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平方千米=多少公顷帮助一下,谢谢

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自己能在社会上生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和数学都是有关系的。因此从小的学习十分有必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1、①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 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 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 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 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 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 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2、没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0”不能做除数,做除数没有意义,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想: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中间才有0?

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商末尾才有0?

特殊统计图:当数据比较大而且各个数据间的差距比较小的时候,为了反映这组数据的差异性,我们用起始格表示比较大的数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的数量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特殊统计图”。

1、分析统计图时首先要清楚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多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计算平均数之前,要注意先估一估平均数的范围应该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进行计算,在算各个数据的总和时,应注意算2次以上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目标: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79~80页。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建立1公顷的表象。

2.知道平方米、公顷之间,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体验、感受、推导、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公顷与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及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学具准备]软皮尺、标杆、绳子。

老师出示图片:新实验小学平面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见图1),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新实验小学很漂亮。

预设2:4公顷有多大?

预设3:1公顷有多大?它跟平方米的进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一)认识面积单位——公顷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建立联系,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建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经验,来建构"1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最终帮助学生不但在理性层面上将"公顷"与"平方米"取得联系,而且在直观层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顷"的表象。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师: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进一步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1)围一围:7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师: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2)估一估: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大约有多少公顷?(学生先估一估,老师随后给出学校操场的面积。)

(3)算一算: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 )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4)说一说:从你的身边找一找,也来说说1公顷有多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体验1公顷的大小。通过围一围、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建立1公顷表象的支撑,体会1公顷的大小。在活动中深刻体会推算更大的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3.尝试换算,巩固进率。

(1)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6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 )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公顷的表象,了解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换算方法的说明。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优势。

(二)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1.设置障碍,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吗?(课件出示我国国土面积)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这一信息,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国土面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一信息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虽然公顷是已学过的最大的面积单位,但在用来表示更大土地面积的时候,还是不合适,引发已有知识与实际运用的冲突,从而顺利引入新知。

2.直观演示,体会大小。

(1)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2)课件演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关系。使学生感知1平方千米比1公顷大得多。让学生明确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作单位。

(3)师:知道了1平方千米要比1公顷大得多,那你能推算出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的进率吗?

学生推算并得出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4)师: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及直观的观察、比较、推导,感悟 1

平方千米的大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土地面积单位的表象。

3.交流对比,实际应用。

师:课前我们同学收集了很多当地的我们熟悉的土地面积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平方千米,利用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体会在表述面积的大小时,公顷和平方千米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当应用。同时通过富有思想内涵的文字信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对祖国的自豪情感。

(三)总结梳理,形成体系

师:三年级我们学过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些面积单位,这节课又学习了公顷、平方千米,下面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表格或图表整理一下这些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面积单位的整理,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使每个学生在回顾中学会整理、归纳、反思,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1.填一填: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3公顷○3000平方米 9平方千米○9000公顷

11000平方米○1公顷 70公顷○7平方千米

师:算一算,A、B两个社区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公顷?

4.一片杨树林长500米,宽80米。

(1)这片杨树林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如果每公顷有800棵树,这片杨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

5.公路两旁要建2公顷的绿化带,如果每8平方米种1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

【设计意图】解答适当的练习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来源:,原载地址:欢迎分享本文!

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题。 也可以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

  一、填空题(20分)

  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左()、右()绘制的。

  2、□÷7=41……□,最大的余数是(),这时被除数是()。

  3、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个小月。2000年全年共有()天,2100年全年共有()天。

  4、21时是晚上()时。

  5、12、06读作(),二十五点三五写作()。

  6、4平方千米=()公顷,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课桌的面积大约是42();

  小林的`身高是140();楼房高15()。

  8、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4人,有6人同时参加了语文、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一共有()人。

  二、我的判断力最强!(正确的打“√”,错误是打“×”。)(5分)

  1、夏季太阳从东边升起,冬季太阳从西边升起。()

  2、小芳是1997年2月29日出生的。()

  3、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4、如果积的末尾有一个0,则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5、边长是2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等。()

  三、我的选择最正确!(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06÷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2、2008年是闰年,它后面的第一个闰年是()。

  3、图(1)和图(2)相比,()。

  C、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4、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5、小明住在小红家的东北方向,小红住在小明家的()方向。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四、我的计算最准确!(2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2、估算。(4分)

  3、用竖式计算。(12分)

  4、列式计算。(6分)

  (1)8.7比0.9多多少?

  (2)3除309得多少?

