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外 汇在外 汇天眼的评价上面是怎么样的呢?

添加微信账号“siemensfm1847”, 和我聊天吧!


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这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建造更大的射电望远镜呢?是为了寻找外星人?还是要探寻宇宙的起源?其实,“中国天眼”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和探测星际分子。

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德国巴伐利亚,科学家们精心打造了世界上最现代的精密光学机器,用于为新一代大型望远镜生产精密的镜片。为了能够捕捉并聚焦来自太空的微弱光线,每一个镜片元件的尺寸精度都必须达到纳米级。

得益于虚拟设计流程,成本不菲的实物原型机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中的NX软件和一体化的开发环境加快了这台精密设备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流程,从而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通过与西门子的合作,这台机器的开发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除了产品设计、三维建模和文件汇编之外,NX软件还允许用户执行多学科计算。这些计算将刚度和流量计算、热传递,以及运动过程等各个不同方面联系起来,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对产品进行最为精确的模拟。

导语:从1609年伽利略用两块镜片制成最原始观天望远镜,到25日,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落成启用,一晃400多年。随着FAST的建成,中国将加入国际引力波探测行列,并会把脉冲星计时引力波探测的灵敏度提高2至3倍,提高低频引力波的探测几率。他预测该领域未来几年将有重大突破。

中国“天眼” 可观测宇宙边缘 或能搜寻星外文明

接收面积相当于 30个标准足球场

“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天眼”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介绍,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

专注捕捉 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全球顶级天文学家及众多天文爱好者当日也齐聚贵州平塘,共同见证中国“天眼”开启探秘之旅。“这是世界一流的望远镜,期待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重要的科学发现。”他兴奋地说。

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从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将成为“静默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世界瞩目 “中国开启了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这台被称作“天眼”的超大望远镜以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引起世界瞩目,国际舆论纷纷称赞中国又一次走在了科技前沿。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中国开启了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它的500米口径,让此前最大纪录保持者,位于波多黎各的300米口径阿雷西博望远镜相形见绌。

“宛如宇宙基地,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日本专业太空网站sorae在报道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该网站说,对望远镜而言,“规模就是能力”,因此中国“天眼”具有强大的观测能力,比如搜寻那些只有微弱信号的脉冲星。

英国《金融时报》则报道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拥有了投资天文学等“尖端”学科的财力,过去此类学科通常是世界上那些最富国家的垄断领域。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则刊文说,“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工程”,这台中国射电望远镜能搜寻到发出微弱信号的脉冲星,同类设备此前很难做到这一点;它还能为国际上寻找地球以外生命的计划提供支持。

“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你们的方向上有千万颗恒星。如果回答,发射源将被定位,你们的行星系将遭到入侵,你们的世界将被占领!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是科幻小说《三体》中,女主人公所在的“红岸基地”,偶然收到的一通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波。

其实,接收宇宙无线电波的现实版“红岸基地”,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洼地建设。当前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 )建设项目已进入冲刺阶段。建成后,这架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

2015年12月26日,FAST总工程师助理兼反射面系统副总工姜鹏,在北京天文馆2015年公众科学讲座上透露了“天眼”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以及在建设中如何克服相关技术挑战。据悉,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整个工程预计于2016年9月竣工。

最终花落贵州“大窝凼”

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天眼”为何选址地形复杂的贵州省?据姜鹏介绍,为了给“天眼”找到一个合适的“眼窝”,科学家们前前后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旨在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

●1995年底,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

●到了2007年,项目正式立项并确定选址。

●2011年3月,FAST工程在贵州开工建设。

选址耗费如此长的周期,这是因为项目组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工程开挖量降到最低。通过卫星搜索,工程师们在全国定位了300多个洼地。通过层层筛选,人们发现,位于黔东南的“大窝凼”洼地形状大而圆,与FAST造型最接近。

