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一年是否对国内疫情稳定了吗放松?


从2020年初至今,疫情已三年。三年来,我们亲历无数变化的发生,口罩、核酸、健康码,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现在,上海疫情焦灼的时刻,与之相关的话题更是牵动人心。
在每一次疫情治理中,我们都会看到数字和人力的出现。你每天都要扫的健康码,你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是疫情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其中会生发出许多议题。
3月28日,我们举行了一期圆桌工坊,邀请到武汉大学三位学者和一位基层流调人员,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交流和探讨了一个大的主题:疫情防控,靠人力还是靠数字?
在工坊中,大家也充分谈论了一些分论题,比如:疫情防控中人力和数字并非选择题;一线流调人员的经验;数字化程度对抗疫绩效的影响;健康码的产生和进化;疫情三年发生的变化;民众在疫情中的情绪等等。
以下为圆桌讨论内容精选:
话题一:
疫情防控是靠人力还是数字,
这不是一个选择题
吕德文: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值得讨论。今年3月份以来的奥密克戎的传播,涉及面非常广,比较典型的两个城市,深圳和上海,都是城市治理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但这次疫情恰恰击穿这两个城市。其中有客观原因,比如它们都是口岸城市,防控压力大。但还是有一种错位,之前我们都认为它们能做得比较好,但这次它们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
所以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呢?依靠人海战术,甚至“一刀切”的防疫政策,在治理水平比较高、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里,到底有没有适应性?以及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整个综合治理手段应该是什么?
1.疫情防控一定会有社会适应的问题
很多鼓吹与病毒共存的国家或者地区,从数字上看,有些人觉得很不可理解,死那么多人,但是社会非常平静。但是有些地方,出一点问题,一个导火索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满。所以真正需要我们去理解的是什么?每个社会对疫情也好,还是对其他社会风险也好,承受能力是不太一样的。
从我们做社会学研究来讲,疫情防控,防控的不仅仅是一个疫情本身,也不仅仅是病毒和病例,而是背后那种非正常的社会形态,城市、社会和居民接受不接受。
2.疫情防控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
如果是技术问题,流调我们用最好的工具,治疗也用最好的药物,我们终归有一天可以做到这一步。但是技术和药物的运用,存在着人心的问题——人们接受不接受这种技术,接不接受这种药物?
比如说流调工具,可能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完善,但问题是技术背后所触及的问题,比如说隐私的问题,干涉自由的问题,数据本身的换档,还有数据分隔的问题……它很可能是一个社会人心的问题、一个治理的问题。人们是否适应这种非正常的生活,技术很重要,但它终究要应用到一个治理体系里面才能起作用。
3.不同的技术条件,导致的防疫形态是不太一样的
比方说一个城市的治理体系,它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这种非正常状态。紧急状态下,治理消耗的资源是比较多的,那这个城市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资源足够多了,那么治理体系能不能灵活转换,从常态到非常态,这也是一个能力。
我们国家一直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具体到每个城市有差异。上海、深圳两个城市的疫情,发展速度差不多,深圳大概提前了一个星期左右启动紧急状态,全员筛查,早切换进去了。但上海还坚持了一个星期左右,昨晚才宣布要切入紧急状态,切换时间有差异。
为什么呢?跟治理体系的灵活程度有关系。比如上海的常态治理能力比较强,德尔塔之前的病毒,都可以很好应对。但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比较快,可能需要紧急状态,它的反应程度没有那么快;第二个是医疗资源的储备够不够;第三,从群众的角度来讲,中间有没有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弹性的选择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治理体系的转换速度和应对问题的速度,能不能赶上病毒传播的速度。归根到底,疫情防控是跟时间赛跑。
4.不同的社会形态,适应非紧急状态是有不同的机制
武汉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些观察和研究。你单单看农村地区,不同地区的农村,应对疫情都有不同的机制和应对措施。
比方很多南方宗族型的地区,村庄内部的团结性比较高,对像我这种从武汉回去的人员,会做到比较好的安抚和保护。但你看比较分裂型的地区,北方的一些村庄,内部是有多个集团的,并且这些集团是相互竞争的,所以对外地回去的人,会采取比较硬核的措施,我有好几个学生回去以后,家门口被拉横幅,封门,有些南方地区是很难接受、很难了解的。而那些原子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可能地方性规范也很弱,相互之间连接很散。所以你去看地方政府搞疫情防控的时候很有意思,就是鼓励举报——没有主动向社区报告的,邻居可以举报他。
但总体来讲,不同的地区采取的措施不一样,但归根到底它都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怎么把携带病毒的人隔离出来。
我们今天去评价每个地方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深入到整个城市的特质和社会性质去考量。有些城市的办法看似很老土或者很朴实,但非常有效。但是有些地方看上去很炫,有些时候有效,有些时候它未必。
疫情防控是靠人力还是数字,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两个中间怎么样取一个均衡点,来达到最适合它的一种模式,这是可以探讨的。
话题二:
来自一线流调人员的经验
大栗: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目前是一个撰稿人,过去两年,我在深圳社区做流调。我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是我做疫情防控的经历,还有这两年深圳社区流调工具的改变。
1.深圳的流调工具是怎么升级的
据我所知,从去年5月深圳的那波德尔塔疫情开始,深圳就开始在数字工具方面,为疫情防控做准备了。为什么呢,老实讲,深圳的医疗资源不如像广州那么好,所以深圳对这个事非常紧张,一旦没有控制好,很有可能会出现击穿医疗体系的情况。
去年5月,德尔塔疫情出现的时候,我们用的系统还比较落后。途径高风险地区的居民,我们会收到一个Excel表,挨个给居民打电话,催他们做核酸。社区会有一个数据员,把我们打电话收集来的信息整理好,交给街道。我当时做过数据员的工作,每天晚上会收到四五十份表,花两个小时整理好再交给街道。工作量非常大。
