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重要还是选学校、是城市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2017-03-02 09:42
来源:
高考那些事
高考的脚步已经临近。用10年的时间备战高考,用10天的时间收集信息,用10秒的时间填报志愿,其实志愿的选择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要慎重的考虑,目前我所知道的志愿填报三个考虑的角度:
选城市:你认真考虑过吗?
中国的家长是很看重大城市的,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总认为到这些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的城市读书,不仅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也同样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这些大城市高校在录取上一再凸显“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考生和家长真该多掂量掂量,千万不要冲高冒险。
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距离换分数”原则。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填报志愿的术语,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本省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提出的。
选大学:两大误区你有没有?
填报志愿之前,很少有家长和考生会去研究一下高校的历史和实力。往往是拿到志愿填报的“大本”之后,看哪个顺眼就报哪个。对于高校的理解充其量停留在从校名上“下定义”:比如看到“交通”大学,就觉得一定与公路、铁路相关。“望名识大学”成为选大学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很多考生和家长非常在意学校的排名,总给人一种非名牌或非重点不读的感觉。实际上,名校情结本不是什么坏事,可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差距。211大学虽然有100多所,但是具体分配到各省的招生计划就屈指可数了。冷静地分析一下,你的分数确有竞争力吗?
选专业:什么叫冷门什么叫热门?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愿意选择热门专业,但却不知一些现在看起来热门的专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不热门,甚至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管是冷门还是热门,都首先应该了解专业的内涵,也就是说,针对一个专业,我们要知道该专业的一些常识,比如学什么,今后可以怎么深造等。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热门,还是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填报志愿时,一般都流行这样一句行话,即:高分考生优选学校,中低分的考生优选专业。其实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每一个分数段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选择”的问题。
选择好的学校不能忽略好的专业,选择好的专业同样不能忽略好的学校,将两者结合起来方是最佳选择。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对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有两种观点。
1
认为要首选专业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从就业市场的检验和就业方面的情况来看,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填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要选个好专业,这样将来好就业。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当中,尤以中学老师为甚。其主要理由是: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主要靠专业打天下,而不是依赖学校打天下,本科学习阶段只能在大学度过四年的时光,而专业将伴随人的一生。
专业对人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因为专业选择得恰当,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首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浓厚的兴趣便会带着自己在这个领域尽情地遨游,能更主动地、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充满了乐趣,做出更大的成绩,促进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各高校对专业的建设都十分重视,配备优良的师资,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专业的研究力度,使得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可以说,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现在不仅名牌重点大学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专业,就是一些不太出名的地方高校,也有自己的品牌专业。
目前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清华大学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也肯定比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于是,有些同学为了迈进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大学,不惜选择非常冷僻的专业,而往往到就业时就遇到了麻烦。
因为这些同学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如果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般也都能考上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名牌学校的重点、热门专业,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会有更大的优势。
如果考生不能进入符合自己发展潜能的专业,也要选择相近或相关的专业,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发展中得到长足、持续的个人发展,选择适合的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2
认为要首选学校
其主要理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专家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只强调专业对口了,而更注重同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等新的教学方法。因此,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
只有学校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专业,同学们才能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狭义地理解专业的重要性,把专业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某专题调查显示,专业与高薪没有必然的联系。令人吃惊的是,大部分人获得高薪的原因是其基本素质的优势。
从综合调查分析来看,绝大部分人是“学非所用”,即专业不对口,是在工作中边学边干,良好的教育经历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融会贯通、顺势而变。
