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区集市大全执行局地址在哪里?

【新闻时评】华商报关于西安市“公参民”学校转制进展的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16:12 点击次数: 发布人:

 12月8日,西安市教育局公开回复网友留言如下:“公参民”学校治理工作计划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届时,部分民办学校将按政策转为公办学校,另一部分学校将在完成治理后,继续民办。西安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正在审议中,尚未正式印发。转公办的民办学校学生将于2022年9月开始享受公办学校学费减免。具体时间节点和是否设置缓冲期等,将以各区县、开发区制定的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一校一策”方案为准。
       近期,华商报记者一直在关注此事,走访西安多个区县教育局了解进展,同时就“公参民”学校治理的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多位校长、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专家。
       今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提出,“公参民”学校具有以下四种情形的,转为公办学校:

       一是公办学校单独举办或者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应转为公办学校。

       二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经协商一致且条件成熟的,可以转为公办学校。

       三是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为公办学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四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不符合“六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要求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陕西力争明年底消除“公参民”

 今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2020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报告》提出,开展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和规范办学情况核查,对整改不达标的按规定停止办学。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财务行为全流程监管。开展“公参民”学校专项治理,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2023年底彻底整改到位。

       近一段时间以来,华商报记者持续关注西安“公参民”学校治理进展,相继对西安市雁塔区、灞桥区、新城区、长安区、西咸新区等地教育局进行了采访,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11月19日,华商报记者来到雁塔区教育局,基教科工作人员回复记者,对于“公参民”治理,雁塔区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目前还在等市上的实施方案。方案具体内容不便透露。

       不过,雁塔区民办学校改名的工作进展较。早在今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南校区更名为雁南小学,西安交大二附中南校区学校更名为西安雁南中学,并挂牌。

 11月23日,华商报记者来到灞桥区教育局,基教科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公参民”相关规定,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将继续为民办学校,铁一中团队将撤出,目前更名工作已经批复,学校名字改为“西安滨河学校”。灞桥区黄河锦绣小学、西安思源中学本身符合“六独立”民办要求,接下来教育局会继续监督其规范办学。

       华商报记者从新城区教育局了解到,有关“公参民”性质的民办中小学转为公办学校,该局将按照市上要求,在明年4月前完成转制工作。

        辖区西安黄河实验小学、西安建大华清小学、西安康桥紫薇东进小学等三所民办学校将继续维持民办。

        11月22日,华商报记者来到长安区教育局,基教科工作人员回复,长安区民办学校数量较多,教育局基教科已经拟定转制的基本名单,近一两个月内由区政府确定,目前无法发布名单和具体措施。待名单确定后会对外公布,明年秋季这些学校招生政策也会变化。

       改制工作牵扯老师转制,民办学校老师多是校聘老师,如果转为公办,老师的聘用问题就需要先解决,对于老师和学校都是双向选择的问题,转制工作会涉及一系列问题,预计会在明年3月完成。

 11月25日,华商报记者来到高陵区教育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说,陕西师范大学嘉园小学、西安国定双语学校更名工作已经批复,分别改为高陵嘉园小学、高陵国定小学。学校均为“六独立”民办学校,所以将继续为民办学校,教育局会监督其规范办学。西安高新泾河小学、西安市高陵区兴国小学同样为“六独立”民办学校,教育局将继续监督其规范办学。

 11月23日,华商报记者从经开区教育局了解到,辖区两所学校正在进行改名工作,因为需要更名的两所学校都含有高中,更名需要市教育局审批。其中西安博爱国际学校拟去掉“国际”两字,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名称中包含有大学校名,新的名字将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命名规范要求进行。

       据了解,西安博爱国际学校、西安市未央区经新小学、西安市未央区朱宏路小天鹅小学这三所学校将继续维持民办。

       11月25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西安曲江康桥学校、西安曲江德宏学校为“六独立”民办学校。“公参民”涉及西安交大附小金辉分校,将继续为民办学校,交大相关因素将撤出,更名工作正在申请,将会去除“交大”字眼,最终名字还未确定。

       华商报记者从浐灞教育部门了解到,浐灞辖区内共有4所“公参民”学校,且形式较为单一,都属于借用大学品牌,包括:陕西师范大学绿地浐灞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御锦城小学、西安交大阳光海蓝城小学、西工大附小龙湖分校,计划今年12月完成更名。

        按照今年6月民办小学摇号入学前西安市各区县公布的民办学校名单,西安航天基地共有两所民办中小学,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小学、初中)、富力城黄河国际小学。

