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工作是不是都是自己的问题????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你呼唤,归来吧,归来哟,在外求学的学子,别在四处漂泊。目前国内的发展机会已经远远大于国外,回来将会是你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不要害怕简历投一周没有反应,事实上中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给博士发房子了!

投简历一周没反应,是正常的求职现象!

别说是你,当年百度总裁陆奇被迫离职后,也在家待业了两个月没工作,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和百度一样大的企业暂时没岗位给他,而比百度小的企业知道请不动他。这样的牛人,也是两个月后才有新公司抛来橄榄枝。

如果投递一个简历,一周内保证有回音,我能想到的只有保险公司招业务员,或者某些金融公司招兼职销售。所以简历投递出去没有回音,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

1、很多企业根本就是假招聘

企业明明在求职网站上写着招聘,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着急招人,HR一两个月才会懒洋洋的看一眼投过来的简历,一个月能给你回音,就算快的!

2、很多企业知道配不上你

企业都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技术实力怎样,薪资待遇高低,知道根本不需要招聘一个海外毕业的博士。所以对你没回音。

3、投递企业绝对数量太低

大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也是很高傲的,应聘他们的基本都是名校毕业生,因此就像捕鱼一样,你要多撒网才有可能网住鱼,撒一次网什么也没捞到是正常现象。

总之,虽然现在海外博士的优势确实不如以往,但在国内找个不错的工作,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要听那些连博士都没见过几个的人,就胡乱说什么博士找不到工作。博士有可能找不到高薪且轻松的工作,博士也有可能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但说博士找不到工作绝对是无稽之谈!

国内目前对博士还是重视的,34岁依然具有强大优势

目前国内城镇化发展如火如荼,各个城市之间,尤其是二线城市之间的排位赛争夺已经白热化,而这种争夺归根结底就是对高学历人才的争夺。很多省会城市为了吸引人才,把户口放低到大专的同时,对高学历人才进行各种补贴。

1、各个城市都表达了对博士毕业生,尤其对本城市行业急需博士毕业生的空前重视

即使贵为沿海城市,一向对外来人才重视较低的青岛市,也在去年明确规定,只要博士毕业生来青岛,买房直接补贴15万,不买房租房住的话,每个月补贴房租1200元,如果是行业急需的博士,甚至可以直接给博士生发放人才公寓(青岛房价请自行脑补)。其他内陆城市对博士生的补贴比青岛还恐怖。

我有校友以前在美国,努力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起色。来到国内创业,因为他是美国名校博士,企业直接把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免房租免税还有高额补贴,折腾了三年据说估值几个亿了,他说这在国外想都不敢想。

2、34岁就是你的最强大优势,这突出体现在事业单位央企招聘上

公务员事业单位(各种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基本都属于事业单位)大国企(含央企和各地方大型国企)一向是博士生的招录大户,很多博士生喜欢选择去这些单位工作。但这些单位在招聘时,有个“35岁梗”,也就是会明确要求获选人的年龄在“35岁以下”或者“198X年X月X日后出生”。

34岁完全符合单位的招聘要求,这就是最大的优势!如果你犹犹豫豫,一旦到了35岁,虽然有很多单位可能会对博士生放宽到40岁或者45岁。但对那些要求35岁以下的单位,你就没机会去应聘了!

海归女博士在国内找工作需要注意的四个点

1、树立正确思维,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还是我们!

海归博士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找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定要承认这一点。首先是因为博士数量增多了;其次是因为国内大学质量上升了,以前清华在亚洲大学排行榜徘徊四五十名,现在清华大学是亚洲第一。

虽然海归博士不如以往,但海归博士还是比较容易找工作,只要你能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到国内TOP30高校博士的身段,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2、选择城市非常关键,请慎重考虑这个因素

回来后,你想在哪个城市工作,请先做好备选,然后重点投递这些城市就可以了。中国已经不是昔日中国,中国已经大城市林立,北上广深人才济济,竞争非常激烈;二线城市蓬勃发展,对博士人才各种优待;三线城市,如果你愿意,他们会待你若上宾!

