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一学科具体内容为例,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规律,设计一个心智技能活动?

2020抗疫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1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到来,让每个人都猝不及防。于是,我们就积极响应上级“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做起了钉钉网络直播,学生便在家拿起手机学习。一周的直播课,感触颇多。

首先,这种方式应对了当前的形式,只要有手机,有网络的学生都能学习,不至于在家不知道从哪开始学习,都能学有所获。家长想学习的也终于有机会提升一下自己了,陪孩子一起看直播,学习。当然了,也是很好的亲子陪伴时间。

其次,钉钉的有些功能挺实用。简单的,比如说“家校本”,学生在线打卡提交,老师便一对一的批改,还能清楚的知道谁没交。学生一直没做,便会一直显示未提交,这便提醒学生把没做的作业打卡补交。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自律性差的学生可能早上起不来,就坐在被窝里听一听。还有的估计手机放着,人都不知跑哪了,或者看着直播课打着游戏。就像网络上说的,疫情过去将造就两种学生,自律性强的和自律性差的。自律性强的越来越好,自律性差的越来越差。再着,网络速度,家长,老师的操作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没法实现,从而学生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便发挥不了。

对于教师,直播授课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提高。通过这几天的直播课,我发现英语课上,加上乐教乐来辅助效果还不错。听录音,学生听着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来读,对于学生的发音,听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不管是家长,教师,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要尽量把网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的优点发扬到最大化,弊端避免到最小化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具效果。

2020抗疫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2

回顾上周的工作,忙碌而有序。当看到、了解到停课不停学的内容与形式,真是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啊!首先,老师提前将要上的课程内容,通过微信方式告诉家长做好提前准备,然后根据课表上的课程安排在微信群中或云视讯中进行上课。其次,通过名校同步课堂让孩子学习每节课不同老师教的不同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语文课和美术课。最后老师则把微信家长群充分利用起来,在微信群里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向老师反馈,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下午利用云视讯、微信群和优教信使检查、评讲作业,家长配合督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布置在微信群和优教信使里进行,发作业到优教信使,检查评价,爸妈不在象爷爷奶奶在家的交到微信群,并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本周,老师的手机群一直在不停地弹出消息,每天数百条信息都是报体温、回答问题、疑难讲解,老师们会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一对一网上答疑,或者开设讨论组,或通过云视讯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回答或与学生展开即时讨论、交流分享。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大家今后注意改进:1、个别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2、个别家长手机信号不稳定。3、个别家长网上交作业操作不熟练,批改后评语学生不能及时查看,造成批改和评讲脱节。新的一周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下周教学过程中,注意劳逸结合,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多穿插一些防疫知识、安全知识等,让学生乐学。

2020抗疫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

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各自为政,交流少,开展教研活动特别困难,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课程培训,但有些学校由于受各种情况的束缚,往往只有少数人参加,并且由于培训时间短,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

而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博客,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二、网络教研专家在线,民主讨论。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由专家、领导或同行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这种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不少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转地提反面意见,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而网络教研一般由专家或同行在线,因其隐蔽性,使大家不再有这些顾忌,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也会直说。

这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教研员,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民主研讨的作用。从几个新课程网站的网络教研情况来看,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在线接触,开展更加民主化、真实化的教研活动,这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网络教研延续研究,空间无限。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如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而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

通过网络教研,技术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贴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四、网络教研促人反思,催人上进。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创生出崭新的学校博客教研文化。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在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好的贴子会吸引更多人读贴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

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也实现了网络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和谐的抒发、表达、辨析、质疑、批评、总结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网络环境,一起够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大研讨”。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教研行为的变革,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2020抗疫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4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生活、工作和学习,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宅在家里。寒假就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然而,我们却不能按时回到熟悉的校园,展开正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网络授课成了一个必然趋势。面对这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是有些手足无措的。尤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失去了老师的监督,学习就要靠学生的自制力了,所以,这样的学习模式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为了让学习效果更好一点,我也是经过了不断摸索和改进。

一、明确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在第一堂课中,我就明确了网络学习期间的目标。第一,重规范,养成良好的朗读、书写和听课的'习惯。好的习惯的培养比掌握更多知识更加意义深远。因此,要让学生和家长把规范习惯作为第一位。第二,重积累,拓展学习视野,浸润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学科。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课本,增加积累。现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增加课外书的阅读。第三,重快乐,劳逸结合,非常时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勤锻炼,为自己制造快乐。老师和家长都不要施加学习的压力。

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停课不停学模式一出,各种教学平台层层出不穷。最后我选择了微信、QQ 录播课。原因有三:第一、被困老家,手边只有一个手机,网络信号不稳定。第二、微信,QQ 使用人群多,家长比较容易上手。第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录播课可以反复观看,录播时间灵活,便于学生学习。

三、综合各种资源认真备课。在众人分享的各种优秀教学资源中优中选优,如乐教乐学、学习强国、优学派小程序等,视、听、练相结合,尽量将课堂做精。各种学习资料我总是自己先认真观看,同一个内容往往会搜索好几个教学资源,从中择优选用。每堂课用微课做好总结,有的文章手写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四、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的朗读,书写和每天的作业,会通过各种平台反馈上来。对于学生的反馈要做出及时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网络授课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希望战役早日胜利,师生早日团聚在校园。

