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党代会坚持什么51联动

(2022年1月26日在贵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强省会”作为最强音、主抓手、集结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稳中趋优态势,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

(一)“强省会”平稳起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强省会”行动开创新局。锚定“三个七”“五个大提升”“六个新突破”的总体要求和“八个狠抓”战略路径,按照“四个到位”要求统筹谋划、系统施策。成立贵阳贵安“强省会”五年行动领导小组,制定《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全面构建“强省会”行动“四梁八柱”,简单化、年度化、数字化、项目化推进“强省会”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省35条支持政策红利释放,数据中心电价最低降到每度0.35元,土地出让金返还7.12亿元,农用地转建设用地、林地占用等省级审批权限授权贵阳贵安行使,出台市级配套政策29条。全市城镇化率领先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出台贵阳贵安年度综合考核“1+1+3”文件,完成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度考核。“1+7+1”重点产业强力推进,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4.5个百分点。牢固树立质量效益意识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暂缓低效政府投资项目86个、涉及资金1353.44亿元。数字经济继续领跑,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双碳行动”任务落地,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13。高质量发展绩效年度评价得分有望夺取全省第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以“24个抓”务实推进“四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十大行业谋划实施系列攻坚举措,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11.04亿元、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6.68亿元、增长7.17%,总量排全省第一。新引进产业项目973个、引进到位资金1645.32亿元,恒力贵阳产业园、华彬快消品等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4%。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2家,市场主体总量突破90万户。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在科创板上市,实现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零”突破。贵阳再次荣登“中国百强城市”榜单、排位上升至第37位,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强产业加速推进,实体经济取得新突破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坚定不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任务、第一推动力、第一工程,建立完善市领导领衔推进“1+7+1”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项目化推进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苏贵产业园启动建设,宁德时代等151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比亚迪动力电池等120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90个,工业投资增长31.2%,新增标准厂房350万平方米,收储工业用地1.1万亩。46户企业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15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30户。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规模以上服务业八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速连续六个月居全省第一。贵阳市被列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全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在筑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优,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379.8亿元、17228.1亿元。市场主体持续壮大,A级物流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超过75%。旅游产业化加快推进,青岩古镇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贵阳市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接待过夜游客1740万人次、游客人均花费1198元,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72%、89%。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入选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新建5G基站6231个,苹果云服务基地建成投运,贵阳贵安数据中心上电服务器达17.9万台,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启动规划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2。华为云全球总部落户、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开业,鲲鹏服务器产线投产,易鲸捷与贵阳农商银行在全国率先开展银行业国产数据库运行试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到370亿元、增长6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290亿元。满帮集团、医渡科技成功上市。

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突出“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推动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绿色化、加工业链条化、农文旅融合化、种苗业高端化。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成立首家市级乡村振兴局。全年粮食产量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产量稳步增长。建成高标准农田13.88万亩,巩固提升样板坝区34个,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47家、2355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06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三)强城镇提质见效,城市能级跃上新台阶

规划引领更加优化。突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贵阳贵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东部产业新区规划(2020—2035年)》《贵阳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贵阳市人口人才空间布局规划》等编制出台。编制完成观山、三马、经开、乌当等多个组团控规总则。花溪大学城等城镇新板块加快建设。花溪区青岩镇、息烽县小寨坝镇被列为省级示范小城镇。

基础设施加快升级。贵阳贵安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在库项目超过1500个,12个项目获批省新型城镇化基金44.13亿元。贵阳贵安互联互通城市主干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数博大道延伸段主线建成通车,市域快速铁路西南环线试运行,贵阳“外环”乌当至长顺段启动建设,成功打通6条“断头路”,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3号线和S1线、有轨电车示范线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展管网空白区治理48.3平方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70公里。“六网会战”完成投资666亿元。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23.5%。

