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的精神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吗?

读《铁杵成针》有感1  今天,我看了一个成语故事,看完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李白小时候是一个很调皮贪玩的小孩。一次,他逃学出来玩,遇到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粗大的铁杵,心里觉得很奇怪,便上去问:“您磨铁杵干什么啊?”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呢。”李白不以为然:“铁杵怎么能够磨成针呢?”老婆婆边磨边笑,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针。”李白听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马上回去用功读书,最后学业有成,成了一个大诗人。  写到这里,大家肯定猜到了,这就是“铁杵成针”。  文中老婆婆不怕辛苦地磨那根又粗又大的铁杵,正说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最后李白铭记了老婆婆的话,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个有用的人才。  只要有毅力,有、恒心,肯下功夫,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够做好。我应该向李白学习,不怕多用时间,多多付出。努力学习,最后也成为一个人才,报效祖国。读《铁杵成针》有感2  唐代有个大诗人李白,他年幼时贪玩不爱学习。一天他的老师没在家。他就趁这时逃课,走到山下玩,突然看见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拿着一根铁棒在往磨石上磨,李白有些不明白呢,那么粗的一根铁棒要干什么?李白上前问道:“老婆婆要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道:“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又问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又回答:“只要坚持每天都磨,终有一天会把这根针磨成的。李白听了心里感到十分惭愧,就立志要发奋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之后李白就没有逃过一次课,他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  我读过铁杵成针后想到那一次,是在三年级时,我那时还在老学校上学,哪里的看管不是怎样严,那天下午我和朋友正在睡觉,忽然有一个人说外面有卖麦芽糖的,我一开始时坚决不去的,可是他们又说:“那个人还会把麦芽糖做成各种各样的样子,有小狗,小猫,龙还有小人。”我一听了这些话,心里想也就是一次,应该没事的。于是我和他们趁看门的老爷爷睡觉时溜了出去。到了门外,只看见一个买糖葫芦的和一个买麦芽糖的,大多数人在那个买糖葫芦的周围。很明显,那个买糖球的生意被那个买麦芽糖抢去了。于是我们拿了两块钱去买,看了价格,**钱一个,我看了看我们有三人,怎么分呢,于是我主动要求把多出来的一枝让出来,后来又一个也让出来,最后决定把这枝让给另一个人。我们的行为被看到了之后那个买麦芽糖的人又给了我们两只。我们感谢的说:“谢谢。”因为还没有上课我们有逗留了一会儿,我们看着那个人做麦芽糖,做一个要很麻烦,当做到龙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累的样子,后来我问:“叔叔你做这个要做很多,要什么时候做出来。”那个叔叔说:“只要努力的做,最终总会把他们做出来。”我听了这句话之后想起了铁杵成针的故事,感到十分惭愧,后来我和同学回到班级向老师认了错,老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们,只是说:“知错是正确的,但也要能改。”我们听了这句话,心中老想着要在学**发奋。到了家我还是想,这件事也要像妈妈爸爸认错,我想妈妈爸爸认错后,他们也没批评我,也执着了一句话和老师说的虽然不同,但是意思大体一样。  又一次读过《铁杵成针》后,总想到小时候的经历,那一次深深的刻在我心中,从此以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力求上进,再往后的日子里多看课外书,多明白一些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问。读《铁杵成针》有感3  从前,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李白。小时候,他特别不喜欢念书,经常逃学,就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去上学,看到书桌上的一摞书,心想,这么多书得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放下书,逃出教室又去街上玩耍。在路上他高兴极了,东瞧瞧,西望望,走了好远他也不觉得累,不知不觉到了城外。城外的风景那么美,暖和的阳光照在身上,舒服极了,欢快的小鸟也叽叽喳喳的叫着,路边的花草随风摇曳着,李白心情明朗。  走着走着,他看见了一个满头发白的老婆婆,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很好奇,于是走过去,低下头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抬起头,微笑的对李白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呀”李白更感到好奇了。“绣花针?是缝衣服用的么?”老婆婆笑了笑说:“当然啊”李白又问:“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那么细细的绣花针呢?您不累么,而且这么大年纪了。”  老婆放下手里的铁杵,摸摸李白的头说:“孩子你一定知道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的故事吧,他们可以,那老婆婆为什么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呢?只要我下功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说完老婆婆也很好奇地问李白:“孩子你怎么没去上学啊?”李白很惭愧的低下头说:“我不喜欢读书,所以逃学出来了,我尽管怎么努力成绩也不好啊。”老婆婆耐心地对李白说:“孩子这么小小的年纪,不读书怎么能行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你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一定好的。”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马上站起身,给老婆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婆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每天特别用功的读书,当他想放弃的时候就又想起了老婆婆说的话。终于,经过他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众人皆知的诗仙。读《铁杵成针》有感4  我读了《铁杵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李白小时候很聪明,可就是贪玩,不愿意学习。有一天,他逃学后四处闲逛,来到一条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拼命地磨。李白非常吃惊:“这么粗的铁棒也能磨成针?”老婆婆意味深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完他就继续学习,每天都很用功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诗人。  我读完之后,知道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故事中的老婆婆这种精神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想起了《夏洛的网》当中的夏洛,坚持给小猪威尔伯织网,织了“好猪”“杰出”“谦虚”等等的汉字。  