2020抗疫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5

3月10日上午,我校召开线上教学工作总结推进视频会。主会场设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副校长周旗出席会议,院长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教学院(部)的教学院长(主任)通过手机直播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周旗主持。

教务处处长徐亚东首先对学校前期线上教学工作的日常组织与管理、线上教学的开展等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和通报,对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做出安排;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谢海泉就学院线上授课方式大讨论、典型网络教学案例推广、任课教师线上授课实施方案制定、网络授课教学指导小组线上教学督导、优质课线上观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席晓丽就如何将抗击疫情的素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而凸显课程的价值引领以及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基于“超星”思政课辅助教学系统开展线上教学、在线考勤、答疑和学生探究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刘金江结合专业特征就课程平台遴选、“平台+钉钉直播互动”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电子资源、搭建自我展示平台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最后,周旗副校长做了总结讲话,他指出,网络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前高质量的教学资料推送、课后师生互动与答疑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优势,广大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网络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引导。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他进一步强调,各教学单位一是要有计划地开展网络教学,确保本学期整体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二是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保证网络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料,要加强教学互动,要在教学重难点部分讲解、答疑并安排作业,确保学生学会、学懂。三是进一步探索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所理解的真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处于散点式的研究状态,作文教学效率较差,学生写作能力较低,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理论上应该是在课程层面加以研究,比如写作目标体系、写作内容体系、语言运用等级、写作语境、写作功能等,是一个系统研究的工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将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情况归纳为三个要点: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教法要贴近学情实际;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此,我谨站在学生学写作文的立场,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内容的着力点和指向是影响学生习作过程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写作文,首先面对的是作文题目。能否写好作文,和题目规定的写作内容有关。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才能完成最基本的习作。如果具备了作文题意下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可以生成写作内容,完成习作任务;如果不具备题目所指向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也不具备加工习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就会假写作文或套写作文,其习作过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成长也毫无意义。因此,作文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我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当时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值全国人民学习雷锋,有意义的事不外乎是“捡到一分钱”“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语文老师考前反复讲授了这类作文的写法,全班同学都已经烂熟于胸。当我们从考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询问:“你写的是哪个‘一’?”我写的是“节约一滴水”的事情。实际上,我的周围根本没有安装自来水。过去我认为,在思想僵化经济落后的年代,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多。当时我们饱受着“饥饿”折磨,饿得人整天发慌,哪来“有意义”的感受呢?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物质文明没解决,哪来精神文明呢?但是当中国平民作家莫言走上世界最高文学奖坛领奖时,他告诉全世界,他的文学资源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饥饿”。于是,我认识到,习作素材与物质生活无关。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始终客观存在着,习作素材始终真实地存在着。然而,很多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摆脱不了狭隘道德说教的阴影,作文题目往往偏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尤其是考试作文,

二、作文教法要符合学情特点

小学作文教学不应以灌输写作理论传授写作方法为指导核心,而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指导完成由素材到文字的转变,由具象的生活转化为形象的文字表达。我听过很多作文课,教师常常拿专业概念来指导作文,大讲如何审题、选材、构思、语言表述要求等。课堂沉闷,非常压抑,一堂课讲完,第二堂课就要学生写,讲和写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作文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那么,是否能把教学内容也变成“生活”,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学习写作呢?对此,我国也有语文教师做了大量实践研究。著名学者李白坚教授首创的“现场演示教学法”,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类似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观察,获得体验,并在现场完成写作。这个教学法,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比如苏教版《语文》第5册练习1的写作内容是:“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教师带着用过的脸盆、毛巾、冷热水、香皂等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洗脸用具”,演示“洗脸过程”,学生就像看一个“真人秀”电视节目一样,感觉有趣,生动形象,有了写作激情,写下来也不难。研究实践表明,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在设计真实的活动

三、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学习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语言表达力。这个语言表达力包含两点:一是话语形式,二是语汇的占有量。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课上学生是用昨天的语言表达昨天的思想。这个说法中有一点肯定是符合事实的,就是学生作文时使用的都是熟悉的并且已经掌握的词语句子,那些不熟悉的词语句子,即使学过并理解,如果从来没有运用过,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因此,作文课上的表达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教师一般都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就能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我认为,阅读对于拓宽视野、丰富信息、陶冶情操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会对写作的语言有帮助,但没有决定性的帮助。因为阅读都是以理解为目的,也就是知道“写了什么”,但并不清楚用怎样的语言“怎么写”。阅读教学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能止步于“理解和感悟”,而是要切实担负起提高语言表达力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占有语文教学80%的时间,完全应该对提高语言表达力做出贡献。无疑,提高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但出路在哪里?首先,要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面对一篇篇课文,如果为了细读深析而挤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学的就是单腿语文。用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来解释就是,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听读是一条腿,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写是另一条腿,为了表达思想让别人了解。提高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能提高;提高表达能力,了解能力也能加强。叶老说的“了解”,其实就是浅解,而“表达”,其实就是实练语言技能。其次,要强化语言表达的力度。语文课程依托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将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钻研课文的读写价值点上,创造力要放在设计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表达训练的目标要放在语言积累、迁移和运用上,使学生的语汇占有量越积越多,越积越活。当下“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改革主流,语文教师如何迈开“指向表达”的新步伐呢?可以肯定的是,教师面对一篇篇教材,必须先要了解内容,其次要钻研文章写法,最后要赏析文章语言。当这样在文章里走两个来回,就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也能明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还可探索语言运用的奥秘,然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设计出语言表达的任务。这里举个课例:《变色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教学创意:将散文改写成说明文教学内容

