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护士招聘外科医院为什么不能考编制?

1947年2月,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简称华东医学院)在山东省沂源县曹庄成立。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党委决定招生办学。当年3月。由第三野战军前方卫生部和华东医学院抽调干部组成招生组,在江苏省扬州市设立华东医务干部学校,不久改名为华东医学院,共招收新生800余人。同年6月,学院迁至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亭。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派员进驻上海江湾区五角场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接管了该院校舍和国民党联勤第二总医院的全部设备及院长等工作人员475人。

1949年9月12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学院隶属于华东军区后勤部。

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将医学院命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上海军医大学,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题写了校名。

1951年7月9日,学校正式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名由陈毅元帅题写。

1954年,制定了军医和药学专业新的教学计画和大纲,并完善了办学体系。

1955年,创办了卫生勤务学系。

1960年,增设了海军医学系。

1961年,开始承担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任务。

1969年8月29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委办事组批准总后勤部党委《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第二军医大学于当年10月奉命迁至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路第四军医大学原校址。

1975年7月,学校经中央军委批准迁回上海原址。

1969年10月,学校奉命搬迁到西安现第四军医大学校址。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99年,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併入第二军医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以来,学校教、医、研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三期、军队“2110工程”二期和总后“530工程”一期验收。

2003年,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16年,学校由隶属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转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训练管理部。

2017年6月,因军队改革,学校由军委训练管理部转隶海军,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9月,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研究生院5个部院机关,下辖基础医学部、海洋军事医学院、药学院、卫生勤务学系、护理学院、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中医系、外训系、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干部轮训大队、学员旅、长海医院、长征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海洋军事医学院成立大会

截至2017年8月,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外训系是全军唯一的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开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医学(八年制)、中医学(五年制)、麻醉学(五年制)、药学、中药学、医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护理学等本科专业。

基础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潜水医学、军事航海医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

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事管理学

基础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临床精神疾病诊治

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

热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生物防御(微生物)、防化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典着作、针灸推拿、中医外科、中医内科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名,两院院士后备人选6名,国家级创新团队8个,“973”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千人计画”1名,“长江学者”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7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7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5名。在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33名。博士生导师294名,硕士生导师452名,270余名专家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吴孟超(专职)、陈宜张(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孙颖浩(专职)、曹雪涛(专职)、王红阳(专职)、廖万清(专职)、夏照帆(专职)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名):袁长蓉(专职)

“千人计画”人选(1名):蔡振宇

“973”首席科学家(8名):曹雪涛、孙颖浩、郭亚军、潘卫庆、苏定冯、姜远英、徐沪济、曹广文

“长江学者”(9名):曹雪涛、王红阳、夏照帆、陈丰原、何成、谢渭芬、盛春泉、陈涛涌、廖专

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护理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姜安丽,2008年)

医院管理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张鹭鹭,2010年)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景在平,2010年)

现代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焦炳华,2009年)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医学、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军事学等八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三级学科2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3个,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等7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二、三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二、三级学科10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第二军医大学拥有26个国家重点学科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内科学(消化系病)**

备注:*为一级学科,**为直接获批的二、三级学科

“2110工程”重点学科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

  • 上海市一流学科(7个)

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心理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医学、军事后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

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军事硕士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军队优质课程4门,国家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医科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位列中国医科院校第一。

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护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药理学、护理教育学

军队优质课程(4个):护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药理学、护理教育学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2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全军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免疫与基因治疗实验室、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和药物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全军“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实验室),全军医学研究所、专病中心2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海洋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设有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共建)、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2个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与第二军医大学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研究中心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分子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肝癌分子网路调控与靶向干预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上海市医学生物防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肝胆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培训研究特别规划署临床数据管理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基因合成与表达合作中心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肝胆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微创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脊柱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胰腺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烧伤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肾脏病学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活性天然产物製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海洋局海洋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荣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全国仅三家获此殊荣;近3年(截至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位居全国首位(9项),新药创製重大专项和军特药重大专项(29项)位居全军医科院校第一。