选择几个城市,然后重点投递这几个城市,才是海归博士回国的正确途径。如果你非要去北京上海,就要做好激烈竞争的准备,海归博士在北京上海,也就是一个普通求职者,不会像二三线城市那么受欢迎,。

3、尽量寻找本行业相关,而不是固执的选择某个单位

如果你非要去某个高校或者研究院,那也可以,但要做好被刷下来的准备,现在国内这些事业单位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所以,最好是放宽眼界,把视线转移到更为广阔的行业,只要是本行业相关的,都可以进行尝试!

只有眼界放宽了,你投递的单位才会多起来;只有网撒多了,网到鱼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4、充分调动国内资源,尤其是师友资源

不要在外面留学一段时间,把国内的情况都忘了,国内找工作最好的方式还是朋友推荐,而作为博士生,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源,那就是你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这些在国内的师友,他们在同行业内都有广阔的关系和人脉。

回来和大家聚聚,多参与大家的朋友圈子,让大家出谋划策,比你闷头投简历要好很多。尤其是老师,资源和人脉广阔的很,就看他愿不愿意帮助你了!

1、不要因为你是海外博士,就高看自己,觉得国内大企业好单位都要视你为人才,事实上面试大企业好单位比你优秀的候选人比比皆是;

2、不要因为你投了一周简历没反应就心灰意懒,事实上再牛的人也不能保证投了简历就有反应;

3、不要因为你已经34岁了就觉得是劣势,事实上很多单位要求是35岁以下,你正好符合;

4、不要因为你是女博士,就觉得求职会受到歧视,不管国外如何,在国内唯一获得诺奖的就是女博士屠呦呦,目前最红的大学教授也是女博士颜宁!

放平心态,大胆搏击!我再一次重申我的观点,目前国内的机会早已远远大于国外,回来你定会找到更好地自己!

欢迎关注【职场再出发】头条号:世界500强资深经理人,2家公司的创始合伙人,深度剖析职业发展和兼职创收,帮助朋友们职场再出发!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往往逐渐被湮没在匆匆忙忙的繁琐生活中,喜欢与赚钱真的不可兼得吗?这篇文章6000字,花15分钟阅读,希望你能选择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获得成功。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
他很喜欢摄影,从大学开始一直拍到现在。一聊到摄影,他的眼睛里像有了光,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不仅如此,他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搜寻有美感的画面,敏锐地用手机捕捉下来。
然而毕业这4年,他却一直做着与摄影八杆子打不着的工作。
我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找一份和摄影相关的工作呢?
他顿了一下,然后说: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幸运,能够找到一份既能赚钱恰好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我发现,这个观念很普遍,普遍到大家甚至都没有想过是否有其他答案。
人们往往认为喜欢和赚钱这两件事不能兼得,一份喜欢的工作和一份赚钱的工作之间,只能二选一。
仿佛选择了喜欢的事情,余生将陷入穷困潦倒、不被世俗认可的悲惨境地。
选择了赚钱的工作呢,虽然能够让自己过上还不错的生活,但内心又会很不快乐。
他们心中似乎默认了一件事:既热爱又能赚钱的工作是不存在的。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很多人工作得不快乐的原因:因为在喜欢和赚钱的工作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那次对话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
为什么喜欢和赚钱的工作一定要二选一?
为什么想要赚钱一定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能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养活自己?
为什么热爱和赚钱的工作不能兼得?

你会发现,在如今这个社会,大多数普通人上升的方式非常单一,那就是:

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兢兢业业-升职加薪。

做同样的事,但做得更快更好,成为这场游戏的通关秘诀。

但是你会发现,这条路极其狭窄,每闯一关,就会淘汰一批人,而成功晋级的人呢,依然无法获得想象中的幸福和满足。

可是,这个游戏规则到底是谁定下的呢?