一、根据题目《变色龙》,猜测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将学生围绕“变色龙”提出的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请学生根据问题读文章,并找到相关内容,并形成以下习作提纲。

1.变色龙的祖籍2.变色龙的生长环境3.变色龙的样子4.变色龙如何“变色”5.变色龙的习性6.保护变色龙

三、根据提纲,学生把散文性语言转述成说明性语言,师生点评。

四、根据提纲写一篇思路清晰的说明文。

五、比较阅读,理解说明文与散文的区别。设计这个语言表达任务,是基于课文内容具体,语言表达生动,带有鲜明的散文特点。学生将原文语言改变成说明性文字,既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能学习说明文的写法,还能积累很多生动的语言。再举一例:《草船借箭》(语文出版社S版《语文》五年级)教学创意:用散文的内容和语言,改编为剧本,运用剧本形式,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教学过程: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文章中□□里的语言补充完整。(妒忌商议推却高兴招待)2.用一句陈述句概述这部分内容。3.演示课文内容,注意表演好人物表情,对话的语势语态。4.讲解剧本形式,重点介绍“舞台说明”和“剧本对话”的写作要求。5.编写剧本。设计这项语言表达任务,则是基于原文用人物对话表现故事情节的写法。学生通过了解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神态和动作,在演示阅读中加深理解,再学习剧本形式,完成编剧,避免了那种逐词逐句的琐碎分析。语言表达力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本质上是读写结合的操练活动。多次有效组织读写活动,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奇效。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懂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我认为,这里的“理解”,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也是提升语言表达力的重要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最终都要落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的作文题目,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和运用词语,构成小学作文教学基本面的三个要点。只有在教学中把这三个要点落实好,作文教学才能有效,学生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思维导图优化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引进了新型的教学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利用人的发散思维表达的图形思维,利用人的逻辑思维和阅读的经验形成的一种脑图的形式,是促进学生大脑潜能开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将这样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以全新的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和可操作化,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创新的形式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1绘制思维导图的特点和步骤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作文的地图,按照事先构想好的写作形式和写作思路进行写作,对于命题式的作文,在看到文章的要求之后,首先要抓住要求的中心句还有关键词,围绕中心句将关键词进行扩展,以中心句为起点,将相关的内容与之联系,逐步扩展,以多种形式将题目的相关内容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写作,触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2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2.1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导图就是利用一个关键词或者点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扩展,找寻和关键词和句相关的内容进行扩充,形成一个与关键词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根据关键词来确定整篇文章的立意,解决学生对于写作不知所措的状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在进行关键词的扩展,也就是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也是不相同的,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

2.2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将语言首先在大脑中绘制成一幅图画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点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的形式要远比语言的形式更加容易记忆,学生经过对素材的认真思考,根据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想象扩展,根据词语展开相关的联想,然后根据想象的内容进行内容的筛选,组成最佳的写作内容,达到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2.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般都是学生将写好的文章交给教师,教师进行阅读和批改,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对于作文格式以及写作方向的修改交流,在写作的思路形成以及内容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过多的交流,都是教师布置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由发挥。思维导图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激发出更多的思路和想法。教师有时候可能会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造成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无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受到了标准答案和标准格式的规范和束缚,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思维方式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

3.1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写作思路

小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教学不太感兴趣甚至是产生畏惧的心理,主要是学生觉得写作没什么话可说,要是能够打开思路,写作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学生写作思路的优化,让学生能够有思路进行写作,消除学生无从下笔的问题,解决“开头难”的问题。比如:小学第九册单元作文中要求对景色进行描写,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可以列举春天这个季节,根据这个中心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通过春天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相关的词语,想象一下春天的特点,春天的代表颜色还有春天的象征意义等,春天是一个绿色的季节,代表着生命的复苏,春天是生机的象征,一切事物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苏醒过来,而且人们也是在春天进行播种,它是孕育生命的开始,代表着希望。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的眼前产生画面感,对于写作的内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有了具体的写作思路,在加上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学生会产生很多想法和体会,解决了学生写作思路匮乏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运用想象能力来丰富写作的内容,对文章的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拓展,作文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写作练习中学生的思维来源于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空间的拓展,有更加宽的写作空间。比如:小学第十二册作文要求题目为《难忘的……》,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举例教学,通过《难忘的一件事》的导读,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对于这类题目的写作形式和内容,对整个题目有更加具体的把握,然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联系身边的实际经历,不一定将写作定位在难忘的一件事上,还可以进行难忘的一个人,难忘的景色等许多角度的描写,拓宽写作的范围,只要联系生活时自身感觉比较难忘的人和事都可以进行描写,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感受到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会对写作产生帮助,会让学生更加了乐于观察生活,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写作成为体现生活的途径,运用想象,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快乐的学习。

