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疗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为一名原本学习西医的医生,在中医院工作这些年来,有一些自己粗浅的体会,感觉不吐不快,今天就说出来好了。

     原本我对中医是排斥的,总觉得这个病你用西医治疗就简单有效,为何还要吃中药,麻烦、味苦不说还要增加费用。可是渐渐地,通过这些年来对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我改变了看法,现在越发体会到了中医的疗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史素琴

     譬如月经失调中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用西医的激素序贯疗法、或是避孕药等等,虽然可以短时间内改善症状,但停药后呢?月经如故。假如我们治疗时考虑联合中药,中西医结合,可能疗效就能持久啦,这就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世界上还有许多的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中医和西医一样并不能根治,那么为何还要保留中医呢?这是曾经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我想通了一点儿。通过西医的方法我们确实能够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但我们的患者能因为血糖、血压的下降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脑梗、心梗的发生吗?答案是不能。诚然单纯的中医治疗几乎不能降低血糖、血压,但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患者的总体状况确实有明显的改善,这些改变并不体现在血糖、血压等实验室指标上,而是体现在患者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的各个方面。我想,如果有临床研究来观察一下10年、甚至20年后,单纯西医治疗和西医间断联合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心梗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那么中医的疗效也就可以昭示天下了!

中西医之争已经持续了大约180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英国人、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馆医院,自此开始,西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中西医之争自此开始。

废医存药的提出,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属清末国学大师俞樾。

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其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其时俞樾已经58岁了,本是国学大师,研究经义,自学过几本中医药典籍,且能处方治病。

其《废医论》中去疾篇武断地认为,人的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邪恶之心所致。“夫人之病由心生也,心者气之帅也,气者人之所以生者也。”

一番引经据典加个人见解,得出结论“医之不足恃,药石之无益”,治疗疾病的唯一途径是“长其善心,消其恶心”。

但到了晚年,亲人的相继病逝,使得他又改变了对中药的看法,加之其身体原因,不得不寻求“却疾”之方,依赖药物苟延残喘。

这一阶段他发表了《医药说》,仍是通过引经据典,力证古代流传下来的丸、散、丹、膏类药物的效果。

他的这两篇著作的思想,也对后续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他的弟子章太炎、余云岫继承了他对中医药的看法,在后面提出了废止中医案,并获得全体卫生委员的通过。

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恰逢此时正是思想变革最剧烈的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甚至促使一部分“有识之士”也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应当被当做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包括当时最具影响的思想家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可见该时期的思想变革之剧烈,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对待传统文化的抵制有多可怕。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此《法令》一出,引起了中医界人士的大力反对,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对此,北洋政府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只能“先其所急”,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依然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为了抚慰中医界的情绪,又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1925年,中国教育界向教育申请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被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

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双方的争论已经由学理讨论泛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争论。余云岫是俞樾的弟子,汪企张是余云岫在日本大阪医学院的同学。

迫于当时的舆论压力,时任卫生部长薛笃弼不得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在面对中医请愿代表时,当面表态:“本部长对于行政方针,以中国各情为左右,对于中西医并无歧视。”并且承诺“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

不久,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但是,仍然禁止中医参用西法西药,禁止中医学校立案,禁止中医开设医院。各地中医学校改成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此举又引起中医界的抗争。废存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

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又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拉开了中西医之争的帷幕。只是从此刻开始,中西医之争的核心变成了,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必须被消灭

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

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

因为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但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

“文革”后,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医药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焦点。支持中医的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而反对者则认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是“伪科学”。在民间,双方的争论一直存在。

新世纪的取消中医签名行为

2006年国庆后,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告别中医药》的文章,并且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张教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提出质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医疗界对中医科学性的一次大讨论。

2007年,张教授访问南京大学,做了一场“中医科学吗?”的主题演讲,但遭到了全场师生们的质疑。

张功耀,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百度百科),在演讲过程中,有学生提问其自身专业问题时,张回到:我本科学的是马列主义,研究生学的是科学史。

从1972年高中毕业到1978年上大学,张功耀当过6年的乡村郎中。中医古籍满足了16岁张功耀旺盛的求知欲,而收入虽微薄,也还可以解决生计。他不会针灸,甚至不会脉诊,凭着两本借来的《汤头歌》和《药性歌括400味》妙手回春

6年里,张功耀学会了中医的江湖口吻,学会了“凉血”、“泻下”、“胃腑热积”这些术语,但是连他自己也无法明辨这些虚玄术语的确切含义。从事科学史研究后,张功耀意识到,中医连基本的概念清晰都谈不上。

人物周刊记者曾问过张一个问题:你如何看扁鹊、李时珍等医学名家,以及《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你对中医药的看法是否矫枉过正?