为什么每个人从生下来就要接受同样的教育,走上同样的道路,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成为黑马》一书中提到过,这是因为我们如今的教育系统、职业生涯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在工业化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固定不变的岗位上,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拧紧那颗螺丝,把袋子捆扎起来,剪断那根电线。

“工人个体沦为实现工业效率的那台超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在这里没有兴趣爱好,不谈理想生活,有的只是一串串数字:一个小时装配多少产品,上厕所不能超过3次,一次不能超过5分钟……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提高效率,效益最大化。

后来这种标准化开始逐渐蔓延到教育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我们在这种工厂中要把生产原料(儿童)加工并塑造成产品,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

从工作的标准化到教育的标准化,再将标准化的工作场所与标准化的教育系统结合,从而建立了标准化的职业生涯。

“一旦我们的整个人生——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到退休的那天上午——都被标准化了,就标志着人类已经完全标准化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每个人达成了一个契约——只要你放弃个性化的需求,按照社会规定的标准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攀爬他们为你制定的阶梯,你就能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所以热爱和赚钱的工作不能兼得,其实是标准化公约定下的规则。

因为标准化公约从来没有把个人的满足感纳入考虑范畴,他们为了提高效率,要求每个人放下你的个性,你的天赋热情,你的梦想,转而追求他给你颁发的奖励,从而让效益最大化。

标准化公约认为,只要每个人爬上了制度阶梯的顶端,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然而,你会发现,在如今这个个性化的时代,标准化公约开始逐渐失效,因为它成立的前提,已经被质疑和推翻。

一方面是我们发现这条标准化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幸存率越来越低,996、007已经不能换回升职加薪的奖励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开始发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似乎和俗世的成功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我们真的要接受这种设定吗?每个人都爬着同样的阶梯,只是为了爬得更高?

《老友记》中,瑞秋曾对她爸爸说过一句话:

“我这一生中,所有人都告诉我“你是一只鞋子,你是一只鞋子,你是一只鞋子。”

但今天我停下来说:“如果我不想成为一只鞋呢?” 

“如果我想当一个包包,或是一顶帽子呢?”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追求年薪百万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年薪百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呢?

如果我们只是想要环游世界,在不同的地方被季风吹过面颊呢?

也许我们只是想要写自己相信的文字,管它有没有10万加?甚至,我们只是想和不同的人聊天,在他们的舞台下做个忠实的观众?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要勉强自己,做自己讨厌的事情,追逐所谓的“成功”吗?

直到我看到《成为黑马》这本书,它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那就是成为黑马,每个人都可以追随自己的天赋、热情去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

黑马指的是那些出乎意料的获胜者,他们并不遵循既定的标准路线,却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成为黑马》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正是书中提到的黑马人物。

一位17岁辍学,在农场卖栅栏养家糊口。另一位连续5次从4所不同大学辍学,曾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只能靠卖旧书为生。