这种方法的弊端还在于,我们查不到居民到底做核酸没有,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工作人员今天给他打电话了,明天再打,后天还打,不停问他做没做核酸。居民就会烦躁或者有情绪,也有人投诉。有些居民甚至直接用了一个微信头像,就是自己的48小时核酸,意思是让社区工作人员不要再找他了,他已经做核酸。
到了6月,我们的系统就开始优化。深圳有个叫政数局的部门,搞了一个系统,把卫生、公安、网格等各个系统的数据集合起来,开放给一线基层去用。有了它之后,我们直接登录进去,比如我今天催张三做核酸,他做了,我一看就知道了,不用再反复给他打电话。我们的人力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到了7月份,深圳又提出了一个新东西,当时我印象比较深,深圳给每个社区发文件,说要把疫情防控当成常态工作去做。我们当时很多同事都觉得有点不理解,因为当时深圳已经没有什么疫情了,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常态化。我觉得深圳政府可能是为了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疫情。所以即使德尔塔的疫情已经过了,深圳政府还在不断优化这个系统。
所以当时那个系统又升级了一版,以前是在网站,现在可以在政务微信上用了。一线工作人员直接可以用手机去查数据、完成工作。迭代到这个版本之后,可以说是很高效了。
再之后,这个系统还在不断完善,把广东省其他市的数据也整合进来了。比如现在我输入一个居民的身份证,或者他在核查名单里,我能看见他有没有在其他城市做过核酸。工作人员查信息变得更简单了。
2.还有哪些问题是数据不能解决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一些基础流调的时候会发现,有的人可能出门没带手机,但是遇到了奥密克戎,那我们就无法获取数据了;或者说有的人有好几部手机,星期一用这部,星期二用另外一部。你去调他的数据,也不一定准确;还有的人,实名的信息跟公安局调查的轨迹就是不符合,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即使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想尽力掌握他们的行踪和信息,但也不可能做得很完美。
3.深圳香港之比较
我简单地比较了一下香港和深圳的情况。刚好有同学在香港做公务员,大概问了一下那边的情况。不是评价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两个社会形态有差别,但我们可以做个了解。
像香港,你做完核酸检测之后,卫生局以及检测机构都会有数据。但因为整个社会非常尊重个人隐私,公民可以选择是否上报政府,政府收到之后才会建议你要不要隔离或者怎样。而且香港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没有共享,会有数据孤岛的状况。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香港很难做到像深圳这样掌握到那么多的数据。
而深圳检测机构的数据直接打通了卫健委,社区就可以看到居民的核酸检测信息,可以快速反应。深圳数据是打破了割裂,但这建立在大家要让渡一部分隐私的基础上。
我会觉得电子政务的数字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深圳已经经历了很多轮的迭代,现在还在不停迭代,而且效率也很高。但是我个人会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应用,比如做一些跟经济数据的交叉,看看隔离措施会对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可以帮助政府去做一些决策和参考。
话题三:
数字化程度,
如何影响了疫情治理的绩效
龚为纲:我从2020年就开始关注这个议题。我的出发点是在于,这次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产生了传染,但有些社会应对疫情相对比较成功,有些一手好牌但打得一团乱麻。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社会在面对疫情挑战的时候,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从抗疫绩效的角度去思考,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当于是在全球做了一个试验,对很多社会进行比较。通过全球性的试验,可能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很多的东西。
通过大量的观察,我觉得可能有两个主要因素,塑造了世界上不同社会的抗疫景观。第一个是数字化转型的程度,或者数字化技术在抗疫过程中使用的情况;一个是人心(人力)。今天我们就重点讲第一个问题。
我们如果从数字治理的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大致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数据进行治理;第二是如何对数据本身进行治理。这是两个相互密切相关的问题。
1.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数据进行治理
通过数据对疫情进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人在高速流动,是跨行政边界的,所以属地化管理比较难。但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数据记录,包括移动轨迹记录、交易记录、支付记录……实际上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对个体的完整记录体系。
这对于疫情风险的识别,动态的跟踪,尤其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识别和接触,以及对场域进行识别和排查,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如果缺乏对个体的移动轨迹进行记录的能力,我们要进行风险识别,就会非常难,成本会极高。
但是,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还可以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意涵。因为数字化本身不仅仅是包括数据本身,它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现在各种在线支付、在线购物、社区团购,比如我们今天的在线会议。这套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疫情风险。另外,疫情本身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2.如何对数据本身进行治理
一方面我们的数字化的程度不够高,比如老人和小孩,不使用智能手机,那么数字化记录就就存在漏洞。而这些风险点,往往又构成疫情传染很重要的节点。所以尽管我们有了数字化的工具,但还要搞全民核酸检测,原因就在这儿。另外一方面,我们数据治理的环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信息孤岛的问题等等。这些就是数据本身治理的问题。
我这里还有一个数据,牛津大学做了一个记录,调查了全球各个国家在抗疫过程中使用数据追踪技术的程度。把它分为三个层次:0是完全没有监测,1是部分监测,2是完全监测。
从数据来看,中国从2020年1月份开始探索,到3、4月份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全民移动轨迹记录追踪体系,一直到现在,我们可能都处于对个体进行严密追踪的状态。