张说:可以肯定地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扁鹊难经》都是伪书。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国内研究医学典籍的学者,都是单纯注释,没有一个采取批判态度,有的只是囫囵吞枣,食古不化。

面对记者的询问:你和二三十年代傅斯年、丁文江们对中医的批判有何区别,你如何看当时政府和现在政府的回应?

张说:废除中医药最好的时机是19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皇帝理解,百姓支持,中医界也接受,中国人也第一次看到西医的神奇。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从19世纪80年代,或者更早,就紧跟世界科学医学的发展,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科学医学,现在可能就不存在中西医之争了,也不会出现中医遭遇西医的尴尬,医疗卫生状况可能也比现在好得多。

中医本不需要医院,办什么中医院?中医本就是土著医术,没有普遍可教学的内容,却办了那么多的中医药大学。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让中医退出国家体制。

面对别人的质疑,你研究哲学的怎么批评起中医来了,张功耀说,医学医治病人,哲学医治医学。

本次的取消中医行为,是由个人引起的一场社会大讨论,最终卫生部门和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予以驳斥,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综合看来,此次争论,只是一个外行人妄图指导内行的一个闹剧罢了,并没有改变什么,与现在的所谓网络喷子相比,区别可能只在于张教授是实名且高学历的。当然互联网的记忆中也存在许多像张一样的支持废除中医的,比如方舟子,何柞麻。

细说中西医之争背后的种种原因

既然有废除中医的狂热者,那么肯定也有对中医的坚决拥护者,著名国医大师干祖望亲身经历过中医半个世纪的废兴,从不相信中医会死。

干祖望认为,一般人心目中的中医形象丑不堪言:以迷言(易经、五运六气)过日子,以魔术(气功)骗病人以垃圾(千奇百怪、乱七八糟的治病方法)赚钞票。大名医、特大神医都是大骗子(张香玉、张小平、胡万林),等等等等,总之中医的形象,成为不像人的东西。

干老细数了9种冒充中医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是倒在中医头上的九盆脏水:

第一盆脏水:假冒伪劣的假中医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是附骨之疽。上当之人和蔑视中医者,都因没有看到中医本来的面目。

为什么坏蛋和骗子行医,不冒充西医而独独钟情于中医?因为西医的真面目,无遮无盖,一览无遗,人所共见。

中医则不然,谁都认识不得。就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天马行空地为所欲为了。

第二盆脏水:提痧、刮痧

“提痧”和“刮痧”,在权威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上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证明中医学中没有这个治疗方法。

或许你认为这是解放前的著作,而且还是私人作品,但再翻一下解放后由政府主持编篡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读遍了一百八十多万字,翻通了七百九十四页,关于中医的“有法必录,无方不备”,独不见“提痧”和“刮痧”。

这不是中医的东西,又是一盆污泥浊水向中医头上泼来。

第三盆脏水:乱扎乱刺的针灸

中医的针灸医生,熟练掌握着中医理论,找络寻经,取俞选穴,都有一定章法。除了辩证施针之外,更有什么捻转、提插、弹、括、捶、搓、飞、捣等不少手法。

一个未读中医经典著作、不经过从师实习的,能吗?只有乱扎乱刺来哄骗他人。现在把这批假中医也视为真正中医,真是鱼目混珠,真正的珍珠也成为鱼目了。

查考中医的美容,自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面药”、“妇人面药”、“令身香人”、“生发黑发”之后,就奠定了中医美容的基础。

清西太后慈禧正以美容获得驻颜,使她以青春永葆而闻名于世。

中医美容的理论就是重点在内服药,其立论是“形之于外,必由诸于内”。慈禧就重视菊花延龄膏、扶元和中膏,噙化人参(日耗3克)、吞服珠粉(日耗1.5克)地实行其美容食疗,中医美容只有“生活美容”,没有“医学美容”。

第五盆脏水:民间的丹方、验方

丹方、单方、验方,开始于汉朝或者更早——且看汉代文献:如刘安《淮南子》载芡实(鸡头米)治淋巴结肿,东方朔《神异经》载涕竹治麻风病……

自张仲景开始,经过历代医家到今天,真正中医哪一个去理睬它?

