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之三减10分之一等于几分之几求求你们交交我吧

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一言堂或填鸭式。学生喜欢的是交流、互动。教师要正确确定活动内容,方法和时机。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情景再现法、表演法、模拟教学法等。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1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 )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长( )米。

4。读出写出这些分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2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1.表内乘、除法口算: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3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

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 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

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 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 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4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1 2 3 4 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2021文案5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文案相关文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每个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不同年份的年历、自学感悟、制月历的表格

  (师生谈话并出示地震和奥运会图片)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xx年有许多日子让我们难以忘记。还记得这是哪一天吗?这一天呢?

  刚才叙述时间时用到了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关于年、月、日,你们知道什么?

  同学们说了许多,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这节课我们详细研究一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年历,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仔细观察并独立完成自学感悟表上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并独立完成)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述师板书)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师: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师:谁观察的不是xx年的?(生举手)

  师:那你们发现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说的是不是一样?

  (师随即介绍大月和小月)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师介绍平年和闰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吗?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师: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还有366天。

  师:因为平年闰年2月天数不同,所以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师:我们做个举手游戏:听到大有举左手,听到小月举右手。(师生共做)

  师:我发现总有出错的同学,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很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生:拳头法。(生并做介绍)

  师:书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打开课本48页,看谁看得最认真。

  (师生共同看大屏幕数一次)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师课件出示)每人读三次,看谁先读完。

  师:“腊”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对刚才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

  师:同学们,从这个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每相邻的4年中有一个闰年。

  师:平年和闰年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地出现?

  (出示小资料并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根据这一规律,有人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出现与4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通过这些算式看谁能找到平年和闰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闰年。

  (课件出示练习题:)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师准备:PPT课件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平?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建立“克”的概念。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教学过程:

  1、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明明,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想吃苹果,就起身急匆匆的洗了一个苹果,也忘了擦手。等他回来一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结束了,他便走到电视机前去换频道。你们猜,这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2、明明刚一碰上去,手便被打了一下,原来是触电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用湿手去碰电器了。你们在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1、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1)、认识电源的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2)、不要受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3)、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去拉电,以防止电线绝缘层受损;(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触电者与带电器分开。

  3、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2)迅速拨打电话,你们知道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吗?(3)如果无法及时找到或者断开电源,应该怎么办?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减八分之七等于几分之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