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会不会引起身体变形?

鉴于题主改变了原来的提问,针对现在这个新提问,我写作整理了一篇长文:

躯体变形障碍如何自助?

大面积文字预警,11000多字,没有特别的耐心和需要是看不下来的,虽然这是“自助”信息,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得了躯体变形障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两种一线治疗方法是,(1)高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专指SSRIs)();(2)认知行为治疗()。我下面提供的信息,只是一个参考,可以用来鉴别和理解躯体变形障碍。

理解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所以我把理解躯体变形障碍也视作自助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力求全面的基础上尽量简洁,下面我分为五个部分来提供有关躯体变形障碍的自助信息:

一、什么是躯体变形障碍

二、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病率

三、躯体变形障碍是“病”

四、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

五、躯体变形障碍的认知自助

一、什么是躯体变形障碍?

disorder,BDD),国内对之有各种称呼,“体像障碍”,“幻丑症”,“惧畸症”,“畸形恐惧”,“美丽疑病症”。我要简单区分一下躯体变形障碍和体像障碍这两个词,体像障碍是一个症状,可能出现在各种身心疾病中,就像头疼脑热可能是各种疾病的表现一样;而躯体变形障碍是一个独立诊断单元的疾病,不是症状,是一个独立疾病。好了,最新最权威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对BDD的诊断性定义一共三条,外加一条排除项,所以也算做四条:

DSM-5的诊断标准是:

1. 专注于一处或多处自己知觉到的外表缺陷或瑕疵,而他人未观察到或者认为轻微。

2. 在病程中,患者对外表的关注会出现重复行为(例如,照镜检查,过度打扮,挖皮,反复求证)或心理活动(与他人的外表进行比较)。

3. 对外表的关注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4. 对外表的关注不能用进食障碍对身体肥胖或体重的关注来解释。

这四个诊断性定义的白话版和逻辑关系是:

1. 认知上——认为自己丑难看奇怪(可能是身体的某个或某几个或者整个身体)等等,但是别人不这样认为。

2. 行为上——因为认为自己丑担心自己丑等等,于是不停地照镜子检查,或者刻意远离镜子及一切照得出人影的反光表明,反复问他人自己的外表怎么样,反复把自己的外表和他人进行比较等等重复行为和心理活动。

3. 情绪、功能上——一方面认为自己难看,确信自己丑,单单是想到这一点就已经非常痛苦了,另一方面耗时耗力的重复行为也让自己无瑕做其他该做的事,无法上班,无法上学,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足不出户,关窗闭门等等。

4. 注意和进食障碍相区分。

(友情提示,关于诊断性定义的详细解读,见)

二、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病率

BDD的发病率,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统计数据,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在2%左右,大学生群体的发病率在2.4%-13%左右,非常高的比例了,一百个人里面就可能有2个!如果按照2%的比例,按照我国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字13.7亿来推算的话,有。。。自己去算吧,太多了!看到这一点,也就意味着,这个病并不罕见,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很多与你情况类似的,记住这个“很多”——2%左右,所以,你并不孤单,也不奇怪。

但是这里稍微偏一下题,即这么高的发病率,为什么不像抑郁症和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厌食症等等出名呢,为什么不被大家知道呢?BDD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却只有不到20年的专业研究史!不要说普通大众不知道,就算医院里精神科和心理科的专业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我之所以敢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在国内最知名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研修过半年。。。这个不说了,再说普通大众,我几年前就建了一个躯体变形障碍的群,里面的人到现在常驻的只有不到30个!我花了几年的时间翻译了DSM-5躯体变形障碍部分的编撰者所写的书以及治疗BDD的专门手册,找到出版社想出版出来,可是编辑说,BDD是什么?BDD是什么?BDD是什么?解释了半天,然后又问一句,这个有人看吗?这个有人看吗?这个有人看吗?因此到现在还冷藏着,悲伤就像此刻我窗外的河!

三、躯体变形障碍是“病”

上面并没有真正回答那个问题——发病率高,为什么知道的人少呢?这里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务必要记住:BDD是病!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疾病!不是虚荣不是肤浅不是外貌协会不是看脸!再说一遍!它是一种疾病,问题很严重的疾病,有多严重,下一个问题回答!

