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司空印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陕西考古又搞了一个大新闻。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在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这就是汉文帝的霸陵。“汉文帝葬在白鹿原是没有疑义的,但此前文献记载是在‘凤凰嘴’,考古人员经过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厘清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说。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图/中新图片汉文帝霸陵位置确定的消息,毫不意外地冲上了热搜。当地不少市民驱车赶赴现场“打卡”,其中一位梁先生表示,他开车半个多小时,“能在外面看一圈就满足了”。千古之谜何来?对于这则考古发现,很多媒体冠以“千年谬误被纠正”“千年之谜揭开”……那么,所谓的千年之谜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历史上,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以勤俭爱民著称。《史记》记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也即,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等都没有增加。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图/中新图片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奉行节俭的汉文帝,对自己死后的墓葬也做了安排。他痛斥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提倡“薄葬”。汉文帝陵之所以命名为霸陵,并非字面上“霸气”的意思,这里的“霸”,是指灞河,霸陵因靠近灞河而得名。西汉帝陵命名多直接来自所在地名,汉高祖刘邦长陵以长平阪得名,汉武帝刘彻茂陵以茂乡得名,其他诸如杜陵以杜县得名,渭陵以渭水得名。“他(汉文帝)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汉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个山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再加上皇帝陵墓本身就有保密性,不会详细标注,《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为后人划定了一片区域。马永嬴介绍,就是在这片区域,有一座凤凰嘴,符合“因山而藏”又具备隐蔽性,元人还留下了“白鹿原北凤凰嘴下”的记载,使得误认沿用了下来。
江村大墓出土一组印章。图/中新图片“不治坟”、“山川因其故”,即不大兴土木,不会像其他汉代帝陵一样,有肉眼可见的巨大“土包”。因此,也让后人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形成两个推论:一是“崖墓论”,认为霸陵是在山崖选址;二是“山藏论”,认为霸陵是修在山中,与地势有关,不用另封土,凤凰嘴的高崖和形状恰好验证了此说法。因此,自宋元以来,史载霸陵是在一个叫“凤凰嘴”的地方——距离现在确认的霸陵约2公里。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专家表示,可能在宋朝时期,人们对于霸陵位置的认知就已经出现偏差,这一谬误流传千年。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图/中新图片在凤凰嘴,有10多块明清时期的祭祀碑,另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铭石碑一通,上书“汉文帝霸陵”5字,因而长期以来凤凰嘴也被认为是汉文帝陵,直至此次霸陵准确位置的确认。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为霸陵的可能。”马永嬴说。被确认的始末那么,现在的霸陵是怎样被发现,并得到确定的呢?2001年,江村大墓及周边不少文物被盗“出土”,非法流入市场。2002年,6件从江村大墓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曹龙公开表示,自那次拍卖事件后,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还发现了“亞”字形大墓,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2011年至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陵区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遗存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江村大墓马骨出土情况。图/中新图片“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马永嬴介绍。江村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都属于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规格。”曹龙介绍,江村大墓规模大、外藏坑数量多、与窦皇后陵“同茔异穴”等,都可以作为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的证据。考古发现陵园园墙遗存,证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共处一个大陵园(大陵园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内,但一人一个墓穴,正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马永嬴介绍,考古发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凤凰嘴”无汉代墓葬遗存,江村大墓“亞”字形的墓葬规格,和皇后共处陵园,以及诸多官印的出土,都是确认江村大墓为霸陵的依据。
