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十五沿海过什么节?


本文由中国平安特约制作

大型集体望月思乡的日子

中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

我们把乡愁写成诗、做成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在北京西山赏月的人们 ,摄影师@陈肖 )


(贵州加旁梯田上,正在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摄影师@老西关 )


(新疆喀什泽普县的红枣,代表着一种家乡的味道,摄影师@赖宇宁 )


还是一声乡音、一个熟悉的身影

都能轻易唤醒我们思乡的情意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背着孩子的老人,摄影师@大力水手)


人类 驯化了牛、马、骆驼

这些强壮且充满耐力的生物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奔马,摄影师@颜景龙 )


秦军横扫六合, 统一四方

从此 条条大 路通咸阳

(出自《礼记·中庸》,秦驰道和直道组成的主要交通线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东周至秦汉时期主要古运河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四川剑门关古栈道,摄影师@王寰 )


(四川泸定桥,摄影师@楼晋瑜 )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成形

古代的交通工具尚不发达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从前慢》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所以那时候的思乡之情浓厚

人们拓展西域、远征漠北

戍边的将士、远行的使者、 和亲的公主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诗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河西走廊上的大漠驼铃,摄影师@林北岸 )


身后的长安 便是故 乡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句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现代西安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摄影师@陈蕴生 )

将原本的 异乡变为 故乡

思乡之情 有了更丰富的寄托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出自南北朝庾信《怨歌行》,扬州瘦西湖,摄影师@清溪 )


汇成中国诗歌史上的一股洪流

(唐诗中思乡诗题材占比示意,制图@黄敏锐/星球研究所 )


(王安石《泊船瓜州》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陶渊明《归园田居》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们怀念故乡的莼菜鲈鱼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也成了思乡最常用的意向

也许是因为它的阴晴圆缺

像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亦或许是高悬太空的明月

总能让分别两地的人们望向同一个方向

(西湖雷峰塔与中秋的月亮,摄影师@潘永舟 )


能够在短时间内 翻山越岭、跨洋过海

故乡有了更多不同的含义

气候寒冷、 森 林茂密

茂盛 的植被提供 了 大量 有机质

而低温让 土壤中的有机质分 解缓慢

形成腐殖质含量高的黑土

东北的松嫩、辽河、三江三大平原上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

遍地的 玉米、高粱、 大豆

让昔日的荒原变成中国的粮仓

(吉林省洮南市瓦房镇黑土地上耕种的农民,摄影师@邱会宁 )


冬季鱼市上冻成“冰棍”的大鱼

成了东北人家乡 必不可少的风景

(黑龙江抚远鱼市,摄影师@王寰 )


黄河、海河、淮河带来水资源

因此自古以来便是农业中心

“组团聚落,大田耕种”为特点

村落中则是一个个方正的院落或楼房

(河南农田和村庄,远处为黄河,摄影师@陈俊杰 )

农田和村落则分散在沟壑之间

(黄土高原榆阳区麻黄梁秋收,摄影师@任世明 )


加上漫山遍野的茶园、果园

构成一个个更加色彩斑斓的故乡

(广东佛山顺地桑基鱼塘,摄影师@文生 )

以及岭南民居的燕尾脊、 镬(huò)耳 墙

(福建南靖田螺坑土楼,摄影师@卢文 )


由于远离海洋、降水稀疏

但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的牧业基地

(请横屏观看,坝上草原,摄影师@沈勇)


在房屋旁边用木头围起栅栏, 圈住牛羊

这是充满神话气息的故乡

(天山的游牧人家,摄影师@刘辰 )

将大西北变成另一个粮仓

这是热火朝天充满干劲的故乡

(新疆沙雅县,装有GPS的棉花播种覆膜一体机正在劳作,摄影师@袁欢欢 )


让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多样

(云南东川红土地,摄影师@范峻川 )


在山中盖起 独 特的建筑

(广西三江独峒侗寨,摄影师@卢文 )


(青海卓尔山拉洞台村,摄影师@焦潇翔 )

(澜沧江边的村落,摄影师 @胡澍 )

(普莫雍错旁的村庄,摄影师@李珩 )

(青岛崂山区黄山村,摄影师@烟雨斜阳 )

(甘肃景泰龙湾悬崖下的家园,摄影师@卢文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小村庄达里雅布依,摄影师@文兴华 )

那里的某个角落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广州,摄影师@何易成 )


故乡甚至不限于城市、乡村

对于台湾海峡对面的人们而言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当地时间2020年9月20日,新加坡民众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在街头布置的花灯,图片来源@VCG )


