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城南到第一人民医有多远?

为服务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扎实推进健康六安建设,根据国家、省、市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市卫健委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积极建言献策。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2520日至2022619日。

(一)登录六安市人民政府网全市政府网站意见征集平台/hdjl/yjzjk/)或六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征集调查栏目(/)留言;

为服务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扎实推进健康六安建设,根据国家、省、市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市卫健委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奋力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造“健康六安”的重要机遇期和攻坚期。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对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以及构建系统联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市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健康养老需求将出现井喷,服务体系适老化任务艰巨。在综合分析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基础上,着重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奋力开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安徽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起草的总体考虑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打造“健康六安”建设的部署,立足市情,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为目的,聚焦短板和弱项,科学谋划和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

本规划主要阐述六安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形势、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年。规划共分五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就。本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对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康脱贫、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治、中医药事业、老龄健康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总结。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形势。本章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六安卫生健康事业对面临的机遇、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我市迎来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数字赋能迭代、健康产业迅速发展、疾控体系改革带来的机遇,但也存在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上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卫生体制改革尚不完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疾病预防体系建设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体系服务体系、人口结构变化对卫生健康事业、信息化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要求。本章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为目的,优化医疗紫云均衡布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1.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以药品集中采购为突破口,以补偿机制改革作为核心,通过综合改革措施,形成健康产出提高、发展可持续、科学合理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2.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社会办医水平、巩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5项重点任务。到“十四五”末,我市卫生健康25项主要指标中,有9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4项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有2项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具体主要指标情况见附表)

3.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治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三是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四是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六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

4.提升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一是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三级网络,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二是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发展托育服务事业。三是广泛开展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活动。

5.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提出构建协同整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加强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及人才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等4项重点任务。

6.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一是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路径,扎实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立区域内就医新秩序。三是贯彻落实医防融合理念,建立预防、医疗、慢性管理、康复等为一体的服务链条。四是进一步推深、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8.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加快推进监管体系建设。

9.做好健康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保、治、防、提”工作思路,巩固健康脱贫成果。一是聚焦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二是聚焦贫困人口“看得好病”,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是聚焦贫困人口“少生病”,实施健康扶贫未病防病先行行动。

10.构建人口生育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二是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与养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适度减轻家庭育儿负担。三是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第五章:组织实施和保障。本章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将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各级、各部门政府工作中。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指标相适应的稳定、可持续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三是强化监督评估,各部门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解读,增强正面和典型宣传,营造卫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在全市“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年。

截至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7.86万人,常住人口439.3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1.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8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岁以上占比18.79% );0-5岁人口287607人,占比6.54%。户籍人口出生率为9.8‰死亡率为7.48‰,自然增长率为2.3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均增长率为5.3‰)。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66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997.59元;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4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9元;地方财政收入132.9亿元,财政支出505.2亿元,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2.25%2020年人均医药卫生费用支出3561.81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7.46%

1.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2020年全市共设置医疗卫生机构2645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家,二级医疗机构32家,乡镇卫生院1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4个,村卫生室1785个,各类门诊、个体诊所、卫生所(站)、医务室总计56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6家,其中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健康执法机构各8家、采供血机构1家、医疗紧急救援中心1家。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090人,中级职称6996人,初级及以下职称18665人,全市拥有“安徽省名中医”11人,“安徽省基层名中医”14人,“江淮名医”8人,“皖西名医”103人。

1 “十三五”期间主要卫生资源配置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平均指标值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2.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城市公立医院龙头作用增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4个,临床类省级重点培育专科和特色专科7个,中医类省级重点专科5个;评选出市级第四周期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6项;市中医院列入“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国家示范卒中防治中心”;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提升为三级综合医院。

县级公立医院提能升级。“十三五”期间,霍山县医院、金寨县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和金寨县中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施单位;舒城县人民医院、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和裕安区妇幼保健院为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公立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

