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95后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在职场上有什么特征?

最近看到好多身边的人走走停停,有人进有人出,生出感触颇深。那么就来聊聊,现阶段经历了“毕业即失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有不少95、00后又开始“入职即辞职”的话题吧!纯属就当它是一篇研究报告来看吧!哈哈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90后更爱跳槽?”这一现象,其实除了更爱跳槽外,“秒辞”也已成为了90后(特别是95后)和00后的另一职场特点,所谓“秒辞”,是指在某企业工作没多久就辞职,时间上可以短到上午入职下午辞职。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在今年10月,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0%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存在“秒辞”的年轻人。

领英此前的报告也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 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 4 年才换,80 后则是 3 年半,而 90 后骤减到 19 个月,95 后更是仅仅平均在职 7 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当下年轻人“秒辞”的频次开启“换挡提速”模式,不仅让人想起那句“千万别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入职即辞职,90、00后职场新人“秒辞”现象为何越来越普遍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面对新生代“秒辞”的现象,企业和个人又该怎么做?

现在的95后、00后进入职场就是咱们常说的新生代员工,他们的诉求其实越来越现实——对我们有没有成长,反而钱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他们的生活条件本来就比较优越。

新生代员工大量流失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服务过的一些客户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很小,他们的负责人告诉我,关键要愿意了解新生代,而不是让他们屈从我们那套,比如团建组织个吃鸡,年会搞个二次元节目。

总结下来,现在新生代“秒辞”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企业还不适应新生代,二是新生代还不成熟。这个现象不会持续很久的。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阐述过此话题:

“关于95后秒辞,我觉得行动是以秒计算的,但辞职的念头不是在一秒内产生的……真正基于理性思考的95后秒辞,深究其原因,背后是这一代年轻人相较于父辈的观念差异。95后的父母那一代对待工作的观念,往往是“从来没有觉得工作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儿。但是现在孩子们认为,快乐是任何事情的标准,爱情应该快乐,工作应该快乐——这就意味着对痛苦的忍耐度在下降,有钱难买我乐意。当我们把快乐的主观感受作为一个职业的标准时,对职业一定是比以前更挑剔了……他们这种秒辞,是带有一个强烈、长久的目标和规划的。他们在经历‘不喜欢’的工作时,是个‘照镜子’的过程。

当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心态,成为一个潮流,那社会会因为年轻人的要求而变革。缺乏流动性的社会,所有人都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社会效率是下降的,质量和幸福感也会下降。”

现在的年轻人在择业时更加自主,心态也更加开放,“相比找个‘铁饭碗’或者进入大企业,他们更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下面来看看此话题的当下对象对于“秒辞”现象,包括部分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朝朝暮暮:我妈喊我回去相亲,我想了想,觉得结婚挺好的,所以辞职了。

@无忧亦无惧:我要去追求梦想,去看我的星辰大海了。

@梦梦宝贝:总是要加班,每周休一天,根本缓不过啊,据说要996,怕怕怕。

@简单粗暴:很简单,不想帮主管订盒饭,拿快递。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打杂的。

@起名字太难了:挤不上二号线,不干了。

哈哈哈看完有没有觉得很有意思呀!当然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说了。接下来看看中国青年报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国青年报对“年轻人秒辞”现象的解释,不喜欢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是年轻人选择“秒辞”的主要原因。

1、工作内容与环境与新生代期待值有差距

作为在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下出生的Z世代,他们从小就无需为吃饱饭发愁,因此与上一辈相比,他们越来越重视自我“感受系统”,他们希望在工作中看到自我价值,强调要将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秒辞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不断对抗迷茫的旅程。

2、“常态性加班”让年轻人感到失去个人空间

从“孤独经济”的崛起中我们能知道,这届年轻人对于个人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私人时间需求遇上996甚至007,感到私人时间被侵占的95、00后们将更容易产生“秒辞”的念头。

3、新型就业平台和灵活就业模式的兴起

信息化社会,每个行业都在面临深刻变革。90年代打破头进国企,拿着老一辈眼里所谓的“铁饭碗”的人,想不到自己也会面临被下岗的一天;5年前,人们无法想象不用去办公室工作的场景,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和下沉市场的开发,为这群95、00后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