3.3采用提问教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导图绘制

在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教师需要执行的,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导图绘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图绘制的引导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思维的启发,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乐趣性。比如:在小学第十二册的作文《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为题目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发表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具有这种能力想要做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很多树木;有的会说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很多的海豚,还有的会说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一个孙悟空。听完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想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什么想要克隆这些东西,克隆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克隆树木的学生会说因为现在人们过度的砍伐,导致了树木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所以要克隆更多的树木来绿化我们的环境。想要克隆海豚的学生认为现在在海里游泳有时候会淹死人,近年来这种状况越来越多,海豚是一种善良的动物,对人类也很友好而且还会救人,所以克隆海豚,让它们来救人。想要克隆孙悟空的学生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还会法力,能够保护人们的安全,让世界不再有坏人,不再有战争。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将克隆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生能够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通过对于整篇文章内容的导图绘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优化小学作文的教学,将思维方式和作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开拓了小学生的写作思维,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型档案袋的运用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是当前国外教育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它通过收集学生日常点滴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报告,形成某一时段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

档案袋评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有组织地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累积展示学习的进展或个人成长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反省能力的一种评价方法。哈佛教育学院“零点项目”、美国伯克利大学K-12作文项目都采用了档案袋评价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档案袋评价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感受成长;另一方面,档案袋也为教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教育者能够更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1]。因此,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档案袋评价在具体学科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加深学生对具体学科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学习的反思,也利于教师对所教科目形成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它以行进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小学作文教学恰恰是一个较为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档案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不爱写。写作文在孩子眼里是既神圣又困难的事,将词句组织成能够表情达意的段落文章对他们来说是有很大挑战性的,也常常是力不从心的,因而他们对写作文往往持有一种厌恶恐惧的心理。第二,不会写。小学生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对写作的方法、技巧还处于摸索、模仿、借鉴的状态,没有形成较为自觉的独立写作与修改意识;同时课外阅读量有所欠缺,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也有待丰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写作,造成不会写的困境。第三,写不好。心理上的排斥恐惧、方法积累上的欠缺盲目,必然导致写不好的结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方法和观念的误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缺乏总体观念与意识,往往只注重某一单元内作文方法的传授、总结与操练,片面断言学生的写作成绩,而忽视学生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取得的成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急功近利心态蒙蔽了找寻学生作文写作进步的眼睛。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迅速提高作文水平,而没有意识到写作文是一个过程,写好作文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忽略了对待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学写作文要耐心、鼓励和赞扬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档案袋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找到摆脱困境的突破口。档案袋评价是连续进行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它关注学生学写作文的全过程,摒弃终结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长处,放松心态,消除恐惧。通过建立、保存不同类型的档案袋,让学生获得写作方面的合理评价标准和体系。同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借鉴方法,让他们和自己的过去作对比,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其写作文的兴趣。

三、档案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以展示型档案袋为例

所谓展示型档案袋是指“一般情况下能展示学生在某一学期、学年或某个阶段在学科学习中所取得的`成果。其目的是帮助家长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在某一时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并且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主要由关于档案袋的说明、内容清单、最佳作品的代表性样本、所有内容的日期和学生对内容的自我反思组成。”[2]具体地说,小学生作文展示型档案袋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某一阶段内的作品,包括最初的作品和学生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和最喜欢的作品,以及教师为学生选出的能代表学生不同阶段水平的作品。(2)记录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新写作知识和技巧,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的成果。比如为开拓写作视野、寻找写作素材而设计的专项练习;学会观察后写的一篇小文章;学会运用一些新鲜的成语句式后写的文章;阅读之后记录阅读的作品名称和感受,以及积累阅读量的记录等。(3)与他人交流后的记录,包括对自己作品的再认识,以及老师、同学、家长提出意见后自己的体会等。(4)教师的评语。教师要将有针对性的评语写在每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后面,以便及时给予学生纠正和引导。(5)家长的点评和感受。针对孩子一个阶段的变化和进步,家长也要有所记录和表达,与孩子和老师及时沟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细化,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步骤和内容:教师为全班学生准备统一的档案袋或文件夹,贴上统一的名签;及时批改学生的作文,注重点拨,提示特定的作文方法;引导学生定期翻阅、检视档案袋;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写作心得、感受;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作文活动,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与自信心。例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句话