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每个社区均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1家;132家乡镇卫生院中达到一级甲等标准的有23家(占比17.4%),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的有17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的共有34家,达到推荐标准的共有10家。共有村卫生室1785所,乡村医生(持有资格证书)达到4444人。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综合医改成效显著。我市探索的村医“六制”经验,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省委改革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简报上专题刊载;霍山县和金寨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别荣获省政府2019年度、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表彰。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全省仅滁州、六安两市)。2020年,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简报分三期专题刊登了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的医改经验做法。

分级诊疗效果明显。截至2020年底,我市县域就诊率已达省级要求,基层诊疗量占比65.2%,达到省级要求(65%);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级手术占比60.5%,县域医共体内具备“50+N”种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占比、开展外科手术乡镇卫生院占比均达100%。县域医共体内电子病历互联共享实现全覆盖。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医疗费用增幅从改革前的25%以上控制到10%以内,药品占比由改革前的40%降到30%以内,住院次均费用得到控制并下降,医改指标均持续向好。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建立了科学补偿机制。

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市、县(区)两级均建立了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对医疗机构的服务不定期进行暗访监督。市内每年开展两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4.健康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截止202012月底,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综合保障率为85.71%。大病救治病种扩展到34种,实行“靶向治疗”。全市贫困人口确诊大病4.93万例,全市组建了178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签约服务贫困人口44.73万人。

5.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六安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52个,获评全国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个;在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9例,常住人口发病率0.14/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治愈率100%,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是全省第2个住院病例“清零”的城市。

2020年,婚检率达到95.07%,较2015年提高4.04个百分点;启动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全年产前筛查20065例。

6.中医药事业迈上新台阶

全市拥有中医药执业医师数2083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的比例达到100%。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十三五”中医传承创新项目重点医院、国家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及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被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全市“十大皖药”品种增至6个,霍山石斛正式载入2020版《中国药典》。

7.老龄健康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8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建立了普惠制高龄津贴制度,受益老人达12.38万人,累计发放资金近1.7亿;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6所,床位共计41199张,其中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15.9%,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37.2%,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44张。

通过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新格局,在信息资源共享、人才技术流动、体制机制协同、疫情联防联控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以信息化驱动卫生健康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等;依托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营养保健、旅游疗养、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和大健康经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人才培养受到极大重视,在客观上为医疗卫生发展带来机遇。

卫生资源总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优质资源相对不足,资源配置欠均衡,基层医疗能力依旧薄弱。医疗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服务模式有待改变,学科体系有待完善,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亟需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缺乏、基层卫生人员老化等矛盾依旧突出。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和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长三角、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聚焦影响全市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注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补齐医疗卫生资源短板,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和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让居民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为推进新时代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健康优先,生命至上。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2.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充分发挥地方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3.资源整合,均衡布局。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协同性。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4.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卫生健康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和体制创新着力点,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模式转变。

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了解六安市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优势和劣势、短板和弱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找准方向、把握重点、挖掘潜能、综合发展。加强规划目标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的前后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健康六安”,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更趋合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优质高效、均衡发展、布局合理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人拥有高质量、更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在“十三五”基础上继续向好、稳定发展。

----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前列,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4.5/10万、4‰5‰以下,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医疗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布局、城乡分布更加科学合理,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健康投入可持续,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12.25%左右。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物资保障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筑牢公共卫生基层网底,促进医防高效协同,不断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

----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充裕、均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运行。以省内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建设一批重点专科,整体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更好满足全市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城乡医疗急救体系更加完善,急救水平大幅提高。“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创建一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和省级示范中医院。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加速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和“西山药库”建设。探索中医健康服务品牌建设新模式,以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新台阶。

2 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国家卫生县城数量占比(%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率(%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

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社区在册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比例(%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1.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创新医院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医院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深化编制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

落实国家和省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实行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快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3.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加快推进医药供给侧改革,完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扎实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深化三医联动改革。

