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收录方剂最多的被收录进工具书的网络用语是啥?

《中医学:方剂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方剂学(252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方剂学 概述 方剂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组合而方剂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组合而 成;它是应用单味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成;它是应用单味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 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基本知识和临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基本知识和临 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 、药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药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 一。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一。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 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辨证论治

2、的主要工具之一。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学习方剂的目的和要求 (1)为临床各科立法拟方打下基础 (2)为灵活用方,创新方帮助大家开拓思 路。 方剂学发 展简史 概说 四、隋唐时期 六、明清时期二、两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 科为主)科为主) 283283首方,用药首方,用药242242种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 熨等外用剂型。熨等外用剂型。 方剂临床

3、运用 已初具规模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载方1313首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 提出方剂分类:提出方剂分类:“七方七方”说说 提出治则: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提出制方理论: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应臣之为使。” 方剂学发展简史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 方剂学发展简史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配伍严密,药变方殊 载方载方323323首,使用药物首,使用药物270270多味多味 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

4、体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剂型丰富,煎服有法剂型丰富,煎服有法 疗效卓著,流传千古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方书之祖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单方单方510510首、复方首、复方494494首首 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皆已试而后录” 方剂学发展简史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涓子鬼遗方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载方载方多首多首 病症类方,首列妇儿病

5、症类方,首列妇儿 专辑专辑“食治食治”卷卷 收录保健、美容方收录保健、美容方 方剂学发展简史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外台秘要 载方载方多首多首 保存许多散失方保存许多散失方 按科、病分类方剂按科、病分类方剂 方剂学发展简史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 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用药辛温香燥 2.方书由博返约 博:量大而博。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普济本事方(许淑微) 济生方(严用和) 方剂学发展简史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3.专科

6、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方论专着产生 伤寒明理论(成无已) 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着 方剂学发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 医方考 医方集解 删补名医方论 方剂学发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医林改错(王清任)(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吴瑭)(吴瑭)针对温热病证针对温热病证 4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 1)功效分类方剂)功效分类方

7、剂医方集解医方集解 (2 2)治法分类方剂)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张景岳) 医学心悟医学心悟(程钟龄)(程钟龄)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七、近现代时期七、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为杰出代表 3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

8、和奠基 黄帝内经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小品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刘涓子鬼遗方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外台秘要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3.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4.方论专着产生 伤寒明理论(成无已)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

9、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 医方考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 医方集解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

10、2)治法分类方剂 医学心悟(程钟龄) 七、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现在现在-“-“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古代古代-“-“法由方出,先方后法法由方出,先方后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 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常用的治法 方剂的分类: 宣、通、补、泄、轻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重、滑、涩、燥、湿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1、组药成方的目的:组药成方的目的: (1)(1)通过配合,增强

11、或综合药效;通过配合,增强或综合药效; (2)(2)能够改变或影响药效;能够改变或影响药效; (3)(3)扩大治疗范围;扩大治疗范围; (4)(4)监制药物的烈性、毒性、副作用。监制药物的烈性、毒性、副作用。 2 2、方剂组成的原则、方剂组成的原则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 君药君药主药,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治主药,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治 疗作用。疗作用。 臣药臣药佐君之臣,佐君之臣, (1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作用;)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作用; (2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药 (1 1)佐助药佐助药,即配

12、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2 2)佐制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 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 3)反佐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的药物。 使药使药 (1 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调和药

13、,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1 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加减的变化; (2 2)药量加减的变化;)药量加减的变化; (3 3)剂型的改变:汤剂、散剂、丸剂、软膏、)剂型的改变:汤剂、散剂、丸剂、软膏、 丹剂、酒剂、茶剂等的变化。丹剂、酒剂、茶剂等的变化。 3 3、方剂组成的变化、方剂组成的变化 煎法煎法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包煎、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包煎、 另炖、溶化、冲服。另炖、溶化、冲服。 服法服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 各 论 一一 解表剂解表剂 (一)定义:以辛散发表的药物为主组成,以治疗表证的方(一)定义:以辛散发表的药物为主组成,以治疗表证的方 剂。它从属

14、于八法中的剂。它从属于八法中的“汗汗”法。法。 (二)分类(二)分类 风寒表证风寒表证辛温解表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辛凉解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散、桑菊饮、桑菊饮 虚体表证虚体表证扶正解表扶正解表再造散再造散 (三)使用注意点(三)使用注意点 发汗程度发汗程度遍身微汗为佳遍身微汗为佳 煎法煎法不宜久煎不宜久煎 服法服法饭后温服饭后温服 表里先后表里先后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忌用忌用疹已透,表证入里且无表证,疮疡已溃,疹已透,表证入里且无表证,疮疡已溃, 虚性水肿,吐泻失水,出血病虚性水肿,吐泻失水,出血病 麻黄汤 组成组成:麻黄:麻黄6g 6g 桂枝