四、档案袋在小学作文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档案袋评价的关键在于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反馈和学生之间的展示与交流,因此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在档案袋建立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作文的阅读很重要。当学生上交了自己改了无数遍的作文后,他们更多的期盼是老师和家长的认真阅读和阅读之后给予的鼓励,这种鼓励可以增加他们写作文的信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这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心智单纯,最信任老师和家长,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通过阅读孩子的作品来表达对他们努力的尊重和重视。要懂得理解和欣赏他们,即使写得差也要通过阅读作品,用心地寻找闪光点,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定继续写下去的信心。第二,交流和展览。要在班级开辟“优秀档案袋展示园地”,由学生自发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档案袋展出。这时,学生可以将整个写作过程和对他人作品的感想记录下来,存进档案袋。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评论他人中反观自己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确立以后努力的方向。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班级论坛和空间,在网络上展示档案袋作文的成果,激发学生持续不断地建立档案袋的信心和热情。第三,档案袋评价要有个性、有针对性,不能流于形式、死定标准。要尊重每个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差异,淡化横向比较,鼓励相互学习,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了解学生的独特性,挖掘他们的写作潜能,然后因材施教。

五、档案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点及作用

档案袋评价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多层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增强自信心。“档案袋评定是针对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强调事实知识和脱离真实情景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此种评定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作用较为明显。”[3]学生通过档案袋中实实在在累积下来的材料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势必能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心,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其次,培养自觉意识。运用档案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将自己不同阶段的作文进行对比,使其逐渐形成较为明确的写作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使写作文的过程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培养交际能力。在班级或小组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档案中积累的心得感受、总结的经验教训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畅谈,有助于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够获得提高,进入良性循环。

档案袋评价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言之有物的积累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交流,以及自己对一篇篇作文的反思,总结写作的方法要点,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提高。

(三)客观有效地反馈信息

档案袋中的第一手资料所形成的信息链条,能够较为集中地向教师和家长展示学生学习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能够有效客观地提示教师和家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使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启发性,也更加个性化、高效化。总之,档案袋评价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培养“学习的建构者”“活动的探究者”的过程,践行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将档案袋评价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是推进“生命书写”这一终极目标的有力手段。

第四篇:小学语文作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能够完全通过作文表现出来。小学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挂钩,同时也综合体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个过程中的整体性进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纲领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展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一、差异中观察作文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特性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其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开展相应的作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参照自身不同的学习经历使用各种书面语言表述其内心最深刻的想法。在日常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学观念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作文的教学评价,遵循激励性的教学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做积极评价[1]。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有自信与勇气。另外,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作文精神教学方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贯彻坚持诚信原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讲真话,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的习惯,锻炼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对日常事物进行描述,并培养学生记录的良好学习习惯。而学生作文书面表达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丰富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与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阅读对写作的作用

(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为小学生年纪不大,心智还不成熟,因此缺乏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所以针对小学生以上的种种特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旦树立起了学习兴趣,才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语文作文的学习过程。这样也才不会让小学生再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这是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敬佩情绪,鼓励其多多阅读名人书籍,再从这些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并且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其最大的努力,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同时需要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其对课外读物的热爱,这样教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2]。正所谓快乐的情绪更能够造就成功,成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生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在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或者写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而当学生说出一些其他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大力表扬。这样荣誉感的教导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表达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有所帮助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作文能力与想象能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提升人们作为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可以阅读的,除此以外,其他的全部都是闲书杂书。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大全、试题库和好词佳句等类型,而其他的课外读物可读可不读,只要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好分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工具。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发挥不好,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针对此,学生没有看课外书,作文写作水平也无法提高。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大部分的家长没有看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各种学习素材,提升其课堂作文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便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遣词造句等作文能力也更强。而对于涉猎书籍广泛的学生而言,课堂上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够被看成是从各种书籍当中汲取学生的养分,这些知识成为了帮助其将自己脑中的已存在的学习概念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相反的,越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就越少,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工作做好了,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3]。

(三)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需要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取,另一个是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每天20分钟的午间读报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

小学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语文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摒弃作文知识积累与作文能力的锻炼,需要将作文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输入性方式,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表述方式;作文是输出形式,需要使用学生课堂学习到的各种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看清语言的共同点,并丰富学生的作文组成知识,就能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第五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是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大多数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学会表达,学会更生动、更有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因为作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一直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无论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今天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不管语文教学如何改,都始终把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都始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都要求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二十余年来,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二十多年的教学、听课以及调查、了解,我发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为作文而作文教学,忽视作文教学的长期性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性

我们语文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作文教学,也就是在主题阅读单元后出示的与阅读主题一致的作文教学。教师在工作中重视了阅读教学,没有将本单元的作文教学纳入占时间多的阅读教学中去,而是在单元阅读教学后按照教科书,用一课时或者两课时完成了作文教学。这样把本来比阅读教学难的作文教学放在阅读教学后的次要位置,把本来和阅读紧密相连的作文给分开了,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失去了阅读教学这个基础。

二、重视了作文技巧传授,忽视了写作内容的积累,忽视了生活实际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开头结尾的指导训练,甚至在评价时,只重点强调了某词语某句子的好,但对学生作文内容的假、大、空不给予及时的纠正。还有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没有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也没有提出积累素材的要求,更没帮助学生解决有话写的问题。于是,学生闭门造车或者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作文也就成了学生一项非常难熬的事情。这违背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宗旨。

