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斑周围的皮肤痒抓痒后起白斑特别痒 这个是不是白斑又要发展了呢?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舌、口、鼻、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脏腑之间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等反应到体表,体表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等影响到内脏。所以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也可以从脏腑治体表,从体表治脏腑。因而,皮肤病的治疗必须注意整体观念,除重视局部处理外,必须对全身进行处理,才能提高疗效,有部分皮肤病全身的处理是关键,必不可少。所以,皮肤病的治疗分为内治法(一般指内服法,即用药物通过口服,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健康的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两大类。临床上根据配合操作的不同也可分为药物疗法、针刺疗法、灸灼疗法、推拿按摩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等。本书根据临床实用原则,以内治法、外治法作为中医皮肤病治法分类大纲。

内治法是指以方药内服治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根据皮肤病致病因素及病机的变化,分为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温通法、活血法、补益法、补肾法、软坚法、润燥法等。

(一) 祛风法 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凡人体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隙侵入,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此为外风致病。如有血不足、痰热壅盛、阴亏阳亢、肝气郁结等化生为病,此为内风致病。故其治法常分为解表祛风,固表祛风,养阴祛风等法。

具有发汗解肌,疏通肌肤腠理,达邪外出,以治疗外风致病的方法,称解表祛风法。因在表之风,邪常合寒或热,表现为风寒、风热两证,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及“辛能散,能行”的法则,治法上一般又分为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

症见疹色淡红或淡白,遇风寒而发或加重,口不渴,舌苔蒲白,脉浮紧之风寒证,如风寒型的荨麻疹、结节性红斑。治法应为辛温解表法,常用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形散。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白芷、苍耳等。

症见疹色鲜红、遇风热而发或加重,口渴,舌苔蒲黄,脉浮数之风热证,如风热型荨麻疹、风疹。治法应为辛凉解表法,常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常用药物如银花、连翘、柴胡、杭菊、葛根、牛蒡子、蝉衣、桑叶、浮萍等。

应用祛风解表法应注意里证不用。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且表里俱急宜表里双解。气血虚弱,应配以补气血药物。应用此法也要注意以微汗为宜,不使大汗淋漓。夏季炎热,解表祛风药量宜减轻,冬季严寒,解表祛风药量宜加重。

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风寒易袭。症见疹色淡红,呈点豆状,体虚自汗,

舌质淡,苔蒲白,脉细之表虚不固之证,如某些慢性荨麻疹、湿疹。治法应为

固表祛风法,常用方剂如玉屏散。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生姜、

大枣等。应用固表祛风法应注意无表虚、卫气不固者不用。

肝失血养,血虚生风,或风燥伤血,或老年气血不足,肌肤失养。症见皮肤

干燥、脱屑,头发枯黄,面色无华、瘙痒无度,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脉

弦细之肝血不足,肝风内动之证,如瘙痒症、银屑病。常用方剂如地黄软,当

归饮子。常用药物如首乌、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僵蚕、白蒺藜等。

(二)清热法 火与热同源,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不论外感热邪或脏

腑实热,蕴郁肌肤均可致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

疽原是火毒生”。临床根据热毒的情况不同,其治法常分为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 清脏腑热,清热解暑等法。

热毒壅遏,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症见皮疹欣热,色赤而肿,或化脓,伴发热,恶寒,口渴喜冷饮,小便红赤,大便干或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之热毒之证,如各种化脓性皮肤疾患,漆性皮炎、丹毒等。应以清热解毒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苓、黄柏、枝子、银花、公英、地丁、菊花、蚤休、鱼腥草等。

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症见急性发疹,斑疹色紫红,欣热灼痛,发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或降,苔黄、脉数之血热证。如血热型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等,应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清营汤等。常用药物如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玄参等。