印度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搞全民移动轨迹追踪,疫情放松之后就缓一下,后面到现在慢慢有点躺平状态了;巴西也在很长时间内采取了较强的监测,但从去年六七月份开始放弃了;俄罗斯是时紧时松;日本是大部分时候松,小部分时候紧;法国从始至终都很少有所谓顶格的追踪。
这样一比较,你会发现,不同社会对个体移动的监测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社会的隐私观念不一样,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一样。比如像在印度、俄罗斯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像做到高度的全民移动轨迹追踪,可能不具备技术条件。而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数字化的时代,无所不在的移动支付,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高度数字化的环境可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技术基础。
另外一方面是隐私问题,它的确在很多社会都是一个严重问题。为了抗疫,个体是否愿意让渡一部分个人的隐私?在我们中国社会可能容易达成共识。但像美国和英国这样的社会,我相信技术水平不是问题,但国家与社会之间要达成这个共识,可能会非常困难。
接下里的一个假设是,如果一个社会具有高度的数字化追踪能力、风险识别的能力,它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治理能力。如果在追踪方面做得比较差,或者纯粹依靠人力,可能疫情要走向失控,这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我分析了不同国家在追踪个体数字化移动轨迹的差异,不同国家抗疫确诊的病例数,以及疫情死亡人数,应该说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话题四:
健康码的产生和进化
吴世文:我做了一点健康码的研究,是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去讨论。其实我主要关心的是,健康码作为一个应急传播的、创新性、数字化的产物,它建立人跟人之间的连接,或者制造人跟人之间不能连接、甚至隔离,它有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反思的。我也分享一下我们研究中的一些想法。
是在2020年2月4日,浙江余杭开始做健康码,后面推行到杭州市、浙江省,然后快速推行到全国。它是一种应急创新的数字产物。其实在武汉疫情比较黯淡甚至黑暗的时期里,健康码是一个促进人跟人之间交流的角色。如果我们都是绿码,都是健康的,我们就可以交流。
健康码其实很有意思,大家会看到关于疫情的文学非常发达,比如昨天晚上以黄浦江为界,上海进行了核酸检测,网友就创造了很多段子。围绕健康码,也有很多这样的段子。但是疫情中我们给健康宝的一个界定,是一个疫情的身份证,一个重要凭证。可以表明你可以出行,也可以给你带来社交隔离。
站在应急创新的角度上,个人隐私要让渡于公共利益。但后面杭州市想把健康码变成一个渐变码,来监测你的健康状况,如果你越来越健康,就是越来越绿,越来越不健康可能是一个浅黄色、粉红色、红色。其实这是它的过度扩张。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健康码不能触达老年人群、非智能手机用户;以及各个地区的健康码互认问题;还有国际健康码互认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拿出一两个点来讲,分享我们的一些思考。
1.健康码的过度扩张
大家后来看到,健康码不仅仅想收集我们的体温和核酸检测信息,还想集合我们更复杂的健康信息,甚至有些地方还想把它和政务新媒体、县级新媒体结合在一起。但后面这些过度扩张最后都失败了。
但这个扩张后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数字化的逻辑。因为健康码有非常稳定的终端,它集合的信息非常多,比如你的身份信息、健康信息、支付信息、行动轨迹,而且又非常精确,可能是我们目前数字化治理中精确程度最高的终端。所以它让社会治理或者商家看到了更多的商机。虽然这个扩张最后没有成功,但底层的逻辑,依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一种希望扩张的逻辑。
2.健康码是如何进化的
最近上海又推出了一个场所码,什么意思呢?它也是跟健康码融合在一起的,但是更强调场所的功能。我们去商场、去学校,都有这样一个基于场所的码,具备定位的功能。你会发现健康码本身在进化,我们也不知道它未来会怎么样,当疫情常态化之后,健康码何去何从。
但我觉得无论未来健康码存不存在,就像歌词说的,它曾经来过,曾经存在过。它的这种使用模式,已经为我们的数字化治理和应急治理,提供了某种可能,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可能。
3.疫情治理中展露的韧性和智慧
关于数字化本身,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质和量的问题。我们现在疫情治理中数据量足够大,但数据的质,还是我们要去讨论的。对应人心、人性,也有这种问题,人性人心的复杂性是我们要考虑的质。同时在中国人这种鲜活的实践中间,又有那么多集体智慧。
我们讨论疫情防控的人性人心,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的韧性。我们无论是调侃、写段子,还是我们在疫情中的勇敢,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韧性,还有底层的智慧。大栗老师讲了那么多鲜活的东西,还有吕老师做的农村调研。我觉得这种实践的底层智慧,可能是解决过度数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缓速带。
4.健康码是我们自我量化的方式
在数据时代,我们如何量化自己的健康行为、出行行为,健康码是我们自我量化的一个方式。这种自我量化,你可能不自觉,或者你去抵抗但却摆脱不了这个现实。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自我量化的个体和群体。基于这个,疫情防控成为可能,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这个过程里,是我们的底层智慧和实践,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让这种基于数据的治理回归到一个生活逻辑。我想疫情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这种底层智慧、人民实践,可能是缓解我们当前存在问题的某种可能。
话题五:
技术多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力?
吕德文:我听了几位的想法,我想接下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讨论。第一个是,技术多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力,它们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从实践来看,就像大栗说的,技术似乎提高了社会的运转效率。但到了吴老师这里,又会发现技术扩张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反噬效率本身。但是看上海、深圳、吉林这波疫情,为什么精准防控最后还是要走向大规模筛查?