江村大墓外藏坑内藏有大量陶俑。图/中新图片“有观赏价值的文物都找不到”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史料记载,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霸陵目前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与史料有关汉文帝的记载形成了印证。《史记·孝文帝本纪》中还记载,汉文帝曾说,当时天下“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不同意奢靡浪费的风俗,讲求实用主义。这与他对自己陵墓的不以金银等装饰,也是吻合的。专家提到,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被确认为汉文帝陵墓的江村大墓,地表确实无封土,没有明显帝王陵墓特征,也印证了史料记载的“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坟”说法。“我想找几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观赏价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马永嬴无奈“吐槽”。马永嬴介绍说,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小件。马永嬴甚至直白地表示:“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都不怎么样,体现了汉文帝节葬的这个要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座汉墓——海昏侯墓。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的墓葬中,共计出土了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几百枚金器,包括麟趾金、金板、马蹄金、金饼等,创汉代墓葬之最。与崇尚节俭的汉文帝霸陵对比鲜明。关于节俭的形象,史料对汉文帝的记载颇多。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但工程人员告知,费用是十个家庭的家产,汉文帝作罢。唐太宗执政早期曾说“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此外,汉文帝还是“二十四孝”主人公中唯一的皇帝。登基后,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三年,刘恒每天都去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护。因此,相较霸陵出土的多是陶俑、青铜器和铁器,薄太后南陵中发现如梅花鹿、金丝猴、巨型龟等珍奇异兽的骨骼与大量金银器。
江村大墓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图/中新图片“不会再继续发掘”国家文物局专家表示,霸陵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永嬴表示,历经将近20年的付出,找到了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汉文帝所在的文景之治时期,是西汉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帝陵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演变。霸陵的确定,弥补了这个时间段的空缺。同时,由于汉文帝霸陵的位置确定,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负责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文表示。据悉,在霸陵不远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薄太后陪葬大量罕见金器有草原风格。考古专家通过对金器的工艺以及外形特征分析推测可能汉文帝早年“代王”出身有关。该批金器来自与草原接壤的代国,可以推测证明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草原已建立交流。“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前述考古研究院表示。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葬坑。马永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我们会把这笔文化遗产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等到他们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再去发掘会更好。如今已经确认了墓主,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马永嬴说。谈到目前的发掘工作,马永嬴表示,现在发掘了几座外藏坑,一是因为陵墓区域被盗墓贼盗扰,需要对个别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认墓主。这个发掘工作是非常慎重的,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对于外藏坑来说,因为其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到它的内涵就行了,现在外藏坑的发掘已经够了,不会再继续发掘。”马永嬴解释。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发掘了明定陵。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致的随葬品。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地宫刚一打开就有大批织物因为环境骤变而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甚至被当做废品丢弃。明定陵的发掘,使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受制于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对一些脆弱的文物保护目前有很大难度,因此保护性发掘是目前的惯例,如秦始皇陵就是以保护为主。这意味着,汉文帝霸陵里的秘密,如秦始皇陵一样,留待后人来破解了。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那么古印章的收藏方法有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印章收藏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古印章收藏方法
  印华章的形状华有方、圆、长方、物椭华博圆中博等中物,华但方者居物中多中。文字很物中繁杂,有几十华物种,常见的以篆字居多博物。印章的材质秦中物汉以前主要是铜和玉,明代以后则多用物石材,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最为出名。其他的材质还有象牙、华物犀角、陶中博、瓷、博水晶、玛瑙物。
  印章的收藏有几种不同的侧重点,有人以印为主,有人则以藏石为主。看重藏印的行家,主要是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的,名家手笔当然是最重要的,如果手工精细老到,就算是由无名氏制作,价值也不会低。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以藏石为主的喜欢从石头着手。民间“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有价”的说法,说明了石材的重要。随着对石材原生矿的不断开采,珍贵的原材料越来越少,藏石因而也备受市场追捧。中国印章所谓四大名石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它们以色彩绚丽、质地细腻、纹理自然、硬度适中,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印石”。偏重于哪一种收藏,只能看个人的爱好。
