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埠镇哪个村祠堂有石绳?

1、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姚氏家庙-敦伦堂

姚氏家庙敦伦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坝南。始迁祖为景清公之子祖章,我祖祖章生子有二;即文伯、文显,文显公讳彦昭,字可发,于元代成武年间,游学章贡,迁居兴国坝南,迄今七百余年,子孙繁衍,万派千支,代有名士,载于史册,后代子孙,亦有荣焉。

自祖章公起本族已繁衍到了24代1500人左右。

本祠堂重修两次,最近一次为2016年。

2、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古龙岗镇江下村中心组九族祠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而我等姚姓根源始祖舜帝也。因其生于姚墟(公元前22世纪)历史悠久,人口日益增多。大宋末年舜裔106世景清公,由福建宁化任广东梅州驿史,后因变乱,休官承甸,立籍于平远县开基。生子有四、祖德、祖隆、祖盛、祖章,子孙繁衍,散居各地,而我继彩公因时变乱,由本邑竹坝到逃到江下开基,自后科甲联芳,名人辈出,名尊潋水,声益平川,此时名震皇上。因此于江下建造九族祠也,迄今200余年矣。因年长月久,虽经修数次仍已倒塌多年。古人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诚。今逢盛世,百兴俱兴,吾宗族祠不得不建,今有祖隆,祖盛,祖章部分嗣孙自愿集资捐款,按原位原向进行重建。占地面积长17.8米宽12米于公元2007年8月初6动工,经数月建造,于十一月三十日告竣。恭祝房房兴盛,族族荣昌,喜念祠同山河巩固,名与日月齐辉。

3、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溪镇岗上村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溪镇岗上村。元朝后期,居住在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的姚隆甫出任吉州府(今吉安市)仓使,后留寓安福县。成为现今岗上姚氏的始祖,至今已有670余年历史,从隆甫公起,至今岗上姚氏已传承30多代,繁衍3000多人(包括迁居萍乡姚家洲等地的宗亲在内)。

本祠堂适建于明朝初期,是后人为纪念留在岗上居住的姚英哲而建的,祠堂原名《哲公祠》内设“倫正堂”。2005年由萍乡姚家洲姚松勇等人捐资整修,改名为《姚氏宗祠》,并设“忠毅堂“。本祠堂历经几百年,多次整修,面貌与原建筑颇有改变。大革命时期,这里设立过小学校,是红军活动场所之一,墙上有红军漫画,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已成为当地祭祀先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

4、江西吉水醪桥日岗姚氏宗祠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村江头姚家村姚氏宗祠

本族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村江头姚家村。江头村姚氏于南宋祥兴年间(公元1278年),由江西宜丰县灵源迁徙至吉安安福县桃溪村,几经周折最后定居青原区江头村开基安家创业,开基祖17世超群公(字立志),为江头村姚氏第一世,至今有737年,传播后人36代,目前全村70余户,368人。相传:江南三千进士出庐陵,江头姚氏十五位冠华夏。江头村姚氏历史上曾经有3名开国将军名垂千古。

江头村姚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总面积450平方米,距今645年,中途曾维修过两次,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破烂不堪,随时都有坍塌之险,2015年族长率全族宗亲慷慨解囊,男丁每人集资4000元,妇女每人2000元,集善款78万元,于2015年4月28日开工重建,至2016年元月25日峻工。重建后的宗祠总面积为533.18平方米,是全村姚氏尊祖敬宗的场所,也是族人宣传学习,交流感情,健身锻炼,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使族人增加了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享受,又为村庄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上坊村马岚头姚氏宗祠

株镇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上坊村马岚头,我族姓景清公裔孙祖隆房肃支胤魁公于康熙年间自广东平远迁万载潭埠大冲尾。肃支子接公康熙年间迁万载高村富坑。静支鸿神鸿堤二公康熙五十年迁高村西坑,后再迁广西。谦支生现生奇堂兄弟康熙年间迁宜春下浦。谦支生考公康熙年间迁万载潭埠昌集。让支春林公迁万载潭埠。敬支子蒿公迁赣州后,于雍正甲寅年,雍和雍金二公迁万载罗城横坑,至富臣公又迁宜春温汤。祖盛房鼎兰公迁宜春洪江,奕盛公康熙年间迁株潭马岚头,良吉公康熙五十八年迁株潭马岚头。

7、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姚氏祠堂-一本堂

上盖祠堂一本堂位于江西省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民国之前称紫盖村)。本祠堂始建于我族极为强盛的时期约十二世后的明朝。距今有500年以上。

一本堂始祖思舜育有六子,分别为观静、观德、观澜、观达、观省、观悟。经过繁衍形成三房:后房、军房、民房。由观静、观德、观澜三兄弟创立步瀛堂(后房)辖叙庆堂等三大支族至34世;观达创萃英堂(军房)辖怡谋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观省创致中堂(民房),辖日新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明清年代各房族分别有村民外移。

撰稿人:姚鹏飞姚庚尧姚志辉联系人:姚平根

8、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南溪村姚氏宗祠·忠爱堂

忠爱堂位于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南溪村。南宋绍兴年间,阳团始祖巨瞻之六世孙玉珀由阳团迁徙于大洲陈家村,后入赘陈氏,生子念轩,因植树千樟葱笼参天,行人在路上,见不着太阳,便取村名为暗巷姚家。

忠爱堂子孙众多,南溪村三千余人,支流有峡江高山村乐园村,新干有黄泥

埠村姚氏,廖家村姚氏,湖北,京山等地后裔待后考证。我村古代村名为新干县第三都五十图暗巷姚家。1792年起,改为南溪村,位于105国道1859公里桩两旁。

9、江西九江市修水县沙湾姚氏宗祠

二十三世祖文扶(醒庵)公少年离别故土——南昌斗门,逆水行舟,独自创业修水,并在谐冈定居,即今沙湾,为迁宁始祖,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他曾在武宁县担任重要职务,是我们后人的楷模。

从文扶公起,先是单传六代,后在二十八世祖芳舟公开始蕃衍,目前除在浙江金华、湖南弋阳、岳阳、平江、湖北通城、咸宁等地居住的以外,单在修水县境内居住的人口有四千余人(据一九九三年癸酉年谱牒上记载)。

由于人口繁衍众多,且居住又较分散,以免引起紊乱,从二十九世祖(用昭、用常、用希公)开始列派,字辈依次是:

用伯孟仲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起有文儒;宜佐致尧朝,允执厥中铭;圣贤经纶学,贯彻步云程;善命敷四海,只承祖谟训;克和孚万邦,九歌惟叙韵。祠宇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祠堂实用面积700平方米,大门左右分别有石狮子把守。祠堂造型分为拜祖大厅和寝堂两重堂。拜祖大厅两边为休息走廊,竖有二十米来根石柱,中间可容纳几百人拜祭祖宗,正面有一个大神龛,供奉着先祖灵位。拜祖大厅后面为寝堂,大神龛两侧各有一个上圆下方的洞门进入寝堂内。寝堂为四室一厅,为看守祠堂和研究事宜,提供住宿和用膳之方便。整个祠堂虽是砖木机构,但气魄非常雄伟,至今任保留原貌。祠堂前面的排面于八十年代期间进行了修饰。1927年,大革命时期,修水县第十区区苏维埃政府曾在祠堂驻扎,酝酿和领导着工农革命。

由于年月久远,大多木料开始霉变,重新修建,迫在眉睫。抚今追昔,甚有感慨:

气魄雄伟姚氏祠,历经坎坷数百年。面向黄金士龙山,背倚巍峨圣峰岭。风吹雨淋仍屹立,尧天舜日写春秋。红色政权曾驻此,领导工农闹翻身。目今木料多霉变,有望贤人重新建。祈祷祖宗多荫佑,子孙富贵永长久!

撰稿人:姚墨林(儒彬)

10、姚氏肇基祖(彦国公)祠赋

稽南垣南昌姚氏,始自灵源彦国公。于舜帝为耳孙,仰承天潢贵胄;于南昌乃始祖,俯传地灵后昆。鉴于旧祠圮毁,盖难觅也;众议易地重建,佥曰允哉!姚氏宗亲会业经颁发倡议:南垣南昌二支合修祖祠。斗门全保,埂头小根,闻风振臂响应,宗亲随之云集,不分男女长幼,无论窭富穷通,募币一百余万元,购地四千八百多平方米。彼堪舆之挥麈,定佳土之妙算。诹吉奠基,纠工庀材,分工合作,其劳劬劬。冒霰雨而亲临,湿襟裳以视察。

于是砌玉柱,甃金阶,甍翠瓦,立崔嵬。梁栋枅栱,随小大而尽力;金谷米盐,无厚薄以荐诚。瞻前路之筼筜,弦诵有如洙泗风;辟燕子岭嘉壤,沟通无异妫汭畦。祖祠袭徽派设计,外观为上下门楼,题匾一首居中间,对联二副立两边。厢房布东西二层,天井通南北一线,后厅尤为宽敞,祖龛肃穆庄严。

恢廓栋宇,崇牖广榭。灵源树福基,后可以崇人伦,敦孝悌;布之海外,则炎嗣成伟业。山深谷静,殿堂挺立,非裔黄子孙怀仁摹义,联宗睦族,无不固其孙勠力何以壮观?金碧辉煌,琉璃映日,本根。前躅可钦,知所劝矣。

乃吾祖遗泽方能生色!其经始以癸巳年九月初二日(2013年10月6日),其落成于翌年闰九月初九日(2014年11月1日),历时年余,大功告成。庶通敬祖之悃,获尽事亲之孝。

此役肇基祖祠之筹建也,族人热情之高,实出意想之外:人人孺慕考妣,个个感恩祖先;尽礼尽诚皆孝思,出资出力勇担当。必欲扩大姚姓影响力,增强宗亲凝聚力,舍我其谁!他日躬行祭典,认祖归宗,甚可庇佑,福祉无边,诚可谓:积德君子,泽被万世;厚亲典礼,恩招四方。此等佳猷善行,若不标榜,则千百年后何从知之?