大栗:我也做了差不多一年的疫情防控工作,我是这样想的。首先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哪个城市,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数据系统,可以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在深圳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它不能替代一切。而且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性,数字系统都不一定完美,还会需要人力去执行、去防控。
举个例子,深圳的朋友可能前段时间会经历一个事情,就是网格员敲门问,这一家到底住了多少人,有没有做核酸,这是一种非常不数字化的行动。去年德尔塔防疫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太多的扫楼,为什么后来有一个转变?因为深圳有人员流动的特性。
深圳有很多城中村,城中村里很多人可能这个月住,下个月就搬走了,流动性很强,人员名单可能也不在网格系统里。就导致之前出现了一个情况:好像数据里的人都做核酸了,但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在网格系统里。如果有个人不在网格里,但他又传染了别人,我们就很难追踪到源头。这个系统就出现漏洞了。所以后来有人不太理解深圳防疫的政策,为什么有人扫楼,挨家挨户敲门。但实际上它就是在弥补数字化系统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
龚为纲:我想是这样,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要靠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现在有个说法,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但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也就是说,人工的多少决定了它智能的程度。这说明尽管我们进入到了高度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但实际上人类数字化的转型程度,以及人工智能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空间。
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这是一个大致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人力应该要结合起来,只是说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升,可能需要的人力会减少。
为什么这里非要需要人,这里涉及到人与技术的关系的问题。人是活的,数据是死的,刚才大栗老师也讲,我们通过数据全天候对人进行监测,但这个人也可以对你进行反侦察。或者城中村的人口、感染的人口,会用各种手段来规避数字化的监控,让监控失效,这样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吴世文:我个人倒想起一个小例子。比方说织毛衣,技术进步使我们一小时能够生产60件或者100件毛衣。但当你这么生产的时候,有另外一种毛衣存在,就是手工毛衣,它很费时,但它又变成了非常厚重的东西,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厚重的礼物,或者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忆存在。
技术能够提供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多的,如果在效率逻辑下去讨论技术对人力的替代,显然它是符合资本和市场的方向。但从文化历史或者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你发现每次技术进步,它在效率或资本的角度上替代了人工,但是人工那部分始终没有被完全放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力和技术分别生产的那个结果和产物,怎么样看待那种结果,决定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考虑。
吕德文:吴老师提醒我一个事情,人力跟技术的产品可能是不太一样。其实疫情防控也属于国家治理行为,不单单要有明确的行政目标,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产品,是政治产品。你要通过好的疫情防控来改造人心,提高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提高治理水平。这要依靠做群众的工作,对人心的治理来实现,不是靠简单的技术条件可以达到的。
我们今天在技术非常发达的条件下,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断提高技术替代人力的速度,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做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强调不断要下沉党员,动员志愿者,基层组织全部动员起来。这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有可能它们的产品和目的是相互协调的,并不冲突。
话题六:
疫情三年,
我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吕德文:回顾三年防疫,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讲讲变化。一是时间上比较,二是各地区、各城市之间比较。尤其有的县城,可能出现一例,就马上全员核酸检测。但有的城市可能比较淡定,精准防控。不同的防疫模式跟技术、人心的组合也有关系。各位老师有没有想法?
吴世文:到了疫情三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来做观察或者反思很必要。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第一点变化就是,大家对疫情中的生活方式的认知有了变化。我们不断在做核酸检测,关注疫情信息,关注体温,出门要戴口罩,出现了疫情之后会囤货,包括公共场合的防护。我们现在越来越把它变成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第二,中观层面来说,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观念。比如时间观念,14日成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点,37.2度是一个重要的温度节点;还有空间观念,比如方舱、隔离点、隔离区,我们精准防控的范围;同时它在也重新定义我们的社交方式,比如原来那些饭局,比如同学能不能出学校的问题。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专业共同体的力量。我们看到整个社会一种专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对这种关于疫情的专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我们对它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在治理过程中对技术的应用、对人心的把握。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经过三年之后,在关于病毒的专业知识生产上,我们有没有什么改变,应该朝什么地方去。
