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薇院士引领亚洲渔港做出了哪些成绩?

亚洲渔港:被低估的海鲜预制菜龙头

新冠疫情影响下催生了“非接触经济”的热潮,疫情的反复让居家隔离生活几乎成为日常,当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和外卖都不能跑完“距离消费者的最后100米”时候,能让消费在家吃得更好预制菜理所当然地火了。

预制菜品类早已不止于中式半成品热菜,简单易操作的西餐似乎更适合预制菜。近日,中国最大餐饮企业百胜旗下的披萨连锁品牌必胜客,上线预制菜社区团购“必胜优选”,为消费者提供牛排、鸡茸蘑菇汤、香草凤尾虾等一系列星级美食。

尽管餐厅品牌从不主动宣传自己的菜肴可能来自预制,但是许多如同必胜客、海底捞、西贝等大型餐饮企业都拥有规模化的成熟供应链,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转向预制菜条件得天独厚。而鲜为人知的是,必胜客身后站着的正是预制菜龙头企业——亚洲渔港。其市场美誉度颇高的多年爆品香草凤尾虾,正是由亚洲渔港供应的。

即使2022开年亚洲渔港折戟IPO,但第三方数据显示,亚洲渔港预制菜销量年均保持炸100%+的速度,是行业发展水平的3.5倍,凭此实力,短暂受阻丝毫没有影响其在预制菜市场领军品牌地位。

10年近万家海鲜供应:雄厚供应链实力

近年来预制菜市场火热,规模逼近万亿体量,资本热情高涨,频频入局但是业界对于预制菜也不乏质疑之声,主要存在三方面的担心:

一、预制菜看似门槛不高,但其漫长的产业链条对于企业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二、预制菜的菜品品质如何保证新鲜好吃;

三、如何满足挑剔的中国菜客户多场景的用餐需求。

而这三点,正是亚洲渔港领跑预制菜赛道的破局优势所在。

作为知名原料供应链企业,十几年来,亚洲渔港依托“亚洲大渔港”资源积累长期服务全球客户的代理深加工的技术经验,在全国建有20余个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12座大型中转仓,10座城市配送仓,形成亚洲渔港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其中的“大脑”就是亚洲渔港的智慧物流系统。

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通过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全程智慧冷链为“新鲜”保驾护航

基于雄厚的供应链实力,亚洲渔港得以同时为近万家高级餐厅提供2000多款海鲜产品;并服务于包括百胜集团、美国熊猫、红龙虾餐饮集团、宜家餐饮集团、汉堡王、棒约翰、美团快驴、日本水产等等国际500强餐饮企业,是其海鲜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许多耳熟能详的招牌菜品,如宜家的玉米片虾排、芝士

  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大连工业大学2018届共有毕(结)业生4745人,其中毕业研究生610人,本科毕(结)业生4135人(其中结业生49人)。

  (一)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018届共有本科毕(结)业生4135人,分布在工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门类。

  2、毕业生性别比例

  2018届本科毕(结)业生中共有男生18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5.80%;女生224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4.20%,男女生人数比为1:1.18。

  图1-1 本科毕(结)业生男女人数比例

  3、毕业生生源分布

  本科毕(结)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生源人数前五名的省份为:辽宁省233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47%;河北省2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3%;黑龙江省20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03%;河南省146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53%;山西省14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6%。

  图 1-2 本科毕业生生源所在地分布

  4、毕业生院系分布

  本科毕(结)业生分布在11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前三名的学院为:艺术设计学院94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85%;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59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4.39%;管理学院4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57%。

  图 1-3 本科毕业生院系分布

  (二)毕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

  2018届共有毕业研究生610人,分布在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4个学科门类。

  2、毕业生性别比例

  2018届毕业研究生共有男生23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9.02%;女生372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0.98%,男女生人数比为1:1.56。

