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限制应届生就业年龄吗?

摘要: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就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相对比较具有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只看学历,工作好不好找还需要看专业匹配程度。研究生可以在读研期间适当实习,并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无论是在外就业还是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都需要提前了解好要求和做好准备。下面看看研究生毕业求职指导。

对于应届毕业生,其对于岗位的熟悉度几乎为零、工作能力也几乎为零。那么,HR应该怎样从众多的候选人中挑选出适合本公司的人才呢?实习经历、社团工作、学习成绩、院校出身和专业匹配度,都是选拔标准,其中实习经历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导师允许,而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可以同时兼顾学习和实习,那么还是建议大家出去实习。

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大部分硕士都是在研二结束时开始着手找工作,秋招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不仅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往往岗位附加值也会相对比较高,这一点在近两年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如果就读于一些就业领域相对比较窄的专业,可以早一点开始准备就业的事情,比如从研二开始准备也完全可以,可以通过导师或者是师兄、师姐来提供一些机会,这样可以按照目标就业单位的要求进行准备,也可以早一点进目标单位实习。

研究生找工作看本科学历吗

就业单位一般看的是你提供的最高学历,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哪个对你更有利,哪个就会更能适合你。当然很热门的职位是两者都看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单位,要求你本科跟研究生都是211。也就是说是一个硬性指标,除非你能力特别强,否则是没有机会的。

研究生找工作看专业还是看学校

1、两所高校实力对等,专业排名更重要

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一般会限制条件,比如说,只招985高校或者是211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如果两所高校的实力相差不太悬殊,那用人单位肯定会更倾向于专业排名比较高的大学。这也显得用人单位更看重学校的专业实力,毕竟在同等条件下,HR会更相信专业排名的权威性。

研究生找工作看专业还是看学校

从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来看,985高校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即使985高校毕业生学的是冷门专业,但也能拥有很多面试的资格,而普通高校王牌专业的学生可能连面试资格都没有,这就是学校实力方面的差距。

即使985高校的专业排名,不如普通高校同类专业的排名高,但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也更愿意相信985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面,即使是985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分数线都会比普通高校王牌专业高。因此,也刚相信985高校的学生会更聪明、更有能力。

3、人文社科专业优先学校,理工类专业倾向于学校的专业排名

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类专业等,这些专业更偏向于理论性的知识,技术性不强。企业在招聘研究生的时候,非常看重学校的综合实力。比如金融、会计等专业,大型证券公司的总部、银行的总部都是直接到清北复交、两财一贸、老牌985高校等,直接招聘毕业生。有些211高校的毕业生,可能都没有投简历的机会,更不用说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即使专业排名高,最后也没有太多的机会。

而像其他哲学、法学、历史学等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非常有限,用人单位也更看重学校的名气。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名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优势很明显。因为这些工作普通的学生都可以做,不用太在乎专业实力,而这些单位招聘名校的学生,可以体现心重视人才。

4、能力决定就业的难度

即使很多大型的企业只在985高校有宣讲会,但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也是可以去投简历。虽然大型企业会把很多非名校的简历去掉,但只要自己简历做得好,让HR感到眼前一亮,那还是有机会进入复试。接来的笔试、面试等看的就是个人的智商、情商等综合能力,这时候学历的重要性会被降到最低,能力的作用开始凸显。因此,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当大家能够同在一个平台上面试或者是工作时,那就看各自的本事。

研究生对比本科就业优势

1、对比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在就业想法上会更务实,需求更多的是稳定的工作;在知识上将拥有经验不能弥补的更深层次的知识。但近年来,我国毕业生出现了学历层次与就业率倒挂现象。其实在就业上研究生较本科生而言并不具备太大优势。

2、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经验、综合知识的积累更丰富,对专业方向的研究更加深入,基础更为扎实,所以在专业技术性强或者研究型的岗位竞争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具有优势。另外,研究生由于学历层次高,起薪也会比本科生高,一般而言进入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虽然近年传言研究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与本科生相比无明显优势;但是国家对研究生在就业上还是有一些政策性的倾斜。如国家各部委机关设置门槛,报考人员基本要求硕士学历。

3、研究生阶段周围的同学有的可能是刚结束大学学习;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士,有了极其丰富的工作经历;还有少部分人已经结婚有了家庭。这些人已迈入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将会给课堂讨论和课题研究带来多样性的视角和碰撞!其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阅历都将帮助你认清自己正在走的路。