予抑又有逸思焉,族人此种无私奉献精神,其意义岂止建一祖祠乎?贡之政界,可以正纪纲、厚风俗;施之黎元,因不揣谫陋,谨赋数语以志庆。

南昌地区聚族而居的姚氏均为彦国公后裔。南昌姚氏始祖彦国公(公元584—666年),字安邦,号仓监,行都一郎。祖居汴梁(开封)续贤乡,登隋炀帝丙寅进士,任豫章郡广丰县(今江西丰城)儒学山长,因时乱隐居筠州瑞阳新昌县天德乡(现宜丰县新庄镇)之灵源,至今繁衍五十余世。

彦国公十八世孙谷清公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由灵源迁居南昌赣江边之萄竹湾(今南昌县富山乡姚湾自然村),为南昌姚氏姚湾团始祖。后谷清公之侄居敬公亦由灵源迁居姚湾,居敬公之孙澄公于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由姚湾赘斗门,为南昌姚氏斗门团始祖,澄公之侄德月亦从灵源迁居斗门。南昌姚氏后裔日益繁盛,从斗门发展到现今南昌姚氏沙窝、斗山、埂头、墨山、蒋湾、北冈、月坊、花门、上屋、山背、海山、乌晶、团山等十四个团族。此外,南昌姚氏还有三支:一支为柘湖族,彦国公长子子明公第三子仁贯公(公元638—705年)由灵源迁南昌昌邑,二十四世仲适公由昌邑迁居柘湖万罗墩,又名下姚坊,为南昌姚氏柘湖族始祖。另一支厚田族,祖上多为官,六世祖异公由灵源迁居高安,七世祖公昭公迁居广西桂林,九世祖凯公由桂林迁居厚田,二十二世灯孙公由余干知州解组归田,为南昌姚氏厚田族始祖。还有一支为竹林团和棠溪族,十世祖凰公由灵源迁南昌上姚坊,十八世祖守爵公不乐仕进而隐居官溪,二十六世仕洪公由官溪迁竹林,为南昌姚氏竹林团始祖。三十二世祖宏谟公由竹林分居棠溪,为南昌姚氏棠溪族始祖。

南昌姚氏由三世祖仁贯公迁昌邑始,至今已有1300余年。十八世祖谷清公迁姚湾至今,则有800多年。据《南昌姚氏族谱》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第一届修谱至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修谱,600余年正式修了十六次。明清旧谱称“吴兴堂姚氏族谱”,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族谱才正式称为“南昌姚氏族谱”。

南昌姚氏以联修族谱的村落为单位,过去统称为“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修谱开始,把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规模较大,且建有宗祠的族称为“团”,余者仍称为“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届修谱时接纳南昌地区以外的聚居宗亲联修,称其为“分支”。南昌姚氏不断发展壮大,参与联修族谱者渐多:公元1656年第五届有5族,公元1683年第六届有7族,公元1754年第八届有8族,公元1858年第十二届有9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届有5团9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届有5团12族1分支,公元2010年第十六届有8团11族27分支,计3019户、12839人。目前,南昌姚氏聚居地分布如下:南昌市南昌县有姚湾、斗门、沙窝、斗山、埂头、墨山、蒋湾、竹林8团和北冈、花门、上屋、山背、海山、厚田6族;南昌市新建区有柘湖、团山2族;南昌市高新开发区有月坊族;南昌市青山湖区有棠溪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有乌晶族。分支:江苏省13个,山东省9个,河南省4个,湖南省1个。近几年,回南昌寻根认祖的外地的宗亲络绎不断,与我们南昌姚氏宗亲会建立联系的就有:本省九江修水、萍乡白源,湖北省黄陂、大悟、孝昌、孝南、红安、黄梅、浠水、洪湖、汉川,安徽省凤阳、灵璧、五河,江苏省的泗阳、淮阴、睢宁、徐州铜山,山东省日照,广西凌云,河南延津等地宗亲。

南昌姚氏从公元1656年第五届修谱开始,由姚湾、斗门、沙窝、斗山、埂头五族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十一两日,各团族代表汇聚一堂,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然后汇总各团族当年添丁花名,编列排行,登记入谱。自此,数百年坚持不懈,后因抗日战争才被迫中断。公元1995年,南昌姚氏十五届重修族谱后恢复各团轮流承办叙谱祭祖活动的传统。公元2012年南昌姚氏在沙窝团举办十六届三次叙谱祭祖大典时,通过各团族宗亲代表大会决议,将“南昌姚氏第十六届重修族谱理事会”正式更名为“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并将南昌姚氏叙谱祭祖大典的日期改为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十一两日。

南昌姚氏各团族都有自己的宗亲会,由本团族宗亲推举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及各房(支)代表组成理事会,根据团族规模和实际情况,少则3—5人,多则10余人。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则由各团族的会长组成,各团会长为宗亲会常务理事,各族会长为宗亲会理事。宗亲联谊会的正副会长及秘书长则由理事、常务理事推举通过后,报南昌姚氏宗亲代表大会决定。正副会长、秘书长均为宗亲会常务理事,但不占各团族常务理事、理事指标。宗亲会的副秘书长、财务等工作人员由理事会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可列席理事会。

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现设于南昌县莲塘镇斗门姚氏宗祠内,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定期召开理事会,总结上年工作,研究当年工作安排。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组织八团十一族宗亲代表团赴祖籍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彦国公祠祭祖。每年农历十月,由八团轮流承办叙谱祭祖大典,初十日上午报到,下午召开理事会,同时工作人员上报汇总各团族添丁花名册等。十一日举行祭祖仪式后,召开各团族代表大会,下午由本届承办团与下年承办团办理交接仪式后,散会、送客。宗亲会还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会长、秘书长工作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各团族每年也有各自的活动,如每年春节各自组织拜谱和宗亲团拜活动,有的还保留了向拜谱宗亲发放谱饼的传统。每年重阳节或冬至日,各团都会在各自宗祠内举行祭祖和宗亲联谊活动。

南昌姚氏从彦国公第二十五世开始使用字派,原有四十字,十四届重修族谱新增六十字,共一百字,称南昌姚氏排行百字歌:

25—34世:仕志用伯叔季元宏自修35—44世:英标才盛世文武定公卿

子以孔则庭允执厥中铭圣贤经盛世继武定公卿

45—54世:绍起奉景仰向尚可必任55—64世:克立作本守际序展效进

65—74世:礼让传家久诗书锡福洪75—84世:功名征国瑞学校树儒宗

85—94世:治化开昌运威仪建伟勋95—104世:显扬端孝友惠泽庆兴隆

105—114世:钟毓增灵秀熙和兆煦雍115—124世:环宇光裕永宝典与天同

我们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是以彦国公后裔这一血缘为纽带,以南昌地区聚族而居的十九个姚姓村落(即八团十一族)为基础的本地区姚氏宗亲组织,我们的宗旨是:弘扬舜祖忠孝仁义道德文化,传承南昌姚氏六百余年联合修谱,三百多年共同祭祖的传统,尊奉天下姚姓是一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谊宗亲,团结互助,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我们在坚持爱国守法、敬宗睦族的前提下,敬爱所有的姚氏宗亲和各地的姚氏宗亲组织,特别是由南昌姚外迁的宗亲,不管迁徙早晚和始祖辈分,不分是从南昌哪个团族外迁,不论族群大小和地区贫富,都是我们的亲兄弟,一律平等,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和全体宗亲一道共创中华姚氏更大辉煌!

山团姚氏宗祠是明代建筑。据族谱记载:斗山远房英龙公妻,河湖周氏殁于明崇祯十年(1638年),与英龙公合葬于祖祠西神场山,证明宗祠建于明末1638年之前,至今已近四百年历史。

斗山团始祖仕杰公,彦囯公25世孙,斗门团仲铭公之子。仕杰公生于元至大元年,约于公元1330年迁居斗山,至今已繁衍了25代,680余年历史了,现在本村人口1400余人。随着南昌县城建设步伐加快,斗山村已成为县城莲塘镇的城中村了,村民享受了失地农民养老金,现在村集体经济富裕,村民生活幸福安康。

斗门团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斗门村委会斗门自然村西北,县城莲塘主街向阳路南五十米。南昌姚氏宗亲联谊会设于祠内。

斗门团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始建时为前后两进。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增建后堂,成前中后三进规模。20世纪40年代初,本族士绅捐资在祠内兴办“斗门澄蒙小学”,解放后政府改为公办斗门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本族子弟。

明代宗祠在20世纪90年代县城开发建设中被拆迁。现在的斗门姚氏宗祠

是2000年异地重建的新祠,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祠将古典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前门楼,后两层大厅,门楼与大厅之间以天井和两边厢房连为一体,两层大厅瓷砖铺地,红柱高矗,铝合金门窗宽敞明亮,琉璃瓦屋顶与门楼飘檐错落有致,相映生辉,整个宗祠既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祠前广场平日可停车,搞活动时则搭台唱戏,打腰鼓,舞龙灯,热闹非凡。

赞曰:斗门是个好地方,盛世重建新祠堂。敬祖尊宗不忘本,敦亲睦族特兴旺。忠孝仁义遵祖训,文明和谐爱家园。团结互助勤致富,人人笑颜享小康。

本团始祖谷清公,彦国公18世孙,于宋乾道年间公元()年,由灵源迁居姚湾,至今850余年。在姚湾已繁衍32世,全村280户,计1045人。

本宗祠始建于公元1936年丙子冬,族彦华美出资(字公讳,号公礼)主修,村民出工捐助。“七七”事变后,宗祠遭日寇践踏,夷为平地,抗战胜利后,于公元1948年戊子春,族彦定莘公,彩仙公昆仲二人主修,定骝,定骐,公裳,公铧,卿渝协修,村人出工捐助,半年许重建告竣。

解放后数年,宗祠曾作它用,多年不断损坏,鉴于年久失修,再延期必有倾覆之险。于公元1999年已卯冬,族彦卿芳,华玉两人倡议重修宗祠,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出钱出力,族彦多发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历经一年于2000年竣工。重修后的宗祠,前半部分由于木柱腐朽严重,无法恢复原样,改成砖混结构,后面大厅及西面舍屋保持了原样。现在的宗祠除了承办八年一度的叙谱大典外,村民家中的婚丧嫁娶也多设宴于此,每逢正月初一,传统的拜谱仪式均在宗祠举行,无论是居住在本村的或居住的南昌市的姚湾后裔,从四面八方聚集宗祠,叙亲情,话未来,共同祝愿子孙后裔世代辉煌!

南昌姚氏蒋湾团地处南昌县东新乡利用村委会姚家自然村,东邻昌南体育中心,南与恒大翡翠华庭小区近邻,西沿赣江,北和新洪城大市场交界。本团始祖用巽公,彦国公26世孙,明初从埂头团井房迁入蒋湾,至今600余年,已繁衍22世,人口发展到900余人。

蒋湾团原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落村南场边,前后两进,面积约460平方米,解放后曾用作大食堂,“文革”时期被拆除。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掀起修建宗祠热潮。我蒋湾姚氏姚凤根、姚年根、姚聋崽、姚卿烦、姚绍根等人倡议重建宗祠,并动员各界宗亲捐款,新宗祠于2000年11月动工,2001年4月落成,面积约360平方米。宗祠坐落于姚家自然村南边水塘旁,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大门两侧石狮矗立,走进大门左右各一厅房,中间天井,两边为厨房,后面为正厅,正厅上方供始祖用巽的画像。今年,为迎接南昌姚氏十六届第七次叙谱大典,村民又集资在宗祠西侧新建了近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日常活动和村民婚丧嫁娶设宴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竹林团坐落在南昌县幽兰镇涂村村委会姚家自然村。来到姚家自然村,一条进村道路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半,沿着进村道路前行200米右转,映入眼前的是一栋坐北朝南,与众不同的砖木结构仿古瓦房,红砖碧瓦,高大雄壮,气宇不凡,这便是竹林团祖祠。祖祠的左右两边与村中房屋连成一排,后面则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水泥地,便于停放车辆,站在前面场地看祠堂正前方,红色干挂石材外墙代表村民生意红红火火,大门口一对石狮分列两旁,为村民驱妖降魔保村民万代平安。祠堂于2009年落成,并在当年圆满承办了南昌姚氏第十五届第十五次叙谱大会。

走进祠堂,映入眼前的是正上方一副画像,他栩栩如生,乃我团始迁祖仕洪公,我团始迁祖仕洪公为彦国公第二十六世孙,与公元十四世纪迁来此地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繁衍23代600余人,祠堂左右两旁上方悬挂着各团族祝贺的山水字画,大厅里摆放着乒乓球桌,麻将桌,象棋和报刊书籍等,便于族人辛苦劳作之余,来祠堂娱乐,活动筋骨,有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

墨山团祠堂坐落于南昌县莲塘镇墨山村姚家自然村中心。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砖木结构。墨山团始祖志和公(彦国公二十六世)于1395年由斗门迁施家窑后入赘墨山邓氏,为墨山团始祖。至今650余年,繁衍后代二十一世,人口600余人。