而他们最终都另辟蹊径,通过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成为了哈佛的教授。

这2位作者后来采访了天文、音乐、服装定制、花卉设计、餐饮、生物、考古等不同行业的黑马人物,这些人有的是单亲妈妈,有的很早就辍学。

在对这些黑马人物进行深度采访后,他们发现,黑马人物的成功路径并非是误打误撞,而是有迹可循,也有方法可依。

即便你不是985、211毕业,即便你没有光鲜亮丽的留学背景,即便你从来没进过大厂工作。

你依然可以通过黑马模式来实现上升,找到自己热爱同时也能赚钱的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可以先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如果说标准化人才,是走在一条宽敞、拥挤、能够一眼看到头的笔直的大道上。
那么黑马人物,更像是野蛮生长的一群人。
他们也许在学校的成绩不是那么好,甚至中途辍学,不被社会认可,在别人看来类似于“失败者”,但他们总是能奇迹般地找到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羊肠小径,误打误撞找到了目的地。
珍妮·麦考密克就是这么一名黑马人物,如今她是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连高中都没能毕业。
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打破常规,凭着兴趣和内心的满足感,获得俗世的成功的。
珍妮从小被单亲母亲抚养长大,少女时期的珍妮很叛逆,由于无法适应校园环境,所以在15岁的时候辍学去清理马厩,那个时候珍妮想要成为一名赛马手,但因为训练的时候出了事故,所以赛马生涯宣告结束。
二十一岁的时候,珍妮成为了一名单亲母亲,由于没有高等学历,珍妮只能一边在快餐店打工一边养活自己和儿子。
珍妮二十五六岁时,有一次,她去探望住在死火山口边上的亲戚,亲戚送给了她一副望远镜,告诉她可以看看银河,这是只有在偏远地区才能看到的风景。
这件事改变了珍妮的一生。
到现在珍妮还记得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着夜空的心情。
“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躺在潮湿的草地上,透过望远镜看着天空的情形……天哪!太奇妙了!满天繁星,璀璨夺目,真是太棒了,我被迷住了!我以前对它们一无所知,但在那之后,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去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就这样,珍妮二十几岁的人生中,第一次出现了让自己振奋激动的事情。
那个时候珍妮如饥似渴地学习天文学领域的一切知识,尽管在此之前她没有任何基础和知识储备。
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用越来越大的望远镜来进行越来越精确的观察。
经过了10多年的自学和实践之后,珍妮通过在自家露台上用废弃设备和生锈零件拼装出的穹顶天文台,成功观测到了太阳系外一颗质量是木星三倍的行星,成为了第一个发现新行星的业余天文爱好者。
从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单亲妈妈到天文学家,珍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羊肠小径。
在追求满足的过程中实现卓越
很多人都会把这样另辟蹊径的成功归功于“运气”和“偶然”。但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天选之人”才拥有的特殊权利和机遇。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黑马。
标准化人才往往是通过攀登世俗的阶梯,也就是说通过按部就班地考名校、进大厂、努力工作、晋升来获得成功。
黑马人物的成功策略则是在通过追求内心满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了卓越。
艾伦·鲁洛是一名酒吧侍者出身的酒店老板,虽然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在32岁的时候,他卖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虽然艾伦善于交际、能够从了解客户、与供应商谈判以及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但是他知道,自己身上还是有些愿望没有被满足。
艾伦后来搬到了一个截然陌生的城市,暂时找了一份商业地产顾问的工作干着,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雇佣艾伦为一家专门经营男士奢侈品配件的零售服装店制订商业计划,当艾伦辛辛苦苦写完了一份多达50页的调研文件后,年轻人竟然没有付钱就溜之大吉了,这件事让艾伦很恼火。
然而,在几个月后,当艾伦在波士顿一家购物中心闲逛时,发现那里有一个小零售空间等待出租,艾伦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脑子里突然跳出了那份商业计划书。
艾伦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租下了这个地方,而且把自己的钱都投了进去,在橱窗上写着“定制西装和衬衫面料”的宣传语。
有一天,一位顾客走进来,要定制一套西装。
那时候艾伦什么都不会,对于西装的剪裁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艾伦告诉那名顾客,订单已经满了,让他两周后再来。
本来艾伦可以把这项活儿外包给专业的裁缝,然而艾伦并没有这么做,他觉察到内心涌动的感觉。
于是他参加了裁缝培训班,上了为期一天的速成课程。
当顾客再来时,艾伦亲自给他量尺寸,并为他定制了一套中号的灰色花格呢两件套,没想到上身效果出人意料得好。
“人们问我,当初我其实对裁剪的工作一无所知,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还决定成为一名裁缝。我告诉他们,以前我对经营酒吧和餐馆也同样一无所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领悟到,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往往会变得非常擅长。”
就在做出第一套定制西服的2年后,艾伦就赢得了全美时装优秀奖。
要知道,裁缝在美国通常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事业,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裁缝,往往要从很早的时候投入,找到行业里的专家,从学徒开始做起,通常这个过程要花费十多年。
而艾伦从一名小白到成为大师,仅仅花了两年。
对于喜欢、热爱的事情,你的投入是不计代价的,因为你喜欢,所以你不会用上班和下班来区隔它,也不会用付出与收获多少来评估它。
乔布斯的一句话,刚好可以应证这个策略的可行性:
“做好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因为你唯一有可能做成的事儿,就是找到你热爱的事情,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畏难情绪的,唯独在自己喜欢并感到满足的事情上面,我们会表现得兴奋异常,乐于迎接各种挑战。
这就是这个策略能够行得通的原因。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让你振奋的事情,再小也别放过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很简单,就是找到那些在你工作、生活中让你振奋、激动不已的小事情,觉察它们的背后藏着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在一家广告行业头部公司做插画师。
我曾问过她:你是如何发现你对插画这件事感兴趣的呢?