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等挂钩。

5.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统筹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公立医院不断优化收入结构。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布局

推动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提升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补齐感(传)染、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资源短板。重点培育儿科、创伤、肿瘤等一批特色突出、技术精湛的区域一流临床重点专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孵化一批新的市级医学专科。

优化城市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改善全市医疗资源西南多、东北少的现状,在市东部地区设置六安市肿瘤医院,依托市人民医院新建综合体检中心。支持市人民医院新建南院区,依托市人民医院南院区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绿地集团在东部新城新建三级综合医院,支持金安区政府收购现有民营东部新城医院,在城北新建金安区中医院,支持裕安区在城南镇新建裕安区中医院,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进度,满足当地居民就医和应对重大疫情的需求。同时严格控制市区内综合性或专科类医疗机构过度集中分布。围绕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目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和辐射,缩小区域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2. 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1加强公立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引导大医院从扩大规模向提高内涵转变。总体上以提高市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优势专科建设、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为重点,鼓励三级医院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力争3-5个专科位于全省前列。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烧伤整形、全科医学、血液病等专科能力。补足县级医院学科建设短板,完善并落实对县级医院大型设备购置政府投入政策,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动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带动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县”。

2以医院等级创建为抓手,推动医院全面发展,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2025年,六安市人民医院跻身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A+水平,市中医院进入全国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A位次(进入全国前100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跻身于全国公立医院B+水平;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霍山县人民医院、金寨县中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水平;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霍邱县中医院、舒城县人民医院、霍山县中医院创建三级医院。争取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水平,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三级医院。

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健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社会办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的审批流程和申报材料。明确民营医院定位,突出差异化,与公立医院形成错位、互补发展。鼓励民营资本举办老年护理、康复、医养结合类医疗机构。“十四五”期间,重点引进我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医院、皮肤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六安世立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并处于全省民营医院第一方阵。到2025年,全市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达到25%以上。

4.兜牢网底,巩固基础

以县域医共体或城市医联体为单位,依托“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社区医院创建,保障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用房,完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和聘用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到“十四五”末,全市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的中心卫生院22家。推进医共体内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乡镇卫生院建设特色专科,解决居民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争取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内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等数据的互联互通。

5.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跟踪考核体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县域内人才的培养引进给予政策倾斜,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重点对急诊、护理、公卫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进行补充。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村医“六制”管理,提高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加强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合作,开展免费定向培养三年制高职医学生,并重点面向六安本地招生,有效满足基层村医断档问题。“十四五”期间,将每年定向招录医学生100人左右。完善业务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乡村医生专项培训,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不少于3.98名全科医生,护士人数增加4000人以上。

专栏一  高质量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高层次人才评选。有序开展卫生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工作,鼓励卫生系列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江淮名医”、“皖西名医”、“徽乡名医”等的评选活动。

2.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健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层次和紧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为重点,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用好用足相应倾斜政策,重点培养全科、儿科、产科、急诊、护理、精神卫生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同时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分学科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紧缺性人才基本满足发展需求。

3.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依托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多个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学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科医师培养工作培训总时长不少于12个月,培训内容包含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训、基层医疗卫生实践和全科临床思维训练等。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进一步理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强化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以保障疾控工作的开展。加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构建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综合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国家和省级标准核定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合理确定疾控机构薪酬水平,稳步提高疾控人员经费支出;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比例,拓展疾控人员晋升发展空间;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长效机制,摆脱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到2025年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疾控人员1.63人。

3)加强传染病防治机构建设。建成六安市传染病医院,各县区依托县医院或中医院建设传染病病区,满足兼顾平战结合的双重需要。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建成皖西精神卫生中心,推动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精神科诊疗服务,健全全市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网络。

