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管理 探讨企业管理包括哪些管理的关键要素与实践经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策略应用论文,本文共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策略应用论文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策略应用论文引言:新时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运行中的风险管理工作上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的做好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从而有效的应对风险的产生,这项工作的实施与实现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与手段[1]。在企业运营中展开内部控制的工作必须积极的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在风险发生时企业内部具有高度的执行力与凝聚力。全面的将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策略相结合,并积极的在企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进行应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没有高度创新性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从我国在新二十一世纪初期加入到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发展的经营市场已经开始走向世界,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积极走出国门的同时,国外很多企业也主动入驻到我国国内市场[2]。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风险,但是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环节展开中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在改革创新中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整个企业对发展过程中风险应对能力表现较差,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式,企业在运行中能够积极合理的对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能有效的进行创新与改善,使得企业不能及时的把握发展的形势与机遇,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缺乏完善的企业相关制度体系的支持只有有效合理的企業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环节展开中,虽然已经有相应的行业执行标准,但是对于企业的具体运营来说,整个企业制度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完善性。企业内部实施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还有待考察,企业的风险管理评估标准是否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还值得探讨与商榷[3]。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完善合理的'风险评价标准,将会大程度的增加企业在于风险的几率,在风险出现时并不能积极有效的应对与处理,极大的导致企业增加了损失。因此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应用实施的有效策略(一)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团队管理与创新意识在当前的全球化经济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我国企业不仅应当积极的对运营风险进行规避,还应当主动抓准发展机遇。在经济危机的爆发过程中展现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展开的较多问题,企业领导与高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给予高度的认识与理解。企业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加强团队管理建设,全面的为企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管理思路,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从而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操作水平,在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进行完善与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建构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程序,加强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二)全面完善企业运行的管理控制体系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以风险评估为主要依据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积极的在企业内部控制程序中调整与完善企业内部的生产与财务等工作方式,有效的实现对企业发展风险的预防与规避。一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风险,应当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应对预防方案,按照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损失。结语:综上所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展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全球化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本文围绕着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应用实施的有效策略两个重要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全面加强我国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应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策略,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的健康运行与平稳发展,从而为我国企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苏邃墨.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44-448.[2]陈关亭,黄小琳,章甜.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6):93-101.篇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摘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风险,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内部监督的强化也可以规避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战略、经营效果、财务报告、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方法,制定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岗位职责、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用人制度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保险、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篇3:ERP应用风险与内部控制ERP的实施,就好比危险的飞行一般,让人胆战心惊而又无法抗拒,在ERP应用的过程中,企业要面临来自业务流程、应用架构、数据质量和技术架构等四个方面的业务风险。下文针对如何从内部控制这些风险,提出了解决之道。由于对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ERP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实施以前,许多企业基于计算机的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是职能部门运行的,比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的流程来设计的。ERP系统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订单的获取到发票的开出等业务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ERP系统中单一的数据库,使过去跨部门的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和压缩。压缩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审计线索在ERP系统的引入后消失了。