15、桂枝4g 4g 杏仁杏仁9g 9g 甘草甘草3g3g 功用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表实证)表实证) 外 卫阳被遏 恶寒 发热 无汗 脉浮 感 风 寒寒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脉紧 表 实 肺气不宣 咳喘 病机分析 方解: 麻黄 辛温(君)发汗平喘,宣肺解表 卫 桂枝 辛热发表解肌,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汗 解表(臣)营 杏仁 苦温, 宣肺降气,助麻黄宣肺平喘佐 甘草缓中,调和诸药(使) ,调和麻黄、桂枝 发汗太过 麻黄汤配伍图析 峻汗解表 防止辛散太过

16、 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经解肌杏仁宣肺降气甘草甘缓和药 宣肺降气,止咳平喘 本方辨要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头身疼痛,脉浮紧,苔薄白。 注意点:表虚致寒,风热不能用。 只宜暂用,不能过久。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 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浮数 组成:连翘9g,银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 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鼓5g,牛蒡子6g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 风热犯卫 恶寒 发热 头痛 无汗或有汗 热壅成毒 咽喉红肿热痛 风热犯肺 咳嗽 邪热伤津 口渴或不渴 舌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 浮数 病机症候分

17、析 银翘散 方解: 银花 连翘清热解毒,又具芳香透散邪热之力, 为主药 薄荷芥穗 豆豉疏风解表,为辅 芦根 竹叶甘寒清热,生津止咳 桔梗 牛蒡子宣肺利咽,宣肺透表 甘草清热和药,为使。 为佐 银翘散配伍图析 银花 连翘 清热解毒 薄荷 芥穗 豆豉 疏风解表 芦根 竹叶 桔梗 牛蒡子 清热生津 宣肺利咽 甘草 辛凉解表 生津 止咳利咽 消痈肿 清热解毒 清热和药 桑菊饮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主治:温病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 白,脉浮数。 组成:桑叶8g菊花 杏仁 连翘芦根 桔梗各6g 薄荷生甘草各2g 桑菊饮配伍图析 薄荷 连翘 杏仁 桔梗 桑叶 菊花 清疏上焦 清疏风热 宣肺

18、利气 清疏风热 宣肺止咳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生津 连翘连翘桔梗桔梗薄荷薄荷甘草芦根甘草芦根 桑叶菊花桑叶菊花杏仁杏仁 (偏肺经)(偏肺经) 银花银花牛蒡子牛蒡子竹叶竹叶荆芥、荆芥、 淡豆豉淡豆豉 (偏卫)(偏卫) 桑菊饮 银翘散 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 桑菊饮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5g 杏仁9g甘草3g石膏20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表证未解表证未解 邪热壅肺邪热壅肺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外感风热,由卫及气 病因分析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 汗出而喘,口渴,舌苔薄黄,脉数。 麻杏甘石汤 麻杏石甘汤配伍图析 石膏 清气泄热 麻黄 宣肺定喘 杏仁 降气利肺 甘草 调

19、和诸药 宣肺泄热 定喘 护胃气,防寒凉伤中 二 治风剂 1、定义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以治疗风 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治风剂 2、适应病证 外风证 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 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 内风证 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歪斜,语言蹇涩, 半身不遂,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治风剂 3、分类 疏散外风 外风证 平熄内风 内风证 治风剂 4、使用注意 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 。 内风与外风相兼为病,应分清主次,或 以疏散为主,兼以平熄;或以平熄为主, 兼以疏散。 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 相应

20、的配伍,以切合具体的病情。 治风剂 特征特征 痛无定处、游走性痛无定处、游走性 巅顶头痛巅顶头痛 偏正头痛(头风)偏正头痛(头风) 伴见症:伴见症:表证表证 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外感风邪头痛外感风邪头痛 川芎茶调散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川芎茶调散 疏风止痛疏风止痛 川芎川芎 薄荷、荆芥薄荷、荆芥 白芷、羌活细辛白芷、羌活细辛 防风防风 茶茶 甘草甘草 祛风活血而止头痛 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疏风止痛 辛散上部风邪 调和诸药 清利头目 制风药温燥升散 君 臣 佐 使 方解 川芎茶调散 配伍特点 升散中寓有清降 疏风而不温燥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之常用方。

21、 临床应用以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 浮为辨证要点。 川芎茶调散 腰膝冷痛,畏寒喜温 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血不足 痹证 风寒湿邪痹阻气血 肝肾两虚 独活寄生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茯苓茯苓 人参人参 甘草甘草 当归当归 川芎川芎 芍药芍药 干地黄干地黄 独活独活 防风秦艽桂心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 桑寄生杜仲牛膝桑寄生杜仲牛膝 君 臣 佐 方解 独活寄生汤 运用 配伍特点 祛邪配合扶正祛邪配合扶正 宣痹结合活血宣痹结合活血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 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

22、心悸 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 牵正散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牵正散 酒 酒 全全 蝎 蝎 白僵蚕白僵蚕 白附子白附子 君臣佐使 方解 牵正散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初起风邪重 加羌活、防风、白芷 病久不愈 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 红花 牵正散 类类 中中 风风 先兆期先兆期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 痛,心烦,面色如醉,常噫气,舌绛,痛,心烦,面色如醉,常噫气,舌绛, 脉弦长有力脉弦长有力 发作期发作期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肢体渐觉不利,口

