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目标管理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幻想、理想、空想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三、名词解释 8 页1 、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 ;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 。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3 、 班主任: 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 他(她) 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2、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三、名词解释1 、 班级管理目标: 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 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3、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5 、 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 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三、名词解释1 、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 、班级教育力量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3、小学班4、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三、名词解释1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2 、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5、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4 、 研究型班级管理: 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 班级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一、名词解释:1. 耶拿制: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 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 其根本思想是, 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6、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2. 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二、名词解释1. 综合指导:具有下列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2. 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二 , 名词解释 :3. 调查研究法(p25) 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 通过运用观察, 列表 , 问卷 , 访谈 , 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 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 , 从而对班级7、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 , 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 , 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5, 实验研究法(p26)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 , 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 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6, 理论研究法(p27) 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 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 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二 , 名词解释 :3, 工作作风 (p33) 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8、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 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道德素质 (p34) 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二 , 名词解释 :6, 气质 (p98) 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 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 , 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7, 性格 (p100) 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8, 德育 (p113)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二 , 名词解释 :1, 定性评价 (p185) 定性评价主9、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 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 ,它的长处是: 对一些复杂的的深层次的因素, 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 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 , 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 确定努力地方向 .2, 定量评价 (p186) 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 .3, 心理失衡 (p202 - 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 , 对待集体, 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 .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4, 情境诱惑 (p204) 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 , 情节 , 行为 10、, 事实等 : 诱因 " 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 , 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二 , 名词解释 :5, 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p256): 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 , 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 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6, 协同管理 (p261): 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 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 , 完善 .班级管理参考答案二 , 名词解释 .1, 调查研究法: 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 , 通过运用观察, 列表 , 问卷 , 访谈 , 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11、科学方式, 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 , 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 实验研究法: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 , 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 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3, 理论研究法: 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 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 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4, 工作作风: 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 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 道德素质 : 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12、个体的内在品质,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6, 气质 : 通常是指人的性情和脾气. 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 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7, 性格 : 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个体特征的重要方面.8, 德育 :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9, 定性评价 : 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语言描述和等第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在传统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 它的长处是: 对一些复杂的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 同时它可以发13、挥语言描述的优势 , 艺术地给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 . 它也有一些缺点 , 如主观性强.10, 定量评价 : 主要是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状态进行精确的数量分析.11, 心理失衡 : 主要是指个体在对待社会, 对待集体 , 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所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 .12, 情境诱惑 : 是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 情节 , 行为 , 事实等 " 诱因 " 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者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13, 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 是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辨证关系的原理 , 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14、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 , 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 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14, 协同管理 : 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 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 , 完善 . 在班级管理中 , 学校领导 , 班主任 , 全体同学是当然的管理者 . 那么 , 其他任课教师, 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等就是必须争取的协同力量 .一、名词解释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 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15、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4. 班集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5. 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6. 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7. 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8. 德育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0. 品德认识品德认16、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15. 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 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 、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3. 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16.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1. 爱护、尊重、信任2. 严格要求学17、生3. 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的做法19.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二是注意启发自觉。23. 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24.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26. 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 是班主任根据教育、 教学要求和班级18、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 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27. 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1 、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 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 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2、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19、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二、名词解释(共 2 道试题,共20 分。 )1. 综合指导具有下列影响作用: 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以此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 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2. 反抗行为所谓“反抗行为” ,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一、名词解释(共 2 道大题。 20 分)1 、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20、,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2 、所谓“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名词解释1 、班级管理学: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2 、调查研究法: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各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 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3、比较研究21、法: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4、人种志研究法: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5、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6 、 理论研究法: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 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 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1 、思想意识:指人们在认识主客观世界时形成和产生的观念。2、思想品格:思想意识不断内化和深化而形成的22、较为稳定的内部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个部分构成。3、工作作风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5 、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个体差异, 更有好坏之分, 班主任应努力加强良好的性格修养。6、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客观事实作出价值判断。7、评价过程是帮助评价对象实现目标的过程。8、班主任评价是对班主任素质、工作业绩等各方面作出价值判断。