95、00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学习能力强,快手、美拍、抖音……当下流行的社交软件被他们玩得得心应手,也有越来越多的Z世代成为直播带货达人、网红吃播博主、自媒体平台大V……新型就业平台和灵活就业模式的兴起,让这群95、00后们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4、年轻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塑造和强化

年轻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塑塑造和强化,是职场新人们“秒辞”的深层次内因。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做的这项调查显示,54.4%受访者认为当下年轻人择业更关注自身感受

对于他们而言,工作所获的薪酬、他们在同事眼中的形象是一种外在标准;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感、自我成就感、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是内在指标。内外两个标准构成了95、00后们衡量工作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秒辞的那部分人群中,也存在部分由于心理抗压能力差,无法适应快节奏工作而秒辞、过于心高气傲和意气用事一言不合就辞职的人。此外,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这项调查,职业忠诚度降低(50.3%),更在意当下价值的选择和实现(38.5%),投入后急于得到回报(36.7%)也是年轻人“秒辞”的原因。

说了那么多,还是得回归到一句话――梦想与现实,是每个职场人都会面临的选择。95、00后们的理想主义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正如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所言,“在初入职场的10年内,你需要不停地寻找。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探险家,你不会惧怕迷茫,你应该拥抱迷茫,探索未知的新大陆”。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年轻人的秒辞现象,也给企业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若想要留住真正的人才,企业不仅要根据这届年轻人的特点去调整管理模式,领导者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以实力和魅力让95、00后们真正对你心服口服。

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都会举办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在2020年第八届西塘汉服文化周上,年轻的汉服爱好者正在拍照。  周围摄(人民视觉)

11月25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一家商场,两头由数千只气球组成的“大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  孙凯芳摄(人民视觉)

1月11日,两个姑娘在山东烟台大悦城商场购物。  唐克摄(人民视觉)

一代代年轻人总是引领消费风潮。而眼前的“95后”“00后”们,在“买买买”的同时,更给许多围观者留下大大的问号。

为什么他们一边不惜大价钱买绝版球鞋、奢侈美妆,一边又热衷拼单、拼购,几块钱的配送费能省就省?说热衷享受吧,他们的确更爱旅行、爱休闲、爱下午茶,但在互联网上乐此不疲地“砍价”“盖楼”中也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习惯在社交媒体、、直播上被“种草”,但敏锐的商家又发现他们其实最爱比价、浏览下单转化率更低。

类似现象就这样共同生长在这群年轻人的消费世界中,难以被简单定义,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

一边舍得花钱,一边能省就省

“种草”一个多月,“00后”大学生阿年下决心购买一款最新的苹果电子产品,虽然跟父母打了招呼,但私下里,她凭着日常生活费也攒够了这笔支出。“能省就省,省下来的钱也不存,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身边的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特征,“有喜欢的东西,或者为了变美,或者为了追求潮流,或者因为身边的人都有,都会愿意去购买。”阿年说,有一次,一名同学为了省钱买任天堂的游戏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花了几百元。

有的还是学生,有的初入职场,虽然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但敢花敢买,这成为“95后”“00后”身上的一大特征。在互联网的衬托下,他们的消费行为也构成了万花筒般的多元景象。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一方面,是舍得花钱。

盲盒、球鞋、潮玩、手办、电竞……这些“烧钱”的项目,消费主力正是年轻人。数据显示,“95后”占了盲盒消费用户的近四成,其中8.6%的用户可以接受盲盒单价在千元以上。

买大牌也不“手软”。易观联合苏宁易购发布的《95后年轻人群消费趋势洞察2020》显示,“95后”占中国线上奢侈品消费者的59%,“95后”奢侈品消费者中约一半在奢侈品上年花费超过5万元。海蓝之谜、宝格丽、爱马仕、雅诗兰黛等是苏宁易购“95后”用户消费增速最快的奢侈品品牌。

“几百上千的东西的确是说买就买”“感觉几百块钱不算大开销了”,采访中,好几名“95后”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另一方面,却热衷省钱。

“95后”消费中也很精打细算,选购商品时喜欢多方比价,浏览—下单转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而且“95后”用户在拼购、社交电商等省钱模式参与度也较高。每逢电商大促时,各类“砍价”“盖楼”等花式繁多的优惠活动中,年轻人也是主力。

不想花的钱,也是能省就省。在多个“95后”“00后”聚集的微信群里,记者看到,除了交流兴趣爱好,最常见的就是借视频会员、外卖拼单、“砍”优惠之类的信息,“薅羊毛”成为消费的小乐趣。

