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栓系是什么症状到底多严重,会不会影响大小便呢?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指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由于脊髓受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髓,引起圆锥异常低位,故又称低位脊髓。

治疗手段: 脊髓栓系松解 终丝切断术

腰骶部皮肤改变:腰骶部皮肤隆突或凹陷,可能伴有分泌物或感染;多毛;隆起的大包块等。这些预示存在隐性脊柱裂、潜毛窦、脊膜膨出等,可能合并脊髓栓系。  

下肢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行走异常,下肢力弱、变形和疼痛,还可合并脊柱侧弯。  

下肢的感觉障碍:表现为下肢、会阴部和腰背部的感觉异常和疼痛。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见表现为尿潴留,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次多,每次量较正常少等等;大便秘结、便秘,或失禁。

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均可导致脊髓栓系,如隐性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终丝紧张、腰骶椎管内脂肪瘤、先天性囊肿及潜毛窦等。除了前述各种先天性因素外,腰骶部脊膜膨出术后粘连亦可导致脊髓再栓系。一般认为,脊髓栓系使脊髓末端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的相应的神经症状。

1.MRI 是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发现低位的脊髓圆锥,而且能明确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因

CT脊髓造影能显示脂肪瘤、脊髓圆锥、马尾神经和硬脊膜之间的关系,对制订手术入路有指导作用。另外,CT能显示骨骼畸形、脊柱裂、椎管内肿瘤等。但是CT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不如MRI,CT椎管造影又属有创性检查,因此,对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MRI诊断已足够。由于MRI和CT各有其优缺点,对复杂脊髓栓系综合征或MRI诊断可疑者,还需联合应用MRI和CT椎管造影。

3.X线平片 由于MRI和CT椎管造影已成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X线平片和常规椎管造影已少应用。目前X线平片检查仅用于了解有否脊柱侧弯畸形和术前椎体定位。

①疼痛范围广泛,不能用单一根神经损害来解释;  

②成人在出现症状前有明显的诱因;  

③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经常出现尿路感染;  

④感觉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  

⑤有不同的先天畸形,或曾有腰骶部手术史;  

⑥MRI和(或)CT椎管造影发现脊髓圆锥位置异常和(或)终丝增粗。

1.切除病灶、松解脊髓栓系的手术 

全麻下安放导尿管后,取俯卧位,消毒手术区皮肤及双下肢,铺放手术巾单。根据病变部位取腰骶部正中纵形或梭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沿棘突两侧剥离骶棘肌,用牵开器撑开,显露相应的棘突和椎板,可发现缺损的棘突和椎板,打开缺损部位上下各1~2个棘突和椎板,暴露硬脊膜外腔,可见到硬脊膜外有脂肪瘤样组织,穿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清除硬脊膜外脂肪瘤样组织,用硬脊膜拉钩,牵起硬脊膜后,打开硬脊膜和蛛网膜,暴露椎管内,此时可见到较多的脂肪组织与脊髓圆锥、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包缠在一起,可向上显露正常的脊髓后,用神经剥离器向下仔细剥离与神经包缠在一起的脂肪组织,难以确认是不是神经组织时。可用神经电刺激器进行刺激,以辨认神经组织,因受到栓系的牵拉,神经根呈鱼刺样排列。剥离直到骶尾部,可见到增粗的终丝与脂肪组织粘成一团,紧密地固定在骶尾部,用神经刺激器进行刺激,观察下肢及会阴部有无反应,若无反应,即可确认为终丝。连同脂肪组织一同从骶尾部切断或切除。单纯由变形终丝造成的栓系,可切断或切除,即可松解对脊髓的牵拉。此时受到牵拉的神经,解除了栓系后,可向上移动1~2个椎体。仔细止血后,严密缝合硬脊膜。可用腰背筋膜缝合以加强后部的缺损。因肌肉和皮下剥离较广,为了防止术后积液,可在皮下放置硅胶多孔引流管。缝合皮下和皮肤,为了防止术后切口被粪便污染,切口应覆盖防渗的敷料,结束手术。穿过硬脊膜或与硬脊膜相连的占位性病变,在手术过程中应给予相应切除。 