除此之外,这篇洼地附近一带人烟稀少、宁静的旷野环境还有利于减少电磁波对FAST带来的干扰。综合这些因素,“眼窝”最终于2007年花落“大窝凼”。

一口500米口径的“大锅”

与一般的锅式卫星天线工作原理类似,FAST由反射信号的抛物面和接收信号的馈源两大部分组成。利用抛物面(俗称“锅”)的反射聚焦,把信号聚拢到一个点上。这里的抛物面,从形状上来看就是一口巨大的“锅”。只不过它所盛装的,是“天外来客”们发出的信号。

这一次施工的地点位于崎岖的山区,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铸造一口口径500米的“大锅”,确实让专家们费足了脑筋。各路人马献计献策,曾有人提议采用分离式技术,下面采用密密麻麻的刚性支架支撑。不过最终,“索网”方案得到采纳。

按照“索网”方案,“天眼”工作的时候能够跟随天体转动,跟踪扫描射电源。科学家们首先通过控制6根钢索,带动馈源舱在距离地面140-180米、直径为207米的球冠面上运动。接着通过2225个促动器拉扯钢索网,带动网上的4450个反射面板来使“天眼”聚集。如此一来,天眼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可以自由转动。反射面板接收到射电电磁波信号后,会将宇宙信号汇聚到馈源舱。

去年2月4日,FAST索网已完成制造和安装。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到项目工程实地参观,可以看到一张由6000多根钢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渔网”。但姜鹏却说,看着壮观的大网,编织起来可并非易事。

据了解,整个索网共计有2225个节点,索网安装跨度极大。工程队伍采用空中作业的方式,将每一个索网和反射面面板吊起,经过精确的位置测定后完成拼接,面型的控制偏差须在RMS5mm以内。为保证精度,专家们特别打造了一间恒温室生产拉索。

更大的难题来自温度变化给钢柱带来的形变,50℃的温差就意味着300毫米的变化。

姜鹏介绍,为了适应山势起伏,支撑反射面结构的钢柱高低各不相同。为了防止变形不均匀,环梁与钢柱的连接处加上滑移支座。这样支撑环梁就可以在支撑柱上面自由的伸缩,更加均匀地变形了。这好比是给变形留出了缓冲的余地,最大变形距离可达0.47米。如此一来,打通了“视神经”的“天眼”就可以做到灵活自如地变换对焦。

值得一提的是,受自重和风载引起形变所制,传统全可动望远镜的最大口径一般只有100米。采纳索网结构的500米口径“天眼”轻松突破百米极限,不仅开创了巨型射电望远镜建造的新模式,且投入使用后的灵敏度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美国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的3.25倍。

从酝酿至今,即将完工的“天眼”项目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投入使用之后,它将会在哪些领域大显身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射电部首席科学家李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眼”的主秀场仍是天文领域,比如: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电源的搜索、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等。

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建成后的“天眼”将有能力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搜寻星际通讯信号。借助这只敏锐的大眼睛,人类在寻找地外文明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去年12月初,法国图卢兹(Toulouse)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以及天体物理学和行星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皮埃里克·马丁(Pierrick Martin),使用NASA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在银河系之外、距离地球163000光年的其他星系中,发现了第一颗伽马射线脉冲星,并创下已知最明亮伽马射线脉冲星的新纪录。而探测河外脉冲星,本身就是FAST的立项目标之一。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测算,“天眼”的索网的变形次数大约为100多万次,服役年限为30年。李菂对FAST未来的表现很有信心,“待建成后,FAST将在未来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通过控制6根钢索,带动馈源舱在距离地面140—180米、直径为207米的球冠面上运动;

馈源舱重约30吨(包括星型框架、Stewart平台、舱罩等设备);

通过2225个促动器拉扯钢索网,带动网上的4450个反射面板来使“天眼”聚集。

“天眼”如何躲避风雨雷电

“天眼”建在贵州“天坑”中,那么大一个庞然大物,又是如何躲避风雨雷电?