这看起来似乎费时费力,但他们不这样认为。“配送费和一些小支出当然能省就省。外卖软件有时候叠加银行卡优惠,天天有红包就非常划算。熟悉了也就费个一分钟时间,从资本手里拿回自己的钱谁会不开心呢?”“95后”上班族张涵说。

“消费理念复杂多样,看似矛盾却实际精明。”相关报告这样总结“95后”人群的消费。

或许有人会问:这花钱的和省钱的是同一拨人吗?记者把问题抛给多名“95后”“00后”。他们的回答高度相似:“的确贴合身边不少人。”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两极特征共存于年轻消费群体中间。

为所爱买单,突出个性标签

如果“精明”仍然是年轻人消费的底色,那么,从“斤斤计较”地省钱到“一掷千金”地花钱,中间的驱动力是什么?

“为所爱买单。”从年轻人、分析机构、品牌商家那里,会得到一致的回答。只是,这个“所爱”已和其他年龄段消费者呈现明显差异。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李洋对本报记者表示,产品的价值可以分为经济价值、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社交价值,在年轻消费者这儿,社交价值的比重被明显放大了。“从潮鞋到盲盒,他们购买商品不仅仅为了自用,还会分享,以此丰富社交生活,扩大社交影响力。他们是在通过产品表达自我,突出个性,同时不断强化所在的社群归属和标签。”李洋说。

近年声势日渐浩大的圈层文化、国潮等消费新现象,同样印证着这样的逻辑。

二次元、电竞、潮玩、手办、国风……它们原本还只是年轻人的圈层文化,但这几年,圈层被不断突破,成为十分显著的年轻消费现象。拿汉服来说,统计显示,2019年淘宝平台上汉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保持着每年150%左右的增速。Lolita、汉服、JK制服……异军突起的小众市场背后,正是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消费群体在支撑。

“价格都不便宜,普遍上千元,也有上万元的,平常穿着的场合有限,但就是喜欢,想要购买、收藏。”小孔是一位“95后”小众服饰爱好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购入不同款式的服装。她还加入许多以此为主题的社交圈子,实时交流分享,获得最新的资讯和行情,这已经成为他们消费和生活的一部分。

“国潮”是另一个火遍全网的词汇。从大白兔、拉面说,到回力、飞跃、李宁,再到花西子、完美日记,许多地道的中国品牌、中国制造赢得年轻人青睐,而IP合作、跨界、国风设计、圈层文化等常常是品牌的“利器”。

“的确,现在的‘95后’‘00后’更偏爱‘中国制造’。相比国际品牌,这些国产品牌更懂得洞察和满足年轻需求,更符合他们的个性表达,而不是其他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年轻人。”新锐国产饮品品牌元气森林副总裁宗昊对本报记者说,正是这样的趋势,给新兴国产品牌带来许多新的机会。

但是,常规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这背后还需要中国设计、中国审美,要真正打动年轻人,让他们愿意购买,而且可以拍照,值得分享。”宗昊强调。

当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在“95后”“00后”这里,社交和消费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用消费表达态度和主张,这也成为许多商家更热衷的宣传方式。

在李洋看来,这背后有着经济社会的演变脉络。“今天的‘95后’‘00后’是在高经济增速、低出生率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现实中缺乏社交或者传统的社交出口更少,互联网成了他们寻求社群归属、进行社交的替代方式。”

李洋说,回到现实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在独特的小众圈子里,更能展示自我,相对容易获得尊重和认可。这也解释了圈层文化的盛行。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飞速普及,无论是在城市和山区,“世界是平的”,年轻人几乎什么都能看得见,消费领域曾经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被大大压缩。

“再加上他们是温饱不愁的一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甚至消费成了他们的表达方式。”李洋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超前消费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度。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18-29岁消费者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6%,其中42.1%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且在当月还清,43.3%的年轻人认为使用信贷产品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

“分期购买约等于‘不花钱’,这感觉是真的。”小孔举例,1800元一套的JK制服,分期后每个月两三百元,即便是没有收入的朋友,也一下觉得很能接受。虽然自己是上班族,没有任何资金缺口,但在购买一部超万元的相机时,小孔也选择了分期付款。“没有利息,感觉分期更划算,这便宜不占白不占。”