同时,企业过去基于文件审批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无法适应ERP基于流程的管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的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ERP系统,这种依赖和信息系统本身特点所导致的脆弱性,形成了企业新的业务风险。实施ERP系统后,企业所遇到的业务风险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业务流程、应用架构、数据质量和技术架构。其中,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特征相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ERP系统中,通过对手工流程的机器处理,比如审批处理自动化等,进一步增强了完成各种业务流程的效率。但是,在新的业务执行环境中,这些审批处理自动化方法将改变企业内部原有的一些风险特征,这时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重新评估和设计。内部控制蕴涵新的风险ERP实行的是流程化的管理,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交给了ERP系统来进行控制。这样一来,一方面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ERP系统的引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ERP系统的实施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优化的目的就是减少或合并流程中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流程中有利于控制的重复环节将消失,这样一来内部控制体系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企业内部的整体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对基于ERP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的审核,确认是否存在足够的有效控制以降低由于ERP系统的使用而带来的业务风险。定内部控制目标针对由ERP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我们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重新评估和完善。ERP系统实施之后,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通常包括下面这些内容:1.利用风险评估手段重新确定企业中关键的业务流程;2.对整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控制是否很好地满足和支持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3.对岗位职责分离的评估,确保在整个流程中存在正确的稽核点和平衡点,对敏感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限制;4.评估控制方式是否合理,比如基于手工流程的控制和基于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否搭配合理。确定评估范围一般来说,ERP系统将覆盖营销、计划、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根据经验,如果对每个流程和控制点都进行评估在资源的利用上是非常不经济的。ERP系统的控制评估必须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风险评估寻找对主要业务运作中影响最大的领域。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企业整个业务风险域中寻找对企业具有最大风险的业务流程,从而进一步确定有哪些ERP模块在支持这些业务流程。篇4:ERP应用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论文ERP应用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论文由于对原有手 工业 务流程的重新设计,ERP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实施以前,许多企业基于 计算 机的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是职能部门运行的,比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的流程来设计的。ERP系统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订单的获取到发票的开出等业务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ERP系统中单一的数据库,使过去跨部门的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和压缩。压缩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审计线索在ERP系统的引入后消失了。同时,企业过去基于文件审批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无法适应ERP基于流程的管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的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ERP系统,这种依赖和信息系统本身特点所导致的脆弱性,形成了企业新的业务风险。实施ERP系统后,企业所遇到的业务风险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业务流程、应用架构、数据质量和技术架构。其中,业务流程的转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 影响 最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的风险特征相比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ERP系统中,通过对手工流程的机器处理,比如审批处理自动化等,进一步增强了完成各种业务流程的效率。但是,在新的业务执行环境中,这些审批处理自动化 方法 将改变企业内部原有的一些风险特征,这时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重新评估和设计。内部控制蕴涵新的风险ERP实行的是流程化的管理,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交给了ERP系统来进行控制。这样一来,一方面导致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ERP系统的引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ERP系统的实施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优化的目的就是减少或合并流程中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流程中有利于控制的重复环节将消失,这样一来内部控制体系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对企业内部的整体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对基于ERP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定期的审核,确认是否存在足够的有效控制以降低由于ERP系统的使用而带来的业务风险。定内部控制目标针对由ERP系统实施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我们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重新评估和完善。ERP系统实施之后,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通常包括下面这些 内容 :1.利用风险评估手段重新确定企业中关键的业务流程;2.对整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控制是否很好地满足和支持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3.对岗位职责分离的评估,确保在整个流程中存在正确的稽核点和平衡点,对敏感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限制;4.评估控制方式是否合理,比如基于手工流程的控制和基于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否搭配合理。确定评估范围一般来说,ERP系统将覆盖营销、计划、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根据经验,如果对每个流程和控制点都进行评估在资源的利用上是非常不 经济 的。ERP系统的控制评估必须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风险评估寻找对主要业务运作中影响最大的领域。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企业整个业务风险域中寻找对企业具有最大风险的业务流程,从而进一步确定有哪些ERP模块在支持这些业务流程。一般来说,我们通过对业务流程所有者的访谈,来确定我们的评估范围。在对实施了ERP系统的 企业 的调研和风险评估中,我们发现,ERP系统中涉及到企业收入业务、支出业务和库存业务的系统控制流程对企业的业务能否顺利运转 影响 比较大。对于这种影响,是这样定义的:由于业务控制的削弱,导致企业出现 经济 问题 和违规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例如,企业管理层非常关注财务控制的内部和外部流程,因为那些这些流程决定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是反映企业运作是否健康的“脉搏”。因此,我们通常会更关注收入业务,它包括主数据维护、销售订单处理、发运、开票、退货和收款等控制 内容 。评估控制方案在确定评估范围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流程进行描述和 分析 。