23、角渐形歪斜 后遗期后遗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赤,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赤, 舌红,脉弦。舌红,脉弦。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 气血逆乱气血逆乱 镇肝熄风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怀牛膝 代赭石代赭石 生龙骨、生牡蛎、白芍、龟板生龙骨、生牡蛎、白芍、龟板 天冬、玄参天冬、玄参 茵陈、川楝、生麦芽茵陈、川楝、生麦芽 甘草甘草 滋阴潜阳滋阴潜阳 镇肝熄风镇肝熄风 君 臣 佐 使 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镇肝降逆 益阴潜阳 镇肝熄风 滋阴清热 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调和诸药、和胃安中 方解 镇肝熄风汤 配伍特点 镇肝与疏肝结合,潜阳与滋阴配合, 标本同治,治标为主。 镇肝熄风汤

24、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临床应 用,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 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 临床以头目眩晕,头部热痛,面色如 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镇肝熄风汤 三.祛湿剂 定义:以祛风湿为主,具有化湿利水,以治疗湿邪为主的方剂 。 分类: 芳香化湿藿香正气丸 苦温燥湿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平胃散 淡渗利湿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五苓散 清热利湿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 茵陈蒿汤、八正散 温阳化湿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的痰饮、水肿-实脾饮 祛风胜湿风寒湿邪袭表证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证 平胃散 组成:苍术 15g 厚朴9g 陈皮9g 甘草4g生姜2片大枣3枚 功用

25、: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 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 缓。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苔白腻而厚,脉缓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湿滞脾胃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平胃散 方解 苍术苦温辛燥,气味芳香,功擅燥湿运脾,为 主药 厚朴苦温燥湿,行气散满,为辅药,可助苍术 燥湿化浊之力 陈皮理气化滞为佐,和胃醒脾,以和升降, 使气顺则湿自化。 甘草和药调中为使 生姜、大枣为调和脾胃 苍术 燥

26、湿运脾 厚朴 燥湿散满 陈皮 理气行滞 甘草 生姜 大枣 调和诸药 调和脾胃 燥湿运脾 行气散满 和中 平胃散图析平胃散图析 内伤湿滞 外感风寒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上吐下泻 湿阻气滞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藿香正气散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藿香正气散 苏叶苏叶 白芷白芷 藿香藿香 半夏半夏 白术白术 茯苓茯苓 陈皮陈皮 厚朴厚朴 大腹皮大腹皮 桔梗桔梗 生姜生姜 大枣大枣 甘草甘草 理气理气 解表解表 化湿化湿 和中和中 内伤湿滞 外感风寒 方解 藿香正气散 运用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 滞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 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27、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加香薷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木香、延胡索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 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 30g 栀子15g 大黄9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湿热壅滞中焦 邪 热 入 里 湿热壅结 气机受阻 腹微满,恶心呕吐, 大便不爽甚或秘结。 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热内郁 津液不化 口中渴 舌苔黄腻,脉沉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茵陈蒿汤 茵陈重用,清热利湿,为主药功善清脾胃、 肝胆之湿热,兼疏肝胆之郁, 为清利退黄之专药 栀子清利三焦,可驱湿热

28、从小便而出 大黄泄热通腑,可使热从大便而出 方解 茵陈蒿汤图析 泻热逐腑 茵陈 栀子大黄 清热利湿清利三焦 清利退黄 利肝胆,泻瘀热 通利二便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 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 要点。 茵陈蒿汤 头痛、发热(恶寒),脉浮表邪未尽 烦渴饮水,水入口即吐水蓄不布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太 阳 经 腑 同 病 蓄水证 五苓散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五苓散 太 阳 经 腑 同 病 太阳表邪未尽 水湿内停 桂枝桂枝 解表祛邪 温阳化气行水 泽泻、二苓泽泻、二苓渗湿利水 白术白术 健脾燥湿 后世应用:头眩、短气而咳

29、,呕吐,吐涎沫,腹泻,水肿 方解 五苓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 要点。 五苓散 临床应用与加减变化 (1)肾炎)肾炎 尿少、水肿尿少、水肿 急性急性 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或麻黄、防已、白茅根或麻黄、防已、白茅根 慢性慢性 与肾气丸交替使用与肾气丸交替使用 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 合小柴胡汤(柴苓汤)合小柴胡汤(柴苓汤) 五苓散 (2)尿潴留(产后、术后):党参、黄芪)尿潴留(产后、术后):党参、黄芪 (3)水肿及体腔积液:用量宜大)水肿及体腔积液:用量宜大车前、槟榔、大车前、槟榔、大 腹

