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      商业风险:诸如经营环境、行业的风险、企业所处的金融时常风险、产品的开发能力等等这些不是受企业完全支配的因素

§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      中国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做了如下的定义: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概述: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

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

统。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

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

   这样的概述很好地说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以及内部控制的要素和性质。

§      组织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这里所谓的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比如组织十分取得赢利、利润的多寡等);效率就是一定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由于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经验效果和效率的文件,也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财务报告应该是可靠和完整的。这里的可靠性是财务记录应完全忠于企业的资产财产状况、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同时要求对财务记录进行处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正确的,技术和表达是准确的;所谓完整性,就是财务报告要全面详尽地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而非有所保留或有所遗漏。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执行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的风险。一方面,违反法律和合同,会给企业带来教高的违法或违约层报(诸如罚款、索赔),另一方面,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行为,可能隐含着对企业资产或股东利益严重的危害(诸如转移资产、破坏企业信誉等)

§      资产的安全。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企业股东利益的体现,也企业追求的目标。广义地说,保证资产的安全包括维护资产的实物特性、价值水平和增值能力,也即保证企业不因不当行为而损失,不因不当经营而减少,不因不当使用而低效,不因不当处置而贬值。

§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说明

§     内部控制会受到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制定出一本制度或规章说明

§     对管理曾或董事会来说,内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说明

§  内部控制绝对不是

  某一层次人员的任务(例如:高级管理层);

  某一部门的任务(例如:财务、内部审计);

  某一实体的任务(例如:总部、省级公司)。

是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

   提供了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了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推动企业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企业必须了解它所面临的风险,并加以控制。即设立可辨识、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

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识为实现企业目标所可能发生的风险。关于风险评估,COSO委员会发布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框架   

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

目标:企业的整体目标,通常是由企业的理念及其所追求的价值所决定的,而与之相配合的是企业下一级各部门的具休目标。整体目标主要是:营运目标,包括绩效和获利目标及保障资产的安全,使其免受损失;财务报告目标,防止对外报送不真实的财务报告;遵循目标,企业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风险: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业的风险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产生的。外部因素包括:科技发展;顾客的需求或预期改变;竞争;新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自然灾害;经济环境改变等。内部因素包括:信息系统处理的中断;聘用员工的品质、培训方法及激励制度;经理人员的责任改变;企业活动的性质以及员工可接近资产的程度;董事会或监事会不够坚定或无效等。

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经济、产业及管理的环境都是会改变的,企业的活动应随之改变。因此,风险评估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如何辨认已发生的改变,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些改受因素包括:行业环境的改变;新员工;业务迅速成长;新科技;新业务、产品、作业;公司重组;国外业务等。

各行业的前10种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德勤统计数据)

企业必须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订立控制风险的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这里的政策和程序就是所说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控制活动通常可以按业务分别进行制定。

把不同的几套数据资料(如:经营数据与财务数据)相互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行调查与纠正。以存货为例,其绩效指标包括:购货价差、订单中?°紧急订货?±比例、总订单中退货的比例。管理阶层需要调查超出计划的结果或者不正常的趋势,辨认采购作业的目标无法达成的原因。  

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处理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资料包括采购资料、销售交易资料、内部营业活动资料和内部生产过程资料;外部信息资料包括显示本企业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时,某种特定市场或行业的经济资料,用于企业生产的商品的资料,显示顾客偏好的市场情报,竞争对手产品开发活动的信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所发布的信息。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必须做到;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策略,信息系统与企业营运应有效的结合;选择更新信息系统的最佳时间;有很好的信息品质。

内部控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      高层管理者自我违规操作:内部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等,导致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控制效能。

§      控制执行人员串通舞弊: 内部人员相互串通作弊导致相关内部控制失去作用。

§      控制执行人员责任性不强: 内部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

§      异常活动超出设计范围:对于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原有的控制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若不及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明确公司财务部门对公司经营中主要业务活动的财务控制职能,界定财务部门在这些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控制环节、以及采取的控制手段与方法,从而加强公司的财务收支管理。

通过在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活动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协助总经理对业务活动的财务性管理,充分发挥财务部的监督职能作用

§     内部财务控制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 监控器 职能。

§     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     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     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对象,规定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方针、政策,以及控制经济活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      以会计核算系统为对象,规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制度、复式记帐方法、财产定期盘存、会计稽核检查等。