墨山团原祠堂明嘉靖年间始建,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用作牛棚,分田到户后卖给私人建房。一九九五年南昌姚氏重修族谱,恢复联合祭祖的传统。我墨山姚氏原为“族”不参与当时的“五团轮祭”,族谱重修告竣后,我墨山姚氏后裔敬宗睦族、情绪高涨,强烈要求由“族”晋升为“团”,参与叙谱祭祖活动。要承办叙谱祭祖活动必须联络感情,使宗亲更加团结互助。村里要有场所——宗祠,为此定会、定煌二的红白喜事,村民纷纷选择祠堂摆酒设公,积极倡导重建宗祠。在他俩的带领宴,既方便了宗亲又活跃了气氛。下,群众出钱出力,买回原址,重建祠堂。重建宗祠工程用工由宗亲义务完成,供稿人:姚来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几个月就建好了祠堂。宗祠落成后我墨山姚氏于2000年首次成功地举办叙谱祭祖活动。

2015年,十六届叙谱大典轮值墨山团,祠堂二十年风雨侵蚀,损坏严重,必须大修。在姚定洪的带领下,宗亲们再次出钱出力,对祠堂进行了重建二十年后的第一次大修,宗祠内外装饰,焕然一新。每年正月初一日,宗亲们纷纷来祠堂祭祖、联谊、座谈,交流致富经验。

埂头团宗祠坐落在南昌县莲塘镇埂头村委会姚村东部,门前有20亩左右的大明塘,四周砌有护岸,绿村成荫,塘中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水泥地面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埂头团以前有个老祠堂,属明代建筑,八字大门,九个来头,中间天井,两边厢房,后面并排五间,中间为大厅,面积三百余平方米,非常气派。解放后,老祠堂先后改建为大队部、粮食仓库及碾米间等,经过几番改建,面积越改越小,祠堂原貌不复存在,最后只剩下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破旧小屋,不能当作祠堂使用了。

1995年,南昌姚氏重修了族谱,恢复了传统的叙谱祭祖活动,埂头姚氏是南昌姚氏三百多年前轮流承办祭祖活动的五族之一,老宗祠已无法恢复,没有了承办祭祖活动的场所,鉴于上述情况,以族长姚武高,会长姚卿旺为首商讨成立宗祠筹建委员会,利用集资方式,重建宗祠,发动群众,领导成员以身作则,积极带头,共筹集资金17万余元,于1998年5月16日动工,当年12月29日竣工,历时半年。宗祠釆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飞檐趐角,古色古香。供稿人:姚来水前左边是办公用房,前右边则釆取综合利用的形式,下面两间小房,上面是集会和演戏之用的舞台,中间是大门楼亭和天井,后面是“叙伦堂”大厅,祠堂东面是卫生间,后面是厨房,建筑面积298平方米,成为广大宗亲联谊、祭祖、拜谱、红白喜事设宴场所。

埂头团从彦国公24世孙仲信公由斗门迁居埂头,至今近700年。仲信公生四子,只有次子仕谦留在埂头发展繁现埂头团最晚辈为彦国公第49世“仰”字辈,入谱人口1300多人。埂头村地处南昌市区与南昌县的接合部,区位优越,村民勤奋,发展建筑、商业和养殖业,生活富裕,乐享小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沙窝团位于南昌县县城莲塘镇以南,京九铁路以西,银三角立交桥以北,小篮经开区以东。105国道(莲塘南大道)、320国道(迎宾中大道)穿境而过。

始祖志传公(彥国公第26世孙)于公元1379年从斗门入赘沙窝,经过繁衍发展,至今第48世孙已经出世多年。沙窝团共有五房,其中,三房、四房仍在沙窝居住,大房在蛟溪村居住,二房、五房全部外迁,居住地无法查找。沙窝团现有140余户,600余人口。

沙窝团姚氏老宗祠建于何年无法考证。老宗祠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前后三幢,中间两个天井。每幢中间为大厅,两旁为房间。天井两旁有厢房,厢房将祠堂三部分连接在一起。抗日时期最前面一幢被日本侵略者拆毁,留下二幢一天井。1949年解放后,祠堂改做南昌县第七区沙窝乡人民政府办公和沙窝小学办学使用,1956年改做沙窝高级社办公场所。1958年沙窝划归江西省示范农场管辖,由示范农场建材厂直接领导,沙窝姚氏老宗祠被建材厂拆除,材料用于新农村建设。

1995年,我南昌姚氏重修族谱,沙窝团经多次会议讨论,决定自筹资金将沙窝原有150平方米的老仓库改建成沙窝姚氏祠堂。会后不久便筹得资金一万多元,并改建成功。

由于改建后的沙窝姚氏祠堂面积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2007年报请南昌英雄开发区批准在该址新建沙窝农民活动中心(即祠堂)。2008年3月动工,于2008年11月胜利竣工。新建成的沙窝姚氏宗祠坐落于沙窝村中心,为全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720余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8万元(村民自筹)。新宗祠坐北朝南,东西各开一侧门,楼面装有红色水泥瓦,窗户全部采用铝合金推拉窗。新宗祠共三层,每层各有三间房。一、二层大厅为挑空结构,三层为独立大厅,一层、三层大厅各有200平方米。新建成的沙窝姚氏宗祠为多功能活动中心。主要用于沙窝村民祭祖、拜谱,红白喜事设宴,举办各种农民活动,以及办公、开会等。新宗祠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沙窝村民,同时也为沙窝村增添了光彩。

20、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姚氏宗祠

白源姚氏宗祠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白源街白源管理处新田组,与白源西泉寺相邻。

迁萍始祖达公字志道,生于明永乐三年(1406)乙卯二月十三日,于明宣德年间(1426一1436)由瑞来萍(即现在的江西高安)已有600年之久。至今繁衍20余代,2000多人。始祖达公迁入萍乡白源记入了“萍乡县志”,是一位儒士。

白源姚氏先祖自強不息、曾为家族创造輝,是后辈的楷模。如今的白源后辈沿着先祖的脚印勤耕奋读,雄心壮志,勇往直前!家谱记载白源姚氏宗祠曾于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l)建造(家谱中有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初期土改时被分割到户,其后被拆。多年来我们续修族谱和开展家族祭祖活动都是借用在族人家中进行,无法按照礼仪祭祀先祖。因此,曾多次提议要新建祠堂,但往往是因为缺乏资金和没有地基而搁置。2014年古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白源族人前往江西宜丰新庄南垣参加彦国公祠竣工庆典时,因触景生情,有族人又倡导提议,白源一定要建姚氏祠堂,并得到在场者的认可和赞同。有个族人说:来南垣之前他妻子说:“只看见你们去别的祠堂喝竣工酒,没看见你们建一个自已的祠堂。”这个族人还说:如果买好了地基,有人带头搞起来了我就送两万元钱来,说到做到。还有一个族人说:我捡废品挣来的钱也捐一万元。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当场表态,白源一定要建新祠堂。回白源后族人推举志德、平泉、信辉、信裕、勇林、康林、金林、传国、启发、信军等为筹建理事会主要负责人。开始前期准备,筹措资金,购买地基,设计图纸。于2014年农历十月初七动工,由于族人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于2015年农历九月初八竣工,距彦国公祠竣公一年。历时十一个月,速度之快被《中华姚氏宗亲网》的宗亲称之为“深圳速度”。

新建祠堂耗资巨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体面积近400平方米,全框架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祠堂光彩夺目,宏伟高大,具有徽派气势,内部装修宽暢明亮,更显现代气派。尊德堂庄严肃穆,供奉着迁萍始祖、列祖列宗和逝去的亲人。祠堂的建成使我们白源姚氏有一个祭杞先祖的场地,白源姚氏有一个自己的“家”,完成了后辈们多年的心愿。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姚氏族人只要团结一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的!

族辈编字令:达凤春鼎、国之应世、学政廷仁、毓瑞家传、忠信锡祥、品端文成、可贵立朝、辅治增光、繁荣启裕、继先昌盛。

21、江西省萍乡市萍北姚氏宗祠

吾族系舜帝后裔,萍乡北门一支。坐落在萍乡市经济开发区秋收起义广场以北,建设东路姚家巷。洪武元年由江西吉州迁萍辟土立籍,即世所称之姚家江,后卜居长平西坑。明代成化年间,始祖大受公携家眷至登岸鹅湖开基创业建祠,立分支宗祠,家谱宗系,三大房,六座分祠(现仅保留总祠)至今繁衍近万人。

吾族古祖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原占地七亩余地。1998年4月22日遭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造成断瓦残垣,部分墙倒柱歪,惨不忍睹。赖地方政府支持,经族人捐资尽力,历经三年,终将历经二百七十年频临颓败旧祠修复。祠宇占地2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多平方米。朱墙金瓦,富丽堂皇,祠内五洲。陈设肃然,昭穆有序,兼且构教学楼、商铺、碑亭、刻二十四堂铭、家训、家教、供稿人:姚季良家戒于其上,以诲后人,以扬祖德,振吾族之雄风,延千古之礼义,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光耀门庭,奉献社会。2011年政府批示在我祠堂挂牌:1、萍乡市谱牒文化宗祠;2、萍乡市民间武术传承基地;3、萍乡市开发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祠既成,吾族之凝聚力乃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先祖有灵,当弹冠于九泉,后晚追远,应励志于四方。准乎此,则吾族子孙繁荣昌盛,如江河之行地而浩浩无尽者矣。

附楹联:宗立萍北文武传承昆衍千秋万代,始于舜帝根基深远枝繁四海

22、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姚家山下姚氏宗祠

萍北姚家山下姚氏宗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赤山村姚家山下,有姚家族人400人。

我族于清朝道光戊申年(公元一八四八年)迁居萍北赤山姚家山下。以胜德公为始祖,于清咸丰辛亥年(公元一八五一年)带领全体族人齐心协力,兴建宗祠,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在当时可以说是我族的一件大事。从立籍到修建宗祠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建起了雕梁画栋、油漆一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姚氏宗祠。由此可见,这是我族先辈勤劳和智慧的伟大壮举,将是我族后人永远尊崇的楷模。

因为时势变化,在土改时期。宗祠一部分被集体用于生产队作粮仓使用。

一部分为杜家人居住。改革开放以后,生产队解体,粮仓停用,闲置多年。因年久失修,宗祠梁瓦全部腐烂落地,部分墙体开裂垮塌。族人视之而心寒,有愧对先祖。族人几次商议重修,都因宗祠产权纷争和财力不济而推迟。后于2009年由族人金生、克秋等人牵头,与杜家协商。最后决定出钱买回产权,开始修建。在建期间,全体族人为把宗祠建好,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其中以族人松勇尤为突出,他率全家出资出物约五万余元。其他所有捐资捐物出工出力均在祠内刻碑公榜,以昭后人。

宗祠于2010年正月竣工并举行了竣工庆典。重修后的宗祠斗角飞檐,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祖祠正厅神龛内,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佑护吾族。这是我族承前启后,团结一心的真实见证。我们要为姚氏家族的共同繁荣兴旺而继续努力,姚氏族人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23、江西省萍乡市桐木镇小埠姚氏宗祠

小埠姚氏宗祠原称四兴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桐木镇小埠村北岸。占地面积3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宗祠承山脉之气,开碧水之灵,嗣后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裔孙遍布五湖四海,至今已发展到千人之众。

毓遴公(梁材)240年前由湖南浏阳迁居于此,开基创业。续写家谱宗系,并沿用先祖精修48字派:文章炳耀、懋德攸长、贻谋孝友、垂裕祯祥、秀钟俊彦、瑞毓贤良、诗书绍美、礼义传芳、福锡永久、庆集佳邦、万世蕃远、祖武显光。