30、皮腹皮 (4)呕吐,吐涎沫:合吴茱萸汤)呕吐,吐涎沫:合吴茱萸汤 (5)青光眼兼苔白滑: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青光眼兼苔白滑: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 (6)宿醉:葛花、人参)宿醉:葛花、人参 五苓散 真武汤 组成:附子 一枚、白术6g 、 茯苓9g、 生姜 9g 芍药 9g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肾阳虚弱,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四肢沉重疼痛,心悸,舌胖,苔白滑,脉沉迟 肾阳不足腰痛,肢冷 水湿泛溢 上干清阳头眩 水泛高原咳喘,短气 水气凌心心悸 水湿侮土吐、利、腹痛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水溢肌表水肿、四肢重痛 阳虚不能温养 阴亏不能濡养 筋脉身瞤动 肌肉振振欲擗地 舌淡,舌体胖,有齿

31、痕,脉沉 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真武汤 方解: 附子大辛大热,散阴寒,扶阳气,使下焦气化得行, 则寒水自化白术燥湿运脾,培土制水,术、附 相合,温扶脾肾之阳气,化水之聚,截湿之源; 茯苓渗湿利水,合白术健脾渗湿,伍附子则温阳利水; 生姜温通散寒,辛散水气,可助附子则温阳气,散寒 邪,消水肿 芍药性寒,敛阴和阳,为反佐 附子 温肾扶阳 白术 茯苓 健脾利水 芍药 敛阴和阳 生姜 辛散水气 温阳利水 温散寒水 敛阴和阳,反佐,反辛散 疏脾缓急 三.清热剂 一、定义:用寒凉性药物治疗热证、火证的方剂。 二、分类: 清热泻火白虎汤 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 清热解暑清暑益

32、气汤 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清胃散、 分类 适用症代表方 、清气分热气分证白虎汤 、清营凉血营分证清营汤 血分证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温毒、热毒、丹毒 、疔毒等证 五味消毒饮 、清热解暑暑热证清暑益气汤 、清脏腑热热邪偏盛某一脏腑龙胆泻肝汤 、养阴清热热病后期,邪热耗 阴 青蒿鳖甲汤 使用注意: 、有表邪的当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同治。 、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克伐太过, 损伤正气,或配扶正药使用。 阳阳 热热 亢亢 盛盛 热热 邪邪 伤伤 津津 高热,汗出,高热,汗出, 脉洪大脉洪大 口渴口渴 辛辛 寒寒 清清 热热 生生 津津 止止 渴渴 石膏石膏 竹叶竹叶 银翘

33、银翘 知母知母 麦冬麦冬 热 在 气 分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30、知母12、粳米12、甘草3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 大热大热 大汗大汗 大渴大渴 脉洪大脉洪大 伤寒阳明经热伤寒阳明经热 温病气分实热温病气分实热 清热生津清热生津 石膏石膏 知母知母 粳米粳米 甘草甘草 清热透热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生津除烦 清热养阴清热养阴 证治分析 白虎汤 石膏 清气泄热 知母 滋阴清热 粳米 益胃滋阴 甘草 和药缓中 清热生津 养胃阴 监制寒坠,以防伤中 方解: 营血有热营血有热 阴液受伤阴液受伤 浅浅 轻轻气营同病气营同病 深深 重重耗血动血耗血动血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透热转气 活

34、血散血 卫分 气分 营分 血分 清营凉血 黄连解毒汤 三 焦 火 毒 证 上扰神明大热烦躁、烦热错语 迫血上逆吐血、衄血 热伤血络发斑 热盛津伤口燥咽干 热壅肌肉 痈肿疔毒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黄连解毒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桅子桅子 黄柏黄柏 黄芩黄芩 黄连黄连 功用泻火解毒。 方解 君臣佐 黄连解毒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运用 黄连解毒汤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 湿热下注前阴湿热下注前阴 湿热下注膀胱湿热下注膀胱 肝火或湿热肝火或湿热 肝胆湿热下注肝胆湿热下注 肝胆实火上扰肝胆实火上扰 舌红

35、、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胁痛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阴肿、阴痒、阴汗,筋 痿,带下黄稠、臭 小便淋漓不畅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主治症状及病机分析 龙胆泻肝汤 组成方解功效主治 龙胆草君君 泻肝胆实火,清 下焦湿热 泻 清 肝 下 胆 焦 实 湿 火 热 , 。 肝胆实火,症 见头痛,目赤 ,胁痛口苦, 耳聋耳肿,湿 热下注,症见 阴肿阴痒,小 便淋浊,带下 黄臭。 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 黄芩、栀子臣臣 清热泻火 木通、车前 子、泽泻 佐佐 清热利湿 生地、当归佐佐 养血益阴以防肝火 伤阴 柴胡使使 引诸药入肝胆 甘草使使 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本方以肝胆实火和湿热下注为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之

36、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加 菊花,桑叶以清肝明目。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肝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 ,中耳炎,急性膀胱炎,急性盆腔炎,高血压 ,带状疱疹等见上述症状者。 葛根芩连汤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邪陷阴明 表证未解 里热炽盛里热炽盛 身热口渴 胸闷烦热 舌红苔黄,脉数 里热上蒸于肺里热上蒸于肺 外蒸于肌表外蒸于肌表 喘而汗出 热邪内迫热邪内迫 大肠传导失司大肠传导失司 下利臭秽 葛根芩连汤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 解表清里解表清里 君 臣 佐 使 方 解 葛根 黄连、黄芩 甘草 解表退热 升阳止泻 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葛根芩连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是治疗热泻