通过切除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中隔以及附着于中隔的硬脊膜袖来解除对脊髓的栓系。由于Ⅰ型、Ⅱ型脊髓裂的中隔与脊髓之间关系截然不同,故两者的手术方法也不同。Ⅰ型脊髓纵裂的中隔总是位于硬脊膜外,并成为两个互不相通的硬脊膜管的中间隔,中隔常与侧神经弓融合。显露棘突和椎板后并不能立即见到中隔,但可以在椎管扩大处定位。小心行椎板切除,直至只有小块骨岛与中隔后侧相连,最后分离中隔与硬脊膜的粘连并完整切除骨性中隔,然后打开两侧硬脊膜,切断脊髓与中隔侧硬脊膜袖的纤维束带,再切除硬脊膜袖。由于硬脊膜腹侧与后纵韧带紧密粘连,能防止脑脊液漏,故不必缝合前方硬脊膜,否则会增加再栓系的可能。而Ⅱ型脊髓纵裂,其中隔为纤维性,位于同一硬脊膜腔内,手术只需自中线切开硬脊膜,分离中隔与脊髓粘连,切除中隔。在切除导致脊髓纵裂的骨嵴时要特别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止血,因骨嵴局部多有变异血管,且骨质血运丰富。严格止血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粘连所必需的。亦有的学者通过对大宗未手术组病人长期的随访,并未发现症状相应加重,且不少病人术后恢复的并不理想,反而加重,因此认为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无症状的病人不宜贸然手术。

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不治疗者症状多进行性加重。手术后多数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疼痛多能消失或缓解,感觉运动功能亦可大部分或部分恢复,但膀胱和直肠功能的恢复多不满意。一旦某一种功能遭受器质性损害,手术治疗仅能使其稳定,不进一步恶化,而难以恢复正常。由于成人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的脊髓与硬膜粘连,瘢痕形成,手术风险较儿童型大,效果也相对较差。Pang等治疗23例成人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结果是:疼痛完全消失为83.3%,其余均有减轻;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为20%,明显改善66.7%,无变化为13.3%;膀胱直肠功能异常无一例恢复正常,仅有38.5%的病人有所改善。决定预后的因素很多,可能与年龄、病程、病因、神经损害程度、手术操作和术前术后护理等有关。

1.加强科普教育,提高群众对补充叶酸制剂的认识。  

2.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3.加强B超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建立基层防止脊髓栓系综合征新生儿出生的模式,规范干预措施的落实。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较复杂,由于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各种症状的组合不同以及合并的先天畸形不同,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但这些临床表现都可归结为在不同的病因和诱因的作用下,脊髓圆锥受到牵拉的时间和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疼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腰骶部皮肤异常等。

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eele,MMC)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由于先天性椎板发育不全,同时存在脊髓、脊膜通过椎板缺损处向椎管外膨出。全球发病率约0.05%一0.1%,是新生儿致残和致死重要原因之一,保守估计每年有300,000人发病,导致41,000人死亡和230,000人致残。我国为高发区,发病率大约0.1%一1.0%,严重损害我国儿童身体健康并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

在胚胎发育第18-21周,神经管闭合缺陷从而导致椎板发育不全,脊髓和脊膜通过缺陷的椎板向椎管外膨出。目前多认为脊髓脊膜膨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致病。包括周围环境因素和遗传学说。