§      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为对象,规定资产购入、验收、保管、维护、领用等部门和环节的职责、权限、手续和程序,以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材料验收及限额领用控制制度、产成品入库和出库控制制度、资产定期清查制度等。

   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应有合理分工。说明

   原始记录à凭证传递à会计核算à记录核对(财物流程)

   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盘点说明

   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复合风险、其他风险、资源整合风险、各风险的关键控制点

§     单位总控制系统,一般适宜按照业务循环划分为子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范例?±部分,曾列示了若干组合的业务循环。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循环划分及其取舍,主要取决于企业业务特征与需求。

1.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既是管理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总是根据控制目标,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因此,设计内部控制,首先应该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控制目标,然后据以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内部控制要素,组成该控制系统。

2.整合控制流程控制流程,是依次贯穿于某项业务活动始终的基本控制步骤及相应环节。控制流程,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由控制点组成。当企业的业务流程存在控制缺陷时,则需要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加以整合。

实现控制目标,主要是控制容易发生偏差的业务环节。这些可能发生错弊因而需要控制的业务环节,通常称为控制环节或控制点控制点按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而论,可以分为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甚至决定全局成效的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为关键控制点;相比之下,那些只能发挥局部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控制点,则力一般控制点。如材料采购业务中的"验收"控制点,对于保证材料采购业务的完整性、实物安全性等控制目标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是材料采购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相比之下,"审批""签约""登记""记账"等控制点,即是一般控制点。需要说明的是,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个控制点在此项业务活动中是关键控制点,在另外一项活动中则可能是一股控制点,反之亦然。

控制点的功能,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控制技术和手续而实现的。这些为预防和发现错弊而在某控制点所运用的各种控制技术和手续等,通常被概括为控制措施。如现金控制系统中的"审批"控制点,就设有:(1)主管人员授权办理现金收支业务;(2)经办人员在现金收支原始凭证上签字或盖章;(3)部门负责人审核该凭证并签章批准等控制措施。银行存款控制系统的"结算"控制点则设有:(1)出纳员核查原始凭证;(2)填制或取得结算凭证;(3)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4)签字或盖章;(5)登记结算登记簿等控制措施。以上两个控制点的差异,说明由于其控制的业务内容不同,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不同,因而相匹配的控制措施也不相同。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控制目标和对象设置相应的控制技术和手续。

§     下面仅以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为例对如何设计内部控制进行演示。货币资金控制系统,可以具体划分为现金控制系统和银行存款控制系统。

2、货币资金业务常见弊端

3、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要点

4、现金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1.货币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2.资金预算控制
3.库存现金控制4.银行存款控制
5.财务印章控制6.定额备用金控制

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加强现金管理,并接受银行监督。单位财会部门作为管理现金的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现金管理责任制,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办理库存现金的收支和保管业务。企业非出纳人员不能经管现金收付业务。一切现金收支事项都必须以审核签证的会计凭证为依掘办理,及时登账,定期清点,做到收支正确、手续完备、账存与实存相符。

根据 现今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财务制度,管理现金主要应实现下列目标:

1)   保证现金收支正确合法。企业应该根据现金管理规定,按照 有关现金收支业务,严格审核业务内容,正确计算现金数额,如数收付现金,避免错收错支及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

2)  保证现金结算及时适当。企业应该合理安排现金收支时间, 适当选择现金收支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提前或逾期付款而占用资金和影响业务进行。

3)   保证现金存储安全完整。企业应该严格保管现金,安全放置现金,超过限额部分应及时送存银行,防上现金遭受抢劫、盗窃,以及贪污、挪用等损失,保证货币资金安全完整。

4)  保证现金核算真实合规。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设计现金收支凭证和核算账表,如实记录现金收支业务,正确核算现金收支数额,监督并反映坐支、私分、私存和非法占用现金等违纪问题,并提供真实、准确的现金核算信息。

       授予权限。企业管理部门或业务部门规定或指派业务人员办理有关现金结算的经济业务,对于大宗或特殊现金收支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应作专门批示

 制取凭证。发生现金收支业务,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作为收付现金的书面证明。比如,企业间银行提取现金,要签发现金支票,以支票存根作为提取现金的书面证明;收进职工的交款,要以开出的收款收据副联作为收款的证明;支出采购费用或收入销售货款,要以发票正联或副联作为收付款项的证明。

