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马是骂人的意思吗什么工具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帝王们的出生、成长一般都会有一些不同常人的传奇,以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一些开国的帝王更是会有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故事,使人们对其“真龙天子”的身份确认不疑,从而盲目地崇拜跟随,为其征战天下付出各自努力。在《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在《宋史·太祖本纪》中也同样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在《汉书·高帝纪》中的记载刘邦的出生更加神奇:“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用白话来说一下刘邦的出生: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坝上闭目小憩,梦与天神不期而遇。恰好碰上雷电交加,天色阴暗,其父太公到塘坝接应其母,只见一条蛟龙蟠于母身。随之就怀孕了,最后就生下了汉高祖。同样,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那就是在南宋民间流传着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讲述的是还是北宋的康王赵构,借助泥马渡江化险为夷的传奇故事。传说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徽宗第九子赵构还是康王的时候,奉命出使金营求和,结果被金兵扣在营中做人质。途中,赵构择机逃脱,逃到磁州(今属河北邯郸)时,夜里住在崔府君庙,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神人告诉他金兵将至,赵构梦中惊醒,见庙外已备有一匹马,急忙跳上马一路狂奔起来。这匹马最后居然载着赵构渡过了黄河,而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后来,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他骑泥马渡过黄河的故事便广为人知。在史料《使金录》中更是有确切的记录:“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 ,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赵构渡黄河真的有这么传奇吗?实际上,这不过是赵构为了粉饰自己辛酸的逃亡经历,而自己宣传出来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而已。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金兵进入汴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去,这就是“靖康之耻”,北宋至此灭亡。随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虽然称帝保留了大宋王朝,但此时的他缺兵少将,而金兵又不断地追击这位延续赵氏江山的新皇帝,赵构只能一路狼狈的南逃。当逃到长江北岸时,只剩下他单枪匹马,此时前有天堑,后有金兵,赵构正要发出“天要亡我”的感叹时,江边芦苇从中划过一条小船,一位名叫李马的人助他平安地渡过了长江。赵构逃到建康后,为了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就编造了自己在危难时有天神相助,对大臣说自己是在关圣帝的帮助下,靠一匹泥马解困渡过的长江。后来,赵构在长江以南坐稳了这半壁江山,就用自己编造出来的传说又对关羽进行了大力的追捧,重新修建关帝庙,自此以后,关帝庙由原来的小庙变成了大庙,并遍及全国,引发了新一轮对关羽的崇拜。关于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还有好几个版本,在《说岳全传》的第二十回“金营神鸟引真主,夹江泥马渡康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描写:“……那康王一马跑到夹江,举目一望,但见一带长江,茫茫大水。在后兀术又追来,急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叫一声:‘天丧我也!’这一声叫喊,忽然那马两蹄一举,背着康王向江中哄的一声响,跳入江中。”“……康王走入庙门,门内站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1958年,香港国贞影业公司还以这个故事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粤剧电影《泥马渡康王》,该片由冯志刚执导,罗剑郎、罗艳卿、凤凰女、梁醒波、李海泉等领衔主演。
楼主将帖子发布到了:aqua肉面76a5的个人主页
8回复贴,共1页