名气较大的大学,有精良的办学条件,有众多的著名教授、学者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储藏量庞大的图书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好能实现上述目标。
丢“车”保帅二选一
上述两种观点孰对孰错呢?都有道理!它们阐述的正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所谓的辩证统一。然而,当选择专业与学校发生冲突,“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同学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下四种情况应优先选择专业
1.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可供选择的学校层次相差不大时,应该将报考的重心、重点转向选择专业上。
2.在所报专业和就读学校发生矛盾时,应该优先考虑专业。因为升学最终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3.学校各方面情况差不多时,优先考虑专业。现在有的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同学入校后到大二或是大三才选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学校。
4.如果大学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则应该打好专业基础,为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做好规划。可能同学选择的专业所处学校的牌子不是太响亮,但是如果同学能把专业学得很好,本科就读的学校不仅不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为同学以后考入更好的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选学校的情况也有四种
1.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位于前列的考生,应首选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切忌以专业定学校。因为在名牌综合大学里,即使同学对专业不满意,在入学后仍有很多转系、转专业、修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等二次选择的机会。
如果是以专业定学校,这部分同学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选择了那些操作性很强、专业面很窄的工科专业,当想跨学科学习或转系、转专业时,便会发现由于专业的限制,困难重重。
2.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学校数量多,专业也多为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社会科学及相关专业,机会要多于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
但事实上是,由于这部分考生为数众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对于这部分考生的志愿,应选择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更大,竞争会小些,同时也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3.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选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在当地一般本科或专科录取批次控制线上下浮动的考生。
应当承认,这部分同学的高考竞争能力相对于前两类同学要弱一些,所以,选择一所位置较偏、所设专业又不太“热”的学校,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甚至还有可能提高一个批次录取。
每年都会有部分农业、林业、石油、地质、矿业、师范院校由于生源不足,导致降分录取,而那些处于专科分数段的第一志愿报考这类学校的本科专业的考生,则都顺利地被这些院校录取到相关的本科专业就读。
4.如果同学大学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可以考虑优先选学校。因为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聘时学校的牌子相对而言显得更重要。
结合实际好选择
上面说的是一般原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大家要综合起来考虑。根本的一条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出选择。
如果同学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进行一番认真考察,进行比较后再选择。有些大学名气虽然很大,却有可能在某个专业上“输”给学有专攻而名气稍逊的其他大学。
举例来说,清华大学的名气肯定比中国人民大学的名气大,但如果同学要学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就是首选。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专业是我国唯一的新闻学重点学科,其毕业生是我国新闻界首选。
清华大学的新闻专业起步较晚,在教学经验和实力上都不如中国人民大学。即使考虑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与清华大学的综合实力相差也并不是很大。所以综合权衡,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新闻专业更好一些。
另外,专业方向也可以决定选什么类型的学校。例如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想做一名教师,因为需要有教学实习经验和教师修养课程,选择师范类院校会比综合类院校更容易就业;如果想做文秘或记者,在综合类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比较适合文秘或记者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在报志愿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学校还是应该优先选择专业?我从二本学生到全额奖学金读香港研究生,初中英语49分被嘲笑,到现在高中英语名师。身为教师我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骗了多少人,金子如果被埋葬的太深等待被发现可能人已经老去,或者说掉价。8年高中教学经验,发掘高考逆袭和志愿填报的秘籍。下面我给大家谈一下我认为正确的一个选择方法。其实,我们在报志愿的时候,既不能优先选择学校,也不能优先选择专业,放在报考 第一位应该考虑的是——地域。你想让孩子去哪里读书,或者说你想去哪里读书中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而学校的所 在地可以说是你的第二故乡,很可能会成为你将来就业的地方。尤其在刚毕业找工作时,就业的地域性,是普遍存在的。比如黑龙江的高校,去黑龙江高校招聘的企业,大多都是黑龙江当地的本土企业,外 地的企业基本只去黑龙江最好的几所高校去招聘,所以大多数黑龙江高校的学生,是 由本地企业来消化的。学生自己去找工作,考虑到大四还有毕业论文要完成,以及住 宿等问题,也大多有限选择当地的企业,毕竟在本地发展难度会小一些。所以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也不一样,给毕业生提供的选择也不尽相 同,像人文、饮食各方面都会给给你带来一生的影响。所以地域的选择对于你一生的 成长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城市,或者说地方是我比较推荐呢?我个人觉得大家在选择城市的时候,要看以下几点:第一,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增长人多就意味着相应的各方面的就业机会就多, 一个城市只有能够吸引人才,能够 让人才在当地就业创业发展,这个城市才会相应的比较有希望。如果你选择一个人越 来越少的城市,或者地区,将来的发展真的会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比如说,你当老师,你去到一个地区人越来越少,那孩子就越来越少,对老师的需求 量也就比较少了;你当医生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所在的城市人越来越少,那病人越来 越少,可能会空学了一身手艺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应该看重的是人口增长的曲线。