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发霉是黄曲霉素吗?

【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鉴别】(1)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40~144μm,直径约5μm。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128μm,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直径约50μm,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纤维成束或散在,直径22~67μm。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横向延长。
(2)取本品粉末l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落新妇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3:32:9)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放置5分钟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冰醋酸溶液(39:6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1nm。理论板数按落新妇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落新妇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60%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8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60%甲醇10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炮制】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1.1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1.2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取性Wistar大鼠,8wk龄,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启动动剂。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10d后,断颈处列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一GT)染色。大鼠从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一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土茯苓组(饲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显着小于对照组。提示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采用土茯苓水煎剂(剂量:每鼠每日相当生药1g和0.5g两种),土茯苓稀醇制剂(剂量:相当生药1g和2g),土茯苓粗黄酮(剂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剂量:0.5ml和1.0ml),硫酸亚铁(剂量8mg),每组用药3d后分别igl次纯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观察解毒作用。结果,土茯苓水煎剂、稀醇制剂和粗黄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时可用硫酸亚铁拮抗,但能影响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时不影响棉酚对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土茯苓海底椰和茅根可以一起煲吗?

土茯苓、海底椰、茅根可以一起煲,土茯苓茅根都可以解毒、镇痛、利尿。

白茅根可以和土伏苓一起煲汤吗

土茯苓的好处“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具有了解很多关节炎的人都是使用土茯苓煲汤治疗好的,都是属于清热解毒的,两个搭配一起,营养价值更高。

竹蔗茅根可以放土茯苓一起煮吗

甘蔗茅根茯苓在广东是比较常见的一份汤料。
1.白茅根在中药里属于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利尿的功效;
2.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
3.马蹄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4.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甘蔗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的功效
这几种放一起煲汤,味道清甜,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清肝和胃、润肺生津,即可止渴利尿、清热解毒,又能滋润心脾、解烟酒之毒。
除了这4种材料外,还可以加点红萝卜、猪骨或者葛根一起煲汤。

1.所有药材清水浸泡片刻洗净;

2.龙骨放入滚水中煮1分钟去血沫捞出放入汤煲;

3.所有药材放入汤煲;

4.加入3L(因为龙骨放了2斤,所以水量稍微放多点)清水和洗净的陈皮姜片(去腥提香);

5.大火煮滚转小火煲2个小时;

6.装碗加入少量食盐即可食用。

甘蔗茅根茯苓在广东是比较常见的一份汤料。
1.白茅根在中药里属于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利尿的功效;
2.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
3.马蹄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4.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甘蔗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的功效
这几种放一起煲汤,味道清甜,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清肝和胃、润肺生津,即可止渴利尿、清热解毒,又能滋润心脾、解烟酒之毒。
除了这4种材料外,还可以加点红萝卜、猪骨或者葛根一起煲汤。

茅根和土茯苓煮水喝有什么效果

甘蔗茅根茯苓在广东是比较常见的一份汤料。
1.白茅根在中药里属于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利尿的功效;
2.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
3.马蹄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4.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甘蔗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的功效
这几种放一起煲汤,味道清甜,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清肝和胃、润肺生津,即可止渴利尿、清热解毒,又能滋润心脾、解烟酒之毒。
除了这4种材料外,还可以加点红萝卜、猪骨或者葛根一起煲汤。