对ERP流程中的每个动作,我们都需要追溯到它的结果,描述风险特征并确认相应的控制点。在ERP环境中,通常有两种控制方式我们需要考虑:一种是基于系统的控制,另一种是基于流程的控制。在ERP系统支撑的业务流程中,上述两种方式通常需要结合使用。手工控制主要依靠个人职责的履行来完成。比如,通常付款是需要通过填表、签字确认才可支付的。基于ERP系统的控制,是由软件来完成的,通过控制数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来限制和核查动作的合法性。ERP系统的参数设置将决定这个领域的控制级别。这些控制包括用户访问、字段验证、工作流和许多其他用于确保数据处理一致性的控制。例如,系统会自动拒绝生成一张与前一次序号相同的发票。这样就自动降低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和应付帐款处理的混乱。值得注意的是,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某些二次开发工作会削弱在系统中已经设置好的控制,从而产生新的风险因子。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用手工控制来弥补。完善控制,杜绝盲区需要了解的是,即便根据ERP系统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了内部控制,减少了由于“流程自动化”带来的内部控制可能的.削弱,仍然无法彻底消除系统本身的特点导致的控制盲区。这在复杂的系统接口和多用户访问情形下,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很少有企业用一个系统将企业所有的数据和流程都管理起来。所以,ERP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是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的必需。这些位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区域。由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可能完全不同,为了实现数据的传递,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换。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技术平台和特点开发不同的接口,这些接口会产生新的控制方面的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实施了ERP系统后,陷入了用户访问方面的问题。比如,如果访问权限开放给不应该拥有访问权限的个人或团体,它将极大地提高数据遭到破坏的风险。缺乏对这类用户权限的有效控制,会降低那些敏感交易的安全性。所以,用户访问对敏感交易的访问需要通过有效的控制,例如责权分离的原则加以限制。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ERP系统正逐步在企业中得到广泛 应用 。但是,当我们关注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ERP系统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 研究 和制定ERP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是ERP应用中不容忽视的新课题。篇5:试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07.18 来源:管理者CLUB 文:姜捷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于完善内部管理、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顺利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真实可靠,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高管层和关注的重点。企业内控所暴露出的问题基本可归于机构设置内控缺陷,观念落后、目标考核粗放、权责不清,授权模糊。特别是企业上了一定规模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动荡背景下,没有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企业难以及时化解多年积淀的风险,业主们用血缘关系或指派亲信等习惯手段,控制企业的内部舞弊和道德风险显得苍白无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就更加显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地位。笔者以多年从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经历,谈谈民营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些想法。一、 目前企业风险与内控管理的现状现阶段许多民营企业为实现业务快速扩张,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环节上远远滞后于业务的发展。虽然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按ISO标准化建立了相关制度与规定,但有关制度和规定等建设,基本上是在事后发现问题或影响工作流程时,由相关业务部门仓促被动出台了一些规定或制度,也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评审和事后监督。在形式上未能分清制度和操作细则的层次,在高度上由于是部门牵头制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控制上按部门进行简单制约,未能分离不相容岗位。在授权上未能建立治理结构框架下的授权机制,在制度覆盖上未能形成系统一体化管理机制,在目标控制上由于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量化指标过于简单,未能体现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内涵,在考核上有些虽借用KPI管理方法论,有关KPI指标没有从整个价值链上去提炼和挖掘。公司上下未能形成主动接受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造成上述机制缺陷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其一是近阶段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社会和企业创造太平盛世经营环境下,生产要素的大幅上升和业务的高速发展掩盖了内在积淀风险与问题因素;其三是财务基础非常薄弱,无法提供和提炼准确的供决策层有价值导向目标的相关数据因素;且与民营家族企业没有外部压力难以主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的缺陷和因素,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企业建立基于内部控制为基础贯穿战略控制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已刻不容缓。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条件与原则控制构架设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5要素框架,构成了企业内控设立的基本条件。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通过要素的循环,充分体现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措施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完整的内控机制。企业内控具体设计时因遵循5要素框架的以下四项原则:1、建立内控机制应遵循的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第一,要识别评估企业潜在的主要风险点和面,进行轻重缓急排序;第二,内控制度覆盖要全面,要从内到外、由上至下、从部门到岗位,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进行覆盖;第三,设置相互制衡是内控的主要目的,所有的制度均应有部门或岗位予以制衡;第四,制度出台要充分考虑成本和适应的原则,如果把一些发生概率很少涉及面很窄的控制环境安排很严密的制度那就失去制度设立的目的。2、自我评价的原则目标、计划、执行、检查构成管理四步曲。自我评价就是检查环节,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应通过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和内审制度来保障,有条件可聘请非同一审计机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控审计报告。3、机构独立设置的原则机构独立设置是内控体系中内部环境环节最基本的要求,内控主管部门应独立于经营层之外,许多民营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在强调内控时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否则建立内控就失去意义。应遵循公司治理框架下,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内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经营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独立机构或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4、控制措施和风险识别的设定原则控制措施设置应考虑,外部反舞弊协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及其涉及面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环节。