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印江协和医院院搬到哪里去了?

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院士去世。他的传奇经历被写进了教科书里、拍进了电影里,他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1929年,负责运送军需物资的袁兴烈携待产的妻子华国林在北京小住。当时华国林的妹妹华秀林,在协和医院做护士长,于是袁兴烈夫妇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请著名林巧稚院士于8月13日为华国林接生,生下的男婴就是袁隆平院士。

但由于兵荒马乱和颠沛流离,袁兴烈夫妇把袁隆平的生日记错了,记成了1930年9月7日。直到2010年,在协和医院的档案室里发现了袁隆平的出生证明,80岁的袁隆平才得知自己的生日是错的,自己属蛇,而不是属马。更关键的是自己不是处女座,而是狮子座。

袁隆平出生的1929年,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了中国的西北,西北高原是不容易种粮的,但军阀们为了筹饷方便,在稀有的良田上种了鸦片。当时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三百万人被饿死。米贵如珠,不法奸商将黄豆、豌豆串在细线上卖,粮食比等重的铜钱还贵。树皮被剥光了,饿死的人被亲人埋了之后,又被饥民扒出来吃掉,有的村子甚至公开卖人肉。

因为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华国林在教会学校读的高中,所以袁隆平的家里书香氛围浓厚,自幼随母学习英文。袁隆平学习农业并不是因为国内粮食短缺,而是他不知道真正的农村。读一年级的时候,袁隆平随老师去园艺场参观,感觉植物好美,后来看到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感觉田园风光的美妙。晚年的袁隆平表示,如果早知道农村的苦、穷、脏,就不会学农了。

1953年,因为袁隆平的父亲曾在国民党内部做过官,所以家庭成分不好。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待就是16年。1956年,袁隆平与安江农校的化学老师相恋三年后,女方因家人反对,便与袁隆平分手,嫁给了一个大学助教。7年后经同事撮合,34岁袁隆平与25岁的邓则闪婚,邓则原是袁隆平的学生,活泼开朗的她给袁隆平留下很深的印象。

二战之后,冷战开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农业生产上信奉李森科主义,李森科不依靠严格的科学实验,而是借助浮夸化与弄虚作假攀附斯大林的强权政治。李森科坚信嫁接和选择性遗传,反对孟德尔遗传学,李森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将苏联的孟德尔遗传学资料全部销毁,导致苏联的粮食逐年减产。上世纪90年代,苏联依旧依赖于进口高价粮,粮食短缺成为苏联解体的诱因。

1958年的大跃进活动中,李森特主义大行其道,导致全国粮食减产,袁隆平亲眼看见街边两具枯瘦的尸体,自己的实验数据更让他感觉李森特的理论不对。他在校内图书馆发现了一本英文书,讲的是孟德尔遗传学,让他品尝到了真理的味道。袁隆平说:“多亏了母亲教我学过英语,让我顺利地读完了这本书。”

1966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袁隆平把孟德尔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写了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科学通报》上。经熊衍衡、赵石英等人的推荐,该论文得到了聂荣臻的支持。5月份,聂荣臻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求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使袁隆平在文革十年中免遭迫害。袁隆平发现湖南的农民喜欢将野生稻当种子,因为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之后,产量高。现在的人都能明白,因为栽培稻属于近亲结婚,生育的后代易患遗传病。而远缘杂交的物种,基因更优良,抗病能力更强。

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一千多种常规稻与最初找到的母水稻做组合实验,可是都没有成果。在禾苗的长势上,稻草多了一倍,但是粮食并未增产。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得知情况后,他继续支持袁隆平。他力排众议,请袁隆平在省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袁隆平介绍了实际情况,也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表示:“愧对省领导和大家的期望。”听完袁隆平的发言后,华国锋当众说:“周总理经常过问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尽快把它搞成功。”

1971年,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组调入省农科院。

1974年,湖南省试种了20多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超过650公斤。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时又遇到了困难,农业部相关领导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感兴趣。无奈之下,袁隆平找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华国锋当即表示:第一、中央拿出资金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第二、购买15辆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水稻种子。第三、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南方十三省召开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2006年6月 ,袁隆平特意登门拜访华国锋。两位老朋友握手长达半个小时。袁隆平说,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1994年之前,袁隆平曾经两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均落选。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时,申报工程院院士也落选。1995年,湖南省第4次推荐袁隆平,本以为这次袁隆平依然当选不了。国务院总理李鹏问:“怎么没有袁隆平?”最后袁隆平当选工程院院士。

有人曾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不过袁隆平很谦虚,他说:“我不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我受不起,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讲。”

袁隆平:己巳壬申庚寅(时辰不详)

大运:辛未庚午己巳戊辰丁卯丙寅乙丑甲子癸亥壬戌

庚金生于申月,得令;八字日元中和略强,忌用土金,喜用火木水。中和的八字,性格好,做事稳当,容易在技术、手艺方面有成就。八字忌用,春夏两季心情好,工作上亦有突破,秋天肃杀之气一浓,运势就走低,因为秋天无法育种,为了育种方便,袁隆平和助手去三亚种水稻,越往南越热,运势也就越好。比肩为庚金,代表武力、行动力,忠勇好义。朝鲜战争爆发后,袁隆平曾报名空军。事业宫坐比肩,工作环境里男同事多,不利于婚恋,34岁才与学生邓则完婚。比肩为忌,仕途不顺,所以在安江农校默默工作,做了16年的教员。配偶宫为喜用,妻子贤良淑德,得妻子资助。婚后配偶宫被填实,事业上的机遇接踵而至,先后得到聂荣臻、华国锋等贵人的赏识。父母宫里的偏官喜用,偏官代表武职,父亲袁兴烈曾任孙连仲将军的秘书,袁隆平的出身家庭条件好,青少年时期是旺火大运,学业上贵人多,学习成绩突出。食神是壬水,大气踏实,带有思辨性,语言天赋高,晚年时依旧可以用英语与外媒记者对答如流。

1966年(丙午)是旺火流年,正官合动日支,富贵层次大升。正官代表官方认可,袁隆平的论文得到聂荣臻元帅的重视。后来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也很赏识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给了安江农校大量的人力物力,供袁隆平的团队使用。

1971年进入丁卯大运,丁卯是正官,代表官方贵人,此时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已升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一把手后,华国锋大力推广杂交稻,袁隆平的名声大振。

喜欢算命的朋友可以加公众号:小橘灯八字算命。若想了解自己谜一样的未来,可加微信:leeerwang进行咨询。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通用2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通用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1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2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3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4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平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平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平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平,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平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平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平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平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平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席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平,儿媳段美娟说:“平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平。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平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5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6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7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8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平感人的事迹材料9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教师,你当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江协和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