第二,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以及增速。在经济学的概念里,明确了各行各业所属的产业类别,分别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三 个产业同时发展的时候,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比较快。中国正在稳步地往发达国家的目标迈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 刚刚超过整体GDP 的50%,在世界上GDP 排名前二十的国家当中,我国的第三产业比 例是最低的,而第一产业比重是所有国家当中最高的。像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 世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仅占GDP 的1%,而第三产业占整个GDP 的70%到80%。所以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它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例比较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发展。这里不是说农业不重要,也不是说农业没有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 基础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三个产业同时发展的时候,第三产业发展的会比较快。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香港,它没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到整个GDP 的 8 % , 第 三产业占到整个GDP 的92%,但它是“东方之珠”;比如北京、上海,整个城市都在去 农业化,甚至在去工业化,在上海很难见到大片的农田,在北京今年几乎都没有雾 霾,因为北京把所有重污染的工厂全都搬出了北京。从环境上和发展上的需要来讲, 这都是必需的,然而它们的经济不会因此走下坡路,因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完成这 个转型,这也是所有城市要走的一个必然过程。第三,城市的交通是否便利。很多年前中国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一个城市如果交通不便利,可 能我们自己都没有去的欲望。你看在咱们中国“新四大发明”当中,最值得咱们中国人 骄傲的就是高铁,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现在还记得, 当年我坐两天的火车来回的时候,那种感觉。自从有了高铁,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只要交通便利,东西就能卖出去,景点 也有人来看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京沪高铁开通的时候,对山东曲阜的改变。曲阜是孔 子的故乡,没通高铁的时候我去过,去一趟很麻烦,只能坐大巴。现在就很方便,北 京到曲阜,最快的高铁两个小时就到了。所以只要交通便利,孩子上学也不遭罪;城 市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得到相应的保证。所以我个人建议是,你在报志愿的时候,你先去一个好一点的地区,哪怕这所学校没 有那么有名那么好,但是在不同城市的孩子,见识是不一样的,所接触到的东西也不 一样。如果说这孩子是我的亲戚,我宁可让他上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二本, 我可能也不愿意让他去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一本。总而言之,报志愿的时候,比起学校和专业,要先选地区,再说其他的。我们本期节目,就给大家简单地说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下期给大家分享如何了解一个专业到底好不好?每天给大家分享高考填报志愿不为人知的秘密,手把手教你玩转志愿!我从二本学生到全额奖学金读香港研究生,初中英语49分被嘲笑,到现在高中英语名师。身为教师我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骗了多少人,金子如果被埋葬的太深等待被发现可能人已经老去,或者说掉价。8年高中教学经验,发掘高考逆袭和志愿填报的秘籍,关注我,带大家少走弯路。
高考报志愿,首当其冲遇到的问题是,城市、学校和专业,这三者到底该先选哪一个?有的同学说,三者我都想要,老师说这样子最好,但是需要有实力来支撑,绝大部分同学必须在三者中间有所取舍。咱们先说最好的选择,是鱼与熊掌兼得,城市、学校和专业一个不落下,全部收入囊中。河南省2021年清华大学文科最低录取线是677分,理科是669分,也就是说考生文科分数670分以上,理科660分以上,这些考生可以囊括国内所有大学和专业,想去哪个城市就去哪个城市,想上哪个大学就上哪个大学,想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可以不同意调剂。高考分数是硬道理,有分数就任性。这一类考生站在金字塔顶端,高考志愿最容易填报,他们纠结的是,清华和北大到底该选哪一个?第二个是城市优先论考生。这部分考生眼里盯住某个城市,认为在哪个城市上大学,毕业后在哪个城市就业的机会多,保不齐就扎根在那个城市了。河南郑州有个男孩,他亲戚在北京工作,去年他的高考分数可以被郑州大学录取,但是他却一定要上北京,最后选择填报中国农业大学,最终被录取,阖家欢喜。实现了价值目标。还有一个河南南阳的女孩,去年高考分数超一本线,她父母却让她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学。他们有这样一个逻辑,就是女孩在哪里上学,就可能嫁到哪里,所谓女孩是草籽命,撒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女孩毕业后在某城市就业,然后嫁人就成了某地方的人。或者上大学时就谈个当地的男朋友,毕业顺理成章成为那里的媳妇。有这种价值观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宁可亏分也要达成目标。第三个是学校优先论。有的同学盯住学校,比如非985或者211大学不上。我建议如果考生分数达到985或者211大学录取线,可以盯住学校不放。毕竟985和211大学凤毛麟角,这些学校不仅仅是牌子硬,而且入学后转专业容易,保研比例高,考研更轻易,就业面会更宽,这些学校真的很好。如果分数只是够本科线,没必要只盯学校,如果只看到几个目标大学,会把你的视野局限住,不利于选择。第四个是专业优先轮。分数高的学生,选择专业也任性,可以把最想要的专业报到前面,也可以不同意调剂。但大多数考生还不能如此任性,尤其是够不上985或者211大学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建议专业优先,因为专业决定你今后端一个什么样的饭碗,必须你喜欢和感兴趣,不然这个饭碗端不牢。对于专业选择我想多说几句。首先考生要弄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没有目标专业?同时不能盯一个专业。如果只盯住一个专业,很可能你喜欢的专业因为分数原因录取不上,再低一个层次的院校你又不甘心。所以,喜欢的专业不能只有一个。其二,选择专业的时候,要分清楚理科和工科。理科考生填报志愿面临理科和工科的选择问题。通俗地说,理科属于研究型,工科属于实践型。理科毕业后大部分在研究所动脑,工科生大部分去企事业单位动手工作。其三专业如果遇上985,要主动妥协。即便你是专业优先论,如果遇上985或者211大学,也用该主动妥协,好处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其四,要选大学里面的王牌专业。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王牌专业,比如现如今说的双一流高校,它之所以叫双一流,就是有一个或者数个双一流的专业。王牌专业的优势是,国家重视,扶持力度大,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强,学习氛围好,就业前景和空间大。其五,专业本身有文理属性,要分清楚。专业有理科生报的,有文科生报的,也有文理兼报的,这个还是要弄清楚。总之,高考报志愿,在选择城市、学校和专业时,既要统筹考虑,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不一样,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规划未来的职业的过程,更体现了高考生的价值观,所以一定不要人云亦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城市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