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体弱,因为缺钙导致韧带和脊椎骨质疏松症状,各个椎盘的退化也是导致脊髓型的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1、电诊断是应用定量的电流刺激来观察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的方法。

2、激光和一般光线比较,有如下特征方向性好(或发散角小),单色性好(或光谱纯),能

量密度高(或亮度大或强度大),相干性好。

3、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原理是根据电学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4、应用频率高于100000Hz的振荡电流及其所形成的电磁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叫高频电

疗法。包括长波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

5、应用光线中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照射人体防治疾病的方法叫做光疗。

6、电流方向恒定,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电流是直流电流。

7、位移电流是偶极子内束缚电荷位置移动所产生的电流。

8、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早期进行大剂量超短波治疗可能产生肿痛加重的反应。

9、超短波短波的治疗剂量主要依据患者的温热感程度来划分。

10、患者体内有金属异物时禁用高频电疗的原因是电流集中于金属物转变为热能而致烧伤。

11、长波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出现红斑的潜伏期是4-6小时。

12、肱二头肌的拮抗肌是肱三头肌。

13、被动运动应在没有疼痛的范围内进行。

14、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的为向心性收缩。

15、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16、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主要动作肌是三角肌。

17、Lovett肌力评定中,Ⅰ级是根据触诊来确定的。

18、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预防,康复护理,康复工程。

19、国际分类法将残疾分为残损(病损),残疾(失能),残障。

20、康复治疗五大支柱是物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矫治,心理疗法,康复工程。

1、最小红斑量(MED):紫外线照射人体局部后,出现肉眼能见的最弱红斑的时间。

2、超声波疗法:应用振动频率在20KHz以上,正常人耳听不到的机械振动波作用于人体

3、磁场:在两个磁体之间会产生磁力线,磁力线作用的空间范围,称为磁场。

4、肌电图: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

于神经肌肉疾患的诊断方法。

5、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

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过程,预防或/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的程度。或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6、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包括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7、言语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8、日常生活活动(ADL):指一个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所进行的必要活动。

9、步态周期: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

10、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各种运动来防治病损,促进病、伤、残者功能康复

三、选择题(100题)

食管型颈椎病专指由于颈椎椎体前缘巨大骨赘形成,压迫食管、气管,影响食管、气管的活动,以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颈椎椎体前缘骨赘(ACOs)形成的病因众多,以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和强直性脊柱炎(AS)最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对食管型颈椎病的报道中病因主要为DISH,对于AS引起的食管型颈椎病鲜有报道,本文就1例以食管型颈椎病为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报告如下。

51岁男性患者,因“渐进性吞咽困难伴颈背部不适3月余”于2020年3月30日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患者自诉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干硬食物不畅,声音音调有降低,同时伴有颈项部、背部酸胀不适,且休息后无明显改善,否认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双侧Hoffmann征阴性,双足否认“踩棉花”感,否认近期有体重明显减轻史。体格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部气管左侧皮下可及质硬性隆起,颈椎活动度欠佳,颈部及背部压痛、叩击痛弱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及皮肤感觉未及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HLB-27检测阳性;胸腰椎X线示:胸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各椎体形态变方,椎体呈竹节样改变,椎小关节关节面模糊、消失,椎体边缘前纵韧带骨化,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模糊。该病例患者自两侧骶髂关节至颈椎均存在脊柱关节炎症改变,伴有椎旁韧带骨化,骨关节模糊,椎体存在呈“竹节样”改变。这些特点可与DISH相鉴别。术前影像学检查见图1~3。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1)喉部硬窥镜检查,左声带活动差、左侧咽后壁光滑隆起;(2)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咽拭子),未检出;(3)胸部螺旋CT薄层扫描,双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4)HLA-B27,阳性;(5)胃镜检查,食管粘膜充血,血管纹理清晰,扩张度良好。根据本例患者生化、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美国纽约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术前诊断:食管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首先根据患者吞咽困难主诉需行椎体前缘骨赘广泛减压,彻底切除椎前增生骨赘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同时会切除病变的前纵韧带,降低颈椎的稳定性;其次考虑患者既往病程较长,骨赘呈“重叠山丘”状,说明颈椎骨赘增生反复多次发生,即颈椎局部存在不稳定因素;再者,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针对韧带附着点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最终会导致脊椎及韧带附着点的骨化、强直,颈椎生理曲度的丧失。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决定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增加颈椎稳定性、重建颈椎生理前凸。患者入院后排除手术禁忌证于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椎体前缘骨赘切除(C4~6)+颈椎间盘(C4~5,C5~6)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麻醉成功后颈部后仰,适当垫高调整颈椎前突弧度,颈前部术区碘酒常规消毒后铺巾。颈前部取横行以C5椎体为中心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逐层分离组织,自胸锁乳突肌内侧沿颈部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腔隙进入,达颈部目标椎体前方。经C臂机影像增强器透视确定C5椎体。剥离椎前筋膜显露C4、C5、C6椎体前方,术中见局部颈椎前缘大量骨赘形成,骨赘向前方挤压食管(见图4)。定位针定位后,用气磨钻打磨及咬骨钳咬除C4、C5、C6椎体前方骨赘,显露C4~5、C5~6椎间隙,并透视确定骨赘切除至合适深度和范围。用刮匙去除C4~5、C5~6椎间盘,修整植骨床。选择合适长度的自锁颈前路钢板,用气磨钻在钢板放置区打磨出凹槽(见图5)。取合适大小的融合器填充松质骨颗粒后置入骨床,将钢板置入预留的凹槽中,透视下向C4、C5、C6椎体各置入2枚螺钉,适当拧紧,术中经C臂机影像增强器透视见内置入物位置理想(见图6)。拧紧螺钉并予以自锁,充分冲洗、止血后,清器械和纱布,切口内放置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术后3d患者诉吞咽困难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复查颈椎X线及CT片(见图7)。术后颈托外固定6周,促进颈椎融合,增加稳定性;术后正规抗AS治疗,预防软组织异位骨化。

