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证治之”,药随证变是指什么?

【摘要】: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律的学科,动态认知逻辑是现代逻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者们已经把一个人的独立思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认为是一个多主体的信息交换过程,通过信息的动态交换,改变了多主体各自的认知状态;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步骤,来解决临床医疗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伤寒论》、《金匮要略》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本文将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著作中的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研究内容,使用动态认知逻辑的相关理论,对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过程进行刻画,以期为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思路提供一个新的手段。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动态认知逻辑的相关内容作为我们的预备知识,其中包括认知逻辑、动态逻辑、动态认知逻辑和AGM理论(理性信念的修正理论),简要的介绍了各种逻辑的定义,公理系统以及假设,以便使用这些工具对下文提及的信息变化进行刻画。 第二部分使用AGM理论对桂枝汤证及其类方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和总结,文中首先分析了桂枝汤证的证候特点,然后把所增加的不同症状作为信息交换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认为桂枝汤及其类方是以桂枝汤证为核心内容,由于新的信息的加入,对原有桂枝汤信念集进行了扩充、收缩和修正,而形成了整个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大家族,加深了对桂枝汤的认识。 第三部分仍以桂枝汤及其类方为研究重点,使用了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当医生接受到一个信息后其信念的变化,由于新信息和原有信念集的不同关系,将对原有信念集进行修正,即是完成了一次信念修正的过程。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一次完成的,通过每次这样动态的信息交流,都可以对信念产生影响。对于是否对原信念集产生影响,医生将根据自身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检验,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明确医生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过程不单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可以发现,医生的信念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最后给出总结,由于症状的变化而导致医生处方用药的变化正是逻辑学中信念修正的具体体现,对于这样的过程,使用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进行研究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临床特征,并见形神失和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预计到2020年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其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给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损失。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继承人,全国第六批、山东省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科研30余年,擅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学验俱丰。丁教授已对抑郁症进行了近20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收集整理抑郁症临床病例1600余例,临证治验颇丰。现择其一例介绍,以阐述对该病病机及证治的独到认识。

女,26岁,已婚,2016年1月13日初诊。主诉:四肢沉重、双下肢乏力1年。患者1年前产后出现四肢沉重、僵硬,双下肢乏力,背部沉僵,遇寒加重。刻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反应迟滞,自觉下肢肌肉萎缩,四肢乏力沉重、僵硬。易烦躁,记忆力可。无口干苦,饮水可,纳可,鼾眠,二便正常。末次月经2015年12月29日,月经色质量可。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咽腔4级;血压:120/80mmHg。既往体健,14岁月经来潮,周期30 d,经期7 d,色质量可,白带正常。孕1产1,产后体重增加10 kg。舌质暗红,边见齿痕,苔黄腻乏津,脉弦细。中医诊断:神颓。辨证:气虚络瘀、神机不振。西医诊断:抑郁症。治法:益气通络,调畅营卫,振奋神机。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桂枝9 g,生白芍15 g,炙甘草15 g,当归15 g,巴戟天12 g,石斛18 g,刺五加20 g,天麻18 g,红景天15 g,怀牛膝20 g,炒酸枣仁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各1次温服。

2016年2月17日二诊。14剂后诸症明显改善,情绪较前平稳。右踝乏力,活动后明显;背部僵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上方加葛根24 g,黄柏6 g,继服14剂。

2016年3月2日三诊。上方尽剂,精力、兴趣增加,背痛消失;情绪低落、烦躁减轻,下肢较前有力。仍有思维迟滞,记忆力欠佳,晨重暮轻。饮食正常;入睡困难,等待1~2小时。二便正常。口干,饮水少。舌暗红,边齿痕,苔黄腻乏津,脉细弦无力。此为阳气不充,瘀浊内结,神机困顿。仍须益气通阳,振奋神机。上方去葛根,改巴戟天18 g,加仙茅6 g、麦冬30 g。14剂。

患者一直坚持随诊服药,病情平稳且趋于好转,至2016年5月31日七诊时药量已减为2日1剂。2017年2月21日十六诊时患者已能正常工作,2017年7月4日二十诊时诸症平妥,中药改为3日1剂,并建议服至立秋之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调整方药。

2017年8月15日二十一诊,患者双下肢乏力、发紧偶作,阴雨天加重。余病情平稳。舌质红,边尖甚,苔薄白,脉细弦略数。夏月酷暑夹浊以致卫阳不振,营气不和,形神失调。治拟益气扶阳、调营和卫、怡悦神机。调整处方如下:生黄芪30 g,桂枝9 g,生白芍18 g,茯苓30 g,红景天24 g,刺五加24 g,炙甘草15 g,百合30 g,麦冬30 g,炒酸枣仁30 g,当归15 g,巴戟天15 g。14剂,水煎服,3日1剂。