三、企业风险与管理内部控制运行的特点我国风险内控管理尚在探索阶段,现有较权威的法规是财政部等5部委在7月1日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部法规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其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过渡性法规。但该部法规仅在上市企业从207月1 日开始强制执行,其他企业可参照执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应该各有所不同。例如在战略风险控制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内部控制起配合辅助作用;然后从战略风险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逐步发生逆转,直到财务报告层次,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配合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该机制是应根据企业本身所处的管理提升不同阶段,设置有侧重面的阶段目标,否则,将会造成运行成本上的浪费。根据我国的国情,现有的法规是以突出内部控制为主线,贯穿风险管理的内涵。其原因是由于国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人才相对匮乏,目前仅国有控股银行有这方面的内控专业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还处于基础建设起步阶段,如强调全面风险管理,会使企业无法承受人力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对此,建议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内控机制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注:全面风险管理涵盖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框架的实质8个方面要素。四、 企业风内控机制建立的规划目标根据企业内控建设的需求,要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定位。确定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定位目标要满足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的要求;要与企业行业地位相匹配,如企业已跻身行业龙头地位,其定位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在内控建设上已没有喘息的机会,业务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是风险快速积累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管理风险。无论从目的、目标,还是从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的根本功能是风险管理。因此,在机制建设的规划上就要以高起点去规划,以适度导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的要素的规划目标去设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框架,可以从源头上梳理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问题冲突。在具体的建设过程要遵循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局部结合的原则、轻重与缓急结合的原则、成本与效益的结合原则及时间紧迫性的原则。五、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熟悉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碰到具体新问题都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产品集中度的风险、客户结构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识别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企业提高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当前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的内部道德风险、营私舞弊、激励机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市场风险驾驭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篇6: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探讨论文一、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我们所说的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发展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管理的工作。通常情况下,企业为避免这些不确定因素产生的企业风险,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会提前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一定的权衡以及管理。这样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不利要素进行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对一个过程进行管理,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另一种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实施各种项目的投资时,进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不论是哪一种过程,企业都必须分析并管理可能会对这一过程造成威胁的因素,以避免这些威胁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预案,即使这些可能因素产生影响,也能避免其影响扩大,使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这方面来讲,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就是对这些在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对财务造成威胁的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第二,需要配备管理人员。同其他部门一样,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也需要配备特定的管理人员。一旦企业成立,便会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成立之后,一定要聘用专门的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第三,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应急性特点。在企业的发展以及各种项目投资的过程中,有些财务风险可以预知,但是仍有许多威胁性因素很难被人们预知到,这些威胁性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的情况在突然产生。所以,这些突发性的威胁因素也应被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者考虑在内,从而使得常规财务风险和应急性财务风险都能够被有效的应对。2、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励。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很多方面,信息控制、财务控制、员工控制、生产销售控制等等。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序运行的重要工作。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管的有效提升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实现,这样就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信息失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财务信息失真,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则能够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因此,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减少信息失真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第三,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发展进行协调的一共重要环节就是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联系。第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能够在本行业中站稳脚跟。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者都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人都是企业各部门相关员工,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要求部门间和员工间的密切配合。不仅如此,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一直贯穿在内。