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肌肉注射的正确部位图片打哪里 正确的猪肌肉注射的正确部位图片部位及方法?

肌内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肌内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注射部位:肌内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内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注射方法:臀大肌注射定位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斜向下外方,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沿大腿后方正中下行。注射时要避免伤及。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a 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b 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a b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高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常用于门急诊病人。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三角肌(Deltoid)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操作步骤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肌内注射看似简单,实际上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或注射者经验不足,或者因为患者自身原因,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护士们要重视起来,尽量避免。局灶性肌病(1)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内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几乎发生于儿童期患者身上,近年国内资料报道,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患病率又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值得注意。本症国内以往认识不足,近年逐渐引起重视。但广大基层在诊治上延误的现象仍不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病一般于多次局部注射后2~3年,才逐渐出现症状,可见预防的关键在于应尽量减少及避免滥用肌肉注射,掌握好注射的深度,避免将药液注在肌膜上。对于确需反复多次肌注治疗者,应选用局部刺激性轻的药物,对局部作必要的热敷、按摩、TDP照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液的局部离子导入法处理等,可预防及减轻本病的发生或发展。应避免对小儿采用合谷穴、曲池穴、三角肌等处的反复注射,注射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等,都是预防其他部位肌挛缩症发生的方法。   肌挛缩症一旦发生,轻症患者对生活及活动影响不大,经非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可望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症状明显、功能障碍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对局部挛缩组织作切断及部分切除术,能有效地松解粘连,治愈绝大部分患者。
(2)局部硬结:本病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滥用肌注,避免或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一旦硬结发生,可采用下述措施进行处理。①新鲜马铃薯薄片贴敷法:取新鲜马铃薯洗净,切薄片贴敷于硬结表面,干时即更换新的薄片,每日4~6次;②栀子红花酒局部离子导入治疗,每日1~2次;③热醋患部湿敷,每次30分钟;④TDP局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⑤硬结周围注射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周围神经损伤   肌注时选位不正确,或因局部神经走向异常,均可造成对神经的直接损伤。注射部位过于靠近周围神经,注射刺激性较大的药液时,可因药液的渗透刺激而造成神经损伤。因臀部肌注最多,因此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机会也最多,在小儿更易遇到,应引起重视。坐骨神经损伤,年龄稍大者能诉说患肢放射性窜痛,但年幼者仅表现为烦躁哭闹、患肢拒动、被动活动时每致患儿哭闹突起或加剧。患肢运动障碍,跛行,膝踝关节屈曲无力,久病者可出现患肢肌肉萎缩,肢体变细。掌握准确的肌注部位,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药液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症,首先应停止再局部肌注,同时对局部进行红外线或电磁波照射、按摩理疗等处理,再结合全身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中药可选用活血通络、舒筋活络的汤剂内服或外用薰洗。 局部感染   主要发生在注射局部清洗消毒不严的情况下,因此应强调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差的农村卫生站或个体医疗站,更应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久病卧床或大小便失禁、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因此更应注意局部的无菌消毒,最好使用先碘酊后酒精的消毒法,以确保安全。一旦发生感染,除可对局部做抗炎封闭治疗外,应该积极结合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局部加用红外线照射,可加速治愈。 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这种现象在以往使用青霉素油剂时代时较容易遇到;对于一些反复在同一部位中注射较难吸收的药液的病例,也可遇到。这是由于注入的药液在局部吸收不完全,药液滞留于局部,形成假性囊肿的缘故。预防本病关键在于避免长期反复局部注射难于吸收的药液,同时掌握好选位和注射的深度。一旦发生无菌性假性囊肿,应及早作局部穿刺抽吸或切开排除滞留局部的药液,滞留药物一经清除,假性囊腔即行关闭。出血、断针   出血:多为注射时损伤局部血管而引起,因此注射时应注意避开表浅静脉,一旦发生穿刺针口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局部2~3分钟,一般可以止血,多无大碍。若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血友病、坏血病、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其他疾病),局部压迫不能控制出血时,应静脉注射促凝剂,必要时可输全血治疗。关注“中国护理管理”公众号了解更多。 
断针:肌注时可因患者(尤其是儿童)躁动不安,使针头扭曲而致断针;也可因针头使用日久,针梗与针栓交接处裂痕而致折断;极少数可因操作者基本功差、进针方法失误而致断针。一旦发生断针,首先应使患者安静,防止患者惊恐,身体躁动而使断针移位;同时用手固定断针处皮肤,使断针近端尽量暴露于体外,并用止血钳钳夹拔出。若备有高强磁铁,则可快速将断针吸出,并避免断针随肌肉收缩(尤其是臀肌)运行而深入组织内。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掌握正确注射法,勿使用有裂痕、起钩秃针或弯曲的针头,进针后应使针梗尽量有13~14长留在皮肤外,尽量使患者肢体安静。坏死性筋膜炎   这是一种险恶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发生,是由于局部无菌技术差,致使细菌从注射口深入筋膜组织而引起筋膜感染坏死,甚至发生败血症。局部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注射深度不足未达肌层而仅在筋膜层,也是导致筋膜脶伤坏死的因素。预防本病,应着眼于无菌操作,掌握正确注药深度,使药液不致于滞留在筋膜层,同时应注意尽量少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一旦发生坏死性筋膜炎,首先应作全身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同时应积极彻底清除坏死的筋膜组织,防止毒素的再吸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肌肉注射的正确部位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