风、寒、暑、湿、燥入里郁久则化热,化火,脏腑功能失调等亦可有热有火。常见有心火之证,症烦燥口渴,口舌生疮、舌质红、脉数。如白塞氏综合症、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等。应以清泻心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导赤散、泻心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木通、竹叶、黄连、黄苓、枝子、灯心草等;肝胆热证,症见红斑、红疹、水疱、口苦、面红、目赤、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如带状疱疹、药物性皮炎等,应以清泻肝胆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苓、夏枯草、青黛、石决明、柴胡、菊花、桑叶等;肺胃热证,症见颜面斑疹红赤、脓疱、糠毗状鳞屑、口干渴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如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应以清泻肺热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枇杷清肺饮。常用药物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生地、丹皮、公英、鱼腥草等。

“暑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常挟湿。症常见皮损欣热肿痛,疱疹或脓疱,身热面赤,口渴汗出,身重胸闷,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之暑热之证,如暑疖、脓疱等,应以清热解暑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清络饮、新加香薷饮等。常用药物如荷叶、西瓜翠衣、香薷、生薏仁、白扁豆、竹叶、丝瓜、石斛等。

应用清热法应注意不宜久用,因清热药太多寒凉味苦,易伤胃气。有时内热炽盛,服清热药即吐,可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寒药热服,以清除寒热格拒的现象。

(三)祛湿法 “湿”见于四季,多见于夏季。“湿邪”致病有内湿与外湿之

分。外湿多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涉水雨淋,或水湿作业;内湿是

各种因素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邪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易

遏阳气,阻碍气机,故湿邪不易速去,病程缠绵,皮肤病的发病与“湿

邪”的关系密切,因而祛除“湿邪”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故祛湿

法是皮肤病治法中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合邪的不同,感受湿邪程度的

不同,临床常分为清热利湿法、健脾化湿法、滋阴除湿法、纳风用湿法

清热利湿:“湿邪”常与“热邪”兼夹为病,湿热搏结,蕴积肌肤。症见暗红色斑疹、血疱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鳞屑及结节等皮损,自觉痛痒,身重脘闷,纳差腹胀,小便短赤,口苦而腻、舌质红胖,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之湿热证。如急性湿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结节性血管炎等,应以清热利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萆解渗湿汤、二妙散、三妙丸、龙胆泻肝汤等。常用药物如黄芩、龙胆草、绵菌陈、车前草、木通、白鲜皮、生薏米、地肤子等。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症见皮肤损害为色淡不鲜,水疱,糜烂、渗液反复发作。胸闷、纳呆、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之脾虚湿停证。如慢性湿疹,慢性皮炎,疱疹性皮肤病等。应以健脾化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参芩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生薏仁、砂仁、白蔻仁、泽泻、苍术、陈皮、厚朴等。

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或久用苦寒燥湿而致伤阴。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弦细之湿邪而伤阴证,如亚急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天疱疹等。应以滋阴除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等。

湿热内蕴,外感于风。症见红斑、丘疹,水疱、轻微渗出,或黄水淋漓,鳞屑脱落又生,仍觉瘙痒,伴有口干、咽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数之风湿浸淫证。如丘疹性荨麻疹、阴囊湿疹,带状疱疹、多形红斑、扁平苔藓等。应以祛风胜湿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消风散、当归拈痛汤等。常用药物如防风、荆芥、茯苓、蝉衣、当归、绵菌陈、泽泻、猪苓等。

应用祛湿法应注意湿去即止,因久服易伤阴,湿邪阴邪本易伤阳,凡应用祛湿之法,应时顾护阳气。

机体气血虚弱,卫外失固,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肤,致使皮肤

出现病变,要祛除阻于肌肤之风寒湿邪,则要以温通之法治之。临床根

据情况与气血状况常分为湿阳通络法与温通祛痹法等。

风寒湿邪阻于经络,阳气不能四达,寒凝络阻。症见皮肤颜色苍白、青暗、紫绀、局部温度偏低、麻木、疼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迟,为寒凝络阻之证。如硬皮病、冻疮等。应以温阳通络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等。常用药物如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当归、桂枝、肉桂、细辛、炮姜、白芍、赤芍等。

风寒温邪阻于经络,气血痹滞不通。症见皮肤发硬,关节屈伸不利,发绀或暗滞,舌淡、苔白腻、脉滞细,为风寒湿痹阻之证。如硬皮病,寒冷型多形红斑等。常用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独活、桑寄生、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茯苓、淮牛膝、杜仲、桂枝、秦艽等。