       华商报记者11月22日从航天基地教育局获悉,辖区两所民办学校非“公参民”性质,两所学校将继续维持民办。但学校会进行改名,明年秋季开学,会按照新校名招生。

       日前,航天基地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官方回复网友,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确认改为西安航天菁英学校。12月12日,华商报记者前往学校实地走访,发现学校还未正式更名,门口的牌匾还是原名。

       11月25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从教育卫健局了解到,西安西港花园学校为“六独立”民办学校,教育卫健局将继续监督其规范办学。

       11月24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咸新区教育局了解到,西咸新区的“公参民”性质民办学校转制工作已经开始着手,相关事项由各新城负责。目前还没有汇总具体信息。

       不过工作人员明确,所有转制工作会在明年4月份完成,确保明年秋季开学前按照新的机制招生。

       除了以上各区县开发区,华商报记者也走访了高新区教育局、碑林区教育局、莲湖区教育局、未央区教育局,了解“公参民”学校转制进展,但未获答复。

       采访中,家长们普遍担心,在未来的变化中,学校教学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老师们最在意的则是编制、待遇、学校运营模式等问题。 

       一所民办小学的一名家长说:“选择民办学校,就是更注重教学质量,转公办后,因为教师待遇、教学模式的变化,担心学校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所民办小学的家长说:“比较担心的是教学质量能不能保证,老师会不会还像之前那么负责。另外,以前学校的社团活动特别多,变为公办是不是也会压缩。如果政府不能持续加大投入,很担心留不住之前高薪聘来的老师,教学质量会逐年下滑。”

       城区一所民办小学的老师表示比较担心未来的情况。她谈到,民办学校教师是聘用,如果学校转为公办,自己年龄已经超过35岁,虽然教学经验很丰富,但是和其他更年轻的老师相比能选择的空间就少很多。“双减”后许多培训机构的老师面临向学校转型,每年能转成公办教师的就那么多,这对于他们这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并不友好。

 另外一位民办中学的老师表示,公参民学校转公办学校后,最担心编制、待遇的问题,如果能有编制最好了,今后有保障,不受学校发展的影响,不过目前教师有不同的编制,省市区县各级编制不同,教师工资来源也不同,担心编制数量不宽裕。待遇方面,转公办后,担心财政部门是否马上能负担教师的薪酬。在民办学校,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转公办之后,学校运营模式不知会有什么变化。

       对于“公参民”学校转制,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校长、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大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公参民”学校转制的相关热点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公参民”是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这类学校的简称,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类学校既有公办资源优势又能享受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一定程度扩大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也有效缓解了一定时期内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显而易见的问题:

       首先,利用公办资源办学,在成本、师资等方面比普通民办学校占优势,却和普通民办学校一样收费,成了不少家长眼中的“假民办”。

        其次,“公参民”学校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的民办学校,普遍不受“划片入学”“就近入学”等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限制,享有跨区域招生、提前招生的“特权”。它们通过“掐尖”招生,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加剧义务教育段“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

        第三,更易形成“教育腐败”“教育寻租”。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公参民”学校具有招生自主权的政策空间,变相进行权力寻租,并对“公参民”学校发展中形成的“混编使用教师”“公办名校分校”等偏离法律政策规定的形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公参民”学校的存在还弱化了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并造成一定程度上国有资产的流失。

公办学校通常采取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对户籍和学籍有一定要求,而“公参民”学校招生一般仅需满足“招生纳入审批地管理”或“审批区域内招生”。因此公参民学校转制为公办后,如何划分学区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公参民学校通常集中区域内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划分的学区是否会产生新的“学区房”问题,这直接影响学生、家长的利益。

        西安一名中学校长说,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公办学校采取就近入学、按片划校的方式。目前北京已实行“教师大轮岗”,就是一个区内,教师在不同的学校轮岗,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学区房热的问题,这对全国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西安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说,有可能会出现这一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校划片和校长教师大轮岗的方式。不过,多校划片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比如整体楼盘比较集中、学校质量差异较小、学校布局距离不大,从目前看,西安的条件不完全具备。

        校长教师大轮岗需要更系统的顶层设计,有体系地推进。西安一直在推进大学区、名校+,进行相关探索,建议用学校30%的教师轮岗,并选择骨干教师,这样也不影响一所学校形成长久的文化积淀,对一些薄弱学校也很有好处。