2.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着力完善以新冠肺炎为重点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精准施救、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做到卫生应急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完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责任,完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完善物资储备、配置、调动等管理机制,提升储备效能,提高卫生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2)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提升哨点监测和应急预警能力,夯实基层防控网底。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3)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十四五”期间,推进市、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具备独立开展核酸检测的能力,鼓励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统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形成实验室检测和病原检测的联动机制。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市级层面每年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4)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实施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感染、呼吸、重症等相关学科建设,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建设,支持市中医院创建区域性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中心、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设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加快推进平战结合设施改造工程,发生重大疫情可及时转换。加强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点建设,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县设置独立的救治中心,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在10分钟以内,缩小急救服务半径,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统一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应急和医疗救治统一调度指挥。

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界定和厘清公共卫生机构职能;推进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疾控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

2.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急救网络,加强急救设施建设。补足县级医院学科建设短板,加强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合作,积极引入优质医疗救治资源。

3.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机构建设。“十四五”前三年建成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六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综合楼,建立市卫生应急监测处置中心、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血液安全检测中心等。

4.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妇幼保健、采供血、院前急救等机构运行体制改革,推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模式,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立疾控机构编制数动态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疾控机构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

5.强化医防协同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疾控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形成“医”与“防”的良性互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6.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依托传染病医院新院区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市级传染病定点收治机构,成为全市疑难危重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

3.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

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建立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网络,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并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加强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完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落实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措施。到2025年,各类职业病报告例数实现明显下降。

4.加强全市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将无偿献血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中,完善对无偿献血者的激励关怀机制。建立全市一体化的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保障全市临床用血安全。完善设备购置规划,分批次购置补充,提升服务能力。

5.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升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公共场所等重点场所监督力度,依法查处各类卫生健康违法行为,完善公众诉求回应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开展规范化培训。加快推进综合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化水平。

1.进一步保障妇幼健康 

全面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到十四五末,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机构床位数达到300张及以上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区县妇幼保健院均达到二级。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建立六安市“出生综合缺陷防控中心”,深入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儿科、产科、助产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提升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

专栏三 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优生优育:提高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强化高龄孕产妇管理,加强市、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落实妊娠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剖宫产手术管理,逐步降低剖宫产率。推进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全面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服务;增加从事产前诊断和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不断拓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

2.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发展托育服务事业。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按标准和规范配备婴幼儿照护服务及配套的安全设施。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服务过程加强监管,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力争到2025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1.6万个,基本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政策完备、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1.构建协同整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民营中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为网底,完善六安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由市中医院牵头组建包括各区、县中医院在内的中医专科医联体,整合区域内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服务整体优势,加快中医药事业均衡发展。“十四五”期间,完成金安区、裕安区中医院院区建设,推进霍山县中医院总院区改扩建工程和舒城县中医药提升工程(舒城县中医院康复业务楼项目)。

2.实施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

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市及各县(区)办好1所公立中医院,重点支持市中医院和2所县中医院争创全国名院,每所中医院至少建成3个市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推进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不少于30个中医优势病种推行临床路径和按病种付费。加快评选市级以上名老中医15 名,建设省级以上名老中医工作室5个。“十四五”末,市中医院排名升至全国百强,四个县中医院均达到三级中医院基本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要求,至少有2所升为三级中医院,并进入全国县级医院500强;中医药服务人次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在推进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胸痛、卒中中心等区域中心建设时将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对待。

3.加强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及人才建设

各县(区)支持基层建设中医馆,“十四五”期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适宜技术培训项目,到2025年,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服务,让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于寻常百姓。新建4个省级以上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师带徒和西学中教育,争取省内有关高校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合作办学,拓展、增设不同类别的中医药专业,为本地中医药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4.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

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经典名方搜集整理和独特处方、秘方、诊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医药典籍的电子化和数据库建设。加大“十大皖药”中霍山石斛、灵芝、茯苓、断血流、黄精、天麻六种道地中药品牌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力度,打造六安中医药文化“金名片”。支持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深入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四进”活动(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到2025年争取建设3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专栏四 中医药事业建设项目