平阳西湾的渔女在骑泥马 翁莲芬/摄寒冬,朔风,滴水成冰的天气,双脚踩入海涂泥水里,好像绣花针刺扎那样的疼痛。乐清雁荡镇泽前村几位村民,扛着泥马和箩筐,来到海滨的船埠头,卷起了袖口和裤脚,把泥马放在涂面上,双手紧握横柄,一腿跪在泥马尾部,一脚在海涂上使劲地往后一蹬,泥马就像一辆轻便的摩托车,快速地滑向江边的蛏田,身后留下一条清晰的轨迹,一二小时后,泥马满载上百斤老蛭而返。这是我五十余年前亲眼所见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泥马,犹如驰骋在海涂上的骏马,又有“海涂轻骑”和“海涂脚踏车”的美称,古称泥撬、泥鳗、舟飘。乐清县西人称为舟飘。乐清已故文人、民俗专家南伟然《乐清传统民俗》载:“舟飘,县西土名,用于张篙时则称篙船,蒲歧、南塘一带叫蓝乌船,比舟飘稍大。古称泥鳗,在唐代就已有之,据说戚继光平倭寇就曾用过这种船。舟飘极小,略似船形,前有木架,可以手提;用时,两手把木架,一足跪于其中,一足踹海涂,藉反作用之力推行,其快如飞。以县西的地团、翁垟、山屿等村为最多。”它又称海马、海踢、泥马船,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沿海各地皆有,别名俗称很多。温州人叫“泥板船”;乐清蒲岐、南塘人叫“斓鰗船”,乐清县西人叫“舟飘”; 龙湾人叫“脚踏片儿”;洞头本岛叫“泥涂船”,霓屿人叫“涂橇”,还有叫“单脚蹬”;台州路桥人叫“踩腿”,温岭人叫“滑掭”或“弹鰗掭”;宁波象山人叫“海马”,镇海人叫“泥艋(马)船”;福建连江马鼻一带叫“土板”。
泥马,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各地长短不一,宽窄各异,样式大同小异,小巧轻便,但始终离不开快速、便捷、载物等三大实用特点。雁荡的泥马,木制,狭长形,前尖后宽,长约2米,底部最宽和边高约15厘米;头部渐尖,向上略翘;尾部较宽而开口,前后有隔板,前部留有空位,可放置器物、干粮、饮水、雨具等,可装载一百余斤捕获的小海鲜;中间装有一个“∏”形的把柄;底部平坦光滑,精致小巧,非常轻便,单手握把柄,可以轻松地提起来,放在肩上背着回家。洞头的海涂船,宽大的长方形,方头方尾,是名副其实的小船,整条腿跪在船内。我在苍南看到的泥马,最为简易,是一块长条形的白木板,无边,头宽,高翘,外形像一架小型的竹排,具有先秦泥橇的遗韵,中间的把柄向后倾斜,和五根木条构成像倒过来的方凳,便于放置货物。椒江的泥马船,中间把柄的两端各有一条木棍连接船头,形成三角形架构,使泥马船更加牢固和稳定。
泥马使用时,双手握住中间的把柄,把握滑行方向,使泥马平衡稳定地前进。一腿跪在泥马的尾部或舱内,另一脚在泥涂上不停地向后蹬泥,泥马就快速地向前滑行。如果沿着泥马的旧迹滑行,好比火车行驶在铁轨上,速度很快。骑泥马看起来挺简单,但是也有诀窍:一是身体平衡要掌握好,注意协调性;二是蹬腿的力度要适中均匀。如果没有掌握好协调平衡性,蹬泥一脚深一脚浅,没有规律,泥马就会连人翻倒在泥涂上。台州温岭与乐清相邻,原称太平,曾属永嘉、乐清两县,当地人称泥马为滑掭。
据《温岭民间文学·陈氏始太婆祝氏娘娘的传说》载,相传唐朝末年,陈氏始祖因避战乱,从福建渡海来到温岭箬横云浦地方定居,他在大陈洋面上捕鱼时,结识了祝氏娘娘,后结成夫妇。祝氏娘娘才智出众,关心民众,热心公益。她看到村里讨海为生的贫苦人,下海涂劳作时非常艰辛,在深陷膝盖的泥泞海涂上行走,非常吃力;如果身负重物,更是寸步难行。有时,双脚深陷嫩泥里拔不出来,会被上涨的潮水吞没。她常想,若有一件工具能使人不陷入泥中,又能跑得飞快就好了。有一天,她坐在一张条凳上,又想起了此事,不小心把条凳翻倒,四脚朝天。她突然灵机一动,将自己一条腿跪在条凳上,两手扶着凳子前面两脚之间的横档,另一条腿在地上向后蹬,让凳子滑地前行。她想,海涂上的泥非常软滑,如此滑行会很方便。于是她创制了像条凳那样的小木船,中间置有凳脚那样的横档当扶手,称为滑掭。下海人将滑掭在海涂上试用,慢慢熟练了,就非常实用。此后,周边各村讨海的人,都学会了制作和使用这种滑掭,一直沿用至今。另据陈人斋主编《云浦陈氏文化·滑掭诱敌歼倭寇》载,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追剿倭寇到了温岭高浦一带的海边。倭寇逃到船上,趁着海潮退尽,将船停在海涂江边上,中间隔着大片的海涂,使戚家军难以靠近。戚将军沿着海堤视察海防时,发现当地下海人踏着滑掭,在泥涂上滑行如飞,来去自如。于是计上心来,命人制作了大量的滑掭。同时,招募了当地大批经常下海的健壮青年,组织了一支乡兵,请他们教会了许多士兵驾驭滑掭。嘉靖四十年(1561)五月十九日,戚将军令军士和乡兵扮成乡民,踏着滑掭,到倭寇船前呐喊叫骂,诱敌涨潮后登陆。戚家军在藤岭、长沙等地设伏,最后大败倭寇,活捉了倭首五郎、如郎等人。
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点击上右角——查看公众帐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1、搜索公众账号:瓯越文体秀2、或搜微信号:ouywtx
3、联系电话:0577-888129114、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下载贴吧APP看高清直播、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泥马是骂人的意思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