其宗祠由毓遴(梁材)公其子攀仙、攀丹、攀秀、攀桃四公始建于1821年。因建成年事久远,世易时迁,斗转星移,年久失修,日渐倾圮,残破不堪,有失原貌。为缅怀先祖,承恩祖德,策励后日在姚氏宗祠隆重举行姚氏宗祠先祖登昆。庚辰公元2000年初,由瑞全公位下,位暨重修竣工庆典仪式。毓遇公、毓遴公世系攀忎、攀义、攀仙、撰稿:姚礼祥攀丹、攀秀、攀桃等公后裔族人倡议重修宗祠,并成立了族委会,紧锣密鼓筹集资金。子孙后裔及四方贤达、齐心协力,踊跃捐资,以荷所费。在旧基上新征部分地基,由美珠公倡导,率族人重建姚氏宗祠。历时二载,新祠始立。后因祠堂高度不够,装修等原因,辛卯公元2011年由礼明、礼根等族人拆栋升高,并粉刷、油漆、装修一新,重修后的宗祠雕梁画栋,斗角飞檐,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祥光灵显。祖祠正厅神龛内,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供奉神明,佑护吾族。

24、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郭门村姚氏家祠

姚氏家祠,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郭门村姚家。坐西朝东。本祠堂始祖为大绩公,于1634年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迁至江西省广信府(今上饶市)郭门村。至今已有383年。繁衍了14代,发展到约1500人左右。本祠堂所辖族群的辈字表为:昆宏仕元、亨玉利贞、文成名立、必大肇兴、继祖承先、修家显廷、恭敬敏信、顺天吉祥、明允享义、慎微典从。暂为40字。

本祠堂始建于约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今已有322年。解放初期被当地政府征用做学校近20年之久。同时,还安置过多代外姓困难户居住。因年久失修,出现了严重的墙体倒塌、椽梁断裂现象。姚姓子孙在几位长辈的感召下,为不使祖辈留下的遗产损毁殆尽,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况下积极地捐钱捐物。分别于1992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大型修缮。本祠堂现况良好。

25、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青云镇姚源大宗祠-尊三堂

吾族始祖显公于唐末(后周广顺年间)从江西省弋阳县东冲姚家迁徙到江西省干越县(今余干县)古港姚源,至今千年有余,繁衍三十五代(兰字辈),千户以上,达八千之众孙,分布于鄱阳县、余干县、乐平市、景德镇市及本县各乡镇居住。

吾族名:姚源,号古港,别名:桃源,串宗字辈,礼存公后裔通用。祖辈们根据二十八星宿涵意,拟定为七律二十八字字辈。

有心追远本源长。植桂培兰奕叶芳。璧合珠联荣海甸。湛恩宠锡耀家邦。始祖显公随堂叔饶州府(今鄱阳县)为官,路经宝地,见山高林茂,云雾环绕,溪水清澈见底,潺潺长流不息。于是落户立村立寨,繁衍子孙后代。清朝文人刘碧作诗两首赞姚源。

潺潺穿石罅,委屈绕山家。十里桥三度,几湾树半遮。青涵巫峡月,艳泛武陵花。不许渔郎问,津头漫系槎。

云根曲折数峰清,风送歌声入窅冥。定是仙人棋局散,烂柯樵下半山亭。吾族史上文人辈出,人杰地灵,宋朝一鹗公任两淮监察御史,其妻刘氏赐封贤德夫人,特别是明、清两朝成为当地望族。秀才、进士匾二十四块之多,曾挂祠堂内,破四旧时期被焚毁。

万年史上固有素说,先有姚源,后有万年。明正德初年王浩八率领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立寨于姚源村,王浩八军师作诗一首:

姚源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纺棉花,一人纺四两,总共多少纱。就是说起义军立寨姚源兵多将广之意。农民起义军啸聚山林,快意恩仇,纵横赣浙皖三省几十年,起义失败后,明政权析邻四县乡村,新立县府名曰万年县,也就有了先有姚源,后有万年之说。

吾族宗祠建于清乾隆八年,宗祠徽派建筑,坐北朝南,背靠大山,祠前桃源曲水潺潺流过。山水之阳,上等风水,清政府拨银三十万两支持兴建,占地1000平方米,七跨三进,青石板铺地,第三进蹬台阶而上。麻石雕花围栏,左右厢房,祠屋梁柱粗壮,以木雕为主,高大气派。

祠内镶嵌在墙壁一块青石匾额,有诗两首,是苏轼后裔眉山苏浩亲临姚源宗祠题著。

一首:劝民捐积皇恩溥,百姓不足不依补。吾门共祝庆盈宁,祠贮社谷垂千古。

二首:春风惆怅溯芳菲。泽溥恩周见此碑。庇族果能匀乐利,康宗自妙酌盈亏。希文今绪知何坠,晦巷深心识善推。记取鸿功垂不朽,云螭应并日光辉。宗祠近三百年了,史上多次小修,本次大修于公元2012年在姚源族姚悦强、姚国强、姚国虎、姚坊族姚五令、姚科龙等人倡议下,全族姚氏民众包括本县姚坊村民众及政府捐款捐物计人民币十多万元,换梁,添砖加瓦,修葺一新,威严屹立于古港姚源,永传后世。

整理人:姚悦强、姚国强

26、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姚氏家族万年关帝庙

28、江西省上饶市五府山镇金钟山村磜头姚氏宗祠

相传赣饶邑南五府山镇金钟山村白云深处,磜头姚家就是天然八景,千烟之地。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上饶五府山镇磜头杨源天池山背横山林前,坐北向南。前有双峰朝拱,近有圆坳案山,磜水环绕,诚吉之地。东邻姚家小学、田野、古寺村庄至寨山,南武夷山脉东端北麓、寺院坪、东坑村庄,西垅里大村庄、杨源天池山,北横山、田坂、水口村庄至甜珠山。磜下水口双鲤并波,左右狮象山相对耸立。祠宇后面的横山林及左边的廻龙殿,1973年造田改水已毁。祠宇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原是联环、联岢兄弟于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始建的支祠,后宏毅、宏德、经权等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改建为宗祠,随后庆发、经章等,于嘉庆十六年辛末(1811)再度捐资扩建宗祠和经善堂、食宿厢房及青龙头上的廻龙殿。并购置田地山场祀产,以便清明、冬至祭祖为血飨之资及办学等用。磜头族姚氏,已经有约1175年历史。始祖是舜裔66世孙仲涵公,居陕西扶风,东方朔荐推雁门司马。仲涵公14世孙寄熊公,居浙江吴兴武康,31世孙思廉公,从吴兴武康转居京兆,32世孙澄公从京兆转居湖广黄州麻城白衣里,33世孙礼存公,唐贞观丁未进士,初任延平令,复江西玉山县令,爱江西弋阳东冲山水遂卜居此开族。礼存祖4世孙淑范公居上饶姚坂,曾寄居上饶县磜头姚家勘察多年,15世孙普诚公居弋阳东冲,复姚坂,再迁居磜头姚家五十一都定居。至今繁衍建有两个姚氏宗祠,可为望族。

29、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黄莲垱姚氏祠堂-世德堂

黄莲垱公祠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黄莲垱,堂号:世德堂。黄莲垱(仙溪新屋)姚氏系仙溪老屋玉公之后。

据本村祖传旧谱记载:始祖乃北宋年间陕郡(今河南省)梁国公长子彝公派也,谱称瑞州新昌(今江西宜丰)灵源姚氏第一世祖,渝东姚氏的来历是灵源尚忠公节九世孙姚襄,字景国,宋朝乡试捷登文林郞,在浙江省会稽县做知县,因得罪朝廷全部家产被抄尽,其子姚禧(公元年)字福可,奉母廖氏,流浪新余渝东,见白沙土地肥沃,山水秀丽而在此成家。繁衍至今29世.渝东五源姚氏和迁往外地总人口不下五千人,其字辈分别是:禧、明、金、添、德、青、执、玉、敷、震、则、子、养、光、大、恋、起、殿、时、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渝东五源姚,白沙老屋(发源村)500人,白沙新屋130余人,仙溪老屋460余人,仙溪新屋(黄莲垱)190人,新溪乡彭家洲60余人,共5个村庄,人口共计1340余人。

仙溪姚家祠堂座落在江西新余渝水区姚圩镇姚圩街,堂号世德堂。

追溯先祖,始祖乃北宋年陕郡(今河南省)梁国公长子彝公派,谱称瑞州新昌(今江西省宜丰县)录源姚第一世祖,仙溪姚氏家族为瑞州新昌录源尚忠公第九世孙姚襄公字景国之后,宋朝乡试捷登文林郎,时任浙江会稽县令,因得罪朝廷,家产抄尽,其子姚禧字福可,奉母廖氏自瑞州新昌录源流浪至新余喻东白沙,见土地肥沃,山水秀丽,在此定居,为白沙第一世祖,配竹塘龚氏生明善公,配陈氏。明善公生全成、全兴公,全成幼子添公字寿元,配新淦塘头赵氏。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从白沙定居此地,取名仙溪姚家,至今725年,后姚氏人丁兴旺发达,且地理位置优势,遂在此兴建集市,取名为“姚圩街”。本祠堂姚氏共500余人,其字辈为:禧、明、全、添、德、青、执、玉、敖、震、则、以、子、养、光、大、立、起、殿、时、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1、江西上饶市玉山县樟树镇姚村祠堂

又是一年清明节,祭祖感恩,再看家藏《翟氏家谱》,愿将所知,分享宗亲

历史来源:翟源出:翟(Zhái,Dí)姓源出有:

1、出自隗姓,以国名为氏。

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

春秋初时,晋国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

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Dí音狄)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

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省南洛阳),其后以国为氏。

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5、出自他族改姓而来: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

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

其部落原定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同出少典氏。

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

后又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

其时发明创造甚多(如棺椁、宫室、舟车、蚕丝、医药、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赋予帝王形象。

翟国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

子孙遂以国为氏,称翟姓,他们尊其先祖轩辕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据《元和姓纂》所载,翟姓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两汉时,见诸史册之翟姓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今属河南省)人,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今陕西省渭南)人,翟牧为沛(今属江苏省)人,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今四川省广汉)人。这就说明,在两汉之际,翟姓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魏晋南北朝时,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姓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

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省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隋唐之际,翟姓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姓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翟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且今北京一带已有翟姓人定居。

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姓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姓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剩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姓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

明初,山西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姓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现今,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传诗堂、宠畏堂:“传诗堂”源自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此外,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博古堂”、“南阳堂”、“语古堂”、“庆远堂”、“世佐堂”、“笃诚堂”等。

1、翟姓初读音作“狄”,后又转为“宅”音,其实二者为一姓,同出一源。

2、翟公与门可罗雀之典故令人慨叹。汉文帝时翟公任廷尉,宾客盈门,及罢官,客人稀少,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后复廷尉,宾客欲往,翟公在门上写道:“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佚名撰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翟酺,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策试第一,拜尚书,后出为酒泉太守,击斩叛羌,威名大振。下联典指晋·翟汤,笃行纯素,仁让廉洁,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佚名撰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西汉上蔡人翟方进,字子威,少年时成孤儿,在太守府中为小吏,汝南相卜者蔡父说他有“封侯骨”,当靠经术做大官。后到京城,随博士学习《春秋》十余年,以射策甲科为郎,又历官朔方刺史、京兆尹、丞相,封高陵侯。下联典指西汉下邦人翟公,文帝时宫廷尉,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宾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河南南阳新野新甸翟湾村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翟氏家参

翟氏家族为了繁荣和子孙的富贵。宋代翟羽佳总结历代玄学资料,纠正其中错误,配合家族姓氏所特有的运势写出了《翟门风水》一书,是历史最早的一本专门为自己家族姓氏所写的风水书籍。对于现在环境学、玄学等都有很重要的史料帮助。近代的香港的《图解风水》一书多摘选《翟门风水》

翟景,战国时期著名谋士。

翟 璜:战国时魏国大臣。出身权贵之家,曾为魏国相,曾举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于魏文侯,皆受重用,并有功绩。魏襄王时,欲联合齐秦抗楚,而与楼鼻发生矛盾。曾欲杀张仪,因张仪施计而未遂。

翟 公:西汉时人。初为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翟伐,西汉时人,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