超前消费是更强烈消费意愿的直观体现。“这说明年轻人愿意消费,对未来有信心。更重要的是供给丰富了,新的信贷工具和模式出现,为年轻人创造了机会。这样的历程在西方国家已经发生过了。”李洋说,这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闲散资金和年轻人需求的结合。不过,也需要监管的步伐跟上,避免信贷消费过度膨胀。

喜欢圈层文化、兴趣多元、崇尚个性、关注颜值、热衷网络社交、容易“被种草”……不可否认,今天的年轻消费者真是与以往不同了。(记者 李婕)

总有人正年轻。出生于90、00年代的泛Z世代,多生活在比“前浪”更加优渥、开放的环境,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同“前浪”相比,更加特征鲜明,尤其是婚恋观、就业观、消费观。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交通便利、网速快捷,却孕育了更多“母胎solo”(意为一直保持单身),全国结婚人数屡创新低……这届年轻人的婚恋观为何悄然生变?

从前,通勤、上班、下班、回家,这是父辈忙碌奋斗的一天。如今,“后浪”们发现,除了朝九晚五,原来人还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试图将兴趣爱好与谋生手段融合的“后浪”,会如何乘风破浪?

从前,人们坚信勤俭能持家,更愿为性价比埋单。如今,“兴价比”(兴趣与价格之比)成为新的消费信仰,为兴趣一掷千金,却为8元的运费苦苦纠结。泛Z世代在“买买买”的同时,将给消费升级带来怎样的惊喜?

新周末夫妻、理性合伙人,假甜蜜真孤独……

上篇:婚恋观:多元婚恋观冲击新青年

“渴望爱情,但更贪恋自由”“若即若离,偶尔同居”“生育选择下的理性合伙人”……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当代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婚姻的理解有了不同的思路。过去长期存在的传统婚恋取向逐渐被新新人类们质疑、挑战、颠覆。

新青年的婚恋观,折射的是当下国民的价值观、爱情观、幸福观及社会现实。

“一个人逛商场,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品美味。喜欢什么,还可以尝试学习,就像我最近迷上了画画,就报班去学。”35岁的郑泓是南京一家软件公司的客户经理,有房有车,收入可观。她之所以不想结婚,是因为觉得婚姻太复杂。“每件小事都要花费时间,每段关系要用心经营。我渴望爱情,但更贪恋自由。”

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813.1万对,仅为高峰2013年的60%,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的新低。越来越多的不婚族享受着单身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更在婚姻之外,为亲密关系找到了一条捷径——通过付出少量金钱,就能获得来自网络不特定人的陪伴和慰藉。

26岁的理工男陈锐通过某社交平台为自己找了一位虚拟恋人。“相处1个多月,准备再续。不说虚拟恋人有多好,至少有一个树洞可以倾诉,陪你走过那些阴霾时间,在你孤单、落寞、崩溃的时候,有一个人默默守着你。”

一些新生代甚至放弃沟通互动,倾向于向类似手伴的人偶形象寄托感情。一位大学男生说:“为萝莉、正太赋予拟人化的情感投射,‘纸性恋’没什么不好。”

未入围城者谈婚色变、望婚止步,已入围城者百般风景、百感交集。

33岁的小珍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她和丈夫的相处之道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涉”。“平时分开住,下班早会一起去吃好吃的,周末通常会到某一个人家里一起过,也会约好时间去旅行。”小珍告诉半月谈记者,若即若离,偶尔同居,是希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要被现实消磨和破坏。“不在一起时的想念会令感情升温,还会为每一次的约会精心准备,也会发现对方身上新的魅力点。”

与小珍夫妇的“新周末夫妻”不同,崔蓉和丈夫更像是“生育选择下的理性合伙人”。“彼此都想要宝宝,又认为一个人抚养孩子负担重,功利主义同盟应运而生。”崔蓉说,程式化恋爱,流水线般结婚,然后就是契约式生子,这种“假甜蜜真孤独”其实是一种伤害。

传统婚恋逐渐向新时代婚恋演变,从早期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追根溯源,当下青年婚恋观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变迁对婚恋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物质标尺的抬升。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婚恋成本水涨船高,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一位男性受访者说,从谈恋爱开始,吃饭、看电影、旅行,各种节日、纪念日,再到谈婚论嫁,大到房子车子,小到衣食住行,金钱成本太高。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网友说,有一个暗恋很多年的女孩儿,女孩儿也曾经向他示好,他却从来都没表白过。“我爱你如生命,却拿不出8万块钱的彩礼。”

