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较了解七家艾的艾灸贴艾艾贴是推荐的产品啊,具体有哪些种类啊?

一、艾灸条的使用方法你了解吗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艾条是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艾条主要用于艾灸,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可温经散寒,行气血,逐寒湿。适用于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关节四肢疼痛等症。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艾灸在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的操作方式是如何的

  艾条灸法就是将艾绒卷制而成的圆柱,直径为1.5厘米、长20厘米,有的也加一些药物,称为药艾条。灸治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并与穴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用者感觉温热为宜。

  艾炷灸是将艾绒做成的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或间接地放在皮肤上,从上端点燃。如果直接放在皮肤上,艾炷燃尽后才换炷再灸,皮肤局部就会烫伤起疱以产生无菌性化脓,称为化脓灸,又叫瘢痕灸。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说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足三里处的瘢痕灸。间接灸是在艾炷和穴位间衬隔某些药物,如生姜片、蒜片、附子饼、食盐等,不但能防止烫伤皮肤,还能发挥这些衬隔药物的作用,增强灸疗效果。如隔姜灸可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隔蒜灸可用于治疗毒虫咬伤等。

  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留针在适当的深度,将一团艾绒缠绕于针柄或将一小截艾条套置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绒或艾条,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体内,从而同时起到针和灸的作用。

三、艾灸注意7方法才有效果

  纯艾条也不加任何其他药物。取制好的陈艾绒用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或细棉纸卷制成的艾条。陈艾又称熟艾,放置三年的艾叶制成的艾条称三年陈纯艾条,五年的称五年陈纯艾条。古人对艾的选择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三年之艾就是陈艾。在《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清艾条不加任何其他药物,取当年艾叶制成的艾绒卷制的艾条称清艾条。

  药艾是只在艾条中加得有其他一些药物,起到了一些特殊作用,比如加强温经作用,比如加入活血作用等等,用哪个都可以,关键是要对症、配穴和坚持使用。

  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艾灸疗法治宫寒你要知道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在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第三个部位是气海穴

  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灸此穴对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另外也可按揉此穴,操作者可取仰卧位,将双手的手掌叠在一起(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 )放在小腹上,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可每次按摩100圈 ,以小腹有温热感为度。此方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艾灸每天做个30-40分钟,一般不要超过一小时,时间太长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引起便秘。另外,艾灸时间长,局部皮肤也会出疱,中医认为这是产生疗效的标志,但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水疱破亏后引发感染。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同时还要加上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治疗女性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

  另外,自己按揉此穴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操作者可取俯卧位,将两手握拳,背在腰后,用拇指突出的关节按住腰眼穴,并稍稍用力进行按揉,可每次按揉50下(使腰眼穴出现酸胀感效果更住)。然后,将两手的掌心紧按在腰部两侧,沿着上下的方向快速、用力地擦动腰部,直到腰部皮肤发热为止。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坚持每晚按揉腰眼穴可起到很好的益气固肾作用。

  在艾灸调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反应,例如失眠、头痛、腹泻、皮肤发痒,甚至灸后症状加重等,很多都是“”。

  艾灸排病反应形成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咱们坚持艾灸,身体内输入了大量的能量,推动气血流动,一旦体内有明显的淤堵或病变就会受到影响,气血运行遇到阻力,最终就会产生“排病反应”。

  咱们出现艾灸排病反应也别惊慌,这是好现象,说明体内气血旺盛,能抵御病邪,这个时候咱们就得坚持继续艾灸,不断给身体补充正气,时间一长,你就会感觉到身体不舒服越来越轻甚至是消失了。下面红杏林老师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12种艾灸排病反应。

  皮肤出现瘙痒有2种原因:一是艾灸后气血增强,疏通体内淤堵的地方;二是本身体内湿气重,艾灸后体内的寒邪湿邪被化开,垃圾毒素排出体内。所以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继续艾灸,将到体表的寒气、湿气尽快排干净!

  这里给朋友们推荐加灸2个健脾祛湿的穴位:脾俞、足三里,每次灸10-30分钟即可。

  艾灸后皮肤出现小水泡要分辨是烫伤还是灸花,只有灸花才属于排病反应。

  在艾灸过程中,有病灶的地方更敏感,也更容易起灸花,这时候如果是一般的小水泡,可以等自然消退,但如果是比较大的水泡,那就要从下方刺破,放出水液,千万要注意不要擦破皮,然后再用芝麻油加艾灰调和后在局部进行涂抹。

  经常有朋友反应,艾灸后出现牙齿热痛、嘴唇起泡、喉咙干通等一系列的症状,这并不是你灸坏了,而是艾灸补阳通络,邪气从七窍里排出来的反应!

