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有特性药吗?

当出现走路拖步等症状时要警惕帕金森病。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医学指导/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蒙燕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诊,就诊率和确诊率普遍偏低。而在确诊患者中,不少人出于对运动并发症的担心,对于用药问题往往有“尽量晚用、尽量少用”的观点。神经内科专家呼吁老年人及其家属提升对帕金森病的认知,提倡早诊早治,对于运动并发症目前已经有较好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假如因为担心运动并发症而刻意推迟用药,很可能错过治疗的“蜜月期”。

  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达250万,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预计每年将新增病例10万人。然而,接近15%的患者在患病两年以上才去医院就诊 ,很多患者没有及时就医或者跑错了科室,错失了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蒙燕表示,不少人对于“震颤”这一帕金森病症状都有所了解,而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不抖”的,而可能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颈部疼痛、腰疼、大腿疼痛、一边肢体无力等,容易被误认为是骨科疾病,或者是脑供血不足、中风等神经内科疾病。“我们曾经在广州的帕金森症患者中做过流调,许多要跑两三个科室才能确诊。”李蒙燕说。

  李蒙燕最近就接诊了一名60多岁的患者,此前因为腰痛做过腰椎间盘手术,然而术后走路拖步、拐弯困难、一边腿抬不起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骨科医生检查发现,患者腰椎压迫神经的情况已经解除。转诊到神经内科后,李蒙燕发现患者除了下肢,同侧上肢也有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而腰椎间盘问题无法解释上肢的毛病。经过一段时间服用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证实这名患者是患了帕金森病。

  “蜜月期”错过不可后补

  对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国际公认要关注三大治疗目标,即控制运动症状、改善非运动症状、防治运动并发症。李蒙燕表示,左旋多巴类药物目前仍然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用药,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用药量逐渐加大,中晚期帕金森病往往会出现棘手的运动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异动症等。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帕金森病无论是疾病控制还是病人寿命都比以往大大改善,随着更多药物的研发,治疗的理念也有所改变。

  比如,过去有观点认为,帕金森病患者应该尽量不要那么早开始用药,以延迟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如今的帕金森病防治的‘战线’已经前移,因为从经济学和疾病的预防防控角度来讲患者都是有受益的。”李蒙燕表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时70%~75%的多巴胺神经元都已经凋亡了,如果不早期治疗,后期治疗效果不佳,运动并发症的控制也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延迟药物治疗还可能会导致患者享受不到用药治疗效果最佳的一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帕金森病治疗的“蜜月期”),“‘蜜月期’的存在和疾病本身的进展有关系。当疾病进展到多巴胺神经元已经没有剩多少了,无论再怎么用药刺激多巴胺神经元都没有用。‘蜜月期’不能后补,错过了就错过了。”她说。

  还有观点认为,即使帕金森病人开始用药了,也应该用较小剂量把症状控制得“差不多”就行了。但李蒙燕认为,假如用药只是“意思意思”,患者坐起来、翻身、起床都需要家人帮忙,对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都大受影响,并不值得。

  可控制左旋类药物用量

  “现在有的医生或者患者‘不敢’用药,因为担心很快就会出现运动并发症。但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来说,患者病程、分级,大致匹配药物多少才叫够量,我们心里是有杆‘秤’的。”李蒙燕介绍,目前对于运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来说,并不算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预防上,如果是比较年轻、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早期患者,当运动症状还没有影响到生活质量时,可以只使用单药治疗。而如果运动症状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用药方面要以改善运动症状比较明显的如左旋多巴类的药物为主,但是可以通过“鸡尾酒疗法”在控制左旋多巴类药物用量的情况下尽量改善运动症状、达到治疗目标。

  什么是“鸡尾酒疗法”呢?李蒙燕解释,帕金森病从发病机制上来说牵涉到很多酶和受体,因此通过不同类型药物合理搭配进行鸡尾酒疗法,会更贴近患者生理上的需要。现在帕金森病药物除了左旋多巴类,还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比如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现在有缓释剂型,一天服药一次,患者依从性更高,理论上来说,缓释剂型不会造成脉冲式的刺激,副作用会小些。