因此,他们的第一个联系就是具有共同的目标,要求员工全员参与并且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第二,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五个主要因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以及沟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避免出现产生财务风险的威胁因素。从这方面来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可以说是从内部控制的概念中延伸出的一个概念。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企业控制的风险评估可以以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要素为标准。第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进行内部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的工作是预测企业发展和项目投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进行提前的预防工作。而企业内部控制措主要是依据财务风险进行制定的。愈大的财务风险就需要愈详细的内部控制措施,因此,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第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同企业内部控制在内涵和边界上的区别。造成二者理解混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多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实际上,从源头上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围绕着会计与审计进行的,其考虑的主要风险是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经营风险,同财务风险控制有很大的区别。第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同企业内部控制在内容上的区别。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防止产生信息失真状况,负责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保证企业的有序经营。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管理并规避财务风险,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损害企业利益的因素进行考虑,采取措施,避免造成企业财务损失。第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同企业内部控制在结构上的区别。随着企业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扩展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目标有所发展。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在结构上的区别。[结论]当今社会,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使二者以一个协调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参考文献:[1] 曹卫军.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 (09)[2] 李连华.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 会计研究. (02)[3] 杨有红,胡燕. 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 会计研究. (10)[4] 阳春艳. 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J]. 会计之友(下旬刊). (09)篇7: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及内部控制论文摘要: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将面临停工、甚至烂尾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资金风险的成因,将资金风险归结为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以及销售过程的资金风险,并举例说明每个过程资金风险的暴露方式。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内部控制应以风险为导向。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规避风险的能力,通过分析、识别资金风险的成因,我们建议房地产企业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对资金风险进行规避和有效抑制,或将资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阀值之内,以确保资金安全。篇8: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及内部控制论文一、引言资金风险一直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不仅关系到房地产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安全和生存安全,是评价房地产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准。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资金贯穿于房产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将面临停工、甚至烂尾的风险。以来,随着一线城市“地王”频现和二线热点城市的火爆,土地成交价格不断刷新历史新高,“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此起彼伏,并且在金融杠杆的作用下,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迅速上升,识别和控制资金风险再次成为房地产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二、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及成因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将资金风险归结为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以及销售过程的资金风险。1、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是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生决策失误或者受到某些突发情况而导致资金收回困难的不确定性。房地产项目一般由投资决策开始,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收益和投资目标的实现。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根据项目的市场定位、开发周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资金筹集能力,有针对性底进行土地购买。同时,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盈利预测,制定资金筹集计划,合理配置资源,完成开发任务,实现预期收益。但是,项目开发的成败、市场反馈是否能达到预期,是受到项目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市政规划、政策导向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的。例如:一个房地产企业拟购买一个地块,其所处位置为城市郊区,地理环境优越,且临近交通主干道,交通优势明显。该房地产企业经分析评估,果断把握机遇购买了该块地,进行别墅开发。但在开盘后,却没有如预期所料受到市场的追捧,反而成为了冷盘。经过仔细调查,原因为:在政府规划中,该地块附近要建设一座变电站,因担心受到辐射及磁场等影响,市民没有对该楼盘表现出兴趣。该投资因未对周边规划设施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尽职评估,造成了企业重大投资失误,发生了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2、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过程也是一个筹集资金的过程,需要对持续的现金流管理和风险加强控制,从筹资和现金流两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需求时间较为集中,存在资金链断裂等不确定性。筹资方面,房地产企业需要获得持续的资金流入,以满足开发对资金的不断需求。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保证资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与稳定,并支付适当的资金筹集成本。例如:某房地产企业正在开发一个项目,资金需求的数量大且需求时间较为急迫,按照预先制定的筹资计划和筹资工作准备,预计可以满足需求。但是由于资金提供方的原因,该笔融资延迟了时间,而该房地产企业未事前做好其他备选方案或者防范预案,此时,房地产企业就面临筹资不稳定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不仅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将面临停工、烂尾的风险。现金流管理方面,房地产企业在取得筹资之后,应对已到位现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若管理不到位,一方面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还会出现资金闲置、资源浪费的情况,过犹不及,从而增加企业的总整体资金风险。