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Q:我商业模型打通了,财务上盈亏也大抵平衡,但弹药快烧光了,融不到更多资金,无法支撑进一步的增长,请问有什么解决办法或建议?

卫哲:首先,你现在的模式和规模很难融到投资人的钱,那就不要再有拿他们钱的想法。第二,到前线去打仗,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企业经营中,现金流比利润还要重要,现金流从这么几个地方来:

上游。有没有可能在上游有人愿意给你放账期。

下游。看下游哪些地方不需要账期。

这两个角度的业务就是你今天要放大的业务,一头不要账期,给你现款现货;另一头给你账期,让你从供应链中挤出现金流。

现金流的另一个来源是你和你的员工愿不愿意为公司增资,这取决于员工看不看好这个公司的未来发展。

所以,我给你的答案很简单:努力在运营中把现金流做正,去优化上下游、去缩减成本,现金流比盈利更重要。还有,刚刚创业就不要想做多大或多快,你先回答一个问题:想活多久?

(注:任何时候,现金流都是生意的核心要素,贝佐斯专注这一点,所以一直亏损,但现金流越来越多)

Q:我的问题正好相反,我账上有钱,但怎么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从而快速占领市场?

卫哲:一般来说,如果公司没有收入,没有现金流,能不能有坚持两年的资金(过冬粮草)很重要。所以,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是留好过冬粮草,剩下的钱可以折腾。

其他钱怎么用?首先,切忌高薪请高管。引进高管时一定要强制减他的薪,选择那些真正相信你事业、相信公司未来发展的高管。如果你用更高的薪水引进高管,往往就找不到这样的人。当然,CFO一定要超配,这个超配不是指要付很多薪水,而是他的能力要好,比如你现在是一两亿的盘子,那你最好找一个管过二三十亿盘子的CFO。

第二,我反对在营销/投资上一味增高费用、加大补贴,一定要注意ROI(投资回报率)。在投入产出比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花钱在营销/投资上,否则就要控制。

(注:现金流为正,投资回报率需要不断提高,卫哲财务出身,对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看的很透,贝佐斯也是同样的底层逻辑)

Q:我现在想自己打造一个品牌,有什么方法或建议?

卫哲:第一,一定要重视技术。只有提升你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为下一步做自己的品牌打下基础。

第二,如果你要自己打造品牌,我给你2个方向上的建议:

1、 把人群细分,不要做很大或通用的产品,越细分越好

创业一开始要做特别小的事情,这是孙正义教我的,他说自己的公司不怕小,但一定要做第一。只要把一件事做成第一名,别人就会相信你能把第二件事做成第一名。你现在如果要做自己的品牌,一定聚焦细分人群,做得小而美——提升技术,提高品质,找准定位,做好包装。

2、 一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就要想办法蹭流量。

什么叫蹭?就是说,你想要打造的品牌可能很多大品牌并没有做,那你就可以想办法和它们谈合作,做它们的子品牌,借用其流量和知名度。这样一来,你会省很多力。

(注:卫哲这两个经营观点是非常有深度的,应该是所有小企业都可以运用的策略,因为资源少,只能聚焦细分市场,才能成为第一,只有成为第一,才能获得生存空间,为下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势能,另一方面,选择成为大企业生态的一部分,借用流量和知名度,对小企业的发展确实非常有效。总体而言,卫哲关注现金流、ROI来观察业务的健康度,以及聚焦细分第一、借力大公司生态的做法的经营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

Q:创业成长期提升组织效率要注意什么?

A:第一,一个CEO通常关心两件事:商业设计和组织设计。

商业设计是外科、外功;组织设计是内科、内功,好的武林大师一定是内外兼修。外科会死人,内科也会死人。得了内科病不医会死人,找错了内科医生也会死人,只不过死得比较慢;外科死人轰轰烈烈,影响力较大。

第二,创始人不要轻易下放招聘权。

很多老板在公司人数达到一两百人后,认为招聘是人力资源的事,于是不再亲自招聘,每天很忙。为什么忙?因为你招人招错了,只得降级使用,CEO变成了销售总监,销售总监变成了销售经理,如此恶性循环。

第三,组织效率提升依靠两件事: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高效。当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时,对内对外都更容易产生信任感。很多公司在最困难的3-6个月,仍有几十号、几百号员工愿意追随,靠的就是企业文化。

技术驱动依靠4个在线: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客户在线、管理在线。组织效率提升的关键是拥抱新技术。当然不是要求大家追求最新的技术,让每个员工用好口袋里的手机,效率就能得到大幅提升。

(注:《从优秀到卓越》也把企业文化和技术加速器作为企业实现卓越的重要因素,在运营中一定要善用技术实现科学运营。)

Q:非业绩类的东西怎么数据化?