  “开关现象”“剂末现象”

  对于已经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现在医生也有很多手段进行处理。李蒙燕介绍,患者出现“开关现象”或“剂末现象”,大部分都是因为药物不够量了,可以通过调整用药剂量或者使用符合用药的方式解决。

  而对于“异动症”,最典型的表现是患者药效达到高峰的时候,从“动不了”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动得太多”,无法控制动的幅度。李蒙燕表示,对于异动症患者,用药剂量的平衡很重要,“高剂量可能会异动,减一点剂量可能又会表现为僵直”。“根据我的经验,要减少患者剂量高峰期的异动,同时又保持运动功能,可以采用长效、短效药物配合,短效的药物能够让患者尽快地进入状态,而长效的剂型则可以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帕金森综合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综合症。


目前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暂时没有根治的方法。药物治疗的方法除了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基础药物之外,建议可以搭配服用一些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如维生素B1,谷维素等,也可以搭配中医的补肾填精的药物。


姚平静 主治医师 三甲

帕金森氏综合征和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根据我的经验,可以服用一些调神经的药物来控制,效果还相当不错:每次服用维生素B1、谷维素、复方黄连素、双氯芬酸钠、维生素B6各两片、盐酸氟桂嗪、强的松、安定片各一片,一天三次,一般情况下一周可以见效。症状减轻后可以服用中药或者中西药结合服用。


帕金森又称震颤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老年常见。在临床上,美多巴,西药,只能暂时的缓解症状,长时间治疗效果不明显,建议病人采用中药6+1神经修复再生技术”疗法来治疗,临床治疗30多年,治疗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帕金森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而脑神经细胞一旦受损是不可能再生的,所以药物在疾病初期有很好的疗效,时间久了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还对肝肾有一定的损害,所以治疗一定要及时,找到对的治疗方法患者才会尽快康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1]

  帕金森病的治疗为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良好的用药依从性非常重要,突然停用抗帕金森药物不仅有症状加重的风险,更有可能危及生命。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有帕金森病,长期服用多巴丝肼片,为做骨科手术入院,入院后自行停用了抗帕金森药物,术后出现发热,最高39.8℃,随后出现意识障碍,颈强直等症状,这就是患者擅自撤药而导致的。治疗帕金森病药物千万不要自行停药,容易造成抗帕金森药撤药恶性综合征。

  帕金森撤药恶性综合征的表现?

  撤药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包括[2]:帕金森病加重,肌肉张力明显增加,体温升高,意识改变,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动过速,出汗,非麻痹性肠梗阻,血压的波动。恶性综合征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病死率约为4%,如果及时治疗,约2/3的患者可以恢复到恶性综合征前的状态。

  哪些帕金森药物停用可能引起撤药恶性综合征?

  最常被报道引起撤药恶性综合征的抗帕金森药物是左旋多巴,如多巴丝肼片,此外金刚烷胺[3]和罗替高汀[4]也有文献报道。其他抗帕金森药物尚未发现有停药引起恶性综合征的案例报道,但是也不建议突然停药。

  根据我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1],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及大剂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为什么会出现撤药恶性综合征?

  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下丘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和中间皮质多巴胺能系统传递减低是引起帕金森撤药恶性综合征的原因[2]。有些临床症状是由于中枢和周围联合病变引起,例如明显的肌张力增加是中枢黑质纹状体系统中多巴胺功能减退和周围骨骼肌肌质网钙释放增高有关;体温升高是由于下丘脑多巴胺功能低下、感染和从受损骨骼肌释放出组织制热物质有关[5]

  如果出现应如何应对?

  1.预防发生,服药患者不能自行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量换药;

  2.及时识别,如果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应追溯患者近日的服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恢复用药。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2):973-986

  [2]. 王新德,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0):639-6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帕金森药贵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