龚为纲:根据我的观察,这两三年有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我这里划了一条曲线,这是基于上千万的推特用户计算出来的。囊括了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印度、英国等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只在第一波疫情出现之后恐慌,前后有四周左右时间。之后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疫情之后,基本是不恐慌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解释框架:这可能与人们的认知环境的变化有关系。人们感知到威胁是一方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感知到了应对效能,比如防疫的知识,疫苗的计划等等。当人们面临威胁,如果要是没有这样的应对效能,可能就很恐慌,反之可能就没有那么恐慌了。
比如在第一波疫情期间,我们没有任何应对效能,因为对病毒几乎一无所知,这时候是高危险感知,低应对效能,所以形成了高度的恐慌。后面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很多措施,这些应对措施出台之后,可能恐慌就消退了。进入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之后,由于应对疫情的知识都成为社会的共识,再出现疫情反弹,大家的心态总体来讲比较平和。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同阶段的威胁感知。为什么后来大家的威胁感知没那么强了?这就跟传播学上很重要的因素有关系,就是媒介。媒介在疫情过程中它的运作机制很有意思,它只是在第一波疫情的时候大规模报道疫情,报道疫情感染后的后果、威胁性。到了后面,就不再关注这个了。媒介的变化,塑造了大家对威胁的感知。
话题七:
如何理解民众在疫情中的情绪
吕德文:我们对疫情的感知是有规律的,一开始是高度恐惧,但后面恐惧感会衰退,但基层社会还是有些不满的地方。比如这段时间,上海的负面情绪就要多些,但主要不是恐惧,而是针对政府应对方式、生活不便。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探讨和理解。大栗有没有一个比较微观的观察。
大栗:我就谈一下我个人观察到的深圳这三年的变化。
跟2020年相比,整个深圳的物业管理水平是有一个提升的。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我要搬家,那会深圳的疫情其实不怎么严重,一天可能两三例,我当时要去搬东西,小区就说因为我只是租客,不让我搬。当时一些深圳打工人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今年深圳疫情,有些小区这种情况就已经消失了。
政府这几年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比如今年深圳这一波疫情,我们收到的文件,指导我们街道花园小区要怎么管理,城中村要怎么管理,封控区要怎么管,有一个很细致的划分。这些去年都还没有。所以深圳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实也是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个观察是,因为我以前也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疫情爆发之前,大家虽然有数字化的概念,但还没有这么推这个东西。比如当时要老人家用二维码,或者网购,都会比较抗拒。但是这两年来老人家用手机已经很溜了,比如我母亲已经可以用小程序买蒜头、搞社区团购了。所以某种程度上,疫情也推动了不同年龄的人对数字工具的使用和认识。
但我还有一个感觉,我之前到一线做自愿者的时候,发现很多老人家不去做核酸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会用健康码丢人。即使他很健康,手脚很自如,很愿意做核酸,但心里会产生一种恐惧,觉得不会用小程序、不会用健康码,让他非常丢脸。但是深圳做核酸,就有一个小程序,需要你输入信息。其实我会想,是不是有更合适的方式给到这种人群,比如说老人家只拿身份证就可以完成核酸检测流程,不需要去小程序填信息,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现在政府为了提高老人核酸检测的意愿,也是派了很多志愿者去教他们。但是这还是不够吧,希望能有一些互联网公司,给到更多层面的解决办法,比如是不是有更适合老人家去使用的设计,让他们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
结语
吕德文:我自己也有一种感受,疫情防控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武汉疫情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包括我自己切入到对疫情防控本身的观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这次疫情把我们基层社会里最薄弱的那些环节都掀开了,包括城中村也好,城郊村也好,还是其他的弱势人群也好,其实这些薄弱环节某种程度上就是数字黑洞,都是我们疫情防控最难做的环节。
通过这几年疫情防控不断演练,无论是基层治理水平还是数字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可以说因祸得福,我们用这么一个很不幸的事件,把社会的风险点排查出来,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是很安全的地方,还是面临非常多的危险。这也是我们塑造社会韧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韧性是不断学习和完善起来的。这几年我们的弱点暴露得非常清楚,进步也非常快。
但是反过来讲,到了今天我们还要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心理预期都是说,有一天它会结束,我们会回到过去。但也许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讲,病毒还真不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消失。因此,我们要回到常态的话,很可能跟科学之外的因素更相关,比如我们怎么样认知这个社会,认知这个病毒。
归根到底还是一点,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里面,每个人每天都在学习如何适应它,那么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变得非常强大。

首页
问题详情
发问者:泰山说是?5 天前?浏览:29新疆喀什最近又暴发疫情,为什么严防控还是会有疫情发生?
喀什一夜之际增加了137例,还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听得让人恐惧和害怕。前天确诊一例无症状感染者,昨天从密切接触者中又发现了137例无症状感染者,今天肯定还有新的感染者,被发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喀什进入一级防控,给全国的疫情啦响了警报,专家说的秋冬季高峰真的来到了吗?我国疫情防控是非常成功的,这是举世公认的,这么严格的防控为什么还是爆发了疫情,感觉这怪异的病毒不是像拔大葱一次能够消灭,而是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继武汉爆发疫情后,零星的火苗就没有断过,大有燎原之势。武汉疫情快被消灭之时,这诡异的病毒就偷偷的跑到黑龙江,看着黑龙江没有发展前途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了北京新发地,北京发展不下去又声东击西的跑到乌鲁木齐,眼看在乌鲁木齐无法生存又开始祸害大连青岛,现在又转战回了喀什。这诡异的病毒专门和旅游过不去,哪里是旅游高峰这诡异的病毒就出现在哪里,喀什现在正是旅游高峰,没想到这病毒突然出现在了喀什,不仅给新疆的旅游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改全国的旅游业门蒙上了阴影。疫情已到防不胜防的地步,我国是防控最好的,不时会出现疫情小火苗。国外的疫情更是越烧越旺,一浪更比浪高,看看这几天的美国欧洲确诊人数天天创新高,印度前段时间每天确诊人数接近十万,这几天虽有下降,感觉是另一波高峰的开始,全球疫情的高峰期还远未到来。随着疫情的发展,对疫情的认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清晰,最初说病毒可能在三个月消灭,后来说病毒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消灭,现在又说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消灭病毒。说这话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啊!这可恶的病毒真的要与人类共存亡了,我们必须做好与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这个世界病了,病的不轻越来越重,很难回到以前的世界了,用武力改变不了的世界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一夜之间改变了。洁身自好,带好口罩,做好自身防护别赚钱更重要。