 签审凭证。业务经办人员在现金收支原始凭证上签字,必要时填清业务内容、用途。部门负责人审核签章。例如,企业向银行提取现金,要由出纳员在现金支票上注明款项用途,并签章;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加盖财务专用章;支付采购货款,要由采购员签字,采购部门负责人审签等。

4)   审核凭证。会计部门收到有关现金收支业务原始凭证后,由会计主管人员或指定的分管会计负责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凭证,可拒不受理或责成经办人员补办手续。

5)   编制凭证。分管会计根据审核合规的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签章后通知办理现金收支事项。

7)    复核凭证。稽核人员或指定人员审查收款凭证及付款凭证。审查合格后,签 章传递。

8)    登记日记账。出纳人员根据经过复核的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

9)    登记明细账。分管会计人员根据审签合格的收付凭证,登记相关明细账。

10)    登记总账。总账会计编制总账记账凭证,经复核后登记总分类账现金科目。

11)   盘点现金。出纳人员每日营业结束后,给出现金日记账的收支和结余额,清点库存现金实有数,相互核对。

12    送存银行。对于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由出纳员登记现金送存簿后,及时送存银行,并收取现金送存回单。

13)    核对账簿。月末由稽核员或其他非记账人员核对现金日记账和有关明细账  及总账。如发生账务误差报经批准后予以处理。

14)   清查库存。定期或不定期由清查小组盘点库存现金,并同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根据清查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吉单,填列账存与实存的符合情况。

上述控制流程中,主要应设置下列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

业务经办人员办理现金收支业务,须得到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经办人员须在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上签章;经办部门负责人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审查原始凭证,可以保证现金收支业务按照授权进行,增强经办人员和负责人员的责任感,保证现金收付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乱收乱支、假收假支及现金舞弊等问题的发生

会计主管人员或其指定人员审查现金收支原始凭证。主要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的现金收支业务是否真实合法,原始凭证的填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审核无误后,签章批准方可办理现金收付记账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可以保证现金收支凭证真实合法,提供正确的现金支付和核算依据,保证出纳人员支付现金正确、合法。

出纳员复核现金收支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按照凭证所列数额,收付现金;并在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戳记及私章;为了加强现金收付控制,必须建立严格的出纳责任制,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主要是:出纳员必须根据经过审签的记账凭证收支现金,而不能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办理现金结算;出纳员不能编制收付记账凭证,不能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现金支票、印鉴不能全部由出纳人员保管;非出纳人员不能兼职现金管理工作等。加强现金收付控制,是保证现金实物安全完整的主要环节,对于明确现金收付责任,防止贪污、挪用、私存现金,以及重付、漏收现金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      稽核员审核现金收支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复核记账凭证,可以保证现金收支业务的正确性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防止记账失实及及时纠正收付错误。

      分工登记现金账簿,可以保证现金收支业务有据可查,并保证各账之间相互制约,及时提供准确的现金核算会计信息。

稽核员或其他非记账人员核对现金日记账和有关明细账、总分类账;如有误差报批准后,予以处理;稽核人员签宇盖章。核对现金记录,可以保证账账相符,现金核算信息正确和现金实物安全完整。

§      出纳员每日清点库存现金,并与日记账余额进行核批发现现金短缺或溢余,应及时查明原因,报经审批后予以处理。每天清点现金,能够防止现金丢失和收支、记账发生差错,经常保持账实相符。

由财务部门主管、审计人员和稽核人员组成清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库存现金,核对现金日记账。清查时,需有出纳人员在场,核对账实;根据清查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填制账存与实存的符合情况;如有误差须报批准后予以调整处理。通过清查,有利于加强对出纳工作的监督,防止贪污盗窃和挪用现金等非法问题的发生。

在现金内部控制系统各控制点中,"审批""核对""清查" 最为重要。由业务部门进行的原始凭证审批,可以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这是控制的第一关卡;由财会部门进行的账账核对,可以保证现金收付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这是及时发现金收付和现金账务记录错误的主要环节,对于保证会计、出纳人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清查小组进行的库存现金清查,可以保护现金安全完整,这是保护现金实物安全的最后一环。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现金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

