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有迷信吗偏方?为什么人

2018-07-20 11:51
来源:
衡水京大心理康复医院
尽管迷信没有单一的定义,但它通常意味着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如命运——对影响不可预测因素的渴望以及解决不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个人的信仰和经历就驱动了迷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迷信通常是非理性的,而且常常违背当前的科学智慧。
数字18,黑猫,打碎碗,或在梯子下行走,都可能是你主动避免的事情。即使你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迷信的人,当有人打喷嚏时,你也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一些航空公司,如法国航空和汉莎航空公司,都没有第13排。汉莎航空也没有第17排,因为在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和巴西,最不吉利的数字是17,而不是13。
研究迷信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学家发现,迷信源自一种假设,即共同发生的、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存在联系。例如,护身符能促进好运,或保护你免受厄运的想法。
对许多人来说,迷信行为可以提供控制感并减少焦虑,这就是为什么在压力和焦虑的时候迷信程度会增加的原因。在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时期,特别是战争和冲突时期,更是如此。
迷信被证明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心态。尽管它们会导致非理性的决定,比如相信好运和命运的价值,而不是明智的决定。
携带护身符、穿特定的衣服、参观与好运有关的地方、偏爱特定的颜色和使用特定的数字都是迷信的元素。尽管这些行为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某些人来说,它们往往会影响现实世界中的选择。
迷信也会产生这样一种观念:某些物品和地方是被诅咒的。数字本身也常常与诅咒联系在一起。例如,车牌上的数字666经常出现在不幸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车牌“ARK 666Y”,人们认为它引起了神秘的汽车火灾和乘客的“坏情绪”。
迷信在运动中也很普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五分之四的职业运动员表示,在比赛前至少有一种迷信行为。在体育界,迷信已经被证明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并提供一种对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的控制感。
例如,在足球、体操和田径项目中,运动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成功祈祷,检查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穿着得体,以使自己有更好的准备。运动员和运动员也会有个性化的动作和行为——比如穿幸运的衣服、装备等。
所有这一切表明,迷信可以提供安慰,并有助于减少某些人的焦虑。虽然这可能是真的,但研究表明,与迷信相关的行为也可以自我强化。因为这种行为会发展成一种习惯,而不进行这种仪式可能会导致焦虑。事实上,任何事件的实际结果取决于已知的因素,而不是未知的超自然力量。与我们经常说到的格言一致“你越努力,就会越幸运”。因此,下次你打破镜子,看到一只黑猫或遇到数字18时,不要太担心“运气不好”,因为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心理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科学和迷信两者本来是一组对立体,但是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迷信也是在日益发展,为什么很多人宁可相信迷信也不相信科学,小优觉得主要因为有以下几点:1、认识浅薄相信迷信的很多人,一般都是文化不高、知识比较浅薄的人,他们不像那些从小就一直念书的人,对科学深信不疑,他们只相信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些简单的骗术、一些医托就能让他们上当受骗,各种治病很贵的消息不绝于耳,他们觉得自己看不起病,不愿意去医院看病,更愿意去一些朋友推荐的便宜的、邻居介绍的效果好地方看病,但其实不仅仅比大医院花费高,反而还让身体遭罪了,“小病大治,大病久治”的故事往往都是来自一些黑诊所。2、侥幸心理虽然第一条又说了相信迷信、相信偏方的很多都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其实也不完全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高学历、高职位的人也会去相信迷信,甚至还有的自己本来是医生的人也会去相信一些偏方。因为很多事情科学还没有发现,有些病现有的医学无法根治,但是史上上却有人痊愈的记载,有些人就利用人们的这点心理,来推荐所谓的“偏方”和“偏术”。虽然说这种可能我们确实不敢排除,但是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骗局,但是其实人在生病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没有理智的,稀里糊涂的就听信了那些所谓的“偏方“、”偏术”。3、无可奈何高昂的医药费、痛苦不堪的内心、病痛的身体折磨,医了很久医不好的心情,有时候尽管他们有理智,但是因为各种生活所迫,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态,抱着试试的心态。虽然说我们不否定确实老祖宗有一些遗传下的医术和医书没有被医院用上,但是现在科学确实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医学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去相信迷信。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提到“迷信”两个字,大多数人会把它跟“封建”联系在一起:春节/清明节/中元节,要不要给已故的先人烧烧纸、摆点贡品?笔者认为,这些不能简单的定义为迷信,甚至这当中所包含的诸如阴曹地府、奈何桥之类的古老传说,它们更像一种文化惯例,烧纸的人不见得信奉那些“迷信”的故事,只是在进行一项缅怀先祖的仪式。(不过烧纸确实污染空气,而且会提高火灾风险,换成鲜花会更环保、更安全。)