这样汗牛充栋的所谓“方子”,正统中医文献从来也不提及一言,是拒之于中医大门之外的。即使专论药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也不把丹方写入正传,仅仅用小字在注释条目中一笔带过。

丹方+欺骗=祖传秘方。

一个所谓有效的丹方,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可以代代相传,如何验证?一也;

古时诊断含糊,是否的确是这个病?二也;

古时病情简单,现在复杂,古病与今病,是否相同?三也;

甚至还有治疗恶性肿瘤(各种癌)的祖传秘方——癌症认识清楚的历史不到百年,那百年之前的你的老祖宗,怎能治疗见都没有见过的癌症?四也;

中医是辩证论治的,即使是抗癌药,也要分上、中、下三个部位来选用上、中、下三种药物。现在不分上下,更是岂有此理!五也。

天子身价何等高贵,你去治疗他的病,只许医好,不能失误;同时更须知道治病如打仗,一定是冒着危险的,聪明的御医们唯一的办法:只能用那些用多了不死人、用错了也不会死人的药,这种药能治得好病吗?且看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就可知“我言之不谬”了。

同时也因见到宫廷禁方不过如此,就会认为“御医、高级医师尚且治不了病,可见中医都是不中用的饭桶”,岂非又是一瓢污泥浊水向中医身上泼来?

其实气功的确能治病,也千真万确从导引术中接受、吸收到中医医术中。且看《诸病源候论》把导引(气功最初的名称)大量引进到中医范围之内,治闻方法多达260种之多。但关键是病人必需自已锻炼练功,获益也是个人享受,从没听到过自己练了功,就可以替别人治病的

旁的不说,海灯法师大徒弟×××,气功治病名噪一时,据说更神的是可以远隔千山万水,一行气功即可治疗危症。但他老师弥留之际为什么坐视不救?

海灯法师临终之际,有人问他“你的一指禅和气功,真有这个功夫吗?”海灯法师苦笑着说:要我怎样说呢?说没有,实在对不起抬举我的诸亲好友。你说有嘛,实在不敢破佛门“八戒”中第四戒“不妄语”。

第九盆脏水:《易经》、五运六气

我读通了中医经典著作,没有看到过凭《易经》来治病的论述;接触过数以百计的大名医,也未见到他们用《易经》来治病。不知怎样一夜之间冒出了《易经》治病,一如柯云路也在一夜之间发现了新《黄帝内经》,使早已神通广大、神迷意夺的“神医”胡万林们如虎添翼。

再说五运六气,的的确确是中医的中心内容,而且昔者不懂它就无法成为高级中医。它在中医学的身份、地位,完全和儒家中的八股文一模一样,身份、地位之高,不言可喻。但谈实用,老实说,比“卫生纸”更不如。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中西医之争的一大重要原因,即中医太难懂了,且千百年来的发展非但没有简化、条理化,反而使得参考书更多,更难学习,因此也给了一些“江湖人士”插科打诨的机会,导致中医越来越被误解,真正的中医被埋没。

干老也曾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自知之明者,知道西医队伍挤不进去,索性自报中医。为了保险,称中西医结合。中医的出身,学校、祖传、从师三马并行。只需一个老中医承认他“是我的子孙”、“是我的学生”,就可大摇大摆跨进中医大门。

中医还有一个先天性特点: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也就认为是“郎中”、“大夫”。以此类推,点痣的、捏脚的、脚部按摩的、莫名其妙地扎几针的、专门拔火罐的、站在病人面前像音乐指挥家一样没有指挥棒地指挥一通的,甚至鹅白疗法、饮水疗法、甩手疗法、退走疗法……都归为中医。