因为BDD的核心症状就是认为自己外表或外表的某个某几个部分有缺陷,难看,奇怪,丑八怪,全宇宙最丑的人,历史上最恶心的怪物!但是,他或她周围的人并不这样认为,有的情况,甚至认为TA非常有魅力,美丽得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TA认为自己丑,但是别人认为TA外表挺好的,这种情况下,这个别人就会认为TA小题大做,无病呻吟,爱慕虚荣,外表有那么重要吗,本来就不丑,为什么老是说自己难看?不是爱慕虚荣是什么?不是自私是什么?一天到晚就整那张脸,其他啥也不做啥也不关系,自私而虚伪的人!这就是加诸有体像问题的人身上的各种污名!

在这种无知造成的污名下,BDD不配称作“病”,它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虚荣,自私,懦弱,没有意志力!TA不敢去求医,不敢把心中的苦恼诉与他人,甚至因为这环境和文化的压力,自己也可能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病,自我谴责,别人根本无法理解,各种嗤之以鼻。

但是,这个疾病明明白白几十年前就写在世界上最最权威的DSM和ICD中,有大量大量的研究表明,BDD的病理有神经生物学基础,特别可能跟视神经异常有关,更不要说和神经化学的关联了,因为以循证为基础的临床实践表明,影响神经化学的抗抑郁药物(专指SSRI)对BDD是有效的!

但是,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我本来不情愿的东西来说明它的疾病身份,即我用了客观的生理病变来说明它的病性,所以我遵循了一般的逻辑,只有生理基础的紊乱才算作病,病=生理紊乱,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暗示,真正的疾病是不受我们的控制的,感冒能控制吗,腿受伤出伤口了说句不要有伤口,就可以上帝愈合了吗?不能,所以这样的不是我们人可以控制的东西才是客观的!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人真能控制什么呢?天真啊!

虽然我讨厌这种说明方法,但是这个有效果啊,记住了,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反复表明,BDD有生物,尤其是神经生物病变基础,世界上最权威的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里赫赫然挂着躯体变形障碍这个疾病名称,独立的疾病!

好了,看到这里,你要卸下身上所有的污名,你不是虚荣不是懦弱不是自私,你真的生病了!

四、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

为了再次强调BDD的病理性,我要特别说明一下BDD给人造成的影响。那就是情绪的极端痛苦和致残性失能!

认为自己难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当认为自己难看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得出,别人也必然认为自己难看,这更加重了痛苦。为了是这个问题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我举一个有工作的认为自己鼻子奇怪导致面部难看的人为例,BDD给他造成的影响为例,如果你还是学生或者其他,可以自动代入。

当他一张开眼睛,假设刚醒来,要去上班了,不想去上班,不想见人,但是必须得上班,我的鼻子怎么样,是不是很糟糕,跑到镜子前面,反复地照镜子,反复地看,反复地摸,用手捏,甚至拿尺子测量一样,或者问家人,今天我的鼻子怎么样?比较鼻子和面部,看整体效果,是不是去昨天好点,是不是比昨天更差,打理一下头发,这样可能减少人们对我鼻子的注意,鼻子是中心,临到出发前,我的钥匙呢,我的衣服呢,我的鞋子呢,这些都因为全副注意力在鼻子上,而没有恰当准备。

要出门了,心跳狂跳不已,四肢僵硬,甚至出汗,想上厕所,上厕所的时候再照一次镜子,管他时间来不来得及,仔细聆听门外是否有人走过,一定要避开他们。

终于出门了,前面有人,要躲开,躲不开,好紧张,眼神呆滞,表情麻木,整个人没有意识了,他们朝我看了一眼,是不是认为我鼻子丑,肯定的,否则怎么会看我,他们为什么不看我,当我不存在一样,是不是认为我鼻子丑,肯定的,否则干嘛不看我!快点,赶快,要死了一样,再也不想出门了,我要辞职!

办公室的人有没有注意我的鼻子,他们也很痛苦,不得不和我在一起,忍受我恶心的外表,我很抱歉,这是什么材料,啊鼻子好难看,领导让我完成这个任务,啊我的鼻子真难看,我无法专心工作,无法集中注意力,老走神,工作效率差,我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我得通过这些看看我的鼻子怎么样了,有没有好点,有没有变得更差,或者去卫生间照照镜子,他们在说我吗,他们在嫌弃我吗,他们一定注意到我鼻子很难看!