三、重视了写,忽视了学生读;重视了教,忽视了学生改

在现实农村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指导完后,就是学生写,然后交给教师批改,到下次作文,本子发下去写下个作文。这样给学生完成作文时间短。学生也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于是短时间内完成。教师也防范是为了完成作文教学任务———讲、改,至于学生是否有所得并不重要了。学生甚至没来得及读读自己文章。作文是学生成长的体现,是学生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去读自己的作品,自己去评价,从而实现从教师教到自我检验、自我提高,达到学而有得。

四、重视了教材,忽视了生活;重视了课堂,忽视了课外

很多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作文教学,不考虑所在的地区实际,对作文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加以变通,作文次数也是按照教材,一学期八次,没有结合平常生活安排作文教学。大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是封闭的,除了作文课外,难得日常阅读教学练笔和课外练笔。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呢?针对以上农村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树立学生作文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唤醒学生作文的需要。

学生写作既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又是精神上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解除给学生的章法指导以及单纯的技巧指导,要从灵魂深处把学生当成作文学习的主人,允许他们有“出格”的见解,允许他们心有所思、想入非非,让他们在写作中获得思想的自由翱翔与精神的自由呼吸,在作文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

(2)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两个基本写作观念,即“是自己要写,而不是他人要自己写”和“是为自己写,而不是为他人写”。前者是指写作要求是真正发自自己内心的,是出于自我生命,发自需要的自觉、自主的活动,即作文是“率性而作”,而不是被控制的、迎合的、被动的、失去自我主体性的写作,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后者是指写作以“我”为先,“以我手写我心”,笔端流泻自己的真情,即所谓“缘情而作”。基于以上两点,我们的教学要向一个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向自然靠拢,向自我靠拢。

(3)开展与作文有关的多种活动,激发作文兴趣,给学生作文信心。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参与一些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如故事接龙、拟作文题目比赛、制作贺卡、自己拟写

(4)通过对习作自我诵读、推荐发表、参赛等,让每个学生都领略到作文的乐趣、文章的美、文章的力量。写作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学生的写作需要的就是其中的一缕阳光、一股春风、一片沃土。学生作文的这颗种子能否发芽、抽茎、长叶、开花、结果,还得靠我们这些园丁悉心呵护和人文关怀,精心培养。

2.树立用语文教材教作文的理念。

教材给我们只是一种工具,或者一种借鉴。它是优秀语言的一部分,更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我们要善于使用教材,善于用教材这个点来进行生活这个面、人类优秀文化这个面的学习、吸收,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提高人的素质。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为例,浅谈我个人对教材的使用。

(1)作文目标贯穿全单元教学。刚接触本单元,我就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单元主题———“人间真情”,提出在生活中去发现真情、积累真情、感受真情的作文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好积累,为单元作文做好素材和情感的准备,为单元作文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写。

(2)丰富阅读材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教学古诗两首时,我还准备了几首和这两首一样表达真情的古诗,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让学生“举例子说说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古诗。然后,我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古诗改写一篇现代文章,朗读给大家分享。余下四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谈体会和“XX,我想对你说”等片段练习,同时提供多篇和学生年龄相当,主题一致文章,让学生浏览,拉近教材和学生距离,把学生从教材的学习拉回到生活中感悟。这样很多的写作技巧就潜移默化到学生头脑去。

(3)单元作文教学时,我没有从技巧和基础指导着手,而是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习以来所收集到生活中的事情,要求选出最感动最能体现真情的平凡事情,先和同伴交流,然后写作。我只提了唯一的要求: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完成。我没有立即收学生文章来批阅,而是让学生分组自我诵读,小组提出意见,自我修改;小组推荐一篇,小组分角色一人一部分读给全班听,班集体交流。学生再次自我修改。最后收到我手中批阅,几乎都是基础方面的批改了,比如错别字、语句通顺或者对一些句子改表达方式了。让我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句。

3.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观。

学校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因为能给学生系统知识和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真正锻炼人,决定能否成功的,是社会。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对社会反映。解决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留心电视和新闻,引导他们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积累素材。莫言在谈创作时说“从身边的生活经验入手”。所以,教师在心里把五彩斑斓的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他们感悟生活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与能力。语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摄取反应农村特点的景、事、人、物,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写作做好铺垫。

嘿,还记得我吗?我就是你的噩梦——学习。

现在,我的好朋友期末要来找你玩了,你还在和你最亲密的朋友电脑嬉戏吗?那没办法,我要帮你了!!!

复习计划一、查补知识漏洞。

复习计划二、速记知识点。

复习计划三、查找课外习题。

复习计划四、疯狂写课外习题。

可这四个,一个也不适合我,唉,这就应正了“明日复明日。”我每天玩着电脑、玩着手机,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明知道要考试了,可还是一副光说不练的架势。

我曾经有过天天给自己画表格,如几点做什么、该怎么做,可是,没有一天实现了,因为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谁能帮帮我?我曾经一度的想改变自己,一年一年的虚度,我真的非常后悔,父母在警告我,可我心里的欲望在蔓延,怎么办?怎么办?

我曾一度的爱玩、爱闹,可现在,我已经无法自拔了,我可能有选择恐惧症,不知道怎么选择,该怎么做,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可谁又知道呢?