城市规模品质提升。深入实施提升城镇品质“十大工程”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强基”“整脏”“治乱”“改差”工程。治理背街小巷360条,建成保障性住房1万套。粮食、能源等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西南粮食城10万吨市级储备库建成,新建加油加气站23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200个、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座,电煤保供任务圆满完成。建成区面积达到55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突破80%,常住人口突破61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接近特大城市水平。

(四)扩内需稳步推进,投资消费取得新进展

项目谋划建设有力。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和“四化”等重点领域,建立“强省会”重大项目库,储备亿元以上“四化”项目3434个、总投资达5万亿元以上。累计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68个、涉及资金78.73亿元,中央及省预算内项目198个、涉及资金13.8亿元。围绕“在建在库项目、新开工入库项目、土地联动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四本台账,建立市级领导牵头联系项目机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市领导包保项目方案,实行重大工程项目驻点专员服务和定期督查通报机制,全市707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6.08亿元。

投资结构加快优化。主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推动投资方向由基础设施为主向产业投资为主转变,投资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1%,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拨付市级基本建设前期费1.06亿元支持优质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上海钜成未来5G通讯技术(贵州)产业园等137个项目实现开工,中安电气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15.6%。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6.3%。编制“两图两库两池”强化精准招商,工业占新引进到位资金比重超过50%。

消费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推进区域性消费中心试点城市申报,大力实施振兴商贸业“百场千店万铺”攻坚行动计划。杉杉奥特莱斯、龙湾万达、FUN天地等5个中高端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建成运营社区品牌连锁便利店300个。启动云岩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建设,贵阳故事街、梵华里步行街完成改造提升,青云市集、西南商小贸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成开业,二七路、青岩古镇获得2021年省级夜间经济示范项目。积极挖掘县乡消费潜力,组织开展“贵阳市购车补贴及成品油储值促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多彩贵州暖心消费季”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2.9%。

(五)优动能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计划,印发实施《贵阳市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实施方案(年)》。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88.21%,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进驻、100%“一窗通办”、100%网上可办。实现209个事项“跨省通办”,193个“集成套餐”项目实现“一次办”。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总时限缩减至40个工作日以内。用水报装办理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低压客户用电报装实现“零投资”。贵商易平台“政策一键通”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以园区为单位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为工业企业节省用电成本7.6亿元。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程电子化。息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21个国家级改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12个省级改革试点建设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完成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实施农村“三变”试点项目122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专项行动示范城市。

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大重点措施落地发力,“数博会”“苏商入黔”“百家基金入黔”等活动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往城市达到21个。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开阳港恢复通航。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一期投入运营,贵阳始发至莫斯科的中欧班列开通。贵阳综合保税区围网区二期实现封关运行,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场所项目一期核心区主体工程、改貌铁路专用线建成。在全省率先开通1210、9610、9710、9810跨境电商模式。成功获批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贵阳综合保税区入选首批13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外贸进出口总额74.11亿美元、增长23.6%。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获批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工程,挂牌成立院士工作站2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1个、新增入孵企业264家,409个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全力打造全省“人才蓄水池”,贵阳贵安“筑人才·强省会”2022届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启动,人才总量达到112.9万人。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全市专利授权15087件、商标累计注册124871件,均保持全省第一。

(六)强生态成效显著,环境治理培育新优势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完成9个历史遗留矿山迹地修复,新增城市绿地102.37万平方米,完成营造林26.12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空气质量优良率98.9%,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0位,在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实施息烽县、开阳县国家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189个长江入河排口的分类、命名和编码。实施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拨付生态补偿资金2123.8万元。28个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和1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2018年和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等检查指出的32个问题的整改成效进一步巩固。完成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问题整改。2021年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235个点位问题已完成整改149个。完成贯城河、市西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麦架河水质稳定达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经济加快壮大。启动编制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贵阳贵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施行河(湖)长、林长制度,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建成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个,磷石膏利用处置实现产消平衡。贵州资源循环再利用静脉产业园启动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以系统治理的理念抓好垃圾分类,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建成,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至270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花溪区荣获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七)强民生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增进新福祉