  图 1-4 毕业生研究生男女人数比例

  3、毕业生生源分布

  毕业研究生生源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生源人数前五名的省份为:辽宁省20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26%;河南省7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1.64%;山东省7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1.64%;河北省3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39%;山西省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07%。

  图 1-5 毕业研究生生源所在地分布

  4、毕业生院系分布

  毕业研究生分布在9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前三名的学院为:艺术设计学院17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9.02%;食品学院8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4.59%; 生物工程学院8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61%。

  图 1-6 研究生毕业生院系分布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经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审核,截止2018年8月底,我校2018届本科毕(结) 业生共有4212人,就业数4091人,初次就业率为90.19%。截至2018年12月底,我校2018届本科毕(结)业生共有4135人,就业数3933人,年终就业率为95.11%。

  (二)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经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审核,截止2018年8月底,我校2018届毕业研究生共有623人,就业数566人,初次就业率为90.85%。截至2018年12月底,我校2018 届毕业研究生共有610人,就业数565人,年终就业率为92.62%。

  三、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2018届共有本科毕(结)业生4135人,就业数3933人,年终就业率95.11%。 其中,协议就业1459人,占毕业生总数37.10%;劳动合同就业303人,占7.70%;升学451人,占11.47%;出国(境)193人,占4.91%;自主创业83人,占2.11%;其他录用形式就业1385人,占35.21%。

  图1-7 本科毕业生就业类型分布图

  表1-8 本科毕业生升学的主要去向(录取人数大于等于2的国内一流大学)

  (二)就业单位性质

  本科毕(结)业生中共有3147人签约就业(含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其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如下:

  图1-8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包含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分布图

  (三)就业行业分布

  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6%),制造业(18.97%),批发和零售业(13.53%)。

  表1-5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不包含升学、出国出境和待就业)

  (四)就业地区及流向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上看:辽宁省内就业人数占总签约人数的67.00%,省内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等,其中大连占39.82%、沈阳占4.83%;省外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为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地区。

  图 1-9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图

  四、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2018届共有毕业研究生610人,就业数565人,年终就业率为92.62%;其中协议就业200人,占毕业生总数35.40%;劳动合同就业64人,占11.33%;升学38人,占6.73%;出国(境)3人,占0.53%;自主创业3人,占0.53%;其他录用形式就业252人,占44.60%。

  图 1-10 毕业研究生就业类型分布图

  (二)就业单位性质

  毕业研究生中共有516人签约就业(含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其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如下:

  图1-11 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分布图(包含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三)就业行业分布

  从就业单位行业分布看,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21.95%), 农、林、牧、渔业(12.02%),教育(9.92%)。

  表1-10 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不包含升学、出国出境和待就业)

  (四)就业地区及流向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上看:辽宁省内就业人数占总签约人数的48.14%,省内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等,其中大连占32.92%,沈阳占1.59%;省外就业主要区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山东、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为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地区。

  图 1-12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第二部分:就业特色工作

  一、领导重视,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促就业中取得纵深化实效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并重、突出就业率指标的就业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抓就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负总责、建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就业创业专项议事制度,充分发挥“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作用,扎实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育人机制。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就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院系就业工作。建立“学校领导包院系、院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责任体系。学校召开就业工作专项议题党委办公会3次,校长办公会4次,出台《2018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等多项校级文件,召开全校2018年招生就业工作会议,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表彰先进,部署2018年工作任务。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带队到丹东、上海走访企业。学校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专题集体学习研讨会暨“解放思想 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学习研讨会中强调要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来扎实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养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毕业生工作“三全一特”体系得到市政府高度肯定,学校分管校领导作为高校唯一代表在大连市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开展就业专项督查工作。分管校领导带领招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对全校11个学院进行走访,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汇报并实地研讨解决学院就业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组建11个就业创业专项督查小组深入到学院调研督导。督查组长全部由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担任,督查成员分别来自招生就业处、研究生学院、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中心、科学技术处和学生工作部(处)的相关负责人。督查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本院实际短板形成对策措施,发现共性问题七项,形成自评报告、整改报告、特色工作总结及意见建议22份,有效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相互交流,扎实推进了我校就业创业工作一体化、科学化、纵深化发展。