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基因学研究目前主要处在动物实验阶段,通过用类维生素A饲养怀孕大鼠,获得其孕15.5 d、17.5 d、19.5 d胚胎,用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ed、Rnf2、Su212和H3k27me3蛋白表达及多梳组蛋白(polycomb group protein)在类维生素A组和控制对照组表达差异,结果提示多梳组蛋白可能参与了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的发病。Cossais等对SOXl0结构在小鸡神经管形成的功能分析结果提示SOXl0结构参与了脊髓的发育,可能与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有关;虽然类似的动物实验较多,但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人类基因检测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发病基因争议颇大。Isik等报道通过对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肛门直肠畸形,骶骨畸形的CmTanino综合征患儿基因检测发现染色体7(7p36)同源基因HIxB9为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主要致病基因。

按病理与形态以及合并的畸形组织可分为三类。

于背部中线发生一囊性包块。大小不等,基底宽窄不一,表面皮肤多为正常。皮下层之深面薄膜即为硬脊膜,形成膨出囊之内衬。囊内充满脑脊液,无神经组织,或仅见一条细纤维带连至脊髓表面。囊颈通常较细。椎管内脊髓为正常结构。少数病例,膨出囊外表皮有瘢痕样改变。

脊膜囊由椎板破损处膨出,大小不一,基底多较广。囊内衬为硬脊膜,囊颈一般较宽。囊内容物有两种情况:一种为伴有少数神经根突向囊内及附着于囊壁。另一种腰骶部之脊髓脊膜膨出,囊内有脊髓及其神经根突入和附着。脊髓与神经组织有的突入囊之后又卷曲返回于椎管硬脊膜囊内。囊内充以脑脊液,有时囊内为纤维带分隔成小房或小囊。突向囊内之脊髓及神经组织可能与囊壁只有疏松的粘连,但有的则与囊壁粘连紧密,甚至融合难分。因此神经损害的程度差别很大。—部分病例包块表面皮肤薄,并呈瘢痕样,个别情况呈鳞状上皮癌改变。脊膜膨出与脊髓脊膜膨出有时与脂肪瘤合并存在,称为脂肪瘤型脊膜膨出或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

少见。椎管与硬脊膜广泛敞开,脊髓与神经组织直接显露于外。可有神经组织变性。有时尚有一层通明膜覆盖。

婴儿出生时,背部中线,颈、胸或腰骶部可见—囊性肿物。从枣大至巨大不等。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基底较宽,少数为带状。表面皮肤正常,也有时为瘢痕样,而且菲薄。曾发生破溃者,表面呈肉芽状或有感染。已破溃者,包块表面有脑脊液流出。婴儿哭闹时包块增大,压迫包块则前囱门膨隆。显示膨出包块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包块透光试验,单纯的脊膜膨出,透光程度高,而内含脊髓与神经根者.有时可见包块内有阴影。此类脊膜膨出与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脂肪瘤者,其外表为脂肪包块.其深面为脊膜膨出囊。

单纯的脊膜膨出,可以无神经系统症状。脊髓脊膜膨出并有脊髓末端发育畸形、变性,形成脊髓空洞者,症状多较严重,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腰骶部病变引起的严重神经损害症状,远远多于颈、胸部病变。脊髓脊膜膨出本身构成脊髓栓系,随年龄、身长增长,脊髓栓系综合征也更加重。脊髓外露通常都表现严重神经症状,并且也决定于脊髓畸形的程度。

少数脊膜膨出向胸腔、腹腔、盆腔内伸长,出现包块及压迫内脏的症状。一部分脊膜膨出病儿合并脑积水和其他畸形,出现相应症状。

脊髓脊膜膨出可出现局部皮肤破溃,感染,甚至蛛网膜下腔和颅内感染,可引起严重神经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癫痫,肢体功能瘫痪等。脊髓脊膜膨出引起神经功能症状可出现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习惯性流产等。可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1)根据上述临床症状特点,一般均能作出诊断。透光试验可作诊断参考。最重要的诊断点是婴儿出生后即发现背部中线有膨胀性的包块,并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以及相应的神经损害症状。