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多校划片,是否西安明年秋季招生也会有此可能?西安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西安市现在还未向此方向推进,后续有没有变化,现在还不好说。多校划片本身有利有弊,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楼栋甚至同一个单元住着,最后划分的学区有差异,家长意见会比较大。其他城市实行这一办法部分是为了遏制学区房价格不合理增长,但对西安来说,从来没有执行这样的制度,是否实行需要审慎考虑。

2021年秋季开学前,有的地市已有民办学校转为公办,给学校设立了过渡期。重庆的西南大学附属银翔实验中学、北新巴蜀初中转为公办,为保持稳定,两校都有两年过渡期,2019年9月30日前签协议的两校业主子女按原协议执行,招生开始执行划片招生,主要面向学校周边三街道招生,划片区学生可任选两校中的一校填报,报名人数超招生计划时,实行电脑派位。太原市也给2021年转公办的9所学校均设立有过渡期。过渡期内,招生方式保持不变,家长们在选报这些学校的小学、初中时,按照民办学校报名办法进行报名。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实行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未被录取学生由县(市、区)教育局统筹安排,不得择校。

        “公参民”学校转为公办后,办学经费由原先以收取学费为主转变为以政府投入为主。假如转制前“公参民”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远高于转制后政府的经费投入,会不会对学校原有的办学标准和办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怎么解决?

        西安一名中学校长说,第一,教师队伍要稳定;第二,生源要均衡;第三,管理机制要科学,通过政府购买学位的方式,让教师队伍稳定过渡,接下来逐步转公办编制,优秀的教师留下来、差的淘汰掉。

西安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说,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现在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相比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相差不大,当然,个别非常强的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比较高一些。公办教师编制是有限的,可以先保证转制学校教师的待遇不变。根据西安市给出的购买公办学位的参考经费,每一名学生每年是1.8万元,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参考这个标准予以支出。学校先转公办,教师队伍稳定过渡,对教师优胜劣汰,逐步解决。

不少“公参民”学校因教师的编制不够,采取不同于公办学校的教师聘任合同制。一旦这些“公参民”学校转制为公办,教师的编制就是一个问题,即使编制充足,所有老师“入编”短时期也不可能一下解决。此外,受政府经费投入的限制,一些学校的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等也可能下降,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进而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西安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具有“公参民”性质的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后,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需要加大投入,老师的编制和待遇是转制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办学校的老师一般是校聘,有的民办学校老师收入较高,如果转为公办老师收入可能下降,转为公办后老师和学校都面临双向选择。

        还有人表示,转为公办后学校老师怎么转变,目前西安市没有出台具体的指导方案,如何执行还要以指导方案为准。转为公办后学校还是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原先民办学校的老师是继续维持校聘还是教育局聘,老师的待遇问题也要考虑。

        西安一名中学校长分析,从各区县来说,各区县的财力不一定能支持老师的安置。据测算,有的区转公一年投入将近两个亿,而且是年年要投入,再加上幼儿园转公,金额会更大,所以区县财政可能无力支付这部分支出。

教师如何转公办?综合考虑,建议在公办编制方面给民办学校教师开通绿色通道,招考时,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可能考不过应届毕业生,但他们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可以结合笔试、面试以及该教师在校综合评价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转入公办编制。

        剩下的民办学校教师怎么办?可采取政府购买学位的方式,根据西安市给出的购买公办学位的参考经费,每一名学生每年是1.8万元,政府根据相应的学生数量,拨给学校办学经费,这样一来,无论从教师待遇,还是学校管理机制方面,都是最稳定的方式。

        西安教育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说,建议市政府市教育局出台统一的意见,采取统一的措施,或编制或待遇,能确保教师的利益,建议留出三年的过渡期。对于公办学校举办的民办学校、公有制主体举办的民办学校,建议举办者更主动一些,与政府对接好相关事宜。

        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办学校,政府按照学生最低标准经费拨款给学校,同时负担教师工资;一类是政府按照学生人数将所有经费拨给学校,学校来负责办学。每个区县的财政情况不一,拨付的标准也不一样。

        比如曲江等区的办学模式,性质上是公办学校,但是区上根据学生数量,按照一定的投放标准,向学校拨款。对于教师的管理实行聘任制,激励机制也更灵活。

       据了解,曲江、经开、西咸、浐灞等新区、开发区新建学校都采用了事实上的公办特许学校模式,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也是未来公办学校发展的趋势。

       传统公办学校吃大锅饭明显,政府虽投入不少,但管理效率低下。开发区模式的公办特许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体制采用全员聘用制,有核心绩效评价,能够较大程度调动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作为劳动者的积极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长安区集市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