卫哲:很简单,出干部。年初定目标,你下面管着10个经理,我希望你培养出两个或者三个总监,你完成了达标,完不成没达标,扣分。

最有意思的是的价值观考核,讲讲过去一个季度你为“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做了什么事,刚去阿里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不靠谱,有点形式主义,因为在考核的前两周,公司出了很多好人好事。

但是马云不这么认为,他说一年四次考核,有八周能出好人好事,总比没有人做好。好人好事做多了,慢慢就会习惯了。阿里到现在还在传承这种制度。

在“诚信”这条价值观上,阿里也做得非常好。我们有一个销售人员,一年可以为公司产生1000多万的业绩。但是因为在走访客户记录上做了假信息,违反了诚信。虽然客户特意坐飞机过来为他解释,但是这个人依旧被开除了。

阿里不是在很多地方写出了价值观,而是将它自己的价值观执行得很好。

我给新人培训,这几个故事我是一定会讲的。阿里的价值观有一个故事库,100多个,每年都会更新。

为什么故事很重要?人类最厉害的就是各个宗教,宗教的主要的经典本质上都是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释迦牟尼为什么这样做,耶稣为什么这样做。一个企业里,能够传递和传承的价值观,本质上也是靠故事构成的。

(注:段永平说马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很深,价值观需要考核,价值观传承需要故事和榜样。)

Q:关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有没有一些实践原则?

卫哲:在人才这一块,我建议分成三种类型:

1、第一类人才,坚定不移地自己培养。

你要问自己,哪类人一定需要自己培养,横着问、竖着问。比方说,公司的第一线主管M1必须自己培养,永远不能外部应聘。连M1都要从外面挖,士兵们就没有盼头了;又比方说,某种特定类型的岗位,例如教育类公司的教务、班主任要自己培养;再比如说,公司某一条线上的岗位要自己培养,哪怕同行过来也不要,因为其间的差别可能会造成这条线的运转不利。

2、第二类人才,永远外部引进。

有些人才你永远自己培养不出来,就需要外部引进。比如首席法律顾问这种岗位,你招个大学毕业生自己培养就等于扯淡。

3、第三类人才,阶段性外部引进,最终自己培养。

比如说做云计算,我们那时只有两个半人懂这些,马云就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去微软挖点人,阶段性引进人才,两年后我们自己培养的人就会成熟了。

这三种类型里,有两类人本质上是自己培养的,大家要记住:你能挖来人,也就能被别人挖走,因此一定要重视自己培养人才,永远相信自己的青年队伍。

引进高管时一定要强制减他的薪,选择那些真正相信你事业、相信公司未来发展的高管。如果你用更高的薪水引进高管,往往就找不到这样的人。其中,CFO一定要超配,这个超配不是指要付很多薪水,而是他的能力要好,比如你现在是一两亿的盘子,那最好找一个管过二三十亿盘子的CFO。

我建议你把人才认认真真地梳理一下,写成一个白皮书,把每个岗位写清楚,知道什么岗位必须自己培养;什么岗位需要引进;什么岗位可以阶段性引进。

(注:M1必须自己培养,切忌高薪请高管,重视自己培养,相信青年队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先人后事,讲的就是内功要先于外功,组织能力必须领先于业务能力)

Q:高管是稀缺的,管理高管时是否需要给更多特权?

A:我难招吧?我离开以后,阿里并未垮掉。中国14亿人口,高管并不稀缺。

如果创始人觉得高管稀缺,说明:

1、你可能面临转型问题。为什么非要做高精尖人才稀缺的行业呢?

2、你不够勤奋,见的人不够多,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招聘。如果你整天待在家和公司,人才肯定是稀缺的。很多人说中国优质食材不多,那说明你没有跑,中国这么大,山沟沟里好食材多得是。

(注:还是先人后事的问题,需要在找人上多花时间和精力)

Q:设定KPI时,如果部门与部门存在博弈,该如何处理?

A:我给你谈谈什么是跳远机制和跳高机制。

马云说人类的运动中,跳高是以失败告终的一项运动。跳过去了你的杆就升高了,跳三次跳不过就结束。

总部希望你跳的杆高一点,地方和事业部却总说很多理由,希望跳的低一点。以跳跃成功率和达成率决定激励,这叫“跳高制”。

2006年,马云跟我谈过一次话后,我开始把“跳高制”改为“跳远制”。这贴药毒性极大,一旦做成了,效果巨大,你必须分部门先试,试成了才能全公司做。在今天淘宝3、4万多亿GMV体量下还能有40%多的收入和50%多的利润增长,没有“跳远制”根本无法达到。

“跳远制”就是你不犯规总有成绩,是自己跟自己比,是增量再分享。比如,去年区域做了8000万,今年超过8000万都有奖励,昨天最好的表现是今天最低的要求,不管市场上发生什么问题,你不能退步。

(注:这个是目标设定的问题,跳高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完成的人往往以这个目标为上限,不愿意去突破,跳远是设定目标的底线,不能退步,进步多少都有成绩,形成的进步方法全员推广,促进整体的提升,另外,只要进步就有成绩,进步越大,成绩越好)

Q:多大规模的公司可以下放KPI权力?

