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运营?

运营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管理工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编辑导语:运营中的 P4,如果定义为「基础执行者」,P5 则是「深度执行者」。如何从 P4 晋升为 P5 呢?P5 的评估标准又是什么?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上次我们说到运营升级:从实习生到 P4。

正好最近在厂内做运营晋升的评审,趁热打铁讲一讲从 P4 到 P5。

我们对 P5 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 P4 定义为「基础执行者」的话。

P5 可以叫「深度执行者」,如果口语化表达,那就是「熟手」。

如果我们用点、线、面、体来形容不同层级运营聚焦的工作的话,P4 和 P5 都在「点」上,不过 P5 是更大、颜色更深的一个点。

完整地执行过多个项目 ( 一般不低于 3 个 )

对每个项目都有深度的推进和反思

能够理解每个项目的核心目标,且能清晰的理解自己手里的项目跟团队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能够对目标进行有逻辑的拆解

能够把拆解的细分目标对应到自己的工作上

能够正确面对执行动作上的问题,并举一反三,加以改进

我假定你的团队领导对你的工作安排合理,指导到位。一般来讲,P4 的同学在晋升 P5 的时候,仍然会高频地出现这两个问题:

不会拆解自己的目标,只会按照老板的安排来做事情。

不会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对自己的做的事情能得到的结果一知半解。

我们掰开来看这两个问题。

02 怎么做好目标拆解?

一般来说,老板给你的目标跟你的项目强相关。

为什么目标拆解很重要?

因为往往一个目标,是我们的运营动作无法直接干预的。

它无法直接受我们的运营动作影响,且不能通过数据变化直接反映我们运营动作的差异。

目标拆解是一个运营的基本技能。

通过特定的逻辑,把目标细分成我们日常运营动作可直接干预的指标,这就是目标拆解的本质。

讲到目标拆解的基本准则,不得不提到 MECE 原则。

MECE,是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 "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原则跟目标拆解逻辑完全匹配。

一般来讲,目标拆解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拆分逻辑多样,既可做横向拆解,也可做纵向拆解。

拆分逻辑不是独立的数学题,不能脱离运营动作的实际来进行拆分。

拆分逻辑多样性怎么理解?

假定你们是一个电商的运营团队,整个团队的目标是 GMV,且你们和蔼可亲的老领导已经把 GMV 初步拆解掉了:GMV=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给你的安排就是提升整体的「转化率」目标。

那么「转化率」我们如何来拆解它呢?

用户维度:新老客、用户群体(学生人群 / 非学生人群等)、用户属性(性别、年龄、地区等 )

供给维度:商品品类、商品区域、象限分类

首页访问 - 频道访问

频道访问 - 商品详情访问

商品访问 - 提交订单

提交订单 - 完成支付

完成支付 - 完成履约

讲到这里,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你应该恍然大悟了:

拆解公式 1:转化率 = 新用户占比 × 新客转化率 + 老客占比 × 老客转化率

拆解公式 2:转化率 = 品类 A 商品流量占比 × 品类 A 商品转化率 + 品类 B 商品流量占比 × 品类 B 商品转化率 + ……

拆解公式 3:转化率 = 首页 - 频道转化率 × 频道 - 商品详情转化率 × 商品详情 - 提交订单转化率 × 提交订单 - 完成订单转化率 × 完成订单 - 完成履约转化率

等你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聪明如你就会发现:

新用户占比这么高,但是新用户转化也太差了吧,我可以通过给新用户定向补贴优化一下。

品类 A 商品的流量很高,转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可以通过优化商品供给质量来优化一下。

商品详情 - 提交订单转化率也太低了吧,我可以通过优化商品详情页、活动补贴来优化一下。

恭喜你,到这一步,你已经完全学会把指标拆解到自己的运营动作上了。

03 怎么做好结果量化?

运营是一个高度结果导向的工种。

作为一个运营,你要学会给老板客观、精准地呈现你的工作成果。

我了解到的无法衡量自己工作成果的同学,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

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而做运营动作

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运营动作产出的结果

1. 如何找准运营的目的?

我们所有的运营动作一定是基于某一个目的出发的。

所以「量化运营动作」从逻辑上来讲,就是在有一个目的之后,如何设定一个目标。

运营常用的目的有两大类。一类叫「规模」,一类叫「效率」

规模类:用户规模、收入规模、供给规模等等

效率类:获客效率、转化效率、留存效率等等

我在之前讲「你如何理解运营这个概念」的文章中提到,站在公司角度,运营关注的目标是:用户总价值 = 用户规模 × 单用户价值。

用户总价值代表收入规模或者利润规模

单用户价值代表经营效率

整体不会脱离「规模」和「效率」的范畴。

我在上文提到的公式:GMV=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GMV 代表公司流水规模

客单价代表公司经营效率

整体也不会脱离「规模」和「效率」的范畴。

所以我们做运营动作的目的,都可以基于「规模」和「效率」两个视角来进行展开,再对应到量化的目标上。

不断思考、迭代、验证。

2. 如何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

大家了解 OKR 吗?