  五、我会统计。(8分)

  下表是三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情况。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5分)

  2、平均喜欢每个项目的有多少人?(3分)

  六、解决问题。(30分)

  1、张奶奶家前8个月一共用水144吨,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2、甲、乙两市相距360千米,一列火车13:30从甲市出发,16:30到达乙市,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X

  3、一箱货重75千克,一辆车运12箱货,5辆车一共运多少千克货?

  4、一本故事书6.80元,一本科技书3.40元,小明拿10元去买这两本书,够不够?

  5、春雨小学389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每辆车准乘45人)

  6、学校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2

  一、填空(26分,每空1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学校操场面积为1000()小青的身高132()一块橡皮一个面的面积为6()黑板的周长为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是()周年。

  3、10平方千米=()公顷4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天=()时24月=()年1元5分=()元(填小数)

  4、晚上当你头朝南睡觉时,你的脚朝()面,你的左边是()面,你的右边是()面。

  5、晚上9时30分用24时表示法是(),6时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是()时。

  6、63□÷3,要使商的'末尾是0,□里最大填()。

  7、比较大小0.5米○3分米0.1元○10分

  8、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9、用一根长1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6头牛的重量,3头牛的重量相当于5头猪的重量,那么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头猪的重量。

  11、☆+□=300 ☆=□+□+□+□+□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每题1分))

  1、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1900年的年份数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4、小数总是比整数小。()

  5、相邻两个月的天数都不一样。()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每题1分)

  1、一家超市的开放时间是早上9:00――晚上11:00,那么它一天的开放时间是()时

  2、学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1)27人参加书画小组,24人参加棋艺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3人,那么三(1)一共有()人参加了书画和棋艺小组。

  3、下列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的是()。

  4、45÷5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5、欧尚超市卖出5箱色拉油,每箱6瓶,每瓶色拉油的单价是45元,表示每箱可卖多少元的算式是()。

  四、计算题。(5分+14分)

  2、笔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14分,其中验算的4分,其余每题2分,)

  五、看图找方位。(6分,每空1分)

  小明从家里出发向()走到超市,然后向()走到电影院,再向()走到学校。

  小红从家里出发向()走到车站,然后向()走到医院,再向()走到学校。

  (1)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2分)

  (2)你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2分)

  (3)“黄金周”平均每天的游客是多少?(3分)

  (4)如果你是“人民公园”的园长,你有什么想法?(2分)

  六、解决问题。(30分,每题5分)

  1、学校买来5箱排球,每箱8只,一共用了2000元,每只排球多少元?

  2、星星幼儿园每天运来水果6箱,每箱10千克。今年二月份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3、小明今天在游泳池游了2个来回,一共游了200米,泳池有多长?

  4、在一块长18米,宽12米的长方形果园里种果树,平均每棵占地2平方米,这块果园能种果树多少棵?

  5、2位老师带12位学生去游乐园玩,成人票每张12元,学生票每张5元。一共要多少钱?

  6、码头上有45吨黄沙要运往工地。大卡车每次只能运5吨,运一车要150元;小卡车每次只能运3吨,运一车要100元。用哪种车运便宜?一共能便宜多少元?

  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3

  一、填一填。(24分)

  2、早晨,面对太阳时,你的右面是_________方,你的后面是_________方。

  4、□68÷7,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_________,如果商是两位数,□里面最大可填_________。

  5、一辆客车上午11:30从雷山县城出发,当天下午3:30到达贵阳,途中用去_________小时。

  7、一台洗衣机售价1998元,买3台大约要花_________元。

  8、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写在横线上:7 9.07 9.97 9.79

  9、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二、判一判。(对的在横线里打“√”,错的打“×”)(5分)

  11、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_________。

  12、小云的妈妈6月31日去上海参观世博会。_________。

  13、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_________。

  14、被除数中间没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没有0。_________。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5、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16、648÷8的商的个位上是()

  17、36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是()

  18、“下午5时15分”用24计时法表示是()

  19、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份能用0.3表示的是()

  四、算一算。(40分)

  20、(12分)直接写出得数。

  21、(22分)用竖式计算。(带*的题要验算,5分/个)

  22、(6分)估算

  五、解决问题。(26分)

  23、一辆卡车一次运货5吨,15辆这样的卡车8次一共运货多少吨?

  24、学校买来7箱图书,每箱54本,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本?

  25、小明带的钱正好买4块手表,这些钱可以买多少个魔方?

  26、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高3米。墙上有一块面积是3.8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27、下面黄果树瀑布2008年“五一黄金周”游客人数统计图:(6分)

  (2)“黄金周”平均每天的游客是多少?

  (3)你从统计图中还看到了什么信息?

【3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什么什么的帮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