3、采购循环内部控制要点

验收不严、以少报多、以次充好

1.采购政策控制目标:明确采购的职责和范围2.选择供应商控制目标:选择可靠的供应商,以最合理的价格购得质量合格的产品。
3.供应合同控制目标:供应合同的条款有效、经过核准并符合公司政策和国家法规。4.采购订单处理控制目标:所有采购业务业务都应被准确地记录和核准
5.收货处理控制目标:只接受定购并符合质量要求的货物,准确记录实际收到的货物。6.退货处理控制目标:所有退货都应被准确记录并受到监控。
7.发票与收货单验证控制目标:所有发票应与采购收货单相匹配。8.供应商表现分析控制目标:有足够而准确的信息以进行有效的供应商管理。

3、生产循环内部控制要点

生产循环的职务分离2.存货保管控制3.存货发放控制
4.存货盘点控制5.成本核算控制

§    成本控制是跨部门、大范围、全流程的综合作业过程

3、销售循环内部控制要点

虚计销售收入,调节利润

销售成本结转不实,调节利润

收款方式选用不当,造成坏帐

销售费用支出失控,成本增大

销售凭证保管不严,造成资产流失

1.销售循环的职务分离2.销售定价控制
3. 授信额度控制4. 销售发票控制5.销售费用预算控制6.应收帐款(坏帐)控制

2、固定资产循环常见弊端

3、固定资产循环内部控制要点

1.固定资产循环的职务分离2.资本支出预算控制
3.固定资产验收控制4.固定资产入帐控制
5.固定资产维修控制6.固定资产折旧控制
7.固定资产盘点控制8.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控制

首先,要认识明确,有风险和防范意识。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外安然公司的破产、巴林银行的倒闭,国内也不乏企业倒闭案例,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失灵有关。这也给我们敲响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警钟。?°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意在督促企业单位要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这的的确确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道。
其次,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我认为应?°因地制宜,因企有别?±,不能搞一刀切。内控制度和员工的素质与地域文化也有关系。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发展情况也不均衡。同样的制度在不同地区执行起来是不一样的。
再有,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一定要强调实用性,不能搞花架子,要强调执行力。如果脱开企业具体情况和生产工艺,不看企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理论来建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肯定是不好执行的。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不断整合的过程,不能盲目简单从事。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领导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要适度地发挥专家的作用

§     美国Washoe县内部控制程序手册,作为参考工具提供给本地的各政府部门,以供其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         控制原因:如果不及时把现金存入银行,就会增大偷窃的可能性,而且,也得不到存款利息。最好是在下一个工作日之前及时存入所收现金,除非收入的现金极少,可不存入银行。

§         保证所有的现金和支票,在存入银行之前妥善保管。如果收入必须过夜,必须保存在安全设施中。

§        收取现金或预备存款的雇员,必须同记录或核准本业务的人员责任分离。

§        控制原因:此可防止一个人收取现金,并改变记录,以隐藏贪污行为。

§        去银行交存现金的人员在途中应受到适当保护。如果存款数量巨大,应考虑是否雇用银行押款前来提取存款。

§        如果使用银行押款车和保险箱,应由银行押款人员和本公司雇员同时打开保险箱。

§        控制原因:用公司内、外职员同时监视保险箱,可以防止违规接触保险箱中的物品。

§        控制原因:如果以后银行记录与公司记录不符,该控制可以提出足够的证据与银行对证。

§        控制原因:此可防止雇员通过个人支票提取现金,并掩盖差异舞弊,也可以减少收取无效支票的风险。

§        控制原因:如果将远期支票提前交存银行会产生托收问题,而公司每天要把现金收入存入银行,不得持有和保存原期支票。

§        控制原因:如果支票没有信用保证,票面金额大于应收金额,会产生托收困难。

§        所有的折扣、降价、退款及费用调整等行为必须经过被授权人的批准。

§        控制原因:该控制可以防止未被授权的退款,和虚己退付款,以偷窃公司的钱财。

§      保存所有的银行存款单和相应附件的备份,并提交给公司的资金主管。

§        控制原因:明确界定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保证每个人员不会玩忽职守,而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        控制原因:该控制可以减少财务部员工出错的可能性,而且也起到他们互相监督的作用。

§     上海市第六期监事培训班: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内部控制评价 

经办超出常规业务的授权

§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与管理活动的独立评价系统,以确定单位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目标是否达到