人际心理的疏离。在这个压力与日俱增,解压方法却没有随之正比增长的社会转型期,人际距离存在一种奇怪的悖论,即社交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很远。苏州大学一位教师说,这个世界很矛盾,我们先想尽一切办法发明让人与人更接近的器物,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到处都是,人与人的时空距离从未如此接近,但心与心的距离又从未如此遥远。从事过虚拟恋人陪聊工作的网友“梨花落雪”说:“被人依赖着,然后帮人走出阴霾,接这种单我还挺有成就感的,因为感觉拯救了一个孤寂的灵魂。”

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要想获得幸福与成功,就离不开认识并提高自我意识。随着社会包容性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我意识苏醒,能够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郑泓说,即使是在生病无人问津时,即使是在周围朋友都投入到感情生活而没空搭理自己时,即使有无数人嘲讽自己没人要、试图洗脑、认为将来老无所依时,依然不会质疑单身的美好,依然坚定地取悦自己。

多元婚恋观汹涌来袭,“不婚主义”“有偿陪伴”“新结婚时代”……社会舆论祭出的一个个标签难免让人产生焦虑和迷茫。中国式新婚恋何去何从?“不婚”“伪婚”的潮流人老了怎么办?甚至有人认为婚姻制度即将消亡。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婚姻制度即将消亡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婚姻制度开始式微,开始走下坡路了。”

事实上,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下,“不婚”并非不想结婚,而是不愿将就和屈从。同样,走出婚姻也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钟晓芹、王曼妮3个不同婚姻阶段的女性,在结局里都遵从了自己的意愿,尊重了自己的初心。顾佳没有去和小三大战,而是选择离婚;钟晓芹在30岁时提出离婚,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畅销书作家;王曼妮和男友分手,为了自己的梦想出国留学。

她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婚恋观念的囹圄,既让观众大跌眼镜,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其实,影视剧选择这样的结局,未尝不是当下多元婚恋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敬畏婚恋或漠视婚恋的自由,而不该被民众或舆论视为异类。南京大学一位学者表示,面对新婚恋观,社会和媒体要做的不是哗众取宠或者杞人忧天,而是尊重和理解,致力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并校正婚恋中的物质天平。

婚恋并不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必需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社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元婚恋观念的冲击可能是暂时的,亦是剧烈转型期必须要直面的混沌与纠结。只要坚守不变的自我,努力丰富自身生活,那么每一位个体都有能力在人生道路上邂逅别样的风景。

兴趣对接谋生,因多彩而精彩

中篇:就业观:“后浪”择业锚定新航向

白天游历山水、拍照录影,夜里伏案修图剪片、与粉丝互动。忙时脚下生风行万里路,闲时埋头大睡不问世事……今年27岁的一米(化名),从事旅游博主这一“职业”已一年有余,她越发喜欢这份工作,“越来越多关注和支持的人,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她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走遍全世界。

如今在自媒体上,贩卖焦虑的毒鸡汤日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彰显个性与追求新生活的自信面孔。在这些乐观的青年眼中,“铁饭碗”并非唯一追求,网络主播、自媒体创作者、自由摄影师等新兴职业,往往更能将兴趣爱好与谋生手段完美融合。

“我是一米,坐标深圳,桂林妹子,爱穿漂亮衣服到处旅行,旅游时尚界新人一枚。”一米这样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

“大学实习时,我接触了一些旅游博主和自由摄影师,当时就感叹,原来真的有人在工作的同时,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说,尽管自己毕业后并未马上付诸实践,却始终心向往之。直到一年前,结识了一位有同样想法的姑娘,两人一拍即合,互相拍照、介绍穿搭,一有时间就四处转转,将经历与体会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渐渐成为一名专职旅游时尚博主。

每天都是假期,每天似乎又没有假期,一米掐指一算,过去一年里到过十几座城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了300多条动态,积累粉丝超过50万人。常年奔波在路上,工作与生活也更加分不开。