今天,相信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消息,即新疆喀什地通报了138例无症状感染者,而这些无症状感染者都与站敏乡三村工厂相关联,而通报的第一例无症状感染者一直居住在疏附县,没有外地旅游史,在日检测阳性前16天内没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发热病人接触史等。
2020年,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问题,在10月11-14号,青岛通报了13例与无症状感染者,而这一消息也引起了部分地区的惊慌,而我们老百姓最能感受到的是口罩在短期内有了价格上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起医院聚集性的疫情,没有发生社区传播,而近日青岛也没再有新增感染者。
为什么我们严防严控还是不断有聚集性的感染发生,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个人防护不到位,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很多人都已经放松了警惕,经常发生多人聚集事件,并且不带口罩,也没有勤洗手、家庭消毒的习惯。
公共场所防护措施不到位,比如青岛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追其根本就是医院消毒不到位,发生了交叉性感染。
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物品和人口流动,而病毒也比较狡猾,个别的超长潜伏期就会再次成为疫情的源头。
青岛和喀什地的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全球疫情形势虽然很严峻,我们一定要更加谨慎。
新疆喀什这次的疫情还是相对严重。根据报道,自从10月24日新疆喀什地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后,截至10月25日14时,对无症状感染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的核酸检测中,共有137人呈阳性。经专家诊断,均为无症状感染者。
从1例到137例,并且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那我们需要追踪的密切接触者人群将不可估量。我们现在对喀什地区实行全员检测。据统计,喀什地区需检测总人数474.65万人。这个工作量相对庞大,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相信随着检测加大加深,不排除确诊人数继续增加。另外,在零号病人确诊的前14天,部分到过喀什地区或同确诊患者有过接触人员已经离开喀什或新疆前往其他地区,那这将给我们的追踪带来巨大的麻烦。
出现确诊病例,喀什不是第一次。之前在东北,在青岛,在乌鲁木齐,在云南等省市都先后出现确诊患者。从报道来看,这类确诊患者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症状,与正常健康人员无异,无法通过表面进行排查。而我们的核酸检测也并非是100%准确,不少确诊患者也是经过3次核酸检测都没有问题,最后再检测则确诊。所以即便我们的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也不能保障能筛查出所有的确诊患者,总会有疏漏。现在境外国家已经开始第二轮疫情,每日新增确诊和死亡人数都在急剧增加。我们国内也接连出现确诊患者。这些都说明即便国内疫情防控基本没问题,但我们仍然不能松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疫工作。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截止到北京时间10月27号。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无症状感染者增加到164例,所有无症状患者都是主动筛查发现。且所有的无症状患者没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没有和野生动物、海鲜冷链物品的直接接触。
在所有人以为我国的防疫工作,已经做得十分严密精准时。这次新疆喀什的疫情反扑。让人真的是感到措手不及!病毒真的是十分狡猾,它总是无孔不入找到缝隙,逃过一系列的防疫举措,给予我们沉重的打击。
在昨天10月26号,疏附县地区第一时间,就完成了超过24.5万人的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喀什地区一共需要检测人数为474.65万人,累计采样人数是447.17万人,目前已经检测的人数是213.36万人,除了无症状患者区域的疏附县,喀什地区其它市县都为阴性。
其实关于本次疫情的复复辟,让人值得关注的点就是,目前检测的164个病人,全部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在追根溯源、积极排查后,目前确定的第一例感染者。是一个年龄仅仅17岁的上班女孩,她的日常生活轨迹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工厂和家两点一线跑。平时不上班就去偶尔逛逛商场,没有外地旅游的记录,也没有发热人员接触史。
据说该女孩,是在一次“应检尽检”中被发现的。其实按照这样算的话,工厂其实也是一个大的隐患。毕竟工厂人多眼杂,什么人群都有,保不准里面就有无症状感染者。
不过幸运的是,正是这一次普通的“应检尽检”,才让该女孩被检测出来。并且没有造成更大的隐患,164例感染者都是无症状,这也说明了目前的疫情,应该是反扑的初期阶段。也我们拥有应检尽检的举措,如果没有这个的实行,那么疫情很可能不可控。
尽管我国防疫工作做得足够出色了,但是仍然不时会有小规模的复发情况。此前青岛、北京都遭遇过,那么这次喀什的疫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疫情相关研究专家姜庆五表示,从当前的感染规模来看,第一个感染无症状的17岁女性,很可能是第三代病例。因为如果是一代、二代的确诊患者,是不会有如此的阳性病例人数的。
很多人不知道病例代是什么?通俗点说,就是如果A传染给了B,B接着传染到C,那么ABC三人的顺序,就是第一二三代病例。姜庆五专家说到:“17岁女子所在的工厂,在核酸检测所有人都是阴性,而在此前25号的时候,公布的137例阳性患者数据来看,都与其父母所在工厂密切相关。感染者属于首例发现对象的密切接触者,这一点很清楚地表明,那些感染者调查到这个女性前,就已经拥有了感染源。”
当然这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专家的一个猜想。毕竟对于病毒的了解,我们还是十分匮乏的。对于无症状患者的传播效果,我们也不能轻易下断言。而据呼吸病刘又宁教授说道,对比我国邻国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国家来看。他们国家的无症状患者比例也很高,俄罗斯病人中有40%的比例,属于是无症状感染者,而白俄罗斯更吓人,此前数据显示他们的患者中,接近80%的病人是无症状患者。
因此刘教授提出了推测, 这次新疆的病毒毒株,有没有可能是和中亚地区,类似的的毒株类型呢?从地理位置来说,新疆喀什属于我国西部边境,与超过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四个中亚国家临近,接壤的边境线十分亢长,高达整整388公里。