研究生找工作专业要对口吗

不考虑所学专业拿着学历找工作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的,但得有这个能力或者相关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因为学历上标注的专业就是学习这个专业和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权威证明,当你跨专业找工作时,必须有一份具有足够权威的证明来让面试官认为有进入面试的可能,比如某些注册类证书或者顶尖企业实习证明等等。现在硕士学历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小,关键还是看个人经历和技能是否和应聘岗位有较高的匹配度。

研究生毕业做什么工作好

有一些人比较优秀,他们已经获得了硕博连读的好机会,所以就不用烦恼毕业后要做些什么。有些研究生钟情于学术和科研,所以会愿意继续读书,向博士进发。博士生毕业以后的选择会更多,可以就在高校任教,也可以去研究所工作,这种情况下,工资待遇是比较好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研究生很排斥就业,他们通过继续读书的方式来躲避就业。

2、人才引进、进体制内工作

研究生往这个出路上走的也有很多,他们报考公务员的话,如果成功上岸,转正后可直接享受副科级待遇,升职的机会也比本科生多些。除了通过参加国考、省考进入体制,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了一条选择,就是可以走人才引进这条路,近年来,各大省份都有人才引进政策,落户、年薪、安家费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对于考公来说,人才引进待遇更高,工作福利更好,工作也稳定。

这个和大学教授不一样,辅导员的招聘要求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虽然课程不多,但是得处理学生们大小的事情,不少女生喜欢教育会选择去高校做辅导员,虽然辅导员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相对于去企业工作来说,校园的工作环境单纯,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上相对也不错。学历是硬道理,名校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研究生都没有机会。

相比较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在企业中晋升的机会比较多一点也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而且优秀的研究生一般都会进企业的研发核心部门或者设计院等,这也是很多研究生毕业时青睐的工作之一,但研发部门也不是那么容易进的,需要你在研究生阶段真正地将自己的实力培养起来。

研究生考公务员有什么优势

研究生可以报考基本上所有与其专业相符合或不限制专业的岗位,研究生只需选择限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报考,即可比其他低学历的考生报考的竞争小;其次,限制研究生报考的岗位多属于省级或是省市重点部门的岗位,在未来的升迁当中会更加占优势,按惯例会比本科及以下学历的考生升职更快;最后,研究生在备考方面会比低学历的考生更加容易备考。

研究生考公务员是什么级别

研究生考公务员如果考上了在一年试用期满后进行转正定级,按文件规定是副主任科员(副科级),至于能不能定为副主任科员 主要取决于单位的级别和编制使用情况。

一般来说基层单位只是正科级,单位职数有限,早就已经满了这样就只能定为科员;如果是级别较高的单位,职数充足,就可以定位副主任科员。

研究生考公务员有年龄限制吗

考公务员年龄一般是要在35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上面的年龄要求是一般人员报考公务员的年龄规定,但并非所有职位的招考年龄都是一样的,比如:

1、对于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中央机关直属机构县(区)级以下职位,视情况对年龄条件有所调整。

2、除了边远地区外,地市及以下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的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应届研究生及法医职位一般不超过35岁);报考公安特警的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

考入公务员后,研究生的工资会比同个岗位的本科生的岗位工资要高。硕士博士分别享受副科级和正科级待遇。

一些情况下,研究生考教师会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在考教师资格证阶段,相较于本科生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但在教师招聘阶段,有许多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就要求硕士及以上,这种情况下这些职位的竞争就会比其他职位小很多。

研究生考教师编制免笔试吗

研究生考教师不一定免笔试。要以当地教师招聘公告为准。部分地区教师招考中,考生如果符合提前批报考条件(报考学历、专业、户籍等),可以直接参加面试考核,不用笔试。如果参加统一招聘考试,则需要笔试+面试。

研究生考教师编制年龄限制

考教师编制的,一般要求年龄在30或35周岁以下,若是研究生等以上学历,条件会适当放宽。具体情况以当地公告为准。

研究生考教师编制有专业限制吗

虽然考教师资格证没有专业限制,但是考教师招聘的话,很多岗位都是有专业限制的,如果专如果专业不符合公告要求,无法通过报名审核,那也是不行的。但是居停有没有限制要看报考岗位的具体要求。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合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合同是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劳动合同法问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上个月进入了我们公司,我面试的时候说要考核一个才进入试用期,这一个月也是按天算工资的;现在已经过了一个月了,但是还没给我什么答复,他们有违反劳动合同法吗?如果迟点他们以借口把我辞退了,我应该怎么办?