37、、热痢的常用方,对于热 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临证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 点。 葛根芩连汤 四.和解剂 (一)定义: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 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 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 (二)分类 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2、调和肠胃逍遥丸 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 阳 系 统 手少阳三焦 足 少 阳 胆 气道 水道 内寄相火 与肝相表里 “少阳”简析 和解少阳 胆火上炎胆火上炎 气机阻滞气机阻滞 津液壅滞津液壅滞 伤寒少阳病特点 病位:半表半里 病势:太阳传少阳正气不支 病变特点: 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9g黄芩6g半夏6g人参6g甘草3g

38、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 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上炎上炎咽干、目眩、心烦咽干、目眩、心烦 犯胃犯胃口苦喜呕、不欲食口苦喜呕、不欲食 胆火胆火 苔薄白,脉弦苔薄白,脉弦 伤寒少阳证伤寒少阳证 其它证: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正邪分争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往来寒热 气机阻滞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嘿嘿胸胁苦满、神情嘿嘿 小柴胡汤 方解 半夏 人参 甘草 柴胡 清疏少阳 半表之邪 黄芩 清泻少阳 半里之热 降逆化痰 益气补虚 生姜 大枣 调和营卫 和解少阳历 扶正达邪 和胃止呕 补益

39、脾胃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 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 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 具” 。 伤寒论 运用 小柴胡汤 2.逍遥散 组成:柴胡 芍药 白术 茯苓 甘草 炮姜 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肝郁肝郁脾虚脾虚血虚血虚 胁痛胁痛 头痛目眩头痛目眩 神疲食少神疲食少口燥咽干口燥咽干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病机肝郁血虚脾弱 逍遥散 方解 芍药 柴胡 疏肝解郁 白术 茯苓

40、甘草 健脾益中 温运脾阳 炮姜 温中散寒 薄荷 辛散疏达 当归 养血解郁 养血和营 调肝补脾 疏达解郁 温中和胃 补肝体、助肝用体用并调 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 配伍特点 逍遥散 辨证要点 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 常用方。 临床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 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运用 逍遥散 消导剂 1、定义 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 消痞化积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 称消食剂。 消食剂 2、适应病证 食积停滞证 3、分类 消食化滞 食积内停证 健脾消食 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 消食剂 4、使用注意 食积内停,易阻滞气机,故消食剂中又常配 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

41、。 应辨清其证兼寒或化热之异,处方用药亦应 有温清之别。 消食剂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 禁用。 消食剂 食滞胃脘证 饮食过度 食积内停 气机不畅 脘腹痞满胀痛 脾胃升降失职 浊阴不降 嗳腐吞酸,恶食呕逆 清气不升 大便泄泻 舌苔厚腻,脉滑 保和丸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保和丸 理气和胃 消食化滞 山楂山楂 消食化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神曲 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 莱菔子莱菔子 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 半夏半夏 陈皮陈皮 理气化湿,和胃止呕 茯苓茯苓 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连翘 散结以助消积 清解食积生热 君 臣 佐 方解 保和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之

42、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 脉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食积较重加枳实、槟榔 苔黄脉数加黄连、黄芩 大便秘结加大黄 兼脾虚者加白术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枳实导滞丸 神曲神曲 白术白术 泽泻泽泻 茯苓茯苓 黄芩黄芩 黄连黄连 枳实枳实 大黄大黄 君 臣佐 方解 枳实导滞丸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食积,内阻胃肠证的 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 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泄泻无积滞者、孕妇均不宜使用。 枳实导滞丸 五.泻下剂 (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

43、 寒积等作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二)分类 分类适用于代表方 1、寒下剂里热积滞实证大承气汤 2、温下剂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 3、润下剂肠燥津亏麻子仁丸 4、逐水剂水饮壅盛十枣汤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主要针对里实证而设,若里实兼有表者,当先 解表,然后攻里,必要时可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入里 ;若里实而正虚者,可配补益药,以攻补兼施,使祛邪而 不伤正。 2、药性苦寒的泻下药以实热壅滞燥屎坚积者为宜,治疗寒 积便秘需配温里药、腹部胀满而气机不畅可配行气药。 3、作用强烈的泻下药,如大黄,大戟等对老弱,孕妇均慎 用或禁用。 4、泻下药易伤胃气,故应中病即止,切勿过剂。 热实互结胃肠 便秘,脘

44、腹胀痛硬满而拒按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大承气汤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1、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 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以致邪热 胁迫津液从旁流下。 大承气汤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 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 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大承气汤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 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阳明 腑实证之常见伴见症状。 大承气汤 热实互结胃肠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脉实有力 燥:肠中