关于 OKR 的定义和用法我这里不做延展,市场上有很多资料可以学习。

我们要学习的是 OKR 的表达逻辑:先定性描述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再定量的解释这项工作在哪些数据上有具体的变化。

如果注意到 22 年 3 月份国家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同学,感受会更深刻一些。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4 万亿元,增长 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 20 万亿元,增长 10.7%。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定量的解释是: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4 万亿元,增长 8.1%

全国财政收入突破 20 万亿元,增长 10.7%

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1%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0.9%

所有的定量的解释都是来支撑「经济保持恢复发展」这个定性结果的。

如果没有这个定性结果,整体的数据堆砌呈现,会让人感觉抓不住重点。

所以大家可以从 OKR 这个维度,来学习如何解读自己的工作成果。

以上就是大厂对运营 P5 的定义,以及运营 P4 晋升时候的通用问题。

一般来说,速度快的话,运营从 P4 晋升到 P5 一年即可达成。

10000 小时定律在运营工种上同样有效。

坚持有深度地思考、执行、复盘。

作者:碧落,微信公众号:运营沉思录

本文由 @碧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说到用户画像,很多运营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事吗?其实不然。甚至可以说,用户画像对于运营者的作用甚至更大于产品经理。究竟用户画像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文章怎么说。

“User portrait”,即用户信息标签化,就是通过收集与分析消费者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主要信息的数据之后,抽象出一个用户的商业全貌的基本方式。

(图片来自“花瓣网”)

微互动的用户大多是运营者,他们的特征有: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位于北上广深杭,年龄一般在20-35岁之间,收入一般在5-13K,少数在15K甚至20K以上。他们对新媒体,热点的关注度非常高,朋友圈活跃度较高,关注了很多公众账号,也加了很多行业微信群等等。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具象出来,比如:

刘敏刚刚毕业一年,现在在中关村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上班,负责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工作,每天推送一些文章,到各个群里去转发一下,或者到一些例如今日头条的平台上面做一下文章发布,偶尔也策划一些H5或者线上线下的小活动。

刘敏住在上地附近,上下班坐地铁要一个多小时,在地铁上会刷朋友圈,或者看看订阅号,偶尔在群里冒一下泡。刘敏加了几十个群,平时活跃的有那么十几个。

刘敏的公众号粉丝约2000左右,基本都是靠做活动来的,也有自己的一些亲朋好友。正常推送能有个三四百的阅读量,如果有活动要推,会想着到各个群里去转发,发红包请别人帮自己发条朋友圈。

以上就是我对于微互动粉丝的一个简易版的用户画像,它来自于我对公众号后台数据的分析,以及在各个铁杆粉丝群中答疑,交流中得到的判断。

刘敏是一个具体的,虚拟化出来的人物,但他跟我们的很多真实用户都有一定的相似度。

真正专业的用户画像不止上面这么简单,还要做分类,比如根据经验,我们的粉丝中有学生,有上班族,有1年以下的小白,有3年以上的高手,或者5年以上的总监级运营,以及一些产品经理和创业者。

根据关注动机,有凑热闹随便关注一下的,有每天等着推送的,有从第三方渠道过来的,也有一些同行等着我们推了原创他好拿来洗文的(就是大纲不变,把我们的内容改写成他们的话来避开原创标识,说白了就是抄袭,呸)。

简而言之,用户画像是为了让运营者在运营的过程中能够抛开个人喜好,将焦点关注在目标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进行活动策划和运营。

只有当你明白自己的用户长什么样子,才能够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打动他们,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你写的都是他喜欢的,他会把你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还会兴奋地在你的文章下面评论,他会在每次聊到公众号的时候跟周围同类人推荐你的公众号。

热播剧《欢乐颂》,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的用户画像几乎涵盖了都市生活中所有的形象,因此几乎能让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身上找到共鸣,从而火了起来:

  • 安迪,纽约归国的高级商业精英,投资公司高管
  • 樊胜美,出身贫寒的“胡同公主”
  • 曲筱绡,精灵古怪的富二代
  • 邱莹莹,来自小城市的平凡姑娘,普通职员
  • 关雎尔,家境良好的乖乖女,外企职员
  • 魏渭,白手起家的大老板
  • 赵启平,书香门第出身的高材生,医生
  • 谭宗明,大老板,安迪的顶头上司,海市生意界传奇人物
  • 包奕凡,富二代,集团副总
  • 王柏川,家境普通,起步阶段的小老板