土茯苓和白术同时使用,具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和白术同时使用可以健脾祛湿,同时可以治疗食少、便溏,头晕目眩,水肿,小便不利,风湿腰痛,小便赤白浊等一系列症状。 土茯苓主治的作用和功效: 现代用以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性病、肾结核、风湿性关节炎、颈淋巴结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胃炎、泌尿系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肾炎水肿等。 土茯苓使用禁忌: 1、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并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 2、肝肾阴虚者应慎重。 3、患有胃肠道疾病,肝肾阴虚,无湿热症状的患者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应谨慎使用。 4、服用本产品时避免喝茶。 5、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可适当增加剂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0g。 白术的功效和作用: 1、调整肠胃蠕动功能 治疗溃疡,对盐酸-乙醇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抑制作用。十二指肠给药可以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 2.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白术可以显着增强白细胞吞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可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活或与ConA和PHA协同作用,促进正常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并显著提高IL-2的分泌水平。 3.保护肝脏 灌胃白术汤可预防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减少肝糖原的减少以及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生长。 4.抗应激 白术具有对肾上腺皮质增强以及抗疲劳的功能和作用。 5.利尿作用 家兔静脉注射白术汤或液体提取物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

黄芪蒲公英白茅根土茯苓防风这几种药一起吃的效果

你好,一般都是可以一起吃的,这些都是不影响的,可以放心的,注意饮食就可以,不可以喝酒的

蒲公英,茵陈、土茯苓、白茅根、田基黄可以一起煎汤喝吗?

不能在一起煮水喝。因为大枣丹参是补血补气的,而蒲公英是去火解毒的,如果在一起喝,会减低大枣丹参功效的。

伏苓和土伏苓可一起煲汤吗?


茯苓和土茯苓可以一起煲汤 需要材料:鸡肉、土茯苓、红枣、枸杞、盐 1、备好食材,鸡肉清洗干净,切块 2、配料清洗干净,泡一下水 3、鸡肉放入开水中烫一下,加入几片姜,清洗干净血末 4、清洗干净的鸡肉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和配料 5、然后打开电饭煲启动电源,设置炖肉功能1.30分 6、等待炖煮时间完成,加入适量的盐出锅即可 7、再开火炖煮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茯苓和土茯苓煲汤就做好了

白茅根和土茯苓一起服用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白茅根.通窍利尿.清热止血.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透表.两味服用可治皮肤顽证.及梅毒性病.也可用于艾滋病的选药,服用时禁用茶。


茅根竹蔗土茯苓可否同煲

可以,清热利水,也只能清表热,要是五脏的问题,是治不了本的


防风,土茯苓,黄芪,熟党参,白术一起煲汤什么攻效


白茅根,黄芪,莆公英可以一起泡水喝吗

白茅根,黄芪,莆公英可以一起泡水喝的。
黄芪具有补气的作用,蒲公英、白茅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黄芪和白茅根煎药吃治疗什么的?

治疗阴虚下焦湿热的?可以,不过有点乱,最好把症状发来肾综的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肝、胃经。 【功效主治】 1.解毒,利关节用于梅毒,可单用本品500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30克,煎成浓煎液服用,也可配伍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方如土茯苓汤;若患梅毒因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者,可以本品15~60克,配大皂荚3克、牵牛子3克同用。 2.除湿用于膀胱湿热,淋浊,小便频数涩痛,常配伍公英、萆薢、车前子等;皮肤湿疹,牛皮癣疮,风痒疥癣,常配伍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防风等;下焦湿热带下阴痒,常配伍苦参、黄柏、龙胆草等。 近年以土茯苓配伍地榆、青蒿、白茅根,试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效果。 【用量用法】15~60克,水煎服。 【禁忌】肝肾亏损,筋骨不利者忌用。服用本品时不宜饮茶,以免降低药效。 【按语】土茯苓甘淡性平,利湿导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为治疗梅毒之要药。且能利关节,解轻粉、水银毒,故对梅毒或因服汞剂以致肢体拘挛者,功效尤佳。 【类药鉴别】土茯苓与白鲜皮均有解毒除湿之效,二者同中有异。土茯苓长于解毒利关节,善解轻粉、银汞中毒,故对梅毒筋骨拘挛者,尤为适用有效;白鲜皮则长于燥湿止痒,善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皮肤瘙痒等证,二者常配伍应用。 土茯苓与萆薢皆能清热利湿,祛风除痹,其中土茯苓甘淡性平,偏于解毒、利湿,其治重在肝、胃经;而萆薢苦甘性平,偏于清热利尿,分别清浊,其治重在肝、肾经。

请问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是什么?