翟 酺:广汉雒人,东汉官吏、学者。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试策第一。历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将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击斩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锡命解诂》。

翟方进:汝南上蔡人,西汉大臣。家世微贱,后与继母赴长安拜师学习。历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于公元前十五年荣升丞相,封高陵侯。后因皇室内争,被迫自杀。

翟 义:方进少子,西汉末期大臣。年二十任南阳都尉,后升任弘农河内东郡太守。王莽摄政后,举兵讨伐。后被击败,并夷灭三族。

翟 汤:寻阳人,晋代名士。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拒受馈赠。盗匪闻其名,皆不敢犯。

翟 让:东郡韦城(今河南省长垣)人,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因犯死罪,逃至瓦岗,聚众起义,是瓦岗军初期首领。李密投瓦岗军后,杀张须陀,克兴洛仓,开仓济饥,声势大振。翟让有意让贤,并推李密为魏公,自任司徒,封东郡公。不久被李密谋杀。

翟徽(年),宋元丰七年(1081年)岁贡,荐授平原县教谕,宋元祐二年(1087年)考中进士,官至工部郎中。祖籍原为河南开封人,后定居广东东莞,不复出仕。享年107岁,为古代莞邑最长寿者。

翟汝文:丹阳(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书画家。进士出身,历任秘书郎、参知政事。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善画道释人物及山水。

翟院深:北海营丘(今山东省淄博)人,宋代画家。学李成,工画山水,摹效作画,几可乱真。

翟王宣:河南省洛阳人,明代大臣。天顺进士,任山西巡抚兼督雁门诸关时,使流亡者陆续回归,未走者生计有着,得百姓称道。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翟四隅,陕西洋县人,明朝崇祯四年进士,曾任南阳县令。

翟 銮:山东诸城人,明代大臣。弘治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后以吏部右侍郎入值文渊阁参予内阁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升为内阁首辅(即宰相),因严嵩排挤,不久致仕还乡。

翟 灏: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清代学者。乾隆年间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工诗,亦长于考证。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艮山杂志》等。

翟凤翥:山西省闻喜人,清初大臣。顺治年间进士,以明习法律见称,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职期间,治狱以宽厚为主,修葺学宫书院,戏课农桑。

翟云升:山东省东莱人,清代学者。道光进士。性嗜古、工诗,尤精隶书。有《隶篇》、《五经岁遍斋诗稿》、《说文辨异》等。

翟大坤:清代嘉兴人,与其子翟继昌皆为山水画家。其女翟曹娥为女书画家。

唐代有画家翟琐、陕州剌史翟璋,宋代有古董鉴赏收藏家翟郭仁、,清代有学者翟灏、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级镇大翟庄翟氏辈次排列

这是在大清光绪年代续家谱时续的二十世辈次

广继孝慈,恒怀忠厚,传家有道,修己维心,克承开启,本源宜思。

国泰元景明,廷永广宏大,有慎克其信,好学可树伦。

河南上蔡黑翟家谱排序歌:

人子元义明 心振善道生 世传永康厚 应用芝贤荣

同堂洪冠 道令宗占 树言越可 世行若善

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翟庄村:培、道、国、兴、世、录、昌,国字辈都说是15世我也能不懂

河南南阳邓州市翟坡村翟氏字辈:

定明末翟自寿为始祖,宗派歌诀为:自、宗、令、景、从,廷、天、法、殿、占,士、应、玉、书、荣,学、成、振、朝、清。

民国时期的1920年,由曾任广东省省长的翟汪牵头组织翟氏族人重刊《翟氏族谱》,包括重刊18卷,续篇20卷。记载入粤始祖翟徽、翟显、翟兴后裔的历史。此《翟氏族谱》现存广东惠州市的山陂头村翟姓后裔。

部分《翟氏家谱》现存目录

【河北抚宁】骊城翟氏世谱3卷 (清)联芳常修 清道光8年(1828)稿本 河北省抚宁县下庄乡上庄村(缺卷2)

【河北涿县】翟氏家谱1卷 (民国)翟庆云修 民国3年(1914)石印本 美国

【江苏泗阳】翟氏重修族谱□□卷   旧抄本 江苏泰州市图

【浙江常山】翟氏宗谱九卷   民国26年(1937)木刻本 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永旺村

【安徽泾县】泾川水东翟氏宗谱4卷 (清)翟景柱翟思妃纂 清乾隆32年(1767)家刻本 一册 北京图书馆

【安徽泾县】泾川水东翟氏支谱1卷 (清)翟永超修 清乾隆41年(1776)刊本 一册 安徽图书馆

【安徽泾县】泾川水东翟氏宗谱 (明)翟台纂 不分卷 清咸丰7年(1857)翟金生泥活字印本 一册注:封面、书签题《泾川水东翟氏宗谱派下四甲常公分实昇公支谱》。北京图书馆 历史博物馆,安徽图书馆 安徽博物馆

【安徽泾县】泾川水东翟氏宗谱 (清)翟佑卿辑 清光绪19年(1893)抄本 一册 吉林大 学图书馆

【山东淄博】翟氏4支世谱 (清)翟先鄂修 复印清光绪26年(1900)刻本 六册 山东省淄博市图书馆

【山东昌邑】翟氏宗谱1卷 (民国)翟化民修 民国22年(1933)抄本 山东省昌邑县石埠镇东村

【山东掖县】东莱翟氏家谱   清抄本 四册  不分卷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湖北浠水】翟氏宗谱□□卷     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存卷首之8、卷1、8之上、9、卷末)

【广东宝安】翟氏族谱18卷 (民国)翟宇间修 民国9年(1920)周溪庆远堂刊本 美国(缺册3-5、7)

【广东宝安】翟氏族谱续编53卷 (民国)翟富之修 民国9年(1920)周溪庆远堂刊本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美国

翟氏宗谱四卷 (民国)翟启重纂 民国17年(1928)世佐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售新版《翟氏族谱》,可以参阅。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

中华第一祠又名翟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翟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翟村东北,规模宏大,雕琢精美,仿皇家祠堂兴建。宗祠座北朝南,五楹三进,建筑面积(包括偏房)达6700平方米。是翟氏家庭的传世之宝和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杰作。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神宗万历皇帝勅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不料被奸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该祠相比。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

翟氏宗祠曾多次被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播放,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始祖祠蔼肃堂,位于原潮阳县城文光塔西侧(现广场位置),入祀一至四世先祖神位。因旧城改造,该祠被拆。(详见《郑氏金浦系族谱》第一册第115页周光镐《蔼肃堂记》)

潮阳郑氏,宋初入潮,千年历史,泱泱望族,肇始一本,源远流长。可谓:荥阳世泽溯姬周,南湖家声扬九洲,英才伟业耀宗祖,潮邑蕃衍纪春秋。南宋绍兴年起,郑氏徽公、昇公、愚翁公接踵莅潮,只见练江下游地域优美、一马平川,立籍创业,遂成神山、金浦、平湖之始祖。郑氏三系先人,怀仁立德,崇文重教,开拓进取,兴旺发达,蔚成一大宗族。

孔安堂原是郑氏神山礼房祠,位于潮邑棉城西门内,乃南宋绍熙年间邑人侍讲郑开先创建的理学讲所。理宗宝佑年间,郑慈珍秉承父志,将其拓展扩建。该祠构筑别致,其艺术特色,为潮汕古建筑中所罕见。它是潮阳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学讲所旧址。堂内奉祀着神山系历代先祖禄位。解放后,被政府征用为校舍。

为弘扬祖德,敦睦宗谊,经郑金德提议,郑俊雄、郑成水牵头,潮阳郑氏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宗彦倡导,发动宗亲捐资,共建郑族宗祠,安奉三系先祖,和谐人文环境,使其成为潮阳郑氏三系寻根谒祖、会宗联谊之所,以思源追远、缅怀祖先。

公元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泰国郑氏宗亲会暨侨领郑午楼诸宗彦曾致电致函潮阳政府,要求归还孔安堂。二零零四年六月,中国郑氏宗亲总会董事局主席郑世进与政府领导协商落实宗祠之事,并捐资支持教育事业,使孔安堂物归原主。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宗祠开始兴工修建。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六日,孔安堂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宗祠按市级文物保护标准修复,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百四十平方米,体现宋代讲所风貌。理事会深孚众望,笃诚操持,确保修祠事宜臻于完善。修复后的孔安堂,金碧辉煌,底蕴殷厚,古色今香,面貌焕然一新。于二零零九年落成重光,成为潮阳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共有的郑氏宗祠。

致严堂(称长房祠),位于原潮阳县城教授巷口(现电影公司办公楼)。该祠入祀金浦五世祖道亨公派系至十五世祖神位。因旧城改造,该祠被拆。

以上三祠入祀着郑氏金浦系一至十五代先祖,印证着郑氏金浦系在古代的辉煌历史。在古代潮阳四大望族中,郑氏是其中一大望族,而郑氏金浦系在潮阳郑氏三系人口中占40%。古时潮阳“四最”,萧氏最贤,赵氏最富,姚氏最讲究面子,郑氏因人数最多而被称为“三斗油麻郑”。还有一个家喻户晓没有成文的衙门惯例,古时候凡到潮阳上任的县令,在升堂理事之前,必先拜见八个地头(即族长级别的头目):城内萧、赵、姚、郑的姓氏宗长,城外西面金浦郑氏、北面华阳吴氏、东至西南面是河浦陈氏和神山郑氏的老大。八位地头,郑氏占三,可见郑氏当年的辉煌。现在郑氏金浦系仍然保留着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各村(社区)祖祠,指的是该祠所处位置的现有行政区域。至于其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问题,国家对地面上盖物有明确的规定,请认真执行。其文字内容由各祠堂所属房系提供。

瑞缘堂(二舍公祠),位于南门后沟仔。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土木结构,二进一拜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该祠供奉的是金浦郑氏十二世舜举、舜兴、舜臣、舜员中的舜兴公神位(称二舍公)。该祠解放后曾作金浦工商联合会会址和办公场所,期间曾作为潮阳县一区公私合营工作样板,第一个抬着“红双喜”在儿童英歌队伍簇拥下游行全乡,敲锣打鼓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私改主任郑文,文书郑春水,通讯员郑锡保等,成为金浦这场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坚力量和组织者,受到上级的表彰。公社化后该祠改作生产队队址,现已破旧待修。

业堂(洛符祖祠),位于南门“十房头巷”与武馆街交叉处。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有一厅二房一拜亭和八尺下间、阳埕、一边厝包,约400平方米。该祠供奉的有金浦郑氏十六世洛符公、十七世龙友公、十八世西园公等神位。解放前曾作为乡公所办事场所,解放后也曾作为潮阳县一区区公所办公场所,还曾作为南门剧社、南门民办学校、南门卫生医疗诊所等。现正在修复。

洛符公,字宗范,金浦郑氏十六世,邑庠生。娶克宜陈氏,太孺人;续娶勤敏陈氏,太孺人。公和克宜祖妈卒后合葬于本里梨园崎。墓祭三月初三日;勤敏妈卒后葬于本里咸寮埠,墓祭三月初十日。后来,公妈之墓移葬于本里塔山内。三位先祖均入祀“业堂”,祠祭二月初一日。洛符公有三子,长子龙友公居金浦,次子、三子名讳失考,居潮阳县城北门。

龙友公,洛符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七世,娶克勤庄氏,续娶勤清曾氏。公妈卒后合葬于本里西埔,后移葬于本里塔山内,墓祭三月十六日。三位先祖均入祀“业堂”,祠祭三月初一日。

西园公,龙友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八世,恩授修职郎,娶妙旺杨氏,太孺人。公妈卒后合葬于古帅寨后乌鸦落洋地,现已迁往塔山崎望山,霜降第二天为墓祭日。公妈都入祀“业堂”,祠祭八月初四日。

