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都会有实体中心医院就诊卡吗?

  有的复诊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00%多,有的日寄出药品超200单——  【“问诊”互联网医院①】“指尖上”的医院用上了吗?  编者按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应用成果,互联网医院具有实体医院无法相比的便捷性,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就医配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互联网医院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接诊量也大幅提升。  近期,《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辽宁、广东等地采访发现,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医院确实为群众寻医问药提供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在运营中也存在不少“堵点”,如医保支付尚未普及、医生对线上问诊积极性不高、各互联网医院之间数据不互通,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等。如何疏通互联网就医“堵点”,让互联网医院真正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好帮手?  “终于解了‘断药’的燃眉之急!”近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陈女士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复诊,顺利收到了医院配送的急需药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问诊变得困难,很多医院诊疗服务减少。《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互联网医院为缓解疫情下的问诊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近两年,各地互联网医院不断扩展线上医疗服务项目,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专科咨询、在线复诊、在线续方、药品配送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寻医问药,同时减少了人群聚集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通过互联网医院寻医问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缓解疫情下就医焦虑  今年4月,甲亢患者陈女士需要去医院复诊开药,但由于所住小区被划入临时管控区,无法外出,她一度感到焦虑不安。情急之下,陈女士想起就诊时,主管医生曾介绍过互联网医院有复诊功能,她抱着尝试态度下载了“北医三院”APP。  按照APP页面指引,陈女士顺利找到了自己的主诊医生,并很快完成了复诊续方。  “从患者角度看,使用互联网医院确实能节省不少时间,患者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药品。对医院而言,线上诊疗降低了疫情院感风险,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增加了医疗服务供给。”北医三院医务处处长、互联网办公室主任胥雪冬说。  在胥雪冬看来,互联网医院还能帮助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线下医疗服务,例如,患者可以先在互联网医院预问诊,精准确定就诊科室,减少往返各科室排队挂号时间等。  近日,困扰沈阳市民马潇的一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原来,从4月初起,马潇的体温持续一周在36.8~37.2摄氏度。因为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时空交集,居家隔离期间,尽管连续5天核酸检测阴性,但她仍有些担忧。  在女儿的帮助下,62岁的马潇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免费咨询了发热门诊白晓红医生,得知“体温未超过37.3摄氏度不算发热,属于正常温度范围”,马潇心中的疑虑得以解除,而这前后仅用了几分钟时间。  为满足更多患者疫情期间的就医需求,近期,北医三院互联网医院还新增了免费药事咨询、护理咨询、自助预约检查等患者亟须的服务项目。例如,针对疫情防控背景下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新生儿等特殊群体需求,由专业护理团队免费提供咨询和康复指导服务。  互联网医院业务量增长显著  “主诊医生开出处方后,药师进行处方审核及药品调剂,随后与专门的物流配送人员共同核对、封装、打包,交由物流公司配送。”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次足不出户的诊疗,让她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  北医三院APP自2018年2月上线以来,注册量迅速增长,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有近92.6万注册用户。胥雪冬说,今年1~4月,北医三院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复诊业务量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44.12%。  记者采访了辽宁多家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医生和就诊患者发现,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中心等10余个科室近百名医生参与互联网医院运作。  据介绍,截至4月20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仅发热门诊5名主任医师已接诊及完成咨询1.3万人次。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已经设置审批1600余家互联网医院。《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综合医院成为建设互联网医院的主体,占比近7成。  记者在深圳走访了解到,今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互联网医院月接诊量超5000人次,日寄出药品超200单,缓解了线下的诊疗压力。  除了公立医院,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部总经理胡亚男介绍说,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已覆盖超过15000家医院,入驻超4.5万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2021年,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咨询量超过19万次,较2020年同比增长90%。”  尚有多个堵点待疏通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诊室主治医师李雅琴在采访中表示,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是对线下诊治的有效补充,对就诊人员进行分流,缩短了等待时间,对缓和医患关系也有一定作用。  “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诊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衔接。”胥雪冬表示,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形成闭环,线上线下互相补充衔接,治疗具有连续性。同时,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还具有严格的准入机制,拥有完善的药学、病历质控机制。  胡亚男指出,具有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背景和能力的企业能利用技术、运营、供应链等优势,提高诊疗效率。以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为例,依托京东健康医药供应链,可以更快地配送药品,80%自营药品订单可以实现次日达。  不可否认,近两年互联网医院数量大幅上涨,为大众诊疗提供便利,尤其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管)控区群众寻医问药难题。但是,互联网医院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堵点”,《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超九成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状态。  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很多互联网医院存在医保支付尚未普及、医生对线上问诊积极性不高、各互联网医院之间数据不互通,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  如何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为更多人解决就医难题?互联网医院应反思“堵点”,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发挥出更大效用。

高雅静继《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后,日前,《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也正式出台(以下简称“办法”)。8月12日,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上海市互联网医院及互联网诊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该《办法》自2019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互联网医院包括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开展的诊疗服务应符合实体医疗机构或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执业范围内,主要包括: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随访和复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展以下服务:首诊患者诊疗服务;甲类传染病(含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危急重症、需要前往实体医疗机构进行体格检查或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诊疗服务;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用药风险较高、有其他特殊管理规定的药品处方开具和配送;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或未经注册登记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提供虚假医疗信息服务,违规发布广告、违规开展保健品推销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禁止行为。此外,互联网医院根据开展业务需要确定诊疗科目,诊疗科目登记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符合《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和相应的专科标准、规范等规定,并与实体医疗机构或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和服务项目以及医疗机构的类别、规模及所承担的功能和任务相适应。二是互联网医院开设相关诊疗科目,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至少有1名本专业正高级、1名副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该医疗机构(可多机构备案)。针对在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师、护士,应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进行查询。《办法》称,医师应在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注册,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应确保完成主要执业机构规定的诊疗工作,并在《医师执业证书》规定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内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电子实名认证。有条件的互联网医院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加强医务人员管理。第三方机构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共同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应当为实体医疗机构提供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明确责权利。为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安全、有效、有序开展,《办法》规定,互联网医院必须对患者进行风险提示,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由接诊的医师通过互联网医院邀请其他医师进行会诊时,会诊医师可出具诊断意见并开具处方。患者未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医师应充分掌握患者既往病史、诊断和处方用药情况,在实时顺畅的医患沟通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医院按照规定的服务范围提供诊疗服务。患者需要提供2个月内实体医疗机构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的就诊病历资料。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终止制度,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存在其他不适宜在线诊疗服务的,需要医务人员当面诊查时,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所有在线诊断、处方必须有医师电子签名。不得在互联网上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以及其他用药风险较高、有其他特殊管理规定的药品处方。为低龄儿童(6岁以下)开具互联网儿童用药处方时,应确定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在监督管理方面,《办法》称,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服务纳入行政部门对实体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和医疗机构评审,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过管理平台对互联网医院实施监管,重点监管互联网医院的人员、处方、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内容。来源:据上海市卫健委网站内容整理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心医院就诊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