1.中医药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工程。支持市中医院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打造医疗质量优、运行效率高、发展可持续性强、就医体验好的中医医疗服务高地。

2.持续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建设。建设“名院”,开展全国和省级示范中医院创建工作,创建一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和省级示范中医院。以名院创建带动各中医医院的发展,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名科”,扶持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做大做强,逐步建成一批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名医”,继续加强名医培养力度,设立市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在市级层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研发“名药”,在市级层面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区域中药制剂中心,与著名药企联合开发特色中药制剂,统筹区内各中医院院内制剂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提高制剂质量和利用率,提高疗效。

3.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着力推进《六安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落实打造大别山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别山中药材加工集聚区、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物流集散中心等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六安市西山药库研究院);落实我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订的三个重要合同、落实《六安市中药材产业扶贫方案》等。

4.实施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培育工程。支持创建国家、省、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重点培育20个市级以上中医药重点专(学)科,进一步提升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特色专科专病建设。

1.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对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路径,扎实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办医责任、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和外部治理综合监管三个清单;密切服务贯通机制,围绕乡镇居民看病就医六个方面实现上下贯通。健全医共体运行一体化机制,充分落实医共体经营自主权,推进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利益、信息共享,使医共体真正成为“一家人”。统筹县域内优质资源,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带动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协同发展,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定位,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提升基层诊疗量占比和县域就诊率,到2025年,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实现90%病人不出县的目标。支持县域内胸痛、卒中、危重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创伤等“五大中心”建设,重点加大县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力度。

2.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

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院(市二院)等三家医院为依托,“分区包段”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网格化布局与管理,实现城市医联体成员单位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建立区域内就医新秩序。充分发挥三家牵头医院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加强业务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帮扶,鼓励人才柔性流动,推进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总额预算包干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强化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分级收治、上下联动,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

3.贯彻落实医防融合理念

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技术优势,促进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在人员队伍、资源配置、健康服务等方面的有效融合,通过整合医院、疾控、妇幼等人才队伍,围绕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疾病监测等公共卫生重点工作,统一协调管理系统内公共卫生资源,建立预防、医疗、慢性病管理、康复等为一体的服务链条,有效降低区域内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尤其针对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叶集区、金寨县及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的金安区、叶集区,根据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和防治需求,确定针对性的防治目标和策略,深化医防融合,实施有效、精准防控。把公卫机构纳入医联体发展规划,实现疾病全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提供。

4.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进一步推深、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专科医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参与技术指导的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及由县级医院、县级疾控机构直接参与服务提供的乡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三人”(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五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脑卒中、肿瘤术后)人群为重点,进行“精准签约、有效履约”,根据签约居民健康需求,开发适宜的特色服务包,为签约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咨询、疾病筛查、干预、诊疗等全方位健康服务。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稳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全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两卡制”管理,加强对签约服务质量的监督,健全以签约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主要负责人薪酬挂钩,与家庭医生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

1.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出台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围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心理关怀、疾病预防和控制、医疗救治、康复护理、临终安宁照护等内容,调整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范围,对现有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查缺补漏,对于服务的短板和盲点,可以新建相关机构,政府给予必要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加快建设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

2.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主体、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快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的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建有医养中心病房,并全部设立老年科。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创建活动,到2025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型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和护理床位占比,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3.优化老年人健康服务。建立整合型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预防-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服务链。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开展老年人常见精神障碍的预防、早期识别与干预。优化疾病诊治模式,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做实做优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特色签约服务包。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加强家庭病床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能力。

4.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依托于六安市适宜的养生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病院、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实现全市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县(区)全覆盖。加强医养结合队伍建设,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5.加强老年养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培训,出台政策,增强行业吸引力。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