“一圈两场三改”“五治”快速推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65%。制定贵阳贵安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方案,32个“15分钟生活圈”767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2万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0个。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5.4万户、完成改造2.1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5万户、完成4.8万户。完成农房风貌整治1000户,建成52个行政村农村污水治理工程,1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达标,新增设置垃圾收集点6448个,提升改造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2.3万个。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取得初步成效。

民生事业扎实推进。坚定推进“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15.3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扎实办好教育,新增学位4.17万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贵阳共建学校开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顺利转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6.85%,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推进医疗卫生事业,贵安医院建成营业,新增优质床位1399张,连续第4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推进养老育幼事业,创建省级老龄健康工作试点示范单位11家,建成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完成5个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改造。推进文化体育事业,提升改造乡镇(街道)文化站51个,村(居)文化中心500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京剧《锦绣女儿》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建成5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0个多功能球场和10个智能型健身驿站。实施“铁腕治堵”攻坚战,精准治理32个交通堵点,通勤高峰平均拥堵指数下降16.1%,退出全国百城工作日全天交通拥堵指数前十。

安全形势更加巩固。慎终如始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全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至最低,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87.8%。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多措并举化解政府债务,没有发生一起不良和逾期,大力防控治理高风险金融机构,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保持“双降”、分别下降28.57%、20.69%。积极稳妥处理突出问题房开,举一反三开展房地产领域问题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圆满完成“七一”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社会风险防控工作。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经济还不强。产业规模偏小,市场主体偏少,制造业占比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还不足。二是动能转换还不快。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投资与消费供需结构失衡、需求不振,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三是服务供给还不优。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整治任务艰巨。四是风险隐患还不少。政府化债压力大,少数区县、开发区偿债资金筹措难。问题房开涉及面广、处置难度大。疫情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外防输入一刻也不能放松。