2017年10月10日再诊,患者症状较前稍有好转,但仍感乏力,记忆力欠佳。清阳出上窍,阳气不充,元神不振,遂去生白芍、刺五加,改生黄芪45 g,加太子参30 g以益气怡神;14剂,3日1剂服用。此后每两月来诊调方一次,病情平稳。

2018年3月20日第二十四诊时,双下肢乏力略有改善,但患者工作时出现情绪低落,需自我调节一周左右方能恢复常态。处方中加用人参6 g、生姜15 g、大枣7枚,2日1剂,继服。2018年5月8日再诊时患者已停药2周,情绪及双下肢乏力皆有好转,调整巩固,择期停药。

2.1 病责营卫气血耗损,形神失养

本案病起于婚后孕产。患者为家中幺女,自幼父母溺爱有加,且对生儿育女的心理准备不足,以致不能适应产后身体以及生活的各种变化,遂致抑郁。孕期养胎消耗,产中损伤气血,产后抚育子女,皆致营卫气血耗散,此为本案发病的内在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营卫化于脾胃,化生气血,行于五脏,并产生精神活动,为人体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荣养神明之本源。营阴濡润,使道畅利,卫阳为使,传化神机。因此营卫和调,血脉和利,精神乃安;营卫失和,营泣卫除,则神不使,精坏神去,则营卫不可复收。故营卫损耗,神形俱疲,是本案病机所在。

2.2 调养营卫气血以安形神

心为形神之主,营卫有养神之用。心主血脉藏神,《仁斋直指方论·惊悸》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患者情绪低落、兴致皆无,故为神颓。本案中,患者损在营卫气血,伤在神机。心乃阳中之太阳,以火为用。君火以明,鼓舞气化,推动气血周流,而脏腑生克制化皆赖营卫支持与协调。当营卫充和,则五脏安定,形神协调。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因此温通阳气,滋养荣卫,可以治心,乃能养心安神,振奋神机,调和形神。《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有:“脉为血府,百体贯通。”所以畅利血脉,气血冲和,营卫和谐,便是治心,治心则能调畅神机。心神明朗,阳气畅达,则神思敏捷,所谓“心旷神怡”,此正《难经》所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生理基础所在。

宣通营卫,畅达神机。营卫气血损伤,形神失养,因而发病。大抵营卫虚者欲其充,营卫充者欲其调。本案系产后发病,分娩耗伤气血,哺乳赖以气血,照料子女又劳神费力,由此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之外彰、内敛,应于卫气之盛衰、出入。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言:“人身知觉运动,无一不本于心,故百体皆为之臣而心为君主也。”心气不足,君火不宣,则营卫郁滞,神机抑遏,故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反应迟滞等神颓志衰之象。“阳化气,阴成形”,形体赖阳气温煦,气血流通以荣,阳气郁痹,则生机不布,营卫失养,气血涩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故脏腑筋肉失荣,形神失和,症见精神疲惫、四肢乏力沉重,甚则僵硬。舌质暗红为血脉瘀阻之征,边见齿痕多属气虚或脾虚,苔黄腻乏津是以阳郁化热之象,脉弦细为气机不畅,气血虚损。又“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卫气不足,阳气不振,生机困顿。“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卫阳不充,神形皆失濡养,因而神颓志衰,形体困惫。此为病本之所在。故治疗之要在振奋卫阳,充养营血。卫气充盛,能养精神;营血富足则养心神,营卫和调,则能滑利肌体筋骨肌肉。如此则神机振奋,志强意决,其病或有向愈之机。惟病程既久,当缓图建功,急反无益。

2.3.1 “黄芪-桂枝-炙甘草”为基本角药

首诊处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化裁。用黄芪、桂枝、炙甘草补中益气,升清通阳,振奋心阳心气,用以畅达阳气、宁心定志、调卫和营、振奋神机。

方中加当归、红景天以开结散郁、温阳活血、益智养心。石斛味甘,平。《神农本草经》谓:“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本草经集注》中指出石斛“平胃气,长肌肉……脚膝疼冷痹弱”。同时,丁教授常用刺五加、巴戟天、怀牛膝等。刺五加归脾、肾、心经,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其:“治风湿,壮筋骨,其功良深,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与黄芪配伍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与巴戟天、怀牛膝同用,可增补肾助阳、强壮筋骨、振奋阳气、强志怡神之力。天麻疏调肝气,且能“益气力、通血脉”,与黄芪配伍益气调肝、调和卫气,气畅血行,则魂藏神安。酸枣仁益阴宁血、补虚安神,神安则寐,神充则志定,五脏安宁。同时,《本草汇言》认为其可“荣筋养髓”,故而兼可疏利肝脾血脉,使营卫调达、筋脉舒缓。酸枣仁与天麻配伍,能够养血益阴,通脉安神;配伍怀牛膝,则可散瘀热;与炙甘草同用,以达补虚缓急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虚、通调营卫、振奋神机之功。