2)脊柱x线平片显示脊柱裂的改变。膨出囊伸向胸腔、腹腔者,椎间孔多见扩大,突出向盆腔者,骶管显著扩大。

3)CT、MRI扫描,显示脊柱裂及脊髓、神经的畸形,以及局部粘连等病理情况。

需要与脂肪瘤、畸胎瘤、皮样囊肿以及骶尾部恶性肿溜、脊索瘤等鉴别。

原则上此类疾病都适合手术治疗。手术的要点是:1)切除脊膜膨出囊和修补软组织缺损,单纯性脊膜膨出,经此手术可以治愈;2)探查脊髓与神经向脊膜囊内膨出的情况。给予游离,分解,使之还纳于椎管内。而不能盲目地予以切除;3)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时,通常需要向上、向下扩大椎板切开范围,以便作椎管内探查和处理,并有利于膨出的神经组织还纳;4)合并脑积水并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先作脑积水分流术,缓解颅内压,第二步作脊膜膨切除修补术;5)伸向胸腔、腹碎、盆腔的脊膜膨出包块,常需椎板切开及胸、腹、盆腔内联合手术。

手术时机主张早期手术,对婴幼儿之脊髓脊膜膨出,还要结合其周身情况与承受手术的耐力。婴幼儿已有下肢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者,过去视为手术禁忌证,而目前麻醉和显微手术技术发展,可有选择性的进行手术,也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脊髓栓系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栓系综合征(2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脊髓栓系综合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谢克基,2,定义,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引起脊髓末端回缩不良,马尾终丝被粘连、束缚及压迫,使圆锥被牵引而导致发育不良,产生下肢运动失常、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 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90%以上,3,发病机理,4,常见病因,脊膜膨出(meningocele) 只有脊膜而无神经成分超出椎管 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 神经组织(神经根或部分脊髓)和脊膜一起凸出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lipomyelomeningocele) 脂肪组织与脊髓一起生长并都凸出,脊髓脊膜膨出,5,症状,下肢运动障碍排便功能障碍尿路功能障碍 如小便失禁、尿床、尿频和排尿费力其他,7,MRI,首选手段低位脊髓,脊髓圆锥终端达L3椎体平面以下终丝短而粗,直径大于2mm低位脊髓在脊膜囊中背移,圆椎位于L5下缘水平,T12-L1平面椎管内实性占位(16mm12mm40mm),椎管内脂肪瘤,充盈期膀胱感觉不明显,未见无抑制性收缩,顺应性“良好”,可见尿道口漏尿排尿期未见逼尿肌收缩,18,充盈期膀胱感觉明显减退,顺应性良好,未见无抑制性收缩,测压容量增大排尿期未见明显的逼尿肌收缩,19,解栓术,儿童、成人TCS 儿童脊髓栓系无症状的成人脊髓栓系?治疗疼痛和下肢无力的效果较好很难对大小便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再栓系的发生率约为3%-15%,20,Cred手法排尿,避免在有返流的儿童中应用,尤其是其外括约肌有反应性者,21,抗胆碱制剂,盐酸奥昔布宁(oxybutynin hydrochloride) 托特罗定(tolterodine) M3受体拮抗剂 即达非那新(darifenacin)控释片 7.5mg或15mg,q.d.,22,间歇性清洁导尿(CIC),充溢性尿失禁剩余尿量过多膀胱扩大术后不能排空膀胱目的是定期或定容排空膀胱,降低膀胱内压,防止上尿路损害,23,辣椒辣素和RTX,逼尿肌高反射低顺应性膀胱膀胱痛大量钙离子流入C纤维神经元细胞并使之脱敏减少或抑制逼尿肌自主活动增大膀胱的安全容量,24,逼尿肌注射肉毒杆菌-A,治疗对象:严重的逼尿肌高反射和尿失禁,抗胆碱治疗无效,需间歇性自家导尿 作用于膀胱传入神经,对膀胱起局麻作用疗效副作用:36w未发现,(Sc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栓系到底多严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