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李时珍看到本草纲目出版了吗里的第285-286页是什么?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人教版)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
  在1929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共产党内部曾就怎样实现工业 化发生过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决定依据马列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未拟定工业化的方针。 < br>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苏共中央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设备装备包括农业和轻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民福利不断提高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彻底地永远地战胜饥荒和贫困”创造物质技术前提。

  而苏共内包括李可夫等人提出“‘花布工业化’理论,坚决主张必须首先发展轻工业。”(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3卷第2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因此,徐先生在这儿偷换概念,把斯大林反对优先发展轻工业来实现工业化说成反对“解决人民消费”,把反对 “花布工业化”说成“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徐先生企图通过曲解社会主义工业化来给人们一种苏联经济发展只关心军事工业,不关心人民消费的印象,并由此证明苏联制度的弊病。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不发展轻工业。恰恰相反,高速发展的重工业提供的新的技术设备对改造轻工业,使轻工业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业消费品有了物质技术保证。因此,苏共1 5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苏联科学院经济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第285-286页三联书店 1982年版,以下简称《经济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 ”的20年代, 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经济史》第3卷第285页)。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 (《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 .4:1935年英国为111.9: 1937年苏联为373(《经济史》第4卷609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页,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 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因此,不管是苏共的政策还是苏联前四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都是保证苏联消费品生产的高速增长。斯大林期间的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消费品生产一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这是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苏联是1939年12月才决定采用新型T一34坦克,1940年春开始生产T-34坦克。也由于战前苏联扩充部队,所以,苏军“直到战争开始时,许多机械化兵团也没有配齐按编制规定的武器装备。各种战斗车辆的平均配备程度为53%,而新型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坦克师装备的主要是T一26和QT型坦克(这二种均属装甲较薄、火炮口径较小的轻型坦克…笔者注) ”。并且,苏军“50%的轻型坦克是1931年一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苏联武装力量》第302、29 1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也就是说,苏德战争前,苏军虽有T-34中型坦克,但部队装备的坦克主要是老式的,并且许多是己损耗严重的轻型坦克。而苏德战争前的德国,“由于较新式的马克3型和马克4型坦克的增产,每一题师的2/3装甲兵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克;而在西欧作战时,2/3的装甲兵力是轻型坦克。”(《英二战》第217页)。

  因此,战前,德国坦克构成远好于苏联。而在战争初期,由于德军在突然进攻中捞到了好处,“苏联坦克遭到巨大的损失,又因为工厂迁移减少了坦克的生产,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坦克数量方面处于优势。”(《苏联武装力量》第338页)

  在空军方面,徐文说,德国战斗机稍优于苏联,不过数量相差很多。徐文力图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从质和量综合考虑,开战时,苏联空军总体上强于德国空军。而这又是和历史不相符合的。

  苏联战史学家写道,“至于我军的飞机,应该承认,在速度和机动性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德军飞机。边境军区航空兵所配备的大多数飞机(如伊一15、伊一16、伊一153、斯勃尔一5 、尔一10等)都是旧式的,须要更换。新型的、不次于或稍次于德国的飞机(如米格一1、米格一3、雅克一1、伊尔一2、伊尔一4等),才开始装备部队,我军人员对这些新式飞机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普拉托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95页,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米歇尔也写道,“6000架俄国飞机都是过时的型号:伊尔一16型战斗机时速290英里,携带炸弹224磅,而(德国的一笔者注)梅塞施米特一110型飞机携带1120磅炸弹,时速可达340英里。仍在试制阶段的新飞机原型还没有一种投入大批生产。”空军方面,“德国装备的质量比俄国的优越:大部分苏联战斗机的速度只有纳粹轰炸机那样快。”(《法二战》第245、242页)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也写道,开战时,“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儿倍。”(《德二战》第21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时珍看到本草纲目出版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