对照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目标,部分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要原因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处于政府投资回落、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亟需提升的投资结构调整阵痛期,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缺口大、部分项目推进缓慢,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房地产企业融资“三道红线”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集中度管理政策影响降幅较大。二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主要原因是我市贷存比高企,贷差约3500亿元,叠加商业性金融机构总部对贵州地区债券发行和贷款投放更趋谨慎,导致存贷款余额指标增长相对较慢。三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主要原因是部分存量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主动减停产,部分企业受错峰用电影响产出下降,制造业新增企业数量不多、投产时间晚,造成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低于预期。四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主要原因是全市经济面临着工业增长动力乏力、投资消费需求不足、资金要素约束趋紧、区域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矛盾,规模以上工业、建安投资、工资收入等地区生产总值支撑指标没有达到目标,造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预期。从主观原因看,也与少数干部把握宏观经济趋势、应对复杂变化能力不足,压力传导不够到位、责任落实不够细致有关。上述问题,我们将举一反三抓好改进,以敢干、实干、快干、会干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强省会”五年行动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开局之年,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决落实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按照“八个狠抓”“六个新突破”“五个走前列、作表率”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省会”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做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确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强省会”行动取得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5%、10.5%和6.5%左右;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内。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围绕“强省会”行动和全年目标,紧扣“一个高于,五个走前列、作表率”定位,紧盯国民经济“十大产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以工业大突破夯实“强省会”产业基础。狠抓产业发展。集中精力做大做强“1+7+1”重点产业。加快黎阳航发生态圈、航天智能制造基础件等项目建设,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80亿元。重点围绕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以整车和电池为重点,加快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式发展,建成奇瑞(贵州)产业基地、中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推进森阳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项目建设,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380亿元。推动湿法净化磷酸(PPA)、动力电池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力争磷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推进贵州贵铝新材料年产15万吨再生铝、贵州中铝铝业年产5万吨铝箔等项目建设,力争铝及铝加工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推进息烽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国药同济堂等项目建设,力争健康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大力发展优质烟酒,大力开发饮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建成盼盼生产基地、中粮可口可乐等项目,力争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以上。抓实“地、房、人、电、钱”保障。加快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改革,完成工业用地收储1.5万亩。开工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建成600万平方米,加大闲置标准厂房腾退和清理。推动500千伏席官主变扩建工程(清镇园)、110千伏多彩变(双龙区)等项目建设。建好用好100亿元工业产业发展基金池和资金池,全力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新型工业化基金等支持。优化园区承载水平。按照贵安新区“两主两特”、5个国家级开放平台“两主一特”、8个省级开发区“一主一特”定位,建好用好“两图两库两池”,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坚持“亩产论英雄”,切实提高开发区亩产效益。启动工业聚集区控制性详规及环境影响评价,做好园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完成社会事务剥离。狠抓企业主体培育。强化项目包保服务,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年度计划,建立开工、入库、建设、投产、上规“五张清单”工作制度。引进产业链项目100个、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00个、建成投产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户,“一企一策”推动贵州磷化集团、中国振华集团、吉利汽车、航天电器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二)提升城市品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定在80%以上。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宏观规划体现品貌、中观规划体现品质、微观规划体现品位,聚焦“一心三核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融合生态城市、产业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高标准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贵阳贵安总体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老城区“一河两片”核心区域详细城市设计》和573个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完成贵阳贵安“15分钟生活圈”、双龙—改貌综合物流枢纽集聚区等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大数据科创城建设,带动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和苏贵、深筑等产业园协同发展,打造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带。加快城市建设。从城市设施、城市功能、城市魅力着手,把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启动甲秀楼翠微巷、文昌阁老城印巷等重点区域设计打造,再现贵阳历史、文化和风景,打造贵阳市城市新名片。加快实施太金线等贵阳贵安路网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加强组团内部循环,打通“断头路”22条,加快推进同城大道修文至息烽段。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S1线、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建成花南花中输水工程,新增日输水能力70万立方米。推动贵安高铁站、市域快速铁路西南环线投入运营。提升治理水平。突出“精准精细精致”,全面开展治堵、治垃圾、治违建城市治理三大攻坚战。稳步降低城市拥堵指数,建设13座大中型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拆除违法建筑280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搭建“智慧城管”指挥调度应用平台,90%以上城市管理基础工作实现信息化覆盖。加快推进息烽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突出标准化、网格化、规范化,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加快建设人文城市。推进城乡融合。以清镇市为示范推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县城建设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特色小镇,推进花溪区青岩镇、乌当区偏坡乡、息烽县养龙司镇申报省级特色小城镇。统筹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县1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

(三)围绕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农村产业振兴。突出“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层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30万亩、产量40万吨。稳定生猪出栏110万头、家禽出栏3000万羽、蔬菜产量310万吨,保障“菜篮子”主要农产品量足价稳。抓好143个500亩以上农业坝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1.5万亩。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5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核心区,推进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园、贵阳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建设,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60%左右。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认定标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一村一品”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1500人以上,认定种养大户2500户,新增培育家庭农场2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面提高到40%左右。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争取培育1家涉农企业上市挂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抓好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四块地”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创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示范点10个。抓实财政、金融、社会三大涉农资金整合,探索以政府托底增信撬动金融资金投入机制。搭建“一网采集、全域使用”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农业”融合项目20个以上。

