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改善机体营养不良嘛?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   【摘 要】 目的:了解人血白蛋白的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应用广泛,存在人血白蛋白的滥用及误区。结论:应规范临床上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 误区 合理应用   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合成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血液及体液中,在血浆中含量最多,占血浆总蛋白40%~60%。临床上常用的白蛋白是是从血浆中提取出来的,又称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浆制品,俗称“生命制品”、“救命药”。近十年来,有关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上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如何正确使用人血白蛋白,成为临床医生更加重视和关注的要点。   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白蛋白是人体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在肝脏中合成,每日约合成9~14g,同时几乎相同数量的白蛋白在组织中代谢分解以及经肾或粪便排出。白蛋白的合成速率基本稳定,主要受肝脏血管内外间隙渗透压和胰岛素、甲状腺素、皮质激素等神经内分泌活动调节。其生理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血浆渗透压80%来源于白蛋白,是机体血管内外水分的主要调节物质;其也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主要载体,体内的许多物质如胆红素、某些电解质、多种药物等都是需要白蛋白作为配体助溶和载体运输的;白蛋白荷有负电,可以结合清楚多种自由基等,除此之外,白蛋白还能稳定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凝血与血管通透性[1]。   白蛋白临床上常见的适应症有:①大面积烧伤24h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严重感染、创伤所致低血容量;④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所致的低蛋白血症;⑤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颅内高压;⑥肾病综合征所致的水肿或腹水;⑦其他适应症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肺分流术、血液渗透辅助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血浆置换等。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也指出,白蛋白正确的临床应用包括休克、烧伤、ARDS、体外循环,偶尔可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腹腔积液、肾透析,还需进一步观察的应用有新生儿黄疸、汞中毒[2]。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样反应、热原样反应、精神障碍、腮腺肿大、喉头水肿、肾功能损害等。主要跟药品质量、患者体质、使用方法与合理用药等几个方面原因[3]。人血白蛋白制剂中的若干生理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也可能发生作用,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循环紊乱,甚至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误区   临床上人们对人血白蛋白的应用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认为人血白蛋白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等。实际上,人体免疫力的强弱主要由人体内球蛋白和免疫系统决定,而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研究证实,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可能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若输入过快,过多,还极可能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从而加重心、肺负担。同时,人血白蛋白中的某些物质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临床上还常将白蛋白作为低蛋白血症的营养补充剂。营养不良在手术及创伤病人中非常常见,往往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医生常将人血白蛋白作为术后、创伤及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的营养补充剂。而实际上外科术后的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不完全是由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的结果,另外即使由于营养不良而出现了低蛋白血症,也应该先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从根本上治疗低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比较长,大概在20天左右,而且白蛋白中缺乏人体合成蛋白质所必须的色氨酸和异亮氨酸,因此并不能作为营养物质去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   传统观念认为,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愈合。研究表明,伤口的愈合与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手术技巧、充分的组织氧供等因素有关,血浆白蛋白的水平并不是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白蛋白的应用指征与被替代指征   在严重疾病及创伤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出现“分布性低蛋白血症”,此时患者出现的低蛋白血症并不是由于白蛋白的消耗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体液的重新分布和毛细血管渗漏而造成的。当然,临床上的某些疾病如严重肝功能衰竭、严重肾小球病变和大面积创伤的患者都会出现白蛋白的绝对减少,应该考虑及时的补充白蛋白。   白蛋白既是生理物质,又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药理”作用,因此应根据其作用及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特点,细化白蛋白输注的适应症。如果单纯的提高血浆渗透压,右旋糖酐、明胶等人工胶体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只不过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由于白蛋白还是重要的载体,具有解毒、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因此人工胶体并不能完全代替白蛋白。国际上一般认为[4],若血清白蛋白<20~25g/L,提示白蛋白水平已不能完成日常的物质代谢交换功能,需要补充外源白蛋白。此外

    低蛋白血症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疾患之一,也往往提示着营养不良,许多患者或者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现低蛋白血症之后才意识到需要进行营养干预,其实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的风险,尽早干预,能更好地预防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减少住院费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先来看看低蛋白血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有下列几种:

1. 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摄食困难,吸收不良;

2. 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3. 长期蛋白质大量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均可丢失大量蛋白质;

4. 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那么,患有低蛋白血症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其主要是营养不良的各种表现。氮负平衡使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病人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液质状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因而食欲差。

疲乏、无力也是常见症状,病人不爱活动,体力下降,反应渐趋迟钝,记忆力衰退。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血浆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及腹水,此外,还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差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可有出血倾向。

低蛋白血症的营养治疗:

    临床上主要通过输注人血白蛋白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但是白蛋白所含的氨基酸中缺乏人体必需氨基酸(例如色氨酸和异亮氨酸),同时人血白蛋白作为输注的外源性白蛋白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白蛋白值,但长期输注反而抑制机体内源性白蛋白的产生,并增加白蛋白的分解,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也较大地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所以单单通过注射人血白蛋白,并不能够提升患者的整体蛋白水平,只能暂时性的提高血液蛋白含量,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防止血液水分的进一步丢失,减轻水肿等低蛋白血症引起的症状。要纠正患者因病症导致的全身营养丢失,尤其是组织蛋白的丢失情况,人血白蛋白肯定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必须外源性的摄取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必须是优质蛋白才能够被人体更容易消化吸收,减轻机体吸收负担。

    所以很多医生的饮食医嘱上就多了这么一条:优质蛋白饮食。那么什么是优质蛋白呢?目前营养科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中常用的就有这样一个法宝:乳清蛋白

乳清蛋白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特别是支链氨基酸,主要用于提供氮源及各种氨基酸,是人体的优质蛋白来源,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减少症、肿瘤恶液质、低蛋白血症、肾病营养不良患者等,用于改善患者蛋白质营养状况。对于肠内营养患者补充蛋白效果较好,而且口服乳清蛋白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不会造成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同时不会导致肠道应激反应,因此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当然,乳清蛋白也并不是给的越多越好,需要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疾病、疾病不同阶段、本身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制定每日目标蛋白量,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以综合改善患者蛋白质营养状况,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输入白蛋白副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