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高考失利的师兄师姐,你们是怎么逆袭的?

广雅中学一名学生在堆满复习书的案前认真思考。(资料图片) 实习生 陈卓达 记者 巢晓 摄

  (记者 钟丽玲 梁健敏 实习生 蔡汝凌)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方案“圆梦计划”中,要求推荐的农村对象家中三代无大学生,这一做法引发争议。记者发现,今年名校自主招生政策跌宕,先是盛传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约”“华约”自主招生联盟散伙,继而又有北大要求推荐生“孝”字为先,不孝不能推荐。

  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走过8年,对高考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近两年每年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有学生反映变化太快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

  “三代无大学生”有赞有弹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校长推荐计划”以及“圆梦计划”。“圆梦计划”主要面向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成绩优秀的农村生源,推荐人须满足“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要求。这一推荐条款随即遭人诟病,被指“太雷人”。

  记者采访了几名在高校就读的农村生源学生,他们认为该政策对农村学生有利。

  “我们的英语水平和见识面肯定不如城里学生,如果按照同样的标准根本无法竞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小杨告诉记者,他赞成人大的做法,这样能给老家村里的学生更多发展机会。

  也有学者指出,三代没有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贫困家庭,也有可能是官宦之家。“三代没有大学生也有开砖窑的富豪。如果人大是出于公平考虑提高寒门学子的录取率,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弄巧成拙把真正的贫困生排除在外?”

  另外,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政策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认为,要求“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太极端,看似保障了农民孩子的公平,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自招花样百出师生难适应

  近期是名校陆续公布招生计划的密集期,人大自招方案不过是刚刚公布的第三所名校的招生计划,对于瞬息万变的自主招生政策,广雅中学的高三学生小李直呼有点难适应。

  自9月份开学以来,小李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参与自主招生。他心仪的高校是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如果不参与自主招生,估计高考时自己的分数可能会差一点儿。如果参与自主招生,就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竞赛题。

  小李曾向去年参加过“北约”自主招生联盟(包括北大、北航、北师大、南开、复旦、厦大、港大)的师姐取经;不久却在班级阅报栏上看到,自招联盟有可能取消的消息,这让他更加纠结是否参加自主招生了。最近陆续看到北大、人大的自招方案后,他感觉有点乱,只能暗自希望复旦的自招方案没这么复杂,考试科目能少一些。

  如今在华师附中,学校专门为优秀生组织的“模拟面试”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华师附中超过一半学生都会参与自主招生,学校为此特别开设了面试技巧课程。一些学生坦言被这些方案“搞烦”了。 高二曾参加师兄师姐校长推荐制现场选拔的刘同学称,“去年北大推荐制坚持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全才,今年又说可以招收偏才怪才,这样我们在备考时很矛盾。自荐书、面试介绍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准备才能投其所好。”

  老师们也很尴尬。“自招联考学校的推荐表迟迟不发,好的高校有时很难派到合适的学生手上。而且,第一次联考次序太乱了,作为中学,连招考方法、报考志愿、录取招生的规矩都并不清楚。” 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智说。

  自招是掐尖抑或保障公平?

  2003年起,我国启动自主招生改革,开始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和培养。4年后,复旦和交大又在上海进行了“面试说了算,高考作参考”的自主招生新探索。去年,自主招生又有了新动作,高校结盟抱团招生,成立了以北大、复旦等高校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人大等高校结成的“华约”。高校联盟自主招生俨然升级成为“小高考”。

  在自主招生不断探索和演变的同时,考生和学校备受压力和“小高考”过重的负担。今年2月自招联盟考试,有高校一天考七科,考生反映“考到晕”。有中学老师甚至认为,过重的负担给一些失利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还要安排班主任为参加自主招生却未能获加分的孩子作心理辅导。

  考生有压力,状元也不例外。去年广东高考文科状元赖琦玫,一开始通过自主招生被清华录取,后来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又向其抛来橄榄枝,两校互相“掐尖”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终她选择了香港大学。

  今年,自主招生又盯上了农村生源,几乎每所高校对其都有倾斜。“今年以来,高校农村生源逐年下降受到广泛关注,出台这样的政策是相对公平和合理的。”广东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姚训琪说。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大学的面子工程,各种计划貌似是大学做了多少创新,但有多少贫困学生能得实惠仍然很难说。

就CS而言,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什么人。

很多天才型学霸,老师讲什么,怎么讲,你根本不care,比如国内的很多计算机系第一节课数据结构讲哈希表,编程第一次上机C++写个红黑树,如果你觉得这个进度非常适宜,那你还是呆在清北比较好,方便博士去CMU,MIT有师兄师姐引路。