例如:某房地产企业面临多项目同时开工的情况,虽然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且已全部到位,但是由于相关人员对项目开发周期不熟悉等原因,在配置和使用资金时不够合理,出现了紧急的项目资金短缺,非紧急项目反而资金富余、闲置,同样使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风险。还有一种情况,即资金到位的时机不合理,如果资金到位过早,也容易导致大量资金闲置,造成不必要的筹资成本支出,形成另外一种未能合理计划与配置的资金风险。3、销售过程的资金风险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过程也是资金回笼的过程,主要指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资金回笼未达到预期,且超过房地产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对企业后续发展也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例如:某房地产企业在开盘之后,为了促进去化库存,或考虑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在未对成本进行详细测算的情况下,盲目跟随促销策略,降低价格、减少收入,使自身利润收窄。该情况看似完成了售楼的工作,但是回收的资金不能覆盖投入的成本,实质上直接造成了企业亏损、效益降低,增大了企业偿债压力和可持续经营的压力,形成销售过程的资金风险,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同样是非常不利的。三、内部控制措施及建议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内部控制应以风险为导向,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对风险的预防与管控。房地产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规避资金风险,提高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通过分析、识别资金风险的成因,房地产企业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对资金风险进行规避和有效抑制,或将资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阀值之内,以确保资金安全。上述三个过程的内部控制措施及建议如下:1、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和评估机制房地产企业在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主要是指投资决策的失误导致资金投入的风险增大,资金回收难度增高。为了应对这种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种决策和评估机制,规避风险:一是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从制度设计上规避可能发生的决策失误,并实施问责与追责;二是建立前期投入资金预算制度,科学分析与测算,在保证项目开启和资金投入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追求资金效率和投资效率;三是结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营历史和经营特点,开发投资项目的评估模型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类型设定不同的风险阀值,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期在项目池中遴选出好的项目,从源头上保证投资资金风险的最小化。2、科学编制筹资计划和资金分配计划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应适时拓展筹资渠道,以保持筹资的稳定性、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要根据投资计划、工程计划、采购计划,以及各项进度、节点等,设计筹资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工程付款计划,科学设计筹资节奏和资金使用,做好紧急情况预案,既保证资金需求,又减少资金静止成本,总体降低资金占用成本。3、建立成本测算及盈利预测机制房地产企业进入销售过程,是一个成本利润回收的过程,也是资金回笼的阶段。建立成本测算及盈利预测机制,盈利预测机制中包括定价策略,准确测算收支,不仅有利于沉着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避免定价过低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偿债风险,实现企业利润,同时也是显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运营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房地产企业既要避免盲目促销而稀释回流资金,又要合理运用营销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促进资金的高效回笼,最大程度降低资金的回收风险。四、总结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回暖,房地产企业对于资金风险控制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资金风险的成因,将资金风险归结为投资过程的资金风险、开发过程的资金风险以及销售过程的资金风险,我们建议房地产企业应该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投资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带来的资金安全;因地制宜编制筹资计划和资金分配计划,提高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的能力;开源节流,通过建立成本测算和盈利预测机制,以及定价机制,规避资金风险,促进房地产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邵晓东、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研究―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J]、知识经济,,(22):114-115.[2]袁倩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浅析―以成都置信实业为例[J]、商情,,(32):5.篇9: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论文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指的是一种方法与程序,对施工企业的财产安全具有保障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良性循环,施工企业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资金批准、授权、审验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对不相容岗位实行相分离原则。1.1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控制缺陷首先,有的施工企业重生产轻管理,在制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充足的思考。具体体现在:指标设定缺乏科学性、预算缺乏合理性,以及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等环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未形成规范完善的体系。其次,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缺少有力的监管,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进行项目管理时,忽视了成本控制,也没有规范有序的资金运作程序,内设监管部门职能未全面发挥,执行力度不够。1.2投标项目不做深入评估,加大资金积压风险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通常是不计成本,只要有新项目上马,就不假思索地进行投标,忽视了对项目的收益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一旦某一项目资金投入时间太长,资金回收不及时,最后就会出现资金积压现象,不仅影响了资金的投资效率,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剧资金的风险。1.3资金管理不科学,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向与控制缺乏协调性;事后监督没有有力的考核办法作为依据,仅成为一种摆设。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不透彻,而财务人员又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由于受到了领导的指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味地以领导的要求为主。由于大部分企业领导注重企业的利润指标与产值,不重视资金管理,导致企业进行年度考核时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异常,而新的经营队伍核账清产时,存在严重的潜亏现象。1.4财务信息失真,导致资金管理决策失败当前,在项目负责制的情况下,部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乃至财务人员出于对自身利益及目的的考虑,随意改变会计处理政策,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善、不透明,这无疑给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了虚假的财务信息,最终导致错误的资金管理安排,出现财务问题不可避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资金周转。