到“十四五”末期,六安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老年人健康素养稳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建设,完善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和接口规范。以电子病历为信息化基础的建设思路,全市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推动六安市中医院和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依托实体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促进智能技术与卫生健康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智慧服务、智能化管理、5G智能医疗、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创新应用。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把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到质控体系当中。开展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强化推进电子健康卡建设,实现看病就医“一卡通行”。2025年我市建成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基础支撑,形成智能健康与医疗、智能科技创新、智能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多方协调共洽的生态系统。

专栏五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

1.全面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互联互通接口规范建设,推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规范连接,实现区域内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共享互认,破除数据壁垒。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2.“智慧医院”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院内各类系统资源,构建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后勤和智慧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医院体系,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3.“互联网医院”建设。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推广人工智能临床诊疗系统应用,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问诊、处方、支付及药物配送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医疗服务流程更便捷、更高效。

4.信息便民惠民:推动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推进电子健康卡建设,实现看病就医“一卡通行”。完善“健康六安”便民服务门户,开展网上预约挂号、预约转诊、预防接种、家庭医生签约、医疗费用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推送、线上支付、诊前提醒、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智能穿戴等线上服务。

(九)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

1.高质量推进“健康六安”行动。成立“健康六安”行动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健康六安”行动。贯彻落实《健康六安建设行动方案》,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合力推进15 项“健康六安”专项行动。普及健康知识,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广泛宣传“健康素养66条”、重点传染病、慢性病核心知识等健康知识。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快形成“防病、治病”一体化全民健康体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内容的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大力实施“控烟”行动,开展“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创建工作。积极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各县(区)积极申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及金寨县、裕安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卫生县城、卫生镇、健康促进县区(医院)创建工作;开展健康小镇、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0%以下。

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完善爱国卫生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卫生镇、卫生村和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法制宣传周”等节点,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认真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工作,围绕“保、治、防、提”工作思路,做好落实综合医保政策、优化医疗服务、加强疾病控制、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健康脱贫、防范返贫机制,抓好重点,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把巩固健康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聚焦已脱贫人口“有地方看病”,全面提升已脱贫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卫生室,不再出现“空白村”,少数村级卫生服务场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地方,需立即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达标建设,并随常住人口变化及时增设村卫生室,着重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努力打造农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2聚焦已脱贫人口“看得好病”,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确保按要求选派人员、落实帮扶责任。实现“智医助理”全覆盖,积极拓展完善“智医助理”功能,切实减轻基层卫生机构负担,推进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专业化、智能化和便捷化。加快实施已脱贫地区远程医疗服务,向下辐射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县(区)继续组织开展村医培训,确保每个村医每年参加一次县级或县级以上业务培训。

3聚焦已脱贫人口“少生病”,实施健康扶贫未病防病先行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已脱贫地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进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和基层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行动。加强已脱贫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已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做好已脱贫地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按照已脱贫人口“个人自愿、应签尽签”原则,继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加强对已脱贫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并组织签约服务团队及时指导落实好健康脱贫政策措施。

1.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加强市级层面的组织领导和措施制定,强化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和形成合力的协同意识,切实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形成有利于减轻家庭生育负担、提升群众生育意愿、促进育龄人群生育行为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

2.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与养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政府和社会给予适当支持,包括直接或间接对新生儿家庭进行经济奖励或补贴,完善育儿休假制度,适度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3.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探索建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将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各级、各部门政府工作中,将卫生健康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健康六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完善合理分担机制,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各部门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目标、落实配套政策,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健部门负责牵头对规划中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对策,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实施。

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推动各部门形成统一的健康价值观,形成工作合力,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深入宣传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规划实施。通过多种媒体传播手段,及时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及时通报规划执行进度和卫生健康服务取得成效。

  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安徽六安市人民医院2018年招聘公告(174人)”供您参考!希望帮助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的更新!

