作者王裕超(左一 )在新加坡绍经街王绍经故居采访绍经公儿子王先德(中)和长曾孙王春权(右)

第四代的另一位俊秀是驰名国际的物理学家王春桐博士(又名王振华),也是绍经公的曾孙。王春桐在香港出生,今年62岁,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读初中,后出新加坡读高中,同一时期获得中、英文高中毕业文凭,八科成绩优秀获国家奖学金后赴美国攻读南加州大学。他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四年课程,再继续深造获博士学位,现服务于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当该校物理系主任,主持研究高级核子物理。曾于八十年代初期代表美国赴新加坡主持一个高级核子物理研究会,同年赴中国北京讲学,目前在指导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他的成就被载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一书。第五代目前有十多人正在各国各大学就读,其中一部分也已毕业出社会服务。如王辉文,在澳洲悉尼大学理科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目前在澳洲悉尼ABM电脑公司担任电脑工程师。王辉秀在澳洲悉尼大学理科毕业获理科学士后又继续攻读电脑科 也已毕业在电脑公司任职。王春权有一男一女,均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其女儿婉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历任学习班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会计系毕业后现在某金融公司任职;其子王辉杰读小学时曾获新加坡南洋商报主办的评选全国小学优秀学生称号。现已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某土木工程公司任职,并将赴澳洲留学深造。

乡情浓 临终嘱魂归桑梓

一九三九年寒冬。春节刚过,座落在新加坡加东区如切路的绍经故居周围笼罩着一片愁云。这幢故居两层楼房是绍经公于一九二四年建造(现为五子王先德居住)这是一幢中西式结合,既豪华雅致又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其高大气派,位于一个大庭院中,果树、鲜花、芳草环抱,环境优雅。绍经公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十五个年头。在这里,他与商界首领切磋生意,与宗亲兄弟促膝交谈,设宴招待过至爱亲朋,也与儿孙绕膝承欢,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如今的楼宇、树木、花草都挂上了一层忧愁伤感。因为绍经公患肾病生命垂危,整个家属成员都忧心忡忡,关切着他的病情。绍经公身着长衣马褂,头戴一顶有小圆顶的小帽,躺在病榻上已经奄奄一息。长孙王裕芬的妻子吴坤美(海口嫂)含泪坐在床前,因为海口嫂刚过门时有些怕他,会躲避他,此时绍经公无力地拉着海口嫂的手,苦笑地问:“你还要躲我吗?”海口嫂边抹眼泪边对他说: “亚公,孙媳妇再也不躲你啦。”公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又郑重地嘱咐呆在身边的儿孙们,死后要他们将他的遗体送回唐山家乡埋葬,以了却他“落叶归根”之愿。正月二十八日寅时,绍经公病重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九岁,整个家属处于痛苦悲哀之中。

绍经公去世时,正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的中国一片内乱,致使绍经公的遗体无法运回海南故乡,便决定埋葬在新加坡。绍经公棺木用上等木料制作,有桌子那么高,遗体装殓好后在故居放置一个月时间。琼海县朝阳区海燕乡塘口村九十一岁的新加坡归侨王裕蛟当时也参加绍经公的葬礼。据他回忆,当时新加坡琼州会馆、琼崖王氏祠、星洲的贵商达贤、各界人士等团体与个人纷纷前来吊祭。葬礼那天,送灵车的人排成长长的队伍,葬礼十分隆重,每个参加绍经公葬礼的人均送把布伞留作纪念。绍经公的灵枢先是安放在新加坡光明山墓地一间事先建好的小房子里。 后来,政府征用光明山,又将遗骨火化成灰,其骨灰盒安放在新加坡的“普觉禅寺”,每年清明节其子孙后代都前往普觉寺缅怀悼念。

一代知名殷商先贤归去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后世流芳。他的子孙满堂,一门俊秀继往开来,代代相传。

(本文曾载《海南日报》、《海南侨报》、北京《华声报》、《新加坡海南会馆成立135周年特刊》,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藏)

本文选自《南洋千里寄乡愁——琼海华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王裕超 撰文/摄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妇科检查项目价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