她说,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在家上网,每次浏览到图片网站上那些漂亮的插画时,她会产生临摹的冲动。

这种对于插画的向往和欣喜,就是她的微观动机。

微观动机有很多种,甚至不同的微观动机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

在画画的时候,她说感觉自己很放松也很容易专注,而且得心应手。

这就她独一无二的微观动机。她也很喜欢五月天,一年听好几次五月天的演唱会。
这是她的另一个微观动机。
但最奇妙的是,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把不同的微观动机组合起来,来激发自己的热情,创造更多的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她在上下班路上一直在听五月天的《玫瑰少年》,突然间,她脑海里浮现了一副画,她甚至没有花时间去构思,就像是这幅图像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一样。
于是回到家,她就把脑海中的画面画了下来。
应本人要求,注明:未完成
这些过程让她觉得很享受也很满足。而画插画成为她工作中的大招,帮她建立了别人无法超越的护城河。
实际上,我们的热情就像是一个水龙头,当我们触发的微观动机越多,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时候,水龙头的水量便越大,越是源源不断。
我也是这样,我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也喜欢思考很多事物背后的原因,但同时,我也喜欢听别人的故事,阅读一些社科、心理学的书籍。
这些看起来彼此独立的微观动机,当用写作这件事来串联的时候,就变成了一项我热爱的事业。
我可以通过写作,将我听到的故事,将我看过的书籍,再加上对事物的思考写下来。
即便没有外在的激励,我依然愿意写一辈子。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赚到了钱,养活了自己,那真的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所以你要仔细留意,那些生活中,让你兴奋、激动、愉悦的事情,那些你做起来得心应手别人做起来吃力的事情,那些你很容易进入心流、专注地去做的事情。
它们,或许不起眼,或许有些另类,但你要相信,那就是你的微观动机,那就是天命给你抛下的种种提示和线索。
别想太远,走一步看一步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黑马人物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往往笃定前行,直到到达目的地。
但其实黑马人物,从来不会设想什么长远的目标,他们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这样的策略是有理论支持的。
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阿格尼丝·卡拉尔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渴望理论”,意思是现在的你并不知道未来的你喜欢什么。
如果按照标准化人才的成功策略,我们必须每一步都踩在对的台阶上,这样才能够继续攀登下一级台阶。
要想成为天文学家,那就必须进入专门的天文学研究机构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靠近一个天文学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初高中时就必须加入相关的兴趣小组,并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和了解。
可是这种路径的问题在于,你如何在10岁甚至更早以前,就找到你的人生目标?你如何确定,到了20岁的时候,你的人生目标不会有所改变?
大多数人确立人生目标的过程,都是不断变化的,也许10岁的时候你想成为一名画家,15岁想当摇滚歌手,20岁你又想成为一名小说家。
所以黑马人物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不讲长远目标,只要近期目标符合现在的价值观,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至于完成之后该做什么?
到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你可能会疑惑,这样是不是太随性了?
让我们来想像一个场景,你被随机安排到山区的某一处地方,你的任务就是爬到最高峰的顶端,但这时候你手中没有地图也没有GPS,你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那么,你如何才能到达最高的那座山峰?
这其实是一个“全局优化问题”的思想实验。而你追求卓越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最高的山峰去攀登的过程。
对于这个问题,数学家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利用梯度上升的算法。
就是先看看你周围的斜坡,哪个斜坡最陡,你就朝最陡的斜坡方向攀登。
爬了一会儿后,你要停下来,再去观察,看看周围是否有更陡的斜坡。
通过一次一次的重复,你最终会爬得越来越高,最终达到最高的顶峰。
“每个人的卓越之峰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微观动机和模糊优势,你可以看到的山峰和山谷与你身边的人看到的不同。
如果说没有两个人看到同样的景观,那就意味着没有一条走向卓越的通用道路。”
所以别想太远,把你最关心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黑马人物的行动策略。
最后,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我找到热爱的事情所做的选择和路径,和黑马人物的行动策略正好吻合。
所以这更加让我坚信了一点,每个看起来普通平凡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微光,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
热爱并且赚钱的工作,和真爱一样,是存在的,你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一点。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意味着让你放弃赚钱,放弃成功。相反,那些选择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往往能够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你要做的就是不断靠近,你的心之所向。
相信一定有这么一条羊肠小径,既能让你实现内心的满足,又能让你通向卓越。

Juno,壹心理、领英专栏作家,每天刷新自己,为你带来心理学、职场、书评等深刻洞见,微信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本文由成长充电第一站——插座学院(ID:chazuomba)授权转载,陪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欢迎关注。

 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成为“黑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