西园公有三子:长子献之、次子参育、三子槐三,其后裔花繁叶茂,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桂香堂(献之祖祠),位于南门当铺巷内。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有一厅二房一拜亭一阳埕,约300多平方米。该祠供奉的先祖是献之公。解放前作为献之公祠堂,解放后曾作为生产队队址。现已破旧待修。

献之公,西园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九世,例修岁进士。娶淑德林氏,太孺人;又娶金禄徐氏,少孺人。公妈卒后合葬于猴仔坑内青官刘厝山(号“倒吊六苏”),墓祭九月初十日。三位先祖均入祀“桂香堂”。忌日如下:献之公五月十六日,林氏妈八月十二日,徐氏妈十月初五日。公有六子(称老六房头):

日英公,献之公之长子。公卒后葬于临昆山(穴名蜈蚣珠),后移葬于塔山内,入祀“善继堂”。公有六子(称新六房头,已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建斋公,献之公之次子。公卒后葬于咸菜坑。公现有后裔:育清、老徒、克 拾、振武等。

云峰公,献之公之三子。公卒后入祀“通经堂”(三房祠)。公的后裔有部分世系图。

献之公之四子(名字暂失考),现有后裔:大砡、继孝、允祥、喜源、木水、汉庭、允清、可成(子孙)等。

献之公之五子(名字暂失考),现有后裔:亚陇、允宗、妰、金川、别人等。

琳斋公,献之公之六子。其后裔分居金浦井下(有家祠“图南轩”)、棉城中贤巷中央厅(其后裔及业绩有部分专述)等地。金浦祖地现有后裔:允平、亚指、亚明、大头、炳奎、猪粪、珠糖、木慰、木来、木火、小李、允民、来惜、木强、俞贤(子孙)、楚辉(现南门村党支部副书记)、扁、木河、衍义等。

建斋公祠,位于金浦“舍人老爷”宫左边巷头。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约500平方米。该祠解放后被金浦供销社用作仓库,现已破旧待修。现有后裔衍雄等,详见“桂香堂”之建斋公介绍。

经堂(三房祠),位于宫前下,为二十世云峰祖祠。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云峰公后裔有部分世系图)。

图南轩(井下祠),其后裔及分布见“桂香堂”之琳斋公介绍

侍卫祠,位于南门寨门边的寨门路南面。祠匾“织云家廟”。约400平方米。该祠属“四点金”建筑模式,屋脊上两边装饰二个龙头贝灰雕,是大潮阳九座“龙头祠堂”之一〔大潮阳“龙头祠堂”是:金浦侍卫祠、道爷祠、五房祠(梅花祀堂)峡山周都爷祠、贵屿二座陈国舅房系祠堂、棉城萧厝祠、陈御史祠、井都平湖供奉明朝洪武皇后的郑厝祠〕。该祠曾借给滋长公裔孙办学,校名“滋长学校”。解放后,该祠作酒厂、油厂、圈牛用地,现已破旧待修。

侍卫祠供奉清朝光绪皇帝贴身侍卫(三品)秉高公,号仰山,属金浦郑氏第廿五世。秉高公为官至终,享寿60多岁,卒后安葬于金浦飞鹰山。

公有二子,长为总爷如玉(廿六世),次为鸡蛋少爷,现有后裔:亚九(廿七世)、好食(廿八世)、亚鹅(廿八世)、大块(廿八世)等。

三省祠,位于南门市场后,

四道堂(道爷祠),东里公(俗称道爷)过世后,其子孙为之修建专祭祠堂,并得到朝廷特许:在祠堂屋脊上塑有六个短嘴龙头、门口雄踞石狮等,以表彰东里公的功勋,祠堂落成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岁。东里公门生江西刘世宁(户部山西司郞中、原惠潮嘉兵备道)为四道堂题写堂名及牌匾。刘世宁认为:东里公一生钦佩战国子产、继承东汉郑玄学说、精通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的精髓,东里公集四者于一身,故堂名为:“四道堂”、内牌匾为“学绍康成”(郑玄字康成)。东里公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派下十九世裔孙。

祠堂为二进一拜亭,开间17米、进深24米,原有的金漆木雕精巧细致,栩栩如生,更有鱼身龙头寓意鲤鱼跃龙门、子孙人才辈出之意;精巧的镂空石雕更是维妙维肖……

1949年,祠堂被列为公产,后成为南门小学一分校,1993年学校迁址,祠堂荒废。辛卯年(2011)秋,东里公后裔钦波、益忠等倡导修复,多方筹谋,并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同时,成立了郑氏宗祠四道堂(道爷祠)理事会,理事会以服务郑氏宗祠四道堂为宗旨,负责筹款、修缮、晋祠、处理祠堂的相关事宜。

祠堂修缮原则是尽量利用原有的材料,最大程度地保存祠堂原来风貌。对后厅保存完好的楹和木雕进行翻新利用。原先的石雕有损坏部分进行修复,除连廊石雕外,其余的石雕全是原先留下的文物。

经近一年修缮,壬辰年十一月竣工,择吉壬辰年(2012)十二月初四日重光晋主。

佐锡堂(大二房祠),位于南门楼仔头。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佐锡堂是四世佐龙公为纪念养育他的叔父——三世应星公而建。该祠曾作为私塾讲所,后借办 “际云小学”。解放后曾作薯粉仓库和碾米厂,现已破旧待修。

佐锡堂入祀大二房应星公等列祖列宗神位,其后裔分布于金浦祖地和潮阳县城等地。当代军级干部郑辉,系应星公的裔孙。金浦祖地现有裔孙郑阔嘴、郑汉林、郑振嘉、郑振展。移居县城裔孙有郑福兴(老房头俗称)、郑进强、郑忠兴、郑忠谊,海门郑罗蒂,洪洞郑增辉。居住香港的有郑学莹、郑学宗等。

致敬堂(砖埕祠),位于金浦三堡下厝,建筑模式为单进一拜亭,占地约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1.8平方米,祖祠分金坐卯向酉兼甲庚,来龙秀美,前临大鱼塘,俗称下厝池。

致敬堂作为十一世(邦)嘉誉公派下裔孙寻根问祖,敦宗睦族,联谊聚会,共谋家乡建设之佳址。始建于清宣统己酉年(1909),时由先哲郑娘枝、郑峯泉、郑胪、郑槐、郑娘池等筹建主持,合族精诚协作(民间流传着“圆股”之故事),是本堂顺利竣工落成的根本原因。

致敬堂与敦厚堂系兄弟祠,一贯携手合作,弘扬祖德,缅怀先贤“一门四代科甲”之辉煌,子孙后裔枝繁叶茂,分布于金浦各乡村,分创棉城各街道(有容祖公派下十七世的二、三、五房),名流贤达延伸国内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

致敬堂曾作为学校教室使用,后又当初、高级社、生产队址,现年久失修,破朽荒废。时逢盛世,民族文化大力弘扬,由郑衍旭(廿八世)热诚倡导,与郑伟鹏、郑炳坤、郑炎坤、郑镇明等事业成就者带头捐巨资,同时组建祖祠修缮委员会(又称:董事会),作为修缮项目决定启动以及今后堂事主持的决策机构;在此基础上,召集各房系代表酝酿,产生由郑清辉、郑继源等17人组成的致敬堂理事会,作为主持祖祠的重建和全面运转的执行机构。聘请广西北海地理学家钟先生,择吉定于甲午年(2014)五月十二辛亥日辰时兴工。

敦厚堂(石埕祠),亦称“后田祠”,建成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建筑模式为单进一拜亭,祠前双石鼓,坐甲向庚兼卯酉,占地约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敦厚堂与致敬堂系兄弟祠,在下厝石门斗巷,至今还保留着明朝年间修建具有文物价值的石门,称之为“府祖门”。每年时节挂着“御史家风”的对联曰:

祖德辉煌溯思九世监察御史名标青史籍在昔声名威振

宗功丕振追念十世三省察院传纪公廉官吏治卓著无私

该祠曾征用作粮食仓库,现年久陈旧。在郑汉城、郑克新等宗亲的倡导下,郑鑫波、郑松荣、郑锦源、郑木清、郑李赛娥等事业成就者带头捐巨资,热心人士踊跃解囊,群策群力启动修缮祖祠项目,择吉日已于甲午(2014)年六月初四兴工。

敦厚堂后裔人才辈出,古代有逸叟义官嘉诰公、漳州通判庆宸公、建宁通判元复公等;子孙枝繁叶茂,分布于金浦,分创棉城赤杜园及新厝社等,俊彦创业延伸至国内各经济特区、广州、大连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

注:①致敬堂、敦厚堂古代人物表

敬爱堂(木围祠),位于三堡市场东侧,下厝桥仔头三角河北岸边。建于民国癸酉年腊月,因金浦郑氏十六世鹿萍公卒后,葬于“木围山”,故称“木围祠堂”,属古代四点金建筑模式,约600平方米。该祠堂供奉鹿萍公等木围世系列祖列宗神位。解放后该祠被分配给缺房户居住,现已破旧。

鹿萍公蕃衍至今历十六代,延续男丁一千多人,历代人才辈出。古代有雄居上海码头的郑坎、棉城的松江,也有不少经营有方的薯寮老板,其白鹅牌薯粉远销上海市和东南亚各国。当代也有创业英才的克宏、克松等。

善继堂(长房祠),位于金浦三堡下乡。该祠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三厅二窗井加二厝包一后库,建筑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还有祠前大埕、大照壁,照壁后面还有一个鱼塘。该祠原是金浦最大的祠堂。该祠供奉的先祖是金浦郑氏二十世长房日英公至廿四世列位祖宗。解放前兼作金浦“通德”学校,解放后作为金浦中心学校,后作三堡老人活动室,现已破旧待修。

老六房头的长房日英公,武略骑尉庠生,后官至六品,娶绍惠姚氏,安人。公妈卒后合葬于临昆山蜈蚣珠地,后移葬本里塔山洋内,墓祭九月十二日。公妈均入祀“善继堂”,祠祭正月廿六日。公有六子,称新六房头:

长房咸寮公(名字暂失考),其后裔有作荣、作科(衍烈之子)、楚泉、衍辉、泽锋、茂荣、茂胜、好食(内厅门楼)、红奴等(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二房公(名字暂失考),其后裔有亚七(金南实业合伙者)、庭贵、春成、徒呔、高粱、楚河等。

三房用宾公,其后裔有荣来、建盛(过房)、辉城、克良、镇婶、海泉婶等。

四房际云公,敇赠武略骑尉。娶慈惠周氏(峡山人,武进士周逢时之女),敇赠封太安人,遗腹生育来雝祖公,贞节至终(享寿52岁),朝廷为其赐立“节妇亭”于食水沟路口(已毁),亭匾题字“彤管有炜”。公妈卒后葬于华阳上坑后壁,后移葬于九層山,墓祭霜降前后。公妈均入祀“善继堂”,祠祭分别为“公二月初十日,妈八月二十八日。公有子一,即来雝祖公,官至奉政大夫。来雝公有子四,即本也、如山、士麟、士成。本也公有四子,如山公有十三子,士麟、士成无嗣。际云公的后裔于当铺巷内世系等(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五房滋长公,其后裔有监春、镜如、镜波、镜深、育民、南澳公派系永洽公派下及巷头世系等。

六房公(名字暂失考),其后裔有允忠、亚牛(目仔)、贵溪等。

兴亘堂(下乡祠堂仔),位于长房祠“善继堂”附近西南方向约150米处,坐北向南略偏东,面积约250平方米,土木结构,一厅二房一拜亭一天井,行龙虎门。该堂奉祀十世祖螺地公以下列祖神位,并敬奉螺地公的父叔神位(名讳失考,因父叔无嗣,其田产归螺地公所有)。祠堂是十二世鲂鱼仔公兴建,时间约清朝雍正年间。1945年重建并升高90公分。因提高祠基,傍系住户不同意,故请彝乐老县长调解。重光晋主时,彝乐县长亲自推开祠堂门。该祠解放后作为下乡片址、生产队址。现已荒废,待修。