45、燥屎,干结不下 痞:自觉胸脘闷塞压重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 热结热结气滞气滞 主治症候特点分析 大承气汤 组成方解功效主治 大黄君 泻热通便、荡涤肠胃 、实热积滞。去实。 峻 下 热 结 阳明腑实证,脘腹痞满 ,大便秘结,或下利稀 水臭秽,腹痛拒按,按 之坚硬有块,日晡潮热 ,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苔黄燥起刺脉滑实。 芒硝臣 助大黄泻热通便,并 能软坚润燥屎。去燥。 厚朴佐使 下气宽肠行气化滞 。除满。 枳实佐使 行气散痞。除痞。 大黄12g 清热泻实 芒硝9g 软坚泻实 枳实9 厚朴12 破结消痞 行气除满 荡涤热结 破气推荡以承胃气 消痞除满 大承气汤用法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46、。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大承气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 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 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 点。 大承气汤 临床运用: 本方以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为辨证要点。 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轻证。 本方去厚朴枳实加炙草,名调胃承气汤治阳明 腑实稍重证。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 肠梗阻,以及某些热病中见阳明腑实证者。 2.适应证:祛痰剂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 及病机上与痰有关的癫痫、瘿瘤、瘰疬、阴疽流 注和中风痰迷等病证;止咳平喘剂主要用于外感、 内伤所致肺失宣降的咳喘证。 八.

47、化痰止咳平喘剂 1.定义:以祛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祛痰、 止咳平喘作用,治疗咳嗽气喘及各种“痰证痰证”的 方剂,称为祛痰止咳平喘剂。 3、分类 燥湿化痰 湿痰 清热化痰 热痰 润燥化痰 燥痰 温化寒痰 寒痰 化痰熄风 风痰 祛痰剂 4、使用注意 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引 起大量出血 。 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 滞留邪,病久不愈。 祛痰剂 脾 失 健 运 湿 聚 为 痰 湿湿 痰痰 阻滞气机胸膈痞闷 困阻脾胃,胃气上逆呕恶 留注肌肉肢体倦怠 特征痰多色白易咯,苔白润,脉滑 体质特点肥胖 二陈汤 主治病机症候

48、分析 二陈汤 二陈汤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组成 制半夏制半夏 橘红橘红 茯苓茯苓 炙甘草炙甘草 用法用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中 主治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 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方解方解 湿痰之证,多由肺脾功能失调所致。湿痰之证,多由肺脾功能失调所致。 君君半夏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臣橘红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佐佐茯苓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痰无由生;健脾利湿,使湿去痰无由生; 使使甘草甘草和中补脾,调和诸药。和中补脾,

49、调和诸药。 配伍结构 半夏与陈皮相辅相成,是燥湿化痰的基 本结构。 陈皮与茯苓相配,是理气化痰、健脾渗 湿的常用组合。 二陈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 六六. .理气剂理气剂 1.定义:以调畅气机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理气药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的 方剂理气剂。 2. 适应证:气机郁滞证(气滞、气逆) 3. 使用注意:本类方药辛香而燥,气虚、阴虚火 旺者及孕妇慎用。 理气剂 气的病变气的病变 气的不足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气机运行失调 气虚气虚 气脱气脱 气陷气陷 气逆气逆 气滞气滞 补气:四

50、君子汤补气:四君子汤 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 益气升陷: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陷:补中益气汤 补益剂补益剂 肺咳、喘肺咳、喘 胃呕吐呃逆胃呕吐呃逆 降气降气 局部局部 胀满胀满 肝胁、乳房、少腹肝胁、乳房、少腹 脾胃脘腹脾胃脘腹 行气行气 4.气的病变病机与治法 降气降气行气行气 宣降肺气药宣降肺气药 和胃降逆药和胃降逆药 行气疏肝药行气疏肝药 行气理脾药行气理脾药 消除病因药消除病因药 + + 寒:温里药 热:清热药 气虚:补气药 阴虚:补阴药 5.理气剂组方思路 理气剂 6、使用注意 应辨清气病之虚实 。 辨清有无兼夹,分清主次。 应中病即止。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妇女适

51、值经期者, 亦应慎用,孕妇则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理气剂 七情所伤 饮食失节 寒温失宜 六 郁 证 气胸膈痞闷 血脘腹、胸胁刺痛、胀痛 火口苦吞酸 湿 痰 胸闷泛恶呕吐 食纳少、嗳腐 越鞠丸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越鞠丸 功用:行气解郁 方解: 香香 川川 栀栀 苍苍 神神 附附 芎芎 子子 术术 曲曲 君臣佐 越鞠丸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 表方。 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 为辨证要点。 越鞠丸 七七. 理血剂理血剂 (一)定义: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的方剂活血祛瘀剂。 (二)适应证:各种瘀血阻滞瘀血阻滞病证。 (三)使用注意: 1.本类方剂易动

52、血耗血,故对出血证及妇女月经 过多或孕妇忌用。 2.药性峻猛,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故体虚者慎用。 组方思路 活血 祛瘀药 + 理气药 + 消 除 病 因 药 寒 热 虚 温经散寒药 荡涤瘀热药 益气养血药 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 瘀阻脉络瘀阻脉络胸痛、头痛胸痛、头痛 肝气郁滞肝气郁滞急躁易怒急躁易怒 肝木克土胃气上逆肝木克土胃气上逆 呃逆、干呕呃逆、干呕 瘀久化热瘀热瘀久化热瘀热入暮潮热入暮潮热 犯胃犯胃 扰心扰心心烦心烦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失所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失所养心悸、失眠心悸、失眠 舌脉:舌脉:舌黯红、脉涩舌黯红、脉涩 兼肝郁气滞兼肝郁气滞 胸中血瘀胸中血瘀 胸胸 中中 血血 瘀瘀