本篇所界定的“迷信”,指的是“盲信”:不假思索的、不经过理性检验的全盘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超自然的“怪力乱神”,或者明显没有因果关系的“魔力”。从这个角度讲,那些被人们迷信的事物,其涵盖面可以很宽广,从鬼压身到外星人再到绿豆治百病,万物皆可迷信。迷信甚至不一定需要与宗教有关,只要某种事物可以填充人们的未知、提供一种能带来安全感的解释,那么它就能成为迷信的对象。也许有些读者会想到“迷信科学”,这里笔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迷信科学”指的是迷信“科学研究的结论”,那同样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不经过理性检验的全盘接受。而科学本身,是充满质疑精神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人类的理性来证实或者证伪对现象的解释,所以“科学”是一种与“迷信”互斥的方法论。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迷信?是不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愚笨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神神叨叨的?01什么样的人容易迷信先说结论:都不是。心理学家早就想到了这些常见的因素:学历、年龄、智力、信仰……但是在研究中,这些都不是能有效预测迷信的因素。唯独有一个因素,在迷信者与不迷信者身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分析性思维(analytic thinking)和直觉性思维(intuitive thinking)。分析性思维缓慢、严谨深思熟虑,往往需要我们有意识的维持思考,分析性思维也更强调符合现实、逻辑自洽。直觉性思维则要迅速的多,不过它并不是“拍脑袋”,大脑会本能的把当下的实时经历与过去的记忆相比较,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直觉性思维非常依赖经验,如果你在某个特定领域有大量的经验,大脑就会有更多的信息可供与当下的情况做比对,从而让你的直觉比缺少经验的人更可靠,这也意味着直觉是可以随着经验而改变的。分析性思维与直觉性思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一对概念,人们会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比如你去爬山,突然一阵风刮过脚边的草丛,你打了个激灵:不会有蛇吧?直觉性思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开始运作了:也许你的记忆里保存着关于“草丛”“蛇”的信息,或者是你亲眼所见、或者是听父母讲过,在那个当下,你的大脑自动激活了这些信息,让你变得警觉。另一方面,你开始思考:这个季节是蛇出没的季节吗?这一带的蛇通常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这座山之前有过关于蛇出没的报道吗?我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了?分析性思维后来居上:动用理性和逻辑分析,评估自身处境下的真实风险。回到迷信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发现以直觉性思维为主的人,倾向于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他们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较弱,或者不习惯采用分析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则与迷信观念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那些习惯用分析性思维来看待事物的人,往往不太可能相信各种“神迹”。02什么处境下容易迷信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类观念或者行为,并不仅仅是源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它还是情境的产物。我们在评估一个人的时候,会倾向于把ta的行为归因于ta的人格:看,那个人就是迷信的人,所以ta才会相信这些事情。但这个人也许并不是你所以为的那样,是个“迷信的人”,而是遇到了一些特殊的事情,让ta变得与以往不同。因此在分析迷信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把情景信息补上。最容易让人变得迷信的,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件、人们丧失了掌控感的时候。比如,炒股套住了,还要跌多少呀?什么时候才能涨呀?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平日里严谨理性的人,可能也会在家里摆满菩萨、貔貅,生怕哪个家具摆的位置不对而影响了财运。再比如,重大的考试,有去地铁站打卡的,有拜弗洛伊德的,还有拜奥特曼的...此种状况下的人们也会变得更容易盲从,比如随意的听信某些“财经大师”,或者给那些宣称掌握试卷答案的人打了钱。在面对一个充满了未知、诸多事情都不确定的情境时,我们会想要抓住点什么,来获得一些掌控感,似乎只要我遵照某种规则、做了些什么,就会有好运降临,从而让事情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好比古人看到天上的月亮突然消失了,他们开始害怕,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天上有天狗,月亮就像点心,是天狗把月亮吞下去了。大家觉得好有道理,那我们赶紧敲锣打鼓把天狗吓跑吧。嘿!还真管用,月亮果然又出现了,于是,天狗吃月亮的解释便流传了下来,现代人理解太阳系的运转和月食的机制,当然会觉得古人滑稽且荒谬,但也许敲锣打鼓真的曾给他们带来过安全感。03我们能做些什么探讨迷信这个话题,并不是要给人贴上标签并加以责备,我们崇尚科学,但我们也能理解人的困境。回顾前面的分析,人们会在使用直觉性思维时和面对重大不确定感时变得迷信,倾向于相信一些并不存在的“规律”,这其实反映了当事人的思维偏向和所面对的压力。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时,我们就能对自身的本能反应有所觉察,并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思维,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不确定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迷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