  但要注意的是,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晚上太晚艾灸也会导致艾灸上火,所以红杏林老师推荐咱们一般晚上九点以后最好不要再艾灸了,如果出现上火现象,下次艾灸可以搭配:三阴交、太溪穴、涌泉穴等。

  很简单,咱们只要记住一点:病是怎么来的,它就怎么回。所以咱们在用艾灸调病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反反复复甚至是症状加重,这个时候咱们必须坚持灸,直到体内完全调和为止。

  这个得根据咱们自身情况来看,如果出汗以后,你没有疲惫感,那这样的出汗对人体有好处,但如果艾灸出大汗,再加上第二天虚弱的话,就说明艾灸的量可能有点太过了,得酌情减少灸量或者是暂停艾灸。

  咱们阳虚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往往艾灸以后就很容易腹泻, 这是因为啊,肚子里面阴寒积滞时间过长、过多,一旦阳气振奋,肠道气血正常运转就会要清除垃圾,自然会腹泻了。

  这个时候咱们出现腹泻的情况就要预防脱水,脾阳不足的朋友可以加灸中脘穴、脾俞穴、足三里,一般几天后就会消失。

  7、灸后肚子咕咕叫或者出油

  艾灸之后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促进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浊气,会自动消失。

  如果艾灸后腹部或者后腰出油,这就说明平常你体内血脂过高,在艾灸的帮助下将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这时候要继续艾灸。

  艾灸以后,体内的阳气会上升,如果有朋友是阴虚体质,阳气在短时间内提升,相对于阴血就会过盛,所以特别容易精神亢奋、晚上睡不着。

  不过不需要担心,等艾灸帮助咱们将身体调整成阴阳平衡的状态后,失眠的症状会自动消失,但如果比较严重就可以艾灸神门穴、涌泉穴调整气机,改善失眠。

  艾灸后头痛(后脑勺痛、偏头痛、头顶痛)是阳气逐渐充足驱除体内邪气,正邪相搏的自然反应,疼的越厉害说明越需要继续艾灸,或者加大灸量,帮助阳气一鼓作气将邪气赶出体内。

  红杏林老师特地准备了2个穴位,在头痛期间可以加灸百会穴、外关穴帮助缓解头痛哦。

  10、灸后身体冒寒气

  艾灸时或者艾灸后感到膝盖冒凉气;或者脖子、肚子、脚底冒凉气,这其实是艾灸排寒的信号,这个时候要多灸,加大灸量去灸,不过灸后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让寒气卷土重来。

  11、艾灸后月经紊乱

  艾灸之后,女性的阳气增强,体内阴阳的状态会重新调整,所以月经周期也可能会出现重新调整的现象。

  在艾灸期间,月经提前或推后,说明艾灸在调整经期排子宫内的瘀血,会出现短暂乱经,继续坚持艾灸,一般两三个月后就会正常。

  12、灸后身体冒寒气

  很多女性艾灸之后,发现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甚至颜色发黑或者出现血块,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这其实是身体在通过月经,排除体内的瘀积。

  出现这种情况,继续艾灸并酌情加大灸量,把身体的垃圾清理干净月经就会正常。

艾灸用户最头痛两件事,一是知道这个穴位却不知道怎么取穴,二是知道取穴却不知道要灸哪几个穴位。

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取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百度一下就可以对着图片位置找,如果觉得麻烦的还可以搜索世纪仁艾直接去查找相对应的穴位。

而配穴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点,百度的结果都是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这样灸好,有的说那样灸比较好。那到底怎样灸比较好,其实你只要了解以下5点,就可以自己配穴艾灸了。

一、单一病症、局部病症,可灸“阿是穴”

单一病症,局部病症:也就是说有很明显的病痛点或者反应点的病症,比如局部的酸麻,局部疱疹,局部疼痛等。

这种能够很明显就找到病痛位置的症状,就可以直接灸这个痛点(“痛点”即是“阿是穴”),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在痛点周围找几个主要有代表性的穴位即可。

二、全身性病症,可灸免疫机能相关穴位

全身性病症指的是一些免疫力低下所导致的病症,例如:1、记忆力下降;2、慵懒、乏力;3、易受感冒且反复发作;4、失眠;5抵抗力差等症状。

可以灸以下几个常用的提高抵抗力以免疫力的穴位:大椎、曲池、膏肓俞、肚脐、命门、膈腧、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等穴即可。

三、慢性疾病、灸扶阳养生穴

慢性病症,这里指病程较久的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毛病”。这些症状在人体潜伏期很长,往往都会造成身体元气受损。而且很多人都会有类式经历,这种慢性病、“老毛病”就算去医院治疗,也很难断根,总是会反复发作。

但艾灸疗法,从古以来就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些都是老中医长期实践总结下来的经验。所以,只要选对艾灸产品(艾灸一定要用陈艾绒,最好的是三到五年的“黄金蕲艾”),很多普通疗法达不到的效果,艾灸都可以做到。

古人云: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主要的扶阳养生的穴位有:

1、小孩成长阶段侧重肺和脾胃的调理,以肺俞、脾俞、胃俞、中脘之类的穴位为主,以提高免疫力增加体质。

2、30岁以下的成年人相对来说活动量大,以固肺气为主,首选肺俞穴。

3、30到50岁主要思虑过多,运动不足,最伤脾胃,首选足三里穴。

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此时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4、50岁以后步入老年,肾气渐衰,元气渐亏,首选关元穴。关元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5、女人妇科以三阴交、八髎、带脉为主。

如果是脏腑(脏腑指“五脏和六腑”即: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大肠、小肠、三焦、胃、膀胱、胆为六腑)有关病症,以灸经络为主,因为人体五脏六腑都所对应的经络。

所以艾灸时先辨别是什么脏腑的问题,然后找到对应经络,或者在经络上选择相关穴位,搭配募穴使用。

常用的灸法有,长蛇灸,豪华灸或者土豪灸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艾贴有几个正规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