我记得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时候,爬到三分之一时,我累得汗流浃背,坐在地上休息,爸爸鼓励我,让我想了老婆婆说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想到了夏洛坚持的意念。再听见爸爸的鼓励让我更有精神,爬到半山腰时,汗水一滴一滴的流下我脸颊,我的衣服全汗湿了,爸爸看见我的衣服会汗湿了,于是让我休息一会,而我坚持要自己爬上去。  终于,我爬**山顶。凉风拂过我的脸颊,舒服极了!  就像《铁杵成针》中的老婆婆,以一颗恒心,我又像《夏洛的网》中的夏洛,已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只要拥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什么难事不能克服呢?读《铁杵成针》有感5  从前,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李白。小时候,他特别不喜欢念书,经常逃学,就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去上学,看到书桌上的一摞书,心想,这么多书得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放下书,逃出教室又去街上玩耍。在路上他高兴极了,东瞧瞧,西望望,走了好远他也不觉得累,不知不觉到了城外。城外的风景那么美,暖和的阳光照在身上,舒服极了,欢快的小鸟也叽叽喳喳的叫着,路边的花草随风摇曳着,李白心情明朗。  走着走着,他看见了一个满头发白的老婆婆,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很好奇,于是走过去,低下头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抬起头,微笑的对李白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呀”李白更感到好奇了。“绣花针?是缝衣服用的么?”老婆婆笑了笑说:“当然啊” 李白又问:“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那么细细的绣花针呢?您不累么,而且这么大年纪了。”  老婆放下手里的'铁杵,摸摸李白的头说:“孩子你一定知道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的故事吧,他们可以,那老婆婆为什么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呢?只要我下功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说完老婆婆也很好奇地问李白:“孩子你怎么没去上学啊?”李白很惭愧的低下头说:“我不喜欢读书,所以逃学出来了,我尽管怎么努力成绩也不好啊。”老婆婆耐心地对李白说:“孩子这么小小的年纪,不读书怎么能行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你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一定好的。”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马上站起身,给老婆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婆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每天特别用功的读书,当他想放弃的时候就又想起了老婆婆说的话。终于,经过他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众人皆知的诗仙。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阅读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1)——《铁杵成针》教学反思3篇《铁杵成针》教学反思1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反复诵读必有得  文言文的诵读当从读出文言文的声韵节奏着手。初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要求:**大声地朗读课文,读正确、通顺,在难读的句子后面作记号,然后让学生一一汇报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再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最后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二、词语理解需得法  要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词语是关键。本堂课,我重点传授给孩子们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基本方法,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如此既积累了四字成语,又在积累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总之,要想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发现:原来,教好文言文并不难!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2)——读铁杵成针有感 (菁选2篇)读铁杵成针有感1  《铁杵磨针》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有一个叫李白的人,他从小不爱念书,常常逃学,经常到街上去闲逛。一次,李白偶遇一位老婆婆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在磨绣花针。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李白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学**别用功。李白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只要功夫深,特出磨成针”也因此成为经典之句。  学习虽辛苦,但如果象李白那样长期逃学不念书的话,他学业就一定会荒废,对他的学习影响不说,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对他的成长、成才及其有害。学习这样的小事情都做不好,是不能做成大事业的。试想:假如刘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数年如一日的刻苦、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从点滴做起,恐怕奥运会夺冠可能是白日做梦。邵丽华领衔“千手观音”,为千家万户送去春节祝福,****参加国际大赛,这些辉煌源自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然而,所有这些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由许多小事组成的,离开了*凡小事,轰轰烈烈的大事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想做成大事离不开小事的积累和*时的坚持,小事的坚持是做成大事的基础。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抓好*时的点点滴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只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门。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老婆婆一样的“铁杵磨针”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都是一样的道理,不积跬步当然就无以至千里了。读铁杵成针有感2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我尽情地遨游。星期天,我读了《铁杵成针》这篇小故事,不禁感想万千。  