  收藏印章价值的判断标准一般都以原物的华价格为准,石物华质印章则要观其成色物中按质论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参考,第一,在材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年代越早其收藏价值越高,但同时还应参考存世量的多少来决定价值的高低。第二要看使用者,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为名人使用或名家镌刻的都十分珍贵。官印是国家行政官爵等级制度的象征,存世稀少,价格昂贵,在民间很难觅到,而私印中不乏珍稀之物。第三要看用途,一般来说,收藏章、斋馆章、谜语章多为名人名家所拥有,具有专门用途,价值高于一般姓名章或成语章。第四要看材质,印章所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比较珍贵的有金、玛瑙、玉石、象牙、犀角等材料,其次是铜、铁、竹木等。第五要看印章的工艺,工艺精细老到的印章,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第六则是要看品相。印章很讲究品相,要求字图清晰,边饰无损,有残缺的印章在价值上就大为逊色。此外,传世品印章的价值一般高于出土印章的价值。
  收藏印章要多浏览、多比较、多问、多交流,老印章肯定有岁月的痕迹,摩擦、把玩、使用的痕迹都应该有所体现。新做旧的颜色均匀、死板、不自然、刺眼、不耐看。收藏切勿追求大名头、名家名人、名款、名料的印信。可以从一般的私印和商号、斋号、闲章入手,累积经验,增加自我辨别的能力,逐步提高欣赏和购买的档次。
  古印章收藏价值
  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是两上比邻的高峰,自然应是首先搜求的对象。其中官印远少于私印,故以官印为贵。钮式中常见为鼻钮、瓦钮,其他钮式如龟钮、辟邪钮、带钩钮等远少于鼻钮,价格当然高于鼻钮印。古玺印中铜印最多,玉印、银印、金印极少,备受藏家倾睐。明清流派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极罕见,得到清代印足以欢喜,如为名家有年款之作,价格自然更高。另外,无论古玺印还是流派印,个头大者一般比个头小的为贵。
  就目前文物市场来讲,2010年初时,一般鼻钮秦汉印在20000-30000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鼻钮官印在30000-50000元左右。龟钮、驼钮印可达50000-80000元。元押一枚5000-10000元。上年头的明清篆刻作品很少,有名头者更难得一见。而在2014年一般鼻钮秦汉印已涨到50000元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更贵于此,且已有价无市。
  古印章收藏辨别方法
  1.印面形状
  历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因其一般个头大于私印,而数量又远少于私印故也。所以官印又自然成为作伪的一个重灾区。
  历代官印皆以正方形为正宗,然而特定时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官印,掌握这些特征,如印文为某时、某地、某职官印,而印面形状却不符,伪印的可能性就更很大了,这在战国古玺鉴定中尤为重要。如战国齐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两端有方形突楞,黄宾虹藏有一方“历王之珎”(见《滨虹草堂藏古玺印》),上有一突,摹仿齐玺,但印面有一周框线,一望而知此为赝作。
  2.印章尺寸
  战国古玺,异彩纷呈。印之大小,并无定制。入秦以后,随着度量衡的统一,方形官印边长多变化于2.3厘米(合当时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后,官印边长多超过4厘米。准确掌握历代古印尺寸的变化,对印章辨伪很有用处。
  如“司宫长司”印,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文物总店收藏,边长1.6厘米。《山东新出土古玺印》中,被定为汉代官印。汉代官印边长皆在2.3厘米左右,此印远小于于此,仅此一点,便可定为伪印。再如此印中“司”字右竖左弯(汉官印绝大多数为直笔,如东汉末至西晋“军司马印”),其毫无汉印浑厚神韵已不用再辨。
  3. 印章朱白
  战国官印或朱或白。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几乎皆为白文。隋唐以后,官印基本为朱文。如遇不合此规律者,务必提高警惕。
  如清代吴大澄《十六金符斋印存》一书,著录有一方“虎步叟搏司马”印。叟族为古代少数民族,活动于两汉魏晋之际。按当时印制,且不说此印尺寸形状俱不相符,仅误为朱文一项,便可定为赝作。
  4.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边栏的运用。
  (1)界格。措施于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线,主要有田格、横日格、日格(习称半通印)等种类。战国之时齐楚等国就使用田格或横日格划分方形印面。至秦代,绝大多数官印都用田格或日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东汉之时,又出现了少数在田字中间加一竖的格式,系道家印和殉葬专用印。
  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以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必用田格,如秦“昌武君印”。而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
  (2)边栏。指刻铸于阴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在官印系统中,战国习见,秦和西汉无之。东汉和魏晋十六国个别官印有边栏。如秦、西汉或南北朝风格的官印中见到栏边,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从战国至北朝,只在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部分私印见到,其他时代风格的私印如边栏,伪作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5.印章自名
  不同时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称谓,同一时代官级不同,官印的称谓也可能不一样。如“伏波将军”印,上世纪70年代济南市文物店收购,《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著录,时代定为汉。边长1.3厘米。此印甚小,乃极拙劣之伪作。也许是因为东汉名将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之故,伪造伏波将军官印者颇多。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旧藏有一“伏波将军”印伪品。检两汉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高官皆称“章”或“印章”、“之印章”,以连同原官名凑足5字。二印不合此制,知为伪品。
  6.印文内容