时间长了,一米发现,自媒体行业有广阔的天地。她收获了更多的朋友、流量和收入,旅游赚钱梦想成真。

大学生在体验某品牌电竞装备。如今,电竞职业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和一米一样,在各大社交平台,越来越多旅游类博主通过分享自己的旅游见闻吸引大批粉丝围观,也吸引了更多新的年轻群体加入。从微博的“旅游影响力”榜单上可见,旅游热门达人以青年男女为主,有的融合了美食、时尚等多种元素,粉丝上百万的大有人在。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依托于此的新就业形态,在为更多青年择业提供新选择的同时,也为缓解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除了彰显个性、与兴趣吻合,青年人偏爱自由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着相对不错的收入。美团2020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以20~35岁的青年人为主,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为60732元,比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高。其中,月收入高于1万元的从业者占比达9.6%。更有人年纪轻轻便实现了财务自由,这是按部就班工作难以实现的。

新就业形态如火如荼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与以往不同的择业观。与老一辈钟情于“铁饭碗”、接受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同,青年群体不执迷于编制,看重生活的品质与自身感受,不惧怕对未知的冒险。在他们眼中,选择、喜欢并以此为生,何乐而不为?

去年毕业季,共享经济服务平台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批灵活就业岗位。2个多月时间里,有2000多名天津高校毕业生通过该平台实现就业。其中一项统计显示,视频制作者、市场拓展员和内容创作者成为最受欢迎的几类新职业。

电商主播在进行直播“带货”

“95后高校毕业生通常喜欢在相对自由的舞台上发挥才智,勇于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云账户公司董事长杨晖说,他们往往有视频创作、摄影设计、知识分享等兴趣专长,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希望以此获得更多价值,而不是被束缚在某一固定职业上。

除了年轻人自身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周围人的看法其实也在改变。“深圳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在这里,年轻人的思维和视野很开放,身边的朋友对于旅游博主这一职业表示认可。”一米说。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自由择业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孩子健康和快乐最重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鞠娴妹透露,过去,学校曾将一些新就业形态拒之门外,但如今,学生、家长及社会对直播、在线教育、网络设计等的认同度逐渐升高,部分岗位的收入也很有吸引力,未来将持开放态度向学生推介。

当然,在不少青年人自由择业的同时,2021年度“国考”依旧火热。157.6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创下历史第二高。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1:1,有的热门岗位更是达到了千里挑一的地步,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新就业形态尚需完善保障

外卖员送餐途中猝然离世只能得到平台2000元“人道主义”援助的争议犹在耳畔,伴随着新兴行业及新就业形态的持续涌现,青年人的权益究竟该如何保障值得深思。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单位,参加的社保并不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可以通过社保窗口自己缴纳,工伤保险无法参加,工作中出现事故后往往难以得到很好保障。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不符合在单位就业相关补贴的政策条件,很容易成为各项帮扶政策“被遗忘的角落”。例如,一些城市为吸引人才设置了落户月度补贴,在职的自然可以通过单位张罗,但如果自己不知情、未留意,这项只有落户头几年才可享受的政策就可能与其失之交臂。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会与共享平台通过服务签约形成一定约束关系,但由于弹性化用工的特点,落实到监管上难度较大。再加上许多新就业形态在不同企业、地域的标准不一,陷入无序化管理,这加剧了从业者劳动风险。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些行业,拥有较强流量变现能力的通常只是少数,多数青年人初期是在通过基础劳动参与竞争,收入或多或少、起伏不定。突然遭遇类似疫情这样的风险事件,就会面临难以预料的挑战。即便是小有成就的从业者也会担心,自己势单力薄,容易在大浪淘沙中迷失方向或被市场淘汰。

与此同时,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企业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的问题也很突出。创业者王俊浩经营一家文化设计公司,不久前与一家视频创意公司合并,增加了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就业形态虽然符合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但是吸引到本科以上毕业生相对较难。”他坦言。

“后浪”的生活因多彩而精彩,呵护这样的精彩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新就业形态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规章制度,鼓励年轻人树立正确择业观,在更多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精彩。

下篇:消费观:“液态青年”的新消费时代

分析年轻人的消费数据可以发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迁,他们更关注自我、探索世界,消费习惯呈兴趣化、个性化。兴价比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新消费观。

随着年轻人成为消费新主力,新消费也驱动了数字化变革,发掘出商业新人口,创造了商业新供给,也带来商业新行为。

“液态青年”为兴价比埋单

为什么年轻人一边不惜花大价钱买绝版球鞋、奢侈美妆,一边又热衷拼单、拼购,几块钱的配送费能省就省?