一、根部的不同: 前者为菌类,不是植物,所以没有根的存在,是寄生在松类树木根部的真菌物质。 后者是藤蔓植物,有根叶等植物的特征,叶子厚大且光滑。根部形状为一节一节的,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状,同时还有一些小须根长在上面。 二、形状的不同: 前者形状是圆形的或者长圆形的,呈现圆球状,外表上像甘薯一样,外表是黄棕色,切开之后可以看到里面的物质是白色的,类似于豆腐的颜色。 土茯苓虽然长相上与前者略微相似,外表颜色呈黄褐色,切开之后里面物质显示为淡黄色。 三、功效的区别 茯苓归心脾肾经,性味甘淡平,有利水渗湿的功能,还可健脾安神,咀嚼的时候会粘牙 土茯苓归肝胃经,甘涩且偏于味苦,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土茯苓除了清热解毒,还有除湿作用,《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 扩展资料: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土茯苓 百度百科——茯苓

土茯苓与白土茯苓、红土茯苓是一味药吗

不是,详见下面: 1性状鉴别 1.1土茯苓 根茎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结节状,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至土棕色,凹凸不平,有坚硬须根残基,外皮有不规则裂纹,及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 1.2白土茯苓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0~30cm,直径5~8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须根坚硬残基,质坚硬,难折断。 1.3红土茯苓 根茎呈圆柱形,稍弯曲,呈不规则结节块状和凹陷,长8~18cm,直径2~4cm。表面紫褐色至灰褐色,微有光泽,结节膨大处有粗大疙瘩刺,质坚硬,难折断。 1.4土茯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性状特征比较 见表1。 2土茯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显微特征比较 见表2。 3 粉末特征检索表 1.粉末淡红色或红棕色。 2.石细胞孔沟明显,呈分枝状……………………3. 菝葜 2.石细胞孔沟不呈分枝状。 3.淀粉粒较大,直径约50?滋m,层纹不明显… 1. 土茯苓 4.层纹、脐点均不明显…………………………2. 肖菝葜 4 水试鉴别 取土茯苓、白土茯苓、红土茯苓饮片各1~2片,用水浸润后,土茯苓有黏滑感;白土茯苓、红土茯苓无黏滑感。 5 理化鉴别 5.1 检查皂甙 取土茯苓、白土茯苓、红土茯苓粉末各1g,加水10ml,在60o/c水浴上加热10分钟,过滤,滤液作供试品。 5.1.1 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不明显减少。 5.1.2 白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明显减少。 5.1.3 红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不明显减少。 5.2 定性分析 5.2.1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硫酸,两夜界面呈紫红色环。 5.2.2白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硫酸,两夜界面呈浅棕色环。 5.2.3红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硫酸,两夜界面呈深棕色环。 6讨论与小结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习惯以肖菝葜、菝葜、作土茯苓入药,几率很高,情况严峻。据有关文献报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具有土茯苓类似的功效,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差别。白土茯苓、红土茯苓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2]等功效;而土茯苓除了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消肿,通利关节外,尚用于湿热淋浊,瘰疠,疥癣,梅毒,急性菌痢,汞中毒所至的肢体拘挛[1],钩端螺旋体,肝癌病变等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为了保证用药准确与有效,红土茯苓、白土茯苓不能称为土茯苓,在应用时准确区分这三种药材。不得混称或混用土茯苓


茯苓,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茯苓,分布区域:大别山岳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湖南主供南方使用,产量居次。特征: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抗肿瘤作用 1、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该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2.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取性Wistar大鼠,8wk龄,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启动动剂。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10d后,断颈处列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一GT)染色。大鼠从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一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土茯苓组(饲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显著小于对照组。提示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日常生活中保健养生要注意什么

日常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呢?