中午同事邀请一起去吃饭,不要出去,出去会被更多人看见,我要躲起来!或者出去吃饭也去最近的最少人的而且坐在最角落的地方最小声地说话,生怕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要么叫外卖吧,外卖来了,好紧张,用手机拍一下自己的鼻子,难不难看,送外卖的人的鼻子比我的正常,所有人的鼻子都比我正常,即使的确有的人的鼻子比我的还丑,但是放在整个面部还是和谐的,我就是最丑的!

下班,赶紧避开所有人,逃一样回到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再也不想出门了,不要工作了,再也不要别人看见我,我要去整容,这个奇怪的鼻子,我的生活没有希望了,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想死。

对,最严重,最具灾难性的影响就是自杀,BDD的自杀率是常人自杀率的4倍,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对,是所有,包括抑郁症!

总结一下:DSM-5 BDD的诊断性定义;2%左右的发病率;它是“病”;严重的会自杀!请理解BDD患者,理解有体像问题的人,而有BDD的人也要认识到,你并不孤单,你的确生病了,BDD导致了你的生活陷入了多方面的瘫痪。

五、躯体变形障碍的认知自助

(一)首先要区分实际外表和体像,实际外表——顾名思义,就是实际的客观的张三李四来了都会说同样的话,比如你身高多少,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而且这个测量的结果大家都认可的。体像——是我们对自己身体外表的心理再现,是对实际外表的主观认识,打个比方,你和镜子里的你,在这个情况下,站在镜子面前的你,相当于实际外表,而镜子里的形象相当于体像,或者比如拍照片,照片里呈现的就相当于体像,照片所指的对象就相当于实际外表,好绕口好抽象的样子,其实可以简单做一个区分,体像对我们对实际外表的心理再现和主观认识,体像不等于实际外表,实际外表不等于体像,还是要用图像表达比较清楚:

区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据此就可以理解:体像可能是对实际外表的准确反映准确认识;但是,也可能:体像是对实际外表的不准确反映不准确认识;就相当于,平光镜可能准确反映了你的形象,但是哈哈镜则没有准确反映你的形象。而且,这个体像,即我们对实际外表的认知,还可以更复杂,体像可能是积极的有利于人生活的;但是体像也可能是消极的给人造成生活困扰的。

总结一下:体像≠实际外表,体像是我们对身体外表的再现和认知,于是可以有接下来至少四个关系:

体像可能是积极的有帮助的。

体像可能是消极的无帮助甚至恶劣影响的。

举个例子:一个脸上长了两三个一般粉刺的人,跟青春期很多少男少女一样,其体像可能是:

体像可能是准确的。(有三个粉刺)

体像可能是不准确的。(脸上全是粉刺)

体像可能是积极的有帮助的。(粉刺无所谓,那是青春)

体像可能是消极的无帮助甚至恶劣影响的。(太丑了,太可怕了,全宇宙最难看的)

前面两个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属于知识性认识,后两者属于评价性认识。

对于有体像问题的人,通常认为自己会犯这样三个典型的错误:

1.将体像等于实际外表(将对客体的认识等同于客体,这是我们很多人的认识习惯,经常表述为,他就是那样,事实就是那样,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如果想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就会涉及到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扯得太远,就不说了)。比如上面那个例子,“有三个粉刺”——就是一种认识,它不等同于实际外表,虽然实际的确有三个粉刺,但无论如何,当我说“我有三个粉刺”的时候,我只是在表述自己的一个认识,一个认识,一个认识,务必要非常非常清楚这一点!

2.即使认识到体像只是一种我们对实际外表的认识,那么BDD患者也会坚信他的这个认识是对实际外表的准确反映——认为知识性认知是准确的。我的认识就是对的,我虽然只有三个粉刺,但是三个,三个你知道吗,很显眼,比全脸都是粉刺的人更可怕,全脸都是粉刺那也就认了,不会突出不会醒目,别人就看过去就是一张满是粉刺的脸,但是三个粉刺,你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吗,因为少,其他地方没有,愈加显出其丑态来,引人注目,面部不协调!