   六安市人民医院2018年招聘公告

  根据主管部门批复及医院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现将2018年招聘信息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具体岗位及人数见附件

  /lasrmyyjob)进行报名,同时提交纸质材料现场报名。

  (二)现场报名需提交资料

  1.《六安市人民医院招聘报名表》一份(附件二下载打印),并提交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同底照片2张(半贴于报名表左上角)

  2.就业推荐表原件及复印件

  3.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外语、计算机合格证原件及复印件

  5.学历学位证书(硕士学历人员需提供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复印件及学信网学历证明

  6.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及相关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7.执业证书、相关奖励证书(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8.《六安市人民医院应聘承诺书》一份(附件三)

  报名材料原件现场审核后退回,复印件请按以上顺序装订成册。

  4月19日—30日。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周末、节假日正常接受现场报名。

  (四)现场报名地点

  六安市人民医院行政楼2楼215室。

  考生现场报名时签订《六安市人民医院应聘承诺书》,保证所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填写的信息必须与本人实际情况、招聘条件和所报考岗位资格条件要求一致并真实无误。凡因弄虚作假或虽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与招聘条件规定不符的,一经查实,随即取消考试、体检、聘用等资格。

  现场报名结束后,医院组织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对通过资格审查的,核发《准考证》,缴纳报名费(100元),考生持《准考证》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准考证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一)应届毕业生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

  1.笔试。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理论知识水平。

  2.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的经历阅历、专业知识应用、综合分析能力、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面试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顺序1:2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最后一名如有数名考生笔试成绩相同的,一并入围面试,部分紧缺专业可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进入面试。

  3.总成绩按笔试、面试分数1:1合成计算,总成绩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网站公示。

  (二)注册护士考试分笔试、技能考核和面试三个阶段

  总成绩按笔试、技能考核、面试分数的4:3:3合成计算。进入面试人员,按笔试、技能考核合成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计划数1:2确定参加面试人员。

  考试由六安市人民医院组织实施,具体时间及安排另行通知。考生不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考试过程中如有违反招聘纪律的报考人员,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取消考试资格、宣布考试成绩无效、取消招聘资格等处理。

  根据招聘计划数和应聘人员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六安市人民医院统一组织体检(体检费用自理),由体检部门出具“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性意见,并加盖公章。

  体检时间另行通知。考生不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体检的,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资格。

  体检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名单,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网站公示。

  按照相关规定,六安市人民医院与受聘人员签订就业协议,正式到岗后,签订聘用合同,核定薪酬待遇。正式报到时需提供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或其它相关证书,若不能按时提供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因体检不合格、不能按时到岗等原因出现缺额的,按照考试合成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原则及专业相近的原则进行等额递补或调剂。

  1.市编办、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全程参加并监督招聘工作;

  2.博士研究生按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进行;

  3.本公告内容由六安市人民医院负责解释。

  联系电话:,3933093。

  公务员考试网栏目推荐:

已解决 网友提问 浏览953次 提问时间: 18:28 回答数量: 3

患者信息:男 40岁 病情描述:

我母亲在医院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医大附院住院有40余天,经查均说是肺炎但用了很多抗生素均好转,且持继发烧,我们现在都没办法了不见,请教专家有何建议?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346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如果是肺炎,发热,是否有咳嗽,咳痰等其他症状,反复抗生素感染会合并耐药菌及真菌感染。给予复痰培养及药敏或血培养及药敏实验指导抗生素治疗,复查有无真菌感染。还有排除其他血液病及肿瘤疾病,临床上是其他疾病引起肺部炎症。

病情分析:你好。发热多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单纯的使用退烧药。是治标不治本。建议到医院检查血常规。确定病因再治疗。平时多喝水。体温过高可以口服美林或萘普生等退热药治疗。

病情分析:一般情况下发生了肺炎说明炎症感染比较严重,会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发热和咳嗽咳痰,病程比较长,如果没有肺部慢性疾病一般可以彻底治愈,不要太担心。建议您可以让主治大夫做个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确定一下造成肺炎的细菌种类和敏感的消炎药物,应该效果更好。也可以去市级以上的医院做进一步的肺部检查,排除一下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安市1路公交车路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