该祠裔孙蕃衍至十七世(金浦郑世序)分支为搭壁灯火公(称向南厝)和过仔公(称向北厝)二大房头。现在子孙出息者颇多,在职和离退休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十三人:郑容炎、郑松平、郑亚跃、郑纯炼、郑允展、郑孟坚、郑克钟、郑晓珠、郑晓坚、郑容武、郑泽明、郑建轩、郑细顺;有许多乡里知名人士,如郑宗育、郑克安、郑光裕、郑光美等;还有博士、学士、硕士、大学生甚多。现年青人多数出外创业。

官路上祠,位于三堡社区大道路口,面积约110平方米。

官路下祠,位于三堡社区大道路口,面积约110平方米。

永锡堂(旗尾祠),位于三堡社区管委会南侧,属土木结构。面积连阳埕约1000平方米以上。该祠曾作学校使用,现已破旧待修。

世保堂(长房长祠),位于楼脚石路中段的北边,坐北向南,属土木结构,面积约25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和公(灶炊)派下裔孙筹建。入祀九世公及其后裔神位。

笃敬堂外祠,位于炮楼脚,属土木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稠公(孵鹅)派下裔孙筹建。

笃敬堂,位于炮楼脚,属土木结构,面积约40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稠公(孵鹅)派下裔孙筹建。属脚罗爷己祠。

修敬堂(鸟嘴石祠),位于桥东新寨门内石路,属土木结构,面积约15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派下裔孙筹建,入祀十世文玖公及其后裔神位。因文玖公葬鸟嘴石山,故称嘴石祠。

思源堂(上祠堂),位于楼脚寨门外,属土木结构。始建于清光绪丁未年(1907)孟秋,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派下廿四世裔孙香泉公(称声记老大)筹建,入祀十世文珙公及其后裔神位。该堂创建以来,众裔孙赖乎先人之福庇瓜瓞绵延,枝繁叶茂。

因时代变迁,祠宇久年失修,破朽不堪,恐因坍塌,遂由移居司马浦大布历经数代之裔孙锡雄及裔孙楷洲热诚倡建,并发动昆仲集资,满堂裔孙响应踊跃并解囊。届时由本堂裔孙基明、梧洲等主持修建宗祠事宜,于丁亥年(2007)农历八月廿九日动工,仍按旧址坐子山午向兼癸丁、用庚子、庚午分金重建,历一年多时间,于2008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346平方米。择吉于己丑年(2009)农历七月廿四日重光晋主。

新建宗祠三山正面上立“郑氏宗祠”下刻狮象相峙,中厅高悬“思源堂”金字大匾,后堂安置神龛七座。祠宇内外飞檐斗拱、走兽飞禽、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不失时代气息。既为吾堂裔孙祭拜祖先之地,亦是敦亲睦族、联谊乡邻之所。

继源堂(三座厝公厅),位于桥东三座厝大埕内,属土木结构,面积约15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十五世衷雅公派下裔孙筹建。

下街厅祠,位于楼脚石门斗旁边,属土木结构,面积约150平方米。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九世工华公派下裔孙筹建。

桥东二房祠,位于桥东西门北面,属土木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系道长公派系裔孙筹建。

永思堂(下祠堂),位于楼脚寨门外东南方,属土木结构,面积约400平方米。系道长公派系德容公十五世派下裔孙筹建。

敬爱堂(埔尾祠),位于埔尾池北面,属土木结构,面积约500平方米。系道长公派系德容公十六世派下裔孙筹建。

蔼然堂(楼脚二房公厝仔),位于楼脚寨门内北边,属土木结构,面积约200平方米。系道长公派系德容公十六世派下裔孙筹建。

宠锡堂(向北厝),位于桥东向北厝东座,属土木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系道新公派系裔孙筹建。

锡光堂(东门祠),位于东门原老大队边,属土木结构。始建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系道新公派系八世光琳公派下裔孙筹建,入祀八世光琳公及其后裔神位。

一百余年来历经兴废,年久失修,残破不堪,面貌全非。经裔孙桂海多次提议修建及众裔孙赞同,裔孙宏杰、振福、楚辉等解囊,共同筹资重建。由裔孙幼目、桂河等共商筹划,主持重建事务,于丁亥年(2007)农历六月十九日按原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动工,己丑年(2009)农历四月十六日重光晋主。

原旧祠进深14米、宽11.52米,建筑面积161.3平方米。新扩建为进深17米、宽13.4米,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增建厝包1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3.8平方米。主座为一厅一拜亭一天井加两廊两库房,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古朴大方,既为我宗裔孙祭拜先祖之地,亦是敦亲睦族之所。

荐馨堂(三房祠),位于梅东村,是郑氏金浦系佐龙公三房五世江山公专祭祠堂。该祠始建于明洪武至永乐期间,距今约600年。据传,原祖祠规模小,只建至中厅,中厅后宅地是曾姓所有。时我房在本里已有一定的威望,曾姓把中厅后宅地奉献给吾房扩建。石龟派十二世绍烋公于明嘉靖期间,距今450年左右,出资扩建祖祠后厅。

清道光二十三年(1873)上园发生杀官案,清廷派按察孔继尹到我乡办案,祖祠被官兵夷毁。案件平息后,上园裔孙出资修建。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920)重修。解放后,该祠被征用为学校,1988年祖祠被吾房收回,裔孙捐资修建,使祖祠重焕光彩。

1996年裔孙再捐款设龛,历代先祖重光晋主,终于上慰先祖,下遂众愿,千秋万代,春祀秋赏。我祖德泽奕世,福庇裔孙,贤达辈出,瓜瓞绵延。

祖祠分金寅申兼艮坤。祠宅地名——虎地。

附:百岁双寿星郑可光夫妇

梅花陇美社二十世三房陇南公裔孙号可光(廿五世),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岁(1906)十二月二十日,卒于戊子年(2008)六月廿六日,享寿103岁。娶林氏号孝龙,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岁(1906)十一月廿五日,卒于丙戌年(2006)七月初七日,享寿101岁,均是百岁大寿星。百岁双寿星在郑氏金浦系族系中不敢说绝无仅有,但可以说屈指可数。

郑可光夫妇生前靠种田、捕鱼、“担八索”勉强维持家庭的生活,一生粗茶淡饭,虽然喜欢喝点小酒,但也是低档薄酒。他们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宽厚待人,扶孤护幼;对一些不公正的事,敢于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两位寿星一生中并非一帆风顺,曾迈过一段坎坷的岁月(即是土改后至改革开放前),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所受的折磨程度难以用语言表达。

两位寿星在滔滔生命的长河中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不可能卷起汹涌澎湃的波浪。但是,他们在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生活中闪出的亮点却受到族人的赞许。郑可光于1988年83岁时,为五世三房江山祖“薦馨堂”奉主晋祠庆典推大门,于1998年93岁时“维馨堂”(柴桥头祠)奉主晋祠庆典推大门。由于在隆重庆典活动中出色完成了推大门任务,故给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认识两位寿星的族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郑可光夫妇生前具有勤劳纯扑、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为人诚实正直的高尚美德,这是值得永远传颂和弘扬的。”

根据双寿星的儿子们反映:双亲有幸活到100多岁,一方面,主要是心胸豁达,宽宏大量,不记仇不记冤;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天意吧,因有善念,天必佑之。

两位寿星步入晚年,子孙满堂赛孝顺,财丁兴旺创大业,可以说福寿双全,这是善有善报的有力佐证。

世德堂(祠堂仔地),位于梅东村下园,今祠堂仔地。祖祠先祖列八世南廓公创建择本乡下园,命名世德堂。祖祠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延至1951年归政府征用为粮仓。至1981年归还本系,祠面貌全非。此时由各房推选耆老组成复修建理事会,于1999年兴工复建,使祖祠重放光彩,谨择壬午年(2002)桂月二十四日奉主晋祠庆典。

维馨堂(太祖祠),位于梅东村金围。本祠先祖列十一世翠崖公派下三、四、五房,于清宣统辛亥仲秋集资创建于金围、柴桥头两祠,命名维馨堂。

曰:太祖者,乃以公之子宝峯讳绍烋。于明嘉靖辛卯中举人,先后出任安徽寿州知州、广西思恩军民府同知,朝列大夫。1951年,祠被政府征用,面貌全非。1981年,祠归还原系,乙亥年(1995)桂月吉日兴工复修建,使祖祠重放光彩,谨择同年十月廿九日奉主晋祠庆典。

缵绪堂(祖脚祠),位于梅东村金围。祖祠先祖列十六世栢岗公,系1840年创建,命名缵绪堂,后廿一世宏美公主持复修。1951年该祠被政府征用,至1981年回归原系。此时祖祠已多年失管,荒废破漏。于1996年兴工复修建,己丑年(2009)三月十五日奉主晋祠庆典。

明馨堂(陇尾祠),位于梅东村陇尾。本祖祠先祖列十七世明川公。于民国1921年创建于本乡陇尾,命名明馨堂。1951年祠被政府征用,至1981年祠归还原系,于1993年兴工重建。复建分为二期,首期按祖祠原分金字向奠基,后停建八载。2001年续建,一年之余终使祖祠恢复原貌,谨择壬午年(2002)十一月十一日吉时奉主晋祠庆典。

榖贻堂(介士祠),位于梅东村,系廿二世得四太介士公,于清同治年间建造。命名榖贻堂。公有六子俗称“六家口”

公早年北上营商,德高望重,且乐施仁德。曾资助寒儒刘春霖上京应试后,刘高中状元回后即拜公为义父,并将公培成之恩报奏朝延,承穆宗皇帝御准,封公为资政大夫,钦赐圣旨一道,以示褒奖。公为民策,斥资于龟头海围塭2000多亩,渔利非凡,造福梓里,广为民颂。公之五子增熙诰封工部主事;六子绩臣诰封法政科副贡;裔孙元宏留学德国,获硕士学位,历任省参议、中山大学教授、本邑六都中学校长;裔孙之朴参加潮汕大革命,任中共潮阳县部委员会书记,继往开来,人才辈出,皆祖宗功德荫蔽也。祖祠于1951年被政府征用,延至1986年回归本系,至1992年兴工复建,丙子年(1996)七月十九日奉主晋祠庆典。

附:末代状元刘春霖的义父“得四太”

得四太是末代状元刘春霖的义父。这是怎么回事?话得从头说起。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有一天,鞋匠刘魁书带儿子刘春霖在“瑞成粉行”大门外,愁叹上京赴考没有路费。郑得四见状询问原因,听后出自同情心,慷慨解囊相助。鞋匠刘魁书接过郑得四的银元,率子连忙叩谢并发誓:“我儿上京科考若得中,就给大恩人契做义子”。当年7月4日,刘春霖参加殿试,一举得中状元。刘春霖将义父资助之恩报奏朝廷,讲述有义父之功绩,才有今日之荣耀。承蒙光绪皇帝御准,封郑得四为“资政大夫”,钦赐圣旨一道(现挂在祠内正堂)。刘春霖不忘誓言回到上海拜郑得四为义父,并荫封为太爷。“得四太”的称谓由此而来。

