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什么不一样?

看过我以前回答的人会知道,我一直在强调其实奇异博士和绿灯侠是一模一样的故事。其中同样的时间点上甚至出现了,两个人同时带戒指并且给特写(一个悬戒一个灯戒)的场景,还有同时摔倒的场景。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又或者是为了博人眼球,其实大家完全可以试着两部电影同屏同时播放,真的有很多神同步的地方。(其实是因为太多去要截屏的地方,我有点懒,截不动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

不过两者的同步率自然当然不会达到精确到秒,毕竟绿灯侠的片长是两个小时以上的,而奇异博士则是一小时五十分钟左右。但是就算有相差,也不过一两分钟的事情。在这里我要特别地再次声明一下,之前我提到的是两部影片有多个相似的镜头、两个故事是一个套路,但是我没有说这两部电影完全一样哦。完全一样的话,怎么会给人的感觉那么不同呢?

……………………………………………………………………………………………………………………………………

这里是我整理的两部电影的套路:

史蒂芬·斯特兰奇,神经外科医生,天赋异禀,可以完成常人不能完成的手术。但是非常的自负,不知尊重。

哈尔·乔丹,飞行员,可以做到大部分飞行员做不到的飞行任务,是一位王牌飞行员。但是喜欢逃避问题,不去直面自己的挫折。

史蒂芬·斯特兰奇受伤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完成手术,于是他来到了尼泊尔,找到了古一法师学习魔法。一开始并不为人们看好(例如王),但是主要人物们依然相信他的潜力。他和卡尔·阿玛迪斯·莫度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经过训练,他终于掌握了魔法。再得知学习魔法意味着守护地球时,他逃避了,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守护地球,并打败了一位可以摧毁地球的行星级boss。

哈尔·乔丹,由于自己的勇气和意志被绿灯选中,于是他来到了欧阿星球,跟随塞尼斯托等众多绿灯侠进行学习。同样的,一开始哈尔乔丹并不被塞尼斯托看好,但是还有,例如阿宾苏等人对他有很大的期望。在被塞尼斯托训斥之后,他选择了逃避,没有履行绿灯侠的职责,可最后已然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并打败了一位可以摧毁地球的行星级boss。

两部电影前三分之二都是较为缓慢的铺垫,真正的高潮还不足影片的三分之一。

卡尔·阿玛迪斯·莫度最终站到了史蒂芬·斯特兰奇的对立面。(他们先前是朋友)

塞尼斯托最终站到了哈尔·乔丹的对立面。(他们本来要成为朋友了)

……………………………………………………………………………………………………………………………………

而下面,我挑了其中十八个对比镜头来作为展示,顺序就是按照电影放映的顺序。因为是对比图,所以其实一共有36张。同时我会分析这两部电影的优缺点,试着去解析为何两部套路一模一样的电影,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多图预警,手机党慎入)

对比镜头一:绿灯侠的影片开头展示了这部电影的最终BOSS
对比镜头一:在几乎相同的时间点上,奇异博士展示了这部电影的小BOSS

影片的开头,可以说都展示了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但是绿灯侠一开始就让最终BOSS亮了相,而奇异博士却埋了一个伏笔。相比之下,奇异博士的叙事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也进一步地吸引了观众看下去的欲望。

对比镜头二:绿灯侠男主
对比镜头二:奇异博士男主

同一时间点电影的视角转向影片的两位男主。不过此时的绿灯侠哈尔乔丹还是个孩子,而奇异博士斯特兰奇已经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急诊科医生了。在这个时候其实就不难发现绿灯侠最大的一个缺点——叙事拖沓,相比于奇异博士而言,绿灯侠的节奏过于缓慢,几乎是事无巨细的描写摧毁了一个不错的故事。

对比镜头四:绿灯侠的转折点
对比镜头四:奇异博士转折点

两部影片11分钟左右的时候,几乎是同步出现了两场灾难,分别对两位主角造成了伤害——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上的。这都是两位主角的转折点。

