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什么行使自治权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心得

全体党员、干部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进行学习充电,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集中学习期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一专题进行学习探讨。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详细阐述作用,对日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也有深远的引导作用。该局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很有必要。我们要通过学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前提 )。

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 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 )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 开发式 )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 )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 )的经济长方式。

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2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 )和(权利)。

4.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 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 政教合一)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

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 )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 )方面。 1 .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社会 )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 民族间( 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并存。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 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即(次生形态)民族。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

A. 一种突变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民族的进化 D .民族的发展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 B. 演变和发展 C. 变异性 D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A. 原则性 B .灵活性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前瞻性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3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个。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

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从1950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 D )。

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B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个。A.135 B.145 C.155 D.16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C )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A.中央集权制 B.民主集中制 C地方自主制 D.政治协商制

1.(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经济发展 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C )。

A. 基本出发点 B. 前提 C. 根本原则 D总政策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B.三个 C.四个 D.五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C )。

4.我国大陆地区的( B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4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 民族与阶级 B. 民族与部落 C. 民族与氏族 D. 民族与部落联盟

3.现今世界上共有( 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 10000 B. 12000 C.3 000 D 1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 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C . 政治利益 D. 经济利益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的 质与量的提高。

3. 民族(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象和社会过程。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 )同化。 A.自觉 B.自由C.自然 D.自愿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5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少数民族干部是( ABCDE)。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BCDE )。

B.文化知识结构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C.军事干部 D管理干部 E.文化干部

6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A.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 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地位 B. 待遇 C. 权利 D. 利益 E. 财富 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C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 ABDE) 。

A. 和睦 B. 友好 C. 融合 D.联合E.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ABCD)。

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

A.维吾尔族 B.壮族C.蒙古D.满族 E.回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A.《阿诗玛》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E.《嘎达梅林》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E)。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 民族与阶级之间 C. 民族与国家之间 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 民族C.体质 D. 经济 E. 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A. 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7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

A. 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 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 ABCD)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C 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E.民族融合的结果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C.语言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 信息综合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问答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职责,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打下坚实基础。

要广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广大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民族宣传的切入点,突出基层宣传;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作为载体,突出主题宣传;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和高校、中小学教学,突出课堂宣传。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着力点落到基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在全区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按照中央部署,近年来,自治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经验交流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30周年座谈会,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命名管理办法,营造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下一步,要把握主题、突出重点、拓展空间,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力度,按照“规划一批、试点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的工作思路,力争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建成100个自治区级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处置在当地。开展走访慰问、座谈联谊、政策讲解、督促检查等活动,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进一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序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12个盟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和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率先纳入城市民族工作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经验,不断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网络,扩大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覆盖面,不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法制建设步伐。以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为契机,推动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快出台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出台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积极推动自治区制定出台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促进3个自治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着手自治区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细则、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继续抓好3个规划的实施。争取各个层面的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扶持力度,确保这些地区与全区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在成功举办第七届、第八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届全区民族文艺会演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筹备2015年将在鄂尔多斯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力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民族教育调研,支持民族学校建设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史诗《格萨尔》搜集整理工作,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

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确保全区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和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启动“四化工程”(场所管理民主化、教务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公开化、安全管理责任化),开展和谐寺观教堂“五个十佳”工程,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深入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同时,大力推动“三支队伍”和“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和解决宗教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繁荣发展民族语言文字

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项扶持项目,加快推进我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的管理,从12个盟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和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抓起,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顿规范,利用3年时间,全面规范我区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以良好的形象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积极开展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推动八省区在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蒙医蒙药等方面的协作取得新进展。(作者为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一)

1、什么是民族?它有那些基本特征?

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基本特征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里素质。

2、我国民族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有那些?

答:优势有: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地处边疆。劣势有: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干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3、为什么说各民族共同开创和发展了祖国统一的局面?

答:祖国的统一局面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人们英勇抵御外来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各民族共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有那些基本特征?

答: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二)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7、什么是民族平等?你是怎样理解民族平等的?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

第一,各民族都具有平等的地位。第二,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即,各民族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平等。)第三,各民族都履行相同的义务。

8、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民族的团结是我国统一、独立、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党和国家继续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根本原则。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三)

9、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要靠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从当地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其次,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从人力、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帮助;发达的汉族地区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0、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有那些?

答: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要根据当地的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建立;要由上级机关会同相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达成共识,依照法律程序建立;要保持民族自治地方的相对稳定性。

11、民族自治机关组成的原则有那些?

答: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第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第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四)

1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有那些?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我国长期统一的历史条件近代各民族人民联合斗争共同解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发展态势和资源分布状况。

1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优越性?(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历史的发展,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自治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策与区情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爱民族与爱祖国的一致性。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密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利于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五)

14、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坚持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答:1、德才兼备的原则2、“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

15、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有什么重要性?

答: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祸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一句话,民族问题

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16、为什么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都将长期存在?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都将长期存在。这是因为:各民族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各民族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由于互相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误会和纠纷;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国内外敌对势力还极力挑拨民族关系,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六)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对民族关系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掉以轻心,处理不当,在国内外一定政治气候下,矛盾也可能激化甚至发生某种对抗,导致社会动荡;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国际上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打着人权、民族、宗教的旗号,公然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竭力把国家主权内的问题国际化;国内民族关系方面的阶级斗争有时与民族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这时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民族或地方的单纯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种类型,即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在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内,还包括了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民族的自治地方,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的自治州,还建有锡伯族、塔吉克族的自治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等。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其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总之,每个中国公民,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信仰宗教问题上,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是个人的私事。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之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决定的,通过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并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原则。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1.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2.政治基础: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3.现实条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二)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4.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化的的权利和自由。

5.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利。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的体现,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既能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各民族的团结。

1、(2000文2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2、(2012.8)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 )

A.各民族聚居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D.近代各民族在共同反抗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5、(16年真题)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向好,各方面成绩卓著。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民族地区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凝聚力量,增进共识  

B.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