雨水的因素,科学家们在选址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姜鹏表示,并不仅仅是形状符合要求,就把“眼窝”的位置确定在贵州。更复杂的还在后面,进入实地勘探阶段,项目组需要对洼地进行深入的地质评价。

“整个洼地打了至少600多个孔,简直成了一个大筛子。”喀斯特地貌独有的成熟的地下暗河网络与数量众多的溶洞带来了惊喜:这赋予了“天眼”天然的落水功能,一旦下雨,水会很快地向地下渗透,避免在望远镜台址积水,对电子设备造成破坏。

截至去年12月,反射面安装工程已经过半,“天眼”的雏形初步显现:巨大的山谷被一个由钢索织就的半球形“网兜”填满,约一半的“网兜”被银色的反射面板覆盖着,在四面青山的映衬下,犹如一块明晃晃的镜子。姜鹏提醒,近距离观察会发现,看似光溜的铝合金主动反射面面板上其实密布着无数孔洞。原来,这些密布的小孔是用来减少风负载,从而降低超过4-5米每秒的风速给“天眼”探测工作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孔洞还能提高透光率,让天线面的草木得以生长,避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非常重要,不然一旦水土流失严重,洼地遇到下雨就整个变成了泥塘。”姜鹏表示,绿化虽好,但肆意生长的藤蔓如果爬到反射面板上,同样会对探测工作造成干扰。目前,项目组团队定期会和工人师傅一起清理过度生长的杂草。

除此之外,贵州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极端的雨雪、冰雹和雷暴天气,“天眼”能扛得住吗?对此,姜鹏表示“天眼”已做了相应的准备,例如:为避雷,给所有金属设备整体接地,一旦遭遇雷电能很快消散。“而且按经验测算,极端天气在一年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通常在10天左右),因此影响不会太大。”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口径到大口径,从短到长的演变。现在来看,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上天”,一个是“占地”。由于地球大气的影响,大部分短波长的紫外线和X射线都无法观测,所以就只能利用航天技术将望远镜送到外太空,其中开普勒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都是此类。所谓“占地”指的是地面望远镜,比如我国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射电望远镜FAST。

射电望远镜作为天文望远镜的一种,其发展过程同样代表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进步。

直到1873年,麦克斯韦的著作《电磁理论》问世,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并且在长长的电磁波谱上,可见光只占极小一部分。

进入20世纪,科学家在测量地球电离层的高度时发现:波长短于60米的电磁波在穿过电离层时,几乎全部一去不回头。这一现象让研究者们脑洞大开:既然波长短于60米的电磁波能从地球毫无遮挡地冲向宇宙,反过来,来自宇宙的类似电磁波或许也能穿过大气层抵达地球。就这样,人类观测宇宙无线电的大幕就此拉开。

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用天线阵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从此,射电天文学正式诞生了。此后数十年,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相继“浮出水面”。

诞生80多年来,射电望远镜本身也经历了迅速的发展。

1955年,英国在曼彻斯特的焦德雷尔班克观测站建成可转动的口径76米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

1972年,当时世界最大的全向转动射电望远镜德国波恩望远镜建成,抛物面天线直径达100米。

1963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在中美洲波多黎各岛上建成,初建口径305米(后扩建为350米),目前已超龄服役的阿雷西博仍是世界上已落成的最大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

1974年,为庆祝改造完成,阿雷西博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万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称为阿雷西博信息。在图案的最下方还附注着人类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的“太阳灶”图像。

目前,除了中国在建的“天眼”FAST工程,在两年之后全称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的SKA项目也将会开工。毕业于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现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CASS)进行博士后研究的青年天文学者代实,正是SKA项目的成员。据他介绍,SKA将由建造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数千个较小的天线组成,约2030年投入使用,有望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望远镜。

【原标题】“偷听”宇宙——专家揭秘贵州在建的“观天巨眼”经历过的颠覆性技术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汇聊和天眼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