在父母面前、在同学面前,当他们一遍遍问我的学习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不知道我到底怎么了?我希望这一切可以改变,我希望这一切变成真的。

记得我曾经傻傻的模仿其他人,过着他们的生活,像他们那样写字、学习,可我控制不了。我曾经觉得就可以做最真实的我,可是我却一味的放纵,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弥补这些错,但是,事已至此,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有一次说着这些说过无数遍的誓言:我要从新改过,我要从新学习,我要从新对父母,可是,着多少个重新,已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浮躁、浮躁,他在我心里缠绕,气节、气节,我需要的是真正的尊严。

记得有时,我很认真,有时,我满不在乎,当别人在戳你的痛处时,我心里真的是很难受,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了解些什么,但是,我真正的要改变一下,要收韧一下,不能太豪杰,也要学习一下,也不能明日复明日了,没有几天了,真的没有几天了,你知道吗?你懂吗?真的没有几天了?心里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我真正要从新弄一个表格,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实,可是,我……

相信我真的可以做到,相信我真的相信自己,我要相信,我要了解,我要懂得,我要体会,我要感触,我要用最真实的世界、最真的行动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

学习,我要征服你,做最真的自己,我可以,期末,来吧!!!我不怕你,我相信我可以走过去,呵呵,我真的相信我是可以的,我真的相信我是最棒的,我敢于挑战,我要做最真的自己!

这就是我由学习引发的反思,我没问题,我可以!!!

我们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报告会,为期两天,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来作报告。亲眼看到了余老师的精彩课堂,亲耳聆听了余老师的教育真经,感觉真是受益非浅。

余老师一晌给我们上了三节课,可谓是节节精彩,他也给我们评了两节课,评的也是认真详实。感受余老师课堂,我觉得就是“稳”和“实”,于不慌不忙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于天衣无缝中过渡到了另一个教学环节,于三言两语中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性……整个课堂完全掌握在了他心中,他超然课堂之外而进行指挥调控着,沉稳之中彰显了其教学技术的炉火纯青;纵观他的三节课,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引人的影像资料,更没有对学生夸张的评价,有的只是精心的课堂构思,精巧的教学设计,简洁的教学语言……总之,他是于精彩的课堂中展示了大家的风范。

他和我们一起听了并评了我们市里有名的教师讲的两节课,从他的评课上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他的认真详实、一语中的。

一天下来,他上了三节课,听了两节课,评了两节课,但台上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步伐矫健,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过花甲之人,让台下听课的教师佩服五体投地,感动得无以表达。是的,一个花甲之人却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和状态,这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追求,有一种为初中语文教育改革挥洒精力的精神,才让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怎么能不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佩服感动呢?

作为年龄上的年轻人的我,是不是该反思自己了:徒有年轻人的称呼缺少年轻人的劲头;徒有在一线教学的优势缺少研究的行动;……这不是最大的浪费吗?

反思自己,认识不足,现在还不晚,余老师不是说他是从五十岁才开始课堂研究的,我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课堂,记录自己的所所感所获,即使不为成名,也是对自己教师工作的一种负责啊。

反思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我不会消极以对,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在进步着: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就是一种进步,如果再把这种不足弥补了,那就是最大的进步了。古人不是说“学,然后知不足”嘛,不学习什么时候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学”和“思”中进行的,认真地学习,好好地反思,相信每个人都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刚开始参加创新教师培训倍感自豪和光荣,全国100多个县市开展这项培训活动,我们新密市就榜上有名这说明我们新密市教师培训工作比较先进。同时也感觉蛮有压力的,第一要保证最后得分不低于80分才能合格,第二还要保证每天平均30分钟的登陆时间。而且全过程要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自己虽然参加过网上继续教育之类的学习活动,但这种限时定量的学习模式还是第一次参加。

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我对平台操作逐渐熟悉,了解了平台上在线学习、作业区、优秀作业区、班级课程讨论区、个人空间、教学统计相关栏目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学会了向档案袋中添加资料,也学会了发送站内短消息,共享作业等操作。学会了通过作业区查询自己作业上交情况,通过老师评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也学会了通过教学统计成绩单查询自己各模块的作业成绩。

这次培训活动除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外,同时也完善和学习了新的教育技术操作,在模块二当中学习了用可视化工具freeemind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对教学目标的梳理非常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而且操作简单,能够以图片的形式输出,文件占用空间较小。在制作网页课件的时候以图片形式插入非常方便。

在模块三文字编辑工具中,利用word编写电子教案,学习使用了样式操作。明白了利用样式操作使电子教案更加醒目。

在模块四当中学习了网页课件制作,由于是第一次使用frontpage刚开始通过自学没有完成,后来通过集中培训,朱老师指导大家利用交互式按钮操作很快便掌握了操作要领,顺利完成了网页制作的作业。这更进一步地使我认识到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模块五当中学习了利用博客工具促进教学。我不但利用博客工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而且还利用博客建立了学科圈子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共享教育资源。

在模块六教学评价中,我利用excel统计了班级学生的成绩,并且插入了折线统计图。利用excel统计学生成绩这是我经常做的工作所以这个作业对我来说很容易,我很早就上交了自己的作品。