(四)做优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紧扣全国山地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地定位,不断丰富“爽爽贵阳”品牌内涵,让市民和游客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串联“点、线、面”,提质“景、园、区”,瞄准“老、中、青”,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南江大峡谷国际山地旅游综合体等山地旅游项目提质升级,持续优化升级10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新增精品民宿、酒店30家左右,AAA级旅游景区2个以上、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以上。精准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7个以上。过夜游客和旅游人均花费均增长15%以上,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企业达到970户以上。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广“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建成贵州省旅游集散中心。以市场化方式办好省第十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22中国名山峰会、贵阳(国际)山地旅游运动装备博览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引金入筑”专项行动,紧盯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开展精准金融招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2%以上。加快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培育A级物流企业8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壮大生活性服务业。规范房地产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做特做强孟关汽车城、石板商贸园、西南现代商贸城等专业商贸园,培育商贸业竞争新优势,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5%、10%。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提升托育、养老、家政、康养、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提高教育、卫生、水利、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保障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五)坚持扩大内需,全力提振投资消费。加快促进投资转型,坚决杜绝低效投资,推动形成以高质量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政府投资管理,牢固树立“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评估机制,大力推动投资方向由基础设施为主向产业投资为主转变,投资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实施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保投资、民生投资攻坚行动,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提高到23%左右和52%以上,“四化”项目完成投资占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比重达到90%以上。全力做强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重,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开展闲置资产盘活。聚焦“四化”谋项目促投资,精准谋划一批、积极申报一批、主动对接一批、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实施555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3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成熟度和前期手续办理,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四化”及环保基金项目申报命中率。动态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年度投资项目预备库、在建在统项目库,完善滚动储备申报机制、后备项目调度考核机制、在库项目计划协调机制,扎实做好项目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运营全过程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入库入统。推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红星爱琴海购物广场、江华荔星广场等中高端商贸业项目建设,确保实现5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提升梵华里步行街、贵阳故事街、青云路步行街等重点步行街消费活力,启动打造甲秀楼、文昌阁等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传统商贸业电商化转型,打造3条智慧商业街区。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强化政策引导,深挖消费潜力。强化成品油市场整治,加快成品油公正计量平台推广,推动“税控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加油站全覆盖。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快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商业配套工程。

(六)坚持生态立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出新绩。把生态保护作为“强省会”第一要求,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建设更高标准“千园城市”,启动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东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品质提升。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废弃矿山、破损山体、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完成营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夯实生态环境执法网络体系,推进建设贵阳市“生态云”(二期)和生态环境“污染监督一张网、环境管理一张图、生态环境一本账”。打好环保五场战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升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95%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受污染地块100%安全利用。深入实施医疗废物、废铅蓄电池、废机油等条码管理。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确保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指出贵阳市问题完成整改销号。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科学制定贵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争取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单列,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推进碳排放强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磷石膏逐年消纳,装配式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加快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扩建工程、贵州资源循环再利用静脉产业园、贵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垃圾终端处置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持续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实现绿色文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七)坚持数字活市,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把数字经济作为“强省会”第一动能,让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聚焦“一硬一软”,大力实施软件再出发行动,打造“云服务”首位产业,力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推进“东数西算”试点,用好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完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重组。开展“大数据企业服务年”活动,净增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0家、亿元以上数字产业楼宇4个。深入开展“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带动600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3。紧盯网络货运、鲲鹏鸿蒙产业、数字政府、数字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智慧文旅、智慧医养、北斗应用、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10个重点领域,打造应用场景200个。筹办好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打造创新支撑平台。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建设大数据场景应用开放中心,培育大数据企业400家。加快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新建研发平台3个以上,新增新型研发机构6家。实施科技资源大摸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提速、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0个,实现“科技云”上线运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动一批行业大数据中心落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贵阳)灾备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大力推进5G、IPv6等基础网络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千兆网络覆盖,新建5G基站5000个,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亿元。

(八)坚持人才兴市,全力打造“全省人才蓄水池”。把人才作为“强省会”第一资源,打造聚才的“洼地”、用才的“高地”、留才的“福地”。做大人口总量。发布贵阳市人口人才空间布局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新增常住人口20万人全部落在城市建成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激励措施引导人口转籍,实施好“零门槛”落户。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实施,落实3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育儿假政策,促进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提高。优化人才服务。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突出配套服务、平台服务、贴心服务,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实施“马兰花计划”,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优化人才安居、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就医保健保障政策,打造人才服务最优高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加大市属国企招录毕业生比例,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特岗教师、就业见习面向应届毕业生岗位。提升人才总量。推行链长、院长、行长、厂长、校长“五长联动”,“一校一策”组织高校招引活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努力吸引省内高校毕业生50%留筑、更多黔籍毕业生返筑。建设毕业生引才系统,开设“高校引才”“产业引才”专区,系统发布日常招聘岗位保持在5万个以上。落实好“123”人才新政,加快建设中国贵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焦制造业产业人才、大数据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分产业链建好人才池,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总量达到123万人。