1.5领导权力滥用,资金控制效率低下企业资金的使用需根据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但有的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凭借自己拥有的权力,不遵循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按照相关法规正确操作资金,如私自挪用公款、相互拆借资金等。而经办人员经受不住领导给的压力,只能乖乖地放下规矩,按领导的指示办事,最终造成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低下,管控无力,增加资金损失风险。篇10: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论文2.1加强投标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注重对投标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科学合理的投资项目,真正做到资金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项目投标过程中,应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并且还要注重财务的赢利情况、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行性等,只有这样,施工企业的投资决策才会更加的科学合理,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降低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盲目投资而带来的损失,从而推动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2.2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施工企业应构建针对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我们都知道,施工企业具有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资金利用率低及点多面广的特点。因此,施工企业可通过网上银行业务集中分散的账户,以此实现规模化并保障支付核心,促进资金正常有序运转。不仅提高了施工企业对突发支付问题的应对能力,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水平。2.3企业管理层应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和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这样可及时获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减少企业的财物损失,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对于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应熟知财务、税收、会计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强化成本控制,了解企业预算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此外,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与决策时,应以财务成本的角度合理审视自己的工作行为,以保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效率。2.4强化资金预算管理项目中标结束后,施工企业应积极开展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资金预算编制、审批、考核、监督等一系列的预算控制体系。采用逐级编报、审批以及滚动管理的方法手段,形成行之有效的预算调整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健全考核制度与监督制度,加强监控施工企业各项资金活动,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2.5加强资金管理内部监督机制做好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工作,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检查人员,不断增强企业资金的审计效果。构建并落实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经常性的审计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强化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3防范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的策略3.1减少垫资风险为了防止因施工垫资而引起拖欠款的现象发生,施工企业应明确规定新上的工程项目不得垫资施工。对于个别工程项目出于对企业信誉的维护的考虑,且建设单位明确提出垫资施工的,应有达到担保条件的建设单位作担保。同时由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投标时向建设单位支付的投标保证金,必须在不超过招标文件中明确的规定时间内,委派专人及时催收。企业中标后向建设单位支付的履约保证金,必须按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规定的返还方式与时间,并构建专门的催收领导小组,确立具体的责任人及催收目标,从而保证款项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收回。3.2树立风险意识,健全经营决策程序,防范经营决策风险具体应从三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施工企业领导班子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机制,对于重大投资事项应由班子集体研讨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负责。工程招投标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考虑好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及可靠性。建设项目是否已得到批准,资金来源是否可靠,应以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与市场行情合理报价,如对资金到位不及时、赢利水平低下、风险系数高的外埠工程项目应直接放弃。第二,构建完善的合同评审制度,完善合同管理;企业法律顾问应在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是否存在风险性进行评估,以避免有不合法的条款,争取将合同隐患全面消除,以顺利通过评审。工程开工时应集中相关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划分承包人具体应承担的合同责任与工程范围。当合同条件出现变化,应立即获取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关键性资料,为合同争议提供有力证据,也为工程索赔做好准备。第三,施工企业最好不要为建设单位提供经济担保,也最好不要为相关联的施工企业提供经济担保。3.3正确处理上下游关系,强化客户关系管理,防范分包商与供应商的诉讼风险施工企业应树立新的经营理念,清楚地意识到分包商与供应商是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能和企业共同防范市场风险。总的来说,施工企业应充分掌握了解分包商与供应商的实力及信誉情况,设置专门的诚信合作伙伴数据库。在与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最大可能地纳入支付分包工程款或货款的限制条款,让分包商与供应商都知道工程的资金情况,可在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序的基础上或根据相同比例付款,从而防范分包商或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积极创设施工企业、分包商、供应商共同发展,且都能获利的环境氛围。4结论综上所述可知,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施工企业各项资金活动具有监督控制作用。当前,资金管理已经成为了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而施工企业构建关于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提升资金效率具有很大帮助。参考文献:[1]张利桃.建筑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2]何晓敏.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6).[3]何秀琴.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6).[4]朱丽.浅谈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业务外包内部控制设计风险评估过程论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论文★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的论文★ 轮胎企业的产品定价策略与实施论文提纲★ 企业房产建设项目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策略应用论文(锦集10篇).doc》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管理包括哪些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