而且刘教授还深思熟虑说到:“目前在我国本土疫情,基本上属于低概率的情况下。而这次新疆喀什复发的疫情,可以大致判断为输入性病例,进而扩大导致的聚集性病例。好在我们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大规模人数的传播。但是想要让疫情工作得到解决,严格把控好境外的病例传播,做好紧闭式的管理,这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到新疆、云南等地,都有十分遥远的陆路口岸。而欧洲、东南亚等国家疫情也是不可控,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次的疫情要么是境外输入,还是我国本土地区扩散。不过境外输入的可能性,只能说较大一些。截止北京时间10月27号,我国现有确诊人数453人,境外输入总人数是3264人(单日+16),无症状患者累计570人。从数据上来看,境外输入的病例,目前是一个当务之急。
虽然现在还不确定,喀什的疫情到底是怎么来的。不过很多人普遍认为,就是和季节气温骤降有关。其实这个也是有迹可循的,每年秋冬天的时候,都是像流感、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但是这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在今年大夏天的时候,疫情也曾经有在美国、印度大爆发过。
新冠病毒对于季节没有依赖性,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冬天的病毒活性会增强,更容易适合在低温里旺盛活动,而且由于天气日渐寒冷,人们总是大门一关,人与人距离很近,一旦有人感染了病毒,近距离接触的话,就容易造成大范围的感染。今年春节的时候,很明显疫情要比之后严重。
当然我们不需要惊慌,只要我们做好防疫工作,把境外输入患者,这条路严防死守住。并且切断像进口冷冻海鲜食物链,疫情基本上没有复发的可能性了。大家勤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多通风喷洒消毒药水。基本上现在的疫情是短暂、偶尔性的,只要所有人万众一心,疫情的这个保卫战,迟早会被团结的我们打败。
而且目前我国疫苗研发,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包括像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都是齐头并进。我们只需要静候那些科研人员的试验,等待疫苗研发成功,全方面普及的好消息即可。
而且还有一个好消息,除了喀什疏附县地区,已经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外。整个喀什全地区的474万人,目前也已经有一大半人做了核酸检测,全员检测很快会实现。疫情并不可怕,所有人团结一心,我相信喀什的抗疫战,一定会最终获得完美的成功。
确实,因为新疆经历了两次疫情(今年二月和七月到八月),让新疆人心有余悸,新疆在疫情防控方面,确实力度非常大,当内地很多城市已经不戴口罩的时候,新疆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都在戴口罩。可以说,新疆的疫情防控,在全国来说,都是力度非常大的,从城市到乡村,亦如此,但即便如此,为何还会在新疆出现疫情?这个确实是让包括我和很多人都不明白的地方,何况,这一次疫情,还是在比较偏远的村子,实在让人不解,不过,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地理环境和媒体公开报道看出一些问题。
1、气温问题。这一次专家说了,跟气温低有一定关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表示,因尚不明晰流调的具体情况,尚无法判定具体原因。但杨功焕提出,此次疫情与冬季来临,气温下降有一定关联。
杨功焕解释称,随着气温下降,新冠病毒活性会有所增加,这也是疾病发生的规律。在杨功焕看来,包括此次新疆喀什疫情,也同样与当地气温下降有关。
2、国外疫情没结束,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爆发疫情。这一次疫情,国外越来越严重,每一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境外输入病例,虽然没有村子里,但城市里有,虽然新疆目前这一次疫情没有确定跟境外输入有关,但这个事情只能说明,国外疫情不消灭,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一座城市,都不会幸免,都有可能随时会发生,包括村子。
3、新疆特殊地理环境。跟多个国家接壤,而接壤的各国目前疫情不容乐观,尤其是印度这个国家,疫情严重,防疫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其防控风险也会大一些。
4、新冠肺炎病毒比较狡猾,在疫苗没有全部投入前,随时都会出现,武汉的疫情,究竟哪儿来的,至今没有结果,包括乌鲁木齐七月份的疫情,以及其他大连、北京、青岛等疫情,病毒来自哪儿?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结果,也说明这个病毒非常狡猾,打不死的小强,因此,我们不能大意。
不管喀什这一次疫情病毒来源来自哪儿,相信随着深入调查,会有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防疫意识、措施,出门戴好口罩、主动与人保持距离,不参加大型聚会,不去人多地方。
新冠病毒似幽灵满世界侵害人类生活,也是大自然给世人提醒一一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最健康!天气转凉,“冠毒"就有顽强的毒性去袭击人群。不能说对国外严防死守国内就万无一失了!喀什无症状感染者就很能说明这点。马上进入冬季,国内各大城市随人员流动的增加,病毒也在潜滋暗长,人人都应有自我防备之心,出门务必带好口罩,减少不必要的聚会和应酬!喀什这次疫情更提醒人们,“冠毒"虽然被暂时抑制住,到了寒冷的冬季有捲土重来可能,全民不可吊以轻心!。
随着国外疫情的二次爆发,我们国家的防疫难度加大,几乎每天都有输入病例在增加,新冠病毒也在不断冲击我们的防线。
百密一疏,偶尔有漏网之鱼,也是正常的。
从吉林、哈尔滨、北京、瑞丽、乌鲁木齐、青岛,我们都取得了成功
我们要理解“防疫常态化”,本土出现零星病例是难以避免的。
事件回顾:
2020年10月24日,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对“应检尽检”人员进行定期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将其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检测,截止今天14时,137人呈阳性,均与其父母所在的三村工厂相关联。
经专家诊断,均为无症状感染者。
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新疆喀什查出137位无症状感染者,这次动作绝对够快了,昨天大规模检测,直接就把感染者控制住了。
幸好这137位无症状感染者均在同一个地点,目前已经得到及时控制。
只能说,反应越迅速,就能越快速的控制住病毒扩散
不排除后面有些无症状病例会有一部分变成确诊病例
第二:仅仅对密切接触者的16人及密切接触的密切接触者406人,共计422人进行核酸检测,就新增了137例无症状感染者,说明这个比例是很高的。
第三:从目前的流调来看,这位17岁的女孩并非源头,所以流调仍在继续,不然感染者仍有可能会继续增加。
就目前来说,第一个人的感染轨迹究竟是什么,这个还没有查明是最危险的,希望疾控部门加把劲。
第四:新疆喀什的疫情也充分验证了人们对日常防疫方法的一些理解,那就是对重点人群,比如医院就诊者,警察,机场工作人员以及口岸工作人员进行随机抽查的必要性,因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偶尔病例。
第五:从新疆喀什疏附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可能要考虑到输入病例导致的传播可能性,联想到前段时间青岛的事情,病毒在冷冻物品传入的可能性也不排除。
这样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之于疫情防控,就相当于个人体检之于健康,体检发现的问题可能只是小问题,但如果不做体检,等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了。
为什么新疆喀什检测出来的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呢?