胡锦涛主席为吴孟超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还先后牵头承担国家“863计画”、“973计画”等重点项目140多项、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200余项,经费总额近15亿元,名列全军前茅;在《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柳叶刀》等世界顶级学术杂誌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SCI论文共3000多篇,数量跃升全国医科院校第二,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医药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600余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肝脏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调控及其来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

恶性肿瘤磷酸化调控的信号传导研究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喝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

(疟疾和硅肺治疗新药羟基哌喹及磷酸盐)

SM-1在诱导三眼蚕生产超细纤度蚕丝的套用

肿瘤放疗增敏药甘氨双唑钠并获批化学药品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抗体融合蛋白药物并获批生物製品一类新药

BCL-6同源新型锌指蛋白DPZ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GFR-1与GDNF结合位点分析及其下游信号转导的研究

肿瘤抑制基因TIP30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凋亡相关蛋白DEDDL在免疫细胞凋亡及活化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血管外膜舒张因子的生物学意义

人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新分子Siglec-10和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新分子PHDP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脾基质细胞对造血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及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双调控减毒增殖腺病毒CNHK500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凋亡信号和免疫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

新型免疫抑制性细胞群(amsc)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于1980年6月创刊,由海军军医大学主管、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同时也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荷兰斯高帕斯资料库(Scopus)、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JST)、俄罗斯《文摘杂誌》(AJ)、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主要报导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有院士论坛、专家论坛、专题报导、论着、研究快报、临床病例讨论、海洋军事医学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获上海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解放军护理杂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人事司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认定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

Medicine》(《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主办。

药学实践杂誌:是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由海军军医大学和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药学服务与研究》:是海军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中国第一本有关药学服务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第二军医大学拥有全军唯一外军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

学校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截至2010年底,学校与10多个国家3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关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个国家100余名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建立了生物信号传递研究、烧伤休克复甦研究等多个国际研究合作中心;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麻省大学、德国马普生化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际着名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关係;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德国洪堡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开展了部分本科生联合培养试点;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培养七年制、八年制学员;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签署了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和联合培养、专业技术干部临床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模拟中心培训等7个项目;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签署了开展博士后国际培训、国际研究与合作交流等4个项目;完成了50多个国家500多名留学生的培养任务;学校长海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签有合作协定,重点在管理干部培训、护理骨干业务深造及住院医师规範化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海军军医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备忘录》,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医学转化免疫学实验室建有合作关係。

求实 创新 严谨 献身

第二军医大学校训: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校徽中间是传统意义上指代医学的赫尔墨斯蛇杖,蛇杖上方的五角星指明了学校的军校性质,下方的大锚则突出了学校在海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注:学校校徽暂未更新)

遥望吴淞口的船影倾听黄浦江的涛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校歌
大学精神:博雅 仁爱 笃行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创建于1949年7月,始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1951年7月改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58年9月成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医疗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劲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

根据2017年10月官网显示,医院占地351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院辖一个中医系、57个科室,展开床位2100张。医院1993年被评为首批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荣膺“全国百佳医院”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单位”,全军“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创先争优全军试点单位”,连续17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在上海市医疗行业“万人问卷调查”中连续6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前身是1900年德国宝隆博士创办的“宝隆医院”,1930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更名为“中美医院”;1955年10月,由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署命令,成立了“上海急症外科医院”;1958年9月,列编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66年9月,经上海市批准对外称“上海长征医院”。

根据2017年10月官网显示,医院学科门类齐全,设有业务科室47个,临床科室35个,辅诊科室12个,临床教研室20个,有博士授权学科28个,硕士授权学科33个,为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全军医学研究所,6个全军医学专科技术中心,2个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是全军实验诊断重点实验室,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军队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由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着名肝脏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创建并领导,是在1956年肝脏外科三人攻关小组、1978年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和1996年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肝胆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展开床位1500张,是国内一次建成体量最大的医院。