应用温通法应注意本法用药性味多辛热,不可用之太过,以防耗阴动血、中病即止。温热季节,运用此法,药量不宜过重。

(五)活血法 “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之一,生理

情况下,“血”在人体当中运行不息,如各种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停

滞称“血瘀”,阻于肌肤,则变生诸种皮肤病。因而活血法也是皮肤病的

治疗大法。临床根据瘀滞程度不同,常分为理气活血法与破血祛瘀法、

气行血亦行,气滞则血瘀,气滞不行是因,而血瘀血凝是果。症见皮下结节,瘀斑,肿痛或压痛、舌有紫气,苔白,脉缓或涩之气滞血瘀证,如斑秃、酒渣鼻等,应以理气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通窍活血汤,常用药物如郁金、玄胡索、青皮、香附、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川芎等。

血已瘀积,影响新血生成、使肌肤失养。症见结节较大,质地坚实,舌有瘀斑,苔白,脉缓或涩之瘀结证。如结节性红斑、疤痕疙瘩等。应以破血祛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大黄庶虫丸,常用药物如桃仁、川红花、三棱、我术、庶虫、水蛭、大黄、当归尾等。

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症见局部肿胀,灼热、疼痛,活动障碍,甚或成脓,出血、发斑、神昏、伴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干之热毒瘀血证。如一些化脓感染性皮肤病。应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犀角地黄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黄,赤芍、川红花、桃仁、葛根、连翘、银花、没药、当归尾、乳香、花粉、赤芍、浙贝、水牛角、丹皮等。

应用活血法应注意活血化瘀之药,多有不同程度的耗正气,伤阴血弊,无瘀证不用,虚中有瘀之证,应慎用,不长期使用。有出血如属气虚不摄或热迫血妄行,慎用本法。妇女月经期,正常妊娠,不宜使用本法。

(六)补益法 许多皮肤病与气血阴阳的虚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

慢性皮肤病的后期,多数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的虚损证,虚损证常分为

血虚、气虚、阴虚、阳虚,故治法常分为补血法、补气法、滋阴法、补

阳法。补阳法已在温通法中论述,故在此处介绍前三种治法。

“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必须靠“血”的营养,方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反复发作,颜色暗淡无光泽、面色苍白无华、唇色淡、头晕眼花,毛发脱落、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血虚之证,如虚性脱发,老年性皮肤瘙养症、部分慢性荨麻疹等,应以补血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熟地、白芍、首乌、黄精、北芪、党参等。

“气”也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也必须靠气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色晦暗,不红不肿,气短自汗。语言低沉,食欲不振,肢体倦息,舌质淡,苔少,脉细弱之气虚证。如皮肌炎、硬皮病、红斑性狼疮等的一些表现,应以补气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大枣、甘草、太子参等。

阴血不足,津液亏损。症见皮肤干燥,粗糙,脱屑、面色苍白、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舌红、少苔或舌如镜面,脉细等阴血不足津亏之证,如鱼鳞病、银屑病、皮肤瘙痒症、毛发红糠疹等。应以滋阴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养阴清肺汤,当归饮子、增液汤等;常用药物如当归、石斛、女贞子、天冬、麦冬、沙参、玉竹、黄精、旱莲草、龟板、别甲、百合、杞子、冬虫夏草、西洋参等。

应用补益法应注意针对其虚类型,分别使用相应补法。气血阴阳互根互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因而补气时佐以补血药,使气有所载。在补血时佐以补气,使血有所生。补阳佐以补阴,补阴助以补阳。大凡补药,多有滋腻之嫌,易碍胃气,因而在大量长期进补时,佐以和胃之品,慎防虚不受补,长期虚损,气血阴阳损亏,骤然进补,体虚不受,宜从小渐多进补。