3.即使认识到体像只是一种我们对实际外表的认识,那么BDD患者也会坚信他的这个认识是对实际外表的准确反映——认为评价性认知是准确的。我的认识就是对的,我就是丑,就是难看。

或许你已经发现,这三部曲简直就是BDD体像问题认知病态的核心,一步一步走向自我监禁的囚笼。实际外表=体像=正确的体像(知识性)=正确的体像(评价性)。这种将应然等于实然的思维幻觉,从人类一诞生就延绵不绝,可怜的大卫休谟,铡刀高悬,人类还是前仆后继。

我说了这么多,你是否注意到问题的核心,请务必区分实际外表和体像,我们所有人对自己的外表的认识都称之为体像,和实际外表是两回事,两回事,两回事!

如果你认同了这一点,你可能会少有释然,因为这个和你的实际外表无关,只和你的体像有关,是你的体像出了问题,而不是实际外表出了问题,因此也可以继续说,是你的体像导致了情绪痛苦和功能失常,而不是实际外表让你痛苦和功能失常,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不是事物让你痛苦,而是你对事物的认识让你痛苦,举个重口味的例子来说,比如你出门踩到一堆狗屎,你一下就怒了,真他妈的倒霉啊,但是也有人踩到狗屎之后,是相反的反应,今天运气肯定好!看,同样是踩到狗屎这件事,为什么两个人的情绪行为反应不一样呢,根源在于他们对踩到狗屎这件事情的认识不同。

例如面对脸上有三个粉刺,有的人痛苦甚至足不出户了,有的人却生活得很好,为什么?同样是大方脸,为什么有的人痛苦得要去整容,但是有的人照样生活无拘无束?

我要在这里拉一下大旗,引用两位名人的话: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真的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是我们对身体外表的认识导致了我们一系列的情绪痛苦和行为失常。(对了,讲到这里,是否有人立马要说,看吧,还是思想毛病,认识上的问题,态度上的问题,哪里是什么疾病?我想对这种人说,打住,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认知问题呢?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会有幻听,我们会说这是听力有问题吗?有幻视,我们会说这是视觉上的问题吗?脑损伤,神经化学失衡也会导致认识问题,不想说了,自己去思考吧)。

如此,我们就可以分析我们对外表的认知出现了哪些问题,在BDD中常见的有12种认知偏差,总有一款适合你,甚至一般是好几款都很合身。

(二)BDD中12种体像认知偏差

1.全或无思维(也称为非黑即白,两极化,或极端化思维)

以要么全要么无的两分法看自己或世界,没有中间地带。一类属于知识性认知,例如,非黑即白,不大就小,不高就矮,不胖就瘦等;一类属于评价性认知,例如,不美就丑,不好就坏,要么正常要么不正常,要么协调要么不协调等。

① “我的鼻子太大,别人看我就是个怪物。”

② “我的脸好宽,好丑。”

③ “眼睛长成这样,太难看了。”

④ “我要求一点也不高,就是想像大家一样外表正常。”

⑤ “我是世界上最丑的人。”

这种全或无思维,会导致思维的窄化,缺乏弹性,不考虑其他多种可能。

确信自己知道别人的想法——并进一步推测他们对自己有负面的看法——没有充分的证据或考虑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具体到BDD中,主要表现为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外表有负面的看法,这种看法从担心——怀疑——确信,程度愈来愈深,破坏性越来越强。

① “我的鼻子太高,别人看我就是个怪物。”

② “我的脸好宽,好丑,我怕别人看到。”

③ “眼睛长成这样,太难看了,那些对我不怀好意的人一定会很开心的。”

④ “那个男人朝我咳了一声,肯定看我不顺眼。”

⑤ “他说外表很正常,甚至很帅,一定是安慰我的。”

在没有充分事实的情况下,预测事情会在未来变得糟糕,并进一步认为就会是事实。预言和读心术在把自己的担心看作事实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读心术指向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反应进行负面推测,而预言指向的是未来,对未来进行负面推测。

① “如果我出去,肯定会有人朝我咳嗽吐口水的。”

② “我这么丑,一定没人真正喜欢我的,我会孤独终老。”

③ “我鼻子太奇怪了,出去别人会说我是个怪物。”

④ “我这个样子下去,肯定完了。”

⑤ “我想着外表,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肯定会做不好的。”

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你相信某些事是真实的,只是因为你感觉是真实的,“我感觉,所以为真”,感觉成了证据,没有任何其他客观证据,同时还会忽视相反的证据。

“我鼻子太高,别人看我就是个怪物。”

“鼻子太高,别人看我就是个怪物”这个看法,可能符合现实,也可能不符合现实,我们看看有多大可能是符合现实的?