第二个原因,各位观众如有兴趣可自行检索互联网,关键词为“洛克菲勒与中医”,因为原始资料来源无法找到,且相关书籍也无法找到,因此这条去掉,只保留简单信息给感兴趣的读者们,这个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阴谋论,模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资本主义想要垄断中国的医药市场,用以华制华的策略。(内容的真假,请读者自行判断)

第三个的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都没有错,只是我们后来对中医药的发展走上了歧途,导致了某段时间的原地踏步,甚至是几十年的原地踏步,这一点可以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与现在从业人员数量对比而知。

1958年毛泽东提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1982年中国医学界提出“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的发展就出现了很多错误,其中就有中药西化,“君子和而不同,把西方的科学称作是唯一的科学,那就是同而不和了”,其实西医中医都是为了治病,都是为了解决健康问题,明明是殊途同归,却要分个科学与否。

自1996年国家实施中医药现代化战略以来,经过了25年的发展,取得许许多多的成绩,但仍然未解决许多问题,基础科研太少,许多的中医理论中药基础尚未有科研项目涉足,研究方式方法也偏向西医化,这与毛泽东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向不符。

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首先结合理论,其次根据理论去创新诊疗,取长补短,以中医的整体观结合西医的科学检查、生物学思想,创造一门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医学,无论是西医为主或者是中医为主都是可以的,新的医学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有效的。

可惜的是,整个中西医结合的几十年中,有这方面研究的少之又少,一门新的医学是需要许许多多的学者、医生去推动的,如果仅靠市场和用户去选择,那么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故步自封终将会被遗忘,会被边缘化,这与现在中医药的现状何其相似。

现在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和认知已经从主要选择改成了次要选择,甚至没有选择的时候才会去尝试,权威人士也把中医中药划归成了替代、辅助医学,可悲、可叹!

中医药现代化更不是“去中国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经过一个世纪的交流融合,现在我们都能够兼容并蓄了,但是在中医药这里,就好像变味了,包容不在,变成了必须是我包容你,而不是相互包容,就要把你变成我,不然我就不会认你。

我们并不知道,几千年前西医是否可以解释疾病,但我们都知道中医可以,并且还能够原地取材治疗病患,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引发思考,迁移到人体上来,最终形成系统的结论,再去指导实际治疗病人,这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即使今天,西医解释不了的疾病、症状等,中医也能解释一部分,按照科学的定义,是否意味着中医更科学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中医并不是一无是处。

中医药确实需要现代化,但是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把中药全面的西化,也不是坚信古代中医中药的认知就是金科玉律,更不是中药产品添加化学提取物。

今天我们如此美好的社会,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是否应该更理性一点,无论是中医或西医,能够解决我们的病痛,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就应该给它时间让他去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捧,更不是一味的打压,从国家层面和个人角度,我们都应该是明智的、客观的去评价。

你是愿意花120万去打一针癌症免疫细胞,还是愿意花120块钱买一大袋白花蛇舌草呢?!(小编亲身经历,患者每个疗程就拿走几公斤的白花蛇舌草,完全看不出来曾经是癌症晚期)

我们对这三个可能的原因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最实质的原因其实是文化自卑,中国有记载的几千年历史,国人都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文化自信,但是这种自信在1840年开始的100年来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得粉碎,以至于鲁迅不得不思考“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再加上特殊的十年,使得相当一部分国人对待西方总有崇拜感,对待传统文化及传统医药传统饮食文化总觉得低人一等。

这部分70/80后的人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下一代,可喜的是,90及之后的新青年,开始树立起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信,并且这种正面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应该是客观的、独立的,且给它一点机会,让时间来检验效果,让实践来检验,且看它是宴宾客还是楼塌了!

1. 新浪新闻——访废除中医发起人:不能用爱国旗号掩盖中医谬误

2. 新浪新闻网——南方人物周刊:百年间中医存废三次论争

3. 新浪新闻——中医头上的九盆脏水

4. 新浪新闻——干祖望——中医会死我第一个不答应

5. 环球网——人民日报评中医西化实质是“去中国化”

6. 《金陵晚报》:“废除中医”第一人,南大游说遭笑场

7. 华柄数据收集资料——中医药发展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什么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