如果你是个平凡人,比如我。智商中等,学难的东西还是要靠老师讲解,学习进度严重依赖课堂质量,自学热情麻麻,那你就来墨大,来不了吃亏,来不了上当,墨大一年级OOP的第一节tutorial就是老师教你怎么配置eclipse环境和写hello world,手把手教学,堪比北大青鸟。

不要小看了这一步,很多雄心壮志要学编程的人,第一步就倒在怎么捣鼓IDE上

合理的课程安排,不错的讲解质量,可以给出大部分普通本科生一条有效的Leaning Path,这其实对在这个专业中还没有收获过任何正向反馈的本科生来说尤为重要,国内有多少计算机的本科生,高中都是学霸,各方面学编程其实都没有任何问题,结果大一倒在了人生第一次C++的上机实验课上,觉得编程枯燥无味,繁琐碍事,从此失去了对编程的兴趣,只当自己没有编程天赋,从此走上了游戏之路呢? 我不知道,但我曾是其中之一。

之前想过要去ANU因为很多人说墨大水之类的
但是今天和住家聊了一次天坚定了去墨大的决心
在Local心中墨大绝对是清华北大之于中国人心中的存在 如果你是在墨大的你的resume也会出彩很多
至于水不水这件事情都是看你自己 大学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资源
而且对于哪些觉得澳洲留学生很轻松的
我只想说哪条路都不容易你选了你的路也不一定要否定我的
总而言之 墨大是一所很棒的学校Trinity也很棒

至所有还在纠结的人一句话
做你想做的事情人生只有一次

  1. 不定期向墨尔本大学小额捐款 (UoM学历在本地找工作是有用的)

以下内容仅限工学院 发布于2015年7月30日

有人认为墨尔本大学不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因为澳洲相对、更容易获得PR,有能力找到满意工作的留学生可能会选择在澳洲工作一阵再回国,甚至会去其它美国、欧洲寻找机会。将来在国内求职时,澳洲学历的价值就被光鲜的工作经历掩盖了。

较低的入学门槛,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不同课程的难易度及教学时间,差异也很大。换句话说,墨尔本大学有很优秀的学生,也有很渣但仍然可以毕业的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入学门槛较低,可以给失利的高考生或是迷茫的大学生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个人愿意努力,能够找到优秀的伙伴同行,能够得到杰出师长的指点。

课程是学校提供的,但选课的自由是自己的。可以选择很水的,也可以选择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最可怕的思想是,毕业就有PR、有PR就有工作,所以选专业尽量选好学的专业、选课尽量全选容易过的课。最终,省下来的时间也没有有效利用,毕业之后既没有PR也没有工作,回国之后的竞争力也可想而知。

之前的一位教授说过,“你们是full-time student。full-time是什么意思?每天学习8小时以上。”想来也有道理,full-time student其实也是一种full-time job。如果把学生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工作日做正事(学习、找工作、练英语 etc.)的时间,不应该小于8小时。

至于世界排名,个人认为世界排名可以很好地反映PhD水平。本科和coursework master学生当然会从高学术水平中受益,然而有限。如果希望自己的水平能够与学校、专业的排名相符,很简单,向PhD录取标准靠拢即可。

墨尔本大学和清北世界排名相当,甚至更胜一筹,但是中国学生的就业水平却远不如清北。与此同时,墨尔本大学毕业后进入世界顶尖企业(e.g. Google, Facebook, Bain & Company, BCG, McKinsey & Company)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及比例,均少于美国同等排名的高校。这不仅有学校的原因,澳洲和美国产业机会之间的差距同样起主导作用。

首先要承认一点,就是墨大近几年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在Postgrad上,更加注重学术层面,本科课程含金量有点缩水,这个是事实。不过另一方面而言,Postgrad的含金量是上升的。

学校领导心心念念想提高排名都想疯了……

然而学校排名主要看学术水平,与本科教学并没啥关系……

其实很多墨大的人也都说墨大“教学水平”不高,不过可能与你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别的学科我不清楚,单就Commerce里的经济和金融而言,所谓的“教学水平不高”实际上应该是指,与欧美若干名校的类似课程相比:

-------------------学的东西不够多不够难!让你毕业的太容易了!

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墨大充满了各种背景的各色人种,从心而论,墨大从教学政策上比较照顾不同背景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就是放任自流……)。其课程设置本身有很大程度上的灵活度与宽容性,基本不会为难你。在这种规定下,有些课程的难度与知识点覆盖范围确实不如很多其他学校。真心,有些类似的课程,看看普林斯顿的讲义,再看看墨大的讲义……嗯……这难度差,逗呢!