  滥用试用期,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来规避对职工应尽的法律责任,是近年来许多企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自20xx年1月1日开始施行以来,在保护试用期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资双方关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该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疏漏;加之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法规解释纷繁复杂,实务界对相关规定的理解也各持己见。本文就司法实务中遇到的试用期条款(《劳动合同法》第19-21条)适用的一些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在今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得以厘清与修正。

  一、同一用人单位及其分支机构与劳动者能否分别约定试用期

  少数用人单位利用新招用人员表现积极的特点,为节约成本,不断“试用”不断解雇,甚至把“试用期”变成了“白用期”。为此,《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2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4条则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假设有公司甲设有分支机构A、B、C(分公司形式,都领取了营业执照)。那么出现以下情况时,甲公司与其分公司A、B、C之间,以及分公司A、B、C互相之间,是算同一用人单位,还是不同的用人单位?

  (1)劳动者王某和甲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过试用期,王某后来又至分公司A处工作,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

  (2)劳动者王某和分公司A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过试用期,王某后来又至母公司甲处工作,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

  (3)劳动者王某和分公司A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过试用期,王某后来又至分公司B处工作,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

  这涉及到对用人单位的理解问题,按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4条的规定,法人的分支机构可以作为独立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此解释,以上情形都可以作为不同用人单位再次约定试用期,这对于劳动者是明显不利的,也违背了了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公司法》第14条第1款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等级,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因此从法律上讲,分公司是一个业务、资金、人事等方面均受本公司管辖而不具有独立地位的分支机构,应与母公司视作一个整体。

  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企业规避法律,笔者建议在今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应明确将本公司与其分公司视作同一用人单位,不得与同一劳动者多次约定试用期。

  二、同一用人单位与重新入职的劳动者能否重复约定试用期

  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反复试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利的行为,本法第19条规定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没有考虑到离职后再次被招用的情形。

  现在离职员工回原单位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其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几个月,有的好几年。笔者认为,对于这类离职员工重新被单位招用一概不得约定试用期的规定过于绝对化。因为时隔一定期限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或者就职的部门和岗位与原来不一样;甚至由于人员的变动,原单位没有人认识这个曾经在单位工作过的人。所以,如果因为是同一个单位和劳动者,就不能再次约定试用期,很可能引发新的问题,用人单位招用离职的员工不能约定试用期就可能有很多顾虑,但如果约定了试用期,劳动者有可能依据本条提出异议,引发新的纠纷。

  这一点在以往的规范性文件中可以找到根据。劳动部在1994年就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劳动法的试用期作出了解释:本条中规定的“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劳动者。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其背后的意思是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就可再次试用。

  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可以对《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二款做一个例外规定,即“离职一定期限以上的劳动者重新入职的除外”。

  三、试用期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解

  在以往的劳动关系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违法现象,就是有些单位滥用试用期,明明是短期用工,却约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利用试用期工资较低、劳动合同便于解除等特点,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对试用期工资进行规范,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特色,也广受舆论好评。本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虽然对试用期工资的标准进行了规范,但是该规定仍然不明确,对该条文的具体含义存在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试用期工资(1)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2)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种理解:试用期工资(1)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2)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就中文语法而言,两种理解均不为错。不过这一歧义已被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5条所明确,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但是无论哪种理解,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规范本单位的最低档工资。因为第一个条件中可以选择有两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即“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由于两者是选择关系,所以,只要具备其中一种情形,就符合了第一个条件。如此一来,试用期工资在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只要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合法的。

  问题就在于,如果套用“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那对劳动者就非常不利了,因为最低档工资基本是由用人单位说了算的。套用这一标准的话,本法规定“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的规定就有可能完全成了摆设。

  因此笔者建议把该条款中的选择关系改为并列关系,即“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也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四、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

  试用期既是企业全面考察新录用职工的过程,也是新职工考察企业的双向过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22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那么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为劳动者出资进行培训并约定了服务期,当劳动者辞职时,用人单位可否要求劳动者赔偿费用?