支持这个看法的证据是:

2.我测了鼻子高4厘米,我属于小脸;

1.父母朋友都说我的鼻子正常;

2.之前也和同学相处的还不错,应该没觉得我是个怪物

3.没有听人说是个怪物

4.以前还有人我鼻子很好看

那么现在你认为“鼻子太高,别人看我就是个怪物”这个看法符合现实的可能性大吗?

自己贴上了一个固定的,全面的和消极的标签,而不考虑相反的证据。

① “我就是一个丑八怪!”

② “我是个失败者。”

③ “我就是个怪物。”

④ “我就是不协调。”

⑤ “我有一张猪脸。”

断言积极的体验、事件、素质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把中性的或者积极的体验看作是消极的。

① “我知道自己是个善良聪明的人,但是有什么意义呢!最重要的是我的鼻子和脸。”

② “大家都夸我是个好人,但是有什么用呢,脸丑什么都没意义了。”

③ “工作能力强有什么用?下巴难看,大家都瞧不起我。”

④ “博士有什么用,现在社会看脸。”

⑤ “他们夸我其实长得好看,但是我知道那是他们出于善意。”

只注意消极面,忽视积极面和全局。与“贬低积极面”类似,不过这里强调的是只注意消极面。对BDD来说,则表现为更注意外表某些不足的方面,并且夸大,在观察他人的时候,只注意你所认为的比你好的身体部位。

① “鼻子最重要了,其他好看有什么用?”

② “你看我这张猪脸,就像木桶效应的短板一样,决定了一切。”

③ “脸好宽,不协调,恶心死了。”

④ “他们的都比好,我的皮肤真是丑死了。”

确信他人的反应都是因为自己的外表,而不考虑其他更多可能性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① “他看到我就咳嗽,肯定是看我丑。”

② “他没咳嗽,肯定是刻意忍住的。”

③ “他看到我就转过头去,一定是认为我长得很奇怪。”

④ “他看到我的时候摸了一下鼻子,肯定是看到我鼻子这么大。”

⑤ “他看我,肯定是在注意我的猪脸。”

⑥ “他没看我,肯定是无法忍受我的猪脸。”

⑦ “他每次往我楼下经过都要咳嗽,肯定是想起了我那张怪脸。”

从单一的活动或者事件,作出影响深远又全面的推论。

① “他拒绝了我,世界上没一个人喜欢我!”

② “那天工作的时候我紧张得颤抖,我再也不能好好工作了。”

③ “这个周末没人邀请我出去玩,我永远不会出去约会了,我会孤独终老!”

夸大事件的消极面,并且把其视为灾难性的,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

① “这个发型真是一场灾难,活着没意义。”

② “你看我这张猪脸,就像木桶效应的短板一样,决定了一切。”

③ “脸丑,首先就被排斥了,其他有什么用?”

以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为依据,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少数几个能到到那些标准的人身上,比较出自己的劣势。把自己的外表跟影视剧或者杂志上的明星或者模特进行比较,然后感到苦恼,因为自己永远也不能像他们一样美好。该想法通常与“全或无”联系在一起。

① “我永远也不能像刘德华那样帅。”

② “我永远也不会有范冰冰那样的脸。”

严格地,坚决地认为事情本应该是怎样,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就非常苦恼。在表述的时候,通常带着“必须”和“一定”以及“应该”这样的词汇。

① “我的脸应该再窄一点。”

② “我的下颌骨应该再往里缩一点。”

③ “鼻子必须端正,脸才会正常。”

④ “我手上一定不能有疤痕。”

好了,这12款为BDD量身定做的体像认知错误(),你首先要识别出自己的自己的认知错误,识别出来之后要怎么办?那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三)如何应对这些体像认知偏差?

1.既然观念上出现了偏差,那能直接改变这个偏差吗?能改变就不会生病了,正是因为其不可控制不可直接改变性才成为病症!