《铁杵成针》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李白小时候不做功课,溜下山玩,经过溪边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粗粗的铁杵,李白不知老奶奶磨铁杵做什么,于是好奇地问:“老奶奶,你磨这大铁杵干吗?”老奶奶笑着说:“我要将这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半信半疑追问道:“这大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老奶奶笑了笑说:“愚公都能移山,我这小小的铁杵为何不可磨成针?”李白被震撼了,受到了启发。从此他发愤读书,长大后成了人人皆知的'大诗人。  《铁杵成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读完故事,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学习骑自行车时经常摔跤,摔得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本想放弃,可我一想到老奶奶铁杵都能磨成针,我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读了《铁杵成针》这篇小故事,我明白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我们要学**奶奶持之以恒的精神。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3)——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成语故事:铁杵成针1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未成,弃去。过小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4)——《铁杵成针》优秀教学设计3篇《铁杵成针》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课件出示:  断句读;  结合注释理解读;  品读感悟读。)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课件,简介李白)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并用小窗发语音。(检查纠正读音。注意“还”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指名朗读,把握节奏)。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发语音。  5、我们接力来读读试试吧?看谁读音准确,读得流利,朗读过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文章的节奏感读好了,下面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看看能理解课文吗?  2、请同学们小组群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从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说文章的出处,或者词语的意思)小窗发语音到**流。  3、活动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1、下面老师出一个词,你会解释吗?(出示课件词语解释,**: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借以总结理解文言文词语方法:借助注释;组成词语;借助经验)  活动2、你能理解这句的意思吗?发语音解释一下吧?(课件出示句子)  活动3、下面请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读原文,请另外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  铁杵:用来捣米或者捣衣的铁棒。大家看图片,“杵”,本来是舂米或者捣衣的铁棒,要把它磨成缝衣服的针,得需要多长时间?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来激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这,它和现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词?  方:正在,也和现代文意思有较大差别。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被感动。  媪:妇女的统称,这个我们在第一课《清*乐、村居》一文学过。我们可以借助经验理解  弃:放弃(从“弃”字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李白不能坚持学习的做法)  卒业:完成学业。指导书写“卒”  4、通过这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词语:铁杵成针  四、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1、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谁来朗读一下?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3、你还想试试吗?(展示朗读。)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谈话引入:像“铁杵成针”这样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篇《司马光好学》这则文言文故事,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自己读明白这则文言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担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六、分层布置作业  A、读熟课文《铁杵成针》,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诗仙“李白”一生诗作颇丰,请搜集其中一首,进行诗配画。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5)——《铁杵成针》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铁杵成针》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⒊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⒈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  (PPT出示:17、铁杵磨针)  ⒉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⑴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跟老师来读——铁杵/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⑶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⒈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白/笑其拙(zhuō)。老妪(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⒉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⒊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两句话:  相同语句,不同断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⒋标出停顿,**朗读。  ⒌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⒈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⑴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眉州弃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针笑其拙还卒业铁杵老媪老妪  ⑵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⑶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⒉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⒊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⒋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  ⒈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⑵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⑶读一读带有“曰”的语句。  ⒉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⑴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⒊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李白笑谁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⒋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⑴教师讲述。  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对,世间、世上;“传”呢?对,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你们来看看,“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⒌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  练了。)  ⑵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⒍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六、变幻朗读  ⒈变成诗歌,更加醒目。  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⒉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⒊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⑴教师讲述: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⑵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一个故事大王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会讲故事的爸爸诞生了……)  ⒋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话说,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⒌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  ⒍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七、尝试背诵  ⒈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⑴出示内容。  磨针溪,在。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曰:“。”白。老妪曰:“。”太白,。  ⑵**背诵。  ⒉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⒊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八、拓展延伸  ⒈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⒉指名朗读,  ⒊齐声诵读。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下课。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6)——读《铁杵磨成针》有感 (菁选3篇)读《铁杵磨成针》有感1  坚持就是胜利·——《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这个故事是讲李白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天天逃课玩耍。  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个老奶奶在水边磨铁杵,就问老奶奶为什么磨铁杵,老奶奶说是为了磨绣花针啊!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呢?老奶奶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李白听了深有感悟,从此发奋读书,成了一代大诗人!是啊,做什么事都是的,只要肯下功夫,你就能做到!我就要向李白学习!以前学围棋时,开始觉得很有趣,可是就三分钟热度,到了后来就觉得的无趣了!每天都不去练习,只想着玩,到了后来,干脆就没有再学下去!有一次做围棋的练习题,三心二意,想着一会儿放动画片,就胡乱做了一下,就了事。爸爸看了题目就把我找来了,一题一题地讲,又让我做了几题,我不肯,爸爸说不做不让玩,错一题再罚一题。我听了后赶快认真的做了一遍,全对!这就是我不专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坚持!这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怎么能学得好一样东西呢?以前练过书法,学过独轮车,可都是半途而废,每一个学得好的,汗水和成功是成正比的!像现在,我学习了古筝,每天都坚持练习30分钟,认真地听我弹出的每个音符是否正确,到位。现在虽然没有考级,但我坚持下来了!  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说的一点儿也不假!读《铁杵磨成针》有感2  今天,我在家打扫卫生时,无意间看见一本书,于是我就打开看了看。  打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铁杵磨成针》,这篇故事是说我古代伟大的大诗人——李白,说他小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学习。有一天他逃课去玩看见一个老奶奶在溪边磨铁棒,于是他就走上去问:你在做什么”老奶奶回答:“我在磨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棒要磨成针”,哪要多久啊!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好像明白了什么,于是他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做什么事不能三心,不然一事无成,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经历,我以前也像李白一样每天贪玩,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念书,上课时睡觉。成绩一落千丈,我也不以为然。然后我的父母对我说:孩子,你不能在这样了。”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一生。  自从听了父母的话过后,我就制定了我的学习计划。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背书和读书,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更广,我还要抽出多看书多读书,增加自己的写作水*,每天保质保量,不然我自己就一事无成,我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对要求自己的事完成,不能骗自己,要认真专心不能不懂装懂,所以我要认真学习。  俗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所以我一按多多的复习,使我自己多学习。