  2018年,经学校研究决定,按当年学费全部总额的1%的比例划拨。学校现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1人,专职就业工作人员33人,具体比例1:150,达到省里不低于1:500的标准。

  学校整体就业率达到94.79%,研究生就业率高于往年同期9个百分点,就业率好于同期。

  二、纵深推进以行业内和省内就业为重点的就业示范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就业示范基地和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市场调研、校友企业开发等就业实践活动的就业专项经费投入。对轻工、纺织、食品等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及特色的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重点巩固发展和开拓。把握专业特点和行业分布规律,重点选拔辽宁省内优质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对接。提升省内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引导毕业生在辽就业。

  开展我校毕业生回访和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工作。学校组成20多个调研组,由学院班子成员带队,各教研室主任、教授、专业教师、毕业生辅导员、招生就业处相关同志多达80余人,深入到东北、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走访恒大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用人单位60余家,回访毕业生101人,走访调研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10余所,正式与大连市甘井子区环保产业基地、盘锦万通印刷有限公司建立就业基地,与20余家用人单位深入洽谈就业基地合作。

  继续加强就业市场深度开发,签订鞍山校地人才合作协议,与大连亚洲渔港、大连通用标准等100余家本省、本市著名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加入“东北高校大连高新区就业工作联盟”,引导更多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同时与辽宁省人社厅、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国资委、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大连市人社局、鞍山市人社局、大连甘井子区人社局、大连高新区人社局、浙江宁波市就业局、山东德州人社局开展联合招聘等系列活动,与上海仟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就业创业实习基地,效果良好。继续搭建各类双选平台,组织召开“2018届毕业生春、秋两季校园大型双选会”、“2019届毕业生秋季校园大型双选会”、“大连工业大学校庆60周年校友企业招聘会”、与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举办“党建引领民企振兴行动”之大连地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与大连市人社局共同举办“辽宁地区大型双选洽谈会”、“辽宁省外贸行业校企联盟2018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组织我校毕业生参加大连金普新区重点产业人才招聘大会等,规模超过100家用人单位的大型招聘会8场,各类中小型招聘会300余场,共举办促进毕业生在辽就业专场招聘会校级200余场。邀请和接待12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提供有效岗位18600余个,同时利用网络和微信平台发布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600余条。

  三、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全程化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

  以学生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校“大学印象”APP平台的就业模块建设,改版升级就业服务平台网站,打造面向全校学生和全社会用人单位的全程线上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岗位与学生快速、精准对接。大连电视台大连经济报道大连工业大学借助新技术(“大学印象”APP)精准就业。

  对接企业采用新媒体手段和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就业”模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方案编制和组织招聘活动等,全面启用新版就业服务网站、升级手机端就业微信公众号,创建就业官方微博,全年发布招聘信息1200余条,其中原创文章近60余条,发布就业政策50余条。通过不断升级“大学印象”APP就业模块,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服务水平。编制下发《大连工业大学大学印象互联网+就业工作规范》、《大连工业大学大学印象线上就业实施与考核管理办法》,以艺术类、食品类、机械类、信息类等专业为试点,举办线上招聘会,累计参与企业160多家,推荐岗位信息1700余条,参与学生4587人次,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

  四、形成“翻转课程+体验活动+辅导+咨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坚持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网络课堂+模块课+实践辅导”就业课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引导学生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该专业定位的职业岗位能力、素质与知识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网络课堂两个首次“全口径”,全口径“翻转课堂”,实践辅导环节实现全口径“自主选课”,22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全面培养大学生数字化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开展网络教学积累经验。