对比镜头五:这里是绿灯侠男女主的第一次冲突
对比镜头五:这里是奇异博士男女主的第一次冲突

这里,两位男主和两位女主都发生了一次冲突(这个冲突的意思类似于戏剧冲突,而不是恶意的冲突)。绿灯侠中女主向哈尔倾诉了自己的担忧并想要他放弃这次试飞行动,而哈尔坚持了。奇异博士中女主向斯特兰奇敞开心扉并希望他不再执着于医治自己的双手,是时候停一停了,而斯特兰奇坚持了。

这段剧情中都可以看出两位男主部分的性格。而从这个地方的表述手法来看,两部电影在此 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

但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两部电影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别。

对比镜头六:绿灯侠男主展示其高超的驾驶天赋
对比镜头六:奇异博士遇到了改变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绿灯侠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展露他的驾驶天赋,但其实将之前绿灯侠小时候的情节全部剪去,从这段开始放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另一边的奇异博士,不难发现,从这里开始斯特兰奇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二个转折点,也为后来去加德满都埋下了伏笔,整部奇异博士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模式。

对比镜头七:绿灯侠小时候的梦魇
对比镜头七:奇异博士已踏上旅途

正如上一个对比镜头所说,删去哈尔小时候的情节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在这里,哈尔有一次记忆上的闪回——父亲空难的梦魇。但是现在绿灯侠的节奏已经开始比奇异博士慢上一拍了。因为这里奇异博士已经踏上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旅途。

对比镜头八:绿灯侠被绿灯意志选中
对比镜头八:奇异博士体验无限多元宇宙

这里的情节难说孰优孰劣,哈尔将勇气传承给自己的小侄子,就像自己的父亲将勇气传承给自己一样,因此哈尔才被灯戒选中。而斯特兰奇博士在这里被古一法师打得灵魂进入无限多元宇宙,体验了一系列三观尽毁的经历。

但是从视觉特效上来说,奇异博士真的是做到了抓住人们的眼球,非常的棒。

对比镜头九:绿灯侠被灯戒带向了阿宾苏
对比镜头九:奇异博士最终BOSS初现

这里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过都是各自前面情节的延续。

对比镜头十:绿灯侠被寄予了希望
对比镜头十:奇异博士被寄予了希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主角都被肯定了。哈尔被阿宾苏肯定了,斯特兰奇被莫度肯定了,他们两者分别被寄予了希望。

对比镜头十一:绿灯侠和基友带着绿灯和灯戒开始跑路
对比镜头十一:奇异博士开始介绍修炼背景

承接了前面的情节,哈尔叫来好基友分享了灯戒的事情,然后就开始逃避军方的调查。其实说实话,对于这段情节,我个人感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他完全可以在阿宾苏的指导下带上灯戒,念完誓词,当场飞向欧阿星。而这里奇异博士的处理就要好绿灯侠太多,直接开始了我们最想看的场景——法师是这样炼成的。

对比镜头十二:绿灯侠中的小BOSS
对比镜头十二:奇异博士中的小BOSS

在这里都展示了两方的小BOSS。绿灯侠中的反派是因为尸检阿宾苏才被感染了恐惧元素,而奇异博士的反派早就侍奉于多玛姆了。从这里的处理手法来看,绿灯侠相较于奇异博士来说,真的是拖沓得太多了。

对比镜头十三:绿灯侠念出誓言
对比镜头十三:奇异博士成功使用悬戒

这里是一个小高潮。绿灯侠终于念出了鼎鼎有名的誓言,而奇异博士也终于掌握了悬戒。不过两个情节给人的感受而言,奇异博士的冲击力要大得多,而绿灯侠就显得有些张力不足了。

对比镜头十四:绿灯侠小BOSS线
对比镜头十四:奇异博士在修炼中

绿灯侠这里的情节,其实是一直在穿插进行的——一边是绿灯侠,一边是反派。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反派是绿灯侠的发小,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所以才会给更多的戏份呢。还有在这个镜头里出现了阿曼达沃勒,也就是那个组建了自杀小队的黑女人。