指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如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收入较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见识过很多活动,收到过很多小礼品小优惠,所以一方面,他们容易接受各种好玩的活动,但同时,价值很低的小优惠也不容易让他们动心。而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一般,在他们看来,大多数活动(哪怕是投票晒娃)都是新奇好玩的。

俗话说,男人走肾,女人走心。性别的不同对于新媒体运营也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男性可能更喜欢冷色,女性更喜欢暖色。

比如有些文案可以触及女性心底,但男性却对之无感。

比如性感的文案能吸引绝大多数男性,而部分女性则是无感甚至反感的。

比如很多女性会对星座,娱乐新闻感兴趣,而男性则对军事,科技着迷。

就像你无法说服一个月薪只有3000的人参加一个2000的付费社群,如果你的推销对象无法承受你的商品服务的价格,那么再好的文案也不可能有用。

如果你的用户只能接受淘宝九块九包邮,而你每天发普罗旺斯的花海,夏威夷的沙滩,那用户就算没有取关,也不会认为你跟他们是一伙的。

每个年龄段所关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60后在刷谣言,70后在刷鸡汤,80后在刷职场,90后在刷互联网,00后在刷二次元…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那用户同样也不会喜欢你。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用户,对内容也会越挑剔。

虽然无意歧视或者伤害某些群体,但不得不说,像快手APP的那些低俗搞笑视频,几乎只能在农村,或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人群中才得以流行。而例如腾讯·大家,大象公会,豆瓣、知乎的这类内容,则更受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用户喜爱。

还有一些行业内需要关注的特征。

拿手机行业来说,有些人喜欢扁平化UI(小米),有些人喜欢拟物化UI(锤子),有些人喜欢扁平的拟物化UI(魅族)。有些人需要续航长,有些人需要像素高,有些人需要大屏,有些人需要小屏。

所以根据行业不同,你的关注点与别人也不同。可以到网上去搜别人的用户画像是如何做的,但你一定要明白,别人的关注点与你不同,千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结合你所在的行业,找到真正可以将用户筛选出来的特征。

产品使用行为层面其实是很大的一类,多用于研究APP的用户,比如什么时候打开,一次使用多长时间,有无分享,付费行为,三留等。对于新媒体运营也有借鉴意义,比如用户是白天还是晚上打开订阅号多一些,是每天看还是存好几天一起看,有没有分享、留言,点赞,赞赏行为等等。

可能涉及兴趣,家庭,职业,信仰,价值观等等。

前文说了那么多,也拿自己的用户画像为你举了例子,那么你现在一定想知道如何针对自己的公众号(或者产品)做一个运营的用户画像吧?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找到用户,不仅仅是找到用户这么简单。比如你发一篇文章,让大家扫码进群,可能会来很多看热闹的。而如果让他们回复关键字得到二维码进群,就会筛选掉一大部分看热闹的人。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分享课,通过让用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的形式来进群,更是筛选出了忠诚度非常高的一部分人。

这部分人要么是对你非常信任,要么是非常认同你的文案,再要么,是觉得你提供的内容他非常感兴趣。不管怎么样,门槛越高,你能找到的用户越少,但同时也越精准。

通过第一步找到的这些人,往往是由于喜爱你的文章,进而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才会陪你玩。你找到他们,聊天,看他们的朋友圈,就会知道你的铁杆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也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我最近一直在各个小黄人的社群中做答疑,帮他们点评一下标题、文案、排版。由于我的耐心解答,他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我因此可以知道我的用户喜欢什么内容,也知道了应该写些什么来给他们看。我还会引导用户到文章底部的留言板里留言,或者让用户填写调查问卷,以得知他们的真实想法。

所谓用户画像,其实就是一个一个标签的集合。

比如我的用户有运营小白,也有一些运营高手,但我不知道哪个更多一些,没关系,发两期内容,一期重理论,难懂的,一期重经验,实用的,两期一对比,哪个更受欢迎,结论也就出来了。

这种实验就被称为A&Btest,通过在类似的时间段,推送风格相差不大的内容,观察阅读量的不同来推断自己的用户更喜欢哪一类,并在下一次test中把这个点固定下来,继续改变其他的变量(比如标题风格,配图风格,是否增加引导转发的文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摸清楚用户最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一个公众号,往往定位需要比较精准,保证即使不是每次推送用户都喜欢,也要做到与他们相关。否则就容易被一些阅读量和涨粉量高,却与平台不相关的推送误导,陷入“加粉陷阱”中。

来源:微互动(微信公众号)

版权:运营派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请联系主编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想做运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