对于我我应该多多的请教他人,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多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  我要刻苦的学习,要向李白一样努力,努力学习,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自己要严格,学习要认真。  从这里我学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贪玩的心,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颗心,努力,勤奋的学习,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像李白一样,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这颗心,那我们就一事无成,做什么事都不一定会成功。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读《铁杵磨成针》有感3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之类的话。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话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在外面玩耍,看见一位老婆婆 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杵。在那石头上打磨,那李白不解地问:“老婆婆,您那这么大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老婆婆笑着说老婆婆笑着说:“只要每天磨一点,铁杵总有一天会变成绣花针的”。  上面的故事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由来,老婆婆的那种不怕吃苦,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缺少这样的精神,例如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难题,看了一遍,没有头绪,就不做了,还有,我们每次数学考试的最后一题往往都很难,这样,一次很难,两次很难,第三次我们都不做了,都成了定向思维,就看的不看,这样导致成绩上不去,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自己刻苦后,练成了不*凡的技术,如走钢丝,如果没有*时刻苦再刻苦的训练。还有那些百步穿杨的箭术,难道这些例子不能证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吗”?  现在,我们正赶上好时代,不过我们还是要有坚持不懈的,不怕吃苦的精神,现在我们正处在花季,如果现在不刻苦学习,那么长大后,会更加吃苦,更加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在学**取得的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遇到难题自己不会做的时候,而其他的同学会做,不要埋怨自己的头脑不如别人灵活,也不要怕自己的知识比别人浅薄,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别人写3遍,我就写5遍。别人读5遍,我就读10遍,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我想“铁杵”真的就会磨成“绣花针”了。我们的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很牢固,很坚实的。  坚定的决心是我们**民族本来就有的,无论我们以后在哪里,我们都要记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7)——铁杵成针读后感 (菁选3篇)铁杵成针读后感1  在书的海洋中,有栩栩如生的《西游记》,有跌宕起伏的《三国演义》,还有波澜壮阔的《水浒传》,而我却对一个小故事—《铁杵成针》印象最深。  在一个美丽的乡村里,一条流着的小溪,有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在这里玩耍,而这个小朋友就是大诗人—李白。他逃学在外面开心地玩着,忽然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铁杵,李白头上满是问号,不知她在什么,“我在磨针呀!”李白深受启发,决定好好读书,最后成为*的大诗人。  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人一定要坚持,坚持才能成功,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要气馁。小时候饱尝辛苦之后,才会有无尽的甘甜。  在生活中我也发生过许多这样的事:一天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读书并打卡,前几天还有声有色地读着,到了后面我不想再读了。每天被妈妈吵着读,我皱着眉头,瞪大了眼睛,心里烦死了,“读什么书呀,有什么用啊!”无意间我再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读了起来。然后,我决定坚持下去,每天认认真真的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为止。外面的小鸟也在为我加油,让我坚持下去,我付出了许多汗水,每当不想读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个故事。  最终我的作文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个故事让我感受深刻:只要坚持,付出总会有回报,我们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我永远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成功的花终会在汗水中盛开,盛开的五彩缤纷,盛开的娇艳欲滴!  同学们,你也找到这个故事来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也会有所收获的。铁杵成针读后感2  读了《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我感到学习、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这篇文章大概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传说李白小时候很不爱学习。在一次闲逛中,李白认识了一位要把铁棒磨成针的老婆婆,她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李白,于是李白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  当我读到“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时吃了一惊。这么大的铁杵,还要磨成一根那么小的绣花针?但我又转念一想:是呀,为什么不可以呢?我磨一天不行,我就磨两天;磨两天不行,我就磨一年;磨一年不行,我就磨两年……这样一直磨下去,还怕它不成为针?时,我记起了《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纪昌很喜欢射箭,便找神箭手飞卫做老师,飞卫先让他练会不眨眼。终于,两年之后纪昌学会了不眨眼。然后,飞卫又让纪昌练眼力,三年之后也练成了。最后纪昌成了一个神箭手。我觉得纪昌从基本功学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练了五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大约在三年级时,我喜欢**骑车。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就开始学了起来。刚刚开始时,我跃跃欲试地坐**车,双脚在地面上一点一点地移动,从而使自行车动起来。但常常这样让我心生厌烦,几次想不学习了。但在看到大人们骑车的那个模样,我的耐心仿佛又回到了心里。终于,在我的一次次努力下,我成功了!我会骑车了!刚开始是踩了一两下便滑倒了,后来变成了七八下,最后骑了一条街、两条街。  