因为当我们意识到是自己的观念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想要解决的目标就是观念(看法,想法,认知),而不是物理外表。那么如何让自己不去认为自己外表难看(或不正常)呢?怎么把这种想法拿掉,换成“我外表其实还是正常的,还是可以的”的呢?非常遗憾,这个想法可能不是想换就能换掉的,我们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脑袋里面经常会冒出各种想法,我们根本没法控制,尤其是一些消极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就冒出来了,这是这些想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出现是难以控制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不要想着要去消除这种想法,因为你根本消除不了,控制不了,如果控制得了就不会生病了,正是因为控制不了,所以才成为一个病症,所以,说这么多,只是要强调,对于外表的消极想法,偏差认知,不恰当的观念,它们无法控制,既然无法控制是它们的本性,那么去试图控制它们就是徒劳,不仅徒劳,而且因为根本控制不了而带来挫败感绝望感,而且当我们去试图控制这些本不可控制的想法的时候,反而凸显了它的存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试验,叫“粉红色的大象”,当我们说不要去想大象的时候,实际上反而脑子里面的大象挥之不去,因为不去想大象,本身已经说明了大象的存在。就像我们要去控制自己的消极体像想法的时候,本身就说明消极体像想法的存在,控制本身必然指向一个被控制的对象。

2.因为无法直接控制,所以允许这些消极想法的存在

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些消极想法是难以控制的,如果能控制就不会生病了,强压是压不住的,有的病友可能有这样的体验,说我曾经的确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自我暗示等等控制了这些消极想法,甚至替换了这些想法,然后就没问题了。但是这个没问题只是暂时的,隔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允许消极想法的存在,注意只是允许其存在,并没有暗示要让它控制我们,存在和控制是两回事。

3.给这些存在着的消极想法贴标签——都是病症使我有这些想法

你要给这些消极体像想法贴上标签,这些想法都是病症导致的,就比如感冒了引起咳嗽;心理疾病一个麻烦的地方是,疾病的症状都是以思维和情绪以及行为表现出来,不像躯体疾病,我如果受伤了,会有一个流血的伤口表现出来,大家都能看到,都能鉴别区分。而心理疾病,以大量的不适思维表现出来(这些不适思维在BDD中大约有十一种,以后专门介绍),和其他思维混杂在一起,有时候都甚至难以区分出哪些是不适的思维,哪些是适应性思维。但是我们一旦鉴别出来,就要给它贴上疾病的标签,这样一方面可以对这些思维保持警觉,另外一方面也免除了很多病友的心理负担,我这样的消极体像想法,是不是虚荣心导致的,是不是我不够坚强,是不是我太缺爱,是不是我太懦弱?这些统统不是,此时此刻,这些消极体像想法就是疾病导致的,无他。

4.贴上标签以后,我要去找找自己外表上的优点,或者其他一切优点。

在允许消极体像想法存在,并且给它贴上标签之后,我们要为自己满意的外表部位贴上好的标签,我的外表不仅仅是一个鼻子一个下巴一个手指上疤痕,或者即使你本来纠结的是整体的不协调,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外表上具体某些你自己满意的部位,因为外表是细节构成的总体,同时也是整体下分解的细节。

外表≠鼻子;外表≠毛发;外表≠下巴;外表≠整体轮廓

5.1.贴上标签之后,最佳策略是做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请事先定好每天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可实行的(必须在时间上具体到几点到几点),按计划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这就是森田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很多人,误解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意思,以为顺其自然,就是让消极想法来了就来了吧,这想法让我去回避人群,让我不想上学上班,让我不停地照镜子等等,那我就顺从这些想法,去做这些事;大错特错,顺其自然的意思是承认消极想法存在的必然性不可控制性,想法冒出来就冒出来,但是我只是给它打个标签——这都是这种病症导致我有这样的想法的,然后做自己日常该做的事情,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就学习,该干嘛干嘛,这就是为所当为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做到,我都这样难受了,我根本做不了事情,这些想法弄得我心情糟糕,弄得我注意力分散,弄得我甚至头痛反胃,我怎么还能走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怎么还能够去上课,怎么还能够去上班,我肯定做不到。我必须首先消除了这些消极想法了之后才能有信心做事情,否则做不了。