相比于绿灯侠的慢节奏,奇异博士这里就明快许多了,表现的手法也很幽默,而情节上吸引人的这个优点我也就不再提一遍了(好像又提了一遍)。

对比镜头十五:绿灯侠终于到了OA星球
对比镜头十五:奇异博士掌握时间魔法

看到这里,极慢速的绿灯侠总算是到达了欧阿星球。而奇异博士这里早就已经训练了很久了,在此期间多次展露了法术方面的天赋,还掌握已经了阿哥莫斯之眼的时间魔法。

顺带提一句,这两处地方的特效上,虽然绿灯侠的场面比较大,但是还是奇异博士做得好,但两部电影相差五年,可比性不高。

对比镜头十六:绿灯侠开始展现世界观
对比镜头十六:奇异博士开始展现世界观

这个情节没什么可以比较的。

对比镜头十七:绿灯侠塞尼斯托的动员
对比镜头十七:奇异博士第一战斗

这里一贯了绿灯侠的拖拖拖,虽然最后绿灯军团一起喊绿灯长明的镜头当年确实燃到了我,但是较整体情节来说,还是很拖沓。而一贯快节奏叙事,风格诙谐的奇异博士已经开始了他第一场战斗,而紧接着这场战斗之后还有两场,一个是古一法师之死,还有一个就是最终决战。而另一边的绿灯侠,还在拖拖拖拖拖。

对比镜头十八:绿灯侠的信念有了动摇
对比镜头十八:奇异博士的信念有了动摇

在这里两位主角的信念都受到了打击,哈尔刚以为自己任重而道远就被严格的塞尼斯托一顿数落到想要放弃。而本来一开始守护世界的意志并不算高的斯特兰奇在卡西里斯(好像是这个名字,我奇异博士看的不多,这名字也太难记了)的蛊惑下,也动摇了自己的信念。

后面的剧情我也就不这么仔细地去梳理了,但看到这里我们其实也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了。

……………………………………………………………………………………………………………………………………

绿灯侠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说实话是因为喜欢闪电侠才对这个人物爱屋及乌的。当年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我也没有很失望,只是觉得还能够再好一些,并且我那个时候就在期待着九灯军团的出现。但怎奈何票房扑街,也就没了后续。确实这一部电影的节奏实在是太拖沓了,而且叙事是事无巨细的,没有合理的详略。初中生的作文都知道要详略得当,结果这部本来让我满怀期望的电影却犯下了这种低级错误,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而奇异博士,我真的是不了解,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有入坑的想法,奈何还有一堆其他的漫画没有补完,但奇异博士已经加入了我的读书计划中了。整部电影中,除了我一直调侃的“可以超脱时间的多玛姆被困在了时间里”这个点之外,讲道理,其实其他的情节和节奏完全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给我的总体感觉也是非常棒的,特别是最后连着三场战斗,特效真心是赞。

所以综上所述,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套路,讲故事的手法真的是很重要啊。

PS:据说绿灯侠是因为资金紧张等原因才会成片这样,又有人说是华纳老鬼的干涉才会变成这样。对此我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把这点放到分析中去。

  为什么孩子在外和在家表现的不一样?

  现在的孩子越大越逆返,是不是家长的教育问题,为什么在外和在家表现的不一样,小时候和大了截然不同?

就像我们成人在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宝宝在外和在家表现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成人知道用自己的社会角色去改变自己在不同环境里的言行,而宝宝还没有社会意识,更多的时候只是凭借自己的 安全感 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宝宝在不同的环境表现不一致恰是说明宝宝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比较好。妈妈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护宝宝的安全感,建立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关于成人的行为标准,不能套在那么小的小孩子身上。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使孩子的行为有了“两面性”,如在幼儿在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 撒娇 ,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 内向 、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