单纯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机械的控制措施。企业虽然按照规章制度来运行,但人是具有个人目标、个人情感的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规章制度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他们的行为可能受到其个人利益的驱使,也可能受其误解或抵触等情绪的驱使。因此,成功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当组织目标可以分解为全局目标和局部目标、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主体目标、项目目标和其他就具体的项目目标是,内部控制为这些目标服务,因此满足多目标性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特点,尽管这些目标间可能回重复或交叉。内部控制能够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诸如某一特定项目的投资回报、市场占有份额或引进新产品线等,这类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总处于组织的控制下(受商业环境影响较大)。内部控制无法防止决策失误或判断错误,不能预防那些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实现的外部事件的发生。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管理层密切关注并及时了解了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才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主要考虑:对待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依靠文件化的政策、业绩指标以及报告体系等与关键经理人员沟通;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对信息处理以及会计功能、人员所持的态度;对现有可选择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数值估计所持有的谨慎或冒进态度   

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公司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具体应考虑:组织结构的合适性,及其提供管理企业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各主管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按照主管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当环境改变时,企业配合改变其组织结构的程度;员工,尤其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的充足程度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包括: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方针及操作性程序;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导向培训;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任何事项,制订纪律约束与处罚措施;对业绩良好的员工,制订具有奖励和激励作用的报酬计划,并避免诱发不道德行为;根据阶段性的业绩评估结果,对员工予以晋升、指导以及奖罚。

   一般控制,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赖以进行的内部环境所实施的总体控制,因而亦称基础控制或环境控制。它包括组织控制、人员控制、业务记录以及内部审计等项内容。这类控制的特征,是并不直接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应用控制对全部业务活动产生影响。

  应用控制,是指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具体控制,因此亦称业务控制,如业务处理程序中的批准与授权、审核与复核、以及为保证资产安全而采用的限制接近等项控制。这类控制的特征,在于它们构成了生产经营业务处理程序的一部分,并都具有防止和纠正一种或几种错弊的作用。      

     是指为实现某项控制目标而首先实施的控制。如凭证连续编号可以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都得到记录和反映,因此,凭证连续号对于保证业务记录的完整性就是主导性控制。在正常情况下,主导性控制能够防止错弊的发生,但如果主导性控制存在缺陷,不能正常运行时,就必须有其它的控制措施进行补充。

是指为防止错误和非法行为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其发生机会所进行的一种控制。它主要解决"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防止错弊的发生"这个问题。例如对业务人员事先作出明确的指示和实施严格的现场监督,就能避免误解指令和发生错弊。

        也称事先控制,是指企业单位为防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质和量上发生偏差,而在行为发生之前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例如领取现金支票前的核准、报销费用前的审批等。

          也称事中控制,是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进行的控制。例如,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材料的核算,对在制造产品的监督和对加工工艺的记录等。

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至少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其理论根据是在相互牵制的关系下,几个人发生同一错弊而不被发现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弊的概率的连乘积,因而将降低误差率。需要分离的职责,主要是: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

是指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街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协调配合原则,是对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求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返回

3.程式定位原则程式定位原则,是指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工作程式化,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奖罚,以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也就是说,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

5.整体结构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换言之,各项控制要素、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必须有机构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这就要求,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               

§      内部控制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流程为切入点,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流程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来实现防止舞弊和欺诈行为,降低经营过程中科控的风险,从而是企业能高效的运作,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目标。

§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         (一)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作者简介: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国家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专家组专家。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具有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三个特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十四五”规划中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从国家尺度来看,要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从区域尺度来看,要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从县域尺度来看,要着力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

(一)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

几十年来,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人口和经济重心仍然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

1935年,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黑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胡焕庸线东南边的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胡焕庸线西北边的国土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两边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八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胡焕庸线东侧的人口占93.7%,相比70多年前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分布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等。中国的主要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都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导致中国的人口、交通和城市都密集地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演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四大板块”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当前,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战略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战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在空间上存在互动关系。

表1 “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的空间互动关系

(三)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并出现复杂化倾向。东中西东北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虽然相对差距变化不大,但绝对差距却一直在扩大。从2000年到2016年,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从6791.3元扩大到了34409.8元。此外,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使得东西发展差距复杂化,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减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窗口期。

(2)区域发展分化严重。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38.6%,GDP达到全国的51.9%,而其他地区的人口比重均大于GDP比重。在全国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过程中,部分省市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如江苏、贵州和西藏2015—2019年度GDP增速仍达到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而东北和部分省市则出现了塌方式的变化,呈现出转型停滞的低迷。区域发展正在分化,中国区域空间格局正面临重大变化。