养生保健有哪些项目 ?


1、瑜伽:静心凝神,修身养性、塑造身材,提高身体柔韧度 2、八段锦: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练习无需器械限制,简单易学,效果显著,强身健体,通脉活血。 3、太极拳: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请问保健和养生有什么区别?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养生

中药龟板和土茯苓放一起能治湿疹吗

龟板没有任何功效和皮肤病有关联,主要是补肾阴的
土茯苓主要是治疗梅毒的,又听到过用了土茯苓导致皮肤过敏的
两者跟治疗湿疹都没什么太大关系。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本草纲目》中最全了.如一、常用中药: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人参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大黄 大枣 大蒜 大蓟 山奈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乌 川芎 马宝 马勃
天冬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香
木通 木贼 牛黄 牛膝 升麻 丹皮 丹参
乌韭 乌药 乌桕 乌梅 水蛭 巴豆 玉竹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石韦 石斛 石膏
石燕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生地 生姜
仙茅 白芨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薇 瓜萎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榆
芒硝 朴硝 百合 百部 当归 肉桂 朱砂
竹叶 竹沥 竹茹 竹黄 血余 血竭 全蝎
冰片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粉 麦冬 麦芽
赤芍 芫花 砂仁 花椒 苍术 芡实 芦荟
芦根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杜仲 岗梅
牡蛎 佛手 龟板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沉香 没药 诃子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蒿 青黛 苦参 郁金 虎杖 虎骨
昆布 知母 乳香 佩兰 狗脊 泽兰 泽泻
降香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筚拨
草乌 草果 茵陈 茯苓 枯矾 枳壳 枳实
栀子 杞子 柿蒂 厚朴 砂仁 轻粉 虻虫
钩藤 香附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独活
炮姜 姜黄 前胡 首乌 神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房 莲须 莪术 荷叶 桂枝 桔梗
桃仁 盐蛇 柴胡 党参 铁屑 射干 豹骨
狼毒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藻 浮萍 通草
桑叶 桑枝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柏 黄精
黄藤 菖蒲 菊花 雪胆 常山 蛇蜕 猪苓
麻黄 鹿角 鹿茸 商陆 续断 琥珀 斑蟊
葫芦 葛根 扁蓄 硫黄 雄黄 紫草 紫菀
贯众 蛤壳 蛤蚧 黑丑 锁阳 滑石 犀角
蒺藜 蒲黄 椿皮 槐米 槐花 槐角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榧子 槟榔
磁石 蝉蜕 辣蓼 熊胆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红 橘核 紫苏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蟾酥 麝香
一点红 丁公藤 九里明 九香虫 了哥王 二母宁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腹皮 山芝麻
山萸肉  千斤拔  千年健  千里光  女贞子
山豆根  小飞扬  小茴   马齿苋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患子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倍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牛大力  牛蒡子  毛冬青  月季花  乌梢蛇
凤尾草  六月雪  火炭母  火麻仁  水蜈蚣
巴戟天  玉米须  石决明  石菖蒲  石榴皮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月利)叶  四方藤
仙鹤草  白头翁  白芥子  白茅根  白藓皮
白僵蚕  瓜萎仁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玄明粉  半边莲  丝瓜络  地肤子  地骨皮
地胆草  西瓜皮  西河柳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心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豆豉姜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荬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葙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蓝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覆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海浮石  桑白皮
桑寄生  桑螵蛸  菟丝子  救必应  野菊花
桑寄生  桑螵蛸  菟丝子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竹叶
淡豆豉  羚羊角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豕希)莶草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澎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学中医是去中医药大学好,还是去军医大学好?