有很多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反应了这样的问题:听老师介绍了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感觉:孩子在 幼儿园 各方面表现的都很好,很出色,懂事,自理能力强等等;可是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家中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呢?撒娇, 发脾气 ,依赖性强等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您的孩子也存在这种现象,请您详细阅读以下文章,相信会...对孩子有一个重新的了解和认识: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各自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以及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奖惩方式,在儿童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父母与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相似,要求一致时,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中表现的一致性较高。反之,当父母和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不一致时,孩子的内心冲突强烈、压力大、适应性差,行为的不一致较多。如果家长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对孩子观察的结果很不一样,应当和老师做更多的沟通,家园配合,从而改善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相对幼儿园而言,家庭给孩子的关注往往太多,无条件的迁就也太多……莫让 溺爱 宠坏了孩子的心灵。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十个孩子,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小朋友全程扶持,我们只能实现“目标管理”—提出要求、发动自我管理、根据目标来实施奖惩。其间的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但“放手”两字对爱子心切的家长而言,实在太难。孩子看破了这一点,当他知道他是“太阳”,家里其他人都是“卫星”时,他所有的自律意识都被扑灭了。爱一泛滥,孩子的“成熟期”就延后了。这也是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任何一项“目标管理”都该预定一个“最后时限”。在幼儿园,“最后时限”直接关系到奖惩,所以孩子们只能赶前,不能靠后。而在家里,“最后时限”往往成了弹簧。比如,一位妈妈答应孩子写完作业后,带他去游乐场玩,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还没有写完,那妈妈会不会取消奖励呢?多半是孩子一闹,家长就改变了初衷。而在幼儿园,所有的“最后时限”,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弹性。 孩子一旦发现家中的所谓“目标管理”都是软的、有弹性的,他还会对其抱有敬畏之情吗?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家庭教育中奖励孩子的规则。对7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在墙上为他粘贴小红花,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尤其对形成一个长久的好习惯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较和推动的作用。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不解:当孩子有了形成好习惯的端倪后,我带他去旅游、买高档文具,买滑板车,难道还不如一排小红花?当然是这样。因为小红花不仅提供了同龄伙伴间的比较,也提供了个体之间的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它所发生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任何物质鼓励所不能取代的。适当的“表现错位”是正常的,有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视“两面派”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在家与在外的表现完全一致,有一定的错位是正常的。集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压迫下,孩子会收敛他的本性。回到家中,孩子松驰下来,享受一点“丢盔卸甲”的放松状态,也符合孩子的本性。因此,只要孩子在家和在外反差不是特别大,家长也不必过虑—试想你自己在家与在单位表现完全一致吗?绝对不一样。儿童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表现的情况各不相同。比如孩子在高兴时的表达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的表现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一致性都很高。因为积极的情感表达和兴趣爱好总是会得到父母和老师的鼓励。而在不顺心时的表现和想要什么是否敢说,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因为更多地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压力,有些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就不太一致。似乎在幼儿园更收敛或拘谨些,像摔东西、不理人、与父母作对、发火、哭闹等行为多是冲着父母来的。这表明孩子已经有能力区分哪些行为在老师那里无法奏效,甚至还会遭到批评和同伴的嘲笑或拒绝。通常我们希望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能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我们非常看中的一些积极品质方面。如乐观、友善、尽责、善于交往、敢于表达、独立性强等,但事实上由于很多行为是人与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不会对所有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幼儿正处在人格发展的早期,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有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行为的不一致是可以接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个性的花纹逐渐在儿童行为中凸显,并成为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时,行为不仅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所以,幼儿期的某些表现不代表他们成年后的表现,只要做好人格的塑造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一个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者。

1、 环境因素。幼儿从小到大一直成长在家庭这种比较单一,特殊的环境中,在这里他有人疼,自由,宽松,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心理没有任何压力,而在外面自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心中有一定的压力,不敢太自由了。 2、 人员因素。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比较娇宠,不会太多管制自己的孩子,甚至有溺爱现象,而在...外面别人不会顺着孩子自己的想法走,所以他就不敢了. 3、 幼儿自身原因。在家中,幼儿知道父母会顺着他,宠他,所以比较放纵,而在在外面对着不认识的人是胆怯, 害怕 做错事而被指出或批评,宁愿不声不响的以免犯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里和这儿有什么不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