在品尝胜利的果实时,我又懂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坚持不懈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铁杵成针读后感3  铁杵不经过长期的磨练怎能细如针!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需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一杯好茶,需经过人过采摘,提取精华,在经过一遍遍复杂严谨的程序,最后还需一个懂得茶道之人才能浸泡出一杯沁人心脾的好茶。那么人生也会像制茶一样,需要一个懂得磨练自己的人才能磨练出一个好的人生。  但是铁杵磨练成针需要比制茶更坚定的毅力,才能将**的铁磨成小小的针。你曾想过磨练一杯茶需要多长时间,磨练一根铁杵又需要多长时间?我不懂茶道,但至少我知道,磨练铁杵要比磨练一杯差更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  懂得品茶的人,是高尚的人,但懂得欣赏一根针的人更为崇高。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古时候的人们将铁杵磨成细小的绣花针需要多么艰辛的劳动,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欣赏一个被汗水和时间磨练过的人生。  人生是应该像磨铁杵那样的坚定,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和失意就放弃了原本要追求的目标,人生没有挫折就永远不会成熟,永远都没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命运的洗礼,在逆境中磨练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坚定的一面,这是**民族一直全世界人民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是有问题是进步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生活中没有问题,哪里来的答案,没有答案哪里来的成功。所以历代的伟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战胜了这个问题,他们才能坚定的走向成功,走向他们理想的道路。  向来人们都非常崇拜伟人,人们都以为伟人很聪明,很耀眼,但却只有经历过的人在知道,才懂得,他们是经过怎样残酷的生活经历,怎样艰难的求学道路,在怎样不堪的生活环境中才会磨练出如此耀眼似明珠的人生。如果我们能学习伟人的这种求学精神,面对挫折勇往直前的勇气,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创造出让人赞叹的人生。  都说铁杵磨成针很难,但是不试过怎能知道没有成功的一天呢!读《铁杵成针》有感5篇(扩展8)——铁杵磨成针李白故事读后感 (菁选3篇)铁杵磨成针李白故事读后感1  今天我们学了李白的《静夜思》,回家我又翻开《和好孩子交朋友》这本书,我就找到了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学习很不用功,他看见别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亲看他学习不好还要出去玩,就不让他出去玩,让他在家里学习。李白在父亲的督促下,就去读书了。但是李白读了一会儿书,就觉得枯燥无味。他趁父亲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边,看见鱼儿很活泼地在水里游来游去,他想:“它们多么**啊!我每天读那么多的书,一点**都没有。”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奶奶:“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这么粗的铁杵呢?”老奶奶就说:“我这是在磨绣花针呢!”李白说:“老奶奶!你可真会哄小孩!”老奶奶说:“你可别看这个铁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会被我磨成绣花针的!”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读书,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代文章大师的!”从此以后,李白发奋读书,最后李白成了一个大诗人,人们都叫他“诗仙”。李白的诗流传到现在,有900多首呢!  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成针李白故事读后感2  我这几天,看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铁杆磨成针》。  故事的内容就是李白他小时候非常贪玩,不想学习,每次都从学堂里逃出来玩。有一次他跟往常一样逃出去玩,在一条小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老婆婆答道:“磨针。”李白说:怎么可能磨得成针吗?”“只要功夫深,也能把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启示,奋发图强,最后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我觉得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铁杵一直磨也可以磨成针。水一直滴在石头上也可以穿过石头。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多么强大啊!那些无比强大的困难也可以被克服。学习学累了,可以看一会电视,然后继续学习。打篮球打累了,跑步跑累了,我还要坚持,因为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  持之以恒,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其实很难做到。比如说马云,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业绩没有很好,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下去,一个外国人看到了他的努力,就投资了马云,最后马云成为了一个百亿富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能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那些伟大的名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坚持不懈做好每一件事吧,加油!铁杵磨成针李白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们班级正在讨论李白这个人,别人说李白人称“诗仙”,可是你们知道吗?李白他小时候可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哦!  这天,李白读书读的很不耐烦了,便偷偷跑出去玩去了,他在外面游山玩水,一直到夕阳西下才知道回来。就在这时,李白听到“铁杵磨成针……”,李白觉得特别新奇,便走上去一瞧。啊!原来是一位老奶奶正拿这一根特粗的.大铁棒在磨呀磨呀,嘴里还念叨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看了看说:“咦?听您说的话,你是要把这根大铁棒磨成一根特别细特别细的一根用来缝衣针吗?”老奶奶意味深长的说:“是的,小孩儿你说的没错,我一定要把这根大铁棒磨成缝衣针!今天不行那我就坚持到明天,我总有一天会把这个大铁棒磨成一根缝衣针!”李白听后十分感慨:这位老奶奶说的话好有道理,我学习也不能半途而废,我现在就要回家读书!”说着李白便回家,捧起书本津津有味,聚精会神的读了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学会一个很大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把每一件事做完,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多读书,多读好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铁杵磨成针的精神的名言警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