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是什么样的状态?

关注优质教育类公众号!点击

(1)改革开放中国成就

1)经济方面: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②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民生方面:①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②人民收人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3)国际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⑤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⑦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什么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

1)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2)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做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2)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3)人民对美好生适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展;(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有利于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1)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企业和公民提出了哪些要求?

(1)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掌握核心技术。

(2)公民:①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②弘扬创新精神;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7.为什么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1)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2)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青少年能否创新,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4)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养。

8.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树立创新意识;(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进行创造性学习。

(3)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5)多动脑,勤动手,在实践中创新,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9.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超重要)

(1)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形式:①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②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1)法治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①法治是人类社会进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如何实现法治?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善治。

①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②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③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重要性)

3.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4.为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超重点)

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

②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学会依法办事,自觉遵守法律;

④树立法治信仰,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

⑤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守法自觉性;

⑥敢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等等。

(1)中华文化的特点及组成部分

①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星的文学艺术等。

(2)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民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新时代应该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①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②内容: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已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重点)

(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③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青少年应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点)

1)要求: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道、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2)具体做法:①学习和了解古今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的英雄人物事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②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美德;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

(1)民族精神的内涵(重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收、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②是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要求(超重点“抗疫精神”)

1)表现: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面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

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挤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要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敢于实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③学习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做新时代的青少年。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应如何做?(重点)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应如何做?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①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③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实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⑤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①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③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2)促使民族团结的措施和成就

1)措施:①经济: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②民生: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③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2)成就: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②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③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3)为促进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重点)

①积极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③积极宜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④在日常生活中,同少数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⑤敢于并善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1)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做?

(1)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3.“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1)含义:“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2)实行“一国两制”以来取得的成就(实行“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内涵)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住一体),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2)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明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8.助推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远大志向,积极承担历史使命。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4)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积极宣传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观念和国家战略。

(5)争做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1.当今世界的特点:开放的世界;发展的世界;紧密联系的世界。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②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③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3.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1)态度: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2)举措:①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人、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人,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③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同繁荣。

1.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重要性)

(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积极影响)

(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重要性)

(4)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5)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和冲突。(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面对多样文化的正确做法(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差异?)

(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2)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1.正确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人发展。

(3)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4)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2.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国家间的关系

(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2)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3)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

(4)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考验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复杂多变。各国开始探索新的互动方式。

3.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怎么做?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当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1)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重点)

1.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

(3)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4)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5)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2.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而且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

(3)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看成同我们一样的人,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

(4)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关心人类命运,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重点)

(1)树立全球观念,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

(3)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态度坚定而温和。

(4)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5)了解外国人的礼仪习惯、交往方式思维特点,交往时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

(6)对生态环境、多样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积极态度。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1.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积极有作为的表现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世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损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对我国的要求

(1)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对我国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表现

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1)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

(2)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3)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4)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1)文化: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经济: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人新的活力,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世界格局: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4)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对待人类文明,我们应如何做?

(1)学习和信鉴人类明的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2)积极主动地号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手求智慧没取营养。

(3)领略其他文明中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撑和心灵慰藉。

(4)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

1.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

(1)内部:①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因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外部:①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时代主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都环境;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③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人合作,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2.当前我国面临着那些新风险与新挑战?

(1)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几十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也逐断暴露出来,急需得到稳妥处理与解决。

(2)随看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了各种挑战。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

3.我国应如何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1)面对机遇:①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②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③要有忧患意识。

(2)面对挑战: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4.青少年应如何增强忧患意识?

(1)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命运,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努力学习,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4)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我国应如何促进自身发展?

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1)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2)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抢占全球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高点,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3)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积极表达、多方参与,通过全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

(1)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

(2)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

(3)中国充分考虑相关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益,互信互利,取长补短。

(4)寻求共同增长点,努力探索与建立新型发展合作机制,以中国的发展为引擎,带动区域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

1.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全面提升个人素养,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2)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2.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责任

(1)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子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

(2)每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我们必将站到时代的潮头。

(4)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的人生。

3.青少年应该如何肩负使命,走向世界?

(1)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2)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掌据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

(3)要有优惠意识,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4)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样文化,向国际社会传通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4.如何正确看待学习?

(1)人类正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知识、提高本领,并在创新中不断进步的。

(2)学习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3)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5.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学习?

(1)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2)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道法选择题核心观点

①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当前一切的中心工作、首要工作(摆在首位)、根本任务。

③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宏观调控是有形的手。

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不能写成“同时、同步、同等”)

⑦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能写成“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⑤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幸福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科技、教育、创新类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不是监督权,另外注意监督权是权利不是义务)

②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不能说“扩大XX权利范围”)

③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间接管理国家、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不是人大代表)

⑤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⑥依法行政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注意青少年不能行政、立法、执法等)

⑦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障)、全民守法(基础)。

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①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不能说固守中华文化,不能说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6、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类

①民族团结: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无高度自治权)

国家统一:香港、澳门、台湾(港澳有高度自治权)

②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前提和原则。

①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了、社会主要矛盾还没解决、实现了总体小康、没有实现全面小康、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比较落后、没有建成创新型国家。

②不能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不能用:决定、领导、最重要、核心、统治、霸主……

九上道法答题模板(意义类)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6)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1)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4)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5)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

(6)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

(3)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4)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6)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7)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3)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5)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6)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识和情感。

(7)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8)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9)有利于推进两岸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10)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1年中考道法多考30分

2021年中考历史最新提分资料

2021年中考道法最新时政热点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21年中考:孩子政史太差,有救了!

2021年中考道法最后冲刺时政热点大汇总1

2021年中考道法最后冲刺时政热点大汇总2

2021中考道法最后冲刺20类知识点(复制)

2021年中考道法:“青少年怎么做”23类汇总

暑假预习:七上道法知识提纲

暑假预习:八上道法知识提纲

2020年中考道法: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命题预测

2020年中考道法必考点汇总,背会提10分!

中考道德与法治最容易混淆的84个知识点汇总

2021年中考历史原创押题:中华民族的觉醒

2021中考道法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非常实用)

初中道法微课合辑(2.5)

2021年中考道法复习提纲汇总

初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微信:

点击底部原文链接,可以购买

2021年中考道法书奇制胜速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  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控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即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我国力求采取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积极发展零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达峰与碳中和赛道热度空前。我国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双碳”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碳中和的存在,也有助于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助推清洁能源转型迈向净零排放。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地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任重道远。在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除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还包括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是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大方向。

作为环保大军中的一员,Ranpak将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牛皮纸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努力减少碳排放量,扎实推进节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