也保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东北查干湖冬捕,摄影师@邱会宁 )

(霞浦渔场,摄影师@都文明 )


这里有我们逐渐陌生的传统习俗

(每年中秋节,白云区清湖村的舞火龙活动,摄影师@卢文 )

有在不同的环境、物产和风俗作用下

(徽菜中的乡野山珍,摄影师@方托马斯 )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农家小院,摄影师@杨清舜 )

这里上演着 一场规模庞大的出走

也饱含着无数人 的守望

(年各省区城镇化率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中国乡村人口从1995年最高峰时的8.6亿

逐年下降到2019年的5.5亿

城镇人口则从3.5亿增长到8.4亿

(中国乡村人口及城镇人口变化,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大量的乡村成为“空心村”

(湖南郴州板梁古村的留守老人,摄影师@何小清 )


(浙江嵊山无人村,摄影师@赵高翔 )


让许多乡村 陷入贫困的魔咒

有的在层层叠叠的大山之间

高山峡谷 阻断了对外的交通

(河南辉县天界山深处的小山村人家,摄影师@刘辰 )

(恩施大峡谷附近处在峰丛中的太和乡,摄影师@李珩 )

( 甘肃白银景泰县村落, 摄影师@卢文 )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孔雀河谷的村庄,摄影师@孙岩 )


是乡村—— 这 类特别的故乡

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通过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农村贫困人口从5575万减少到551万

(数据源自国务院扶贫办,图为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的孩子们,摄影师@卢文 )


让世代生活在故土上的人们自己

去发展适合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中国平安 便是其中一员

中国平安发挥其金融优势

依托自身金融保险与旗下电商平台

培养了蓝莓和油橄榄种植 两大支柱产业

为凉山州的区域经济繁荣

通过产前培训、 产中保险

进而完善医疗和教育体系

拥有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能力

(中国平安利用金融的力量,在凉山扶植近万亩油橄榄地 )


为这个“色彩斑斓”的地方

成为改变这片古老大地的力量

每一寸土地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

也许是贫困、艰难、衰落

每一个故乡都应美如其名

点击观看中国平安视频《我们的名字》

看有没有你故乡的名字?

并不局限于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取决于 你, 取决于我

(甘肃平凉,留守家乡的孩子,摄影师@左雪兰 )


审校:李张子薇、风子、汤姆谭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2] 胡韧奋,诸雨辰. 唐诗题材自动分类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 2014.

[4]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 . 人民出版社, 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打麻将、看电视、抢红包

已经成为过年的常态项目

想必你们对这样的过年姿势也已经厌倦

今年春节,你想换个方式打开吗?

想找回小时候的年味儿吗?

灯会、庙会的热闹场景才是中国年该有的样子

糖葫芦、捏糖人,唱大戏、扭秧歌......

灯会、庙会、萝卜糖球会……今天都搜罗齐全

从初一到初六寻找最浓烈的年味!

2月15日晚(除夕夜)23:30—0:38

(除夕夜)23:30——(初一)00:30

(初一至初七):08:30——16:30

(正月十五元宵节):08:30——16:30

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期间,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民间艺人将为大家展示极具青岛当地民间特色的技艺展演活动,内容包括剪纸、编织、糖画、烙画、中国结、面塑等,以及青岛民间戏曲柳茂腔艺术展演、民俗服饰—旗袍秀展示、灯谜竞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同时还会进行一系列展览,包括《青岛年俗-馆藏图片展》、《乡村记忆陈列》、《食事吉祥—青岛地区面榼文化展》、《青岛婚俗—馆藏图片展》等。

青岛西海岸的大庙会,分为藏马庄民俗村(中庙会)和蓝莓小镇(洋庙会)两个不同主题风格的会场。庙会期间,将融合中洋特色,引入传统民俗和现代游乐元素。

期间推出民俗展演、民间绝活表演、民俗文化情景剧、儿童情景剧、卡通玩偶、中外美食大展销、滑雪体验、温泉养生等系列活动和免费抽奖、藏南人民免费嗨等优惠。

白场时间:9:00至15:30

青岛西海岸花灯节是目前青岛规模最大、灯组数量最多花灯节。今年灯会32组为新设计题材涵盖狗年主题,尤其是具有自贡特色的灯组,又寓意“盛世华章”的超大型灯组,一旦亮起,璀璨夺目,绝对是自拍必选的大背景。