  所谓印文内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别是那些仅见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官名、地名。如一方印章上出现了这种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与风格又不见于此时,使可定为伪印。如1870年何昆玉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中“绣衣执法”一印。此官系王莽时期独有,《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改御史为执法,又置中郎将绣衣执法五十五人,分填缘边。”但新莽官印圆劲而又无四字者,此印生硬板滞,必为伪印。
  7.印章钮式
  就隋以前公私印而言,鼻钮占了绝大多数,而龟钮等其他钮式的印章只占一小部分。物以稀为贵,龟钮等奇异钮式便成了作伪者青睐的对象。
  “军假侯印”,1979年济南市文物商店收购,边长2.3厘米,原时代定为汉。此印钮式臆造明显,当为伪印。汉魏之时军假侯乃军曲侯之副手,只能用鼻钮。此印钮为龟上再盘一蛇,当为玄武之类。这种钮式绝不见汉魏官印。再说,汉魏时,只有高级的侯王印“侯”字无单人旁,而低级的军假侯、军曲侯“侯”字皆有单人旁,伪作者印史知识欠缺是明显的。
  8.印台厚度
  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钮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如两汉时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米之间,印台变化的趋势是由薄至厚。过厚过薄者皆要小心。
  如西安文物库房藏有一方“军假侯印”。《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中收录此印时虽未提供印体照片,但从它著录的印台厚0.2厘米的超薄厚度便可判为伪物。当然参照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此印“侯”字误刻,印文单薄已不用再论。
  9. 印章锈色
  古代印章的收藏分为古玺印和流派篆刻两大类,其中古玺印中,铜印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曾长期埋在地下,即使为传世品,也会产生锈蚀。如西汉“李信私印”等。古印的锈主要有两个层次,即表面为绿锈,绿锈下为枣红锈。有时绿锈上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绿锈在印章表面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枣红锈。锈层较厚,附着结实。
  近年因藏印之风又兴,市场上伪印甚多。但总的来说,现代伪印的锈无论是用漆调色涂抹,还是用硫酸铜加化学试剂置于潮湿环境下“培养”出来,都有两点共性:第一,锈层薄,涂抹而均匀,层次单调,绿锈色多发白,不似古印真品的绿锈沉古。第二,与印本身铜质结合不紧,较容易除掉。
  10. 印章材质
  古代不同级别的人,用印的质材是不一样的,其中铜印最普通,玉、金、银印最尊贵,官印系统尤如此。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古印”请我鉴定,印章竖长方形,大概0.6厘米×1.2厘米。印文为“右空”,鼻钮。右空乃右司空的省文,此自为秦汉“官印”了。但此印有鎏金残痕,我告诉藏家此乃伪物,因为鎏金印汉魏时期是等同于金印的,非高官显宦不能用此。而秦汉时的这种竖长方形的半通官印是级别最低的官才使用的,制度矛盾。再则半通印是同期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大,即大约1.2厘米×2.4厘米,此印又显然小了。
  曾见“夔州防御使符”,以其自称“符”而非“印”,知为明末李自成政权官印,但印文轻佻,边款刀功恶俗孱弱。再看竟为染色印石刻成,而非铜质铸造,钮制更不着边际,知为近年伪物。检索资料,“夔州防御使符”原印铜质,传出于山东恩县。印背右刻“夔州防御使符”,左刻“永昌元年四月日造”,印侧刻“宇字贰佰贰拾伍号”,现藏中国博物馆。
  11.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作伪都能摹仿古印的大概,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的篆刻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毕肖的。这也就如同字画鉴定中强调的“时代风格”。总的说来,战国古玺,古奥灵动。秦代印章多以小篆凿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而富于弹性。两汉官印或铸或凿,但都趋向整齐端庄。新莽印章,笔画匀挺,工稳颀长,铸制精工。魏晋印章多方折松散。南北朝印章更趋粗朴豪放。据此,如果有人称藏有一方南北朝官印,印文结构谨严,布局亭匀,那不可能是真品。
  同样如谁有一方呆滞无神或雄肆奇崛的“莽印”,也千万不要当真。如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篆刻家于希宁编《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中有一方“义台道宰印”。此印5字排3行、“印”独占一行及独特写法均为莽印法式,公元8年,王莽篡汉,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托古改制,将许多层级的长官改称“宰”,如改“县令长曰宰”。但此印周边不整,结字板滞小气,线条僵硬。而莽印真品,一般都方整谨严,篆法遒丽,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阴宰之印”。
  汉玉印是印苑中的精灵,价格远贵于铜印,历来伪品较多。曾见西安一藏家出示自藏玉印六七方,俱为赝制,有的还用的是近年才盛产的辽宁岫岩玉雕成。别说普通藏家,伪玉印也常使博物馆专业人员“打眼”。如《西安文物精华·玉器》收录玉印即真伪混杂。其中“陈请士”印,为考古发掘出土之西汉玉印精品。印文以方为主,辅之以圆,挺健而不失婉畅。“宋珩印”,覆斗钮型制尚称标准,但印文笔画琢磨苟且,僵硬而无婉通之感。笔道起收处多作尖状,而真正汉玉印多方起方收。“宋”字宝盖头错为秃宝盖。要知玉印初兴于战国,鼎盛于两汉。此间玉印存世约五百余,其中汉代最多,战国次之,个别为秦代。这个数字仅占同期存今玺印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当年汉玉印的主人社会地位比高,其文化水准必不致连自己的姓都刻错。而另一方“秦玉印”文字无一正确,且妄加边框,实向壁虚造,精神与秦汉时代相去万里。【印得安】智能印章——守护单位用印安全!智能印章是针对传统印章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多重风险(公章盗用、滥用、人情章等造成的经济和法律风险)而推出的实物印章智能化监管方案。智能印章管理方案一般分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两部分。通过智能印章机硬件设备...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篱笆墙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相司空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