差不多,到哪个大学都一样。我给点拨一下学中医的路径:中医是个经验医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照本宣科看不了病。学中医所用精力是西医的三倍,在学校只能学会理论应付考试,离会看病差的很远,想学会看病,大学毕业后还得跟名老中医再学徒,师傅把几十年的治病经验传授给你才是最重要的。光有理论自己看病慢慢总结经验就得花30年功夫,所以人们看病找老中医。如果老中医把他的经验告诉你,你用不了5年就能成为一代名医。老中医的经验不会随便轻易传授人,看你顺眼才教你,想学徒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学徒品格,简单的说就是“牛皮灯笼”——拉马拽蹬、提茶壶、倒夜壶。你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吗?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70年来有大批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专科生、中专生多如牛毛,但是为什么中医如今仍然后继乏人?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跟老中医再学徒。所谓后继乏人指技术精湛的中医太少,而滥竽充数者甚多。自以为大学毕业就了不得,还看不起老中医,其实不会看病,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啦,如果分配在公家医院,工资由财政局下拨,好歹能混工资;如果自己单干开诊所,照本宣科看病收效甚微或无效,患者越来越少,连租房钱都挣不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医学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中医教师不出诊看病,打着搞科研的旗号,坐在办公室套吃国家科研经费,皓首穷经,纸上谈兵,专攻笔墨、发表没实际价值的文章,实践看病却百无一能,不说自己不会看病,还说“中药见效慢需要多吃”,“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药治病一点也不慢,医生辨证论治欠妥见效就慢,凡说中药见效慢的医生都是庸医,假如某日胶皮饭碗被砸,只能回家哄孩子,愧对教授、主任医师的尊称。我精确统计了国家包分配时期中医系我的大学同班生现状:有50%不会看病、被迫改行不当医生,悔当初学了中医;有17%的当庸医,别的医技没学会,唯独学会了套吃国家公费医疗;有15%的因为未掌握中医看病之技能而改为西医;6%的当针灸理疗科医生;只有15%的中医当开方子的中医,一百个学中医的成事的只有十来个,没学会中医看病是硬道理。现在国家不包分配学中医改行的要高于这个数字。报考中医院校前要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学中医的料?自己能否真正学会中医看病?学中医切忌不成气候、半途而废。性格强盛、急功近利者不能学;不想下苦功的不能学;家里没钱的不宜学。中医是个养老不养小,大器晚成的职业,年轻时投入大、回报小,不但不挣钱,还的交学费、进修费、学徒费,只有坚持不懈、总结经验到了中、老年而且能看了病才能挣钱,中医50-80岁才进入黄金期。现在会看病的中医研究生导师比率不高,本科毕业后再学徒的寥寥无几,纯学徒的又考不上大学,造成学与用不能相互济剂,所以后继乏人。如果自己热爱中医,有坚强的毅力,虚心向老中医请教,能学会看病,确有疗效,学中医确实不赖,哪怕只对一种病有独到疗效也行。我赞成古代医生师带徒的做法,最后总结一句话:中医属百匠之王,主要靠传承才能学会、发展,祖传最厉害。


自学中医看什么书顺序?

在未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 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 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经典,即源头。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中医学与中药学哪个更好?

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区别是一个是研究如何看病,一个是研究中药的药性和作用的,一个是发现患者问题的,一个是研究植物功能的,没有所谓的好与坏,更有前途,每个行业里都有集大成者,关键的自己如何去做,只有自己是否喜欢,或者擅长,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想像华佗一样治病救人,那么就学中医学,如果想像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续写《本草纲目》那么中药学比较适合你,中医学是学习“望闻问切”,需要了解心理学,而中药学需要有“神农尝百草”的勇气,需要做很多实验,就像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一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职业最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毕竟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很少有人过百年,所以不要因为其它的原因选择自己的职业,尤其是为了所谓的地位和金钱,这些虚妄的东西,如果你有梁思成和林徽因那样的爱情,彼此为对方做出一些牺牲,帮助对方的事业,是一件甜蜜的事情,还可以理解,否则职业最好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我上海有一个同事,从小被父亲逼着学习打乒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国家二队,由于实在是没有兴趣,一旦获得了放弃的机会,马上就转行了,而且严重到从此不再模拍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浪费了十几年,过的不如狗”,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如果是为了名和利,这种交换比较可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那个行业都有领军人物,取得的成就都不差,只要不是那种夕阳行业,面临淘汰,中医学和中药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医疗,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深入研究根本无法理解,从现在的情况看,西医这种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如何根除值得人们重新思考,所以这两个专业其实都大有前途,每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都值得尊重,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中医专长与确有专长有什么区别?请专业人士解答!