食管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较低,是颈椎病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颈椎病的1.6%~1.7%。颈椎前缘骨赘形成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0%~30%,椎体前缘增生的巨大骨赘对食管、气管等造成压迫及其诱导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加重临床症状。AS是除DISH以外颈椎前缘骨质增生的另一主要病因,目前国内外对于食管型颈椎病的诸多报道中主要关于DISH,且相关临床报道较少。AS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及椎旁软组织等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我国AS的患病率为0.3%,男女比例为2/1~3/1。引起软组织的渐进性异位骨化是其重要的病理特点。由于早期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各异,软组织骨化进展缓慢,AS患者中的异位骨化改变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而促进了某些病变的发生发展,如食管型颈椎病。目前有很多关于强直性脊柱炎骨化的研究,其中大多认为炎症能够促进骨化,这与其病情从炎症到骨化的病理过程相符合。强直性脊柱炎全身慢性炎症因素亦能导致骨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发生率可达19%~62%,合并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达1%~19%。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炎症因素及骨代谢失衡,形成该病独特的骨质代谢状态,治疗方案中需同时兼顾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两种状态,抑制骨质过度增生的同时,更需注意骨质疏松对于内固定物把持力的影响。颈椎前缘骨赘大多数是无症状的,其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

有研究表明超过60岁有颈前方骨突出的退伍军人中,10.6%的人发生过吞咽困难,这表明颈椎骨赘异常增生导致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于医学界的认知,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其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性需要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目前,颈椎骨赘螺旋CT薄层扫描,能清楚的显示并重建其解剖特点。食管钡餐或食道碘片等检查对明确颈椎骨赘是否造成食管压迫是必要的。颈部核磁共振扫描在患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发音困难时则需要考虑,以明确软组织损伤、穿孔或双重感染,还可提示是否伴随中央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这也能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后期辅助治疗,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疗效。颈椎骨赘的治疗初期主要为保守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食管型颈椎病患者,全身性的慢性炎症的治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诊断、规范的用药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对于保守治疗失败或颈椎骨赘导致慢性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均需行骨赘切除手术,因为其存在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的风险。当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单纯骨赘切除;(2)若伴有椎间盘突出、椎体不稳者需行骨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其远期效果亦良好。本病例患者术后1周进食明显改善,与文献报道一致。手术方案的制订,决定其后期的疗效。关于骨赘切除的范围及手术的类型即是否行融合手术,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考虑到融合手术能够重建术后颈椎稳定,成为目前的主要术式。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仔细判断颈椎是否存在不稳定及其集中部位,术中骨赘的去除范围更倾向于彻底有效,除外增生骨赘对食管壁的挤压,慢性炎症反应刺激食管壁同样亦能影响术后疗效,应予以重视术中钙化软组织的去除。

综上所述,巨大的颈椎前缘骨赘形成压迫周围组织,引起临床表现是食管型颈椎病的基本特征,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此外,强直性脊柱炎作为其主要的病因之一,对其的规范化治疗是预防疾病发生、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术后疗效的重要措施。

脊柱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

它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决定了这是一处“伤不起”的部位,一旦受损严重,则会导致大脑指挥失灵、四肢失能。


从哪个时刻起,脊柱开始变老了?