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的确,是该好好想想的。

走在街道上,头一直低着,看着笔直的道路,我在回顾自己所走的这十几年的路,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我只是觉得自己走的太曲折,太累。有些不值得。

07年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这里的一中,可是一年半过去了,我除了看了不少小说,感受了不少孤单和无助,我还有什么?我儿时的玩伴在我去找她想和她聊聊的时候说要看电视,只是我一个人虽然知道她不会来依然站在桥边看着我们儿时的乐园,看着太阳慢慢落山,眼泪不时的落下只是每次都很短暂也不觉得悲伤。她上学走了,或许以后也不会和她联系了吧。那样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友谊在时光的推进中化为了乌有,我也该忘记了,是该忘记。

有人说我是一个多情的人,今天我才觉着这话很对,也知道了多情的含义。至少我觉得要想把学习弄好就应该不要有那么多的情存在,那些情会牵绊着自己的步伐。

一年半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扑在了小说上,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自以为是的活着,用自以为懂事的双眼看着这个有着太多污垢和悲伤的世界。我以为我有自己期待的梦想就可以活得不错,我以为我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温暖那些悲伤的人,可以让他们快乐,我以为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干自己喜欢的,不想干的就丢开……有着太多的自以为。

错了,都错了。我终于明白了老师说的我所渴望的都太过于理想化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有一句话说“走过了就不要回头”,现在我觉着这话只适合骗骗小孩子。人总是得长大的。我不得不承认我后悔了。后悔所走的这一年半。

外面天该黑了,又是夜晚了。

以后要告别以前的自己了,告别以往的日子,好好学习,不再放纵。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教与学的过程

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都产生影响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八个) :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 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 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 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 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2.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

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时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他们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5. 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沉思型与冲动型:标准为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

(1)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1)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内部动机为持续学习基本动力) 、结构原则、

(3)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论

①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②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③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实质: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主要形式;

现行组织者技术: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物的考察

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a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b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c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含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高尚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近景的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关联的。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这是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

(1)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同一的,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好。

(2)学习材料的难度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等,两者的关系不同。

(3)学习效果可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相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成倒U 型。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①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③评价:

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人的基本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分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①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对教学的作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5)自我效能感应理论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动的成败经验。

③强化分类: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学习上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

①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就感;

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教师掌握评分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成就感:

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②课题难度要适当,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形成,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7.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① 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内在联系;

②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根据学习任务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学习较易应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紧张一点;学习较难应轻松气氛,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①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②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①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②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

③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效果不同:正迁移与负迁移

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①水平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逆向迁移: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根据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景中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①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②顺应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景。

3. 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可发展,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

迁移的产生即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的影响。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感性概括与理性概括(反映活动深度不同)

感性概括: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形式不同)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知识获得:获得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同化;

(2)知识巩固:巩固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保持;

(3)知识提取:提取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应用。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 知识概括的类型(抽象程度不同)

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7. 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务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方式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

8.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9. 遗忘的原因:遗忘理论

(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最早由费罗伊德提出。

10.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进行复习。做到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① 含义: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②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2)操作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得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① 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③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

④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① 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 动作结构:动作的各成分趋于精确,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 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④ 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① 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②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

③ 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

4.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6.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三阶段:

(1)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

(2)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

(3)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7. 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

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运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纳为两点:

①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

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教师应注意:(1)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像;(2)让学生了解围绕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应注意:(1)让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采用变式加以概括;(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4)动作的执行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三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

教师应注意:(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再逐步转向内部言语;(2)开始时,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简缩;(3)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

对活动方式进行概括;(4)要注意适时地实现转化。

8.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1. 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①概念: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②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①概念: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②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①概念: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②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

列题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包含: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的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学习者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地利用最佳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4)学习工具的利用: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2)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3)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6. 学习策略训练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依赖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

(4)生成性原则: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性原则: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7. 学习策略训练方法

8. 有意义学习条件:

(1)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对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影响,即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它需要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① 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有结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①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②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③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3)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

a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b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c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a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a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b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c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主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3.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4. 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是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想接近。 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5.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7. 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方法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得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5.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的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利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6.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由高到低的阶梯。

根据价值内化程度: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 发现教学四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5. 发现教学设计四原则:

(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6. 运用感知效果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性。第二,活动性。第三,组合律。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1.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3. 协调学校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具体可针对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积极型应该支持和保护;中间型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引导;消极型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破坏型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①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②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

③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④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③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关系和心理距离。他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 教学评测与评价的分类

(1)实施教学评价时机而言: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教学评价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3)教学评价功能: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①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②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

③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

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我们通常利用标准化成就和能力测验对学生分类和贴标签,对个体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教师在编制测验是非题注意问题(书上没有)

(1)措辞严密,引发学生的慎重思考;

(3)避免同时考察两个概念;

(5)保持题目长度相近。

4. 发展式教学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索、发现的经验与技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等 缺点:太耗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也不易被教师掌握,有些学科不一定合适

1.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①学生把教师看成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②学生把老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③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④学生把教师看成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⑤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2. 教师成长的历程: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

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关键程序有:每天进行回顾;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