根据2017年10月官网显示,医院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全军肝胆外科专科中心,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和全军重点实验室,军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医院全年门诊量24.8万余人次,出院2.8万余人次,手术例次7900余人次。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是隶属于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的公立综合性医院。医院位于上海(国家)自由贸易区内,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金桥外贸加工区的交汇处。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医疗技术质量在上海市同级同类医院中名列前茅,是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是陆家嘴医疗联合体牵头单位。

公利医院建院于1943年,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为二级甲等医院。2012年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院,2014年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自1997年以来,医院连续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是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模範职工之家。公利医院是国内率先实行信息化管理、尝试JCI管理的医院之一;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範单位,中国疾病与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管理示範医院;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範化培训全科医学科、内科、外科和康复医学科、急诊科、妇产科培训基地;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範化培训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康复医学科和眼科教学基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託单位;是浦东新区卫生专业能力临床培训基地;拥有浦东医疗系统首家院士工作站。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李素芝: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76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

韩雅玲: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瀋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药品评审专家。

高春芳:肛肠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兼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审外科组长等职务;1972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

孙君泓: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副主任医师、世界华人移植学会副主席,现任澳大利亚澳华科学技术协会董事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中国对外套用技术交流促进会海外高级顾问等职务;197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随后在上海长征医院任外科医师,1985年获硕士学位。

刘明耀:现任多伦多大学教授、多伦多总医院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多伦多总医院科研教育训练中心主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获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硕士学位。

陈海星:创办加拿大生物科技界着名的基因检测企业ACGT公司,曾任加拿大遗传疾病研究所DNA中心实验室主任、ACGT公司总经理,现任苏州星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徐建农:1993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蚊媒生物学研究领域成绩突出,现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生物学系教授。

巫凌刚:神经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80级海医系。

冯根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病理学于分子生物学教授,1987届校友。

杨向群: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87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后;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解剖组织胚胎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解剖学会理事、《解剖学杂誌》编委。

唐鹏举: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于北京、上海等各大三甲部队医院坐诊,后调任北京军区256医院肝病诊疗中心,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传染防治中心医学顾问、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军队肝病与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肝病诊疗学科带头人、全军肝病专家援疆专家团组长。

宋关鸿: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第二军医大学美国纽约校友会秘书长;1987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任教于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和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副组长。

李家顺: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7年12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1984年2月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副院长,附属长海医院副院长,长征医院院长,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和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曹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现任南开大学校长兼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联盟主席、亚太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年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年于第二军医大学担任免疫学教研室讲师、教授,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东方肝胆医院是国家新农合定点医院吗

2,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是一家怎么样的医院呢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你好,没有查到这家医院的任何注册信息 医院全名就是: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吗 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不要被黑诊所耽误病情 需要病理切片以后才能确诊 上海的大医院那么多,干嘛选择一家没有注册的医院呢? 你去百度搜“上海公立医院”,所有的正规医院都显示出来了

3,东方肝胆医院北京有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王东 每周一上午 周二下午 专家门诊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诊疗科成立于2000年6月,前身是我院外宾诊疗科。全科现共有医护人员30名,其中医生8名。主系列人员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主任杨甲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持术4级,文职2级,是我国知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理事、32届上海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诺华肝移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腹部外科杂志、肝病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普外科临床与基础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肝胆外科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等十六种杂志编委。在国内最早开展了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和胆道引流术、缝扎术治疗肝海绵状和缝合法治疗严重肝挫伤、B超普通探头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腹腔镜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开窗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特大手术切除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研究,提高了特大肝癌的手术切除率降低了围手术期死亡率;率先提出了中晚期肝癌以手术切除为主,附以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无水酒精注射、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对提高我国的治疗水平做出了贡献。1993年赴美国芝加哥娜西医学院肝移植中心学习,回国后具体负责在国内较早开展肝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1995年开始连续成功地施行了5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1例为当时国内最小患者,年仅9岁,最长1例已健康存活5年6个月,还有1例肝移植术后4年考上大学。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与他人合作获军队医疗成果、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996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后勤部首批科技人才“科技银星”;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现有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特需治疗科的前身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护士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