  2018年就业教育活动累计参与1.14万人次,其中涂磊报告参与1500人,450人以上讲座近10场,“大学印象”APP上互动发贴近万条。 

  就业指导月活动设计了20个主题,包括国家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爱家乡爱辽宁、与本专业有关的就业调查、与自己兴趣有关的行业、企业调查、测评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及反馈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满意度调查

  对目前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关于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统计如下所示,可以看出 2018 届毕业生对自身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状况:达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为 62.25%;一般为 32.32%;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为 7.43%。毕业生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薪资福利偏低、工作环境不理想、单位及岗位发展前景不清晰等问题上。

  图3-1 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的满意度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情况调查

  对目前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关于工作匹配度及专业对口度的调查统计如下表所示:感到很对口或比较对口比例为 61.27%;一般为 22.27%;不对口或很不对口为 16.45%。毕业生感到不对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本专业对应的工作收入待遇较低、对应的工作不符合兴趣、对应的工作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上。

  图3-2 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情况调查

  (三)毕业生对已落实工作薪酬调查

  对目前毕业生转正后起始月薪酬情况问卷调查统计如下所示:转正后月薪酬在 2001 元到 3000 元之间为17.19%;3001 元到 4000 元之间比例为24.48%;4001 元到 5000 元之间为20.91%; 元之间为9.63%;6000元以上的占16.92%,相比2017 届毕业生,转正后起始月薪酬均值略有所增长。

  图3-3 毕业生的已落实工作薪酬调查

  (四)毕业生求职渠道调查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为:学校举办各类招聘会占20.99%;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介发布的招聘信息占7.80%;校方(包括教师)的直接推荐占8.37%;校外的现场招聘占7.38%。由此可见,除了“校内就业市场”求职择业的主渠道,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明显加强。

  图3-4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

  (五)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认为“很满意”的比例为27.10%; “比较满意”为41.82%;“不满意”为 3.16%;“很不满意”为1.10%,可见广大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图3-5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学校充分利用走访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等机会,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及就业服务工作评价。

  (一)用人单位招聘主要考核因素调查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 97.73%,其中对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95.45%)、发展潜力(95.45%)、胜任力(94.32%) 和稳定性(92.05%)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图 3-6 用人单位招聘主要考核因素(非常满意)雷达图

  (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选择“很满意”的比例为56.82%;“比较满意”的比例为 37.50%;“一般”的比例为3.41%。由此可见,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基本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

  图 3-7 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情况的满意度

  (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我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情况,达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94.32%;“一般满意”为4.55%;“不满意”为1.14%。可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图 3-8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情况,达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97.73%。

  图 3-9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

  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为了全面研究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我们们对 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工作规律、市场变化规律以及学生择业观调整与就业预期。

  一、毕业生规模与就业率

  从毕业生总体规模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整体增长平稳,2018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研究生人数均呈增长态势,本科毕业生人数同比 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了9.48%和5.90%;毕业研究生人数同比 2016年和 2017年, 分别增长了3.50%和1.38%。从就业率来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6.83%,研究生就业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图 4-1 年本科毕业生规模与就业面积图

  图 4-2 年研究生毕业生规模与就业率面积图

  二、毕业生就业类型和就业单位性质

  (一)协议就业和出国(境)就业比例略有增加

  2018 年,我校毕业生劳动合同就业与出国(境)所占比例均呈上升态势,协议就业略有下降。

  表4-1 年毕业生就业类型(一)

  图 4-3 年毕业生出国出境比例折线图

  (二)升学人数增幅较大、项目基层和参军入伍、自主创业人数上升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我校近三年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人数逐渐增加,2018 年增幅较大。2018 年,毕业生选择创业人数较多,我校共有 86 名毕业生自主创业。

  表4-2 年毕业生就业类型(二)

  图 4-4 年毕业生升学人数分布图

  (三)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增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减少

  我校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业人数较 2016 年有所增加,虽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竞争尤为激烈,但是在高中等教育、科研设计等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较2017年有较大增长。