(七)补肾法 “肾”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又主纳气,主水,开

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肾元盛者则寿

延,肾元衰则寿夭。临床上许多皮肤病的发病、发展往往与肾有密切关

系,特别一些疑难皮肤病、表现为肾阴亏虚或肾阴不足,治法上分为滋

阴补肾法和温阳补肾法。

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症见皮肤潮红、黧黑、毛发脱落,五心烦热泪盈眶,咽干目眩、耳鸣盗汗,腰膝酸痛,遗精梦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舌少、脉细数之肾阴虚证。如白塞氏病,黄褐斑、斑秃等,应以滋阴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等。常用药物如生地、熟地、首乌、知母、女贞子、旱莲草、杞子、龟板、别甲、桑棋等。

肾阳不足,阳气衰微。症见皮损暗淡不鲜,精神疲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虚浮水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之肾阳不足症。如硬皮病,肾阳虚实型红斑性狼疮等,应以温阳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鹿角胶、杞子、补骨脂、肉苁蓉等。

其应用注意与补益法相同。

(八)软坚法 有些皮肤病与痰浊瘀滞有关,因而在治疗上要着重在软坚上,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临床上一般分为消

痰瘀胶结,阻于皮里膜外,症见皮下有结核,压之稍不适,色白而肿,破后有豆渣样物流出之痰瘀胶结证。如粉瘤,应以消痰软坚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常用药物如青皮、陈皮、法半夏、浙贝母、昆布、海藻、连翘等。

经络阻隔,气滞血瘀。症见结块坚肿,形如蟹足,时有痒痛之气滞血瘀结块之证。如疤痕疙瘩。应以活血软坚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活血软坚汤。常用药物如川芎、当归、赤芍、桃仁、川红花、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浙贝母等。

(九)润燥法 “燥”性干涸,易伤阴化热。《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诸涩

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临床上常见为血热风燥和血虚风燥,故有

凉血润燥法与养血润燥法。

因禀赋血热体质,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而温热之品化火,致热伏营血,血分热甚,郁于肌肤,复感燥热之邪。而见皮损有白色鳞屑;叠叠飞起,落之又生,可见皱裂微渗血,毛发枯黄、脱落。自觉皮肤燥痒或刺痒,常伴有低热、心烦、口干、咽焦、鼻燥、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等血热风燥之证,如玫瑰糠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病等,应以凉血润燥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医宗金鉴消风散、增液汤。常用药物如生地、当归、丹参、火麻仁、天花粉、甘草、防风、荆芥、熟地、丹皮等。

因血热风燥,郁久而阴血耗失,致血虚风燥,或久病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燥之鸦外袭,皮肤失于濡养。症见肌肤干燥不泽,粗糙、肥厚,严重者可有深浅不一的开裂、血痂、爪甲干枯不泽,自觉剧痒。伴有精神怠倦,必悸失眠、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之血虚风燥证。如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鱼鳞病等。应以养血润燥法治之。常用药物如生地、熟地、当归、首乌、玄参、白芍、川芎、天冬、麦冬、黄芪、天花粉等。

应用润燥法应注意润燥之药,多为滋腻之品,易伤胃气,所以在应用时应加少量和胃气之药。

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广义来说,是指除内服药物治疗以外的一切治疗方法。对皮肤病的外治法具体来说,是指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治疗许多皮肤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可分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其他疗法。

(一)药物外治法 又称中药外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包括所有中

药制剂除口服外,直接施于病者机体体表或病变部位的各种治疗方法。

(二)针灸疗法 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疗

法除一般体针疗法、艾炷灸、艾条灸外,还有多种归属针灸疗法的方法。

(三)其他疗法 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

中医认为皮肤病不能仅仅看作是局部或全身浅表的病变,可以是内脏疾患或全身浅表的反应。而局部和全身浅表的皮肤病变,也可波及整体。

皮肤病的治疗,必须注意整体的治疗,而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所以,皮肤病的治疗,除了应用外治法,绝大部分皮肤病的治疗,需要应用内治法,往往多种疗法适当的配合会使疗效很好。

辨证论治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在中医皮肤病的治法上也要从辨证论消费品出发选用。内治法也是这样,外治法也是这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痒抓痒后起白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