  《劳动合同法》第22条并没有把试用期排除在服务期可约定范围之外,因此理论上一旦双方约定了服务期,用人单位就可以向辞职的劳动者追讨培训费用;然而如此一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辞职的权利又如何得以保障呢?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该解除权应当是无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用人单位可否与劳动者约定把试用期包括在服务期之内。

  1995年《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依据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264号)规定:“用人单位出资(指有支付货币凭证的情况)对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职工提出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如果在试用期内,则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该项培训费用”。按此复函精神,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无须赔偿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即使劳动合同中有约定,该约定也无效。然而这一十五年前的复函效力如何仍值得商榷,故笔者建议今后的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用人单位把试用期约定在服务期之内实际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解除权,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当确认为无效条款。同时这也提醒用人单位,为了避免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获得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培训后离职,用人单位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1)尽量不在试用期内支付专项培训费用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2)如急需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且劳动者仍处于试用期的,可协商缩短试用期。

  五、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依据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264号)规定:“如果是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的职工,职工在合同期内(包括试用期)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则该用人单位可按照《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6〕223号)第四条第(一)项规定向职工索赔”。《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第(一)项规定,“……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从劳动部该复函的规定看,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是有可能需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的。

  但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对劳动者的责任承担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劳动合同法》第25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第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从该规定看,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的仅限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即未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试用期内未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第二种情况为劳动者违反保密或竞业限制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履行提前三天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义务,该解除行为就符合法律规定,无须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根据《劳动合同法》推论,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无须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

  然而劳动部的这两个文件至今并未被废止,法律体系内部之间的不一致可能为今后法律的统一适用带来阻碍,故笔者建议今后的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这一问题。

  1、《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劳动合同法》第2条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以下4种类型:

  (1)中国境内的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4)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2、劳动合同应具备哪些必备条款?

  答:(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号码;

  (3)劳动合同期限;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劳动合同该由谁持有?

  答:《劳动合同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4、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在多长时间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答: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5、用人单位是否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答:各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6、劳动者在应聘到一家用人单位时,有哪些知情权?

  答: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向劳动者告知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当然,用人单位也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7、用人单位招用员工时收取押金是否合法?

  答:不合法。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8、用人单位能扣押劳动者的身份证吗?

  答: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用人单位如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此外,单位也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如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用人单位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9、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公示才有效吗?

  答:《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因此,今后凡是没有经过公示或告知劳动者的规章制度,就不具有规章制度应有的法律效力。

  10、劳动合同中未约定劳动报酬怎么办?

  答: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

  未规定的,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对劳动者发放劳动报酬。

  11、劳动合同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2、在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可签无固定期合同吗?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后,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3、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劳动合同,第三次就可签无固定期合同吗?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下列情形发生,再续订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14、单位一年不签劳动合同,就视为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合同吗?

  答: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为逃避义务经常有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发生。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5、参加工作有年龄限制吗?

  答: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大学应届毕业生提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从何时起算?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争议和纠纷的发生。比如,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提前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劳动关系也只能从其正式上班之日起计算。

  17、单位只签一年劳动合同,试用期三个月可以吗?

  答:这是不对的,如果单位只签一年劳动合同,试用期不能超过二个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不同,试用期的长短也不同: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法》同时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而且在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中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18、试用期是否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答: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现实生活中,有些用人单位往往对于试用期内的劳动者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而经常会等到劳动者“转正”以后,再签订劳动合同。

  首先,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次,即使在试用期内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的期限仍然是计入劳动合同期限内的。

  19、劳动者试用期的工资有最低标准吗?

  答:《劳动合同法》首次对试用期的工资进行了规范: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0、试用期单位应该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吗?

  答:单位应当为试用期内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既然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期限的范围,员工就有权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等。如果单位没有在职工试用期期间缴纳社会保险,可以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后为职工补缴。

  21、劳动者遭欠薪有快速解决途径吗?

  答:《劳动合同法》对保障劳动者及时足额取得劳动报酬做出了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而且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申请支付令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为劳动者讨薪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途径。

  22、加班时间有何限制?

  答:一般情况下每日加班不超过1小时;最多每日加班不超过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3、单位能强迫劳动者加班吗?

  答:《劳动合同法》第31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此外,《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

  24、加班费怎么计算?

  答:《劳动合同法》第31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1) 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2) 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当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3) 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25、补休代替加班费合法吗?

  答:职工正常工作时间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由此可见,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企业可以首先安排补休。在无法安排补休时,才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加班费。休息日一般是指双休日。当企业能够安排职工补休时,职工应当服从。这既保护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又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使职工及时恢复体力投入新的工作,有利于安全生产。法定节假日加班,不能安排补休,单位必须按照日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26、加班费应以什么为基数计算?

  答:根据规定,加班费应以在岗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数计算。有些单位仅以职工基本工资来计算加班费是不正确的。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所有劳动者的收入。

  27、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内能包含加班费吗?

  答: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应包含加班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据此,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即加班费)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28、单位规定“末位淘汰”合法吗?