53、 证证 血府逐瘀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血府逐瘀汤 主要主要 次要次要 桃、红、芎、芍桃、红、芎、芍 当归当归 川牛膝川牛膝 柴胡柴胡 桔梗、枳壳桔梗、枳壳 生地生地 甘草甘草 行气止痛行气止痛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 活血行气止痛 养血活血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疏肝解郁 宽胸行气 清热活血 调和诸药 方解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活血为主; 祛瘀养血,邪正兼顾; 升降并用 血府逐瘀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 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 ,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 点。 血府逐瘀汤 正气亏虚正气亏虚 脉络瘀阻脉络瘀阻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形体失养形体

54、失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下肢痿废下肢痿废 气虚失摄气虚失摄小便频数、失禁小便频数、失禁 苔白、脉缓苔白、脉缓 气虚血瘀证 中风 补阳还五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补阳还五汤 黄芪30 补气培元 当归6 赤芍5 川芎3 红花3 桃仁3 活血化瘀 地龙3通行经络 补阳还五汤: 补血活血 通络 配伍特点 补气活血,重在补气补气活血,重在补气 活血通络,兼以养血活血通络,兼以养血 补阳还五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 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黯淡 ,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补阳还五汤 使用注意 黄芪量宜大,久服,愈后续服 中风急性

55、期(二周内)宜慎用 补阳还五汤 九.补益剂 定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气、 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 剂,称补益剂。 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补益剂分类 补气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补血剂:四物汤、生脉散等; 补阴剂:六味地黄汤、炙甘草汤等; 补阳剂:肾气丸、右归丸等。 四君子汤 运化乏力 脾胃气虚 受纳与健运乏力 饮食减少 湿浊内生 大便溏薄 四肢肌肉无所禀受 四肢乏力 气血生化不足 面色萎白 肺气虚 气短,语声低微 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君子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形体倦怠,短

56、气乏力,声低懒 言,纳少,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或缓 或虚。 人参10 补气培元 白术9 健脾燥湿 茯苓9甘草 6 燥湿健脾 补气和中 益气健脾 渗湿 培补中气 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君药; 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脾气虚:四肢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湿盛:肠鸣泄泻,胸脘痞闷,饮食不化。 佐证:舌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脾 虚 湿 盛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参苓白术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解: 甘草甘草 桔梗桔梗 陈皮陈皮 砂仁砂仁 苡仁苡仁 白扁豆白扁豆 莲肉莲肉 山药山药 茯苓茯苓 白术白术 人参人参 君臣佐使佐

57、 参苓白术散 桔梗的配伍意义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参苓白术散 配伍特点 1.药性平和,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 辨证要点。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中气下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 软,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补中益气汤 病机: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 气,化火上攻。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 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 上冲,作蒸蒸燥热” (李东垣) 主证分析

58、:气虚发热证 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甘草甘草 柴胡柴胡 升麻升麻 陈皮陈皮 当归当归 白术白术 人参人参 黄芪黄芪 君臣佐使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补气与养血结合,意在“阳生阴长” ; 补而不滞。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主证分析:气阴两伤证。气阴两伤证。 (1)暑热汗多,耗伤气阴。)暑热汗多,耗伤气阴。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 数。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

59、汗出,脉 虚细。虚细。 生脉散 五味子五味子 麦冬麦冬 人参人参 方解: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君臣佐 生脉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 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 辨证要点。 生脉散 使用注意 1.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 宜用。 2.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 方可使用。 3.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生脉散 气虚基础见症 表卫不固:自 汗,易感外邪 益气实卫 固表止汗 表 虚 证 玉屏风散 君 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 臣 白术健脾益气 佐 防风祛风,御风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解: 配伍特点:补中有敛,敛中有散。 运用要点

60、: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血 虚 证 补补 血血 直接补血:补血药直接补血:补血药 间接补血间接补血 补气药补气药:益气生血:益气生血 补肾药补肾药:肝肾同源:肝肾同源 行气药:使补而不滞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活血药:活血药:祛瘀生新祛瘀生新 补血组方思路 补 血 营 血 虚 滞 (全身)(全身)血虚不荣血虚不荣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心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心 悸失眠唇淡甲枯,舌淡脉细弦或细涩。悸失眠唇淡甲枯,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妇妇 科科 冲任虚损冲任虚损 血海空虚,血海空虚, 经水亏乏,经水亏乏, 经少或闭经经少或闭经 冲任不固冲任不固 胎动下血,漏下胎动下血,漏下 血行不利血行不利

主编的《》高清版电子书共计11册,主编单位南京中医学院,由1993年出版,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