第一:新冠肺炎的感染者一般在出现症状的前两三天就能检测出阳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数处于疾病早期,二是因为当地反应比较迅速。
第二:这次疫情传染发生在工厂,工人以年轻人为主,所以无症状的概率会高一些,当然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中可能会有很多人在隔离期间出现症状。
当然不管是无症状还是确诊,我们都应该采取足够的措施。
第一、控制疫情继续蔓延。
第二、尽快查清感染源和分布趋势。
第三、尽快隔离,限制聚集
而对于疫情的源头,因为喀什距离边境比较近,无论是吉尔吉斯斯坦还是巴基斯坦等国家都和喀什的贸易比较密切,而中亚附近国家的疫情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以建议搜索的优先级别为:
1、归国人员(超长潜伏期的和偷渡回国的)
2、进口冷链
3、进口货物。
只能说:疫情控制的越早,我们的损失才能越小。
冬季被认为是传播流感和新冠病毒的最佳时间,喀什此次的疫情或许与冬季气温有关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表示,因尚不明确流调的具体情况,目前尚无法判定具体原因。
但杨功焕提出,喀什此次疫情与冬季来临,气温下降有一定的关联。
小编认为:
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冬季,在有效的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类似的散发型聚集疫情恐怕会左一个有一个的冒出来。
我们只有做到不恐慌局部的散发病例,才是常态化疫情的防控状况下的长久之计。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
对此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表示,因尚不明晰流调的具体情况,尚无法判定具体原因。
但杨功焕提出,此次疫情与冬季来临,气温下降有一定关联。新冠病毒喜冷怕热,温度低存活时间会变长呢。
新疆疫情防控失效,也并不能断定疫情将大面积的扩散。
跟其他国家疫情相比,我们国家是做得非常好了。
要知道境外输入,和新冠病毒的传播特性,任何地方出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确诊病例均不足为奇。
新疆前几个月的乌鲁木齐出现过一次疫情,现在喀什也出现了一次。
这两次都是小范围的零星病例,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有可能在将来,各个地方都有小范围出现的可能,但绝对不会出现1月在武汉的严重疫情,这点请大众放心吧,不要过于恐慌。
新疆喀什已启动一级应急响应,4个乡镇已升级为高风险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已抽调600余名核酸检测人员紧急支援喀什,预计到10月27日将完成喀什地区全员核酸检测。
新疆喀什疫情也在告诉大家,冬天更要注意防护,口罩还是要天天戴,个人卫生还是要做到位。同时,这请大家放心,国家正在全面检查和治疗无症状感染者,还有这段时间不要去喀什旅游。
我是@予小草说悟空 可以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持续不断回答,可发表你的看法与我互动。
的确,新疆喀什突然间疫情严重,突增137例,新闻当中已经有报道,至于说爆发的原因,作为我们百姓,不要做过多的评论,毕竟国家也有规定,不传谣不造谣,事实的真相等着官方的公布就可以。
那么在防疫措施非常严密的今天,为什么会突发大面积的感染?应该说文国家的防疫措施是非常严谨的,在世界各国当中也是数一数二,只防疫措施再得力,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装在罐头瓶子里,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国家的机器还需要正常运作,人与人的接触是避免不了的,人员的流通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好自身的防控,勤洗手,不扎堆儿,尽量减少聚会,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就要主动隔离,积极配合治疗,公布传播途径,切断传染源,这才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只有我们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做好自身的防护,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疫情的传播。
喀什的疫情发生以后,国家也在积极应对,迅速采取相关措施,寻找密切接触人员,避免二次传播,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只要是我们按照这些去做,不用紧张,疫情肯定能够控制住。
关于这个话题我就说这么多吧,欢迎评论
新疆喀什最近又爆发疫情,为何严防严控还是会有疫情发生?
谈几点看法,与网友共勉。
一,喀什疫情,其实24日就已经有苗头了。喀什市飞往国内其他地方的民航客班接到命令返航,没有任何解释,就应该是和疫情有关。如此的断然措施,说明我们的国家疾控部门做得相当及时而到位,基本上切断了病毒传播到新疆以外地区的途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疆的当前疫情,可防也可控。
二,新疆的国境线漫长,陆路口岸城市众多,对境外病毒的输入(包括病例和带病毒的物品)防控挑战非常的大,这也导致了继乌鲁木齐市疫情后,喀什市再一次出现疫情。但是,我们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这种事情很难避免,毕竟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之中。
三,现在发现了138个无症状者,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会确诊,这个是规律。但是,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防控,喀什市的疫情还是非常乐观的,不会大面积传染。所以,我大胆预言,喀什的病亡率接近于零,疫情也不大可能超过乌鲁木齐市。
因此,我们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完全没有必要恐慌!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angfa.cn/question/12362
相关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疫情稳定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