  答:“末位淘汰”作为一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考核办法,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并不与法相悖。但如果把“末位淘汰”制度用到聘用关系上,凡是“末位”,不分青红皂白就予以淘汰的做法是值得质疑的。

  这里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单位可以以“末位淘汰”来解聘职工,当出现“末位”情形时,按约解除合同关系,不存在什么问题。二是双方并没有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这一条,单位单方面以“末位淘汰”为由解除合同关系,就于法不符。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单位首先要给予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劳动者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还要给予经济补偿。这一规定就给予了职工一个培训和调整工作岗位的过程。

  29、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0、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答:(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视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1、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哪些情形下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

  答:如果劳动者存在过错,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这也叫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如果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2、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辞退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

  答:如果非因劳动者主观性的过错,而是由于用人单位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第三方的意外情况,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必须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在以下三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33、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单位还支付经济补偿金吗?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可见,即使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而由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则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如果系由用人单位的过错原因,由劳动者被迫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34、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答:《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40、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5、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1.什么是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如何计算?

  所谓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时,经过平等协商,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考查、相互选择的不超过法律规定时长的期限。试用期在劳动合同解除方式、工资水平等方面与正式劳动合同期间有所不同。

  试用期内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不低于其中高者),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的具体时间的相关规定?

  试用期的具体时间,应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试用期最长限度的规定

  1)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

  2)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

  3)劳动合同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4)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试用期包括劳动合同期限中。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劳动合同法约定试用期或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3.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可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有表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事实依据,不可随意解除。

  4.什么是集体合同?

  所谓集体合同,又称团体协议、集体协议等,是指工会或职工推举的职工代表代表全体职工与用人单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劳动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缔结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5.什么是“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是关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关系在同的地区之间流转的一项制度,其关系到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时的交接。

  6.什么是劳动合同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发事在劳动合同没有履行或虽履行但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因订阅劳动合同的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对原合同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补充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变更是对原合同内容的修改或补充,而不是签订新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依法变更后的劳动合同继承有效,对双主当事人都有约束力。

  7.什么是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

  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其他形式支付的住房和用人单位支付的伙食补贴,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素、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8.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何确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9.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能否收取保证金、风险抵押金等财物?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用人单位违反此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0.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包括哪几类?

  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1)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2)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11.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损失范围哪些?

  《劳动合同法》明确了用人单位因过错导致劳动者损失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方式依据1995年劳动部发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计算,即该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内容:

  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支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的25%赔偿费用

  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院待遇损失的,除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的25%赔偿费用

  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的25%赔偿费用

  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12.劳动者如何利用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地维权?(转载)

  我们认为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1)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注意保留劳动合同;没有订的可以收集工资单、考勤卡、工作证、出入证、

  开会通知、报销单据等,以证明确实跟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2)取得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续订劳动合同的证据:劳动者需要收集最初来用人单位的相关证明,向单位要求与劳动者忙签订合同的谈话记录、证人证言、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填有关表格、单位借口拖续的证明等

  3)取得用人单位单方面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单位书面解除劳动关系通知、谈话记录、证人证言、公司发文等

  4)在通过合法的手段取上述证据后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前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5)鼓励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与投诉。这个程序优点在于:劳动不直接跟用人单位发生冲突;避免用人单位报复;行政执法时间短,效率较高

  13.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不能终止?

  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虽然出现约定的终止条件,但仍然不能终止?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有下列情形用人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疑似职业病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4.用人单位什么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主观表现决定解除劳动合同 即:

  1)在试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3)劳动者同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4)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以欺诈、威胁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履行中客观情况的变化解除劳动合同:

  下列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才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调,未能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因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裁判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判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后可以裁员

  1)依《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生活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后需要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15.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内不辞而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骨不辞而别属于违约,即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包括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对生活、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其他赔偿费用。而且用人单位可以依《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同时要求赔偿损失。

  16.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损失范围哪些?

  《劳动合同法》明确了用人单位因过错导致劳动者损失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方式依据1995年劳动部发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计算,即该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内容:

  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支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的25%赔偿费用

  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院待遇损失的,除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的25%赔偿费用

  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的25%赔偿费用

  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17.职工医疗、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可否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42条规定有几种情况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其中含职工医疗、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对于因工负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合同期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也不能终止劳动合同,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仍由原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医疗等待遇。

  18.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么?(转载)

  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单方解除和协议解除。单方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1)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同系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由于本身的过错造成的不履行或不适应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2)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及其法律后果:双方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解除合同请求权;必须经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协调解除不受约定终止合同条件的约束;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支付补偿金。每满一年的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补偿;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发给经济补偿外,还须按经济补偿金额的50%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19.竞业禁止条款主要内容有哪些?