10月16日是“世界脊柱日”,《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脊柱的痛点,教你护好这条重要的“生命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刘海鹰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骨科主任 马华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 李危石

脊柱中央的椎管内有31对脊神经,不仅能指挥四肢运动,还影响着心脏、胃、肠等内脏的神经信号传递。

脊柱病变与胳膊、大腿的骨骼病变不同,它会导致脊髓和脊神经受压迫,进而刺激到全身不同部位的神经,产生麻痹或瘫痪。

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碰到脊柱病。”刘海鹰说,脊柱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80%的脊柱病都是退行性病变。


最初可能只是关节存在轻度错位、失衡、偏歪等,导致脊柱受力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发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压缩性骨折等器质性病变。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脊柱平均从25岁就开始退变,所以中、老年人是脊柱病的高发人群。但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盛行,“低头族”随处可见,脊柱病呈现出发病增多和年轻化的趋势。

全身26节脊椎骨各有痛点

成人脊柱由26节脊椎骨和脊椎骨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成,是个柔软又坚韧的结构。

颈椎共由7节椎体构成,最上两节与头部相连,由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特殊,被称为颅椎,也称寰枢椎。

不论点头或摇头,没有良好的颅椎功能,动作进行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颅椎区域最常见疾病有寰枢关节脱位、斜颈。

临床上,颅椎疾病的就诊原因既有颈痛、斜颈、肢体麻木及灵活性变差等常见症状,也有区别于其他脊柱疾病的症状,比如眼震,走路时觉得地面晃;吞咽无力,甚至有些患者已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我们常说的颈椎其实是指“下颈椎”,即第3~7节。

它是维持头部位置、视线的重要结构,承担着约50%的颈部屈伸及旋转运动;在椎管内走行的颈脊髓,负责传导自主神经信息,支配四肢感觉及运动。


当颈椎退变加重,比如形成椎体骨赘,出现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及黄韧带肥厚等,且上述退变压迫神经结构出现相应症状时,才能被称为颈椎病。

根据受压部位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脊髓型、神经根型。

初期会感觉双手麻木,随着病情加重,将出现双手精细活动障碍及行走不稳。

颈椎退变结构对神经根产生压迫

这会产生相应神经支配区,比如上臂外侧、前臂、手指或上肢内侧皮肤严重疼痛、麻木,甚至相关肌肉出现麻痹、无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胸椎的12节椎骨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大,这意味着越向尾端,椎骨承担的负重越大。

胸椎与肋骨、胸骨相连组成胸廓,保护心、肺、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胸椎后方虽有背部肌肉保护,但因为久坐,不少人胸椎后凸明显增加,若肌肉疲劳无力,胸椎曲度还会加大。

由于骨质疏松问题,老年人还易出现脆性骨折,约一半发生在脊椎,其中又以下胸椎为最好发部位。

腰椎是人体重要的承重部位,有很大的活动度。虽然所有相邻椎骨之间都有椎间盘,但腰椎间盘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突出”。

随着年龄增长、外力反复作用,比如不良坐姿、长时间伏案工作等,均易让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

导致相邻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引起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生理结构退变,椎管狭窄也可发生在腰椎,导致神经受压,进而产生类似症状。

此外,腰椎在反复应力的作用下,还可出现上位椎体向前滑移(相对于下位椎体),即腰椎滑脱症,导致反复腰痛和神经受压症状,但部分患者无症状。

脊椎的最下方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骶骨,以及由3~5块尾椎融合而成的尾骨。

前者呈倒三角形,连接腰椎、骨盆,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后者相当于人类退化的“尾巴”,可为肛周韧带及肌肉提供附着点。


骶尾痛是该部位最常出现的症状,主要原因包括外伤、局部韧带损伤、炎症、骶管内占位等。

当一个人跌倒坐地时,骶尾部与地面硬物直接撞击,可导致尾骨或远端骶骨骨折,出现坐立时骶尾部疼痛。

因为男性尾椎较向内弯,女性尾椎较直且长,所以女性更易受伤。

养护身体的“第二生命线”

脊柱是身体的“第二生命线”,与其被动地受脊柱病困扰,不如学会针对痛点保护脊柱。

不良生活、工作习惯是颈椎病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长期低头伏案或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等。


预防颈椎病,必须从避免长时间低头做起,同时加强颈背肌锻炼,增强颈后肌群,减慢颈椎退变。

保护胸椎必须重视坐姿,尽可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挺拔的坐姿可锻炼背部肌肉。

建议多进行游泳、“小燕飞”等运动,同样有利于锻炼背部肌肉,保护胸椎。


无论哪种腰椎疾病,预防方法大同小异。

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

适度运动,但避免对腰部产生极度冲击、旋转及屈曲的运动,比如投掷铅球等。

针对性锻炼腰背部肌肉,如五点支撑(选仰卧位,双足、双肘、颈肩部撑床,躯干挺伸离开床面)等,以稳定及保护腰椎。

研究统计表明,正常人的腰椎每天前屈的次数会高达3000~5000次。如果明显有肚腩,赘肉就像是挂在腰上的沙包,增加了脊椎的负担。

多喝水让脊柱有“弹性”

每天都要少量多次喝水,成年人每天要饮水约1500毫升,使椎间盘内有足够水分维持弹性,保证脊椎健康。


正确科学按摩确实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脊柱压力。但是,按摩复位前必须先排除椎管狭窄、严重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问题。

脊柱出现问题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排除重大疾患的前提下再做保健操和按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椎骨质疏松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