注意,这只是我们的想象,我们认为自己难受了就没法做事情,其实是可以做的,虽然的确非常难受,但这是我们战胜病魔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先要定好日常能承受的活动,必须付诸纸上,而不是心上,一定要写下来,贴在墙上你能随时看到的地方,当消极想法来袭的时候,我可以一眼看到我应该在这个时间段做什么,立即就去做,一定要事先订好计划,这个就相当于躯体疾病犯病的时候,我能立即拿到药物一样,躯体犯病了,没有力气去找药,必须要把药随身携带,或者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我们的计划也要事先订好,等消极想法扑面而来的时候才去想此时应该干什么,是根本没有思维空间去想的。心理有问题,但是我们的躯体没有问题,所以采取行动的物理条件是具备的,而当我们躯体动起来的时候,那些消极想法也会因为我们的没有注意而减弱,注意,这个采取行动的结果必须达到减弱了消极想法,因为,只有这样,即行动——消极想法减弱,这样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愿意继续采取这个办法来应对偏差的消极体像。

5.2这里还要排除一种历久弥新的错误观念,等我病好了,不这样强迫了,不抑郁了,不焦虑了,不怎样怎样了,我就可以做什么做什么。

这里有一个好像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病好了才能做事情,将躯体与心理混成一谈,心理病了,躯体也就病了;躯体病了,心理也就病了;不可否认,两者的确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关联本身就意味着两者也是可以分开的。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等你做了什么的时候,实际上病就好了,就不强迫了不抑郁了不焦虑了没有bdd了。在躯体疾病中,其实也存在这种心身循环的情况,等我病好了,我心情自然就好了,我病得这样严重,怎么可能有好心情;然后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好心情有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简单化一点,心情好了,也加速了躯体疾病的康复。

5.3哪些属于不该做的行为

因为担心外表被人看见,于是闭门不出,不参加社交活动,不去上课,不去上班,不参加户外运动,整个人因为外表被限制在家,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回避行为。还有总想向他人求证,比如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朋友,甚至陌生人,问这些人自己的外表怎么样?或者从镜子,手机屏幕,拍照,一切可照出人影的反光表面,看自己的外表是否难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通过化妆品,头发,衣服,身体姿势,帽子,眼镜等来掩饰自己感觉讨厌的外表部位,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仪式行为。最后最为极端的是手术试图改善自己的外表,这是最为糟糕的,因为BDD的核心特征是体像问题而非外表问题,因此即使外表真的发生了你想要的改变,而且你也认可了,那么这种体像问题还会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些不该做的行为,都会使病症维持,甚而恶化病症,因为认知影响行为,同样的,行为也会影响认知,所有这些行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这种减轻只是暂时的,因此这些行为是无效的;与此同时,因为执行这些行为,在情绪上感觉到痛苦的减少(即使是暂时的),所以行为和痛苦减少产生了联系,以后每次痛苦出现的时候,都去执行这些行为,以此形成了一个情绪行为条件反射链。

这些BDD行为和前面提到的BDD想法,有些不同,BDD想法很难直接控制,但是BDD行为却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来进行减控的,因为行为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现实条件才能完成的,去除这些现实条件,比如频繁照镜子的行为,那就减少活动范围内镜子的数量,而回避镜子的行为,则要采取相反的策略;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竞争策略,以及我前面具体提到的活动清单计划策略,(以后有时间再详述)。这些行为策略的要义是,必须使这些行为达到情绪痛苦减少,以此形成一个新的情绪行为条件反射链。

总而言之,本段文字只是单单就“我丑(各种)”这个想法提出的应对之策,但是我非常信奉,一切心理问题都是现实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会写一点关于“我丑”后面隐含的现实问题,例如“我丑,我无法接受自己,别人不会喜欢我(等等)”。如何应对呢?

再次总结,面对消极体象,我们要在思维上允许,行动上忽视。()

六、有没有人看呢,太长了,先就这样吧。

  1. 专注于一处或多处自己知觉到的外表缺陷或瑕疵,而他人未观察到或者认为轻微。(大白话,自己认为外表有缺陷,难看,但是他人观察不到也不这样认为)
  2. 在病程中,患者对外表的关注会出现重复行为(例如,照镜检查,过度打扮,挖皮,反复求证)或心理活动(与他人的外表进行比较)。(题主每天半个小时照镜检查,比较轻微了)
  3. 对外表的关注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大白话,会因为觉得自己难看,而痛苦得可能逃学旷工恐惧人际交往等等)

目前,躯体变形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有两种:SRI抗抑郁药物高剂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

题主提供的信息太少,不能做更多的判断

照镜检查的时候很痛苦吗?