中医,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纵观周、秦以来,新方创制不断增加,载方文献汗牛充栋,组方理论渐趋完善,为炎黄子孙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方书的编撰方面,唐以前的方书多出私人之手。如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集简、便、验方而成书的《肘后方》;采集群经,删繁就简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上自神农,下迄唐世,无不采摭的《外台秘要》等,均为私人所编著。由于医药学之发展,与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自宋代以后,方书之编撰受到了官方的关注,如宋、王怀隐主编的《太平圣惠方》、陈承等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赵佶主编的《圣济总录》、明·朱橚主编的《普济方》、清·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均为国家级的载方名著,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官方颁布的第一部成药制剂规范,而《普济方》收载明初以前之方剂达61739首之多,《四库全书提要》称为“集方书之大全者”。由于历代王朝关心医药,重视方书,亦促进了民间医药之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的一千余年间民间名医所著的各种方书多达1400余种。民国迄今,医药科学突飞猛进,中医亦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前进。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中药,中医的古籍与新著不断出版,方剂的实验研究相继开展,中医方剂学已成为全国各中医学院主要课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名方验方和复方新制剂,对于中医方剂的推广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制方理论方面,在宋以前多有方而无论,制方之义不明,后人难以掌握,用之稍有不当,不免影响疗效。金·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对《伤寒论》中20首方剂分析主治之证情,阐述配伍之奥义,开创了方论之先河。自此以后,有自创新方,自释方义者,如金·李杲《脾胃论》、《兰室秘藏》,元·罗谦甫《卫生宝鉴》等;有为前人成方撰写方义者,如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洪九有《摄生秘剖》;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汪昂《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王晋三《古方选注》、张秉成《成方便读》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昊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修订刊行的方论专著。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等著作中的古今名方验方,均由当代名医撰写了方论,对研究方剂配伍原型及临床运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我国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医方书是其内容之一。在日本,成书于公元984年的《医心方》,收载了我国唐以前方书中的方剂。在朝鲜,成书于公元1445年的《医方类聚》、成书于公元1610年的《东医宝鉴》,均引载了我国明代以前方书中的方剂,足见中医方剂在我近邻各国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近2000种中医药文献的不完全统计,中医各科有名称和无名称的方剂己达13万首以上,虽然历经王怀隐、赵佶、朱橚等整理,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例如古籍所载之方,均据病证分类,方随病证而列,多无方名目录,欲检一方,殊非易事;同一方剂的出处,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同一方剂的名称,因载方文献或版本不同而命名各异,孰先孰后,仓卒难别;有相当一部分方剂的内容,由于辗转传抄刻印,脱、衍、倒、讹比比皆是,以讹传讹,影响疗效;有些常用的名方与验方的不同功效、主治、方论、临证验案、实验研究等资料,分散于各种文献中,汇集不易,难窺全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综上所述,对中医方剂进行一次划时代的、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而又刻不容缓的工作。

《中医方剂大辞典》,对我国上自秦、汉,下迄现代(1966年)的所有有方名的方剂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力求使上述各种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以方剂检索而言,本书汇集古今有方名的医方,按照辞书形式编纂,既有目录,又有索引,从而解决检方的难题。以方源而言,本书参考古今各种中医药文献,对每一首方剂的方源进行认真的考证,而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研究方剂的历史,澄清方剂的源流,是十分必要的。以一方多名而言,凡属同方异名,经过反复考证,依据载方文献成书年代之先后,确定正名与异名,并将二者相互挂钩,查正名即可知道异名,查异名即可知道正名,这对了解一方多名和准确地统计方数,有着极大的裨益。以方剂的质量而言,本书尽可能地进行仔细的校勘,使脱者补之,衍者删之,倒、讹者正之,使方剂的内容经过这次整理而准确无误。以方剂容纳的资料而言,本书对所有方剂分散在各种文献中的不同主治、方论、验案以及现代实验研究资料分别设项进行整理筛选,汇集于备方之下,为读者全面了解方剂提供丁极大的便利。

早在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即开始蛆织人力,筹备编撰本书,并得到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到1961年底,已从1700余种中医药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整理,此后因故而停顿。1983年原中医古籍办公室又将编撰本书的任务下达给南京中医学院,1985年本书的筹备工作开始恢复,1986年成立课题协作组。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以后,又将本书列为局级课题。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各级主管部门的热情关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主观愿望,是将本书编撰成载方最多、资料最全、考证最精的划时代的方剂大典。但由于本书所收资料涉及文献甚多,考证难度极大,撰审任务非常艰巨,加之我们的水平不够和种种客观条件所限制,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

《中医方剂大辞典》PDF下载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1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2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3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4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5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6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7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8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09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0册).pdf: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1册).pdf:

备考2019的你们,面对杂多的知识点是否方寸大乱,不要着急,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精品知识点现代中医药信息,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

■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

■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

■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

■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

■《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1.堪称为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是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专卷收载民族药的药物专著是

E.《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1.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

D.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

E.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

A.《中国常用药品集》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中医药信息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资料请大家持续关注医学教育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录方剂最多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