你想好好学,想搞懂搞透,没问题,学术资源极其丰富,教授办公室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在你预约的情况下)。
你想轻松一点,没问题,不太过分是不会挂的。很多本科商科课程甚至完全可以靠考前突击几天来Pass。

另外,课程里面也有质量高的难课与容易过的水课,选了水课真心不能怨学校啊。

我对墨大最不满的一点,就是学校管理层太散漫,学校的很多资源根本不为人所知,各种信息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不平等太严重。不过以学校里大多数人的努力水平而言,有资格贬低墨大教学水平的人并不是很多。

很多评论说排名没有用,我的观点是排名绝对是有用的。当然当学生在择校的时候排名不应该是唯一被考虑的因素,但是绝对应该是重要影响因素!!!就像评论里有位朋友说的那样,ranking is not everything,but ranking is not nothing.
如果教学水平和排名没有丝毫关系,那请问这些排名怎么来的?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
另外,除了排名之外,还有什么是最直观最方便查阅最简便表现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指标???
———————————————————————————————————————————

俗话说,没有参照物的对比都是耍流氓

如果你非得说上述机构都是英美发达国家的,有偏私,那好给你看中国的

题主你以后再听到有人说墨大教学水平低,答应我直接无视好么!

发表20篇SCI的科研学霸

支教岁月里不忘初心的敬业老师

党支部工作中尽心尽力的支部书记

当三种身份集于一个交大女孩的身上

就塑造了今年交大五四奖章的获得者

这位有着邻家姐姐气质的“交大女神”

“科研的过程就是弄清楚为什么的过程,好的科研成果必定是有理有据,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验验证,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效率。为达到这一步,一开始需要大量的投入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案。"

她共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SCI论文(4篇An1,2篇An2,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73.1,累计被引百余次(Google),研究工作也被“材料人”“X-MOL”等网络媒体转载报道,她还获得过知行奖学金、博士智瑾奖学金、博士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优秀党员等奖项及称号。除此之外,张苗还主持了两项教育部研究生创新基金,参与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参加国内知名学术会议并作墙报展示。优秀的科研成果背后是比常人多出一倍的汗水与努力。

科研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着预料不到的困难。她的解决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执着。她会针对该问题去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找到相关内容后废寝忘食地分析,和老师交流请教,向师兄师姐取经,抓住各种机会去听专业领域专家的报告,真正将执着二字做到了极致。“如果你有现场聆听专家指导的机会,一定要勇于提问,虚心受教,他们这么多年的科研经验绝对会让人受益匪浅”,作为过来人,她这样告诫学弟学妹。

她本人特别注重学习的效率,“高效完成每一项任务是做好时间规划的首要条件”。在张苗的观念里,科研和课余活动不是彼此冲突的,安排合理的话二者还可以相互促进。

张苗高考发挥失常,并没有考进理想中的大学,为了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她决定考研。同时她在大四时又报名了支教,一边支教一边通过考研来到交大,开启了在红果园的求学之旅。

大四第一学期,距考研只剩不到半年的时候,她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去贫困县区支教。支教所在地条件艰苦,环境很差,学校里面甚至没有洗澡的地方,要骑车去镇上。学校宿舍资源紧张,她的宿舍隔壁就住着教职员一家人,集体办公室里有七八个老师。身上肩负着支教任务,住宿条件有着诸多不便,可她还是挤出时间创造条件进行考研复习。“想起来还是很艰苦,可是结果还是很幸运,令人满意”,在嘈杂的环境里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定力,深夜挑灯复习,只为不辜负当初的目标。

说起支教,她眼中闪过温柔的光,“孩子们喊我一天老师,我就要对他们负责”,尽管负责着好几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她还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备好每一堂课。“我以为支教时间短,师生情还不算深厚,但是孩子们平安夜陆续送到员工宿舍的苹果,还有大家一起放过的风筝跑过的操场都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这个带着眼镜披着长发的女孩,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是坚定而努力的灵魂。

除了科研和支教,张苗在党团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力量。

作为理学院2016级博士2班党支部书记,她带领全班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有党员12名、发展对象5名、入党积极分子申请率100%。白洋淀、西柏坡,这些红色革命根据地都留下了这批党员的身影。创新多彩的党建活动,不仅让大家受到革命先烈伟大精神的熏陶,也锻炼了党支书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

除此之外,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大家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张苗所在的班级在2017年学院评优评先中荣获校级优良学风班及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总结交流暨优秀基层组织创建展示活动优秀奖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在无形中教会我很多东西,一些行为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一个集体就是要共同进步,互相学习”,谈到自己的班级,张苗十分自豪。优秀的个人带动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成就优秀的个人。这个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党支部书记,和她的支部一起,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就,张苗说,她能成为这样的自己,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学校、学院的支持培养,老师的指导和鞭策,课题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帮助关心,父母及亲人无私的爱,都给予了她前行的力量。

勤奋,坚定,目标清晰,柔中带刚

是参与支教的贴心大姐姐

也是兢兢业业的博士研究生

上天会眷顾每个坚定而努力的人

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采访 | 李嘉仪 秦雲珠 张子萌

责任编辑 | 康炜然 张释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真的有人逆袭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