(九)坚持改革开放,全力激活发展新动能。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思维,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着力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以“贵人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把“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作为重要标尺,全力推动“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一表办”。对标先进城市做法,按照一个指标一套任务,分类分级制定营商环境工作措施清单,强化督促考评,创新第三方监督和市场主体评价,确保贵阳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估中排位领先,10个区(市、县)营商环境评估全面提升。所有不动产登记类型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低压非居民用户全过程办电时间压减至15个工作日以内。除特殊事项外,实现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达到75%,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窗通办”,全面完成“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任务。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实现全流程在线、无纸化交易。建成中国(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组建矿产能源集团,打造1家AAA信用等级企业。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推动园区封闭管理和审批,做到园区事、园区办。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展自然人流动试点、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创建1至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成县占比达到25%。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建立企业问题、政府服务“两张清单”,实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五个一”工程,发挥“贵商易”平台“政策一键通”等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服务。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物流、用能、用工等困难问题。净增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40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3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0户,力争推动4至5家企业上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优化开放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口岸功能、交流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格局。加快贵南高铁建设,启动贵广高铁达速改造、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新渝贵高铁等对外通道规划建设,实现陆海新通道班列稳定开行。积极申建入境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提升航空、铁路口岸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全国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深入实施外贸倍增行动,抢抓RCEP产业研究院落户贵阳契机,积极推进与RCEP成员国贸易合作,服务贸易增长30%。实施“黔地优品”跨境电商出口新品牌计划,提升建强西部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6亿美元。落实利用外资三年倍增计划,利用外资(FDI)达到2亿美元。突出央企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以乡招商等,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600亿元、优强企业420家、总部企业20个。

(十)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以赴推进强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办好民生实事。加快“一圈两场三改”。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实施67个“15分钟生活圈”建设,持续创建“三感社区”,推动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建立公共停车场项目库,建成公共停车位2.5万个。提升农贸市场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改造农超市场30个、品牌连锁便利店100个。强化区县整体平衡,全力保障“三改”资金,实施棚户区改造6万户、老旧小区改造4万户、背街小巷改造500条,抓好电力、通讯线路改造提升,新建、改建雨水、污水、供水、燃气管网450公里,全面提升城市“颜值”“气质”。整合资源推进“五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抓好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所、治风。实施农房风貌整治1万户。推动农村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完成15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9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村庄垃圾分类减量处置,实现村庄外运垃圾减量至50%。全面消除农村旱厕和无厕户。推进所有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建立红白理事会并有效运转,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城镇困难家庭等群体就业创业,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全面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分类施策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控制在2.11以内。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所,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附小贵阳共建学校实现招生入学,新增学位3万个。持续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快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看病排长队和重复排队专项整治,建成门诊就诊一站式服务中心12个。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9岁。推进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个。完成5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500个村(居)文化中心提升改造,新建40个图书共享系统。统筹发展和安全。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入筑返筑人员、入境关口和重点场所等疫情防控,做好加强针和儿童疫苗有序接种,提升公共卫生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把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关口,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统筹推进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权益类交易场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存量风险化解,严厉高压打击非法集资,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平安贵阳建设,扎实抓好社会治理风险点排查化解,高效化解问题房开矛盾纠纷,以和谐稳定社会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1月10日,县财政局召集了县粮食储备库、县自来水厂、县国投公司参与学习,特邀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刘辉作宣讲报告

刘辉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整体把握《决议》的背景和框架,带领大家深刻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总结历史经验。

宣讲结束后,与会人员表示,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谋工作思路,定落实举措,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感悟思想伟力,凝聚磅礴力量,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全会精神在全县国有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确保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县财政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体联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