灯会期间还将举行系列庙会活动,打造融赏花灯、逛庙会、品小吃、看民俗表演及奇幻灯光秀于一体的一站式度假休闲体验。

作为省内最大的非遗文化体验中心,西海岸民俗文化节以“民俗文化闹新春”为主题,在过年期间将持续开展各项非遗体验活动。

除了有大型传统戏曲节目展演,趣味民俗表演,还有造纸术体验、古法印染花布体验、活字印刷体验、手工陶艺、风筝制作、泥老虎彩绘等体验项目。

“品老青岛美食,看地方曲艺大戏”。春节期间,劈柴院每天上午,中午,晚上将有不低于三场的戏曲表演。

传统民族乐器表演,二胡、古筝、杨琴、琵琶,还有经典的川剧变脸和歌舞汇演。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充分感受好客山东青岛劈柴院江宁会馆“闹”新春的过节气息。

茶山春节民俗庙会,在春节为广大游客准备了一场年味十足的百姓盛宴,提供特色美食、多彩年货、精彩吴桥杂技等诸多项目。

届时,游客可体验“采茶天桥”——目前山东省跨度最大、落差最高的玻璃天桥,还可观赏冰瀑,品味民俗文化。

东京山风景区位于崂山北麓,即墨鳌山卫镇马连沟村。曾经有为当地迷航渔民送灯归航的传说,也有为穷苦百姓治病救人的传说。

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的庙会为最盛,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人之众。山会历时久远,自明朝便开始盛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每年正月初八的华严寺庙会,堪称崂山庙会之最,也是王哥庄街道一带的民间传统节会。每年都会吸引崂山、即墨、城阳以及市区的大批居民参与。

它保留了旧庙会固有的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以健康丰富的现代生活内容,风味小吃汇集于此,各式各样的泥塑、草编等年货琳琅满目。

独具崂山本土特色的民间队伍,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崂山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崂山传统的文化魅力。

王哥庄、北宅等街道也会在正月期间开展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活动。市民们春节期间可以到崂山各街道及农家宴商户中,体会包饺子、磨豆腐、坐火炕、剪窗花等传统民俗,尽情享受冬日里暖意融融的乡村情趣。

作为青岛每年新春最大的传统民俗活动——萝卜元宵糖球会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了,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和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民俗节庆”称号。

2018萝卜元宵糖球会将以“品味底蕴市北共享民俗之乐”为主题,举办各类文体、经贸活动,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品尝各类小吃。

大沽河旅游度假区板桥镇

2018青岛胶州第八届糖球会,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南北干果、民俗糖画、吹糖人以及世界各地异域风情的特色小吃。

此外还有舞秧歌、踩高跷、闹花灯、舞龙、舞狮子、糖球、草编、非遗小老虎、现代歌舞,茂腔、吕剧等精彩老戏剧也将为大家呈上。此外,还有游览大沽河博物馆、大沽河美术馆艺术展等活动。

正月十三(2月28日)

明崇祯年间,崂山沙子口渔民们因连年丰收,在姜哥庄村东黍子礓盖了一座庙,命名“沧海关”,俗称“海庙”,祭祀龙王和天后。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每年正月十三日庙会日(龙王节),香火鼎盛,波及即墨县及沿海各渔村。崂山沙子口庙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前来赶会的渔民以传统的民俗形式举行渔民祭海祈福活动。

浮山所正月十三文化山会

正月十三(2月28日)

山会分为祈福上灯仪式、地方传统特色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展示、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商贸活动五部分。

有吃、有喝、有玩、有看头

如果你想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

那就别犹豫了,赶紧约起来吧!

  现代人过春节就是热热闹闹的过,你知道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人过春节方式

  从汉代开始,就已经有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了,只不过那时候只有杂技演出,大多数是鱼龙曼衍、走绳、藏人幻术等节目,人们以这种形式庆祝新年。春节持续办了64年之久。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每年到了元日(春节),人们就会用木头刻成鸡的形状,放在自己的家门前,作为吉祥物以庆祝昔年,也有的人是杀一只鸡挂在门上。

  在古代,一般到了每年春节朝贺后。皇帝就会与后妃吃团圆饭,其中包括素馅饺子。在古代都是以素馅饽饽为祭品。总之,古代春节的娱乐项目不多,主要是以吃为主。

  初一到十五的春节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也有一些地区认为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过年三十时候,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年,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于是,这个习俗就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相传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这天也是众星下界之日,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长辈还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民间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

  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传在西南地区,尤其是湘西,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准备庆祝元宵节。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还要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一到十五每天干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