2.3.3 谨守病机,随证加减

二诊患者诸症减轻,但右踝乏力明显,背部僵紧。表明患者年轻,对治疗反应敏捷,故取效较快。但主诉症状仍在,且舌脉无明显变化,提示尚需继以补虚宣通阳气之法,畅利神机。故上方加葛根24 g以解肌疏络、通达阳气,黄柏6 g以清泻阴火。

三诊时收效明显,提示阳气渐通,营卫趋于和调,脏腑气化调畅,可见情绪低落、烦躁减轻,兴趣增加,精神状态好转,下肢较前有力。因背痛消失,遂去葛根。《神农本草经》认为巴戟天“味辛,微温……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因患者仍有思维迟滞、记忆力欠佳,并出现入睡困难,改巴戟天18 g以补肾强志。舌苔仍见黄腻乏津,加麦冬30 g以益阴清热。仙茅味辛,气温,归肾经。《本草新编》谓其可“疗腰膝挛痹,不能行走……助阳道,长精神,久服通神强记”,因此加仙茅以温肾助阳,坚骨强筋。阴阳即气血,卫属气,营属血。益气血,和营卫,调阴阳,因而获效稳妥。

至二十诊时,患者病情较为平稳。“阳气者,若与天日”,阳气的盛衰消长直接影响抑郁症的病情转归。而“春夏则阳气多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秋冬之时,光照时间缩短,阳气渐趋敛藏,抑郁症或可加重或复发,故嘱患者立秋之后随诊观察,调整用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是也。

1个月后患者按时复诊。秋季阳气日损,不能渗营经络,故逢阴雨天气则双下肢乏力、发紧尤甚。《类经图翼·大宝论》曰:“阳气不充,生意不广。”处方仍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守方加减。百合“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能够补中益气、宁心安神。加用麦冬取其可“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之功用,且麦冬味甘益脾,脾主肌肉,能“安五脏,令人肥健”,久服轻身。同时,二者皆味甘微寒,禀秋平之金气,相伍可缓润秋之燥性,养阴以从其根。是“秋冬养阴”,以助收藏,阴平则阳秘。

待次年(2018年3月20日)就诊时,患者双下肢乏力改善。时已冬去春来,阳气始萌,生机渐旺,人身当与天阳相应,生机勃发,但患者素体阳气本虚,身体阳气的生发之缓难以应对该季生命活动的需要,“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而情绪低落复作,但较之初诊大有改观。此时方中加人参6 g,以振奋阳气、补虚扶正。丁教授临床应用中观察到,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用人参之后疗效满意。姜枣甘缓补中、通卫和营,以助阴阳气血畅利调达。阳气的推动、鼓舞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动力源泉,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则生机盎然、形充神和。故与此同时,嘱患者坚持运动、常晒太阳。2018年5月8日患者再次来诊,诸症平妥,巩固用药,根据临床变化再定停药时间。

本案首诊时,患者病程已1年有余。虽治疗有效,但躯体症状未能完全改善。且抑郁症本为难治之疾,并可反复发作,凡此,均也提示本病证治,要形神兼顾,不可过早停药,以免病情反复。

3.1 阳郁神颓是抑郁症核心病机

阳气是人的精神与运动之源泉,赖营卫之充养。阳化气,是气化活动之动力。气化产生精神、运动等各种生理功能。《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故人无阳则生机不活,脏腑失用,神明不测。阳气充盈,方能神机畅达,筋脉通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以阳气、营卫为发挥其生理功能活动之基础,是人体精神和形体的功能状态、外在征象。所谓“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景岳全书·大宝论》),阳气温煦,营卫协调,神明乃彰,形神乃安。

丁教授认为,抑郁症以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兴趣减低、神机颓废状态等为临床核心特征,据此提出以“神颓”作为抑郁症的中医病名。其次,丁教授强调抑郁症有别于中医郁证,进而提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神颓志衰,基本病机为阳郁不达、营卫失和、神机不振;病位在心,久则损伤血脉、伤肾及脑;强调治疗本病以振奋阳气、怡神强志为基础,临证首辨虚实并随证治之。