(3)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特点是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以秦岭—淮河划分南方和北方,南北方的面积之比大约为4:6,人口之比大约为55:45,而产值之比大约为6:4。虽然人均GDP的差距并不悬殊,但南北方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值得警惕。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在产值增速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9个,北方却只有1个;在产值总量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8个,北方有2个;2020年全国产值超过万亿的城市一共有21个,其中南方有15个,北方有6个。

第三个特点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医疗差距三方面。近些年,由于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是在缩小的。以城乡收入为例,自2014年到2019年,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值从2.6下降到2.5、中部地区从2.5下降到2.4、西部地区从2.9下降到2.8、东北地区从2.4下降到2.3,虽然差距仍然巨大,但四大板块都呈下降趋势。预计随着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基础,区域发展战略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的依据。“十四五”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央的基本战略部署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大类型区。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央提出的政策方向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提出把全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新的三大类型区:一是城市化地区,基本功能是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目前把全国划成19个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地区的最主要承载地。二是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功能是为全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任务是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主要范围在东部平原地区、西部绿州地区。三是生态功能区,基本功能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是提供生态产品,范围是在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之外,覆盖全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还需要实现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协同推进经济带与经济区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两个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围绕这些经济带和经济区,全国至少可以建设40个都市圈。

二是解决好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大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包括交通与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区域与产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强化经济联系与区域贸易。其中,制度一体化是比较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制度安排,如交通一卡通、地区检疫标准、银行异地存取等。

(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主要指五大战略。

(1)加快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过去的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DP已由2014年的6.65万亿元抬升至2019年的8.51万亿元,河北省域范围内的39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主要有几个重点任务: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通州的城市副中心;二是加快雄安新区的建设;三是巩固发展滨海新区;四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四五”规划对“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很详尽的项目规划。

(2)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动战略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重点强调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长江的“十年禁渔”、建设沿江铁路、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和保护文物等目标。长江经济带凭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加之充裕的资本赋存、广阔的市场规模,连通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正日益成为优质要素的集聚洼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0年的29.31%攀升至2019年的43.34%。“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网络化空间布局方略,统筹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黔中、滇中等区域性城市群,发挥对周边节点城市的扩散效应。

(3)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深了与香港、澳门的区域合作,湾区经济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发布,明确了大湾区应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高质量网络化城市群。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深港、粤澳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交通一体化、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在5.6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范围内就创造了占全国10.96%的GDP,域内11座城市的人均GDP均接近或超越10000美元的门槛,具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为此,“十四五”时期在巩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还应加强域内其他7座节点城市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确保城市群网络内部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同步扩容,为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提供新蓝本。

(4)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首位城市上海周边分布有苏锡常、杭绍甬等大城市,市域间交通路网密度极高,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加速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步伐,“十四五”时期国家可将上海作为一级中心,增进上海同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6大次级中心的经济活动往来,联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形成“一市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一体化问题,提出打造“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地区,建设自贸区、发展高端服务业、普及医疗教育、形成便捷交通网都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5)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召开座谈会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由于航运之利不济,加之缺乏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目前尚不具备建成网络化国家级经济带的能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游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好中华水塔;中游要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清理整顿岸线内的工业企业,实现能源资源一体化发展;全流域要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根据这个战略安排,“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黄河干流为依托,以西安、郑州、青岛等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增长极,携手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过开展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壮大生态农业与循环工业等一系列举措构筑黄河生态带,辐射带动中上游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振兴。

(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形成区域空间新格局,从空间上进行创新,把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开来进行规划;二是加快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有西安、重庆和成都,另有若干省会城市。城市群有关中、成渝、兰西、呼包鄂榆;六是加快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七是发展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发展面向中亚、中东、东欧等地的陆上边境贸易;八是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东北振兴需要关注四个问题:一是机制体制问题,重点是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维护国家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三是新产业布局问题,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业改造以及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城市群建设问题,辽中南城市群有潜力成为未来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3)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以下四点:一是加快建设中部制造业基地,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承接新兴产业的转移;三是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平台;四是公共服务保障和卫生安全。