1 、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23、主任直接面对学生,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管理意图。2、间接管理的方式:是指班主任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管理意图。3、气质:通常指人的性情和脾气。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特点。5 、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反应。是由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事物不理解,主观上不适应出现的负效应心理过程。主要指人们接触一种意识之后不肯轻易接受和相信,并对此表示怀疑、反感和厌恶,是人们在情感上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性质的情感体验。7、性24、格: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8 、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品德活动。它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主要指学校德育。9、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1 、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地评价。这种评价的方法在传统的管理中使用比较广泛, 它的长处是: 对一些复杂的25、的深层次的因素,可以凭借评价者的只智慧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可以发挥语言描述的优势,艺术地得被评价者指出差距,确定努力地方向。2、定量评价是借助数理统计地方法对评价对象地某些状态进行精确地数量分析。3 、 心理失衡指个体在对待社会, 对待集体, 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地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4、情境诱惑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情节,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接去做坏事的情况。5、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形成阶段进行的旨在改进工作,矫正偏差,推动工作的评价。6、总结性评价是对被26、评价对象作出某种鉴定或划分等级的评价。1 、方向性原则: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2、民主管理原则: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3、人格: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5 , 目标因果预测教育管理法: 是运用因过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思想动向,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措施,以达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方法。6,协同管理: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三、名词解释1 、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27、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2、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3 、 班主任: 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 他(她) 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28、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5 、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三、名词解释1 、 班级管理目标: 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 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2、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4、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班级组织目标是29、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5 、 系统教育活动法: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 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三、名词解释1 、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2 、班级教育力量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3、小学班级活动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30、4、家长会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5、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三、名词解释1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要求,为自己设顶修养目标,提高自己管理素养的过程。 2 、班主任的修养: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 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的任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是把内在素养的提高同外在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3、威信:指个人的威望与信誉。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这样因素,是班主任为学生所拥护、教育管理行为被学生所认同的条件。4 、 研究型班级管理: 是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 班级31、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的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而是根据班级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某种研究方法,寻求特殊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法。5、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对于实践者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名词解释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也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32、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集体:就是一个拥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形成了为每一位成员所接纳的一系列价值观、班级成员之间彼此和谐相容的心理文化氛围,拥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班主任评价:班主任评价是指班主任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班级建设愿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信息,对班集体、班级中的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给出评判,进而促进后继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班主任常规活动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 综合指导综合指导: 具有下列的影响作用:灵活地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以此33、为基础引出儿童自发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思想以及同班同学的交往与交流。满分: 10 分2. 反抗行为反抗行为:是指在要求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维护“规则”之类的规范的状况下,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和行为。1 、耶拿制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 在 1924 年以后实施的。其根本思想是, 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2、团体自立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1. 耶拿制34、 :是在耶拿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由彼得森主持,在1924 年以后实施的。 其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国民学校必须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共同体”的缩影。耶 拿制的特色是,废除原来分年级的班级, 将全校儿童分成三个团体。其主导观念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年制班级中,个人是教育的中心。2. 团体自立 :是指团体自身拥有指导、管理的力量。也就是说,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因此,为了培育自立的团体,就得在儿童团体中培育自我指导的力量与自我管理的力量四、名词解释1 “导生制”: 19 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35、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4班级: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二、名词解释1 、全员自我管理( 36、p/16 ) 指要使班级全体学生人人都主动参加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2 、班级管理学( p/21 ) 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得一门学科。3、比较研究法(p/26 )是确定对象间一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4、实验研究法(p/26 )是班级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而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5、人种志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37、揭示的过程。1、社会角色 个体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地位、身份、职务等称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2、优势能力 在众多能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称为优势能力。3、气质它是一种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4、德育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5、智力因素指人的心理构成要素中直接参与智力活动的因素。1 、定性评价 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状态用言语描述和等第评价。2、心理失衡 主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对待他人及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的种种非正常的或不平衡的心理趋向。3、情境诱惑指人对一些具体的场景、清洁、行为、事实等“诱因”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认38、识模糊而导致主动参与后形成不良的后果,或导致直 接去做坏事的情况。4、反感情绪是一种由于人的情感出动作用而产生的不利于学生团结和健康成长的消极情感反映。5、冷处理原则 就是指对于有些突发事件,班主任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去处理。1 、目标预测教育管理法根据班级一些思想问题循环出现的周期性规律,预测迟发生行为的发展变化,事先确定按照周兴规律而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管理策略,以掌握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权。2、协同管理就是调动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使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完善。3、思想教育是班级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管理方法。39、4、人格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下的外部行为的总和。5、向师心理视就是为长辈,视教师为“先生” ,视教师为当然的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心态,就是向师心理。第三题:名词解释21 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2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 管理)。2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40、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2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 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2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第三题:名词解释1. 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确定的班级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2. 班级管理评价: 班级管理评价是以班级管理为对象, 根据班级管理目标, 采用一定测量技术和方法, 对班级管理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判定目标41、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 班级组织规范: 班级组织规范就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行为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4. 班集体 : 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在班级组织发展的集体阶段, 班级组织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达到了和谐一致的状态,形成了独特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心理氛围。5. 系统教育活动法: 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 围绕班集体奋斗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使班集体建设通过各项活动来实现的方法。1.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2. 班级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是指班级环42、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此外,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也会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3. 小学班级活动: 小学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者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设计的,组织班级所以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4. 家长会 : 家长会是中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并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5. 家访 : 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家庭进行交流,以协调班级与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1. 班主任的自我管理:(1)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完成班级管理任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2)班主任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 3 )班主任的管理素养是班级管理的要素;( 4)班主任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2. 班主任的修养: 不是一般的个人修身养性, 而是为完成班级管理任务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养。 十八内在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目标管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