  1)限制的范围条款:主要包括时间限制、地域限制、领域限制等;

  2)禁止引诱离职条款:职工离职后负有不得诱使其他知悉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离职的义务。如果违反此义务,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3)补偿费条款:职工负有竞业禁止的义务,企业应支付一定数额的竞业禁止补偿金。具体标准可由双方约定可执行相关行业或地方规定。

  20.保密协议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转载)

  通常情况下,保密协议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对第三人合同义务条款:此条款主要针对新聘用员工。企业在聘用新员工时应调查其在进入本企业前是否承担了对原企业的保密义务及竞业禁止义务。如承担了对前单位的保密义务,则应保证在企业工作期间不利用前单位的员工保密信息为本企业服务;

  2)义务明示条款:此条款主要是把法定的、默示的保密义务明示为合同义务;

  3)企业商业秘密范围条款:A。按照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划分,列举所有属于本单位商业秘密的内容B。对该员工所在岗位涉及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作进一步详细规定;

  4)员工义务的具体描述

  5)对公知领域的排除:此款主要是给员工以对某些保密信息的秘密性提出不同看法的机会,如果能证明有关信息没有秘密性那么该职工可以解除对该信息的保密义务

  6)职务成果条款:应包括员工在职期间产生成果应及时报告。对职务成果实施、转让、归属等明确约定,对非职务成果应由企业确认,并规定对职务成果的奖励和报酬的额度的比例。

  7)离职后保密信息载体的交还

  8)关于补偿:明确由于企业已经支付员工工资、资金等劳动报酬,可以考虑将员工现有工资中一分部分名目列为“保密津贴”等,并约定员工离职后承担的商业秘密保护义务,不以得到任何额外补偿为条件

  9)违约责任:可根据违约的不同情况约定违约金

  需要注意,保密协议约定的保密范围可以尽可能的宽一些,而竞业禁止是对员工择业自由其他劳动权利的限制范围不宜过宽,如果过宽在产生争议后会引起对企业不利的司法干预。

  21.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1)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以上几种情况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22.职工非因工负伤致残时,用人单位该怎么办?

  企业职工非因工负伤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期终结,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应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4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5-10级的,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23.职工非因工负伤致残时,用人单位该怎么办?

  企业职工非因工负伤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期终结,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应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4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5-10级的,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社保“一卡通”将首先实行省级统筹,预计两年内实现;而跨省市的人员流动的社保转移和接续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开始了前期调研,预计年内即可出台。

  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招待会,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副部长孙宝树,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副部长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中外提问。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有点超前了,是不是应该修改。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认为,《劳动合同法》不是一个修改的问题,而是一个要认真贯彻执行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在贯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中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孙宝树说,“我认为,这几种认识都是对《劳动合同法》没有全面理解,或者是理解片面、理解不正确造成的。”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什么情况下签订?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 和第四十条 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期限如何分类?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4、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如何约定?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5、加班工资怎么计算?

  答:根据《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或者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或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一)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者小时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者小时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6、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该怎样支付经济补偿?

  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劳动合同法问题】相关文章:

2018年最新非上海户籍的应届毕业生落户标准公布,应届毕业生落户标准分为72分!具体申请可根据2018年《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指南、申请本市户籍办法。很多人抱着理想和抱负来到魔都,“小目标”估计都是落户上海!纵然沪籍虐你千百遍,你却依然待她如初恋。又一年过去了,你完成落户大计了吗?小编整理了一份最新的上海落户攻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心愿!第一类:非沪籍应届毕业生积分落户在沪单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为非沪籍员工申请本市户籍:1、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2、在本市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3、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信誉良好、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且在2016年5月31日前注册登记(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校期间或休学期间自主创业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本人申请办理本市户籍的,不受上述注册资金和注册登记时间限制)。对于非沪籍而又在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你签的单位有落户政策那最方便了。第二类:留学回国人员申办条件根据《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以下条件分分钟可入沪籍!1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在国(境)外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在国内“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内非“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3.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4.在国内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赴国(境)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满1年以上。同时,符合上述四项条件的人员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应低于上一年度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应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5.其他不符合第2、3项条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人员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同时最近连续12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上一年度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5倍,个税缴纳情况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的人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考有没有应届生限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