在经济、消费、生活、信息四重环境变化的助推下,泛Z世代走过年少气盛,呈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他们的状态接近于液态,看待世界、生活和消费也拥有与液态相似的特质——流动灵活又变化万千,互相独立又紧密连接,因此将他们称为“液态青年”。

兴趣和价格是促成年轻人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对于哪里要省、哪里要花的自我认知在疫情之下更加清晰。在各类消费活动背后,这样的数据更为明显。以某银行信用卡手机支付笔笔返现活动为例,泛Z世代参与热情空前,00后的增幅达到178%。

省钱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同时省时间才更有吸引力,年轻人想要的是一种喂到嘴边的优惠。形象地说,就是套餐打败单品、包年打败包月。来自某时尚消费平台的数据显示,95后、00后更具有务实消费理念,乐于分享比价攻略,不将价廉与个性看作对立的存在。

“该省省,该花花”是“液态青年”消费价值观的最好体现。他们的决策更为理性,但也不吝啬消费,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所爱投入金钱。虽然一直在为兴趣花钱,但“液态青年”消费的方向正在从外在的爱好向投资自我、投资圈子转变。

新刚需被催生,文化体验受关注

在理性消费观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风向发生转变,部分弹性消费被挤出,同时新刚需品类被催生。2020年受疫情影响,健康消费的需求被空前放大,医药健康、滋补保健在消费者购物篮中的比重持续提升。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90后、95后健康消费增速最为亮眼,在滋补养生上更偏好燕窝、阿胶和茶饮类。

兼具轻便和营养特质的健康零食,正成为“随手养生”场景的明星产品。调查显示,83%的消费者主动调整饮食预防疾病,消费者更偏好“营养添加”和“少糖无糖”的健康化零食。

泛Z世代成为健康消费的主力军,说明年轻人对健康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实际上,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新变化,从原来的“不生病”升级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大消费特征是,国潮的热度迅速攀升。如果说国际大牌曾在上一代人当中掀起风潮,那么泛Z世代则为国潮痴迷。年轻人对待国风文化的态度,是国潮崛起的主因。汉服爱好者成规模增长、国风游戏用户迎来井喷,国风音乐更是深受25岁以下年轻人的喜爱。

汉服爱好者在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游玩。

国货消费品牌崛起的迹象近年来越发明晰。一方面,疫情进一步培养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知与需求;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导向、生产资源的倾斜,也为国货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关注功能导向到关注文化体验,从崇尚国际品牌到对本土品牌更加信任,可以说,以年轻人为主力的中国新消费市场,走在了一个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释放的交汇口。

更有趣、更细腻、更澎湃、更美好

面对年轻人消费诉求的转变,纷繁多样的消费货品也呈现了共同的发展趋势。从最初满足功能性的耐用必需,到满足虚荣心的LOGO崇拜,再到满足内心的愉悦感,商品变得更有趣、更细腻、更澎湃、更美好。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为何悄然生变?

盒小马负责人李贤认为,一是因为他们刚出生就有手机,这些智能设备对他们而言,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他们更愿意用智能设备实现消费需求。二是很多95后都是独生子女,经济背景、家庭条件都不错,所以对饮食、健康营养、安全的追求比较高。三是95后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导致他们不太愿意被过多打扰,无论是用餐还是社交。“泛Z世代更希望你稍微离得远一点,他们要有自己的空间,网点自取早餐就很符合这种需求。”

某网红茶饮店开业火爆,年轻消费者排长龙品尝

面对如潮的消费新势力,品牌如何与他们构建情感连接、撬动持续消费?

新生代接触多元信息,有着不同以往的品牌心智——容易被种草、乐意尝鲜,对新品牌有着更强的偏好。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更愿意尝试不同品牌,而不是对单个品牌多次复购,大品牌的老顾客维护难度增加。主动拥抱新生代消费者,增添年轻基因,将成为品牌面临的长期课题。

谦寻控股联合创始人兼CEO奥利认为,年轻人对产品价格没那么敏感,但他们有特别的追求。他们不热衷品牌、不热衷于贵,他们热衷于非常有个性的输出和表现,热衷于分享、在社交媒体传播。做有特色的产品、有温度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0后职场人员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