3.2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抑郁症之气虚身痛

营卫与人体感觉功能相关。抑郁症的情绪低落以及躯体症状皆由营卫失常所致。营卫“出入脏腑,流布经络”,脏腑功能的发挥皆以营卫协调为基础。营卫损伤,形体失养,形神失调。《素问·逆调论》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读医随笔》述:“卫气不到则冷,荣气不到则枯,宗气不到则痿痹而不用。”因此,丁教授临床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抑郁症之气虚络痹、营卫失和证。临床常见精神疲惫,抑郁不乐,身痛乏力,少气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治法:补气固卫、调畅营卫、振奋神机。气虚甚者可加人参、西洋参等;血虚加当归、鸡血藤;阴虚可加石斛、麦门冬;失眠者加酸枣仁、茯苓、刺五加、红景天等;便秘者加生白术、郁李仁、当归等;营卫郁痹化热,则可选用金银花、黄柏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用治血痹,其病责之卫气亏虚,血脉痹塞,以身体不仁为主,成为历代医家治疗血痹证的基础方。是方即桂枝汤倍生姜,去甘草,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固表,生用尤善补助卫气,以畅达血行;桂枝温通阳气、活血通脉;芍药苦平益阴,养血行血。丁教授参照李东垣补中助卫法,每用黄芪、人参、炙甘草为伍,故临证常加用炙甘草,炙甘草取补中益气之用,合桂枝以通心阳;生姜与桂枝同用,通阳和卫,生姜可助桂枝辛散外邪之力。桂枝与芍药配伍可宣阳开郁、调和营卫。芍药配炙甘草既能滋阴养血,又能酸甘化阴、益阴和营。炙甘草与黄芪配伍甘温补气,与桂枝配伍辛甘化阳、振兴阳气,与白芍配伍则可益阴缓痛。因此,诸药合之,温阳补虚,通调气血,卫气畅达,营卫充和,则身痛缓解。

痛由心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痛由心知,痛由心生。抑郁症以心神病变,情感障碍,躯体疼痛为特征,损在营卫,特别是卫阳虚损或卫阳郁窒;伤在心神,心阳不达,神机不振,感知觉异常。因而,本证治必术心,“损心调营卫”既是指导原则,也是基本方法。这便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抑郁症还可以从多方面获效的原理。

本文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19年第38卷第2期,154-157+187。文章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平台作品为“麗東書院”原创,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禁止其他网站及个人匿名转载。欢迎进行学术、临床交流,期待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平台!

在中医学中,阴阳理论中的阳是指人体中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阳是中空的;阴是指人体中内守、凝聚、滋润、抑制、沉降等特性,阴是实体。

就人体的部位与组织结构来说,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体表中之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而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则又有阴阳可分,如心有心阳、心阴;肾有肾阳、肾阴;胃有胃阳、胃阴等。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是由脏腑组织所在的位置、生理功能特点决定的。

中医认为正气亏损、正不胜邪是癌症发病的基础,而脏腑阴阳失衡则是正虚之根本。

脏腑阴阳失衡,究竟是如何引发癌症的?

太乙堂中医肿瘤戴春海主任进一步解释说,按照中医阴阳理论,人体的脏属于阴性,腑属于阳性;血属于阴性,气属于阳性。人体要保持机能正常、正气充沛、具备强大的抗病能力,皆有赖于脏腑阴阳的协调平衡。所谓“阴阳之在人,均则宁,偏则病,无过、不及之谓均,过与不及之谓偏。盛则过矣,虚则不及矣”,说的就是维持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对于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戴春海说:“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正常稳定具重要意义。常识告诉我们,只有正气充沛,才能防止外邪入侵;只有拒邪入内,人体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和稳定。而要实现正气充沛,则必须有赖于脏腑的阴阳平衡。”

正气是什么?中医所说的正气,其实就是阴精与阳气的结合体。一旦发生阴阳失衡,就会导致阴精和阳气失调,当正气亏虚严重时,就会引发癌症。

鉴于癌症与脏腑阴阳升衡的关系,戴春海主任认为中医治癌当在辨别机体阴阳盛衰的基础上,调和阴阳使之达到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的状态,使阴精、阳气充盛,以使正气恢复。正复则邪退,邪退则积自消。

戴春海还从古代中医治病的核心理念,来论证恢复阴阳平衡的终极意义。他说古人治病讲究治病求本,所谓的“本”其实就是调和阴阳,促使阴阳协调配合,进而达到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目的。中医治癌同样需要以调和阴阳为宗旨,遵循“分清阴阳、随变而治”的法则,具体就是通过四诊合参,来判断是肺阴虚,还是肾阴虚?是脾气虚,还是肾阳虚?之后根据阴阳偏衰状况,调补阴阳气血之盛衰,纠正阴偏胜、阴偏衰、阳偏胜、阳偏衰等现象,最终实现平衡阴阳、扶助正气、御邪外出之目标。

戴春海主任认为,肿瘤患者在各个病程中的阴阳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表明患者的阴证和阳证发生转变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患者在某一阶段可能表现为阴津不足之阴虚证,之后可能转变为阳气不足之阳虚证;某一阶段表现为阳虚内寒之虚寒证,之后又会转变为阴虚内热之虚热证。对于上继而患者治疗时应首先明辨阴阳之变化,明确虚实之转变,以变应变,随证而治。这样就能确保整个治疗过程都是在把握证候阴阳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好地实现扶正培本、带瘤生存的治疗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成药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使用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