  表4-3 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图 4-5 年毕业生就职国有企业柱形折线图

  图 4-6 年毕业生就职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分布图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

  我校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在辽宁就业人数同比上一年增长了61人,我校为大连市及辽宁省地方经济的人才储备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表4-4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表4-5 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分布

  根据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能够满足国家及辽宁省重大行业领域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所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拼搏竞争,也能够在内陆基层地区引领扎根,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可以预见,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第五部分: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推进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反馈的机制;每年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研判社会需求的变化,归纳总结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梳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多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理编制招生计划,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辽宁省计划编制要求,根据我省高校人才供给结构与三次产业需求分析,结合我校专业布点、毕业生就业等情况,及时调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 重点向辽宁省,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倾斜,落实区域协作计划、贫困地区计划及定向计划。从 2016 年起,学校紧密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学科发展情况,实行专业计划动态调整,逐年连续对全部招生专业进行调整切实提高年度招生计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情况,调整“产业带”辐射地区的招生专业和人数。针对一些就业需求少,学生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实行缩减招生、隔年招生,甚至停招。

  二、优化专业结构,修订培养方案

  面向辽宁产业集群、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制定《大连工业大学专业建设及调整指导性意见》,将招生一志愿录取率、就业率、专业综合评价情况作为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主要指标。结合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修订2016、2017、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工科类专业培养方案在兼顾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新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确保39个转型专业实践环节占比不低于30%。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各专业都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有同类高校及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满足社会需求。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育人

  继续推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2018年,“百威班”“华录班”“合纤班”等145名学生获得“卓越工程师班企业学习实践”证书。继续推进服装综合改革实验班建设,探索组建艺术与科技改革实验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加大校企合作育人力度,立项22个校级重点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同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学生100余人。新增校企共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实训培训基地1个。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有效提升了学生在产品生产、运营、管理、服务及设计等综合实践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促进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四、推进专业转型发展,培育一流专业

  学校是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7 年,获评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工作,开展专业转型阶段性检查,举办转型专业经验交流,及时向教育部和教育厅报送转型工作进展,并在省转型高校经验交流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建立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等方式,积极培育一流本科专业,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纺织工程、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专业获评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亚洲渔港其实是百胜集团、美国熊猫、红龙虾餐饮集团、宜家餐饮集团、汉堡王、棒约翰、日本水产等全球500强餐饮巨头的海鲜产品供应商。但是也许很快他们会绕过这些巨头,直接喝上一碗亚洲渔港的花胶羹或者在夜晚吃上一份媲美日料的天妇罗虾。

预制菜火了,但是这门生意并不好做。从供给侧来看,预制菜的规模效应和需求没有那么强;再加上进入门槛也不是很高,已经有大量企业切入;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很细分,先进入的玩家不一定能建立先发优势,但有可能获得一部分市场。

“的确是供给太过剩了,产品的选择也太多元化了,如果终端需求跟不上,供给侧肯定会清出一批玩家,一般来说一定会有从行业的过热期再到冷静期的经历,毕竟行业还在早期。”碧桂园创新投资陆泰霖这样分析说。

供给过剩,消费者需求没有完全释放,亚洲渔港做预制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以前,需要先说一下亚洲渔港这个企业。

亚洲渔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06月11日,在中国为3万家餐厅提供近超过2万个海鲜深加工产品,依靠20余个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12座大型中转仓,10座城市配送仓,采用智慧冷链为“新鲜”保驾护航。亚洲渔港多年一直为在国内经营的500强餐饮巨头提供海鲜制品。

亚洲渔港依靠国内最大的港口和189条渔船,每日捕捞时令海鲜,在捕捞之后,马上进行宰杀烹制,然后超低温即刻冷冻,锁住海鲜最难得的蛋白质营养和新鲜口感。值得强调的是,亚洲渔港还携手顺丰打造海鲜冷链物流智慧中心,从温度到包装都做了妥善安排,全程保障海味新鲜度,最大程度保留海鲜风味。