“得四太”,姓名郑得四(金浦郑氏廿二世),原名郑耿忠,出生于梅花白坑石门楼,是贫苦农民出身。幼年时卖给石龟一户人家做儿子,排行第四,故称郑得四。他以务农挑私盐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年时期生活很艰苦。有一天,忙到很晚才回家,刚进家门,听老伴说:“家里一点钱也没有,明天过年要拜神祭祖怎么办?”郑得四听后,愁眉莫展,沉思一会后,带了一把镰刀,到梅花大路妈后面的牛寮肚钻入在一块叫“猫头屯”大石后面的蔗园里等待机会。牛寮肚前有一条官道,是来往官商必经之路。夜幕降临后,耳边响起了脚步声,隐隐约约来了一个人,越走越近。定睛一看,是一位背着长弓篮的人,郑得四赶紧上路看个究竟。背带长弓篮的人见有人从蔗园里突然出来,认定是有人要抢劫,飞似地逃命,竟把长弓篮丢在路上。郑得四上前看着长弓篮,发现篮里有很多白晃晃的银元。心想,我得马上把银元送还人家。于是带着银元,追赶逃命的人,并一边呼喊:等我!等我!。逃命之人边跑边说:“我的银元愿意给你,为什么还要追上来呢?”郑得四说:“只要给我四个银元应付过年就满足了,其余的全部还你,我是不会伤害你的”。刹那,那个逃命的人被追上,他喘着粗气说:“你是说真的吗?”“我不会骗你”。郑得四说后,把长弓篮和银元交给他。接着说:“为了使你所带的银元不会被抢,我带你走过太和桥、井仔湾等常有劫匪出没的路段”。郑得四带他走过临昆、草美,边走边谈,得知此人是谷饶一位张老爷的管家。

郑得四保送管家后,已是更深夜静,他带着四个银元回到家里,全家人都很欢喜,老伴就忙于准备翌日早上拜神祭祖的粿品。可是由于早时无钱,没有上街买红粉末,此时卖红粉末的铺间已关门了,只能将就做本色粿品。从那时起“郑得四”属下“六家口”的子孙有几代人过年拜神祭祖就用本色粿做祭品。

过年后有一天,郑得四担盐到谷饶墟上去卖,谁知冤家路窄,遇到要为张老爷买盐的管家。管家走到郑得四面前,问起盐的价钱。郑得四认出来人,故意把价钱抬高,想让他走开。可是管家不和他讲价钱,要把盐全部买下。此时郑得四心里忐忑不安,心想,拿你四个银元,还带你走过了常有劫匪出没的地方,今天遇到你就随你的便了,听天由命吧!无奈之下,郑得四挑起一担盐跟着管家来到张老爷的前厅。管家告知张老爷卖盐的人就是过年前在梅花路段拿了四个银元的人。张老爷亲自询问郑得四拿四个银元的原因。老爷听后,感到此人是一条汉子,并不是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是因家境贫困才作此下策的。张老爷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热情款待他。张老爷把郑得四的盐全部买下,按市价把钱算还,分文不少。张老爷吩咐郑得四以后有挑盐来谷饶,就来卖给他。就这样经过几次的买卖,张老爷觉得郑得四是个诚实的人,产生了好感。又过了些日子,张老爷问郑得四要不要跟他到上海帮他干活?郑得四回答:“老爷好‘牵成’,求之不得”。郑得四回家把张老爷要带他到上海行里干活的事告诉母亲和妻儿,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元宵节后郑得四告别家里人跟着张老爷往上海,开始在张老爷父子开办的“瑞成粉行”干活。他工作不分轻重,从早忙到晚,从不计较。自从郑得四来到行里工作之后,行里生意比以往好,张老爷看在眼里,乐在心头。郑得四赚的钱没有乱花,除每月寄些钱回家外,余者留在行里。转眼间几年过去,张老爷晚年体质越来越弱,不得不退回老家休养。他觉得郑得四做生意非常诚心能干,为了让郑得四能够长期留在“瑞成粉行”做事,于是将“瑞成粉行”生意划出一股份给他。郑得四参股后,“瑞成粉行”生意更加兴隆。

自从张老爷没有在上海经营管理,他的儿子无心做生意,日夜沉醉于吃、喝、嫖、赌,身体染病,日趋严重,行口经营又不起色,只得一股份一股份地卖给郑得四,最后整个“瑞成粉行”归郑得四所有。从此“瑞成粉行”的生意如日中天,倍加兴旺。后来,郑得四饮水思源,自愿负责张老爷本人养老和送终的一切费用。

“得四太”的“六家口”蓬勃兴起后,于同治七年(1868)自建祠堂曰:“介士祠”。“得四太”各房也在乡里选择吉地,大兴土木,建造华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得四太”和次子郑佐卿(廷二爷),斥巨资筑围大塭和内脚塭共2000多亩。其中大塭1200亩收入的红利一半分给梅花村民,村民获益很感激。上世纪70年代练江筑建大闸,练江水由咸水变成淡水,大塭、内脚塭经过平整成了可以种植水稻的良田,每年夏、秋两造收获稻谷约400多万斤。目前大塭由专业户承包种藕、养虾、养鱼,继续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末代状元刘春霖来广东办完公务后,在潮州知府刘均如伴随下莅临梅花,探望久病卧床的义父“得四太”,并在梅花住了好几天。在此期间,“得四太”病故,刘春霖协助办理后事,并亲自为义父撰写墓文和管柱对子,其中有一对子曰:“捧印将军雄踞锦帐,举盅仙子醉倚玉屏”(详见得四太墓碑文)。

(以上故事是根据梅花92岁郑植桐老宗亲所述和梅花“介士祠”收藏的资料记载,由汕头市潮阳金浦历史文化促进会资料组整理编写。)

注:“牵成”——潮汕俗语,是提携的意思。

光裕堂(前厝祠),位于梅东村前厝。祖祠先祖列十七世征则公,官修职郎创建。择建于本里前厝,命名光裕堂。系清乾隆年间初建,道光十一年辛卯岁八月十四日再次扩建,宣统三年辛亥三月二十六日酉时另行重修。1951年被政府征用为粮管所,至1981年祠堂归还原系。当时祠宇破漏不堪,祠堂内七个龛及神主全部被废除掉,后由各房裔孙推选耆老组成修建祖祠筹备理事会,择吉于1989年八月十八日兴工复修建,1992年二月二十六日吉时奉主晋祠庆典。

祀堂(五房老祠),位于梅东村中部,系吾五世祖梅岩公。根据传说,五房祠兴工始建大约是在大清康熙年间(1662~1721),名曰:“祀堂”,分金是坐庚向甲兼甲寅(座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36平方米,建筑面积411平方米。

民国五年(1916)祠堂进行维修,本次维修是上盐汀乡社会贤达捐资,本地裔孙组织落实管理和施工等工作,当年便圆满完成修祠工作。

1950年,祠堂被征为公产。祠堂内作为存放物资的仓库,祠堂埕被梅花供销社改建为专卖化肥、农药、农具门市。

1989年5月被占用多年的五房祖祠“物归原主”。此时祠内祠外面目全非,根本就不像祠堂,急需进行大修缮。于是,五房祠理事会牵头,组建修祖祠小组,成员有旅泰侨胞的钦义、兴展、振强;有香港同胞的广源、锦才、兰波、亚玠;有洪洞乡的亚蚶;有本乡热心有识之士的合财、卧才、兴高、怀六、炳盛、鸡兴、荣顺、荣锦、德波、增德、洽元、亚展、镇耀、如盛、学利、悟汉等。修建小组成员深入发动并带头捐资,本族系贤达人士也纷纷捐款,为修建祖祠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一年多的施工,祖祠重放光彩。祠内拜亭悬挂牌匾四块:分别是乾隆十八年雅量贡元,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举人安道文魁,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进士安道,会科国子监丞。祠堂大门外两侧立上一对狮子、祠顶脊左右两端立龙头,祠堂埕右边立四对旗杆斗。格外宏伟壮观。

谨择庚午年(1990)八月,举行奉主晋祠庆典。

附:五房祖祠(饗祀堂)轶事

根据记载,吾五世祖梅巖公(五房公)偕祖伯江山公(三房公),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相宅卜居梅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悠悠岁月里,历经苍桑,开疆拓土,薪火相传至今已有六佰多个春秋。现今的五房祖祠是何时所建,有一个故事使我们受到启迪。小时候多次听到长辈讲五房祠的故事,深感震憾。相传祖祠基地喝形“凤地”(祠堂埕左前方有一块露出的浮石形象“凤髻”故名凤地)是建祠的名地,五房公裔孙与三房公裔孙都看上这块名地,各有占地建祠之意,争执不休。后来经双方代表商量,决定以建祠柱石先到者为据。当时,我祖十三世裔孙郑统基长、次二子,年青力壮,力大无穷,绰号“牛牯力”闻其此讯,寅夜时间到县城(棉城)河边某打石铺。打石铺有公孙二人守夜,兄弟二人不管那么多,二话没说各扛上一条大石柱,迅速离开石铺。此时被守夜小孩发觉,急跑进屋告诉他的公公:“有人偷搬俺石柱”。他公公问有多少人,小孩说:“只有两个人,每人各扛一条石柱”。其公公听后十分惊讶地说:“让他们搬去吧!”没有与兄弟二人抗争。于是兄弟二人把石柱顺利扛到建祠基地。三房祠裔孙眼见石柱已领先搬到建祠基地,也就信约无争。于是五房裔孙兴工始建祠堂,大约是在大清康熙年间(1662~1721)建成。祖祠名曰“饗祀祠”。郑统基长、次二子为获得建祠基地立下了不朽功劳,这段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由五房裔孙飞腾、希茂、振明提供)

思谷堂(五房新祠),位于梅东村。本祠在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众裔孙的同心配合及社会贤杰大力支持下,于农历乙酉年(2005)八月十五日兴工,并于农历戊子年三月三十日竣工,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其建筑结构采用古老建筑结构,使祠堂显得宏伟、雅致。主体建筑面积为488.86平方米(29.03米×16.84米);左边厝包为239.49平方米(29.03米×8.25米);电房及守门房59.4平方米(8.25米×7.20米);右边厝包为209.27平方米(29.03米×7.45米);阳埕为216.39平方米(16.84米×12.85米),总面积为1213.41平方米。本祠容纳神主位1575位,费用总金额为230多万元。为思念六世谷智公、谷友公故名为思谷堂。

锡光堂(上园祠),位于梅西村上园,祖祠始建于明治年间,命名“锡光堂”。延至1951年被政府征为粮库,至1981年回归本系,祖祠破漏不堪。此时成立复修重建祖祠理事会,1987年复建,1999年再次装修,并择吉葭月廿七日奉主晋祠庆典。2013年扩建左右两厢,葭月廿七日举行扩建庆典仪式。

维馨堂(柴桥头祠),位于梅西村柴桥头,本祠祖列十一世翠崖公(称太祖)。乃公之子宝峯讳绍烋,于明嘉靖辛卯科中举人,先后出任安徽寿州知州、广西思恩军民府同知、朝列大夫。派下三、四、五房,于清宣统辛亥仲秋创建于本乡柴桥头、金围两个祠堂,命名维馨堂。1951年祠被政府征用,至1981年归还原系。该祠曾于1984年和1987年反复多次维修,祠堂内外加光装饰,终使祖祠重放光彩。谨择戊寅年(1998)丙辰月癸巳日癸丑时奉主晋祠庆典。

思敬堂(湖美祠),位于梅西村湖美,祖祠先祖列十世朴庵公(即白坑公)。现有裔孙:石门闾、埔仔、后厝、前厝。祖祠于清光绪甲申年创建于本里湖美,命名“思敬堂”。曾于1923年复修,1951年被政府管用。至1981年,祖祠归还原系。此时,祠堂破漏不堪,祠内七个龛及神主全部被废除掉。戊寅年(1998)十月初八日众裔孙成立复修祖祠理事会,己卯年(1999)正月二十五日兴工重修,于当年八月二十日完工。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奉主晋祠庆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里建祠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