照镜检查对你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干扰吗?

除了照镜检查之外,每天考虑外表的时间有超过1个小时吗?

如果单单只是每天累计半小时照镜检查,这个很困扰你吗?累计半个小时并不为过啊。

看我的ID(BDD,躯体变形障碍),我近期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躯体变形障碍——专门普及相关知识,欢迎有兴趣的关注。

我有强迫症,我始终认为心理治疗最为主要,可是还是没用越努力越痛苦,想不努力也不行没办法还是要斗争我现在强迫自己不要强迫可是还是强迫我晕了,我原来吃百优解2粒和再普乐半片[医... 我有强迫症,我始终认为心理治疗最为主要,可是还是没用越努力越痛苦,想不努力也不行没办法还是要斗争我现在强迫自己不要强迫可是还是强迫我晕了,我原来吃百优解2粒和再普乐半片[医生叫吃1片,由于经济和害怕这药的副作用我吃了半片]还算可以虽然还是好不了不过不那么痛苦了,后来我百优解减了1粒到现在越来越厉害快要崩溃了,好不容易好点了又厉害了,我有一个姐姐也是这病他吃舍曲林4片好了,后来半片半片的减到现在1片半,也是厉害了。我真无助啊我现在想把百优解加1粒再普乐不吃了这样可以吗毕竟不是百优解治疗强迫症吗?如果要是换药请问舍曲林和兰释哪个好啊我是强迫思维,我是男性,请哥哥姐姐们帮助小弟一下吧你们的帮助也许能换来一条生命谢谢了

我建议去找国家级心理医生,这是我的经历:福州第四医院全部心理医生没有实力不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我去你们医院什么是心理咨询都是以药物来治疗没办法治根不治本我去问医生国家级心理医生都是以沟通为主,用药物只是调节生理问题但是吃药时没有任何用的心理治疗是有很多种比如是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等。。。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

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咨询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咨询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区四 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咨询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市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医生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医生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医生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医生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五 去做心理咨询丢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六 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误区七 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在我国心理咨询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

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

一、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

很多人把看心理医生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医院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医生,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医生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

二、收费越贵,医生越高明?

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卖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500元,结果当天就以400元的好价钱卖出去。晕啊,中国人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生医术一定高明。

三、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您好,从您所说的资料来看,您有强迫症的倾向,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得心医,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药物治标不治本,有副作用与依赖性,我们建议您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免影响您的生活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患者能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由于强迫症状的出现,患者可伴有明显不安和烦恼,但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两类。
(1)强迫观念 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力图摆脱,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强迫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①强迫思想:强迫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是否已关好等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强迫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实际意义,但总是反复回萦于脑中,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厌烦之极。如回忆已讲过的话用词、语气是否恰当等;强迫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尽管患者的逻辑推理正常,自知力也完整,也知道没有必要深究,但无法克制。如天为什么要下雨?人为什么要吃饭?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等。
②强迫意向: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等。
③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

(2)强迫动作 又称强迫行为。
①强迫洗涤: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②强迫检查:是患者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不安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③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总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祸凶吉的固定动作,试图以此来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凶化吉等。
④强迫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
(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强迫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强迫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


强迫症在网上一搜就能查到,各种症状林林总总层出不穷,但要是真想治好需要我们跳出这些症状努力从我们失衡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事情的方式上改变自己,而不是去和一个一个具体的症状斗争。更不要因某专家某句话就把自己限制住,如“强迫症是精神癌”之类的。很多人都痊愈了并由曾经的经历中得到了别人没有的财富。要相信自己有痊愈的力量。

药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单纯用药物治疗是不行的。找个心理咨询的团队来帮你吧。本地的最好,因为更容易追踪一些。 可以查查看本地的在这个网络团队中的人。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团队,看看你那里有分部没罗。

送你一句话,大脑是你的,你要知道,并没有什么在强迫你,你想过没,是你自己要想,还是有什么在强迫你?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想。不要忍受,忍受会受双重痛苦,一来自克服强迫带来的痛苦,二是强迫本身的痛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人吃精神病药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