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新时期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

  为正在备考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整理了,方便大家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断查缺补漏。

  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策略

  1、对于卫生服务提供者来讲,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

  A、有利于科学地制定、改善社会卫生措施

  B、找出主要社会卫生问题、重点保护人群和重点防治对象

  C、动员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

  D、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E、了解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提供

  2、用于衡量一个(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

  A、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B、发病率、患病率

  C、患病率、病死率

  D、出生率、死亡率

  E、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3、反映人群健康状况较为敏感的指标是

  4、通常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5、通常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最强的指标是

  6、不属于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社会环境指标的是

  B、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劳动人口就业率

  7、下列不属于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自然环境指标是

  B、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C、自来水入户比例

  D、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

  E、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

  8、不属于卫生服务需要指标的是

  A、两周每千人患病人数

  C、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

  D、每千人因病卧床天数

  E、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日数

  9、下列不属于卫生服务利用指标的是

  A、两周每千人就诊次数

  C、每人每年就诊次数

  D、每千人因病卧床天数

  E、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日数

  10、在评价社会人群健康状况时,常用的比较敏感的指标是

  11、下列反映疾病发生频率的指标是

  E、因病(伤)缺勤率

  12、关于初级卫生保健不正确的说法是

  A、适宜、可靠的技术

  B、费用是社区或能够负担得起的

  C、社区和家庭能够普遍享受的

  D、只在发展中需要普及

  E、属于基本卫生保健

  13、“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中不包括

  A、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

  B、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C、在之间和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D、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的服务

  E、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

  14、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15、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A、对重要保健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妇幼保健工作

  B、促进食品合理营养,保障安全用水供应;保障基本药物

  C、对传染病开展预防接种,预防和治疗地方病、常见病和外伤

  D、初级卫生保健的伦理审查工作

  E、采取基本公共卫生措施,保护精神健康

  16、我国新时期卫生方针的核心是

  D、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E、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袭击了我国,并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国民的普遍恐慌。为了有效地应对SARS,我国政府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防非典指挥部,重点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启动了SARS研究项目,全国各级疾控中心迅速开展了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SARS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SARS的最为关键原因是

  A、迅速而及时地开展了SARS相关研究

  B、实现了对SARS传染源的有效控制

  C、建立了高效率的SARS防控组织

  D、对人员进行了快速培训

  E、制定和实施了全方位的SARS防治综合策略和措施

  【答案解析】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人群健康状况评价、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对于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的意义在于,充分地认识人群健康状况和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找出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重点保护的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

  【答案解析】 常用于衡量一个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具有可比性,是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和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综合和敏感指标之一。平均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答案解析】 婴儿时期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婴儿的不同时期死亡率有明显的差异,出生早期死亡率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因而它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敏感的指标之一。

  【答案解析】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它主要反应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解析】 平均期望寿命能够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所以它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性最强的指标。

  【答案解析】 社会环境指标:包括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劳动人口就业率、恩格尔系数等。

  【答案解析】 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属于社会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包括年空气污染天数比例、自来水入户比例、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管理合格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等。

  【答案解析】 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指标包括:(1)疾病频率(度)指标:常用的指标有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等。(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常用的指标有两周卧床率,两周活动受限率,两周休工(学)率;此外,还有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患病天数、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答案解析】 卫生服务利用可分为医疗服务(包括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利用等几类。常用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有:两周就诊率、住院率、住院天数、人均就诊次数、人均住院天数等。每千人因病卧床天数属于卫生服务需要指标。

  【答案解析】 婴儿时期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出生早期死亡率最高,之后逐渐降低,所以它是常用的敏感指标。

  【答案解析】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答案解析】 《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答案D的错误在于初级卫生保健不仅是发展中所需要、也是发达所需要的。

  【答案解析】 “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三个总体目标:①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②在内部和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③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E不在这些总体目标中。

  【答案解析】 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

  【答案解析】 初级保健基本内容:(1)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2)基本的环境卫生;(3)妇幼保健,包括计划生育;(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5)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6)目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7)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8)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

  【答案解析】 1997年1月15日,中共、国务院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答案解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A、B、C、D都属于局部的片面的疾病控制措施,只有制定和实施了全方位的SARS防治综合策略和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

  以上“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社会医学》考试试题(5)”的内容,由编辑整理搜集,更多信息请下载“京师杏林医学教育APP”,我们将为您呈现最全。

一、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构成与发展

1、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构成

2、新时期干部工作的主要变化

3、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与指导方针

5、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三、下一步干部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3、关于建立和完善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问题

最后,谈谈做好干部工作的个人体会和看法。

一、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构成与发展

    通常所说的干部工作,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在宏观管理中,包括方针政策、管理体制、机构编制三个部分;在微观管理中,包括常规管理和专项管理两个部分。

宏观管理主要涉及的内容中:首先是方针政策,指的是干部路线、干部标准,有关的方针、原则等,这是宏观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干部工作的方向。其次是管理体制,一般来说包括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在管理方式中,又可以分成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双重管理。再次是机构编制管理。机构是干部的载体,干部都工作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因此,机构编制的工作同样非常重要。机构编制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职能管理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是指根据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工作任务、职责权限等进行合理划分和必要调整,明确机构职能;机构管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指对机构本身的设置或调整进行管理,包括名称、性质、级别、规格等;人员编制管理解决“人员怎样构成”的问题,是指对各种组织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职级比例进行管理。

微观管理包括常规管理和专项管理。常规管理是指对干部的进口、使用、出口,即进、用、出三个环节的管理;专项管理是指根据干部工作需要,围绕特定的对象和事情开展的工作。常规管理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干部而言,在大的方面是相似的,主要包括八个环节:一是选拔,包括干部的录用和职务变化的选拔;二是任免;三是培训;四是考核;五是调配,指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调整配备干部,调配与任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常讲的调配是指干部的选调(一般为上对下)、借调(多数为上对下或平级部门之间)、定期轮换(如援疆援藏)、挂职锻炼(上下之间或区域之间)等;六是奖惩;七是监督;八是退(离)休,以及辞职、退职、解职(聘)及其他原因离开干部岗位。干部工作的专项管理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老干部工作;二是后备干部工作;三是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这三个类别的干部,情况都比较特殊,中央、省市委及上级组织部门分别都有专项的工作要求;四是专业技术干部管理与知识分子工作,近几年这一块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五是干部薪酬管理,即干部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工作;六是干部档案管理;七是干部统计与信息化建设。

    以上是对干部工作基本构成的简要分析,虽然只是一个轮廓性的概要情况,但应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组织部门干部工作的基本设置和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黄山市建市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牢固树立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坚持发扬民主,注重群众公论,严把重要关口,通过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积极倡导正确的用人导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基本形成了年龄结构按梯次配备、人才结构按需要配备、以中青年干部为主的领导干部队伍。与以往相比,干部工作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两个方面。

一是干部队伍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1988年黄山建市时,全市干部总数为35375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步增长之后, 2000年达到42804人的高峰,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截止2004年底,全市干部总数为34778人,比上年减少1179人,出现了负增长。其中,1988年全市机关干部10359人,到2004年底减少为9476人。干部总数的下降,说明近年来,随着企业单位改制和机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干部流出速度明显大于补充速度,干部队伍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增长转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浏览次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时期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