A:这和人数无关。KPI只是管理手段,有正面作用,也有副作用,KPI的副作用要靠文化和价值观补。公司在商业模型基本成熟稳定之后,就必须得设置KPI了。KPI要么别设,要设就一定是全员。

KPI要分解,不能分拆。

1、什么是分拆?山东大区设置了1个亿的目标,但担心该区10个城市无法完成KPI,于是每个城市加码到1100万;而城市中有10个组,每个小组由10万的KPI加码到120万的KPI。这就是分拆,也是大部分公司典型的KPI分拆做法。

2、什么是分解?即给了你,你领1个亿的任务回来。不能简单把1个亿变成10个1000万,而是要分解哪几件是最关键的动作。

(注: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明确路径和方法。)

Q:如何设计非业务部门(如人力资源、行政、财务等)的业绩?

A:非业务部门本质上是为内部客户服务的,最应该服务的部门就是最大的客户。如果IT部门是人力资源最大的客户,其业绩需要和IT部门挂钩。然而,很多公司的非业务部门变成了衙门、官僚、管理部门。

我是CFO出身,是做风险控制的,公司最大的风险是营业收入不增长。CFO第一风控任务是帮助大家一起把营收做上去。我心中没有成本意识,只有投资回报率意识。员工成本、营销费用、房租等都是投资,要迅速理出每一块钱在公司的实际投入产出比,并公开标准。

所以,这不简单是考核指标设计问题,而是公司文化、业绩、导向问题。前台没赚到钱,中后台却旱涝保收,这种机制是错的;前台赚到了,中后台应该水涨船高;前台没赚到,中后台则应该降得更狠。通过这样的考核标准,团队意识才能明确。

(注:市场压力全员传导,投资回报率拆解到各个环节)

Q:中台和前后台究竟有何区别?

A:中台做的事情能够间接体现到客户,后台则不能。

既有平台也有体量的公司才能做中台化,体量不大的公司不需要着急中台化,没到别急着做,否则就是增加成本,不要外面做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1、检验中台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前台人员少、试错成本低、新产品上得快、推广效果大。

2、中台怎么做?技术产品化、流程透明化、激励前台化。

Q:如何进行精细化运营?

精细化运营的第一步是学会分类。
你要分析,为什么有些客户做得很好?有些客户做得不好?为什么在有些客户那挣钱?在有些客户那不挣钱?

如何做分类?比如,团队分类、员工分类、客户分类、区域分类、不同类型的加盟商分类……分完类后再分类。

精细化的第二步是分解、对标。

比如你有一支十人的销售团队,找出第一名、第二名,分解他的动作,然后让所有人进行对标。

精细化的第三步是“先内后外”。

“先内后外”,因为外很难学,所以先分析自己,等把自身分析差不多了,再找到行业中做得更好、效率更高的企业,对其进行分解对标。

Q:如何证明企业的品牌升级是成功的?

无论是To B、To C还是To G,量化衡量一个好品牌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第一,品牌有溢价。即同样的产品,你的价格比别人高,这证明你的品牌升级了。
第二,获新速度比别人快。比如你过去成单速度是6个月,现在成单速度是3或4个月。

第三,复购率高。复购率高,证明品牌够强。

当你连品牌升级的目标都无法确认时,就不要轻言品牌升级。与其空言品牌升级,不如做产品迭代,品牌升级需要靠产品不断地迭代,产品迭代不求多。

比如苹果,如果苹果的产品一直停留在苹果3系列,那苹果早就没了。再比如华为,一开始,华为手机很便宜,获新速度也很慢,但现在华为手机的价格逐渐跟苹果差不多了,甚至有些产品价格比苹果更贵了,复购率也更高了。华为就是一个在2C消费端进行品牌升级的典型案例。

Q:从事软件的ToB企业,需不需要切入供应链?又如何提高自身的效率?

卫哲:一个做软件的公司,永远不要指望去切入供应链。你可以把掌握的数据向供应链公司开放,但不要碰供应链,一般来说,你是没有这个基因的。

做软件行业的,常常会遇到两个效率问题,一个是销售效率,一个是工程效率。销售效率没什么办法,客户如果比较密集,销售效率一般就很高。工程效率怎么提高?关键是技术产品化,产品模块化,以及尽可能地减少定制化的程度。

登录优酷,尊享品质观影体验

VIP登录,跳过广告看大片

  • 请问你知道谁是凶手吗??

我想问问,个过程是怎么回事?当然,我会 用 PHP echo".. .." 出一个网页,但是我觉得不可能一个网页是用 PHP echo 做的,肯定是先设计好一个 html 网页,存到服务器的硬盘;然后还有 js,css文件,也存到服务器,你点的时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底有谁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