中医专长:确有专长证与中医专长医师证的区别?(中域教育) 伴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很多人来询问《中医专长医师》能不能报考,对于走确有专长路线的学员来讲,那么对于确有专长证和中医专长医师证的区别,中域小编带你一起来看: 新政出台后,很多学员询问确有专长人员可以报考中医专长医师,中医确有专长证近几年来都有在考试,具体考的是理论+实操。 中医确有专长证是注册不了门诊的,只能一年之后考中医助理医师,五年之后考执业中医师(中医确有专长证只是给没有学历的学员提供的一种考执业中医师的途径)。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 师承/确有专长的人员考取中医(专长)医师资格不再进行考试,而是以“考核”的形式举行,考核通过即可拿证。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每年都分为规定学历和师承/确有专长考生,中医本身就是很特殊的职业,我们都知道医术高的中医都是靠经验积累的,所以我们看中医的时候,往往都是觉得年纪大的医生,医术会比较好,而中医职业的另一种特殊性就是,早年间学习中医都是拜师,等到学到一定的技能之后就可以出师了,但是这一类人群擅长的病症比较窄,学历也不高,所以才会叫确有专长,但是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有比较广泛,导致这部分考生很难通过国家中医医师考试。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出政策了: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改“考试”为“考核”,采取专家现场集体评议的方式对实践技能和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 解释:这种规定对师承/确有专长的人员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现场评委对考生进行考核,你会什么,你的特长是什么,他们就考你什么,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很容易通过考试了,但是你的执业范围可能就是你擅长的范围,比较窄,但是是国家承认的,所以有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在自己擅长的范围执业,即正规,又合法。 中医专长医师是针对,我国民间长期以来存在很多从事多年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无法通过统一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情况。 按照此前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实践技能和综合笔试的方法进行,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改“考试”为“考核”,采取专家现场集体评议的方式进行考核。这一规定是中医类别医师准入制度改革的突破,更符合中医药的学术特点。 换句话说,“就是你会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考什么,将来就用什么”,经过专家评议通过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直接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按照考核专家认定的考核结论确定执业范围,包括能够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和具体治疗病证的范围。根据办法,中医(专长)医师应当在执业范围内开展执业活动。” 1.参加考核的条件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或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两种报考条件2选1即可。但学习或实践活动要达到5年,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患者认可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由至少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 2.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什么 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考核两类内容可以2选1。如果所考专长的治疗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或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中药的,还要考核增加的相关内容。 3.中医专长医师资格如何考 中医专长医师已经不是笔试考试了,是专家现场考核。实行专家评议方式,通过现场陈述问答、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评议、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等形式对实践技能和效果进行科学量化考核。专家人数应当为不少于5人的奇数。 4.考核通过发什么证?能不能开诊所? 考核合格者,由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颁发《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然后在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注册申请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即可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注:按老政策考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仅作为报考助理医师的凭证,不能直接注册行医) 5.本省考的其他省能用吗? 中医(专长)医师原则上在其考核所在省(区、市)辖区内执业,拟跨省(区、市)执业的,需经拟执业所在地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同意并注册。 6.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哪些项目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

牛大力土茯苓煲鸡有什么功效

牛大力土茯苓煲鸡有什么功效

补充说明:牛大力土茯苓煲鸡有什么功效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茯苓发霉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