(4)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三是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四是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5)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殊类型地区包括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地区和生态退化型地区七个地区。“十四五”规划对这些地区作出了具体规划:一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加强边疆地区建设;三是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四是促进资源枯竭性地区、环境退化地区的转型发展;五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是“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的内容,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了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海洋的产业体系,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中国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给予更多的投入;二是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提出自然岸线不低于35%的指标,对填海行为进行了约束;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远洋治理和开发的参与。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必须统筹海洋维权与周边稳定、统筹近海资源开发与远洋空间拓展、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统筹海洋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统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经济学分析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关键是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出发,明确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心。

(一)国家尺度: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分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据了绝对优势,GDP占比先由2000年的66.76%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54.78%,后又缓慢抬升至2019年的55.12%,说明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东部地区依然是区域经济的关键增长极,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GDP占比始终呈现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14.24%、7.71%、4.27%增加至2019年的20.71%、12.60%、6.82%,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成效卓著,但东西失调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依然是国内良性大循环的突破口。东北地区则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GDP占比由2000年的7.01%跌落至2019年的4.76%,东北振兴任重道远,事关国内大循环的顺利运行。东、中、西和东北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国家区域政策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为此,“十四五”时期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下,独资、合资、收购、兼并、非股权安排等方式并重,科学引导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次,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再布局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当前,产业再布局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生产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分散,随着服务相关的成本下降,技能型工人和非技能型工人的收入差距显著,交流成本和贸易成本也逐步变低;二是生产活动在区域内更加集聚,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空间形态;三是最终产品部门及其中间产品部门在同一区域内共生集聚,相较于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升高,商务服务具有不完全可贸易性;四是在面临巨大的经济波动时,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布局模式不稳定。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按照国内大循环的要求,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制造业再布局的规划方案。

最后,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态势。21世纪以来,东西差距扩大的态势开始出现转机,南北分野却不断加剧。从总量指标看,北方地区GDP由2000年的4.02万亿元爬升至2018年的35.20万亿元,2019年则小幅下降至34.92万亿元。南方地区GDP则从2000年的9.87万亿元迅速跃升至2019年的70.72万元,相较于北方的比较优势日趋凸显。从均量指标看,南方总人口虽然多于北方,但自2000年起南方人均GDP始终居于北方之上,已接近或突破中高收入阶段上线,发展普惠性更强。南北差距扩大正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内大循环亟待缓解的突出问题。

(二)区域尺度: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城市群是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骨架,城市群并非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然布局与简单组合,城市群成“群”的关键在于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是在空间上邻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若干城市构成的网络化统一体,正日趋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集水区。

在“十四五”时期,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十四五”规划将城市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优化提升的,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第二类正在发展壮大的,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第三类是需要培育的,包括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要把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同国家尺度下的发展方略相耦合,最终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三)城市—县域尺度: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

一是扶持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2010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形成了九座国家级的中心城市,这一些中心城市是综合的交通枢纽、科技的创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9座国家中心城市迸发出旺盛的经济活力,多点支撑、协同发力的空间格局已初具雏形,成为“优势集中”的关键集聚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外部性。

二是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避免国家中心城市过速扩张可能引发的集聚不经济现象,设立一批集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优势集中”的有效途径,能够化被动挤出为主动转移,这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尺度下助推协调发展的又一工作重点。

三是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当前,中国县域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突破50%,县域人均GDP越过全国平均数70%。“十四五”时期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各县域单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鸿沟。根据2020年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占比就高达67%,仅江苏、浙江两省就多达43席,前十强更是占到7席,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东西失衡、南北分野在县域尺度下的微观映射。引导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以产县融合为驱动最大化集聚经济外部性,对“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高质量运行尤为关键。

(四)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

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

(1)协同发展机制:当前,协同发展的主要区域是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畿辅地区,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远未形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城市、交通、生态、产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区域协同的发展机制。

(2)区域一体化机制: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成熟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包括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要素流动和政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要有统一的领导,编制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用来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3)区域合作机制:在建立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1)区域政策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层次明晰、功能精准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属性,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发展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的区域性平台。

(3)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最需要加强的部分,要协调行政区的利益,做好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合,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造成政策多变,保持政策连贯性。

(4)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对于生态安全的认识已经比较统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安全已经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中充分重视应当防疫、防灾安全。

(本文系人大国发院政策简报系列产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讲座速记稿整理,已经演讲人审阅。)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

实习记者:王晓宇  责编:蒋新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尺度与空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