基于过去近20年为500强餐饮巨头提供海鲜产品的丰富经验和供应链技术积累,亚洲渔港建立了从产品研发到冷链存储运输的全过程产业链条和技术优势。也正是基于此,亚洲渔港不甘只为500强巨头做嫁衣,而是要通过海鲜预制菜直接连接消费者,它的底层逻辑是以下三点:

“对于预制菜本身来说,必须有特别强的产品力,具有特别的场景性,才有机会形成好的复购。”某知名投资人说。

亚洲渔港海鲜预制菜,聚焦海鲜消费场景,连接每一个想要在家吃海鲜的消费者。“当消费者想要吃海鲜的时候,他的消费目的是很明确的,不同于大部分B端企业,亚洲渔港的海鲜预制菜具有很明确的消费场景构建。”

“而且,通过菜品的研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很容易被培养。当你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想要吃点好的,‘海鲜’就成为一个选项,假如你的冰箱里恰好有亚洲渔港的天妇罗虾,只要5分钟加热就可以完成一道比肩现做日料的美味,这是不是一个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的很好的理由?”亚洲渔港董事长姜晓说。

海鲜预制菜确实有着相对更清晰的消费心理需求,当然消费者对其的要求也必然不同于普通预制菜,海鲜菜一定跟鲜分不开。这就要求产品不但储存过程中要保证新鲜,还要能保证消费者简单制作后味道能够鲜。因此,海鲜预制菜必然要求一家企业拥有强大的产品研发势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02“六鲜”战略,以鲜制鲜

亚洲渔港凭借20年为全球500强餐饮巨头供应海鲜产品累积了丰富的海鲜产品研发和保鲜经验,并站在行业的高度,提出海鲜预制菜的“六鲜”战略。

鲜捞——依靠189条渔船,所需食材直接从海洋捞起,从源头把控海鲜食材的第一道鲜美;鲜杀——捕捞后立即加工宰杀,鲜美不作停留;鲜烹——快速加工烹制并最大程度上保证海鲜风味,其加工工艺标准可以比肩日料水准;鲜储——亚洲渔港在当地形成了集冷库仓储、分拣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套储存产业链,让新鲜久久留存。鲜运——与国内顶级物流合作,打造海鲜冷链物流智慧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鲜味——让消费仅需一步简单操作就可以做出媲美自己购买食材加工的鲜美程度。

亚洲渔港做高端的海鲜预制菜正是基于多年的供应链整合优势以及产品研发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提出海鲜预制菜的“六鲜”标准,抢占消费者心智高地,建立高端的产品定位和海鲜预制菜品质的代名词。

03媲美日料,持续打造爆款产品

“产品力是第一位的,产品竞争也是多个维度的竞争,包括产品定义、定位、差异化、亮点、包装、加工等,如果要做到便捷和好吃还是由底层的工艺、原材料决定,以及紧密合作的工厂、供应链。”亚洲渔港海鲜预制菜将持续打造好产品。

用日料的态度做海鲜,亚洲渔港用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研发优势,将“鲜”字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花胶羹系列产品是与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营养研究的,并且亚洲渔港与朱蓓薇院士团队达成更深层次战略合作。以它的天妇罗虾为例,亚洲渔港的产品研发团队与日本本土日料餐饮巨头合作,通过大量研究和开发工作,保证食材在新鲜时制作,并能被消费者简单还原。

凭借多年的供应链优势积累,亚洲渔港希望通过产品端的优势来打造海鲜预制菜爆款产品。从一碗花胶羹到一份天妇罗虾,从海洋到工厂,从冰箱到餐桌,保持敬畏的心态,做好每一道菜,让消费者通过简单一步即可将美味还原到先做日料的口感,这是亚洲渔港正在做的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理工两院院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